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42~64卷)景岳全书-卷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5: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臀痈五十六

马益卿曰: 臀痈证, 臀居小腹之下, 此阴中之阴也, 道远位僻, 虽曰多血, 然气运不到, 血亦罕来, 中年之后, 尤虑患此, 纔有肿痛, 参之脉证, 但见虚弱, 便与滋补, 气血无亏, 可保终吉。
立斋曰: 凡治此者, 毋伤脾胃, 毋损脾气, 但当以固根本为主。 若焮痛, 尺脉紧而无力者托之。 肿硬痛甚者, 隔蒜灸之, 更以解毒, 不作脓者, 托卅为主。 不作脓而痛者, 解毒为主。 不溃或溃而不敛者, 托卅为主。
又, 治法曰: 若肿硬作痛者, 形气虚而邪气实也, 用托卅消毒散。 微肿微痛者, 形气病气俱虚也, 用托卅散补之。 欲作脓者, 用内托羌活汤。 若痛甚者, 用仙方活命饮。 大势既退, 亦用托卅消毒散。 若脾虚不能消散, 或不溃不敛者, 六君子加芎, 归, 黄耆。 若阴虚不能消散, 或作渴便淋者, 六味丸加五味子。 若阳虚不能溃, 或脓清不能敛者, 用补中益气汤。 气血俱虚者, 十全大补汤。 若肿硬未成脓者, 用隔蒜灸及活命饮。 溃后宜豆豉饼及补中益气, 十全大补二汤。 若灸后大势已退, 余毒未消, 频用卅熨以补其气, 以消余毒为善。
又曰: 凡毒气已退, 不起者, 但可补其血气, 使脓速成而针去之, 不可用内消之论。 若肿高而软者, 发于血脉。 肿下而坚者, 发于筋骨。 肉色不变者, 发于骨髓也。 脓血大泄之后, 当大补气血为先, 虽有他证, 以末治之。
巡按陈和峰, 脾胃不健, 常服消导之剂, 左腿股及臀患肿。 余曰: 此脾气虚而下注, 非疮毒也, 当用补中益气倍加白朮。 彼惑于众人云白朮能溃脓, 乃专以散肿消毒为主, 而肿益甚, 体益倦。 余用白朮一味煎饮而消。 儒者杨启元, 左臀患此, 敷贴凉药, 肿彻内股, 服连翘消毒散, 左体皆痛。 余以为足三阴亏损, 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 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补肝肾, 股内消而臀间溃, 又用十全大补汤而疮口敛。 一儒者焮肿痛甚, 此邪毒壅滞, 用活命饮, 隔蒜灸而消。 后因饮食劳倦, 肿痛复作, 寒热头痛, 此元气虚而未能复也, 与补中益气汤, 频用卅熨法, 两月而愈。 一男子患臀痈, 作脓而痛, 以仙方活命饮二剂痛止, 更以托卅消毒散, 脓溃而瘥。 一弱人臀痈脓成不溃, 以十全大补汤数剂始托起, 乃针之, 又二十余剂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5: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注五十七

立斋曰: 流注之证, 多因郁结, 或暴怒, 或脾气虚, 湿气逆于肉理, 或腠理不密, 寒邪客于经络, 或湿痰, 或闪扑, 或产后瘀血流注关节, 或伤寒余邪未尽为患, 皆因真气不足, 邪得乘之, 故气凝血聚为患也。 然此证或生于四肢关节, 或生于胸腹腰臀, 或结块, 或漫肿, 或痛或不痛, 悉宜用卅熨法, 及益气养营汤固其元气, 则未成者自消, 已成者自溃, 可全愈也。 若不补气血及节饮食, 慎起居, 戒七情, 而专用寒凉克伐者, 俱不治。 又治法曰: 常治此证, 凡暴怒所致, 胸膈不利者, 调气为主。 抑郁所致而不痛者, 宜调经脉, 补气血。 肿硬作痛者, 行气和血。 溃而不敛者, 补气血为主。 伤寒余邪未尽者, 和而解之。 脾气虚, 湿热凝滞肉理者, 健脾除湿为主。 闪跌瘀血凝滞为患者, 和血气, 调经络。 寒邪所袭, 筋挛骨痛, 或遍身痛, 宜温经络, 养血气。 若久而不敛, 疮口无阳者, 宜豆豉饼或附子饼灸之, 以袪散寒邪, 接补阳气, 或外用琥珀膏贴之。 若内有脓管, 或生瘀肉而不敛者, 用针头散腐之自愈, 锭子尤效。
<医林集要>云: 骨疽乃流注之败证也, 如用凉药, 则内伤其脾, 外冰其血。 脾主肌肉, 脾气受伤, 饮食必减, 肌肉不生; 血为脉络, 血受冰, 则气血不旺而愈滞。 宜用理脾, 脾健则血自生而气自运行矣。 又有白虎飞尸, 留连周期, 或展转数岁, 冷毒朽骨出尽自愈。 若附骨腐者可痊, 正骨腐则为终身废疾矣。 有毒自手足或头面肿起, 或兼疼痛, 上至颈项骨节去处, 如疡卅贯珠, 此风湿流气之证也, 宜以加减小续命汤及独活寄生汤治之。 有两膝肿痛起, 或至遍身骨节疼痛者, 此风湿痹, 又名历节风, 宜附子八物汤治之。 又有结核在项腋, 或两乳傍, 或两胯软肉处, 名曰卅卅痈, 属冷证也。 又有小儿癐痰失道, 致结核于项项臀膊胸背之处, 亦冷证也。 俱宜热药敷贴。 已上诸证, 皆缘于肾, 肾主骨, 肾虚则骨冷而为患也。 所谓骨疽皆起于肾, 亦以其根于此也, 故用大附子以补肾气, 肾实则骨有生气, 而疽不附骨矣。
