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慧宇居士

【慧宇解老】 老子的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慧宇解评】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老实人处处唯唯诺诺,强势的人对别人吆五喝六。但他们之间能有多大的区别呢?这就看你站在多大的范围,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一个觉悟的人是不会把这个当回事。他们既不会唯唯诺诺,也不会飞扬跋扈,会平和的对待人际关系。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与邪恶的事物,世俗中的善意与恶意,善行与恶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超出人世间从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善与恶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不像身处其中时感觉那么严重。相反,当我们身处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社会生活的某一个角落时,对善与恶的感受与评判不一定是真实的和恰当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关于这一点,老子还说:“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意思是说,世俗中的权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你无视这个权威,那权威的重拳就会落在你的头上。别人都畏惧的东西,你就不要掉以轻心。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就要遵守其中的行为准则。不能因为自己的真知和超能力而无所顾忌,随意而行。
    “荒兮其未央哉”。你如果不能审时度势,规避世俗社会中的权威及其权和利的争斗。虽然目前灾祸还没有降临到你的头上,但离你也不远了。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世俗中的众生吃喝玩乐,安于现状。
    “我独泊焉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唯独我理解了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到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像大家都知道妈妈肚子里的胎儿一定能出生成为一个健壮的孩子一样。

    “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止”。以上的几句话,反映了老子的一种失落的心情。这不是为自己失落,而是对众生愚昧无知,冥顽不化的表现产生的深深的无奈。
    “累累兮,若无所归”。《河上公章句》是“乘乘兮”,王弼是“儽儽兮”,有的版本是儡儡兮,具体的词义不好说,大概是形容在辛勤劳作后却无所收获的失落的感叹。老子想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去改变现实,奈何上士太少,下士太多。笑者有之,畏者有之,侮者有之。始终不见成效,找不到归属感。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世人看起来生活得富足,惬意,而我反倒是游离于世俗生活的外面。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处心积虑的去教化众生却不怎么见成效。弄得自己看起来倒像个缺心眼的似的。
    “沌沌兮”。又是一个感叹词,有的版本是纯纯,有的版本是忳忳。王弼给的解释是:“无所别析,不可为名”,意思是他也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不解我所说意,他们只看到直观的现象,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蒙蔽。他们都觉得自己活得很明白,倒是显得我过得稀里糊涂。他们都觉得自己明察秋毫,一点儿亏都不吃,倒是显得我像一个闷葫芦,谁都想在我身上占便宜。
    “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所止”。《河上公章句》是“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王弼《老子注》是“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字有差别,解释起来意思应该不会差很多。我平淡得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风飘流找不到自己停靠的港湾。
    “众人皆有以”。芸芸众生,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活得有滋有味。
    “我独顽似鄙”。唯独我像个傻子一样固守着自己的信念。世俗中人争名夺利,各个精明强捍,机关算尽。唯独我沉默寡言,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已经从“道”那里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12: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慧宇解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德之根,德是道之用,也就是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自己的特质。所以,这个德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襟怀坦白,公而忘私等等外在的品格,而是人的内心深处的那种彻悟,包容。这种东西不是展示给谁看的,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大德能容天下,是因为它合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作为一个存在物,无声无息、无相无形,只能在内心深处模模糊糊的感觉到。这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是在我们抛开杂念入静之后(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气功态),意识对道的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老子称这种感觉为恍惚,这不是刚睡醒时的那种迷迷糊糊的恍惚,也不是挨了当头一棒的那种恍惚。而是在进入静的状态之后意识对内心那个不曾触碰的未知而神秘的世界的一种模糊的感知
    对“道”的感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世俗中修道之人对道的感知,一种是证道之人,也就是圣人与佛对道的感知。修道之人对道的感知是恍惚,是透过真气形成的层层迷雾感觉到的模模糊糊的东西。证道之人对道的感知是一念清净,因为这层迷雾已经消失了,真气已经归根了,道就像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但是无论是修道之人还是证道之人,都不过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物。就是老子本人,也不过给道做了一个大概的描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无论是恍惚还是清净,都不可能认清楚“道”的本来面目。所以老子只能说是“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恍惚之中,可能会看到一些图像,听到一些声音,可能会觉得有一些物质产生或者运行。这里涉及到一个特异感知的问题。
    首先,人的感知有真有假,真的感知是感官对外界环境条件客观的反映,从感觉细胞感受并发出信号到传送信号到大脑接收信号,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人们了解和应对外界不可或缺的功能。
    其次,如果体内真气混乱,会在混乱的部位产生一个不应该发生的信号传送的大脑,大脑会感觉到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感受,比如冷热酸胀痛,高级一点的会听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图像,这些东西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但不论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不要当回事。这叫幻听幻视。这本是大脑一种潜在的功能。比如做梦,是声音和图像的完全的无中生有,是在自主意识休眠后大脑自造的声音和图像。如果大白天在清醒的情况下出现了幻听和幻视,这叫白日梦,属于精神病。是受到强刺激大脑的真气混乱造成的精神疾病。这种病看起来很可怕,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实这种病的机理非常简单,就是把大脑潜在的功能误打误撞的给开发出来了。只要能够明明白白的知道这个道理,对混乱真气带来的各种乱像不恐惧,不干预。等真气平复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但一般人做不到,他们马上就给吓得胆战心惊,这种情况持续几个月,要是不神经了才怪。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幽远深邃的某一个角落,可能有真正的精华。这个精华不只是物质性的东西,还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一”。这个“一”是什么?其实这个“一”就是“道”在太阳系,在地球,在人类社会展开以后的最高的存在,是统领一切的哪个东西。“道生一”,人能够与“一”相合那就是圣人,“圣人抱一而为天下牧”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什么是真?这就是真。世俗生活中真真假假,让人难以认清客观的外界,认清主观的自己。“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圆觉经》)。只要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这个“一”并与之相合,就找到了世间万物及生命的本质,找到了真。我们就可以称自己是“真人”。这个“一”就是一个有极大能量和极多信息的混合体,佛说“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也就是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从古至今,“道”实际上一直在引领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迷信于各种宗教的和非宗教的歪理邪说,沉醉在世俗的名利欲之中,对“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以阅众甫”,用以提高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以阅众甫,应该是众甫以阅,是一个倒装句。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之所以能看到人类文明发展之现状,正是因为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是一个过来人。

发表于 2014/5/18 17: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5: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正误】
    “曲則金,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帛书甲乙本)。
     其他的版本都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天下式”是误抄,根子在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一章的第二段是后人因为不理解“知其白,守其辱”而胡乱篡改的。牧者,统治,管理,领导。而“天下式”是个什么东东,谁能说得清楚?难道说“抱一”还要有什么固定的姿式或套路不成?

