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微明道观
›
【慧宇解老】 老子的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 ...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查看:
7261
|
回复:
37
【慧宇解老】 老子的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复制链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发表于 2014/2/7 14: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慧宇解老】
老子
的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还世人一个真实的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帛书甲乙本: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误】
有名和无名是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天地之始,连生命都没有,哪来的人类?更没有文明。老子帛本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以及通行本都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是误传,所谓“名”是人类文明为表达具体事物(万物)所给予的一个符号。万物自有了文明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天地的诞生和消亡对于人类来说太过于遥远 ,所以“无名,万物之始”才是正根。
有一个叫董子竹的,在他写的《老子我说》一书中提到一本来自缙云山绍龙观祖传秘本《道德经》。其中第一章的断句是这样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董子竹据此演绎出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论述,把人类文明分成名可,名非,常名三个阶段。
这种没有依据,没有逻辑的乱用概念来堆砌的说法跟历史与现实扯不上任何关系。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是解老的一个准则,任何把老子词句抽象化,复杂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慧宇解评】
“道可道,非常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名、用名词,语言,文字来表达世间万物以及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我们起的“道”这个名字,并不能涵盖道的全部本质的含义。
“无名,万物之始”,当道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是世间万物的开始,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有名,万物之母”,当道已经被认识后我们发现道是生养万物的母亲。
这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却非常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世上所有反人类的邪恶的理论和行为,都是从反对、违背“道是万物之母”这样一个观点开始的
。道是一个永恒的存在。道生万物是千百万亿年前就开始了,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进化过程,
佛经
中计量这一过程的单位是劫,即天地生灭一次为一劫。我们可以把道的形成和外化的过程理解为无始无终。道根据不同环境化生出不同的生命形态,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这句话说的非常有智慧。从层次来说,道要远远高于自然。为什么会说道法自然?正是因为老子看到了事物发展的真相。比如在地球是以碳和氢的化合物来构成生命,在别的星球可能会以别的元素的化合物来构成生命。各个生命体系的进化会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地球人的进化属于慢的,可能是因为地球生成的比较晚。现在一些
科学家
反对进化论,那是因为有证据表明,地球可能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但这些残缺孤立的证据无法还原出一个完整的史前文明。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外星人造访的遗迹。那么,外星人在多大程度上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上帝第六天造人”是一个那么明显的荒诞无稽的说法,但进一步分析,很可能是外星人用通过基因工程改变了人的
遗传
密码,把人类从浑沌中一下子提升到了文明世界。问题是:是什么样的外星人提升了人类的文明?提升了人类文明难道可以说成是创造了人类?这根本就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创造跟改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什么会有华夏文明、玛雅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和与之相近的犹太文明几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出现,老子说是“道”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化生出天地万物和人类,耶和华说是他在六天的时间里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这里边出了什么问题?从科学与常识来说,
用六天的时间来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那是纯粹的胡说八道
。为什么有人会相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要说两千多年以前的人相信还情有可原。而现在的中
老年人
,最起码也是初中毕业,有的人还是高级
知识
分子,他们怎么会煞有介事去宣讲上帝六天造天地万物和人,第七天休息。迷信的力量真的能让人丧失理智?老子是人。老子所说的圣人是人,释迦摩尼是人,以及诸佛和菩萨都是人。他们是觉悟了的人。他们无为而无不为,他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老子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释迦摩尼的普度众生。他们是站在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上帝耶和华是什么?它说它是神。我们说神不过是提前觉悟,提前证道了的人。他或许会先知先觉,或许能呼风唤雨,但是在天地面前他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更不要说“道”了。上帝把自己说成是超宇宙的,全能的创造天地万物的绝对的存在,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金刚经
》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帝是一个有我相的神,他要是不高兴了,就会不惜把人类毁灭一遍。当时他和犹太人订立约定,是以死亡相威胁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论是出世观察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本质,
“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是在尘世中研究宇宙的大小和生命的意义,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他们的学派可能不一样,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他们所研究的,所宣扬的都可以称之为“玄”,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哲学哲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些哲学理念背后的那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玄之又玄”,才是打开宇宙和生命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第一个玄是有为法,是世俗法,是宗教、哲学等用语言表达的东西。第二个玄是无为法,是道在精神方面的展现,是般若,也可以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对黑格尔来说,这只是一种猜测,是通过逻辑的推演得出的结论。
当黑格尔通过概念的逻辑推演来到哲学的顶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了。他无法把自己的这个绝对观念跟现实联系起来,因为它是纯精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黑格尔的思辨思维只有阴没有阳,也就是说其中没有把真气对人和物的影响考虑进去,是一个瘸腿的理论。老子的“道”不是推演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而且从未改变的永恒的存在。它同时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无相无形又无处不在。是“万物之奥,
善人
之宝”,它不像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那样虚无缥缈。它看似遥远,其实
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就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只要我们不恣意妄为,不跟着感觉走,通过感悟与修炼进入无为的状态,“道”就会引导我们来到觉悟的彼岸。这就是老子说的“众妙之门”。是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玄妙之门。
那么《道德经》《金刚经》《心经》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这些都是有为法,却是指导我们通向无为法的有为法,无为法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老子为什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说的是当我们入静以后,意识若存若亡,是一种恍惚的状态。当意识完全不再起作用的时候,无为法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金刚经》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佛法
只是一条载着迷茫的意识渡过痛苦的心海达到自在自为的彼岸的船。当你通达无为法以后,一切有为法都褪去了神圣的光环,成为了有限事物相对的表述。它们各安其位,不会高高在上的成为我们思想的枷锁和行动的障碍 。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生活会变得简单,目标会变得明确。我们不会再去自寻烦恼,自相矛盾,自作自受,自相残杀,自寻死路。当人类通达无为法以后,将会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来自自然界乃至超自然界的困难和威胁。
老子
相关帖子
•
