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夏至之后,进入三伏,天地之间越来越闷热。阳热之极,正为 敛降创造先机。天地之间 阳气至夏至而升极,至小暑虽越来越热,阳气却已经开始敛降。阳热下敛,热蒸地面,水 湿气化,上浮于地面以上,是为 暑热。暑热之渐为小暑,暑热之极为大暑。
按 中医理论,越近赤道阳气越散。因此,生于南方的人易于过耗阳气。在广西有一种叫做酸嘢的食品,用果蔬腌制。酸主收敛,适当吃酸有助于收敛过散的阳气,对于 养生极有好处。据文献考证,广西人吃酸历史悠久,至今亦不衰。看来古人早已认识到酸能敛阳的道理,并把其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的确高明。自小暑时节开始, 民间开始大量腌制酸嘢,此时吃酸,颇为有益健康。
小暑时节,天地之间热极,但地下却凉极。地下的阳气已经完全升浮到了地面以上。以人而言,此时人体外热而内虚,最易患中阳亏虚之症。故天越热越不可过于贪凉 饮冷,以免伤损中阳,出现腹痛、 腹泻诸不适。
大暑
大暑节气,天地之间炎热之极。阳气外散,内阳反而不足,因此万不可因热而贪凉饮冷。此时养生之法,关键在于忌凉。健运脾土以助运化,温 养阳气以补中虚。平时可以自己 艾灸中脘、 关元、 足三里,睡前喝点 酸梅汤,配合热水 泡脚,晨起喝 生姜红糖汤,这样可以加大机体阳气的升降圆 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
按 五运六气理论分析:大暑节气之时,天地之间 六气变化由 少阳相火变成太 阴湿土,大暑到秋分为四之气。此时阳极转阴,由少阳转为 太阴。天地之间阳气逐渐沉入地面以下,期间经过 三伏天的末伏,地面会有热气熏鼻的“ 秋老虎”现象。但毕竟阳气渐沉,天气渐渐出现雾露水湿,万物因天地之湿气而呈现出“ 中焦如沤”的育化状态,恰一土德相符,故称为太阴。太阴即阳气由生长状态转变为化育状态,此时阳气升浮之极而开始化生万物,是为土。土性稼穑,有培育庄稼,长养万物的特性,即所谓土为万物之母。土气以冲和为贵,若雨水适量,天气渐凉,则万物化育。应之于人则在脾,若 脾阳充足、脾气健运,则水谷可化, 四肢百骸得养。若脾弱土败,则易患腹泻 下利。若感伤湿热之气,则会出现发热 恶寒、午后寒热,头身沉重如裹, 困倦思卧,胸痞脘闷, 腹胀纳呆,呕吐 恶心, 口渴不欲饮等症状,当及时 健脾化湿 清热, 藿香正气液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多有良效。平时当避暑热,吃些香燥食物,以防湿浊内滞。
以2012年大暑节气来分析,此时主气太阴 湿土旺盛,脾属土恶湿,脾主令之时亦是脾弱之时,因此需注意预防腹泻、腹痛、头身四肢沉重如裹、困倦思睡、胸痞脘闷、腹胀纳呆等脾阳被湿邪所困诸症的发生。正逢客气 厥阴风木,主客相加,风湿两气交争,湿得风气疏泄转化为雨水,万物因而化育。风疏湿土,有助于疏泄体内滞塞的湿浊水气。但风湿相搏,亦易相逆而为患。应之于人,若中气不足,则易致风湿痹痛诸症。暑热外蒸则易为 风湿热痹,感 寒伤冷则易为风湿 寒痹,甚则湿滞伤脾,出现四肢肌肉痿软无力、 赤白痢疾、腹泻、腹痛诸症,治法当以 燥湿健脾,养阳温通为主。
2012岁属壬辰,寒湿偏重,木郁土弱,因此,需多食些温性食物以平衡体内的阴阳。大暑天热,最忌过饮凉啤酒。中阳本弱,寒湿入体,雪上加霜,易致腹泻、腹痛诸症。平时可适当吃些 龙眼、 荔枝、 芒果、榴莲、 葵花子等温性瓜果,有益于 养生保健。今年最好常吃生姜、 胡椒、 八角之类温性调味品,最为有益。
三伏天艾灸,或服 四逆汤等扶阳剂,或 穴位贴敷辛温类中药,可借天地之间阳气旺盛之力以祛除体内的久郁之阴寒,此为善用天人合一理论。但诸法亦不必拘泥于三伏天,夏至之后至大暑天气炎热,此段时间都可在任何晴好天气及时扶阳抑阴。暑热郁蒸,人们往往贪图 寒凉饮食,反易 伤脾阳,因此需重视健运脾阳。
民国时大医 彭子益认为: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他认为立秋时,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敛降,地面上未入土之热气开始被压入土内。这些阳气经 冬至而完全收藏在地面以下,至立春开始升浮于地面,以作为新春生命循环的能量源泉。