    “枉則直。――枉屈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河上公章句)。河上公的这个解释有点勉强,他自己也未必会满意这样的说法。在世俗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目的。克己为人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戴上一个圣贤的光环。世俗中的“直”是傻、缺心眼儿的代名词,只有到了无为的境界以后,才会自然而然的舍弃一切名利欲的追逐,“直”奔生命的本源。所以,无论是“正”还是“直”,只有到了无为的境界才有意义。世俗中的正、直不过是骗子损人利己的幌子,因为在世俗中“其无正也”。这个河上公是在用儒家的思想来解老。               
    “弊則新。――自受弊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河上公章句)。弊和敝,意思有些近似,区别也是不小。我倾向于敝。
【慧宇解评】
    “曲则全”。一般把曲则全理解为处世的方法,委曲求全。河上公:“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 赵佶:“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故全其形生而不亏”。 憨山大师:“苟不曲尽其诚,则其德不全矣。故曰曲则全”。还有就是理解为修炼的一种方法,黄元吉:“一曲之内,莫非理气之元;全体之间,亦是太极之粹——即曲则全”。李涵虚:“此太上引古人治身之语,以起天下之理”。
    我以为,老子的这个“曲”是修炼和养生的方法。盘腿打坐是曲,瑜伽的一些练功姿势是曲。在养生方面,“卧如弓”是曲。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睡眠姿势问题,这是关乎健康的大问题,姿势影响了睡眠中的真气运行。有人喜欢平躺着睡觉,认为这样解乏。这一类人一般是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一天的劳作聚集了大量的真气。他们减少真气的方法就是把真气排出体外,只有平躺着才能利于真气从下肢排出。青壮年人精力充沛,有足够多的元气供他们挥霍。到了老年就不行了。你看见那些腿脚不利索的老年人问问他们睡觉都是什么姿势?这种睡觉的姿势以前的老人管它叫挺尸,“这小子别闹了,赶紧挺尸去吧。”人死了以后大多是这种姿势,因为在死亡时真气主要通过四肢散去,肌肉痉挛人就挺了。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淹死的人会保持死前的姿势不挺尸?那是因为很多人是因为吸不进气,大量真气冲击大脑,人一下子就死了。根本就来不及挺尸。
    那么睡觉用哪种姿势好呢?“卧如弓”其实还不够,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婴儿在子宫中的姿势是最利于保全真气的。还有就是在小便时最好蹲着,有些情况下站着小便真气很容易外泄。一个尿急的人好不容易找到厕所,畅快淋漓尿完了,会接着打一个冷战。这是大脑带着全身的真气出来了。这种情况看似是小事,其实对身体非常不好,会打乱大脑的真气态,从而改变了人的心性。在一些寺庙就把不许站着撒尿列入戒律之中。也许有人会说,老子那样的大家怎么会说一些吃喝拉撒睡的琐事?我告诉你,老子通篇都在说人,而真气是人的命。这样说来,保住真气态不外泄,其实就是天大的事。一个健康的人,平躺着睡觉和站着撒尿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病人以及年老力衰的人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体弱多病之人,尾闾穴一般都不会通畅。真气就会往下走。真气下泄,血液循环不畅,腿就会浮肿变粗。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人老先老腿就是因为真气下注,是人衰老最先发生而且是最普遍的症状。那些到了老年仍能保持小腿纤细的人,除了因重病瘦得脱了形的,他的汇阴,尾闾一定是通畅的。。

    “枉则正”。根据这句话,就有了矫枉过正之说。不过老子可不是这个意思。枉,弯曲或歪斜。老子认为,世间法也就是有为法是没有什么正与斜之分的。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任何事情,分析归纳到最后会发现,也许反过来会更好。因为“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道一定不是一条笔直的路。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会避开不可能通过的地方。“反者道之动”,否定之否定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洼则盈”。地势低洼就会有可能存满水。
    “敝则新”。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做解释似乎有点勉强,用破旧立新来解释又显得很残酷。其实从新到旧是一个永恒的传承,昨天的新是今天的旧,今天的旧包含,孕育明天的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否定昨天的旧,今天的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少则得,多则惑”,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的金钱。钱不要多,够用就行,钱多了,人的思绪和要求就会起变化。面对多彩的世界就会失去原有的处世标准,失去那个纯朴的自我。这是对有志于修道的人而言。世俗之人贪得无厌,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要是这样的人开口道德,闭口奉献,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二是指的真气。真气要少,人的感觉才能平静清爽。真气多了,人就烦躁。而且真气多是百病之因。能够让真气归根的人,体内的真气才会少,才有可能大量的补充真气。那些真气多且混乱不堪的人,是不能补真气的,一补就会出毛病,谓虚不受补。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一”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所以把对“一”的详细的解读放到第四十二章。
    抱一是圣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无为的境界。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世俗中常见的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
    自见是基于自身的角度,视野,欲求形成的对外界和自我的评估。
    自是是基于对自身的发展和利益的维护形成的狭隘、畸形的我是人非的是非标准。
    自伐是由于对刺激的追求滥用自身的真气而做的各种对身体有害的不良行为,像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性交手淫等等。
    自矜是自以为贵,自以为傲,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这四种思维或者行为习惯使得人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生命的本质。只有摒弃这四种习惯,才能算是一个真的明白人;才能彰显自己的才华与能力;才能身心健康的去建功立业;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高尚的、完美的的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要你不争,你就脱离了世间纷扰的利益纠葛。世间争权夺利,你悟道证道;世间伤害杀戮,你修身养性。天下之人如何与你争?要求的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里又一次强调了“曲则全”的重要性,“曲则全”不是我说的,是“古之善为道者”说的。“岂虚言哉”,难道是随便说说的吗?只要你能认真的正确的照着去做,就真的能让你保全真气并让真气归根
    这最后一句也印证了我的看法,“曲则全”就是通过特定的蜷曲身体的姿式去保全真气。无论是委曲求全,还是通过曲折的斗争获得全面的胜利,或者是曲线构成完整的圆圈,“曲成万物”,都无法跟“诚全而归之”合情合理的联系在一起。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5: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正误】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帛书本)
    “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朱谦之本)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通行本)
    问题是如何解读“失”,丢失什么?老子这里说的是真气丢失,如果你不爱惜自己的真气,让真气随意外泄,那么生命也会离你而去。你的思想和言行合于道,道会引领你到达大自在的境界。如果你放纵自己,恣意妄为。生死之间,道也帮不了你。
    至于(通行本)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是无法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的。得与失,都必须有一个主体,道是一个主体,德是道之用,你合于道,你的言行就有德,是道在世俗行为中的一种展现。在这里德是没有资格作为一个主体出现的。至于失,是一个谓语动词。怎么可能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呢?太不合文理,太可笑了。
    通行本“道亦乐得之”中的“乐”添加的没有道理。道怎么会有了情感?天地尚且不仁,而况于道乎!你合于道,道就会帮助你。你反其道而行之,道就会抛弃你。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这个道其实就在你的身体里,就在你的内心深处。或者不如说你自己就是道。这其中所需要的就是你要明白你自己就是道。不用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指路明灯,当成自己的大救星。在生死面前,唯有自己救自己。