钟知霖品老子(知其雄二十八)
•
钟知霖品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二十九)
•
钟知霖品老子(以道佐人主三十)
•
钟知霖品老子(夫兵者三十一)
•
钟知霖品老子(道恒三十二)
•
钟知霖品老子(知人者三十三)
•
钟知霖品老子(道沨呵三十四)
•
钟知霖品老子(执大象三十五)
•
钟知霖品老子(将欲拾之三十六)
•
钟知霖品老子(道三十七)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2/16 1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慧宇解评】
老子那个时代的善、恶、美跟现在的意思有一些出入。现在的美表达的多是表面的东西,所谓的心灵美也是通过具体的言行来反映的
。
在老子那儿,美与恶是相关联的一组反义词,更倾向于内心的本质的东西。与善对应的是不善而不是恶,应该说善与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善是一个开悟了的人在世俗生活中具体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所有这些最终返归到自己内心的深处,只是自我相关的东西。恶则是处在迷茫时期的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本质的表现。是疯狂的追逐,是盲目的前行,是恣意的妄为,是无端的伤害和自我伤害。一个贪污腐化,吃喝嫖赌的领导退休了,继任者照葫芦画瓢,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是这个单位里任何一个人当了领导都会如此,那就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了。也不是靠一两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了,更不是靠真善美的道德说教可以解决问题的。
世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善良,却有很多人作恶多端,如果有人说他是一时糊涂做了坏事,你千万别信,那是他反复考虑,权衡利弊之后才去做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坏事没有做成而已。一个坏事做绝而没有受到惩罚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他们会把罪恶掩藏在谬论与谎言之下。儒家讲的是“忠孝仁信礼义廉耻”,行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佛家讲忍辱,儒家讲知耻,两者的区别在哪儿?无端的加在自己身上的欺凌叫辱,做了坏事被大家知道叫耻,把知耻作为一个口号提出了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耻”不过是在人性的一个角落人们不愿触及的一种感受。是弱者和失败者心中无法言说的痛。所谓的“耻文化”是为了维护皇权而对下层草民百姓的愚弄和嘲弄,跟基督教的“原罪”之说一样用心险恶。通过忍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性,而知耻,除了对轻狂无知的懵懂少年能起点作用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让那些窃贼强盗杀人犯去知耻,去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这要从产生罪恶的社会根源去解决。为什么有些善良的人被骗之后不愿意声张,那是因为他们有贪欲在先,耻于被大家知道。相比之下那些贪官污吏在没有被抓之前是何等的冠冕堂皇,何等的趾高气扬,何等的有恃无恐。这也就是说,知耻的道德规范力其实是很虚弱无力的。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善恶标准。所以善不是人世间最高的行为准则,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有为法,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世俗中只有有条件的善,没有无条件的善。比如两个人打架,旁观者哪怕是看热闹的,都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得失确定偏向哪一边而不是根据社会道德来评判是非。这就是为什么好人打不过坏人,君子斗不过小人。老子说:“其无正也”,世俗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因此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辩证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两个截然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所以真正开悟的人在应对世间事物时,是不会介入其中有意达成某种结果,或通过说教去试图改变别人的思想观点。在生存竞争的环境中,为了生存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不只在人类社会有狡猾欺诈残忍无耻,在动物世界亦是如此。你如何评判其中的对与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理法之间是永远扯不清的恩怨情仇。
世上的大奸大恶大多隐藏在谎言,魅力与温情之中,一旦摘下头上的面具,必是伏尸千里,流血成河。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说到“不言之教”,《金刚经》有一段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一段话很好的诠释了“不言之教”。只有别人信服你了,才会按照你说的话去做。否则,就算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用。所以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如不动”者,世间万物如假如真,在万千气象面前只要能做到心不动、气不动,就能教化周围的人。
“万物作焉而不辞”,老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什么都不做。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该我做的我不会推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创造各种物质财富而不据为己有;造福社会而不向社会索要功名利禄;为社会作出贡献却不居功自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里涉及到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人之初,形成一个只包含吃喝拉撒睡的单纯的自我。在相互关系的作用下,认识不断的提高,自我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形成了双重乃至多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找到自我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还纠结于恩怨情仇之中。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一个自我相关的存在,绝对的自我其实就是绝对的自私。辩证的思维就是全方位的看问题,它否定了这个绝对的自我。从超出自我的范围来看,个人不过是全人类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若是从更大的范围看,人类不过是宇宙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只要从人类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就可以了。个人与人类的关系是,离开了人类,个人什么也不是。所以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做我自己该做的,为了别人,也是为了我。我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即没有我,也没有别人,剩下的只有道,以及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我们和老子的区别是:我们只是从偏僻的一隅来看世界,而老子却是超越了世间和空间,从道的角度来看世界。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很多事情是大家合力做成的,况且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居功自傲只能说明这个人心地狭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功,不居也罢。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良性发展的结果,绝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再大,也不能归于自己的名下,因为自己本身就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那些自华其德的人其实是别有用心。老子的处世哲学绝对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辞辛苦的教化众生,不居功自傲。这和《金刚经》中的普度众生而实无一人得灭度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真正致力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人,他的功劳会永远的载入历史史册。
回复
1
0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2/19 15: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词】——有为法和无为法
有为法一般称之为世俗法,是有关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
。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开始,听的看的想的说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的载体是语言,从简单的名词开始发展到复杂的概念。
为了这个有为法的完成,生命两次推迟了身体的发育
。其它的生物只用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可以发育成熟。唯有人需要十几年才能发育成熟。付出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有为法,是不是有点不值?现在的问题是,在人的生理成熟以后,他的心理还处在幼稚期。这种情况正常吗?从现在的情况看,那是绝对的正常。因为现在的人,在生理成熟以后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名利还是稀里糊涂。所谓“三十而立”说的是在从青春期到青年这十几年里,在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之中摸爬滚打。有的鼻青脸肿,有的头破血流,有的心灰意冷,有的身败名裂。于是在得失损益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人到三十终于找到了一个立足点,一个生存之道。“四十而不惑”,被什么惑?无非就是名利欲。一个社会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何惑之有?若是有一天,人的社会生存不再那么艰难,有为法的成长与完善不再靠摸索,人格的建立也不会局限在偶然。那么有为法的完成还需要这无比宝贵的十几年吗?