一男子臀肿一块微痛, 脉弦紧, 以疮科流气饮四剂而消。 一妇人暴怒, 腰肿一块, 胸膈不利, 时或气走作痛, 用方脉流气饮数剂而止, 更以小柴胡汤对四物加香附, 贝母, 月余而愈。 一妇人禀弱性躁, 卅臂肿痛, 胸膈痞闷, 服流气败毒药反发热, 以四七汤数剂, 胸宽气利, 以小柴胡汤对四物加陈皮, 香附, 肿痛亦退。
大抵妇人情性执着, 不能宽解, 多被七情所伤, 遂至遍身作痛, 或肢节肿痛, 或气填胸满, 或如梅核塞喉, 咽吐不出, 或痰涎壅盛, 上气喘急, 或区逆恶心, 甚者渴闷欲绝, 产妇多有此证, 宜服四七汤先调滞气, 更以养血之药。 若因忧思, 致小便白浊者, 用此汤吞青州白丸子, 屡效。 一老人伤寒, 表邪未尽, 股内患肿发热, 以人参败毒散二剂热止, 灸以香附饼, 又小柴胡汤加二陈, 羌活, 川芎, 归, 朮, 枳壳, 数剂而散。 一男子腿患溃而不敛, 用人参养营汤及附子饼, 更以补剂煎膏贴之, 两月余而愈。 一男子腿患肿, 肉色不变, 不痛, 脉浮而滑, 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 茯苓, 枳壳, 木柏饮之, 以香附饼熨之。 彼谓气无补法, 乃服方脉流气饮, 虚愈甚, 复求治。 以六君子汤加芎, 归, 数剂, 饮食少进, 再用补剂, 月余而消。 夫气无补法, 俗论也, 以其为病痞塞, 似难于补, 殊不知正气虚而不能运行, 则邪气滞而为病。 经云: 壮者气行则愈, 怯者弱者则着而为病。 苟不用补法, 元气何由而行乎? 一妇人腿患筋挛骨痛, 诸药不应, 脉迟紧, 用大防风汤二剂顿退, 又二剂而安。 又一妇人亦然, 先用前汤二服, 更服黑丸子而痊。 此二患若失治, 必溃成败证。 一男子肩胛患之, 微肿, 形劳气弱, 以益气养营汤服黑丸子, 及木香, 生地黄作饼, 覆患处熨之, 月余脓成, 针之, 仍服前药而愈。 一男子臂肿, 筋挛骨痛, 年余方溃不敛, 诊其脉更虚, 以内塞散一料, 少愈, 以十全大补汤, 及附子饼灸之而愈。 <精要>云: 留积经久, 极阴生阳, 寒化为热, 以此溃多成卅, 宜早服内塞散排之。 一男子臂患, 出腐骨三块尚不敛, 发热作渴, 脉浮大而涩, 乃气血俱损, 须多服生血气之药, 庶可保全。 彼惑于火尚未尽, 仍用凉药, 内服外敷, 几危, 始求治。 其形甚瘁, 其脉愈虚, 先以六君子汤加芎, 归, 月余饮食渐进, 以八珍汤加肉桂三十余剂, 疮色乃赤, 更以十全大补汤, 外以附子饼灸之, 仅年而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鹤膝风五十八

凡肘膝肿痛, 臂胻细小者, 名为鹤膝风, 以其象鹤膝之形而名之也。 或止以两膝肿大, 胻腿枯细, 不能屈伸, 俗又谓之鼓槌风, 总不过风寒湿三气流注之为病也。 然肿痛者必有邪滞, 枯细者必因血虚。 凡治此者, 必宜以养气滋血为主, 有风者兼散其风, 有寒湿者兼去其寒湿, 若果由邪郁成热者, 必宜滋阴清火, 自无不愈。 其有痢后而成者, 又名痢后风, 此以泻痢亡阴, 尤宜壮肾。 凡寒胜者, 宜三气饮, 五积散, 或大防风汤之类主之。 湿胜者, 宜五苓散, 理中汤之类主之。 热胜者, 宜保阴煎, 大秦艽汤之类主之。 若以阳气不足而败及四肢者, 非右归丸, 理阴煎, 及八味地黄丸之类不可。
立斋曰: 鹤膝风乃调摄失宜, 亏损足三阴经, 风邪乘虚而入, 以致肌肉日瘦, 内热减食, 肢体挛痛, 久则膝大而腿细, 如鹤之膝, 故尔名之。 若伤于脾胃者, 用补中益气汤为主。 若伤于肝肾者, 六味地黄丸为主。 若欲其作脓, 或溃后者, 十全大补汤为主, 皆佐以大防风汤。 初起者, 须用卅熨法, 可以内消。 若津涸口干, 中气不足也, 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 头晕头痛, 阳气不升也, 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 发热晡热, 阴血虚弱也, 用四物, 参, 耆, 白朮。 畏寒憎寒, 阳气虚弱也, 用十全大补汤。 饮食少思, 胸膈膨胀, 脾胃虚痞也, 用四君子汤。 面色痿黄, 饮食少思, 脾胃虚弱也, 用六君子汤。 脓水清稀, 肌肉不生, 气血俱虚也, 用八珍汤。 热来复去, 有时而动, 无根虚火也, 用十全大补汤。 形瘦嗜卧, 寝息发热, 痰盛作渴, 小便频数, 五脏虚损也, 用六味丸。 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 脚膝无力, 头晕吐痰, 肾气冷败也, 用八味丸。 发热大渴, 不欲近衣, 面目赤色, 脉大而虚, 血虚发躁, 用当归补血汤。 或有痢后而患者, 亦治以前法。 余当临证制宜。