【慧宇解评】
    “希言自然”。自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道法自然”,道在展开的过程中校法的就是自然。不要轻易的说自己已经了解了自然,掌握了自然。甚至妄想自己已经征服了自然。一群爬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人就敢说自己征服了珠穆朗玛峰,就像一个虱子爬上巨人的头顶就认为自己征服了巨人一样可笑。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顺其自然”,以表明自己豁达开朗,不入俗套。但是这个自然和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一回事。我们说的顺其自然实际上是听天由命,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放弃无谓的努力和抗争。因为我们不曾真的理解自然,也不曾想要去真的理解自然。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斗了半天,真的有那么快乐吗?结果天还是那个天,地却变成了荒山秃岭,人都失去了纯朴的本性,趋利避害成了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天地面前,人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之间的风风雨雨变换不定,是因为天地没有“得一”。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尚且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更何况像人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弱不禁风的生命。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老子劝人赶紧去修道悟道证道。一个有志于修道的人。他的言行举止,生存状态就会尽可能的合于道。因为道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世俗中的那些有限的东西,那些凡俗之人不可能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就是皇帝老儿也只能借助皇权与财富,在儒家学说的帮助下去糊弄老百姓。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允许大地可以属于某一个人?“人法地”,人只是暂时生存在大地之上,是从属于大地。人对于大地要有敬畏之心。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人的狂妄也是没有止境的。当一个人试图把地球踩在自己脚下的时候,他会觉得就是地球也没有自己的生命重要。只要能延长自己可怜的寿命,就是毁掉一个民族,毁掉一个国家,毁掉整个地球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情况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其人。
    “德者同于德”。一个“重积德”的人,就会清心寡欲,与人为善,轻松自在,德行圆满。
    “失者同于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失的是什么?失的是真气。一个无聊之极,只想着寻求刺激的人,整天吃喝嫖赌抽,其实是在玩弄自己的真气。意识是性,真气是命。有朝一日把真气玩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就玩完了。    帛书本是“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其它的版本都是“同于道者,道亦得之”。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是老子的原版,还真不好说。这样说吧,同于道,就已经是进入无为的境界,成为圣人或佛。“无智亦无得”,应该是不存在得与不得的问题了。而同于德,还处在世俗的环境中,要想修道,要想“治人事天”,就要“重积德”。才能“无不克”。才能向道靠拢。道才会向你展现出它亲切和善的一面,道不远人。到“常德乃足”的时候,就能“复归于朴”。所以你只要同于德,道就不会放弃你。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善与恶的终极标准是:凡是让真气出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恶;凡是让真气回去归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善。这样,好人的标准就与世俗的大相径庭。当你帮助了别人,却被自己的好心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从自我相关的角度来看,真气出来了就是恶。而实际上善就是内心深处的自我相关。在一个好的社会,善行是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流露。没有权衡,没有欲求。不需要感谢,不需要表彰。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所以释迦牟尼说:“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德是行善的人所得吗?不是,这个福德是整个社会所得。那些不拿自己当回事也不拿别人当回事的人,穷奢极侈,作恶多端,道是不会善待这些人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为什么会“信不足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因为他们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百姓皆注其耳目”,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只在乎用最短的时间走最近的路程去获取最大利益。所以“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正误】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帛书本)
    “高明认为,帛书炊者不立,当从今本读作企者不立。炊企二字古音同通假,企与炊同义,皆指跷起脚跟延身远眺”(朱谦之)。如果把炊者理解为做饭的大厨,必须弯着腰干活。这种解释就太偏了。
“易顺鼎曰:“行”疑通作“形”,“赘形”即王注所云“赘”。赘可言形,不可言行也。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是古书“行”“形”固有通用者”。(朱谦之)
【慧宇解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二十二章)
    这几句话是把第二十二章的反过来说了一下,在前面做过解释,这里就不做详细的解释了。    “企者不立”。踮起脚尖以便看得更远或者拿到更多想要的东西。这种姿势很难站稳。偶尔为之也不是不可以。如果要是让这种状态成为自己的常态,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无法掌控的局面。“企者”是什么?企者就是那些充满欲求,不安于现状的人。这样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有抱负的人,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奋斗不止。为什么要奋斗?就是要比以前过得好一些,就是要比别人过得好一些。奋斗的结果就是斗来斗去,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了成功。绝大多数人反而比以前更差了。其实文明传承的意义就在于要让每一个人都比他的前人更聪明,更觉悟,更能干,更幸福。那种让每一个人都从社会的底层开始奋斗的社会结构就是一种原始的结构。还要培养狼性,人类文明都跑哪儿去了?人类文明还有什么用?难道要像野生动物一样过着拼得你死我活的生活?还有一种是有贪欲的人,像小偷骗子,流氓强盗,贪官污吏。他们费尽心机的要去抓住攫取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实际上是在自掘坟墓,因为一个好的社会体制是不允许产生这样的败类。若是形成一个小偷骗子,流氓强盗,贪官污吏可以不受惩罚的横行霸道的局面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将“不立”。
    “跨者不行”。字面的意思是大步奔跑反而不能成行,可以理解为欲速则不达。但这样的解读有点牵强。因为这是需要很多附加条件才能成立的推论。要举出现实中“跨者不行”的实例是很困难的。一般来说,老子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含义,普遍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或者揭示了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动的内在本质。是判别真伪的标准之一
    “余食赘形”。余食,剩饭。赘形,大胖子身上的多余的肥肉。
    “物或恶之”。物,身体中的真气态。“恶之”,身体里真气出来得太多就是恶。
    这一章大概的意思是:  不脚踏实地是站不稳的,跨着大步跑是跑不远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格中自为的狭隘的东西。无论是对自己心性的提高还是为人处事都没有什么意义,更何况是修道。若是看到学佛修道之人事事处处透着一股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劲儿,那他一定是假的。“物或恶之”,有这样人格的人,傲气十足,固执己见,固步自封,心地狭窄,耽于享乐。其真气态一定不好,真正修道之人是会留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2: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正误】
    “又状虫成,先天地生,敚[糸禾],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楚简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缪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帛书本)
    简帛本都没有“周行而不殆”这一句,可以认定这句话是后人加上的,也可能是把注解当作了正文。道无处不在,并没有一个自为的主体,何来的周行?道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远远地超出了生灭的范畴,怎么能像形容人一样还什么殆与不殆。
    天下母和天地母在这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并无太大的差别。天地指的是日月星辰和地球,天下指的是人类社会,说道是谁之母都是可以的。楚简本在先,应该更接近于原本。而天下比起天地更贴近我们自身,故采用楚简本。

【慧宇解评】
    “有物混成”。有一物是由两种东西混合而成的。这个“物”就是道。这两种东西是什么呢?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这个道就是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既具有精神性又具有物质性这两种属性是不可分离也不曾分离的。在我的阴阳理论中,精神为阴为天,物质为阳为地。这个观点有别于现行的阴阳理论,是老子学说的核心观点,也是新中医理论的基石“道生一”,这个“一”也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即阴阳相合。但是其精神和物质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各自不同的特性,只是自然而然的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万物及其生命的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道与一的区别是:道无处不在,是从虚无到有限到无限三个大千世界的主宰。“一”是道在地球上展开后最高的存在,是生命与人类社会中统帅一切的东西。两者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一个是虚无,一个是无为。宏观的道离我们太远了,微观上的道虽说是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也只能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模模糊糊的感觉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一”的境界,到无为这个层面。
    “先天地生”。这个道早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道之初混沌未开,阴阳未判。之后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这是想当然的一种说法,是主观片面的,错误的。因为这种看法把“道”局限在太阳系最多到银河系,把天地之初当做道的开始,是小看了“道”。
    “寂兮廖兮”。它不依附于任何事物。
    “独立而不改”。不会改变而且从来也不曾改变。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是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的母亲。
    “吾不知其名”。道太大了,我甚至不能描述它具体的模样,我不知道它本来应该是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就管它叫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因为觉得它非常大,就很勉强的起名叫“大”。
    “大曰逝”。它确实非常大,大到我们根本无法看见它。
    “逝曰远”。它好像离我们非常远。
    “远曰返”。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如说它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或者心中。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作为一个有限的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会面对很多大的东西。道自不必说,天大地大也没有太大的争议(文革中有一首歌“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阶级情谊深,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个可以说是当时人民群众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的表露,也可以说是非常时期的一种疯狂)。这个“王”,说头儿就大了。王应该是圣人,佛或者是法王,老子说:“天下皆谓我大”,金刚经云:“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证道之后身体到底是什么样子,所谓“大”到底是怎么一种大,我说不清,可能是因为圣人、佛合于道,身体里潜在的功能开发出来了,具足各种神通。道大,圣人、佛作为人中之王也就相应的大了。但世俗生活中的一些凡夫俗子,一旦有了金钱与权利以后,就自我膨胀,自比天地,其实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这种感觉只是一种暂时的虚幻,幻灭之后,剩下的就只有焦虑和无助的疯狂。