但是有为法的完成就是开悟了吗?不是,有为法的完成只是人生的初级阶段,还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局限在自己这个有限的个体中。《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所对应的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物。当我们用僵化思想去看问题时,这个有限的存在物是客观真实的,是唯一可以参考和依赖的。
当我们把思想方法提高到思辨的高度的时候,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变化使得这个有限的存在物失去了原有的持续性和可依赖性
。于是有为法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为法虚幻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有为法有一个主体,就是意识。在老子学说中,意识是主宰,是君王,是少阴。与之对应的是真气。全身的真气是太阳或者老阳,头脑中的真气是少阳。对于意识来说,真气是臣,是从属。但是实际上意识所对应的不是真气而是感觉。有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问题是跟着感觉走会走到哪里?感觉就那么可靠吗?
任何感觉都是气感
,都是真气流在那里主导。真气态总是在不断的变换,感觉也就随着变化,跟着感觉走的意识,情绪也就随波逐流的起伏不定。一个情绪化的人不只是别人觉得不可靠,就是自己本人也烦恼不已。当意识厌倦了感觉的时候,反倒是觉得感觉背叛了自己。有为法相对于一个孤苦伶仃的意识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然而有为法相对应一个凡俗之人来说,就是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包含着所经历的世俗中的名利欲及其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灵魂。当这个灵魂失去了往日的光华,在这个躯壳中就只剩下
意识与真气态之间的无休止的战争
。
君不见那些烟鬼酒鬼瘾君子色情狂,他们无不是借助外事外物来展开一场对真气的战争。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等到真气消耗完了,人也就完了。或者真气出来得太多,直接就把人杀死了。
前面说了,意识是君。如果这个意识是昏君就只会祸乱江山,自取灭亡。那意识究竟是什么?
意识是生命内在的大智慧外在的展现
。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还有自我,本我,超我,但他没有说清楚。佛学的八识是在意识之上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另外还有般若。这个潜意识好像是类似于末那识,而般若则是在阿赖耶识之上的一个范畴。《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意识这个君王,只是一个执行者,更多的时间是在添乱。据说动物没有患脑萎缩的,只有人易患这种病。为什么?是意识的影响。长时间的悲观,厌倦,焦虑,恐惧是得这种病的重要因素。“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法就是有为法。无法,不是否定有为法,而是超出有为法。就像无眼,不是要让人成为瞎子,而是要“无眼界”,就是大幅度的提高人的感觉系统。超出了有为法,无为法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那什么是无为法呢?
要说无为法就要从“道”说起,“道生一”,按理说这个“一”应该是圣人,佛的境界,“圣人抱一而为天下牧”。实际上“道生一”的这个“一”,只是道在展开的过程的第一步,是一个自在的存在物。“有物混成”,是纯阴和纯阳即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这样一个东西,还不具备自为的属性,只是一个潜在的生命形态。只有到了“一生二”的阶段,才是生命的开始,是人的阶段。人的精神“
在经历了意识对客体关系的一切形式之后
(黑格尔)”,终于成为一个“自在自为的存在”即进入了自觉觉它的境界。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虚无性,在时间长河的流转中发现了事物无可奈何的虚幻的一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剥离了名利欲等诸多妄念以后,生命与人生的本质就显现出来了(当然也有死不改悔的,这都是一些业力极深,恶贯满盈的人)。
否定之否定是开悟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老子的“损之又损”
。老子说“为学日益”,益的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益的是财富,“书中自有黄金屋”。“为道日损”,损的是妄念。进道的过程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是复归于一的过程。这个“一”不是刚开始的“道生一”的那个一,而是生命在展开之后意识带着全部的学识,思想和能力向道回归的那个境界,是真正的圣人与佛的境界。也许有朝一日,全人类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到那个时候,还会有崇拜吗?还会有权威吗?还会有领袖吗?还会有尊卑吗?
《道德经》与《金刚经》都提到了无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两者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当意识不再起作用之后,内在大智慧的功能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称之为无为法。无为法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但语言是无为法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引导进入无为法的一个工具。《金刚经》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语言,即便是妄言,即便再下流,再恶毒,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环节,就像脸上起的一个坏包,有碍观瞻,无碍大局。有为法是有,无为法是无。老子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可以适用在这里。
什么样是无为呢?有以下几种状况。通过练功入静就是无为的状态。入静是为了让真气归根,真气归根就是真正的静。两者相辅相成。还有就是人的深睡眠也是无为的状态。只有进入深睡眠,才能让真气归根,才能消除一天的疲劳。那些睡眠质量很差的人,睡觉只是走走样子。这也是区别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再有就是婴儿在出生以前是处于无为的境界,否则何以完成从一个细胞成长为人的巨变?所以老子说“复归于婴儿”。佛家有一个名词叫“法执”,就是执着于佛法。佛法也是有为法,是通达无为法的桥和船。那些只是在玩味佛法,从中获取利益与尊崇的人,是本末倒置,抱着金砖去要饭。佛说:“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有为法是小法,无为法才是大法。顺便说一句,有人说真善忍是宇宙大法,其实错了。所谓的真善忍不过是有为法。有真就有假,有善就有恶,是相互转换的对立统一。而忍只是自我相关的一种认识和感悟。“忍无可忍”是说忍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忍的了,就顺理成章的进入静,进入无为的境界。若是理解成忍得受不了了,干脆开打吧,这种认识就太狭隘了。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一句话就全概括了。
《心经》说的更为具体:“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说的是无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说的是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
通过无为把自己提升到一个以前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就是老子和释迦摩尼想要告诉我们的。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2/23 14: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慧宇解评】
老子在这里从名、利、欲三个方面来说明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首先是不崇尚英雄,模范,明星,贤达,不因此而得到地位和利益。不尚贤,出了名也没什么意思,出了名也不会马上转化成利益与财富。就不会有人为了出名绞尽脑汁,不择手段的去钻营,更不用说为了政治目的而树立的虚假的英雄和模范。一个崇尚贤达的社会不是一个好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是贤达。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意味着财富,
一个只注重财富,唯利是图的社会是没有道德可言的
