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42~64卷)景岳全书-卷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补按则十九

留都郑中翰, 仲夏患发背已半月, 疮头十余枚, 皆如粟许, 漫肿坚硬, 根如大盘, 背重如负石, 即隔蒜灸五十余壮, 其背顿轻。 彼因轻愈, 不守禁忌, 三日后大作, 疮不起发, 但苦作痛, 用活命饮四剂, 势少退, 用香砂六君子汤四剂, 饮食少进。 待恃知医, 自用败毒药二剂, 饮食益少, 口流涎沫, 若不自知, 此脾虚之甚也。 每用托卅药, 加参, 耆各三钱, 彼密自拣去大半, 后虽用大补药加姜, 桂亦不应。 遂令其子以参, 耆各一斤, 归, 朮各半斤, 干姜, 桂, 附各一两, 煎膏一罐, 三日饮尽, 涎顿止, 腐顿溃, 食顿进。 再用托卅健脾药, 腐肉自脱而愈。 下俱薛按
张侍御患背疮三枚, 皆如粟, 彼以为小毒, 服清热化痰药, 外用凉药敷贴, 数日尚不起, 色黯不焮, 胸中气不得出入, 势甚可畏, 连用活命饮二剂, 气虽利, 脓清稀, 疮不起。 欲用补剂, 彼泥于素有痰火, 不受参, 朮之补。 因其固执, 遂阳以败毒之剂与视之, 而阴以参, 耆, 归, 朮各五钱, 姜, 桂各二钱, 服二剂, 背觉热, 腐肉得溃, 方信余言, 始明用大补药乃愈。
南都聂姓者, 时六月患发背, 腐肉已去, 疮口尺许, 色赤焮肿, 发热不食, 欲呕不呕, 服十宣散等药, 自为不起, 请余决之。 其脉轻诊则浮而数, 重诊则弱而涩, 此溃后之正脉。 然疮口开张, 血气虚也; 欲呕不呕, 脾胃虚也; 色赤焮肿, 虚火之象也, 尚可治。 遂与十全大补汤加酒炒黄檗, 知母, 五味, 麦门, 及饮童便, 饮食顿进, 肌肉顿生, 服至八剂, 疮口收如粟许。 又惑于人言, 谓余毒未尽, 乃服消毒药二剂, 复发热昏愦, 急进前药, 又二十余剂乃愈。 后两月, 因作善事, 一昼夜不睡, 以致劳倦发热, 似睡不睡, 与前汤二剂, 更加发热, 饮食不进, 惟饮热汤, 后以前药加附子一钱, 二剂复愈。
高秋官贞甫, 孟秋发背, 色黯而硬, 不痛不起, 脉沉而细, 四肢逆冷。 急用大艾隔蒜灸三十余壮, 不痛; 遂用艾如粟大者着肉灸七壮, 乃始知痛。 与六君子汤二剂, 每剂入附子二钱, 不应; 后剂又加肉桂二钱, 始应而愈。
一男子卅肿一块, 日久不溃, 按之微痛, 脉微而涩, 此形证俱虚也。 经曰: 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 当补不当泻。 予以人参养营汤治之, 彼不信, 乃服流气饮, 虚证悉至, 方服前汤, 月余少愈。 但肿处尚硬, 以艾叶炒热熨患处, 至十余日脓成, 以火针刺之, 更灸以豆豉饼, 又服十全大补汤百剂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9: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痛二十