    在世俗生活中,大与小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一般会直观的去判别大小,人的大小,事物的大小,空间的大小,心的大小。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把自我代入其中的时候,这些就都变了,就像坠入无边的迷雾之中。只是因为本来应该作为一个衡量大小取舍标准的主体,本身却是一个变换无常的不确定因素。老子为什么说要“守中”,首先就是让守住你自己这个有限的存在。这样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客观的定位。那些在现实社会迷失在名利欲和权势之中的人,顺利的时候自我就上升到无限,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狗眼看人低,老子天下第一。失落的时候就跌落到虚无,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看谁都比自己大,看谁都比自己活得滋润。当一个反复无常,难以捉摸的自我随波逐流于社会这个漩涡的惊涛骇浪之中的时候,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于是,直观上的差别就成了判别大小的唯一的依据。财富,权势就是最明显的直观。财大气粗,官大一级压死人就是现今最贴切的写照。但是财富权势的光环再大也是虚的,本体只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即便是山珍海味,人参鹿茸,拜佛诵经,采阴补阳也不过是比别人多活个二三十年。你大能大到哪儿去?幻灭之际,万事皆空。财权两失,鸡飞蛋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关于天地,从显义来说,天指的是太阳系乃至宇宙,地指的是地球。从隐义来说,天指的是生命中的内在的大智慧。地指的是生命中的真元。老子在这里指的是隐义的天地。“万物负阴而抱阳”,阴是天是内在的大智慧,阳是地是生命中的真元。
    “人法地”。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行为发展的准则。另外,“地”还是真气四种形态地水火风中的地,指的是固态的真气,我管它叫元气。“法地”就是人的思想行为都要符合保持增强体内元气这样一个准则。
    “地法天”。从字面的意思来说,是地球的运行变化须符合太阳系乃至宇宙的发展规律。暗含的意思是人体内真气的运行和转换是在生命的内在大智慧指导和控制下进行的。
    “天法道”。道无处不在,在人的身体里面有道;浩瀚的宇宙之中也有道。“天得一以清”,“一”就是精神的内守和能量的收敛。不要说太阳只是一个大火球,它也有自己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存在,控制着太阳顺利的从存在走向衰亡。另一方面,人的内在精神是阴是天,这个内在精神在“经历了意识对客体关系的一切形式之后”就会逐渐的向道靠拢。这样做的结果是成就了一个悟道并且证道的人。
    “道法自然”,这句话非常重要,非常中肯,非常智慧。就这一句话,已经把地球生命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根本原因表述无疑,概括了整个自然科学。比所谓“上帝创世纪”这样的大忽悠那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这些“创世纪,发大水,显神迹,订合约”只不过是人类文明中的一堆垃圾。即不符合常理,又不符合科学。却是让地球人多少个世纪以来痴迷颠倒。为什么?是因为神通。任何宗教的基础都是神通,而神通不过是道在世俗生命中的偶尔的绽放,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的功能。一般人只要稍加修炼就能开发出像内视,预测,面相,去病等一些初级的功能。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就是用这些神通去蒙骗别人,小到骗财骗色,大到祸国殃民。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开发出自己潜在的功能,谁还会信骗子打着神通的幌子说的花言巧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唱出天籁之音,谁还去花钱听歌星的演唱会?其实就这么简单,每一个人都觉悟了,这个社会还会有骗子,恶棍,流氓,强盗存在的余地吗?所以,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救世主,就只能任凭救世主摆布。
    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生命就是道的外化。道的外化依所处位置的自然条件而发生,不同星球生命的结构会有不同,其发展的过程和适应能力以及文明程度都会有所差异。道绝不会像上帝宣扬的那样机械的按照自己的模样去变造出一个人并且强迫人类按照自己安排好的模式去生活。摩西在西奈山看到的那个上帝在人类看来一定是非常的丑陋不堪。我想它在召见摩西时一定是戴着面具的。也许人类的未来,也会朝着外星人的模样发展,随着灵智的开发,脑袋越来越大;由于“贵食母”而不再依赖营养和氧气,呼吸消化系统逐渐退化,口鼻也会变小。体内脂肪很少,精瘦精瘦的。这应该是在摆脱了外星人的控制之后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到那个时候人的审美观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可思议的丑陋中发现惊艳的美。当然未来人类的发展,还是要由地球的环境条件来决定的。道的展开,是不可能超越地球的环境条件的,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天下之物生于有”,这个“有”,就是自然。哪怕是无所不能的“道”也不可能无中生有。至于“有生于无”,其中的“无”指的是无为,是“一”的境界,清净无为才是求生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06: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正误】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在帛书本中没有,包括后面的“不道早已”都可能是把别人的注释当做正文抄录下来。看起来这两句跟前面的连接有点突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说的是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而“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则是一个不靠谱的推断。如果说“凶年”指的是环境破坏,民生凋敝还说得过去。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人祸。若说战争结束以后必有天灾就是没有根据的说词。“不道早已”有点画蛇添足的倾向。