立秋前后,属太阴湿土司时,人的 脾胃往往特别虚弱,因此,最需清淡饮食,不可过食生冷、油腻以及煎炸 烧烤辛辣等动火动风之物,以防伤损脾阳。特别是素体 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 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 痛风、关节红肿 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发病,需及时预防。
炎夏之时,阳气宣散,人感天地之气机,易出现心浮气躁、 汗多、神疲、注意力下降诸症,多属正常反应,不需治疗。但立秋之后,天地阳气敛降,以上诸症当徐徐缓解。若仍是出现阳气过散诸症,则需要适当调理。可用 乌梅三豆汤: 黄豆30克、 黑豆30克、绿豆30克、乌梅40克, 水煎服。煮汤时可稍加 白糖调服,因白糖有补中之效,有助机体阳气敛降在土中。
处暑
从立秋开始至处暑,天地之间阳气下降,万物渐而得根,人身即开始慢慢地感觉强健起来,也不再易于出现疲 乏困倦。暑气渐敛,凉气渐生。此时人体开始感觉舒畅,皮肤也慢慢地不再粘腻不适。
天地之间暑热火气下敛,碰到地面的凉气,易于出现雾气弥漫。此必立秋之后金气下行,收敛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来,燥金不抵暑火, 降气不胜,火反克金。如果在城市,则雾气中会夹杂各种汽车尾气以及扬起的灰尘。人若呼吸此种雾气,最易患上 呼吸道感染之类 疾病,表现为 咽喉刺痒不适,即是此证。当服乌梅固本汤。
夏至时节地面以上大热,而地下则寒冷。立秋后金气敛降,地面以上的热气渐渐压向地面以下,到秋分时地面上下的热气处于平衡状态。白露时节,地面以上热气仍稍多,碰到地面后热气凝结成水珠,是为白露。
白露时节,天地之间热气渐进入地面。以大树为例,整个夏季的枝叶繁华至白露开始向根部收敛,叶子开始变黄,而根部阳气越来越足。热降凉生,万物得根,人体阳气也进一步敛降。入秋之后机体阳气敛降,但中土仍属虚弱,需注意防止凉气伤损中阳:昼夜温差增大,需注意穿衣保暖;不可过度贪食生冷瓜果,以防中阳受伤,导致腹泻、腹痛诸症;睡前喝点酸梅汤以养阴生津。
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农历八月,对应地支为酉,酉月酉时,阳藏而阴长。且酉性属金,金气收敛。金燥而湿伏,炎热潮湿渐退。又对应十二消息卦为风地观。观卦四阴两阳,阴长阳消。从卦象来看风行地上,虽至白露、秋分时节,金气初收,但地面以上仍阳气流行,有热气上浮之象。且巽木克坤土,坤土为脾,脾易伤而为腹痛腹泻诸疾。
秋分
金秋八月,阳气初收。秋分为阴阳平分之时。此时白天与夜晚的时间一样长,地面上的阳热与地面以下的阳热一样多,上下平分,故称为秋分。秋分之后,金气敛 降压力增加,地面以下阳气渐多于地上,而天气渐凉,树叶渐黄。
按 二十四节气运气学说中的“主气”来说,则秋分到小雪为五之气。天地之间气机变化,由太阴湿土变为阳明燥金。此时气候 干燥转凉,天地阳气进一步收降以地面以下,万物渐见萧瑟之象。此时以敛降为主,天高气爽,正合于阳明之德,故称为阳明。主气与客气相生则平,若客气克伐主气,则易为害。以2012年为例分析:其年干支为壬辰,壬木太过,太阴湿土受伤,土弱不能生金,现由阳明燥金主气,恐难司其职。且客气正逢 少阴君火,火旺克金。年运木旺,逢金弱而有侮金之势。金气益虚,恐有 咳嗽哮喘之病变。故此段时间养生重在 养肺。
秋分之后,天气渐燥。感伤 燥气,易 伤津液,致 口干舌燥、咽喉 疼痛、 胸闷咳嗽诸症。苹果、梨子、 松仁、甘蔗等养阴清火 润肺之物及 百合、 蜂蜜、白 木耳、广柑、白果、 红枣、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皆可适时多吃。再者,可吃些 白萝卜,生熟皆可,最有润肺清火利咽祛燥之功,且属当令食物。
秋分时节,阳气以敛降为顺,温度舒适,阳气内敛,人最觉舒服, 睡眠较沉,情绪亦平稳。但逢农历八月十五之日,天地阳气受满月吸引而上浮。阳浮则不敛,易致 失眠、 烦躁、不安稳、 头晕、 头胀诸症。故月圆之夜赏月时间不可过长,免受月亮影响而扰动体内敛降之阳。静呆室内,家人聚谈,最为合适。
秋分之后,天气渐现燥金的肃杀本象,天寒而清,露寒而冷。此时收令大行,最易借天之力而帮助人体把浮暑之火收归 肾水里面。
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一场秋雨一场凉”,需随天气转凉注意保暖。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能提醒肌体开始收敛阳气,对于冬之收藏阳气有利。