。人人想发财,那些发了财的还想发更大的财;一些发不了财的就会走歪门邪道--烧杀抢劫偷。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每一个人都满足于社会给予他的酬劳,不贪著难得之货,自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贼无有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欲者,欲望所指向的目的物,这里指的是美色以及各种成瘾性行为的对象。对于美色,老子为什么说不见?那是因为人的性欲是与生俱来的,是经历多少代自然选择后遗传下来的,没有性欲的人就没有后代。这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一种原始冲动。在美色的诱惑面前,意志显得非常的不堪一击。为什么?业力所致。在一个腐败的社会里,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色情腐败,这不止是乱了民心,还严重的伤害我们民族的妇女和儿童,并使得中华民族人种的身体心理素质日益低下。“不见可欲”,不是独身,也不是禁欲。只是不要在神秘化两性关系的同时,又悄悄打开了色情世界的围挡,一个无知的色情狂是很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这个色情狂还掌握了权力。所以要在社会这个层面
让两性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保持起码的人格尊严
。让两性关系自然而然的发展,
让两性关系在人们的心目中重新变得神圣而庄严
。性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有着深厚文明底蕴的民族,应该能够从小引导一个人正确的认识性与两性关系。而不是极力向他们隐藏性的真相,却向他们敞开了各种丑陋的性现象。色情腐败的“可欲”是所有的女性,扼杀的是人性中的纯真,善良,诚实,美好。毁掉的是一代青少年的希望与未来。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兽性,让这些人变得更加的无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同样,这里是双重意思,即是治国,也是修身。老子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严于律己,自强不息。
成为一个健全的,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对于一个人也是如此,心是意识,志是愿望。消减意识,弱化愿望,排除意识对真气的不良影响,减低内心对物质和情欲的要求。炁是人的命,这些东西越多越好,炁是构成经络的原材料,当一个人的经络足够粗壮后,多余的炁主要存放在腹部,所以老子说“实其腹”。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骨质坚硬,人不能骨质疏松,国家不能挺不起腰板。
“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是老子在宣扬愚民政策,而是要求管理者引导百姓淳朴、正直而不是精明、狂妄、奴颜婢膝和贪得无厌。“无知”,在感悟理解了无为法以后,才智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本身具足了,就不再需要离不开那些外人外事外物了。“无欲”才能正直刚强。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要让那些有野心有才华也有能力的世俗之人,不敢用手中的权利去聚敛财富,胡作非为。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管理,而是引导。不是惩罚,而是呵护。顺其自然的发掘出人性之中善的一面。当然,这个管理者一定要足够的强大,有足够的大智慧。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在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圣人才有资格成为一个管理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服众,才能使得这个社会体制不会分崩离析,即“大制不割”。
“为无为,则无不治”,只有这样的无为而治才能“无不治”。
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亦是如此。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2/26 01: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慧宇解评】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冲”是什么意思?老子说:“冲气以为和”。冲是一个动词,是针对真气的一种行为。
冲气可以理解为修炼的一种方法,类似于吐纳。通过修炼进入无为的状态,达到阴阳相合
。冲的意思类似于充,两者之间的区别是: 充是一个简单的运动,比如鼓风、吹气。冲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复杂的复合运动。在把真气吸进身体里的同时让真气归根,有点一冲到底的意思。“道冲而用之有不盈”,是说在道的指导下,把真气或者能量强制性的导入身体,同时让其“归根”,从而进入清静无为的“一”的境界。就像吹气球,如果是充,那就是越充越大,直到最后给充爆了。如果是“冲”,那么这个气球怎么冲都不会大,因为“冲”的前提是“有不盈”。若是这个气球越来越大,那就不是“冲”了。举一个例子,中医的进补,就是往身体里补充真气。身体好的人,能让这些真气很快的吸收,归根。身体虚弱的人就不行了,所谓虚不受补。身体虚弱的人经络都非常细,无法承担进入身体的多出的真气。生命的活力在于真气运行的通畅,一般来说,不管身体里真气多与少,只要真气运行通畅,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身体强壮的人经络粗,可以随意的挥霍享受自己的真气,吃喝嫖赌,打架斗殴,杀人抢劫,横行乡里。真气出来多少都不会堵。身体瘦弱的人经络细,经受不了太大真气流的冲击。这样的人要不生气,少忧虑,饮食清淡,无欲无求。只要不自己嘬死,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安享天年。否则真气阻塞在哪里,哪里就会得病。所谓的补中益气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承受的,越补越虚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直接给“补”死了的与不是没有。
“
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是道之用,
是进道的手段。别以为它很简单,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原理和内涵。其作用超出了世俗中的一切努力与劳作。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里说的是“冲”的巨大的功用。
“挫其锐”,可以消除心中的冲动,烦躁,不满与愤怒。
“解其纷”,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误解和仇恨。
“和其光”可以这样理解,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光谱中很窄的一段,是视觉的局限,通过“冲”这样的修炼,人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谓黑暗是因为没有可见光,但是还有不可见光。因为很多不可见光的穿透能力是很强的。人能够感知这些不可见光,自然就是一片光明。人们常把这种光明叫自性之光,其实没有那么神秘。
“同其尘”,尘者,尘世,红尘。修道修到极致,最终会返回到世俗社会,即《金刚经》说的“不住色,行于布施”。只是追求个人的开悟解脱其实没什么意思,个人开悟的意义其实表现在人类整体开悟上,即“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任何把自己与尘世隔绝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的,任何打着解放全人类的旗号把自己置于人民之上的想法和做法也是错的。
“湛兮似或存”,“冲”的结果是真气归根,是一个清净圆明的境界,在“冲”的过程中,这个清静圆明的感觉似有似无,我们不是要抓住这种感觉,而是顺其自然,“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深不可测却是世间万物存在的依据。削平固执贪欲的棱角,解除利益的纷争,和着自性的光芒,自始至终不离世俗的芸芸众生。“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清澈,圆满而不张扬。最后一句话“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还真不好解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不知道我的思想是如何产生和传承的,它们应该是来自于“古之善为道者”。但有的犹太教徒根据这一句话说老子是犹太人的先知,是上帝的儿子。这实在是太牵强了。老子的学说是犹太教妄图称霸世界最大的障碍,老子的学说跟犹太教的教义风马牛不相及。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3/7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 ——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认为第五章和第六章可以和为一章,其中的内容是连贯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我把它们合在一起解释。
【正误】
很多版本都是“多言数穷”。河上公这样解读:“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多言是误抄,所以解读出来的意思很狭隘——要少说话。只有帛书甲乙本是“多闻数穷”,多闻——学识广博。这就和后面的意思联系起来了。数——方法,办法,具体的应用。穷——穷尽。这是一个倒装句,穷数,穷尽一切方法。
【慧宇解评】
第五章是《道德经》的核心章节之一,非常深刻、非常精辟。也是争议最多的章节。要把这一章说清楚不容易,因为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些反对老子的人这样说:“分明是让帝王把百姓当做刍狗看待,表现了老子反仁义、反人类的邪恶思想”。先不说老子有没有这样的意思,其实根本不用老子去教,从古至今,哪一个帝王,哪一个独裁者不是把百姓当作刍狗?