齐氏曰: 疮疽之证候不同, 凡寒热虚实皆能为痛, 故止痛之法, 殊非一端, 世人皆谓乳, 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 而不知临病制宜, 自有方法。 盖热毒之痛者, 以寒凉之药折其热而痛自止也。 寒邪之痛, 以温热之剂熨其寒则痛自除也。 因风而痛者除其风, 因湿而痛者导其湿, 燥而痛者润之, 塞而痛者通之, 虚而痛者补之, 实而痛者泻之, 因脓郁而闭者开之, 恶肉侵溃者去之, 阴阳不和者调之, 经络秘涩者利之, 临机应变, 方为上医, 不可执方而无权也。 立斋曰: 疮疡之作, 由六淫七情所伤, 其痛也, 因气血凝滞所致。 假如热毒在内, 便秘而作痛者, 内疏黄连汤导之。 热毒炽盛, 焮肿而作痛者, 黄连解毒汤治之, 不应, 仙方活命饮解之。 瘀血凝滞而作痛者, 乳香定痛丸和之。 作脓而痛者, 托卅消毒散排之, 脓胀而痛者针之, 脓溃而痛者补之。 若因气虚而痛, 四君加归, 耆。 血虚而痛, 四物加参, 耆。 肾虚而痛, 六味地黄丸。 口干作渴, 小便频数者, 加减八味丸。 此皆止痛之法也, 慎勿概用寒凉之药。 况血气喜温而恶寒, 若冷气入卅, 血即凝滞, 反为难瘥之证矣。 丹溪云: 脓出而反痛, 此为虚也, 宜补之, 秽气所触者和解之, 风寒所逼者温散之, 若专用龙竭生肌, 乳没止痛, 吾知其必无效也。
凡痈毒焮肿赤痛之甚者, 虽内治之法已具如前, 然煎剂功缓而痛急难当者, 必须外用敷药。 既欲其止痛, 又欲其散毒, 则无如降痈散之神妙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9: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陈良甫曰: 痈疽之毒有浅深, 故收敛之功有迟速, 断不可早用收口之药, 恐毒气未尽, 后必复发, 为患匪轻。 若痈久不合, 其肉白而脓少者, 此气血俱虚, 不能潮运, 而疮口冷涩也。 每日用艾叶一把煎汤, 避风热洗, 及烧松香烟熏之, 或用猪蹄汤洗之, 更以神异膏贴之, 必须守禁调理, 否则不效。 又曰: 脉得寒则下陷, 凝滞肌肉, 故曰留连肉腠, 是为冷漏, 须温补之。
丹溪曰: 诸经惟少阳, 厥阴之生痈者宜须防之, 以其多气少血也。 血少则肌肉难长, 故疮久未合, 必成败证。 苟反用驱利毒药, 以伐其阴分之血, 祸不旋踵矣。 立斋曰: 肌肉者, 脾胃之所主; 收敛者, 血气之所使, 但当纯补脾胃, 不宜泛敷生肌之剂。 夫疮不生肌而色赤甚者, 血热也, 四物加山栀, 连翘。 色白而无神者, 气虚也, 四君加当归, 黄耆。 晡热内热, 阴血虚也, 四物加参, 朮。 脓水清稀者, 气血虚也, 十全大补汤。 食少体倦, 脾气虚也, 补中益气汤。 烦热作渴, 饮食如常, 胃火也, 竹叶黄耆汤, 不应, 竹叶石膏汤。 热渴而小便频数, 肾水虚也, 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 若败肉去后, 新肉微赤, 四沿白膜者, 此胃中生气也, 但用四君子汤以培补之, 则不日自敛, 若妄用生肌之药, 余毒未尽而反益甚耳。 殊不知疮疡之作, 由胃气不调; 疮疡之溃, 由胃气腐化; 疮疡之敛, 由胃气荣养。 东垣云: 胃乃发生之源, 为人生之本。 丹溪亦谓治疮疡当助胃壮气, 使根本坚固。 诚哉是言也, 可不慎欤。 又曰: 若肌肉伤而疮口不敛, 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 若气虚恶寒而疮口不敛, 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 若血虚发热而疮口不敛, 用四物, 参, 朮以滋肝脾。 若脓多而疮口不敛, 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以养血气; 如不应, 但用四君, 归, 耆以补脾胃; 更不应, 乃属命门火衰, 急用八味丸以壮火生土。 若脉数发渴者难治, 以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又曰: 生肌之法, 当先理脾胃, 助气血为主。 若气血俱虚不能生者, 当用托卅之剂。 若有风寒袭于疮所不能生者, 宜用豆豉饼灸之。 若流注顽疮, 内有脓管, 或瘀肉, 或卅核, 须用针头散腐之, 锭子尤妙。 如背疮杖疮汤火疮大溃, 当用神效当归膏, 则能去腐生新止痛, 大有神效。 又曰: 痈疽溃后, 毒尽则肉自生。 常见世之治者, 往往用龙骨, 血竭之属以求生肌, 殊不知余毒未尽, 肌肉何以得生, 气血既虚, 龙, 竭岂能得效。 设若脓毒未尽就用生肌, 则反增溃烂, 壮者轻者不过复溃, 或迟敛而已, 怯者重者必致内攻, 或溃烂不敛, 反致危矣。 又曰: 凡疮疡成漏, 皆因元气不足, 营气不从。 阳气虚寒, 则寒气逆于肉卅, 稽留血脉, 腐溃既久, 即成是患。 故凡治不足之证, 于其初患, 便当内用参, 耆, 归, 朮温补脾胃, 外用桑枝卅熨接补阳气, 使自消散。 若久而不能成脓, 亦用前二法补助以速之。 若脓既成而不溃, 用艾于当头灸数炷而出之, 却服十全大补汤。 患者又当慎起居, 节饮食, 庶几收敛。 若用冷针开刺, 久而内出清脓, 外色黑黯, 或误用生肌散速其口敛, 反束其邪, 必成败证。
诸疮患久成漏, 常有脓水不绝, 其脓不臭。 若无歹肉者, 法用炮附子去皮尖为细末, 以唾津和为饼如三钱厚, 安疮上以艾炷灸之, 漏大艾亦大, 漏小艾亦小, 但灸令微热, 不可令痛, 干则易之, 每灸一二十壮不论。 灸后贴以膏药, 隔二三日, 又如前再灸, 更服大补气血之药, 直至肉平为度。 或用炮附子切片三分厚灸之亦可。 或用江西淡豆豉为饼, 多灸之亦效。 若疮久成漏, 外有腐肉, 内有脓管, 不能收口者, 以针头散和作细条卅入口内, 外用膏药贴之, 待脓管尽去, 自然渐平收口; 或先用灸法, 数日后用此卅药; 亦可仍内服十全大补等药。
郭氏灸法: 疮疽久不收敛, 及有脓水恶物, 渐溃根深者, 用白卅, 硫黄, 大蒜三物, 一处捣烂, 看疮大小捻作饼子, 厚约三分, 安于疮上, 用艾炷灸二十一壮, 一灸一易, 后隔四五日用药锭, 针头散等药卅入疮内, 歹肉尽去, 好肉长平, 然后贴收敛之药, 内服应病之剂, 调理即瘥矣。
一男子年逾二十, 禀弱, 左腿外侧患毒, 三月方溃, 脓水清稀, 肌肉不生, 以十全大补汤加牛膝, 二十余剂渐愈, 更以豆豉饼灸之, 月余而痊。 一妇人左臂结核, 年余方溃, 脓清不敛, 一男子患贴骨痈, 腿细短软, 疮口不合, 俱用十全大补汤, 外以附子饼及贴补药膏, 调护得宜, 百剂而愈。 大凡不足之证, 宜大补之剂兼灸, 以补接阳气, 祛散寒邪为上。 京师董赐年逾四十, 胸患疮成漏, 日出脓碗许, 喜饮食如常, 以十全大补汤加贝母, 远志, 白敛, 续断, 灸以附子饼, 脓渐少, 谨调护, 岁余而愈。 薛按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9: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香散药二十二

