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46|回复: 1

昙鸾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15: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东晋慧远开创念佛法门,到唐朝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当中经历了两个承上启下极其重要的过渡人物,一个是北魏的昙鸾,另一个是初唐的道绰。
  昙鸾(476——542),有的书里也写作昙峦,山西雁门人。
  从十多岁起,昙鸾就带着对文殊菩萨的景仰和向往,登上了离家不远的五台山,在心神欢愉中披剃出家,开始了他广学佛典的沙弥生涯。
  他学佛典,先学龙树一系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接着又刻苦励志,一心钻研《大集经》。在阅读过程中,昙鸾感到《大集经》的词文深密,不大好懂,为了让更多的信徒能够接受此经,于是不辞辛劳,自告奋勇,掀开了为《大集经)作注释的序幕。不知怎的,当他刚注到一半多点就染上了严重的气疾。疾病的折磨,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里的那管毛笔,中止了《大集经》的注释工作,转而求医问药
  一路经行,昙鸾来到汾州秦陵故墟,进入东门。在好奇中,昙鸾上望青天,忽然看到天门洞开的奇境,由此气疾霍然而愈。
  这时,昙鸾准备重回故地,继续《大集经》的注释工作。忽然,一个念头涌上心际:浮生若梦,生命短暂,何不先学神仙长生之术,等到有了不死之躯,然后再学佛宏法,岂不更好?想到这里,昙鸾改弦易辙,南下茅山,拜叩当时赫赫有名的“山中宰相”,隐居在茅山的道学家陶弘景
  昙鸾先是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拜见梁武帝。梁武帝是个醉心佛法的皇帝,见面之前,梁武帝让手下把昙鸾从千迷道带进重云殿, 自己则预先头戴衲帽,身披袈裟,在大殿一角却坐绳床。昙鸾入殿,看看殿里没人接待,只见大殿当中有张高座,上面安着凡拂,边上又没其他座位,于是就老实不客气地直接坐到高座上面,对着殿角的梁武帝大谈佛性要义,接着又说:“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如有疑窦,请尽管赐问好了。”
  结果,梁武帝吩咐:“现在天色已晚,明天再议芦巴。 ”
  昙鸾闻语,又不客气地走下座位,独个儿沿着佶曲重沓、多达二十多个重门的千迷道,回到原先住地。
  千迷道是一条非常容易走错方向的道路,梁武帝见昙鸾一路经行,毫不迷失,心里感到极度惊奇,不禁连连叹道:“此千迷道,从来旧侍,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第二天,梁武帝亲自在太极殿降驾礼接,问道:“大和尚来此,有何贵干?”
  昙鸾答道:“欲学佛法,可惜身体不好,寿命不永,所以特地南下,先去茅山拜访陶隐士,学习长生仙术。”
  梁武帝听昙鸾想去拜访陶弘景,就说:“茅山陶弘景是个傲世隐士,我好几次下诏征聘,他都不肯出山。”
  昙鸾听梁武帝这样一说,为了郑重起见,先写了一封信给陶弘景,说明自己对他的仰慕以及向他学习神仙方术的心愿。
  陶弘景接到昙鸾来信,因为早就听说昙鸾名声,所以当场就写了封回信,让人捎去。信里,陶弘景说:“去月耳闻音声,兹展眼受文字。将由顶礼岁积,故使真应来仪。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端襟敛思,伫聆警惕也。”
  昙鸾接信,辞别武帝,来到茅山。两人一见,接对之下,陶弘景佩服他的学问,欣然授他<仙方)十卷,用酬远意,嘱他好好依法修炼。
  昙鸾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在陶弘景亲自指点下,要不了多久,就对道教养生的行气术,有了很好的掌握。
  不久,昙鸾携经北归,一心想入名山修炼,炼成长生不死之躯,然后再行学佛。为此他把自己的炼养方法,先后撰成《调气方)、《服气要诀)、《论气治疗法》、《疗百病杂丸方》等文字,后 世《云笈七签》第五十九卷,收有《昙鸾法师服气法)一篇。《昙鸾法师服气篇)这样 写道:初宽坐,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肢体,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半食顷,闭目,举舌奉腭,徐徐吐长气,一息二息,旁人闻气出入声,初粗渐细,十余息后,乃得自闻声。
  凡得有痛痒处,便想从中而出,但觉有异,渐渐长吐气,从细至粗,十息后还如初。
  或问:初调气,何意从粗而渐细,将罢,何意从细而入粗?昙答曰:凡行动视盼,饮食、行坐、言语,是粗也。凡睡寤后,复如前系念,如虎衔子,莫急莫缓,不问寒温,室中先净所住,使心不乱,静其腠耳。