又曰: 夫立方之义, 各有所宜。 凡体气虚弱, 邪入骨界, 遏绝隧道, 若非用附, 桂辛温之药, 开散关节腠理之寒邪, 通畅隧道经络之气血, 决不能愈。 且本草云: 附子治寒湿痿躄, 拘挛膝痛, 不能行步, 以白朮佐之, 为寒湿之圣药。 又云: 桂通血脉, 消瘀血, 坚骨节, 治风痹骨挛脚软, 倡导诸药。 及十全大补汤以治前证, 不但不可去桂, 亦不可不加附子, 无此二味, 何以行参, 耆之功, 健芎, 归之性, 而补助血气, 使之宣通经络, 扶大虚之证, 以收必效之功哉! 况前证在骨节之间, 关键之地, 治之不速, 使血气循环至此, 郁而为脓, 从此而泄, 气血沥尽, 无可生之理矣。 亦有秋夏露卧, 为寒所袭, 卅热内作, 遂成附骨疽。 亦有贼风搏于肢节, 痛彻于骨, 遇寒尤甚, 以热熨之则少减, 尤当以大防风汤治之, 裀以蒜捣烂摊患处, 用艾铺蒜上烧之, 蒜坏再易, 皮肤倘破无妨。 若经久不消, 则极阴生阳, 溃而出水, 必致偏枯, 或为漏证, 宜服内塞散, 及附子饼灸之。 或脉大, 或发渴者, 俱不治, 以其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张上舍患前证, 伏枕半载, 流脓三月。 彼云: 初服大防风汤去附子, 将溃, 服十宣散, 今用十全大补汤而去肉桂, 俱不应。 视其脉证甚弱, 予以十全大补汤, 每贴加熟附子一钱, 服三十余剂少愈; 乃去附子五分, 又服三十余剂, 将愈, 却全去附子, 更三十余剂而痊。 一男子左膝肿大, 三月不溃。 予谓体虚之人, 风邪袭于骨节, 使气滞而不行, 故膝愈大而腿愈细, 名曰鹤膝风, 遂以大防风汤, 三十余剂而消。 州守张天泽左膝肿痛, 胸膈痞闷, 饮食少思, 时欲作呕, 头晕痰壅, 日晡益倦, 此脾肺气虚也。 用卅熨及六君加炮姜, 诸证顿退, 饮食少进, 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 头目清爽, 间与大防风汤十余剂, 又用补中益气汤三十余剂而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骨疽五十九

立斋曰: 多骨疽者由疮疡久溃, 气血不能营于患处, 邪气陷袭, 久则烂筋腐骨而脱出, 属足三阴亏损之证也, 用补中益气汤以固根本。 若阴火发热者, 佐以六味丸,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阳气虚寒者, 佐以八味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外以附子饼, 卅熨法祛散寒邪, 补接营气, 则骨自脱, 疮自敛也。 夫肾主骨, 若肾气亏损, 其骨渐肿, 荏苒岁月, 溃而出骨, 亦用前法。 若投以克伐之剂, 复伤真气, 鲜有不误者。


下疳疮六十

下疳一证, 本肝肾湿热证也, 若无外因而病者, 不过去其湿热, 或滋鑋阴, 湿热既清, 其疮自愈, 无足虑也。 惟感触淫毒而患者, 毒有浅深, 则病有微甚, 皆宜用百草煎熏洗, 外以螵蛸散敷之, 则轻者自愈。 若湿热甚而为肿为痛者, 宜用芍药蒺藜煎兼而治之。 如毒甚者, 必用萆薢汤方可。 若感触淫邪, 毒自少阴直入精宫者, 不易愈。 即治如前法, 然必见便毒广疮发出, 而后下疳始愈。 既见疮毒, 即当于本证条下求法治之。 余尝治一少年, 因偶触秽毒, 遽患下疳, 始溃龟颈, 敷治不效, 随从马口延入尿管, 以渐而深, 直至肛门, 逐节肿痛, 形如鱼骨。 每过夜, 则脓结马口, 胀不得出, 润而通之, 则先脓后尿, 敷洗皆不能及, 甚为危惧。 余尝遇一山叟, 传得槐花蕊方, 因以治之。 不十日而茎根渐愈, 半月后, 即自内达外, 退至马口而全愈。 疳愈后, 即见些微广佁, 复与五加皮饮十余剂而全愈。 向彼传方者曰: 此方善治淫疮, 热毒悉从小便泄去, 所以能治此疳。 但服此者, 可免终身疮毒后患。 然犹有解毒奇验, 则在疮发之时, 但见通身忽有云片红斑, 数日而没者, 即皆疮毒应发之处, 疮毒已解而疮形犹见, 是其验也。 予初未之信, 及此人疮发之时, 疮固不多, 而通身红斑果见, 凡两日而没, 予始知疮之有奇, 一至如此。 新按
立斋曰: 下疳属肝经湿热下注, 或阴虚火燥。 治法: 肿痛发热者, 血虚而有热也, 四物汤加柴胡, 山栀。 肿痛寒热者, 肝经湿热也, 小柴胡汤加龙胆草, 黄连。 肿痛便涩者, 湿热壅滞也, 龙胆泻肝汤。 肿痛腐溃者, 气血虚而有火也, 八物汤加山栀, 柴胡。 日晡热甚者, 阴血虚而有火也, 小柴胡汤加参, 朮, 芎, 归。 日晡倦怠者, 阳气虚而下陷也, 补中益气汤。 有经久不愈而发寒热者, 肾水不能生肝木也, 宜六味丸。 若筋缩或纵, 或为痒痛, 或出白津, 此筋疝也, 用龙胆泻肝汤。 气虚者, 补中益气汤加炒山栀, 炒龙胆。 阴虚火燥者, 用六味丸。 茎中痒, 出白津, 用补中益气汤与清心莲子饮间服。 盖此证肝经阴虚为本, 肿痛寒热等证为标, 须用六味丸以生肝血。 凡脾土虚不能生金水, 而见一切肝证者, 当佐以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以滋化源。