【慧宇解评】
    这一章说的还是两层意思,一层是治理国家,一层是修身养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 。有道的明君,不会动用军队去治理国家,征服天下。这样,百姓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给自己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靠军队来治理国家,必然会民不聊生。从历史上说,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无不是以兵强于天下,战争仿佛就是历史的标记。从来就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失败者往往死无葬身之地。蒙元入侵中原后展开大肆屠杀,亡国的中华民族几乎被灭种。就是满清在占领中国以后为了巩固政权也是屠杀了大量中国人。为什么老子会说“不以兵强于天下”?这好像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这样说, 老子是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待历史。从部落,种族,民族,国家来看,只有打赢了战争才能生存和发展。从人类本身来说,战争就是对自身的否定。如果说殖民战争把文明带到了美洲的话,那也是以毁掉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代价换来的。更何况多数的战争直接毁掉的就是人类文明自身。所以,以战争求发展是人类最坏的选择。真正的善不是停留在嘴边,而是要看最后的结果。治理国家,不能靠强势,不要逞强,不要用强,更不能强暴。人主,可以理解为人民的主人,也可以理解为为人民,替人民做主的人。以兵强于天下,就是用军队强制性的治理国家,简单的说就是军管。凡是用军队来治理的国家,一定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事好还”。用道的理念来治理国家,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解决的。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一个靠军队治理的国家,怎么会有繁荣富强?所以只能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必然是荆棘遍布,民不聊生。一个妄念丛生,身体里充满斗争的人,必是疾病多发,面黄肌瘦。这是因为真气出来多了,就会产生难受痛苦的感觉。而承受这种感觉的就是意识。意识必然要干预,干预的结果是真气越出来越多。于是意识与真气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了。这也可以叫阴阳大战。这样的身体一定是器官虚弱,血行不畅,思维混乱,反应迟钝,垃圾遍体,毒素堆积,皮肤幽暗,未老先衰。离死不远了。
    “善者果而已”。什么意思?这又是一个没人能解释清楚的句子。善,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是自我相关的感悟。是内心世界中一簇绚丽的花朵。果,这个果是结果,也可以叫果位。我们修道就是对身心的修炼。通过这种修炼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取得相应的成果。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善才是真的善。否则你既没有悟道也没有证道,妄念丛生,真气乱窜。却张口善闭口爱,那绝对是骗人的胡说八道。“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这个“有国”就是一个果位。说的是一个人通过修炼具备了一个国家才能有的各种机制和能力。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看法:人与社会,国家在各方面是完全相通的。人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社会是一个扩大了的人。
    “不以取强”。既然善只是自我相关的东西,就不应该拿出来用在对外的人事物上。至善之人证道以后神通无碍,因为他无欲无求,不会因此向外界展示其强势和威慑。只有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凡夫俗子才会仗势欺人,四处用强。
    “果而勿矜”,证到果位之后不要自命清高,不要凡人不理,眼睛只往天上看。
    “果而勿伐”,伐,砍伐,讨伐。利用工具或兵器进行破坏。证到果位之后不要随便欺负别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道的外化,都是潜在的圣人或佛。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悟道和证道。
    “果而勿骄”。证到果位之后不要骄傲,觉得自己了不起。只要人类找到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价值。不被邪恶的说教迷失了本心,落得自我毁灭的结果。总有一天所有的人都会悟道和证道。就是《金刚经》说的:“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也许灭度这个词翻译得不准确,反正就是悟道证道的意思。全都成了圣人和佛,也就无所谓圣人和佛了。你只不过先走了一步,没什么可骄傲的。骄傲是凡俗之人一些小心思。
    “果而不得已”。悟道证道跟别人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有关系是说众生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了自己的德行。没有关系是说每个人因缘不同,际遇不同。你闻道别人也闻道,想要修道的不用你去提醒;不想修道的你说出大天也没用。“下士闻道大笑之”,迷人芸芸,你倒是想出手帮助,可是谁听你的?但是遇上该帮的还是要帮,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管不管用只能听天由命。
    “是谓果而勿强”。一个悟道证道的人,还是要专心修炼,低调做人。烦恼皆因强出头。要说圣人强不强,那绝对是强。但他不会把自己超凡的能力运用到世俗生活中去,那是因为在世俗的利益欲望权势的矛盾冲突中“其无正也”。真正到了圣人的境界,不是说不愿意用强,而是无所用强。
    “物壮则老”。有的版本是物老则壮,显然是不解老子之意。物壮则老这句话用过犹不及来解释显然不够准确。壮,可以理解为强壮,也可以理解为肥胖。壮是由于有了过多的真气和过剩的营养造成了身体过分的发育。一个人壮了不好,一个国家壮了也不好。就像中国,十三亿人好比一个肥胖的巨人。周边的小国像日本菲律宾印尼越南都敢上来欺负。咱们好像从来没占过什么便宜。老子为什么说“柔弱胜刚强”?真气是生命之本,要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老子管这个叫归根。“归根曰静”,从外表上看显得很柔弱。其实是在蓄势待发。这样的个体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体力上都可以把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一个人放逸自己的真气随便往外跑,一个社会任由自己的财富随便的流入个人家族的腰包,这会让这个人和这个国家显得很壮实。但很快就会变得衰老。

    “是谓不道”。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道的精神。道生万物,是道外化出了生命,人乃至人类文明。文明是人类的灵魂,没有文明,人类不过是一群畜生。毁灭文明是普天之下最大的重罪,因为这毁掉的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道是人之母,道是人之本。老子说“贵食母”,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不要离开道,从道的身上吸取营养和力量。离开了道,地球上的人类不过是一群微不足道的在无休止的争斗中自生自灭的虫子。很多邪教的宣传也像我说的这样。只不过他们把道偷换成了具体的神化了的俗人或传说中的神以售其奸。这里边的区别可太大了。有多少邪恶的罪行是通过那些神化了的俗人和以神的名义得以实行的?这样说吧,人要是与道相合,那人就会成为神。人要是匍匐在神的脚下,那就永远是神的奴仆。那些蜷缩在神的脚下的人,那些享用着神赐予的酒食的人他们没有仔细想想,神在“以兵强于天下”的行为中,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谁得利?谁受害?其实受到伤害的最终是人类自己。


发表于 2014/11/6 2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夜飞雪 于 2014/11/7 15:30 编辑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14/2/17 04:05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讲得很好!楼主观点很新颖,且不管是非对错,且不管是否自己的一家之言,反正对我是很有启发,这就足以!
在此对楼主表示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03: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正误】
    有人可能觉得“知其白,守其辱”实在是不可理解,于是擅自改成“知其白,守其黑”和“知其荣,守其辱”以及杜撰出“天下式”,“ 无极”这样的词汇。谁知道“天下式”是怎么样的一种姿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怎样的一种对应关系?告诉大家一个大秘密:太极就是道。后面的两仪是一,四象是二,八卦是三,而六十四卦就是万物。把这两句话一对照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子说的非常的直白,非常的准确,非常的形象,非常的精炼。就这么一句话就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涵盖,全都说明白了。在这里根本就没有无极的位置。什么太虚,太素等更是无稽之谈。但是这一毫无根据的改动给后世的道家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白与黑被演绎成了白汞黑铅。“黑中有白为丹母,雄里藏雌是圣胎”,“用铅不得用凡铅,用了真铅也弃捐。此是用铅真妙诀,用铅不用是诚言”(悟真篇)。铅和汞是什么?凡铅与真铅的区别在哪里?也许紫阳真人明白“黑中有白”,“雄里藏雌”是怎么回事。知道丹母,圣胎是什么东西。以及用“铅”的妙诀。但后人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这里,紫阳真人用了不是老子的话来解读生命的奥秘,反倒不如老子说的明白。
    “常德不离”,“常德乃足”。说的是修道的两个不同的境界。有这两条就够了,说的非常简单明了。那个什么“常德不忒”究竟是什么东东?。忒,差错。说常德不会有差错,本身就是画蛇添足的没有意义的废话。