寒露之时养生注意以下几点:早睡早起,节食少动,勿太辛劳,勿出大汗,衣可略薄,以让身体感受到寒凉秋气。静心独处,嘱意 涌泉。如此可慢慢地把体内的金气调动起来,让人体与天地四时同步。睡前热水泡脚,极有敛阳之效。切勿过食生冷瓜果,阳气初收,脾阳未复,最需注意,否则 秋季腹泻频发。
唐代卢照邻有“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进入秋冬,天气渐冷,万木萧条,最易感而生悲。悲为肺志,悲则伤损 肺气, 气滞则 肝郁,而抑郁渐作。每年秋冬时节,我在奥地利诊治的抑郁病人即逐渐多了起来。建议逢此时多些开心,多些欢笑,多与朋友交往,适当吃点辛辣,有助于宣泄肺气,舒畅肝郁。
现正逢霜降时节,天地之间阳气敛降,我们感觉越来越冷。天冷了就多穿衣服,千万不要抱怨天气为什么这么冷。需知此时天寒,正为了来年的温暖。谚语“十月无霜,碓头无糠。”霜降时节却无霜,必然天地阳气不收,到春时无阳可升,谷物不长,收成必差。无米可舂,岂不悲哉。同理,此时养生需养阳气之敛藏。
从 八卦来分析:霜降时节正秋末冬初,按后天八卦为乾。乾,西北之卦,属金性降。夏至之后天阳在外,至秋暑气欲内敛,与地阴相争相搏,是谓乾。乾位称为天门,秋末天阳之门打开,阳气渐向地中敛藏。阳敛于地中,则可固护阴精;阴精得阳,则 生发有根,以应万物复始之用。善 医者用药施针当借天门之开而重视敛阳收降。
且霜降时节天清气爽,阳气收敛,肾水中藏,人亦应之,感觉精力旺盛,健康有力。若在此时忽然出现暖风东起,阳根耗伤。风木摇动,相火不藏。不少人多见疲乏神惫, 精神不振,注意力差,易烦易躁,间有目红 眼涩,亦木火上泛之候。需 针刺行间以泻风火,刺 百会以安神定志,刺 太渊以敛金 右降、平息木气。更可针脐上下左右各寸半四穴以固本培元,如此则肾水安静,风木平息,诸症自消。
深秋霜降时节,桑树之叶得霜气而飘落。此叶最得木气,霜打之后又得金气,因此,冬 桑叶性属寒凉,最泻木火。治疗木火上浮引起的 咽痛、咽痒诸患,若辨证得当,用之可收速效之功。
一年中的大气,秋降冬沉,春升夏浮,此是自然之道。升浮降沉的其实是太阳提供的暑热阳气,在立冬时收降而下的阳热开始沉潜于地下深层的水中。自立冬开始,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我们都知道入冬之后,地下的矿井之中反而是热的。因为阳气下藏到了地下深处。人感天地气机变化,机体阳气亦渐敛藏于肾水之中。因此,冬日养生当重视阳气的敛藏,无扰乎阳,无耗其精。平时安神定志,使君火清明,以免妄动相火, 伤精扰阳。饮食调养需重视养阴,根据体质,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冬日天寒,宜食温,但勿过燥热。
立冬时节,按后天八卦为乾,性金,阳气敛降。按十二消息卦由剥至坤,阴长而阳消,天地之间渐生出一片纯阴气象。人生天地之间,感天地之气,当从坤卦之德以厚德载物,无扰乎阳,无生凌云之志,不做耗真之念,但潜但敛,静虑安神,收拾心绪。勿再激昂精神,以防妄动木火,逆时耗真,徒遭天地之遣。
立秋之后,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如果天气不寒反热,则最影响来年的春气升发。概因此时所收藏的阳热暑气乃是来年春天升发的阳根。立冬时节阳气不沉反浮,则阳热不能深藏,来年春夏便无阳气升浮上来。导致的恶果是不只是庄稼颗粒无收,人亦多发 传染病。我们说,瑞雪兆丰年,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北方的冬天多种有小麦,小麦需过冬而后才能抽穗结子。小麦与人一样,亦需在冬天阳气尽力收藏,然后开春后方能生长旺盛。而大雪最助阳气之藏,小麦被覆盖于大雪之下,天之阳气深藏于根部。冬能藏精,至春则阳气升发健旺,产量自高。人亦如此,必于冬天深藏阳气,方能来春健康不病。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中医要时刻保持着中医的思维,对于生命现象、生活所见及自然规律要有中医的分析。比如吃什么健康,不要总想着 维生素、 蛋白质,要分析食物的四气五味;雷电固然是带不同电荷的云层碰撞,但也要知道冬天打雷会外泄敛藏的阳气,至春易生 温病;“瑞雪兆丰年”,是因为阳气更好地收藏。如此之类,皆需存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