一男子肿痛不消; 一男子溃而肿痛发热, 小便秘涩, 日晡或热; 一小儿肿痛, 诸药不应, 俱以小柴胡汤吞芦荟丸, 数服而愈。 一小儿十五岁患前证, 杂用消毒之药, 虚证悉具, 二年余矣。 询之, 乃禀所致。 用萆薢汤月余, 诸证渐愈, 又用补阴八珍汤, 补中益气二汤而痊。 庶吉士刘华甫, 或茎中作痛, 或窍出白津, 或小便秘涩。 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 泽泻, 黄连, 木通, 胆草, 茯苓二剂, 以清肝火, 导湿热, 诸证渐愈。 后因劳倦, 忽然寒热, 此元气复伤也, 用补中益气而安, 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 滋肾水而全愈。 一男子玉茎肿痛, 小便如淋, 自汗甚苦, 时或尿血少许, 尺脉洪收, 按之则涩。 先用清心莲子饮加牛膝, 山栀, 黄檗, 知母, 柴胡, 数剂少愈。
更似滋肾丸一剂而痊。 <玉机微义>曰: 如自汗小便少, 不可以药利之。 既已自汗, 则津液外亡, 小便自少, 若再利之, 则营卫枯竭, 无以制火而烦热愈甚, 当俟热退汗止, 小便自行也。 兼此证, 乃阳明经病, 大忌利小便。 俱薛按
海藏治下疳久不愈方: 橡斗子二个, 合盛黄丹令满, 以乱发厚缠定, 烧烟尽为度, 同研为细末。 先以卅白热浆水洗疮脓尽, 次上药。 甚者不过三次, 如神。
又下疳方: 下疳疮内毒盛者, 必须治内方愈。 外治者, 须螵蛸散, 或此方亦佳。 人中白生用, 官粉煅黄, 红丹飞炒。 右等分为末。 先用药汤或浓茶洗净, 然后敷药, 每日二三次, 或用猪油, 或用蜜水调敷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便毒六十一

便毒论治如薛氏之法, 固已详矣, 然又惟交感不洁, 遭淫毒而患者为最多。 每每先起下疳, 下疳未已, 便毒继之, 此湿热秽毒之为患也。 凡初起肿痛, 尚未成脓, 而元气尚强者, 速宜先去其毒, 惟会脓散或牡蛎散为最善。 若已成脓, 则或针或蚀, 惟速去其脓, 随因证调补, 使速收口为善。 若初起一核, 其痛微, 其肿漫者, 此有二证, 一以邪轻, 一以元气虚弱, 毒深而然。 若邪轻者, 只用会通膏加麝香贴之, 无有不散, 或降痈散亦可。 若元气虚弱而毒深者, 既不肯散, 又不早溃, 愈久必愈甚, 最为可畏。 及其溃后, 多不能收, 轻则为卅, 重则殒命。 此惟大补元气, 方不致害。 若焮肿痛甚, 脓已将成, 势不能消, 宜用降痈散留头围之, 则势可敛, 痛可解, 脓可速成而溃也。
立斋曰: 便痈属足厥阴肝经, 内热外寒, 或劳役过度, 或房欲不节, 或欲火不遂, 或强固其精, 或肝经湿热而致。 大抵多患于劳役不足, 精气俱虚之人。 俗云一石米疮, 此言百日方可愈。 若大补血气, 不旬日可愈, 何用百日。 盖疮之收敛, 在乎血气之盛也。 亦有内蕴热毒而生者, 须辨虚实, 及成脓与否, 不可概投攻药。 凡妇人患此者, 多在两坳肿痛, 或腹中结块, 小便涩滞。 苟治者得法, 患者又能调摄, 无足虑也。 常见治此证者, 概用大黄之类下之, 以求内消, 或其脓成, 令脓从大便而出, 鲜有见其痊也。 人多欲内消者, 盖恐收口之难也。 若知补养血气, 不旬日而收矣, 何难之有? 若脓既成, 岂有可消之理? 如再用克伐之剂, 必致难治。
又曰: 便痈者, 血疝也, 俗呼为便毒, 言于不便处为痈也。 乃足厥阴之经络, 及冲任督脉亦属肝之傍络, 此气血流通之道路, 今壅而肿痛, 是则热毒所致, 宜先疏导其滞, 更以托卅之剂, 此临证制宜之法也。
又, 治法曰: 内热外寒者, 牛黄双解散。 湿热壅滞者, 宜用龙胆泻肝汤疏肝导滞。 欲心不遂, 致逆精气者, 先用五苓散加大黄疏其逆滞, 后用地黄丸以补肝肾, 强固其精。 房欲不节者, 宜六味丸料。 劳倦过度者, 补中益气汤。
一男子患便毒, 焮肿作痛, 大小便秘, 脉有力, 以玉烛散, 二剂顿退, 更以龙胆泻肝汤四剂消。 一男子脓未成大痛, 服消毒托卅等药不应, 诊之脉洪大, 毒尚在, 以仙方活命饮, 一剂痛止, 又剂而消。 一儒者肿痛便涩, 用八正散二剂, 以清肝火, 导湿热而肿痛愈, 再以小柴胡加芎, 归, 浊泻, 山栀二剂, 以清火补血而小便利。 一男子已溃而痛不止, 小便秘涩。 此肝火未解也, 与小柴胡加黄檗, 知母, 芎, 归, 痛止便利, 更以托卅当归汤而疮敛。 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 须用活命饮。 府庠沈尼文, 年二十, 左坳患之。 余以肝肾阴虚, 先用托卅药, 溃而将愈, 因入房发热作渴, 右边亦作痛, 脓水清稀, 虚证悉至, 脉洪大而无力, 势甚可畏。 用十全大补加附子一钱, 脉证顿退, 再剂全退, 后用大补汤三十剂而愈。 一男子肿而不溃, 此因阳气虚弱, 用参, 耆, 归, 朮以补托元气, 用白芷, 皂刺, 柴胡, 甘草以排脓清肝, 数剂而溃; 以八珍加柴胡补其气血, 数剂而愈。 春元凌待之虚而服克伐药, 几至危殆, 余用托卅健脾药而愈。 秀才王文远因劳苦患之, 服小柴胡汤而表证散, 后用托卅药脓成, 针之而旬日愈。 又胡判官脓清脉弱, 以大补之药而已愈, 因新婚复发, 自用连翘消毒散, 致泻痢不止, 竟致不救。 