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天涯居士

透视眼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70年代以来,美国基尼系数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至少有三个主要的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第一种还是最原始的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权利保护不到位,过度的私有化等等,这个后面会继续说;第二种是前文分析的金融系统对全社会进行的货币掠夺;第三种,就是资本不断拉拢和腐蚀政治权力,让政治权力掌握的本来应该用来制衡资本破坏力的“政治破坏力”也变成了参与掠夺分配的工具。

  1974年,全世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美国国会因为“水门事件”弹劾尼克松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相比之下,另外一件“小事”就显得不怎么引人注目了。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件小事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却比“水门事件”大得多。

  这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联邦选举法,规定了个人和公司向国会议员和总统捐款的最高数额限制。

  照理说,这是一件好事——限制了有钱人对选举的影响。
  但是,这个法案又规定:公司和个人可以组织非盈利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来向国会议员和总统竞选捐款。

  这种政治性机构,在以前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机构”。所以,想要影响议员或总统选举的人,往往只能“单打独斗”。那些很有钱的人,可以一下子捐一大笔钱给某个候选人。这种有钱人被称为“肥猫”。

  但“肥猫”再肥,始终是一个人,能量有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74年的选举法案允许建立“政治行动委员会”,为各个利益集团联合起来用金钱干预选举大开绿灯。
  这个法案规定,“政治行动委员会”对某一个议员的捐款数量有限制,但是“独立”的为某个议员或总统选举花钱,数量不限制。

  什么叫“独立”竞选呢?就是说,你不给某个候选人捐钱,而是自己拿着钱去电视台给某个候选人打广告,说你支持他,他的观点对全国人民有利,呼吁大家投他一票……这就可以,花多少钱都不受限制。

  反之,如果你讨厌某候选人,也可以到电视上大广告攻击他,呼吁大家别投他的票。
  这看起来很公平,也很符合言论自由的原则——你支持谁,就可以到电视报纸上打广告,人人平等。

  这种言论自由,法律怎么能禁止呢?
  但是,“法律权利”平等不代表“实际权利”平等。

  在很多情况下,实际权利=法律权利+经济权利。

  在电视报纸上打广告是很花钱的,法律允许你随便打广告,但你没钱打,这跟法律不允许你打效果一样。

  所以,竞选法上的这种权利“平等”,是在偏袒有钱人。实际效果就是:报纸电视上的广告,全是一边倒的支持符合富人利益的候选人。

  此外,这些“行动委员会”花钱请议员吃饭、去旅游胜地度假、乘坐游艇豪车、去别墅开party,也都是合法的。至于在这些地方会发生什么交易,那就只有天晓得了。
  1974年这个竞选法一通过,全国立即登记注册了600多个这种“政治行动委员会”。10年以后,到了1984年,行动委员会的数量增加到了4345个。

  在这4345个“政治行动委员会”中,最有钱的全是所谓“保守派”——也就是主张恢复到罗斯福新政以前的那种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派别。

  198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获得资金最多的游说团体,名字叫做“全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它的筹款数目为1950万美元,第二名叫“全国国会俱乐部”,保守派,筹款560万美元;第三名的名字叫“争取保守派多数基金”,筹款550万美元。第四名叫“共和党多数基金会”,这也是保守派(罗斯福是民主党);第五名叫“房地产经纪人政治行动委员会”,这是房地产大亨们建立的游说团体。

  总之,游说是合法的,花钱打广告也是合法的,捐款更是合法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下,最终的结果是:政治变成了一个只有富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政府还觉得有钱人的钱不够多,干脆让他们联合起来搞个委员会集中花钱。

  通过各种“政治行动委员会”,有钱人迅速团结了起来,采取一致行动影响政府决策。在美国,“使用金钱购买政治影响力和试图影响国会及总统的做法,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现在花钱买通各种路子已经是公开的事了。(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1982)”

  法案通过后不久,保守派势力就控制了国会。1975年,国会和共和党总统福特联手推出对富人减税的措施。理由是“刺激经济”。但效果很差。在1976年总统大选中,福特被民主党候选人吉米?卡特击败。

