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 五运之气, 亦复岁乎? 岐伯曰: 郁极乃发, 待时而作也。 帝曰: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 然调其气, 过者折之, 以其畏也, 所谓泄之。
王太仆曰: 木郁达之, 谓吐之令其调达。 火郁发之, 诸汗之令其疏散。 土郁夺之, 谓下之令无壅碍。 金郁泄之, 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折之, 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滑氏曰: 木性本条达, 火性本发扬, 土性本冲和, 金性本肃清, 水性本流通, 五者一有所郁, 斯失其性矣。 达, 发, 夺, 泄, 折, 将以治其郁而遂其性也。
王安道释此曰: 凡病之起, 多由于郁。 郁者, 滞而不通之义。 或因所乘而为郁, 或不因所乘, 本气自病而郁者, 皆郁也, 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 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 则达, 发, 夺, 泄, 折等法, 固可扩而充之, 可扩而充, 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 且夫达者, 通畅之也。 如肝性急, 怒气逆, 胠卅或胀, 火时上炎, 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 则用升发之药, 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 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 及不因外风之入, 而清气在下为飧泄, 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 凡此之类, 皆达之之法也。 王氏以吐训达, 不能使人无疑, 以其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欤, 则泻肺气举肝气可矣, 不必吐也; 以为脾胃浊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 则益胃升阳可矣, 不必吐也。 虽然, 木郁固有吐之之理, 今以吐字总该达字, 则凡木郁皆当用吐矣, 其可乎哉? 至于东垣所谓食塞肺分, 为金与土旺于上而克木, 夫金之克木, 乃五行之常道, 固不待物伤而后能也, 且为物所伤, 岂有反旺之理? 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气, 乃是反为木郁而施治, 非为食伤而施治矣。 夫食塞胸中而用吐, 正<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耳, 不劳引木郁之说以及之也。 四郁皆然。 又曰: 夫五郁为病, 故有法以治之, 然邪气久实, 正气必损, 今邪气虽去, 正气岂能遽平乎? 苟不平调正气, 使各安其位, 复其常, 于治郁之余, 则犹未足以尽治法之妙。 故又曰: 然调其气。 苟调之气犹未服而或过, 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 如木过者当益金, 金能制木, 则木斯服矣。 所不胜者, 所畏者也, 故曰过者折之, 以其畏也。 夫制物者, 物之所欲也, 制于物者, 物之所不欲也, 顺其欲则喜, 逆其欲则恶, 今逆之以所恶, 故曰所谓泄之。
阴阳应象大论曰: 东方生风, 在志为怒, 怒伤肝, 悲胜怒。 南方生热, 在志为喜, 喜伤心, 恐胜喜。 中央生湿, 在志为思, 思伤脾, 怒胜思。 西方生燥, 在志为忧, 忧伤肺, 喜胜忧。 北方生寒, 在志为恐, 恐伤肾, 思胜恐。
举痛论曰: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 营卫通利, 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 而上焦不通, 营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 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 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 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 营卫通, 汗大泄, 故气泄矣。 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 外内皆越, 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
宣明五气篇曰: 胃为气逆, 为哕为恐。 胆为怒。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 并于肝则忧, 并于脾则畏, 并于肾则恐。 阳入之阴则静, 阴出之阳则怒。
玉机真藏论曰: 忧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 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 怒则肝气乘矣, 悲则肺气乘矣, 恐则脾气乘矣, 忧则心气乘矣。
本神篇曰: 怵惕思虑者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悲哀动中者, 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忧愁者, 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 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 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卅脱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悗乱, 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妄不精, 当人阴缩而筋挛, 两卅骨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 肾盛怒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
寿夭刚柔篇曰: 忧恐忿怒伤气, 气伤脏, 乃病脏。
本病篇曰: 忧愁思虑即伤心。 恚怒气逆, 上而不上即伤肝。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愁忧恐惧则伤心, 形寒寒饮则伤肺。
痿论曰: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
口问篇曰: 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行针篇曰: 多阳者多喜, 多阴者多怒。
调经论曰: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
五脏生成篇曰: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疏五过论曰: 尝贵后贱, 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 名曰失精, 五气留连, 病有所并。 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气竭绝, 形体毁沮。 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厥逆上行, 脉满去形。 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 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 虽不伤邪, 皮焦筋屈, 痿躄为挛。
通评虚实论曰: 膈寒闭绝, 上下不通, 则暴忧之病也。
五变篇曰: 目坚固以深者, 长冲直扬, 其心刚, 刚则多怒, 怒则气上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