可见此证属不足者多矣, 非补不可。 大抵便毒属肝经, 初起坚硬, 肝主筋故也。 五七日后当赤软, 脓成故也。 若尚坚硬, 乃元气不能腐化。 往往人见坚硬, 只欲内消, 反服攻散药, 多致虚虚之祸, 前此治者, 即其验也。 一妇人两坳肿痛, 小腹痞满, 小便数, 白带时下, 寒热往来, 小水淋沥。 余谓脾气滞而血病, 用龙胆泻肝汤渐愈, 又用加味逍遥散, 六味丸而全愈。 一妇人小腹内如有所梗, 两坳并人门俱肿, 小便淋涩, 经候不调, 内热作渴, 饮食少思, 腹内初如鸡卵而渐大, 脉洪数而虚, 左关尤甚, 属肝胆郁结之证也。 用加味归脾汤, 肝火退而脾土健, 间以逍遥散下芦荟丸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梅疮六十二

杨梅疮一证, 以其肿突红烂, 状如杨梅, 故尔名之。 其在西北人则名为天泡疮, 东南人又谓之广东疮。 凡毒轻而小者, 状类茱萸, 故名茱萸疮。 毒甚而大者, 泛烂可畏, 形如绵花, 故名绵花疮。 大都此证, 必由淫毒传染而生。 盖此淫秽之毒, 由精泄之后, 气从精道乘虚直透命门, 以灌冲脉, 所以外而皮毛, 内而骨髓, 凡冲脉所到之处, 则无处不到, 此其为害, 最深最恶。 设初起时去毒不净, 或治失其宜, 而随至败烂殒命者, 盖不少矣。 或至二三十年之后, 犹然发为疯毒, 或至烂头, 或至烂鼻, 或四肢幽隐之处, 臭烂不可收拾, 或遗毒儿女, 致患终身, 其恶如此。 静而思之, 则有见此恶道, 而不为寒心知避者, 其愚亦甚矣。 故凡治之之法, 最当知要, 切不可不慎也。 亦有不因淫毒传染, 偶中湿热而患者, 此不过在皮毛肌肉之间, 清去湿热, 自当全愈, 无足虑也。
今人每遭此患, 或畏人知, 或畏毒甚, 而大用攻击峻利等药, 多致邪毒未除, 而元气先败, 或成劳瘵, 或即殒命, 或愈久愈甚, 以致败坏不能收敛, 皆元气先败之故也, 余见之多矣。 故凡被此病者, 切不可惊慌, 亦不可专肆攻击, 但按法渐解其毒, 务使元气毫无损伤, 则正能胜邪, 虽毒无害; 若正不胜邪, 则微毒亦能杀人, 此其要也, 不可不察。
广疮治法: 凡其初起而元阳未伤, 毒亦未甚, 宜速用清利, 使从小便利去其毒, 惟换肌消毒散为第一, 其次则五加皮饮亦妙。 或兼火邪者, 宜秘方仙遗粮汤。 或禀气多弱者, 宜茯苓膏。 凡此诸药, 或十日, 或半月, 甚者一月, 无不见效。 一, 凡生疮毒者, 宜服槐花蕊至二三升, 则毒从小便泄去, 可免终身之患, 真神方也。 有按在下疳疮条中。 一, 此疮初起时, 多有先下疳, 次便毒, 而后疮出, 是为一套。 若便毒势甚, 肿痛热秘, 而元气素强者, 即宜用会脓散或牡蛎散, 先去其毒之大势, 而后用前方诸药, 亦要着也。 一, 此疮或久而不愈, 或元气素弱, 或因克伐致虚, 但见有正不胜邪之势, 则当酌其轻重, 或以纯补元气为主。 凡脾肾阴阳气血, 皆宜随证用方, 但使气血得复, 则虽毒无害。 最忌见不真而执两端, 则终归无益, 亦是要着。 一, 饮食宜否, 有谓宜忌口者, 有谓不宜忌口者, 而任其发透, 总之亦有其要。 盖疮毒初染, 毒本未甚, 此时只宜清利, 使毒渐消为善, 若食发物, 则愈发愈多, 而毒愈甚矣, 此则宜忌之时也。 若疮毒已久, 元气已弱, 脓汁既多, 血气既耗, 斯时也, 非以药食滋补, 则日见消败, 何以收效? 此则不宜忌者也。 宜忌不宜忌, 是亦宜补不宜补之法耳, 使不知辨, 安能无误? 一, 疮生头面, 或遍身不便处, 欲其速愈, 但用点药, 则二三日可以脱落, 亦神妙者也, 但此惟治标之法耳。 方在新因四十二。 一, 疮毒久蓄, 发为疯毒, 亦名杨梅痈漏, 或蚀筋, 或腐骨, 溃烂不收, 最为恶候。 近来治法, 惟五宝丹为最效, 及徐东皋杨梅痈漏方, 或秘传水银膏, 宜择用之。
立斋曰: 天泡疮属元气不足, 邪气所乘, 亦有传染而患, 受证在肝肾二经, 故多在下体发起。 有先筋骨痛而后患者, 有先患而后痛者。 有疮凸赤作痛, 热毒炽甚也。 疮微作痛, 毒将杀也。 疮色白而不结痂, 阳气虚也。 色赤而不结痂, 阴血虚也。 搔痒脉虚浮, 气不相荣也。 搔痒脉浮数, 血不相荣也。 臀背间或颈间作痒, 膀胱阴虚也。 阴器股内作痒, 肝经血虚也。 阴囊作痒重坠, 肝经阴虚湿热也。 小便频数, 短少色赤, 肝经阴虚也。 小便频数, 短少色白, 脾肺气虚也。 面目搔痒或变赤, 外邪相搏也。 眉间痒或毛落, 肝胆血燥也。 饮食少思, 口干饮汤, 胃气虚也。 饮食不化, 大便不实, 脾气虚也。 侵晨或夜间泄泻, 脾肾虚也。
又, 治法曰: 若表实者, 先用荆防败毒散解散之。 卅实者, 先用内疏黄连汤通导之。 表卅俱实者, 防风通圣散双解之。 邪热在肝经者, 龙胆泻肝汤清解之。 后用换肌消毒散为主, 愈后再无筋骨疼痛之患。 气虚者, 四君子汤; 血虚者, 四物汤; 气血俱虚者, 八珍汤, 俱加兼证之药治之, 自无不愈。 若治失其法, 有蚀伤眼目, 腐烂玉茎, 拳挛肢体者, 但用九味芦荟丸以清火, 六味丸以生肾水, 蠲痹消毒散以养血祛邪, 亦有可生者。 若服轻粉等药, 反收毒于内, 以致迭发, 或概服防风通圣散, 气血愈虚, 因而不治者多矣。 凡有肿硬, 或作痛, 外用蒜灸及敷冲和膏, 内服补药并效。