  卡特试图推动经济改革,通过对富人增税和降低行政开支来解决财政赤字,但遭到国会的抵制,基本上一事无成。

  吉米?卡特在竞选之前是乔治亚州的州长,因为厉行改革而被誉为“最有成就的州长”。当上总统以后,因为改革方案无法得到保守派控制的国会的支持,却成了“最差劲的总统”。

  这不是他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十多年后,民主党人克林顿当选总统,也想向富人增税,照样无法在国会通过。反而在国会的胁迫下,被迫在削减对穷人的福利开支的法案上签字。

  保守派的政策主张很简单:削减财政赤字可以,但不能对富人增税,而是必须减税。减税之后如何降低赤字呢?减少给穷人的福利开支。

  1974年以后,富人们通过成立各种“政治行动委员会”,拉拢和支持保守派议员候选人,基本控制了国会,并影响总统选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基尼系数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一路上升,也就不足为怪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改革计划都被国会搁置,经济状况在卡特总统任职期间继续恶化。而且,卡特总统的运气很糟糕。在他争取连任总统的那一年——1980年,中东地区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全球石油价格一年之内上涨了300%。

  这一下,美国不仅经济发展缓慢,连物价也大幅度上涨。

  最后,代表保守派思想的共和党州长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大选中,击败卡特当选美国总统。
  在8年的任期里,里根总统为了全体美国人的利益,努力工作,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对富人减税;
  第二,将公用事业单位(供水、供电、石油等)私有化;
  第三,和苏联搞军备竞赛,扩大军费开支,让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第四,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交给私人企业来管理。

  此外,里根还任命了在削减社会福利方面表现出色的格林斯潘为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主席。格林斯潘一上台就表现不凡:1987年10月美国股市突然暴跌,美联储立即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资金,保证股市稳定。

  这一决策确立了此后美国金融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大金融机构搞金融投机,赚的钱归自己,亏了钱政府买单。

  1989年,里根结束了他的8年任期。在这8年里,美国的基尼系数从0.365迅速上升到0.404,突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

  此后,保守派控制的政府继续朝着私有化和对富人减税的方向一路狂奔,不再回头。

  里根卸任后,他的副总统乔治?布什当选,继续执行里根的保守主义政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上台,力图通过给富人加税的法案。被国会否决,最后只通过了一个象征性的加税法案。而且,国会还通过法案,要求继续压缩社会保障开支,继续推动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事业的私有化。被克林顿总统否决。作为报复,国会否决了克林顿总统的年度预算,导致美国政府停止运行一周。

  四年之后,克林顿试图连任美国总统,国会趁机再度通过法案要求压缩社会保障开支和将社会保障私有化。为了避免重蹈卡特总统的覆辙,在总统竞选时出现财政预算被国会否决等不利情况,克林顿签署了该法案。这一年美国基尼系数为0.425。

  1999年,国会通过了允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法案。罗斯福“新政”中打击金融投机的最后一道闸门被打开了。从此,大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普通百姓的储蓄来进行金融投机。这一年,美国基尼系数为0.429。

  克林顿卸任后,乔治?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上任伊始,即宣布对富人大规模减税。这一法案立即获得国会通过。

  2001年,美国股市新经济泡沫破灭。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宣布降低利率,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危机很快缓解。基尼系数上升为0.435。

  2002年,私有制的公用事业公司世通公司(电信)和安然集团(石油天然气)爆出财务丑闻:公司领导层和金融机构合谋,通过虚假财务信息来抬升股价,牟取暴利。这种做法,和1929年前最著名的股市操纵者——公用事业公司巨头英萨尔的做法如出一辙。为了根绝这种投机行为,罗斯福在1933年“新政”中禁止建立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并将公用事业公司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但这些防范措施,都在里根“革命”以后被逐步废除了。

  2003年,美国发生严重的大停电事故,包括纽约在内的全美1/4的地区全面停电两天。能源部长声称:“美国是超级强国,但电力系统却是第三世界的水平。” 掌管该地区电路的是美国最大的私有的电力公司——联合爱迪生电力公司,它每年利润数十亿美元,却多年拒绝更换更新电网设施。这正是美国政府多年来持续进行公用事业公司私有化的“成果”。

  这次事故并未让公司管理者有所警惕。三年之后,美国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停电事故。美国经济的核心区——纽约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停电10天。罪魁祸首还是联合爱迪生公司。