伍氏曰: 气血闻香则行, 闻臭则逆。 大抵疮疡多因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故郁聚为脓, 得香散药则气流行, 故当多服五香连翘汤, 万金散, 清心内固金粉散。 凡疮本腥秽, 又闻臭浊则愈甚, 若毒气入胃则为欬逆, 古人用此, 可谓有理。 且如饮食, 调令香美则益脾土, 养真元, 保其无虞矣。
立斋曰: 今人有疮疡, 不审元气虚实, 病之表卅, 病者多喜内消, 而医者即用十宣散及败毒散, 流气饮之类, 殊不知十宣散虽有参, 耆, 然防风, 白芷, 厚朴, 桔梗皆足以耗气, 况不分经络, 时令, 气血多少而概用之乎? 败毒散乃发表之药, 果有表证, 亦止宜一二服, 多则元气反损, 其毒愈盛, 虽有人参, 莫能补也, 况非表证而用之乎? 流气饮乃耗血之剂, 果气结膈满, 亦止宜二三服, 多则血气愈伤。 夫血气凝滞, 多因荣卫气弱不能运行, 岂可复用流气饮以益其虚? 况诸经气血多寡不同, 而流气饮通行十二经, 则诸经皆为所损, 反为败证, 虽有芎, 归, 亦难倚仗, 若服之过度, 则气虚血耗, 何以成脓? 苟不察其由而泛投克伐之剂, 能无危乎? 此三药者, 其不可轻用亦明矣。 河间云: 凡疮止于一经, 或兼二经者, 止当求责其经, 不可干扰余经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槐花酒二十三

