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学脉心得

2014/10/20 00:30|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5837| 评论: 0|原作者: hyt1992214

摘要: 我在本论坛发《我的脉诊趣事》贴后,承蒙管理员、各版主和众网友的关爱,陆续有网友联系,询问如何学好脉学,以及应读哪些书,在此,将本人为什么谈脉及学脉体会,回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我早年先后读过82年版北京 ...

我在本论坛发《我的脉诊趣事》贴后,承蒙管理员、各版主和众网友的关爱,陆续有网友联系,询问如何学好脉学,以及应读哪些书,在此,将本人为什么谈脉及学脉体会,回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我早年先后读过82年版北京中医学校教材《实用中医学》、《医学衷中参西录》、《频胡脉诀》、《黄帝内经素问》、《针灸大成》、《景岳全书》、《脉诊》(刘冠军著)等很多医学方面书籍,其中《频胡脉诀》曾经下功夫背诵,下的功夫应该是不少,可是,临证治病仍然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后来,看到有许多中医名家,都谈到学中医要从经典学起,于是,便放下这些书,从《伤寒杂病论》下手,就是反复读各大名家《伤寒杂病论》注释本。有了初步体会后,后来就读原本,反复读,读反复。终于,基本弄懂了六经辩证的原理。有人说仲祖以六经统百病,我体会到这确实是真理。六经是个大系统,六经辨证已经包括了五脏六腑辩证、气血营卫辩证,更包括了人体的一切四肢百骸。就是说人体内外的五脏六腑、气血筋骨皮肉,四肢百骸,都可用六经这个大系统来辩证,来分类。六经再分为六个分系统,六个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再用阴阳、五行来表示和说明。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基本明白了如何治病。也就是说,遇到临床病人,自然是先分辨病在何经,是经病,还是脏腑病,还是所合病;是一经病还是两经、多经病。等到这时候,阴阳就用上了,阴阳的概念更大,也可以更小;也就是大处有阴阳,小处也有阴阳。如果涉及两经病、三经病就又涉及到了五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举例。弄清六经辩证,我大概用了六、七年的功夫。那么如何分辨病在何经、何脏腑,那就要根据病人的证和脉进行辩证,每经病的证和脉,是不一样的,所以,仲祖《伤寒杂病论》,每篇都是“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这里仲祖为什么不说舌呢?可以理解为望(气色、形态)、闻(音声)、问(病人自觉不舒)、切(脉),舌诊可以统一到“望”的范畴。《伤寒杂病论》中,讲四诊的内容,脉诊篇幅最多,可见仲祖最重脉诊。察色、舌诊、听音声较少。那么,仲祖为什么独重脉诊呢?我觉得脉是最真实、最能反映病的根本原因。所谓“四诊和参”,就是其他“三诊”提供的信息,要与“脉诊”获得的信息互相参照,但是,脉诊最能真实反映疾病原因。常常见到,病人某些方面“虚”,某些方面“实”,在“证”的层面上,反映不明显,不容易觉察,但是,脉诊却提示的很明确。还有很多,在“证”的层面,有很多共象,但是,脉象提示的病因却迥然相反,或相去甚远。所以,仅仅根据“望、闻、问”三诊,忽略“脉”诊,处方治病,虽然也有成功时,但是终不能全胜。(当下,之所以有很多西医治不了,中医也不能治的疾病,基本原因就是医生没有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医生对这些病的诊断,仅仅停留在证的层面,更有甚者,竟依据西医诊断立法治病,更属荒谬)。当下某些人,不顾经典“脉证并治”的要求,反而依据后人仅从证论治的观点,希图说明轻脉重证的合理性,也是很不客观的。例“脉阴阳俱紧,反汗出”一条,汗出是很多情况都有的,不凭脉诊,就不知道是“亡阳”,因为病在太阳、阳明、少阳,都有汗出;而且,太阳病,汗出情况正多,有时很难分辨;阳亡于外,恶寒也没有,一搭手“阴阳俱紧”,才知道是少阴亡阳。再例,“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病如伤寒一样发热恶寒无汗,脉应当浮紧而不浮紧反而浮弱,不脉诊如何知道是气血不足。前些日子见有网友在论坛发帖求助,说病人“脉沉细数”,我断沉细为少阴病,病当为西医说所的白血病无疑,治当上清心火,下温肾阳,温清并施方可。而某些好心网友把近贤据西医血液病的治疗理论提供给该楼主,还有网友处了三阳病的方药,真是不知说什么好。我深深体会到,依据脉诊处方治病,用药最少,效果最好。《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条的内容,都告诫后人这一点。当然,学诊脉比较难,但是只有学会了诊脉,才是学会了中医。
学脉诊,除了《伤寒杂病论》以外,《频胡脉诀》和现在的教材、专著,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只可参考。另外,参考书较好的就是王雨三的治病法规,清朝的《陆氏三世医验》。读《陆氏三世医验》,见陆氏三世医家,仅据脉处方治病,药少方简,效如桴鼓,真叫人佩服。阅读此类医案,简直就是跟老师实习,看上几遍,对自己学习脉学,确实有很大帮助。