  2006年,美国基尼系数达到0.444(从中文来看很不吉利的数字),与1929年大萧条时候的基尼系数基本持平。

  一年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由于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业法案”已经在1999年被废除,那些投机者们早就把商业银行里面的居民储蓄和企业资金拿来制造金融泡沫了。危机爆发以后,政府面临着如果不拯救投机者,基础金融体系就会有立即崩溃的危险,只得出手相助,利用纳税人的钱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资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经济政策的回顾:里根总统给美国“开挂”

  这个部分对以里根“革命”为代表的保守派经济政策及其与美国经济危机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分析一下经济危机的政策根源。
  思考题

  备忘1: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专门追踪政治资金动向的非赢利研究机构“回应政治中心”的数据,对美国国会议员们的财富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得出结论:美国国会议员们的平均净资产达到91.3万美元,但美国普通民众的平均净资产大约只有10万美元,并且从2004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数据还指出,美国国会议员的财富大致上没有受到自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经济疲软的影响,过去几年中,美国普通民众的腰包由于经济不景气一直在不断缩水,但国会议员们的财富却在最近几年“逆市上涨”。《纽约时报》引述“穆迪分析”调整通胀因素后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0年,美国国会议员的平均净资产增加了15%,但美国普通民众的平均净资产却缩水了8%。

  备忘2: 2011年12月,一名德州的妇女几个月以来都无法合格申请食品券。她最后在一州政府福利部门拔枪与警方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对峙,并最终以枪击她的2个孩子并举枪自尽结束了这一事件。据美联社报道,她的2个孩子分别是一名10岁的男孩和一名12岁的女孩。据福利部门介绍,她是因为申报材料不合格而被拒绝。
  问题:以上两件事情之间有何联系?

  前面说,代表富人利益的保守派,总是努力促成对富人减税、削减社会保障开支和公用事业私有化。给富人减税好理解——人人都希望自己少交税。但削减社会保障开支和私有化就比较复杂一些。

  减少政府社会保障开支跟社会保障事业的私有化,是联系在一起的。
  罗斯福新政以后,美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医疗保险。

  所谓医疗保险,就是个人、企业、政府各出一部分,建立一个医疗保险基金。交了钱的个人,万一生了病或者受了伤,去看医生,费用可以报销很大一部分。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身体都很健康,特别是年轻人,可能很长时间都不去看一次病,这些人交的钱,就白交了,享受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得病或者受伤这种事儿,谁也预料不到,谁碰到谁倒霉。一下子就要花很大一笔钱,有的人拿不出来,可能就破产了。医疗保险,就相当于社会上的所有人平均分担生病或者意外受伤的费用,花比较少的一点钱,买个平安、放心,万一出了事儿有办法。

  全美国人交的保险金,是很大一笔钱。私人保险公司看中了这笔钱,想从中捞一笔。保险公司等利益团体,就去游说国会,让他们搞个法案出来,把医疗保险私有化。
  当然,他们不能公开说:我想从保险基金里面捞一笔。而是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来办事,说:

  “医疗保险属于政府垄断,很没有效率。政府管理这笔基金,可能浪费严重,有贪污腐败,使用不当等等。由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这种浪费很难消除。只有市场竞争才有效率。所以,最好是搞很多个医疗保险公司,彼此竞争,谁的服务好大家就去买他们家的保险。这样有利于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确实存在。医疗保险开支,也确实是政府财政的一个很大的负担,如果把它交给私人管理,政府可以节约一笔费用。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他们用这一套说辞去游说国会议员,再加上慷慨的“政治献金”、“独立广告资助”等各种利益输送,就得到了很多议员的支持。这些议员里面,有些真的相信市场经济万能;有的则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类型。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这些议员联合起来,削减政府福利支出和医疗保险私有化的法案通过了。

  私人保险公司之间互相竞争,管理效率确实很高。工作人员想要上班偷懒、贪污挪用,就很难了。因为有老板天天盯着——盯住的都是老板自己的钱。

  但是,利润全部归私有保险公司的老板,不会拿去给穷人发医疗救助。其实就是把以前被贪污和浪费的,变成了企业利润。对投保人来说,最终效果一样。

  更严重的是,私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想方设法把那些“危险群体”排除出去。比如老年人或者在化工厂工作的工人,容易生病,想要去买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就会想尽办法刁难,收很高的保险费,让你买不起或者得不偿失。反之,如果是年轻人、运动员,经检查身体健康,未来很多年基本都不会生病,保险公司就很欢迎他们来买保险。