槐花治湿退热之功最为神速, 大抵肿毒非用蒜灸及槐花酒先去其势, 虽用托卅诸药, 其效未必甚速, 惟胃寒之人不可过用。
滁州于侍御, 髀髁患毒痛甚, 服消毒药其势未减, 即以槐花酒一服, 势遂大退, 再以托卅消毒之药而愈。 王通府患发背十余日, 势危脉大, 先以槐花酒二服杀退其势, 更以败毒散二剂, 再以托卅药数剂, 渐溃。 又用桑柴燃灸患处, 每日灸良久, 仍以膏药贴之, 灸至数次, 脓溃腐脱, 以托卅药加白朮, 陈皮, 月余而愈。 刘大尹发背六七日, 满背肿痛, 势甚危, 与隔蒜灸百壮, 饮槐花酒二碗, 即睡觉, 以托卅消毒药十去五六, 令以桑枝灸患处而溃, 数日而愈。 一上舍肩患疽, 脉数, 以槐花酒一服, 势顿退, 再与金银花, 黄耆, 甘草十余服而平。 薛按


忍冬酒二十四

忍冬酒治痈疽发背, 初发时便当服此, 不问疽发何处, 或妇人乳痈, 皆有奇效。 如或处乡落贫家, 服此亦便且效。 仍兼以麦饭石膏, 及神异膏贴之, 甚效。

一园丁患发背甚危, 令取金银藤五六两捣烂, 入热酒一锺, 绞取酒汁温服, 柤罨患处, 四五服而平。 彼用此药治疮, 足以养身成家, 遂弃园业。 诸书云: 金银花治疮疡, 未成者即散, 已成者即溃, 有回生之功。 一男子患脑痈, 其头数多, 痛不可忍, 先服消毒药不应, 更以忍冬酒服之, 即酣睡, 觉而势去六七, 再四剂而消。 又一男子所患尤甚, 亦令服之, 肿痛顿退, 但不能平, 加以黄耆, 当归, 瓜蒌仁, 白芷, 甘草节, 桔梗, 数剂而愈。 一男子被鬼击, 身有青痕作痛, 以金银花煎汤饮之即愈。 本草谓此药大治五种飞尸, 此其验也。


肿疡二十五

立斋曰: 肿高焮痛脉浮者, 邪在表也, 宜托之。 肿硬痛深脉沉者, 邪在卅也, 宜下之。 外无焮肿, 内则便利调和者, 邪在经络也, 当调营卫。 焮肿烦躁, 或咽干作渴者, 宜降火。 焮肿发热, 或拘急, 或头痛者, 邪在表也, 宜散之。 大痛或不痛者, 邪气实也, 隔蒜灸之, 更用解毒。 烦躁饮冷, 焮痛脉数者, 邪在上也, 宜清之。 恶寒而不溃者, 气虚兼寒邪也, 宜宣而补之。 焮痛发热, 汗多大渴, 便结谵语者, 结阳证也, 宜下之。 不作脓, 或熟而不溃者, 虚也, 宜补之。 又曰: 大抵痈肿之证, 不可专泥于火为患, 况禀有虚实及老弱不同, 岂可概用寒凉之药。 设若毒始聚, 势不盛者, 庶可消散。 尤当推其病因, 别其虚实, 若概用凉药, 必致误事。 如脓将成, 邪盛气实者, 用消毒之剂先杀其毒, 虽作脓不为大苦, 溃亦不甚, 若就用托卅, 必益其势。 如脓将成不成及不溃者, 方用托卅。 脓成势盛者针之, 脓一出, 诸证悉退矣。