【慧宇解评】
    第二十八章也是《道德经》极为重要的一章,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对于那些俗解《道德经》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喜欢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德经》的人来说,“知其雄,守其雌”这六个字无异于天书,是没有能力说清楚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雄和雌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勉强解出来也是牵强附会。
    “知其雄,守其雌”只有六个字,但这六个字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内容。如果说在生命科学领域专门为其开辟出一个学科也不是不可以,在医学院设立一门教授真气运行与生命关系的课程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金刚经》说:“佛是真语者,是实语者”。老子这“知其雄,守其雌”六个字就是真语,就是实语。因为它涵盖了生命的生理与心理的各个领域,包括健康与疾病,愉快与愤怒,欢乐与痛苦,正直与邪恶,幸福与灾祸都跟雌雄息息相关。“知其雄,守其雌”是一个人觉悟的重要的标志。判别一个宗教教义,一个理论学说是否是真语,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不是“以人为本”。那些以神为本,以皇帝为本,以利益财富为本的教义学说通通都是歪理邪说。人类文明就是人的文明,不是神的文明,不是皇帝,领袖,英雄的文明,所谓“英雄创造历史”,这个历史一定是杀戮的,毁灭的历史。人类文明也绝对不能是利益欲望的使唤丫头,不能是任人随意捏估揉搓的橡皮泥。一个不是“以人为本”的文明,一个不是“以人为本”的民族精神必然是残酷的,血腥的。因为人本身反而成了一个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不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上帝真主天子红太阳全能神的映衬之下,那些不愿意匍匐在地虔诚归顺山呼万岁的草民百姓不过是一堆连猪马牛羊都不如的肉和骨头。这些歪理邪说的共同特点就是杀人不眨眼乃至杀人如麻。所以那些善良的人一定要警惕歪理邪说表面的花言巧语,他们不是为了人,不是为了人的幸福安宁,不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他们是为了神,为了皇帝,为了领袖去杀人,肆无忌惮的,心安理得的,疯狂暴虐的,兽性大发的去杀人。人不过是蝼蚁、是草民、是工具而已。难道历史留给我们的惨痛的教训还不能让我们睁开眼睛,分清是非吗?
    雄是什么?雌是什么?首先要明白这两个概念。从字面来讲,雄是阳是真气,雌是阴是意识。但老子为什么不说知其阳,守其阴?那是因为阴阳对于人来说,显得有点太大了。天地万物乃至宇宙都有阴阳。而用雌雄,就是特指生命中精神和肉体的规律性的特征。非常的精准贴切。
    “知其雄”,知道自身的真气分布态和真气运行态。
    “守其雌”,守住自己的意识不让它放浪形骸。
    “为天下溪”,让身体像巨大的山谷中的涓涓溪流一样空旷静逸。
    “常德不离”,德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只有让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时时刻刻相守在德的身边,在世俗生活中保存崇高纯粹的德行。
    “复归于婴儿”,正是婴儿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处于无为的状态,他才能够正常健康的成长。“复归于婴儿”就是像婴儿一样有着极高的活力和极大的发展空间。顺便说一句,在老子的词汇里,母腹中的胎儿叫婴;已经生出来的叫孩。“如婴儿之未孩”。婴儿在母腹中基本上是处于无为的状态。他从一颗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人,其中的每一步在我们看来都是特异功能的展现。
    人们看重的是感觉,而任何感觉都是气感,都是真气态的一种反映,一般人的意识只是停留在感觉这一层面上,“跟着感觉走”。对真气分布和运行的状态漠不关心。他们在意的是感官的刺激和激情的宣泄,而对感觉后面的真气,不是没有注意到,而是觉得这些真气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以随意的挥霍。等到了油枯灯暗的时候就悔之晚矣。 “知其雄”,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随便一说就成了的。一个人用其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看清自己的真气态。真气的分布和运行的状态,固态的真气的分布,液态的真气的分布及其增减,气态的真气的分布运行变化以及和周围环境与自身意识相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多少代文化的积淀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使自己强盛起来?老子说:“心使气曰强”。只有“知其雄”才能做到“心使气”,不知道自己的真气态,其结果就是气迷心。世人的意识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停留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状态,如何能做到“心使气”?
    为什么“知其雄”的难度如此之高?
    首先,世俗之人只看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点事。为嘴伤身,为财丧命。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生命本身对于他们来说反倒是无足轻重的东西。这样的人你跟他讲什么健康?讲什么养生?讲什么洁身自好?讲什么远灾去病?没用!其实不是他们不明白,也不是他们不想好。只是他们已经被习惯和欲望所控制,自己不能做主了。但是在他们吃喝嫖赌抽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而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享受。你们没权没势没钱还享受不了这样花天酒地的生活。怎么着?给你找个小妞让你乐呵乐呵?呸!就你这穷样你也配。边儿呆着去。唉,美食美酒美娇娘,纵是伤身亦何妨。人生苦短及时乐。就是见了阎王老子我也比你强。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其次,当人们意识到欲望不过是感觉的一种无法控制的爆发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智一些。他们会仔细的审视感觉,分析感觉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不要让欲望毁掉自己的人生。跟着感觉走,绕过欲望的陷阱。这样的人也许会活得很好,在欲望,名利,权势与健康之间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平衡。但是,想象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意识发现自己被感觉带回到似曾相识的起点的时候,对感觉的亲切感就变成了怨恨。原来感觉它是个骗子。
    感觉是意识跟外界沟通的桥梁。没有感觉,精神就会被封闭在身体里形成不了意识和人格。感觉所感知的是具体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表象。生命自身和生命所面对的外界无比的复杂,单靠感觉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认知。在没有地外文明介入的情况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现在为止可能还停留在饥寒交迫,流浪生死的感性阶段。而人类文明,说白了就是理性的认知。从理性的认知达到生命的本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断了就得从原始,蒙昧,野蛮状态重新开始。所谓“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只是一厢情愿的疯狂的想法。打碎了,就中断了,理性的认知就烟消云散了。于是人们又挣扎在感性的爱与恨,得与失中间,追忆那残存的支离破碎的理性。
    既然我们赖以存在的感觉是如此的不可靠,那么感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感官的功能还是荷尔蒙的效用?又是又不是。所谓推崇感性是唯感觉论,感觉是行为唯一要遵循的准则。而理性是要在错综复杂的感觉之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绕过感觉带来的陷阱。任何感觉归结到最后都不过是传递到大脑的信号。这些信号的大小则是由人体中的真气来决定的。真气可以决定感官的感觉细胞的兴奋程度,从而决定产生信号的大小。真气可以决定神经传导细胞的兴奋程度从而决定传导信号的强弱。真气还可以决定脑细胞的兴奋程度从而决定大脑对信号反应的快慢。所以真气是感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调节控制感觉系统的决定性的因素。
    于是,要想控制感觉就必须要控制真气。要想体验舒适的感觉就要找寻良好的真气状态。要想找寻良好的真气状态,首先就要知道自身现实的真气状态是什么样。这就是老子说的“知其雄”。而现实生活中的现实之人又有谁会没事吃饱了撑的去探查自身的真气分布态和真气运行态?他们早被自己的七情六欲引出来的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真气态折腾得五迷三道的了。
    “知其雄”这三个字包含了太多的东西。首先这个“知”要有一个主体,一个意识,一个我。这个主体要清静明白,无欲无求。能够透过感觉的迷雾看清楚自身的真气态。若是这个主体沉迷于追逐感觉,享受感觉。那么这些感觉背后的真气,恰恰是这个主体玩弄蹂躏的对象。还谈什么探究真气态,知晓真气态。这个“其”,指的是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既是主体的居所,又是主体之外的东西。这就需要辩证的对待,既要重视又要超脱于身体之外。否则很难真正的看清楚自身的真气态。这个“雄”,指的就是自身的真气分布态和真气运行态。
    “知其雄”之所以难就难在真气不是以单一的形态存在于人体内的。真气是一种极细微的能量物质,以气态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老子用“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来形容真气的产生和其细微的形状,“入于无间”,真气细微到可以穿越各种材料显微的缝隙。所以把真气理解为空气是不对的,真气比空气要细小得多。
    真气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物质,也可以说没有真气就没有生命。不同的物种与真气的关系各不相同。植物是从周围环境吸收真气,够用就行了。像人参,黄芪,首乌,山药乃至萝卜等能够贮存真气的根茎类植物,其中真气的多少是根据年份来决定的。一年生的萝卜就没有多少真气。人工栽殖的两三年的人参也没有多少真气。只有千年的人参首乌才有大量的真气。但是这种真气进入人体后需要马上转换成液态存储起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过多的真气就会让人得病甚至死亡。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大补真气的东西用错了就是虎狼之药。生命到了动物的阶段就学会了贮藏真气。会把气态的真气转换成液态和固态的真气并以此形成真气运行的通道。真气之所以要运行是因为要均衡体内的真气。真气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兴奋程度。同时也决定了细胞的兴奋程度。均衡的真气会让人平静或者兴奋。不均衡的真气会让人难受或者痛苦。胃真气多了会产生饥饿感乃至痉挛呕吐。大脑真气多了会头晕脑胀,思维混乱,统合失调,精神分裂。肚子上挨了一拳会疼得满地打滚,因为真气出来了。那些经过抗击打训练的人就没事,因为真气没有出来。一个幼儿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疯狂的嬉笑打闹,换个老人试试看,根本承受不了。因为老人的经络很细,无法运行由此产生的大量真气。这些真气堆积在一起,很可能致老人于死地。
    其实人每时每刻都在通过感觉来体会自己身体的状态并由此来决定自己的言行。他们不知道这其实体会的是自身的真气状态。这种体会非常的不可靠,因为自身的真气态随时在改变。所以一个不清楚自身真气态的人必定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因为他无法通过判断自身的真气态来确定自己的出发点和立场。
    人的真气态的变化是由很多种精神因素决定的,每一种精神因素都会对应一种特定的真气态。我们把精神因素称之为阴,把真气态称之为阳。每一对阴阳组合就是人的一重人格。人的阴阳组合越多,这个人的人格越复杂。一个人每做一件对自己有着深刻影响的大事,每深入接触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的人,都会给自己的意识相跟真气态烙上深深的印记。这个印记即是自己的一重人格,同时也是自己可能伴随终生的业力。人做一件好事会产生善业,做一件坏事会产生恶业。结交一个好人会产生善缘,结交一个坏人会产生恶缘。那些有偷盗,奸淫,杀人恶业的人,只要处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业力所致就极有可能再次偷盗,奸淫,杀人。如果你结交恶人,就要承担其恶业带来的一切恶果,尽管你没有做坏事。所以交友一定要谨慎。人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若是在同一场合表现出两种以上的人格我们称之为人格分裂。而一个在不同的场合始终能够保持同一个人格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或者是一个无趣的脱离现实的不知道变通的书呆子。
     “知其雄”就是清晰的了解真气运行的状态,了解其大小走向以及未来在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下真气运行的状况。也就是说真气的运行将有可能被量化,其意义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将被人们清楚的感知,认识和精确的控制  。到那个时候, 意识不再是脱缰的野马,真气也不再是让人疯狂,致人死地的魔鬼。