  对于多病的老年人或者特殊职业群体,保险公司则告诉他们:“我们是私营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要为股东的利益服务。如果你实在看不起病,请找政府。”

  于是,医疗保险的私有化就变味了。

  私营保险公司把最赚钱的那个部分抢走,花钱的那个部分最后还是要政府负责。年轻人交的保险金,本来应该转移支付给现在的老年人;等这些年轻人老了,政府的医疗保险基金又会从新一代年轻人交的保险金那里那一部分出来给他们支付医疗费用。这样才能把帐做平。

  私有化以后,不看病的年轻人交的保险金被私营企业拿走了,最需要看病的人扔给政府。所以,政府管理的医疗保险基金,虽然总额大大下降,涉及的人数大大减少,资金缺口反而更大。

  政府想要借此来削减财政赤字,结果却发现赤字越削减越多。

  所以,从里根时代开始,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占总支出的40%,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削减和私有化,这部分支出反而占了财政支出的57%。

  “里根革命”以来的20多年,医疗保险的保费上涨速度远远高于通货膨胀,政府的医疗保险开支不断上升。但是,没有享受医疗保险的人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2006年,美国共有4500万人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有85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不能连续参加医疗保险。2010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美国人均医疗支出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却远逊于其他发达国家,人均寿命在发达国家中处于垫底的位置。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人民的医疗福利被削减了,医疗服务质量还不如花钱少的国家。那么,政府在医疗上多出来的开支被用到哪里去了?
  大部分成了私有化的医疗保险公司的“利润”。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富人减税,政府收入减少了;医疗保险私有化,支出缺口越削减越多;压缩低保,也省不出多少钱来。正因为如此,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前两年的日子很难过——政府收入减少,经济发展缓慢。

  要是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再过两年,他就只能下台。

  里根的白宫预算局局长斯托克曼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讲了这么一件事:
  1981年8月3号,里根上台快两年的时候,把斯托克曼叫过来问:“你不是说什么根据供给学派、拉弗曲线的原理,减税会导致政府收入增加么?怎么现在反而大大减少了?”

  所谓供给学派、拉弗曲线,基本意思就是:政府减税可以增加企业的收入,企业增加了收入就会拿去投资,结果就是经济增长,由于总量增加了,所以虽然税率比以前低一些,政府的总税收收入反而会增加。

  比如:原来的GDP是一年1000亿美元,政府的平均税率是20%,每年税收就是200亿美元。现在,政府将税率降低到15%,年收入降低到150亿美元。但是,由于企业家少交税了,可以更多的投资,一年后,GDP增加为1500亿美元,结果政府的收入就成了1500×15%=225亿美元。所以,政府收入反而会增加。

  斯托格曼告诉里根:“不好意思,拉弗曲线只是在理论上正确……拉弗曲线并不是新的理论——关于政府税收和经济增长的最佳比例,以前已经有无数经济理论研究过了。减税和政府收入的关系,取决于实际情况。只有在政府税收很高的时候,减税才能增加政府收入。如果税率本身不够高,减税就不可能增加政府收入。当前的情况,政府对大企业的税率并没有高到让它们不够投资再生产的。所以,减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弥补不了政府税收的损失。我们以前计算错了。”

  里根当时就晕了,问:“这也能算错……你原来是怎么计算的?”

  斯托格曼说:

  “原来计算的时候,忘了把通货膨胀的影响排除出去了。

  比如,原来个人所得税是1000美元起征,1000美元以上5%的税率,一个月挣5000美元的人,需要交的税是(5000-1000)×5%=200美元。现在提高为2000美元起征,5%的税率。一个月挣5000美元的人,需要交的税是(5000-2000)×5%=150美元。

  但是由于我们通货膨胀很高,年年都在印钞票,如果物价上涨一倍,人们的工资收入也上涨一倍,原来挣5000的,现在可以挣10000了。但是,由于所有的东西价格都上涨了一倍,所以现在的10000的实际购买力跟原来的5000美元一样。而他需要交的税是(10000-2000)×5%=400美元,比原来1000美元起征5%的税率下交的税多了一倍。这样,政府税收就增加了。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减税才能同时增加政府收入。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减税肯定会降低税收收入。”

  里根一听,明白了:自己被忽悠了。
  现在该怎么办?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斯托格曼的“错误”变成现实:多印钞票,搞通货膨胀。这样,政府马上就有钱了,经济也会看起来很繁荣。也不用加税,也不用压缩福利开支。

  真的要这样吗?