丹溪曰: 肿疡内外皆壅, 宜以托卅表散为主, 如欲用大黄, 宁无孟之非。 溃疡内外皆虚, 宜以补接为主, 如欲用香散, 未免虚虚之失。

愚意前论肿疡有云忌补宜下者, 有云禁用大黄者, 此其为说若异, 而亦以证有不同耳。 盖忌补者, 忌邪之实也。 畏攻者, 畏气之虚也。 即如肿疡多实, 溃疡多虚, 此其常也。 然肿疡亦多不足, 则有宜补不宜泻者; 溃疡亦或有余, 则有宜泻不宜补者, 此其变也。 或宜补, 或宜泻, 总在虚实二字。 然虚实二字最多疑似, 贵有定见。 如火盛者, 宜清者也。 气滞者, 宜行者也。 既热且壅, 宜下者也。 无滞无壅, 则不宜妄用攻下, 此用攻之宜禁者也。 至若用补之法, 亦但察此二者, 凡气道壅滞者不宜补, 火邪炽盛者不宜温。 若气道无滞, 火邪不甚, 或饮食二便清利如常, 而患有危险可畏者, 此虽未见虚证, 或肿疡未溃, 亦宜即从托补。

何也? 盖恐困苦日久, 无损自虚, 若能预固元气, 则毒必易化, 脓必易溃, 口必易敛, 即大羸大溃犹可望生。 若必待虚证迭出, 或既溃不能收敛, 而后勉力支持, 则轻者必重, 重者必危, 能无晚乎? 此肿疡之有不足也, 所系非细, 不可不察。 向予长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 甫及二周而患背疽。 初起时, 背中忽见微肿, 数日后按之, 则根深渐阔, 其大如碗, 而皮色不变, 亦不甚痛。 至十余日, 身有微热, 其势滋甚, 因谋之疡医。 或云背疽, 或云痰气, 或曰荤腥温补, 一毫不可入口。 乃投以解毒之药, 一剂而身反大热, 神气愈困, 饮食不进矣。 予危惧之甚, 因思丹溪有云: 痈疽因积毒在脏腑, 当先助胃气为主, 使根本坚固, 而以行经活血佐之。 又曰: 但见肿痛, 参之脉证虚弱, 便与滋补, 气血无亏, 可保终吉。 是诚确论也。 因却前医, 而专固元气以内托其毒, 遂用人参三钱, 制附子一钱, 佐以当归, 熟地, 炙甘草, 肉桂之属, 一剂而饮食顿进, 再剂而神彩如旧, 抑何神也。 由是弛其口腹, 药食并进, 十剂而脓成。

以其根深皮厚, 复用针出脓甚多, 调理月余而愈。 向使倾信庸流, 绝忌温补滋味, 专意解毒, 则胃气日竭, 毒气日陷, 饮食不进, 倘致透隔内溃, 则万万不保矣。 且此儿素无虚病, 何敢乃尔? 盖以其既属阴证, 又无实邪, 见自确真, 故敢峻补脾肾, 方保万全。 鸣呼! 医之关系, 皆是类也。 因录此按, 用告将来, 以见肿疡溃疡, 凡虚证未见, 而但无实热壅滞可据者, 便宜托补。 如此则其受益于不识不知, 有非可以言语形容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肿疡不足二十六

汪太夫人年逾八十, 脑疽已溃, 发背继生, 头如粟米, 脉大无力, 此膀胱经湿热所致, 然脉大无力, 乃血气衰也。 遂以托卅消毒散, 数服稍可, 更加参, 耆之剂, 虽疮起而作渴, 此气血虚甚, 以人参, 黄耆各一两, 当归, 熟地各伍钱, 麦冬, 五味各一钱, 数服渴止而愈。 此不有脏腑能言, 气血能告, 岂能省悟, 病者至死皆归于命, 深可哀也。 又有患者气质素实, 或有痰不服补剂, 然不知脓血内溃, 气血并虚, 岂不宜补? 余常治疮, 阴用参, 耆大补之剂, 阳书败毒之名, 与服之俱不中满, 疮亦随效, 虚甚者尚加姜, 桂, 甚至附子, 未尝有不效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0: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溃疡二十七