客观的讲,老子的这段话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人们在感情上接受不了。相对于天地,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对于地球来说,人类只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群寄生虫。就目前的情况看,他们对地球环境的破坏远比美化来的大。天地是无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圣人悟道、证道以后已经进入无为无不为的超出世俗的境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人我皆空,百姓当然也就空了。对于圣人来讲,“以百姓为刍狗”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圣人之心,包容天下。不管是圣人还是佛,心里都非常清楚,他们来自于众生,也离不开众生,普度众生其实也是度自己。圣人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存在,若是地球上没有了人类,那他在天地之间也就是一粒尘埃,他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言归正传,这一段主要讲的并不是要说明天地和圣人的无情,而是从天地的角度和圣人的境界来告诉人们在修炼的时候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感觉,是修炼的心法,从这个角度去看,整段就会很通顺了。
修炼,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在用社会现象来比喻人的心理活动。正确的心态是把自己身体以及各个器官乃至细胞当成草扎的狗,佛家称之为臭皮囊。如果用《心经》来形容刍狗就好理解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五蕴色受想行识空了,眼耳鼻舌身没了。这个境界,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老子说刍狗,是考虑到大家的理解力,给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把自己的感觉看轻了,把自己的身体看空了。
其实,人们修炼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意识,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情感和欲望以及在这三者上面的感觉。看起来好像是意识在指导着修炼,其实是意识在破坏着修炼的效果。意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想修炼,意识必须认识到自己这个致命的不足,把一切都看轻了,把自己也看轻了,这是修炼的先决条件。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在天地之间,仿佛变成了一个风箱。风箱的作用是鼓风,向某一个地方送空气,大概也就是老子说的“冲气”。但这种气不是空气,而是真气,是一种高能量的活性物质。“冲气”,冲可以理解为充,又不同于充。而
修炼的过程,就是一个把身体里的真气空掉的过程。所谓空掉就是把多出来的真气转换成另一种形态。老子把这个叫“归根”
。空掉以后再补充真气,然后再空掉。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人在世俗生活中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妄念与恶习。想要把真气空掉,真正的静下来非常的不容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真气都会出来。那应该怎么办?老子说了:“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多闻,掌握天下各种学识。数穷,按照现在的习惯应该叫穷数,数,就是术数,就是穷尽天下各种方法。“不如守中”,就是说
“守中”是让真气归根,是通向无为法的最好的或者说唯一的方法
。
说到守中,又是一个大问题。什么是中?答案层出不穷。佛家的中道、道家的、儒家的中庸,各有千秋,但都不是老子的“中”。那么老子的“中”到底是什么呢?列位看官听仔细了,看老朽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大家都知道十字坐标,坐标的纵向轴线为Y轴,横向轴线为X轴。在老子这里,纵轴为空间,横轴为时间,两轴交汇处为中点,即是守中的那个“中”。那么守这一点的意义何在?
从横轴来说,中点的左边是过去,中点的右边是未来,这个中点就是现在。守住现在,把过去发生的事统统忘掉,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不去考虑,一切的烦恼和焦虑都没有了,心里面一片清净。这要你真的守住。这和海外佛学的“活在当下”差不多。
从纵轴来说,中点的下边是虚无,中点的上边是无限,这个中点就是有限。人从生出来那一刻开始,就不断的在给自己定位。他们学习锻炼提高学识,强健身体以扩大自己的存在范围,幻想着能向无限发展。金钱和权利就成了通向无限的天梯,
金钱是支配财富的一种能力,而权利是支配金钱的一种能力,而法律是用来限制权利的,尤其不能让权利被用来支配人的荣辱和生死
。当到达了权利的顶峰以后却发现,自己离无限还是非常的遥远,
无限的权利和行将就木的身体之间巨大的反差真的能让人发疯
。更多的人会围绕着有限的自我,在无限与虚无之间无奈的时而垂头丧气,时而趾高气昂的随波逐流。
守住有限,把其它的人和事一一抛开,不去追逐金钱权利带来的功名利禄,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也不放心上,一切的麻烦和愧疚都没有了
,心里面处处踏实。那么,守住有限就行了吗?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意思是
守住有限,然后向虚无的境界转化
。也许有人会问,直接致虚不行吗?不行,
只有通过守中才能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能致虚
,否则真气乱窜,欲望丛生,那不是虚静,而是虚妄。为什么要致虚?