  里根知道:自己能够在大选中战胜吉米?卡特,成功上位,靠的是攻击卡特管不住物价上涨,人民群众意见很大。所以,靠搞通货膨胀来增加政府收入,有点得不偿失。
  他想到了一个更高明的点子——出售国有资产。
  美国政府手里有一些资产,比如土地、房子、有价证券等等。把这些资产卖掉,可以一次性的获得一大笔钱。

  所谓资产,就是可以赚钱的东西。别人愿意掏钱来买,是因为它在将来可以源源不断的创造现金流的回报。里根总统把它们卖掉,就好比一个人卖掉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房屋土地一样:一下子可以赚一笔,但卖完以后,将来这种细水长流的收入就没有了。

  由于美国总统只能连任两届,里根只要在1984年竞选的时候保证经济繁荣即可,至于以后的收入,和他个人利益关系不大。

  此外,以前美国政府也为小企业提供一些信贷补贴,里根也打算一并削减。

  ——小企业主的情况比普通劳动者强不了不少,市场一波动就可能破产,拿不出多少钱来“资助”国会议员。削减给他们的补贴,国会表示毫无意见。

  这样减来减去,也没有减出多少钱来。

  而且,所有这些措施,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仅靠压缩各种开支,很难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人民的福利既然已被削减,如果就业情况不能好转,他们就会生活不下去。
  穷尽所有常规办法后,里根祭出了终极武器:战争。

  战争,是拉动经济增长见效最快的办法。战端一起,政府立即大规模订购武器,军工企业立即雇佣大量劳动力,并带动钢材、橡胶、能源、交通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就业和GDP马上就上去了。

  里根采用了一种比战争更高明的办法:军备竞赛。
  战争总是要死人,战士们的家属即使不涨工资、被工厂解雇,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丈夫去上战场。

  而军备竞赛,只是宣扬一种战争威胁,并不真的开战。借口这种威胁,就可以拼命增加军火订单和武器研发。假象中的敌人造了一艘军舰,我就造两艘;你搞导弹系统,我就搞反导弹系统;你搞反导弹系统,我就搞反反导弹系统……
  搞军备竞赛跟打仗一样,花钱如流水。这些钱从哪里来?政府没有多余的钱,只能借。

  在前6年的任期中,里根积累的债务就达到了惊人的10326亿美元,超过了1981年以前历届总统的总和——9143亿美元 。
  这些债务,用不着里根还,而是留给了以后的美国政府。
  还有外债。

  里根执政期间,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美国政府的海外资产从正的1362 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变成了负的4210亿美元。
  现在有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叫做“开挂”。表示游戏玩家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用外挂软件作弊。

  里根以军备竞赛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赤字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也可称为“开挂”。这种外挂作弊软件,有三种:

  第一种,用未来的税收做抵押借债进行军备竞赛;
  第二种,用以前积累的资产一次性出售获得资金来解决一时的财政困难;
  第三种,用外部债务来发展国内的经济。

  ——还有第四种,是增发货币,但里根没有用。

  这些外挂作弊软件可以归纳为:“花未来的钱,卖祖宗的田,欠邻居的债,发自己的财。”

  在里根总统强力“开挂”的政策攻势下,美国经济终于开始恢复增长,由于国际石油危机结束,国内物价稳定,各大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政府军事订单,带动着相关行业和消费也随之增长。

  ——富豪们很满意,因为他们交的税更少了,而且可以拿到更多的政府订单;

  ——小企业主很满意,沾了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的光,他们也能从大企业手中拿到更多的外包业务;

  ——人民群众很满意,虽然福利被削减了,但就业岗位迅速增加,只要有工作,福利就不那么重要了。而且物价也很稳定,大家感到对未来的生活心里有底。

  贫富差距继续扩大,但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对里根总统的政策感到满意。虽然财政赤字飕飕的往上涨,但普通人并不关心。