立斋曰: 脓熟不溃者, 阳气虚也, 宜补之。 瘀肉不腐者, 宜大补阳气, 更以桑木灸之。 脓清不敛者, 气血俱虚, 宜大补。 脓后食少无睡, 或发热者, 虚也, 宜补之。 倦怠懒言, 食少不睡者, 虚也, 宜补之。 寒气袭于疮口, 不能收敛, 或陷下不敛者, 温补之。 脉大无力或微涩者, 气血俱虚也, 峻补之。 出血或脓多, 烦躁不眠者, 乃亡阳也, 急补之。 凡脓溃而清, 或疮口不合, 或聚肿不赤, 肌寒肉冷, 自汗色脱者, 皆气血俱虚也, 非补不可。 凡脓血去多, 疮口虽合, 尤当补益, 务使气血平复, 否则更患他证, 必难治疗也。 又曰: 大抵脓血大泄, 当大补血气为先, 虽有他证, 以末治之。 凡痈疽大溃, 发热恶寒, 皆属气血虚甚, 若左手脉不足者, 补血药当多于补气药; 右手脉不足者, 补气药当多于补血药, 切不可发表。 大凡痈疽全藉血气为主, 若患而不起, 或溃而不腐, 或不收敛, 及脓少或清, 皆血气之虚也, 俱宜大补之, 最忌攻伐之剂。 亦有脓反多者, 乃气血虚而不能禁止也。 常见气血充实之人患疮者, 必肿高色赤, 易腐溃而脓且稠, 又易于收敛。 怯弱之人多不起发, 不腐溃, 及难于收敛, 若不审察而妄投攻剂, 虚虚之祸不免矣, 及患后更当调养。 若瘰卅流注之属, 尤当补益也, 否则更患他证, 必难措治, 慎之。 又曰: 溃疡若属气血俱虚, 固所当补, 若患肿疡而气血虚弱者, 尤宜预补, 否则虽溃而不敛矣。 又凡大病之后, 气血未复, 多致再发, 若不调补, 必变为他证而危。 或误以疮毒复发, 反行攻伐, 则速其不起, 深可为戒也。 又曰: 若疮疡肿焮痛甚, 烦躁脉大, 则辛热之剂不但肿疡不可用, 即溃疡亦不可用也。
<太平圣惠方>云: 凡痈疽脓溃之后, 脉微涩迟缓者, 邪气去而真气将复也, 为易愈。 若脉来沉细而直者, 卅虚而欲变证也。 若脓血既去, 则当脉静身凉, 肿消痛息, 如伤寒表证之得汗也。 若反发热作渴, 脉洪数者, 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死无疑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0: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溃疡有余二十八

溃疡有余之证, 其辨有四: 盖一以元气本强, 火邪本盛, 虽脓溃之后而内热犹未尽除, 或大便坚实而能食脉滑者, 此其形气病气俱有余, 仍宜清利, 不宜温补, 火退自愈, 亦善证也。 一以真阴内亏, 水不制火, 脓既泄而热反甚, 脉反躁者, 欲清之则正气以虚, 欲补之则邪气愈甚, 此正不胜邪, 穷败之证, 不可治也。 一以毒深而溃浅者, 其肌腠之脓已溃, 而根盘之毒未动, 此乃假头非真溃也, 不得遽认为溃疡而概施托补, 若误用之, 则反增其害, 当详辨也。 又有一种元气已虚, 极似宜补, 然其禀质滞浊, 肌肉坚厚, 色黑而气道多壅者, 略施培补, 反加滞闷, 若此辈者, 真虚既不可补, 假实又不可攻, 最难调理, 极易招怨, 是亦不治之证也。 总之, 溃疡有余者十之一二, 故溃疡宜清者少; 肿疡不足者十常四五, 故肿疡宜补者多, 此亦以痈疽之危险, 有关生死者为言, 故贵防其未然也。 至若经络浮浅之毒, 不过肿则必溃, 溃则必收, 又何必卷卷以补泻为辨也, 观者审之。
男子年逾三十, 腹患痈肿, 脉数喜冷。 齐氏云: 疮疡肿起坚硬, 疮疽之实也。 河间云; 肿硬木闷, 烦躁饮冷, 邪气在内也。 遂用清凉饮倍加大黄, 三剂稍缓; 次以四物汤加芩, 连, 山栀, 木通, 四剂遂溃; 更以十宣散去参, 耆, 肉桂, 加金银花, 天花粉, 渐愈。 彼欲速效, 自服温补药, 遂致肚腹俱肿, 小便不利。 仍以清凉饮治之, 脓溃数碗, 再以托卅药而愈。 赵宜人年逾七旬, 患鬓疽已溃, 焮肿甚痛, 喜冷脉实, 大便秘涩。 东垣曰: 烦躁饮冷, 身热脉大, 精神昏闷者, 皆脏腑之实也。 遂以清凉饮一剂, 肿痛悉退, 更以托卅消毒药三十余剂而平。 若谓年高溃后, 投以补剂, 实实之祸不免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溃疡作痛二十九