一男子遍身皆患, 脉浮而数, 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表证乃退; 以仙方活命饮六剂, 疮渐愈, 兼饮萆薢汤, 月余而愈。 一男子下部生疳, 诸药不应, 延及遍身突肿, 状似番花, 筋挛骨痛, 至夜尤甚。 此肝肾二经湿热所致, 先以导水丸五服, 次以龙胆泻肝汤数剂, 再与除湿健脾之药, 外贴神异膏吸其脓, 隔蒜灸拔其毒而愈。 一童子玉茎患之, 延及小腹数枚, 作痛发热, 以小柴胡汤吞芦荟丸, 更贴神异膏, 月余而安。 一儒者患前证, 先玉茎作痒出水, 后阴囊, 股内, 小腹, 卅臂发小瘟, 或干或脓窠, 误服祛风等药, 肢体倦怠, 恶寒发热, 饮食渐减, 大便不实, 脉见浮弦, 两尺浮数。 此肾水虚热, 肝木乘脾土也。 用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为主, 佐以换肌消毒散而愈。 一人患此, 服攻毒等药, 患处凸而色赤作痛, 肢体倦怠, 恶寒发热, 脉浮而虚, 此元气复伤而邪气实也。 用补中益气汤二剂而愈。 进士刘华甫患之数月, 用轻粉, 朱砂等药, 头面背臀各结一块, 二寸许, 溃而形气消弱, 寒热口干, 舌燥唇裂, 小便淋漓, 痰涎上壅, 饮食少思, 此脾胃伤, 诸脏弱而虚火动也。 先用六君子二十余剂, 又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 山茱萸, 麦门, 五味服之, 胃气复而诸证愈。 惟小便未清, 痰涎未止, 用加减八味丸而痊。 一男子患杨梅疮后, 两腿一臂各溃二寸许, 一穴脓水淋漓, 少食无睡, 久而不愈。 以八珍汤加茯神, 枣仁炒服, 每日以蒜捣烂涂患处, 灸良久, 随贴膏药, 数日少可, 却用豆豉饼灸之, 更服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妇人患之, 皆愈, 惟两腿两卅各烂一块如掌, 兼筋挛骨痛, 三载不愈, 诸药不应, 日晡热甚, 饮食少思。 以萆薢汤兼逍遥散, 倍用茯苓, 白朮, 数剂热止食进, 贴神异膏, 更服八珍汤加牛膝, 杜仲, 木瓜, 三十余剂而痊。 一妇人患此, 燃轻粉药于被中熏之, 致遍身皮塌, 脓水淋漓, 不能起居。 以滑石, 黄檗, 绿豆粉末等药, 铺席上, 令可卧, 更服神功托卅散, 月余而痊。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囊痈六十三

立斋曰: 囊痈属肝肾二经, 阴虚湿热下注也。 肿痛未作脓者, 疏肝导湿。 肿硬发热者, 清肝降火。 已溃者, 滋阴托卅。 大抵此证属阴道亏, 湿热不利所致, 故滋阴除湿药不可缺。 常治肿痛小便秘涩者, 用除湿为主, 滋阴佐之。 肿痛已退, 便利已和者, 除湿滋阴药相兼用之。 欲其成脓, 用托卅为主, 滋阴佐之。 候脓成, 即针之, 仍用托卅滋阴。 湿毒已尽者, 专用托卅。 如脓清或多, 或敛迟者, 用大补之剂, 及豆豉饼灸之。 若溃后虚而不补, 少壮者成漏, 老弱者不治。 脓清作渴脉大者, 亦不治。
又法曰: 若小便涩滞者, 先用分利以泄其毒, 继补阴以令其自消。 若湿热退而仍肿痛, 宜补阴托卅, 以速其脓。 脓肿而便秘者, 热毒壅闭也, 先用托卅消毒散, 后用针以泄之, 脓去即解。 若脓去而肿痛不减者, 热毒未解也, 用清肝益营汤。 口干而小便数者, 肾经虚热也, 六味丸。 内热晡热者, 肝经血虚也, 四物加参, 朮。 体倦食少者, 脾气虚热也, 补中益气汤。 脓水清稀者, 气血俱虚也, 十全大补汤。 此证虽大溃而睪丸悬露, 治得其法, 旬日间肉可渐生而愈。 若专攻其疮, 阴道益虚, 则肿者不能溃, 溃者不能敛, 少壮者多成痼疾, 老弱者多致不起。 亦有患痔久漏而串及于囊者, 当兼治其痔, 切忌寒药克伐, 亏损胃气。
马益卿曰: 囊痈者, 湿热下注也。 有作脓者, 此浊气下流, 入渗道, 因阴道或亏, 水道不利而然, 脓尽自安, 不药可也, 惟在善于调摄耳。 又有因腹肿渐流入囊, 肿甚而囊自裂开, 睪丸悬挂水出。 以麸炭末敷之, 外以紫苏包裹, 仰卧而养之。 痈疽入囊者, 予尝治数人, 悉以湿热入肝经施治, 而用补阴佐之, 虽脓溃皮脱, 睪丸悬挂, 皆不死。
一男子患此, 未作脓而肿痛, 以加味龙胆泻肝汤, 二剂少愈, 更以四物汤加木通,知母, 黄檗而愈。 一男子焮肿痛甚, 小便涩, 发热脉数, 以龙胆泻肝汤倍用车前子, 木通, 茯苓, 四剂势去其半; 仍以前汤止加黄檗, 金银花, 四剂又减二三,便利如常, 惟一处不消, 此欲成脓也。 再用前汤加金银花, 白芷, 皂角刺, 六剂微肿痛, 脉滑数, 乃脓已成, 令针之, 肿痛悉退; 投滋阴托卅药, 及紫苏末敷之而愈。 一膏梁之客阴囊肿胀, 小便不利, 此中焦积热, 乘虚下注。 先用龙胆泻肝汤加黄檗, 牛膝, 四剂渐愈; 后用补阴八珍汤加柴胡, 山栀而愈。 后不守禁忌,前证复作, 仍用补阴八珍汤, 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而痊。 又因劳倦发热, 自用四物, 黄檗, 知母之类, 虚证悉具, 疮口大开。