那是因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就存在于虚无之中,精神是从虚无的境界产生的,生命的本质也是存在于虚无的境界中
。还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词“天人合一”,从守中直接奔无限去行吗?也不行。
“天人合一”是悟道并且证道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是圣人和佛的境界
。老子说:“天下皆谓我大”,金刚经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你说你一个肉眼凡胎的,整天想着天人合一,想着想着还不想出个精神分裂来。所以,
守中致虚是修行的必由之路
。
关于“谷神”,河上公说:“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张道陵说:“谷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王弼说:“谷神,谷中央无”。黄元吉说“何以为谷神?山穴曰谷,言其虚也;变动不拘曰神,言其灵也。不死,即惺惺不昧之谓也”。 司马光曰:“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严复曰:“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道之德也”。以上诸位先贤都没有说到点上。
“谷神不死”,
谷——中空的意思,神——精神,意念。谷神不死——是说把空的意念长久的保持下去
,也就是
“致虚恒也”
。
“是谓玄牝”,玄牝是玄妙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关键之所在。清黄元吉说:“玄即天也。牝即地也。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阖辟成”。天地相合即是一的境界,是无为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也就是无不为了。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长久的保持在虚静的状态是为了回归到天地根,亦即“归根”的那个根。“天地根”,顾名思义应该是两个根,分别是天根和地根。是什么回归到天地根?对于人来说,什么最重要?无非就是神与气,意识与真气。这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只要是处在有为的世俗境界中,人的内心深处的意识与真气的斗争就永远不会停止。只有意识归于天根,真气归于地根,人才会静下来。所谓天根指的是内在的大智慧,是道,是佛性,是般若,是创造生命奇迹的最高指挥官。所谓地根指的是固态的真气,也可以叫真元,叫内丹,是生命绽放所必须的强大的物质基础。说了半天,天地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天地根就是“一”
,“道生一”,“有物混成”,这个“一”是由阴阳合成的,阴是天根,阳是地根。这一段话用老子的另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
所谓的阴阳相合只有在“一”的境界才能做到
,而且到了一的境界,阴阳相合是自然而然的。在世俗社会中奢谈和为贵,只是在利益情感之中的一种权宜。是相对的,有限的,暂时的“和”。当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后,无休止的纷争就又开始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说的是吐纳呼吸的方法:深长细匀,若有若无,“不勤”,呼吸的节奏尽可能的慢。这是“冲气”在应用中的具体方法。那么这个“冲气”从生命与科学的角度看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中的道理说白了其实非常简单,要清楚的讲述出来却又非常困难。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在于能量的补充。人有两套能量补充系统,一是饮食:人的饮食有千般万种,或是山珍海味,或是吃糠咽菜,
无非都是在补充太阳的能量
。人的大部分器官都是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还有一个系统是吸收真气来获取能量,这一系统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使用,似乎七情六欲,山珍海味,比“冲气”要来的痛快而惬意。
真气是一种高能物质,是充斥宇宙的一种能量,也可以叫做宇宙能量
。在普通人身上,真气在生理和心理活动中起的是辅助作用,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无法取代的作用。人不能离开空气阳光水和食物,更不能离开真气。人可以在短时间内不吃饭不喝水,一旦离开真气,人必死无疑。
要是真的能通过摄取真气来补充全部的能量,那么不仅吃饭呼吸都成了多余,就连五脏六腑都不重要了
。这是无知妄言吗?地球上一些物种就是通过摄取真气存活于天地之间的。但是,太阳能量的摄取是生命起源展开的根本,而真气的摄取是在暗中同时进行的,而且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婴儿的发育营养很重要,但要是真气的摄取和运行出现问题的话,肯定发育不良。为什么婴儿需要那么长的睡眠时间?那是因为“冲气”必须在无为的状态下运行。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在向道的回归过程中,对真气的摄取是必不可少的。这决定了一个人在回归的路上能走多远。有一种练功的功法叫“食气”,就是往胃里吞咽空气。这样可能会起一些作用,其实是错误的理解了“气”的意思。气和空气不是一种东西,它比空气要细微得多,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即老子说的“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当然有一些动物的皮肤具有呼吸功能,可以吸入空气,这是一种特殊结构的皮肤。而且很多动物具有“冲气”的能力,我想冬眠的青蛙钻进泥土的几个月的时间里,等于是被活埋,是吸不到氧气的。它的新陈代谢如何进行?
向道回归的过程就是从悟道走向证道,而
证道的最终结果,就是让身体从摄取太阳能量完全的过渡到摄取宇宙能量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子用一句话给概括了,那就是“道冲而用之有不盈”。老子说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实际上是把空气乃至氧气的摄入量尽可能的减低到最少。首先就是把因为真气过多对身体的影响,比如紧张,激动,焦虑减少乃至消除。其中的道理是,进入身体的氧气少了,就强制降低了新陈代谢。即便身体里真气出来的再多,肌肉也不会紧张到哪里去。一般认为消除紧张的方法是做深呼吸。这是错的。消除紧张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子说的“冲气”,“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减少了氧气的摄入量,肌肉自然就会松弛下来。如果你摊上了大事儿,紧张得浑身哆嗦,不妨屏住呼吸“冲而用之”,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冲气”之外的另一个方法是辟谷,在减少氧气摄入的同时减少营养的摄入。辟谷在生物界其实并不罕见,不只是人,很多动物都可以很长时间不进食。辟谷可以调整五脏六腑,可以减轻或消除某些疾病。我们去辟谷论坛会看到一个严厉的提醒:
【严禁绝食,违者封号】
。就是说
辟谷必须配合以练功,也就是吐纳,冲气,否则会饿出毛病。饥饿会让真气出来,会造成消化器官的病变。而辟谷时真气要尽可能的归根。
人类是“道”在地球上外化的最高的存在物,是“道法自然”的结果。生命是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太阳的能量。太阳能量的摄取,是一个繁琐而艰巨的过程。太阳能量的应用,构成了一个食物链。人不过是这个食物链靠近顶层的一个环节。人食用各种各样的生物,同时在自己的身体里供养着无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人有灵,有大智慧,否则只是一堆骨肉而已。有灵不用,死了白搭。怎么用?老子说了,要“心使气”而不是气迷心。看着那些恶待真气而被真气折腾得五迷三道生不如死的人,只能感叹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道”的作用,是通过真气来完成的。“冲气以为和”,通过“冲气”,在“一”的境界使得阴阳相和,即意识与真气之间不再有矛盾,不再有战争,达到真正的和谐。向“道”的回归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只要人类不被自己的愚蠢所毁灭,早晚有一天能证道涅槃。不只是觉悟的极大提高,不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共产主义。而是我们人类整体上升的一个全新的高度。思想上的解脱是悟道,身体上的解脱是证道。老子说:“没身不殆”;释迦摩尼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他们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3/19 03: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慧宇解评】
“天长地久”,相比于人,天地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于是人们都幻想像天地一样的
长生不老,
寿比南山,永远健康,万寿无疆,
永垂不朽,日月同光
