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论脉与证

2015/2/19 19:48|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963| 评论: 0|原作者: 独孤园丁

摘要: 论脉与证 (独孤园丁) 脉归属于证,脉为证之一! 此属于道之简! 《易经》为何物? 将世间万物,概括、浓缩、提炼、分类、抽象,归于六十四卦。再 ...
                                                                              论脉与证
                                                                           
                                                                           (独孤园丁)

脉归属于证,脉为证之一!
此属于道之简!

易经》为何物?

将世间万物,概括、浓缩、提炼、分类、抽象,归于六十四卦。再抽象,归于八卦。复归于五行。终归于阴阳。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大道至简之术也!

内经》为何物?

有言《内经》为“天书”,多数人终身而不得入。初读确有同感。难怪清代大医叶霖惊叹:“运气之学,白首难穷”,此说确有代表性。

然为医者,仅此一门,不入何为医?

灵枢·官针》、《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看来这应作为从医门槛的准入条件吧。

苦读若干年,“白首”之后,似有所悟:
《内经》依《易经》阴阳之旨,据太极河图、洛书所画,诠释了宇宙间天、地、人之生死运行规律。指示我们利用之,为人类生活、养生、治病服务耳!

全经洋洋大观,以“论”言之;归于核心之运气七篇,以“大论”述之;终归于“至真要大论”,则以证治示人。

君不见《至真要大论》,既不言脉,更不论气血,只言证与治法。

真乃大道至简之法!

(参考余“《黄帝内经》说什么”一文)

伤寒杂病论》为何物?

《内经》重在论道,对治疗仅出示法则,示人以规矩。

而仲圣复将运气学说,裁为六经之辩。首次将道之规矩发而展之,为具体应用作出了示范。

伤寒杂病论》将六气对应于人体六经,避开《内经》较为复杂深奥的论述,以脉证辨六经之病,并制定相应治方,便于操作,是《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简化。

如:
太阳寒水病,主方桂枝汤麻黃汤、葛根汤(太阳温病);

少阳相火病,主方小柴胡汤

阳明燥金病,主方白虎汤、三承气汤

阴湿土病,主方理中汤

少阴君火病,主方四逆汤

厥阴风木病,主方当归四逆汤乌梅丸

其它病即上述六病的组合,治方相应组合即可。

此法虽然简化,易于掌握,利于普及使用,然其缺陷也一目了然。

很多使用者可绕过《内经》,不再推演“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因此,辨证中必然缺乏运气分析,处方用药做不到全面、精确,效用必然降低!

故,仲圣在《伤寒杂病论》开篇即作“六气主客第三”一篇,对六气主客、司天在泉、胜复、五运等进行了简单论述,告知读者,六经辩证要结合五运六气,以弥䃼六经辨证之不足。论述节选:

【师曰】子知六气,不知五运,未尽其道,今为子言,假如太阳司天,而运当甲己,夫甲己土运也,太阳寒水也,土能克水,太阳不能正其位也;又如厥阴司天,而逢乙庚金运;少阴少阳司天,而逢丙辛水运;太阴司天,而逢丁壬木运;阳明司天,而逢戊癸火运,其例同也。

【问曰】其治法奈何?

【师曰】风寒暑湿燥热各随其气,有假者反之,甚者从之,微者逆之,采取方法,慎毋乱也。

缘于此,后世圣贤陈无择、张元素、黃元御等,另辟蹊径,继承五运六气之法度,制定疾病的具体治方,发展完善了《内经》的治疗体系。伟哉!

然《伤寒杂病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只要把握了“脉证”,就能依方“并治”。

其术比之《内经》,乃更简约也!

(参考余“人之病”一文)

后人多不得《易经》、《内经》、仲师简约大道要旨,反其道而行之,化简为繁,创流称派,解读、注释、乃至创新,…文字动则洋洋百万,创新治方洒洒亦成千上万,而不止也……使“太阳东升西落之道”蒙上复杂而神秘色彩!

今人又创新,中、西医结合。想在不同层面之思想体系中划上等号;更要本末倒置,“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云云…笑谈!

大道至简之术几近废矣!

再谈谈诊脉

经脉本是人体气血运行之道路。

《灵枢·本藏》言: “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故,气口脉强弱反映阳气盛衰;其大小反映血之盈亏;其沉浮反映气处于内或外;其迟数反映在藏或在腑。

余之愚见,诊脉之用仅此足已。脉之性质亦属证群之一,不得独立于证,更不宜拔高于证群之上,甚至使二者对立,妄言“舍证从脉”。

诊脉大医古已有之,确可凭此以决死生!然有几人可以做到?相信今人亦有此能者。然余井蛙之人,仅听闻已,未得幸见。试问几人做到?几人见之?众多病者几人受益?

此等高深莫测之学,以其神秘性,言非心传口授不能掌握之。如此传承,余以为濒临灭绝矣!

然《内经》、仲圣之后,一些所谓“精英”,对诊脉之术大加发挥,无限拔高,化简趋繁,不繁不足以玄,的确令人晕眩

王叔和首撰《脉经》,分十卷九十八篇。首创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详论体象、脉理、诊脉法,各种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之脉侯…,可谓洋洋大观。

此风一开,趋之者若鹜,诊脉之术愈加复杂,神秘,使学人望而生畏。

千年来,效仿者后继有人。各加发挥,各自解释,互有矛盾之处。留下争议、悬案众多,“血脉论”、“感传论”至今仍在口水大战…,使学者难以措手。

余虽为愚钝之人,自承认难以区分脉之细微,达《脉经》之标准。然试问,又有几人能得圣贤王叔和之手感智慧?多数学者入门即死在脉下,难入医学之门…

余并非否认王之辉煌成就,并认为有能者继之绝学,实为患者一大幸事。

然,按其复杂之法学医,业医,怎能将中医普及,使民受惠?入其道者究竟能有几人?是否名符其实?倒可能使诊脉成为玄学,一句“功夫全在按脉,按脉全恁手感和经验。”,使学者无言。

此种“传承”,委实耗费精力,误人也!

余以为,诊病须“必先岁气”,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方为正途。
此虽不入圣贤之流,乃可为工。

对此奈何?

不破不立。

破何?诊脉之“迷信”!

立何?《内经》之道,仲圣之论!
二者结合,方才至善至美!

恢复医之本来面貌,至简之道。

大道至简也!

感恩斧正,欢迎拍砖!

明日年三十,祝阅者春节快乐!2015年安康!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