余谓五脏气血俱虚也, 朝用补中益气, 夕用六君加当归, 各五十余剂, 疮口始敛, 又用六味丸调补全愈。 儒者陈时用考试不利, 一夕饮烧酒入房, 其妻不纳, 翌日阴囊肿胀焮痛, 遣人求治。 与以清肝火, 除湿热之剂, 城门夜闭, 不及归服。 翌日报云: 夜来阴囊悉腐, 玉茎下面贴囊者亦腐, 此肝火挟酒毒而湿热炽盛也。 仍以前清火除湿之剂, 加参, 耆,归, 朮, 四剂腐肉尽脱, 睪丸悬挂, 用大补气血, 并涂当归膏, 囊茎全复而愈。一男子醉而入房, 阴囊肿胀大如斗, 小腹胀闷, 小水淋赤, 发热口干, 痰涎壅盛,此膀胱阴虚, 酒毒所乘也。 用六味丸料加车前, 牛膝作饮, 下滋肾丸, 诸证顿退;再加五味, 麦冬, 二剂而愈; 却以补中益气加麦冬, 五味调理而瘳。 若全用淡渗,复损真阴, 决致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悬痈六十四

立斋曰: 悬痈谓疮生于玉茎之后, 谷道之前, 属足三阴亏损之证, 轻则为漏, 沥尽气血而亡, 重则内溃而即殒。 大抵此证原属肝肾阴虚, 故不足之人多患之, 虽一于补, 犹恐不治, 况脓成而又克伐, 不死何俟? 即寒凉之剂亦不可过用, 恐伤胃气。 惟制甘草一药, 不损血气, 不动脏腑, 其功甚捷, 最宜用之, 不可忽也。 焮肿或发热者, 清肝解毒。 肿痛者, 解毒为主。 肿痛而小便赤涩者, 肝经湿热也, 宜分利清肝。 不作脓或不溃者, 气血虚也, 宜补之。
又, 治法曰: 凡初起湿热肿痛, 或小便赤, 宜先以制甘草一二剂, 及隔蒜灸, 更饮龙胆泻肝汤。 焮肿痛甚, 宜仙方活命饮, 以制甘草佐之。 若发热肿痛者, 以小柴胡汤加车前, 黄檗, 芎, 归。 若不成脓, 或脓成不溃者, 八珍汤补之。 若脓已成者, 急针之。 已溃者, 用八珍汤加制甘草, 柴胡梢, 酒炒黄檗, 知母。 小便涩而脉有力者, 仍用龙胆泻肝汤加制甘草。 小便涩而脉无力者, 清心莲子饮加制甘草。 脓清不敛者, 用大补之剂, 间以豆豉饼灸之。 久而不敛者, 用附子饼灸之, 并效。 欲其生肌收敛, 肾虚者, 六味地黄丸; 血虚者, 四物加参, 朮; 气虚者, 四君加芎, 归; 脾虚者, 补中益气汤; 气血俱虚者, 八珍汤并十全大补汤。 若用寒凉消毒则误矣。
陈良甫曰: 治谷道前后生痈, 谓之悬痈, 用粉草一两, 截断, 以涧水浸润, 炙令透内, 细剉, 用无灰酒煎服。 有人患此已破, 服两剂, 疮即合。
一弱人茎根结核如大豆许, 劳则肿痛, 先以十全大补汤去桂加车前, 麦冬, 酒制黄檗, 知母, 少愈; 更服制甘草, 渐愈; 仍以四物, 车前之类而消。 一男子患此, 焮痛发热, 以龙胆泻肝汤二剂, 及制甘草四剂而溃, 再用滋阴之剂而愈。 若或脓未成, 以卅炒热敷上, 冷即易之, 隔蒜灸之亦可。 数日不消, 或不溃, 或溃而不敛, 以十全大补汤加柴胡稍为主, 间服制甘草, 并效。 若不保守, 必成漏矣。 一儒者患悬痈, 服坎离丸及四物, 黄檗, 知母之类不应, 脉浮洪, 按之微细。 余以为足三阴之虚, 用托卅散及补阴八珍汤, 渐愈; 又用六味丸, 补中益气汤调补化源, 半载而痊。 大凡疮疡等证, 若肾经火气亢盛, 致阴水不能生化, 而患阴虚发热者, 宜用坎离丸, 取其苦寒能化水中之火, 令火气衰而水自生。 若阳气衰弱, 致阴水不能生化, 而患阴虚发热者, 宜用六味丸, 取其酸温能生火中之水, 使阳气旺而自生。 况此证属肾经精气亏损者, 十有八九; 属肾经阳气亢盛者, 十无一二。 然江南之人患此者, 多属脾经阴血亏损, 元气下陷, 须用补中益气汤升补阳气, 使阳生而阴长。 若嗜欲过多, 亏损真阴者, 宜用六味丸, 补肾经元气以生精血, 仍用补中益气汤, 以培脾肺之生气而滋肾水。 经云: 阴虚者, 脾虚也。 但多误认为肾经火证, 用黄檗, 知母之类, 复伤脾肺, 绝其化源, 反致不起, 惜哉。 通府张敬之患前证, 久不愈, 日晡热甚作渴, 烦而喘, 或用四物汤, 黄檗, 知母之类, 病益甚, 肢体倦, 少食, 大便不实, 小便频数。 谓余曰: 何也? 余曰: 此脾虚之证, 前药复伤而然。 遂用补中益气加茯苓, 半夏, 数剂饮食渐进, 前证渐愈, 更加麦冬, 五味, 调理乃痊。 经曰: 脾属太阴, 为阴土而主生血。 故东垣云: 脾虚元气下陷, 发热烦渴, 肢体倦怠等证, 用补中益气汤, 以升补阳气而生阴血。 若误认为肾虚火盛, 而用四物, 黄檗, 知母之类, 反伤脾胃生气, 是虚其虚矣。 况黄檗, 知母乃泻阳损阴之剂, 若非膀胱阳火盛而不能生阴水, 以致发热者, 不可用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疽六十五