。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自生”,生什么?生真气,释放能量。天地要是释放能量的话,结果就是天崩地裂。天地长存,是因为不乱用自己的真气,不胡乱释放自己的能量,所以能够长存。《心经》说:“不生不灭”,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要想不灭只有不生,只有不生才能不灭。这是生灭的辩证关系。“人法地,地法天”,效法的是其不自生。所谓的“不生”,就是《金刚经》中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自身都是虚假的表象。所有这一切,如真如假,似真似假,不真不假,亦真亦假。只要你不动,心不动,气不动,一切都是真的。只要你一动,一切都是假的,在流转变化中被有限性所否定。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校法天地,涵养自己的真气,在世俗社会里谦让不争,守中抱一。是世人的领袖,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不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而是让自己成为众生中的普通一员。“知其白,守其辱”,“功遂身退”,圣人带领世人完成社会生活的飞越,不是居功自傲,而是退隐山林。因为圣人知道,自己是众生中的一份子而不是无所不能的掌控人类生死的上帝。也能更长久的生存于天地之间。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应该怎么讲?前一个私可以理解成私心、私利、私欲。后一个私可以理解成我或者自我,因为无私无我,才能成就自己这个超凡入圣的真我,即《金刚经》所说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圣人无私,“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无私,包容天地,才能成就天地一样的宏图大业。
圣人的见地、学识、能力要远远高于普通人。圣人若是入世,是无可争议处于王者的地位。居于世俗社会中,要低调、谨慎、少说空话,以身作则。才能“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外其身而身存”,用老子的另一句话说就是“没身不殆”。
这是老子提倡的圣人与众生的关系。圣人不是高高在上,穷奢极侈,飞扬跋扈,草菅人命。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 能力,远见和号召力服务于众生,圣人本身具足,对人对事对物无所求。圣人不需要用欺骗和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不需要用恐吓和杀戮来保持自己的权威。老子的这个“私”,是包容天下的大私。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3/19 16: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误】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帛书甲乙本),其它版本都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源于不理解这句话的正确含义,认为无法解释而改成可以解释的词句。
“予善信”(帛书甲本)应该是中间少了“天,言善”三个字,是误抄。“予善天”(帛书乙本)是正根,而“与善仁”则一定是那些孔孟之徒篡改的。
据说有一个版本写的是“上善治水”,真不知道治的是什么水,如何去治水。
【慧宇解评】
“上善若水”,老子河上公章句说:“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
一直以来,都把“上善若水”的水理解成江河湖海里的水,什么水滴石穿,什么水虽柔弱却能承载重物。其实此水非彼水。
老子的水是地水火风的水,是液态的真气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简单的说,佛家的地水火风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在老子这里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真气的三种形态,不过地水火风表达起来更简明准确。老子的水是指人体内液态的真气。气态的真气多了,人就会烦躁不安,谓之生气。若是体内液态的真气多了,或者是气态的真气转化成了液态的真气,人就会安静下来。水是真气之根,所以老子说:“归根曰静”。
“ 水善利万物”,我理解为:
液态的真气构成了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通道。经络畅通人才会安静,身体才会健康
。
“居众人之所恶”,凡俗之人好动不好静,无论是心动还是行动,都会把真气调出来。很多人无聊之时就会去寻找刺激,不管是激情还是高潮,都需要大量的真气。这些真气都需要从经络,从水中去提取。这样欲望得到了满足,水却受到了伤害。所以老子说“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水只是有点像道,但还不是道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在水与道之间还有着地和天
。但“水”却是进道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个人若是能够善待自己身体中的“水”,就是上善。世人对善恶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判标准,这样,分辨善恶就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世俗中的善恶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有条件的和相互转化的。所以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你帮助了一个人,却“益之而损”,一个人饱受磨难,却“损之而益”,成就了自己的事业。那么,善恶的终极标准是什么?
善恶的终极标准是 :凡是能让自身的真气归根的意念和行为是真正的善;凡是让自身的真气出来的意念和行为都是恶
。这样一个善的标准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范围,为世俗的观念难以接受。但是,
作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它的善的标准不应该是现实的、狭隘的、功利的。这个善的标准必须是符合民族国家发展的长远目的,是必须超出现实的
。
所谓的日行一善其实往往流于形式
。
有的人做好事不留名,其内心想的是让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显得更高尚,甚至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名誉乃至利益。当一个人被自己做的好事感动得心潮澎湃时,对于自己来说就已经是恶了。因为这破坏了内心的平静,真气出来,对身体有害无益。
上善在日常生活中展现是:
“居善地”,圣人的行住坐卧都是围绕着“善”来进行的。只有“居善”才能做到“人法地”。这个“地”不是指居住的地方,不能把善地连起来当做一个词读,认为圣人要找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居住。这个“地”是地水火风的地,是固态的真气,是道之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阳指的就是“地”。如果要准确的说的话,应该是“一阴一阳之谓一”
,
因为是“道生一”
。“
居善
”
看似简单,世俗之中又有哪个人能做到。若是不能“见天道”,起心动念都是恶。世俗中人,吃喝玩乐,爱恨情仇,生儿育女,生老病死。能做到清心寡欲的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要求不要起心动念,实在是强人所难。谁能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唯有圣人,菩萨与佛。
“心善渊”,真正的善心博大、深邃、包容天下。
“予善天”,予,给予、布施。这个“予”不是小恩小惠的施舍,不是住相布施。真正的“予善”是《金刚经》说的“不住相行于布施”,是天,是真正的善行。现在把善狭隘的理解为救助,领导们逢年过节敲锣打鼓的给贫困户送去一些米面油
,以表示他们心系百姓的疾苦。这其实是伪善。
“言善信”,真正美好的语言体现在诚信。
现实生活中那些说的天花乱坠的往往都是为了骗人,是经不起考验的。“善言无瑕谪”,真正的善言是正大光明的,是表里如一的,是无私无我的。
“政善治”。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是无为而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其本身就有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能力。只要有了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就会朝着最好的状态去发展。
“事善能”,什么是“事善”?用老子的话就是“事无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事外无事”。人生在世,不可能没事。人活着就是事,吃喝拉撒睡哪一样不是事?事外无事就是简单的生活,从事外无事发展到事无事是一个质的飞跃,就已经到了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能做以前根本做不到的事。如果把做的每一件事都掺杂上情感利益,那就会很难做,那就叫“事恶不能”。
“动善时”,做好事也要把握时机,时机不对,好事或许会变成坏事。
“夫唯不争,故无尤”,争是因为有所求,但根本原因是因为生存竞争,争权夺利、争强好胜、争先恐后、争奇斗艳、争风吃醋,争来争去,最后就成了战争。战争是解决各种纷争的最终手段,也是两败俱伤的做法。老子不是绝对的反对战争,不得已而为之。但战争绝不是好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提倡“不争之德”,不是让大家去过苦日子,而是给每一个人以舒适富足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还不行,还要“使夫智者不敢为”。让那些自以为聪明,想争权夺利的人不敢下手。这不是个人的事,不是说弄个雷锋式的模范一宣传就天下太平了。这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事,依靠的是完备的治国理念和强大的民族精神。人们常说自强不息,怎么自强?老子说:“心使气曰强”,一个人只有能自如的控制真气才能说是强。
