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推敲脉学之门

2014/6/12 05:27|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3283| 评论: 0|原作者: 玉册天机

摘要: “三部九候”应与“独取寸口”并举【编者导读】在学习脉学时,很多人认为,《内经》所倡导的“三部九候”是最完整的诊脉方式。也有人认为独取寸口是大道至简的诊脉方式。由于“三部九候”自《内经》之后,在相当长的 ...

“三部九候”应与“独取寸口”并举

【编者导读】

学习脉学时,很多人认为,《内经》所倡导的“三部九候”是最完整的诊脉方式。也有人认为独取寸口是大道至简的诊脉方式。由于“三部九候”自《内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隐传范畴的。而“独取寸口”法却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

【畅快阅读】

在人体的脉搏系统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来诊察脉搏的跳动,尤其是《内经》提出的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提出的“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

表1  《内经》遍诊法

三部九候
位置
诊脉部位举隅
临床意义
上部(头部)
上部上
两额之动脉
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中
耳前之动脉
如耳门穴
以候耳目之气
上部下
两颊之动脉
如巨髎穴
以候口齿之气
中部(手部)
中部上
太阴之动脉
如寸口脉
以候肺之气
中部中
少阴之动脉
如神门穴
以候心之气
中部下
手阳明之动脉
合谷
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足部)
下部上
厥阴之动脉
如五里穴或太冲穴
以候肝之气
下部中
足太阴之动脉
如箕门穴或冲阳
以候脾胃之气
下部下
足少阴之动脉
如太溪穴
以候肾之气

《内经》的这种诊脉法至今仍有着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每个患者均需这样来诊脉,的确比较费时,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家秦越人(扁鹊)提出了独取寸口脉法,一直沿用至今。

扁鹊创立独取寸口诊脉法是在《内经》遍诊法后的“十二经各有动脉”的学术基础上形成的“大道至简”的一种诊脉方法。

表2  十二经各有动脉

动脉名称
脉动点
具体位置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
合谷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
手太阳小肠
天窗
在颈侧大筋间曲颊下
和髎
在耳前
在臂内腋下筋间
手厥阴心包
在掌上,屈中指无名指尽处
手太阴肺
寸口
鱼际高骨(寸关尺)
足三阳经
足太阳膀胱
在膝骨约纹里
冲阳
足大趾次趾陷中胃内庭,上内庭五寸
足少阳胆
在耳前陷中
足少阴肾
太溪
在踝后跟骨上
足太阴脾
冲门
在期门下尺五寸
足厥阴肝
足大趾本节后二寸

然而这种大道至简,为什么在十二经中偏偏选择的是寸口,而且还是独取寸口?其实对于寸口脉的重视,《内经》也有明文记载,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按照这个理论来说,气口应是胃气脉,与手太阴又有何干?预知答案如何,且看《素问·经脉别论》如何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如此便知:脾受水谷之气,不敢自专,皆由胃入脾,由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由肺而分布于脏腑,此天道尊而下济光明也,土居中而为金之母,系诸脉之根;肺居高而有君之象,布诸脉之令。

手太阴肺经上系喉咙,下连于肺,为气息之要道。全身之营气、卫气及所吸入的天阳之气(即氧气)皆在肺脏汇合。肺主一身之气,布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气非呼吸不行,肺非肺气不布,肺朝百脉,而寸口为之大会,犹水之朝宗于澥也,如是独取寸口也就顺理成章。

而寸口一名,诸多医家却又纷争不休。有的认为,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所以叫寸口;有的认为,脉出太渊,共长一寸九分,所以叫寸口;有的认为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所以叫寸口;纵然争论较多,但其实是一个内容。犹如元代理学家、医学家、教育学家吴草庐所说:“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金之一脉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气出入之门户,故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犹如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医学家、植物学家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寸口)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由此可见,“独取寸口”并没有错,而“三部九候”又少人知,我们唯有努力探索“三部九候”的真谛,并很好的传承,将脉学的“三部九候”与“独取寸口”结合起来,如此便可为脉学的发展增添一双翅膀。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