     “知其雄”就是要知道真气运行的规律以及周围环境对真气运行的影响。黑格尔说:“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封闭的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而同这个圆圈的开端连接在一起;同时这个圆圈是圆圈的圆圈。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被赋予了灵魂的东西,都是自身的反思。当它转回的开端时,同时又是一个新的环节的开端”。其实,真气运行的轨迹就是一个自身封闭的圆圈。这些圆圈有大有小。“自身封闭的圆圈”理论是黑格尔的又一个天才的认知。列宁利用这一结论得出了历史发展的螺旋形上升的规律。列宁是这样说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片面的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等于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在列宁的这一段论述中存在的问题是:螺旋线就像是一个弹簧,是一个具有持续的指向性的图形。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360度全方位发展的,是没有特定的方向的。黑格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进步同时就是它的退步,因为这个进步消除了向其它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这个螺旋线的中心线的指向,本身就是一条直线。当这条直线指向共产主义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物质极大的丰富。但是地球的资源就那么多,从根本上限制了物质的丰富。就像如果没有狼,草就会被羊吃光最后导致羊的灭亡。这是辩证发展的结果。而自身封闭的圆圈,它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任何事物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这就是思辨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生中的任何一个圆圈都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展现。当意识返回到自己开端的时候,下一个圆圈的走向和空间位置是随机的。不变的是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否定,在黑格尔那儿叫扬弃,保存好的东西,放弃恶的东西。这叫善行,这里面包含的是良性发展。如果一个社会恶占了上风,展现的就是黑格尔说的“恶的无限性”也叫恶性循环。如果一个人意识中妄念占了上风,这个妄念就会引导人们像螺旋形曲线一样沿着堕落的直线走向灾难与灭亡。比如抑郁症,是意识对真气的认识和采用的手段出了问题。抑郁症的发病都有一个诱因,或生病,或生气,无非是真气态出了问题。意识想干预改善真气态,结果适得其反,真气越出来越多。后果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个很要强的人一下子就垮了。感觉浑身是病,去医院检查又什么事都没有。看着别人异样的眼神内心充满了屈辱感,又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严重的抑郁症无法学习,无法工作,无法和别人交往。大量的真气把自己折腾得要死要活却又得不到理解同情。“别整天胡思乱想”是外界千篇一律的劝解。有的人崩溃了,精神分裂了。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电击和药物治疗。没有了人格尊严自我,不再被现实观念认同为人。同时他们也从肉体上解脱了。有的人精神倒是没分裂,但是承受不了地狱般的肉体折磨,选择了自杀,还被认为是意志品质薄弱。有的人通过治疗和自己的努力康复了。有的人则一辈子生活在抑郁的阴影下,没有工作,不能成家。成了一个脾气古怪的游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抑郁症真的就那么难以防治?不是。只要意识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真气,不干涉,不惧怕。静静地站在一边,“吾以观复”,看着真气慢慢的回去,归根,完成这个“自身封闭的圆圈”。“归根曰静”,根本就不会得什么抑郁症
    大的圆圈是从生到死,人生就是一个大圆圈。
    小一点的圆圈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圆圈。从上学到毕业,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从得病到痊愈,从怀孕到分娩,从孩子出生到孩子出国,从结婚到离婚等等等等。真气态仿佛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那一点。
    对于真气运行,一年四季也是一个圆圈,真气春发夏长秋收冬藏 。
    再小一点的是常说的生理周期,从一个生理低潮到下一个生理低潮。身体里的真气出来的太多,浑身难受,吃饭不香,睡觉不实,什么都不想干。有一句话叫物极必反,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就感觉浑身轻松,真气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回去了,也就是老子说的“归根”。这就是生理高潮期。然后随着奔波劳碌,真气不断地在体内聚集,又会进入生理低潮期。
    还有就是女性的月经周期也是一个真气运行的圆圈。在绝经后,原来通过月经排出体外的真气在身体里到处乱窜。打乱了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就是所谓更年期。
    再有就是性交的周期,这个周期的状况因人而异。人们都在追求性高潮而讨厌性焦虑,殊不知这只是一个真气的聚集与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是人的主动行为,是意识在挑逗真气。其实当真气出来以后,就以性冲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意识已经成了被真气裹挟的附庸,它根本停不下来。当意识随波逐流且不厌其烦的一次次的享受释放真气带来的快感的时候,生命已经被折腾得破败不堪。在这个过程中,真气只是在重复的划着那个虚幻的圆圈。另外,像抽烟喝酒吸毒等等都是如此,真气在描绘着各不相同的圆圈。哪怕是赌咒发誓剁手指头,这些恶的圆圈最终还是要完成的。还有一些真气运行的圆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的。比如吃饭,两顿饭之间的真气运行是一个圆圈。比如抽烟,喝酒,吸毒等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真气运行的圆圈。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吃饭是为了维持生命,抽烟喝酒吸毒是为了满足欲望而虚耗真气。其结果是加快死亡的到来。
    真气运行再小一些的圆圈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白天黑夜日作夜息,真气在重复着释放和回收。这个圆圈对人来说是最直观的,也是最重要的。若是白天释放得多了,晚上又收不回去,人就会精神萎靡不振。在一天24小时里,真气运行的圆圈其实就是小周天。只要小周天通畅,身体就是健康的。白天的劳作和思虑使得真气出来,周天通畅,真气出来得再多也不会出问题。所谓“气血方刚”,睡一觉就恢复了。而周天不通畅的人,事事处处都得小心,不敢让真气出来。就像北京的道路,得限行。这还时不时堵得一塌糊涂。人到老年气血衰微,这其实是经络损耗多了就细了,真气通行就困难。人老了精神固定真气的能力就差了,也叫定力差了。所谓人要服老就是客观的认知自己的真气态,不要去做自己已经承受不了的行为。这个圆圈从健康的状态向不健康的状态变很容易,无非是过多的消耗真气造成经络越来越细。但是要恢复健康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要恢复健康就要补充真气。若是不能及时的让这些真气转换,真气多了就是病。所以人堕落很容易,一下子就出溜下去了。恢复起来感觉就像是要过重重难关。
    就拿这最小的二十四小时的真气运行圆圈来说,我们把握得了吗?我们有谁认真的观察过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真气运行的情况?了解这些真气运行的情况?知道下一刻真气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很少有人这样做。很少有人能这样做。真气态是一个不断变换的东西,当然一瞬间的真气态是一个定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真气态跟每一个大小不同的真气运行的圆圈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瞬间的这一个点朝哪个方向运动,是变大还是变小,偶然的因素太多,一般来说是难以预测的。但这个真气态绝对不会按照你的指挥去行动。这个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圆圈每一天都是各不相同。在如今瞬息万变惊心动魄的环境条件下,民众的真气态在急剧的恶化。而且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圆圈在交互影响,意识根本就跟不上真气态的变化,永远是疲于奔命。晚饭后去河边散步,本来是一天中最平静的时间,却遇到了劫匪,遇到了初恋,遭到了狂风暴雨,与手握生杀大权的顶头上司狭路相逢。这时真气态的变化既是你没有预料到的,也是你没法控制的,除非你已经做到了心如止水。意识对真气态的了解,确定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赶不上真气的变化。这大大小小的圆圈,早就把意识转得迷迷糊糊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目前的真气态满意的。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去改变真气态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想睡觉却根本睡不着,想放松却紧张得浑身哆嗦。主观意识的加入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意识只会让真气出来而没有能力让真气回去。于是放纵成了唯一可以成功的选择。无可奈何的意识甚至动用各种极端的手段来对付真气,像抽烟喝酒纵欲吸毒,只是为了彰显意识作为君主至高无上的威严。科学研究表明,除了人之外的其它动物没有得脑萎缩的,正是意识的焦虑毁坏了自己的大脑。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的真气运行也是有规律的,也比较容易了解和把握自己的真气态。在现今社会这样的人真的不多。因为缺乏文化的传承,缺乏从小开始的系统规范的教养,形成不了对生命的正确的认知,就会放纵意识对真气的玩弄与伤害。更何况在世俗生活中,人们只注重名利欲,谁还会去留心反观自身的真气态?也不会为了保持一个好的真气态去把持住热情洋溢,蠢蠢欲动的本心。
    “知其白”,知道什么是纯洁高尚。
    “守其辱”,甘愿守住自己的清贫卑微。
    “为天下谷”,这是在经过“知其雄,守其雌”之后,真正的觉悟了,不仅悟道了,而且还证道了。虚怀若谷,包容天下。
    “常德乃足”,人在证道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合于道,表现在德行圆满。那些自称高僧大德导师领袖的,把自己打扮得完美无缺,从而迷倒众人。但是他们不可能做到“常德乃足”,总是要露出狐狸尾巴的。因为他们离不开名利欲。“知其白,守其辱”,哪那么好做到的!若是一个六根不净的人号召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克己为公无私奉献,你怎么办?问题是那些相信的民众都把这些人当做了神或神一样的人了。他们把这些人的缺点当成了幽默,把这些人的做作当成了魅力,把这些人的刻意独行当成了情有可原的无心之失,把这些人的残忍无情当成了千古一遇的胸怀天下。当民众长时间生活在这些人精心编造的虚幻的意境时,就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你能力。话说回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是极具人格魅力的,这是他们上位的先决条件之一。
    “复归于朴”,剥离了世俗生活中的繁花似锦,显现出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真实。道是最简单的,比一还要简单。道又是最复杂的,因为它包容天地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就是这样一个辩证的存在。空只是道的一个表象,因为抛开了世俗的一切才能隐约感受到道的影子。空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以道莅天下”才是目的和结果。“莫说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朴散则为器”,朴,道的别名。散,可以理解成外化。器,有形的实际存在的物体。这里指的是人的身体或者是社会民族国家。“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家,都不能拿来随意的玩弄。这个“天下神器”就是道外化出来的。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君临天下,是理所当然的领导。换句话说,若发现这个人不是圣人,千万不要让他当领袖。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圣人,让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俗之人当了领袖,那就要像小布什说的那样,把他关到笼子里面去执政。“苛政猛于虎”,一个权力不受限制的领袖比老虎可厉害多了。昏庸无道,权迷心窍,以行将就木之躯来面对手里拥有的绝对权利,必会陷入癫狂。会搞得天下大乱,这对社会国家民族都是毁灭性的伤害。那些独裁者其实早就明白领袖必须得是圣人,一个个无不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圣人一样。比如那个小丑一样的金三胖在朝鲜人眼里就是无比的神圣,其实只是因为一个凡俗之人掌握了对其它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其它所有人中的大部分人就会把他臆想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扒下他的画皮,其实就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残忍专断,心地狭窄,翻云覆雨,鱼肉百姓,眦仇必报,荒淫无道的世俗胖小人而已。
    “故大制不割”,大制,国家体制。不割,不会分裂,崩溃。中国自秦朝以后就是专制社会,皇帝老儿一个人说了算。碰上明君还好一点,碰上一个无道的昏君,百姓受苦,国家衰亡。何以如此?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出了问题。社会结构出现了问题。要想“大制不割”,就要从“官长”入手解决。这一结论也适用于个体的人。若是能够“以道莅天下”,你也就不会生病乃至死亡。