立斋曰: 脱疽以疔患于足或足趾, 重者溃脱, 故名之。 亦有患于手指者, 名曰蛀节疔, 重者腐去本节, 轻者筋挛。 此证因膏梁厚味, 酒卅炙卅, 积毒所致; 或不慎房劳, 肾水枯竭; 或服丹石补药, 致有先渴而后患者, 有先患而后渴者, 皆肾水亏涸, 不能制火也。 此证形势虽小, 其恶甚大, 不问肿溃, 皆须隔蒜灸之, 不痛者宜明灸之, 庶得少杀其毒。 凡初发而色黑不溃者不治, 毒延入腹者不治, 色黑不痛者亦不治, 色赤作痛自溃者可治。 若失解其毒, 以致肉死色黑者, 急斩去之。 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伤而致者。 若元气虚弱, 或犯房事, 或外涂寒凉, 内服克伐, 损伤脾胃, 以致患处不溃, 或黑延上足, 亦多致死。 重者须当用脚刀转解周骨, 轻拽去之, 使筋随骨出, 而毒得泄, 亦不痛。 否则毒筋内断, 虽去而仍溃。 且偏僻之处, 气血罕到, 药难导达。 况攻毒之剂, 必先伤脾胃, 反损元气, 不若灸法为良, 重者须解去为善。 故孙真人云: 在肉则割, 在指则截, 使不如此, 则必致夭殁而害尤甚矣。 况患处已坏, 虽解不痛, 又何惮而不为乎? 患者当知之。 若女人患此, 又多因札縳, 血脉不通, 遂成死肉。 惟当壮其脾胃, 行甚经络, 生其血气则愈。 又, 治法曰: 色赤作痛者, 元气虚而湿毒壅盛也, 先用隔蒜灸, 更用解毒药, 如活命饮, 托卅散之属, 仍速用补剂, 如十全大补汤, 加减八味丸, 则毒气不致上侵, 元气不致亏损, 庶可保生。 作渴者, 宜滋阴降火。 色黑者不治。
崔氏方: 治手足甲疽, 或因修甲伤肉, 或因损足成疮, 溃烂上脚。 用绿矾置铁板上煅沸, 色赤如溶金色者为真, 沸定取出研末, 以盐汤洗而搽之。
一男子足趾患之, 焮痛色赤发热, 隔蒜灸之, 更以人参败毒散去桔梗加金银花, 白芷, 大黄, 二剂痛止, 又用十宣散去桔梗, 官桂加天花粉, 金银花, 数剂而痊。 一男子足指患之, 色紫不痛, 隔蒜灸五十余壮, 尚不知痛, 又明灸百壮始痛, 更投仙方活命饮四剂, 乃以托卅药溃脱而愈。 一膏梁之人先作渴足热, 后足大指赤痛, 六脉洪数而无力, 左尺为甚。 予谓此足三阴虚证, 当滋化源为主。 彼因服除湿败毒等剂, 元气益虚, 色黯延足。 余乃朝用补中益气汤, 夕用补阴八珍汤各三十余剂, 及桑枝灸, 溃而脓清, 作渴不止; 遂朝以前汤送加减八味丸, 夕用十全大补汤, 三十余剂而痊。 是时同患此证, 服败毒之药者, 俱不救。 一膏梁人年逾五十亦患此, 色紫黑, 脚焮痛, 喜其饮食如故, 动息自宁, 为疮疡之善证, 尚可治。 遂以连翘消毒散六剂, 更以金银花, 甘草节, 瓜蒌二十余剂, 患趾溃脱; 再以当归, 川芎, 连翘, 生地, 金银花, 白芷二十余剂而愈。 一刍荛左足趾患一泡, 麻木色赤, 次日趾黑, 五日其足黑冷, 不知疼痛, 脉沉细, 此脾胃受毒所致。 以飞龙夺命丹一服, 翌日令割去足上死肉, 割后骨始痛而可救, 遂以十全大补汤治之而愈。 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 况至阴之下, 气血难达。 经曰: 风淫末疾, 即此是也。 向若攻伐之, 则元气愈虚, 邪气愈盛, 乘虚上侵, 必致不救。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6: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脚发六十六

齐斋曰: 脚发之证, 属足三阴精血亏损, 或足三阳湿热下注。 若色赤肿痛而溃脓者, 属湿热下注, 为可治。 若色微赤微肿而脓清者, 属精血亏损, 为难治。 若黑黯不肿痛, 不溃脓, 烦热作渴, 小便淋漓者, 阴败末传, 恶证也, 为不治。 治法: 湿热下注者, 先用隔蒜灸, 活命饮以解壅毒, 次服益气汤, 六味丸以补精气。 若色黯不痛者, 着肉灸, 桑枝灸以行壅滞, 助阳气, 更用十全大补汤, 八味丸以壮脾土, 滋化源, 多有复生者。 若专治其疮, 复伤生气, 吾未见其生者。
阁老靳介庵脚趾缝作痒, 出水肿焮, 脚面敷止痒之药不应, 服除湿之药益甚。 余以为阴虚湿热下注, 用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而愈。 大参李北溪左足赤肿作痛, 此足三阳经湿热下注, 先用隔蒜灸与活命饮一剂, 其痛顿止, 灸患处出水, 赤肿顿消; 次用托卅消毒散四剂, 灸患处出脓而愈。 一儒者患此, 肿硬色白, 两月余矣。 此足三阴亏损, 为外寒所侵也, 用大防风汤及十全大补汤兼服而消。 后场屋不利, 饮食劳倦, 前证复作, 盗汗内热, 饮食不化, 便滑肌瘦, 此脾土虚寒, 而命门火不能相生, 用八味丸, 益气汤百余剂, 喜其年壮得愈。 一男子脚心发热, 作渴引饮, 或用四物, 芩, 连, 知, 檗之类, 腹痛作呕, 烦热大渴, 此足三阴亏损, 前药复伤脾胃也。 先用六君加炮姜, 数剂而脾胃醒, 再用补中益气加茯苓, 半夏而脾胃健, 乃以加减八味丸兼服, 半载而愈。 一儒者脚心发热作痒, 以滚汤浸渍而出水, 肌体骨立, 作渴吐痰, 此脾肾虚而水泛为痰也。 服益气汤, 六味丸, 年余元气复而诸证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