纷争会恶化人的生存环境,战争会毁掉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未来。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3/21 16: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宇解老】——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正误】
通行本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后人想当然的篡改。圣人彻悟天地,还会在乎世俗中的那点名誉?在不在乎名誉,其行为的方式是大相径庭的。
【慧宇解评】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持”是一个动词,主语是什么?谁持?是意识想要把持,把持什么?意识想要把持真气。意识为什么想要把持真气?意识所看重的是感觉,而一切感觉都是气感,感觉的千变万化是因为真气的千变万化。人追逐轻松愉悦的感觉,追逐幸福、满足和激情。感觉舒适是因为身体里真气少,但现实生活中的辛苦劳作以及精神生活中的迷茫虚妄都会让真气大量的出来。人们在刻意寻找自己想要的感觉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盲目的改变着自己的真气态。意识只能让真气出来,却不能让真气回去。意识在充满全身的真气面前,其实是一个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的弱者。你可以看到一个醉卧街头的酒鬼的可怜,也不难想象他聚众狂饮的豪放。所为的只是不满真气态的状况借助酒精对真气的报复。世俗中为了寻求刺激,满足欲望的各种不良行为,都是
控制真气并让它充盈全身,与其如此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为人强硬,事事争先,先受伤的是你自己。
“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把大量财富据为己有,你以为这些财富已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其实你只是得到了暂时的控制权。随着时事的变迁、地位的升降、家运的兴衰、健康的好坏,财富都会易主。财富这东西是用的,够用就行。多了就会成为累赘。
“
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因为手里的财富多了权势大了就以为了不起,就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只能为自己以后的霉运造下祸因。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普度众生,让社会进步,让百姓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好日子,是圣人应该做的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利民是顺应天意,如果说功遂以后,论功行赏,怎么也得给个皇帝坐坐。你以为圣人稀罕这些齐天洪福啊!你没看见那些作了皇帝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为了他的子孙千秋万代永坐江山,一天到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疑神疑鬼,胆战心惊的过日子。这还算是好皇帝。那些荒淫无道,恣意妄为,异想天开,祸国殃民的暴君早就二世而亡了。你以为圣人连这点事都看不清?他早找个地方享清福去了。
回复
举报
慧宇居士
慧宇居士
当前离线
积分
164
楼主
|
发表于 2014/3/30 15: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慧宇居士 于 2014/3/31 07:58 编辑
【慧宇解老】——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正误】
有人说抱一和守中是同一种东西,这是错误的。抱一是一种境界,是无为的境界。守中是一种修炼的心法,两者完全不同。
【慧宇解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全身心的去进入抱一的境界,真气就不会从体内跑出去。
“圣人抱一而为天下牧”,这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达到的境界。这是“圆觉”,看透一切之后,意识不再为外事外物所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离”,指的是真气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凡俗之人心绪万千,如脱缰的野马,一刻也停不下来。心动气就动,真气怎能不离你而去?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气”,专心致志的冲气,通过调整呼吸让身体静下来,多余的真气归根,肌肉完全放松,全身就会非常柔软,像婴儿一样。在母腹中还没有出生的叫婴,出生以后叫孩,“如婴儿之未孩”,就像婴儿还没有出生的样子。“婴”跟现在的意思有区别。婴儿的意识还没有展开,基本上处于无为的状态。正是在无为的状态下,生命才得以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人。“复归于婴儿”,就是复归到婴儿的那种无为的状态。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广博的涉猎。在人之初,这是必须的,否则自我就会被封闭。“而立”之后,若能通达无为法,“玄览”就成了多余。“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只有通过冲气让意识和身体真正的静下来,返归内心证入无为法才是正道。若是终身混迹于有为法,以“玄览”自华,终不能无疵。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老子借喻治国来说明修身,在老子看来“国”与“身”是同一个模式。爱民实际上是自爱,爱自己的身体,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他们都是你的子民。道家有一个词叫“宝气爱命”。珍惜身体里的真气,因为它就是你的命。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去爱护自己的身体。
爱惜真气,敬畏真气,让真气归根,就能进入无为的境界
。话说回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
要爱惜自己的财富,敬畏自己的财富
。
就像真气是一个人的生命一样,财富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对于社会生活来说,财富够用就行,多了就会造成祸害。老子的“三宝”之一是“俭”,这个“俭”不是吃糠咽菜,民不聊生,耕无其田,居无其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足矣。过多的财富会让一个人沉迷享受,不思进取。富不过三代是得到很多人验证的,可以看看那些坑爹和坑干爹的富二代。在很多情况下,财富不仅不能带来幸福,还会毁掉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是严重恶化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就像过多的真气会毁掉一个人的肌体一样,过多的财富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毁掉一个社会。所以,
藏富于民不是一个好的提法。一个缺失了道和德的社会,财富就成了腐败的营养
。一个骄奢淫逸的民族或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我没有证入这一境界,所以就不说了。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自见故明”,“ 见小曰明”,“ 和曰常,知和曰明”。“明”是悟道之后的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的感觉系统变得异常的灵敏。佛学管这个叫“大光明”境界。“明白四达”,一切有为法就展现你的面前。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关于“
生之蓄之
”,老子在第五十一章是这样解释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而这后一句话又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另一种解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句话用《金刚经》来解读,那就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意思就是说,让所有的人全都开悟,这叫“不住相行于布施”。这样,人类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看起来是我在“解放全人类”,可实际上我也是众生中的一员,这只是人类自己解放自己。另外,当证入菩萨位的时候就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玄德”,德是道之用,是道在人的日常生活的行住座卧中的内在的展现。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展现?因为有德不是用来炫耀的。若是能能把这个“德”用到玄德的地步,就已经进入到菩萨的境界了。
回复
举报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