    附上一些奇奇怪怪的解读让读者放松一下心情。
    我在文章的开头写到:还世人一个真实的老子。田间第一人坏坏的问我不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我回答说:不真实的老子各有各的怪模样。下面这个解读是不是让人觉得怪怪的。

《老子道德经破译•孙享林》
第六十一课 常 德
【原文】     【破译】
知其雄,      知道公的,
守其雌,      守住母的,
为天下溪。    为天下之自然。
为天下溪,    这种自然,
常德不离,    这是一种常见的男女之德,
复归于婴儿。  归根到底是传宗接代。
知其白,      知道白色,
守其黑,      包围着黑色,
为天下式。    这是天下的一种模式。
为天下式,    这种模式,
常德不忒,    这是一种不散的德,
复归于无极。  最终融为一色。
知其荣,      知道繁荣,
守其辱,      守其耻辱,
为天下谷。    这就是天下的稻谷。
为天下谷,    天下的稻谷,
常德乃足,    这是一种富足的德,
复归于朴。    最后归根于朴实。
朴散则为器,  纯朴之气散开,
圣人用之,    圣人吸之,
则为官长,    就有了精神
故大制无割。  所以再大的制度都无法割开。

这是一个较为官方的解读 ,一些解老的文章就是以这个文本为依据稍加修改写出来的。摘自《先秦诸子今译丛书》中的《老子白话今译》张忆著
【译文】  
深知什么是强雄,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溪涧。甘作天下的溪涧,水(永)恒的“ 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深知什么是光彩,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永恒的“德”就不会有过错,而回复到最后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的地位,甘作夫(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形成万物,有“道”的“圣人”沿用真朴,则成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制然天成、不能割裂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