立斋曰: 脓出而反痛者, 虚也, 宜补之。 脉数虚而痛者, 属虚火, 宜滋阴。 脉数实而痛者, 邪气实也, 宜泄之。 脉实便秘而痛者, 邪在内也, 宜下之。 脉涩而痛者, 气血虚寒也, 温补之。 大抵疮之始作也, 先发为肿, 气血郁积, 蒸肉为脓, 故多痛。 脓溃之后, 肿退肌宽, 痛必渐减。 若反痛者, 乃虚也, 宜补之。 亦有秽气所触者, 宜和解之。 风寒所逼者, 宜温散之。
丁兰年二十余, 股内患毒日久, 欲求内消。 诊其脉滑数, 知脓已成, 因气血虚不溃, 遂刺之, 脓出作痛, 以八珍汤治之, 少可; 但脓水清稀, 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炮附子五分, 数剂渐愈; 仍服十全大补汤三十余剂而痊。
一僧股内患肿一块, 不痛不溃, 治以托药, 二十余剂脓成, 刺之作痛。 予谓肿而不溃, 溃而反痛, 此气血虚甚也, 宜峻补之。 彼云气无补法。 予谓正气不足, 不可不补, 补之则气化而痛邪自除。 遂以参, 耆, 归, 朮, 熟地黄治之, 两月余而平。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用手摸热有三法: 以轻手扪之则热, 重按之则不热, 是热在皮毛血脉也; 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 蒸手极甚, 轻手则不热, 是邪在筋骨之间也; 不轻不重按之而热, 是热在筋骨之上, 皮毛血脉之下, 乃热在肌肉也。
仲景曰: 脉虚则血虚, 血虚生寒, 阳气不足也。 寸口脉微为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 尺脉弱为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王氏曰: 病热而脉数, 按之不鼓动, 乃寒盛格阳而致之, 非热也。 形证似寒, 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 此为热甚拒阴而生病, 非寒也。
东垣曰: 发热恶热, 大渴不止, 烦躁肌热, 不欲近衣, 或目痛鼻干, 但脉洪大, 按之无力者, 非白虎汤证也, 此血虚发躁, 当以当归补血汤主之。 又有火郁而热之证, 如不能食而热, 自汗气短者, 虚也, 当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 如能食而热, 口舌干燥, 大便难者, 当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以泻火保水。 又曰: 昼则发热, 夜则安静, 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昼则安静, 夜则发热烦躁, 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昼夜发热烦躁, 是重阳无阴也, 当亟泻其阳, 峻补其阴。
立斋曰: 脉浮或弱而热或恶寒者, 阳气虚也, 宜补气。 脉涩而热者, 血虚也, 宜补血。 脉浮数发热而痛者, 邪在表也, 宜散之。 脉沉数发热而痛者, 邪在卅也, 当下之。 午前热者, 补血为主。 午后热者, 补气为主。 左手脉小于右手而热者, 用血药多于气药。 右手脉小于左手而热者, 用气药多于血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