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治伤寒, 有汗, 吐, 下三法, 东垣治疮疡, 有疏通, 托卅, 和营卫之三法, 用之得宜, 厥疾瘳矣。 假如疮疡肿硬木闷, 烦热便秘, 脉沉而实, 其邪在内, 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焮肿作痛, 便利调和, 脉浮而洪, 其邪在表, 当先托其卅以汗之。 仲景曰: 疮家虽身体疼痛, 不可发汗, 汗之则发痉。 苟不详审而妄为汗, 下, 以致血气亏损, 毒反延陷, 少壮者难以溃敛, 老弱者多致不救。 见<外科枢要> 罗谦甫云: 丁巳岁冬月, 予从军曹州, 有牛经历者, 病头目赤肿, 耳前后尤甚, 疼痛不可忍, 发热恶寒, 牙关紧急, 涕唾稠粘, 饮食难下, 不得安卧。 一疡医于肿上砭刺四五百针, 肿亦不减, 其痛益甚, 莫知所由。 予往诊视, 其脉浮紧, 按之洪缓。 此证乃寒覆皮毛, 郁遏经络, 热不得散, 聚而为肿。 经云: 天寒则地冻水冰, 人气在身中, 皮肤致密, 腠理闭, 汗不出, 气血强, 肉坚涩。 当是之时, 善行水者, 不能往冰, 善穿地者, 不能凿冻, 善用针者, 亦不能取四厥, 必待天温冻解, 而后水可行, 地可穿, 人脉亦犹是也。 又云: 冬月闭藏, 用药多而少针石也, 宜以苦温之剂, 温经散寒, 其病自已, 所谓寒致腠理, 以苦发之, 以辛散之也。 遂用托卅温经汤, 依方饵之, 以薄衣覆其首, 以厚被覆其身, 卧于暖处, 使经血温, 腠理开, 寒气散, 阳气升, 大汗出后, 肿减八九, 再服则去麻黄, 防风, 加连翘, 鼠粘子, 肿痛悉愈。 经言汗之则疮已, 信哉斯言! 或云仲景言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 其理何也? 余曰: 此说乃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而生疮肿, 作身疼痛, 非外感寒邪之病, 故戒之以不可发汗, 汗之则成痉也。 又问: 仲景言鼻卅者不可发汗, 复言脉浮紧者, 当以麻黄汤发之, 卅血自止, 所说不同, 其故何也? 予曰: 此正与疮家概同。 夫人身之与汗, 异名而同类。 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 今卅血妄行, 为热所逼, 更发其汗, 是反助热邪, 重竭津液, 必变凶证, 故不可汗。 若脉浮则在表, 脉紧则在寒, 寒邪郁遏, 阳不得伸, 热伏营中, 迫血妄行, 上出于鼻, 故当用麻黄汤散其寒邪, 使阳气得舒, 其血自止, 又何疑焉。 或者叹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 流散无穷。 洁古之学, 可谓知其要者矣。
东垣云: 疮疡有因风热外郁, 其人多怒, 其色赤, 其肿高, 结硬而痛, 其脉洪紧而弦, 是邪客于血脉之上, 皮肤之间, 故发其汗而通其营卫, 则邪气去矣。 又曰: 疮疡诸病, 凡面赤者, 虽伏大热, 禁不得攻卅, 攻卅则下利。 此以阳邪怫郁在经, 宜发表以去之, 故曰火郁则发之, 虽大便数日不见, 宜多攻其表, 以发散阳气, 少加润燥之药以润之, 如见风脉风证, 只宜用风药发表, 风邪解则大便自通也。 若只干燥闭涩, 止宜润之, 切不可下也。 但疮疡郁胃, 俗呼昏迷是也, 宜汗之则愈。
初虞世云: 凡痈疽始作, 须以大黄等药亟转利之, 勿以困苦为念, 与其溃烂而死, 不若利之而死, 况有生道哉。 古人立法, 率用五香, 连翘, 漏芦等药, 贫乏者单煮大黄汤以利之, 至于脓溃, 乃服黄耆等药以排脓, <千金>, <外台>备矣。 世以疮发于外不行转利而死者多矣。
立斋曰: 按前证, 若肿高焮痛, 脏腑闭结, 属内外俱实者, 当用前药泻之。 若漫肿微痛, 脏腑不实, 属内外俱虚者, 当用内托补之。 若患肿无头, 肉色不变, 当助胃壮气, 令其内消。 若疼痛不止, 焮肿不消, 当用人参黄耆汤以托卅排脓。 若饮食少思, 肌肉不生, 当用参耆托卅散以补养脾胃。 立斋曰: 王德之患发背, 脉浮数, 按之则涩, 大便五六日不行, 腹不加胀。 余曰: 邪在表不在卅, 但因气血虚, 饮食少, 故大便不行, 非热结也, 宜生气血为主。 彼不信, 以为积毒在内, 仍用大黄, 遂连泻不止, 更加发热呃逆, 饮食不进而死。 其子曰: 泻亦能为害乎? 余曰: 服利药而利不止者死。 不当泻而强泻, 令人洞泄不禁者死。 下多亡阴者死。 曰: 疮疡乃积毒在脏, 若不驱逐, 何以得解? 余曰: 疮疡虽积毒在脏腑, 治法先当助胃气, 使根本坚固, 参以行经活血时宜之药, 非宜妄用大黄也。 今其病在表, 而反以峻利之剂重夺其阴, 其可乎哉? 故曰: 表病卅和而反下之, 则中气虚, 表邪乘虚而入, 由是变证百出。 虽云脉浮数者邪在表, 当用托卅复煎散, 然其间黄芩, 苍朮亦不敢妄用; 脉沉实者邪在卅, 当用内疏黄连汤, 然其中大黄, 槟榔亦不敢妄用。 况浮数涩主气血皆虚, 且邪既在表, 而反用峻剂, 重伤其卅, 诛伐无过, 不死何俟?
愚谓疮肿之属表邪者, 惟时毒, 丹毒, 斑疹, 及头面颈项上焦之证多有之, 察其果有外邪, 而脉见紧数, 证有寒热者, 方宜表散。 然散之之法, 又必辨其阴阳盛衰, 故或宜温散, 或宜凉散, 或宜平散, 或宜兼补而散, 或宜解毒而散, 此散中自有权宜也。 又如卅证用下之法, 则毒盛势剧者大下之, 滞毒稍轻者微下之, 营虚便结而毒不解者养血滋阴而下之, 中气不足而便结壅滞者润导而出之, 凡此皆通下之法, 但宜酌缓急轻重而用得其当耳。 故必察其毒果有余, 及元气壮实, 下之必无害者, 方可用下, 否则不但目前, 且尤畏将来难结之患。 是以表证不真者不可汗, 汗之则亡阳; 卅证不实者不可下, 下之则亡阴。 亡阴亦死, 亡阳亦死, 医固可以孟浪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