我自从学懂了六经辩证,才从心里觉得豁然开朗了。不管遇到什么病,先搭手诊脉,再问证;或趁病人进门休息,先问病再诊脉,心里就不会迷惑。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疑难病,处理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因为据其脉和证,很快就辩清了病在何经、何脏腑。或单方,或复方,再据证据脉稍作加减,就会效如桴鼓,而且方小药少,深得病人喜欢。我曾治疗过强直性脊椎炎,急性期一个月就治愈;十几年的重症,三个月治愈(这一例不仅腰背膝痛,而且胸中闷痛也很厉害)。治疗过吐血(住院几次西医都治不好,确诊是肺主管的问题)、糖尿病血糖高、(十余剂药就降到正常),鼻炎(有过敏性的,也有息肉手术后复发的),满脸红痘(高中生小姑娘一脸红痘),抑郁症(就是象崔永元那种类型,还有烦躁自杀的),脑垂体瘤,乳腺病(有一例近似于癌症),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时发烦躁,出汗睡眠障碍),老年女性尿道口息肉,男性遗精腰椎间盘突出心脏病冠心病腰腿疼高血压,各种胃病,各种便秘,还有一些西医检查指标都正常,但是病人很痛苦的疑难病。当然,由于我不是专业医生,接触的病人较少,我的病人都是口口相传而来。但是,我还是坚信:凡病,总有治法。基本大法就是平脉辨证,脉证相参,找出疾病根本原因,对症治疗。总之,我感觉,六经辨证是个法宝,我心里经常想,中医的鼻祖,张仲景发明了六经辨证,为千秋万代后人造福,真是功德无量!
看到当下中医界,学院出来的主流中医,多数不懂脉,“养生堂”的大国医,竟然不诊脉,直接命令病人去做各种西医的检查。我来自北京的一个病人,对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名家的评价是“讲课可以,看病不行,都不诊脉”,加上媒体及各论坛的某些高级专家,不去仔细学习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而是用西医的观念和理论,来分析中医理论,美其名曰创新发展中医理论,实际是篡改中医的理论。对日见消亡的中医,认识不到是疗效不好,让病人抛弃了中医,转而求西医;而错误的认为中医理论不新。对癌症、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糖尿病、白血病等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主流中医也束手无策,根本原因是主流中医们不懂诊脉,不懂六经辨证,找不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因而无法下手去治疗。我坚信,只要善于诊脉,利用仲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六经辨证,就会象《伤寒杂病论》“序”里所说,“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可以见病知源”。
脉诊在四诊当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点古人说的很多,只谈我的体会。望、闻、问获得的信息,都要与“切”获得的信息来印证,也就是,望、闻、问获得的信息,与切脉提示的信息相匹配了,医生才能得到真实的病因,如不相匹配,就要再仔细分辨。如病人头疼在头两侧,必得浮弦脉,是少阳头疼;如沉弦脉,就要考虑有没有厥阴病掺杂。再如得大脉,病人吃喝饭量大,冷热均可,自是阳明病。如心慌心悸心病有见,则可考虑少阴心病;因为心脉洪大,而阳明脉也大,这个大确定了,再与谁的病匹配了,才能确定是谁的病。再如,常见有的前人医案叙述脉弦,其实浮弦、沉弦、三部都弦、左弦、右弦,提示的信息都不一样。不仅弦脉,各种脉都是一样的。我治过的疑难病,很少很少是三部脉一样的。特别是一些长期服用西药的病人,或经过住院治疗的病人,三部脉有的虚的厉害,有的实的厉害,提示了西药的副作用对病人脏腑破坏性很大,需要进行补,治起来很费力。常见一些经过精神病院治疗过的病人,其外形随还是人形,但认真说,已不具备人的各项功能了。所以说,脉诊必需“三部”“九候”,寸、关、尺,上、中、下;浮、中、沉,表、里、中;仔细推循病因,再与病人的各种“证”对应上。也叫“四诊互参”,从而找到“证”的根本原因。对根本原因施治,才叫辩证施治,才是根本的治病方法。我常对病人说,“凡病总有治法,就怕找不到原因”。对于一些疑难重病,反复推寻病因,往往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我还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在脉,不在药量,因为找到了根本原因,对根本原因才可以下重剂。找不到根本原因,如何下的重剂呢!
以上仅为我一个业余习医者的体会,当然,院校出来的中医,往往反对,因为他们的脉诊只用了二十个课时,而我用了六、七年的时间。轻易得来的东西必然不是宝贵的。
慬谈个人体会如上,如果能对自学中医的人士起一点参考的作用,我也会很高兴。当然,由于理论和智力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欢迎各位专家、网友,批评、商榷、拍砖。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