  里根总统以高票获得连任,“开挂”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反思经济危机的四个层次

  里根“开挂式”经济政策的成功,主要是依靠扩大政府开支刺激经济增长。更糟糕的是,这种财政开支不是用于社会民生,而是用于军备竞赛。它在短期内制造繁荣,却
  留下一大堆政府债务,并极大的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尽管如此,在其任期内,全美国人的生活状况实实在在的改善了。他还克制了自己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欲望,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并存的良好局面。
  此外,通过公用事业的私有化,放松政府在多方面的管制,虽然有一些弊端。但同时也让航空、通讯等行业进行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极大的提升了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里根“革命”带来的种种弊端,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他离任的时候,美国社会的基尼系数突破了0.4,政府债台高筑。那么,下一届政府,就应该努力增加对富豪阶层的税收,加强对底层人民的转移支付来缩小贫富差距和减少政府债务。特别是1989年美国最大的对手——苏联解体以后,国际环境对美国非常有利,它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纠正这些问题。毕竟,基尼系数突破0.4,只是一个警戒线,还没有超过美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所以,真正值得反思的是:
  为什么美国政府没有这样做?反而在继续推动私有化和扩大贫富差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基尼系数突破1929年以来的最高点,并诱发了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并不是没有人想改变这种现状。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获得了改变的机遇,也很努力的去做,却看不到效果。一个是克林顿(1993-2000美国总统),一个是奥巴马(2009年起任美国总统)。

  克林顿上台后,努力推动对富人增加税收的法案,但国会通不过。相反,国会通过了继续削减社会福利的法案,让克林顿签署。克林顿不签,国会就毙掉了他的政府预算案作为报复,导致美国政府关门歇业了一周。
  到了1996年,国会又通过削减社会福利的法案让他签。

  这一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克林顿要谋求连任。如果克林顿再不签,国会就可能再给他的政府“停电”,让他什么事儿也干不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连任竞选就可能失败。就像1976年的吉米?卡特总统一样——他是一个很积极的改革者,但什么改革措施到了国会都通不过,最后被评为“最差劲的美国总统”

  所以,主张改善底层人民福利的总统,却签署了一个继续压缩福利开支的法案。
  到了2009年,民主党人奥巴马上台。这是一个比克林顿更“左”的总统。
  在当总统以前,奥巴马出了很多书,里面始终围绕一个主题:“美国的中产阶级为何消亡?”
  所谓“中产阶级消亡”,就是中等收入的那部分人减少了,一小部分成了富豪,大部分沦为贫困——这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分化的表现形式。

  奥巴马认为是政府干预太少,社会福利削减太多,金融资本坐大等等。所以,他的竞选口号就是“我们需要改革(We need change)”,特别是医疗制度改革和加强金融监管。
  但是,奥巴马真的当上了总统,对自己主张的改革措施,却难以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奥巴马当总统的时机很好,正好赶上金融危机。他可以因此而大力推动改革,让既得利益集团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把事情搞砸了,把美国经济推到了危险的境地。这有点像当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时候的环境。

  但是,我们再看前面的那则新闻报道:美国国会议员的财产在经济危机期间逆势上涨,成了这一段时期资产增加最快的社会群体。我们就可以理解,国会对经济改革,并不感冒。

  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法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国会毙掉。他的金融监管法案,刚开始提出的时候很严厉,有点恢复当年罗斯福“新政”的意思。但国会通不过。国会有一些议员说:你这是在搞“阶级斗争”,这个加强对金融行业监管的法案,就是让穷人对富人进行专政……给他扣上“社会主义者”的帽子。最后通过的东西,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空洞条文。

  在2011年,美国民众发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时候,奥巴马发表了声明,说他站在上街的民众这一边。

  这条新闻啊,我个人看了,觉得很悲哀。
  同一时期,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也上街,站在了美国民众这边。他上街去抗议,没什么问题。但奥巴马发表这个声明,就有很大的问题。

  ——他是美国总统,是全民授权的国家元首,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如果他站在上街的民众这边,那么他需要做的不是像斯蒂格利茨一样发表言论,而是立即行动起来,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来解决让民众上街的经济问题,改变造成这些经济问题的法律制度。

  有新闻媒体评论说:奥巴马这样的表态,是在“作秀”,是为了选举做宣传,并非出自真心。我看过奥巴马写的书,他内心应该是真的站在上街民众这一边的,即使是为自己做宣传,也是通过说真话来做宣传。
  但是,他也只能说说而已。
  这就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悲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