  又曰:四大不调,何以察之?当于唇口察之:冷为风增,热为火增,滑为水增,涩为地增;不冷、不热、不涩、不滑为调和。又声为风增,动为喘增,痒为热增,涎为水增;不声、不喘、不痒、不涎为调和。又心烦为热结,忧悸为喘结,志荡为水结;不烦、不乱、不悸、不荡为调和。
  四大不调有二,或外或内,寒热饥虚,饱饮疲劳为外起;名利喜怒,声色滋味念虑为内起。
  凡气节量,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已。但能不以生为生,乃贤于养生也。
  后来,昙鸾路过洛阳,碰上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在思想上却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大变化,从而使他改变入山修道的主意,重新返回到学佛上来。
  昙鸾问菩提留支:“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菩提留支回答他说:“用中土仙法进行修炼,即使不死,也是暂时,因为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生死轮回的圈圈,如果用佛法进行修炼,那就跳出生死轮回,作用远远超过仙法。”
  接着,菩提留支情意深重地送给昙鸾《观无量寿经)一卷,并且谆谆嘱咐:“这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大仙方。如果按照此书修行,就可以解脱生死了。”
  昙鸾顶受菩提留支送给他的《观无量寿经》,心里大喜,遂焚《仙经),专修十六观。
  在长期的修行中,由于昙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名满魏都,人们归依他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后来,东魏孝静帝因有感于他的高深佛法和永雪操行,十分敬重地称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今山西太原)大岩寺,晚年又息影汾州石壁山(今山西交城)玄中寺。在此期间,昙鸾只要有空,还经常去介山(今山西介休绵山)之阳集众念佛,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里称为“鸾公岩”。
  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在乎遥(今属山西)山寺因病圆寂,春秋67岁。圆寂以前的一个夜晚,昙鸾恍惚之中,看见有个梵僧,飘然而至,对他说道:“我是古印度的龙树菩萨,久居净土,因为感到和你是同志,所以特来相见。”
  梦醒之后,昙鸾自知死期不远,便会集弟子,对众教诫道:“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说完,让众弟子高声念佛。在庄严肃穆的念佛声里,昙鸾面目安祥,朝西稽颡,杳然而终。当时寺里众人,但见幡花幢盖,高映院宇,天乐盈空,庭香馥郁,因此都知昙鸾法师一定是魂归西方极乐之国了。魏主闻讯,赐他葬在汾西泰陵之谷,同时营建砖塔,刻石立碑,给予了很高的丧葬规格。
  关于昙鸾圆寂的时间,又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他“魏末高齐之初犹在”,有的考为入灭于北齐天保五年(554)以后。然而究竟如何,现在难作定论。
  昙鸾一生提倡净土法门,教人念佛,乘佛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他所注《往心论注》中,一开头就引龙树所著《十住毗婆沙论》,指出菩萨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易行道和难行道两种。接着发挥:在五浊恶世无佛之时欲求阿毗跋致,因为没有他力可持,所以难及不退转地,属难行道;反之一心称念佛号,凭借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往生净土,是易行道。难行道好比陆路行走,“唯持自力”,无可凭靠;易行道好比水路乘船,借佛愿力,有所依凭。由于昙鸾终生宏阐一心念佛,借佛愿力往生净土的易行道,所以信众云集,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先驱人物。
  昙鸾的著述除《往生论注》,另有《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服气要诀)等,为我国净土宗的创立,建立了不朽功业。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23: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自己顶下,有师兄理解此文的意思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