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42~64卷)景岳全书-卷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5: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渴五十四

痘疹发渴者, 卅热也。 以火起于内, 销烁真阴, 所以发渴。 又其津液外泄, 化为脓浆, 则营气虚耗, 亦以致渴。 此痘疮之常候也, 若微渴不甚, 不必治之。 惟大渴者, 乃由火盛, 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 切不可因其作渴, 即以西瓜, 梨, 柿之类, 轻以与之, 恐脾肺受寒, 致生他患也。 外有干渴, 论在在泄泻条中, 所当参阅。
痘疮气血内耗, 微热微渴而喜汤者, 宜七味白朮散, 或五福饮加麦门冬, 五味子。
脾肺多热, 渴而喜冷者, 宜人参麦门冬散, 或生脉散。
痘疮多热多躁, 口燥咽干, 大渴引饮, 喜冷能食, 或大便干结者, 此热在肺胃二经, 宜人参白虎汤, 甚者再加黄连。 若痘后热渴者, 此余火未清也, 其治亦然。
痘疮自利不止, 肾阴亏损而作渴者, 病作少阴, 速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或九味异功煎。
大便秘结, 腹满烦热, 内火不清而作渴者, 四顺清凉饮。
痘疮发热时, 便见大渴, 唇焦舌燥, 此心火太炎, 肾水不升, 故血液枯耗也, 急宜解之, 以葛根解毒汤。
程氏曰: 痘疮初发之源, 乃壬癸水也, 水既流出, 其源必竭, 奚不作渴? 由此观之, 可见治渴者, 必不可不滋肾水。
薛氏曰: 凡渴欲饮水者, 当审其热之虚实, 若属虚热, 虽欲水而不多饮, 当用七味白朮散; 若系实热, 索水喜饮者, 当以犀角磨水服, 其后亦无余毒之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5: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血五十五

经曰: 阳络伤则血外溢, 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外溢则卅血, 血内溢则便血。 疮疹之火由内而发, 毒不能达, 则燔灼经络而迫血妄行, 血随火动, 从上而出, 则为卅为吐, 从下而出, 则为便为溺, 阴阳俱伤, 则上下俱出。 凡痘疹失血, 若从鼻出者, 则有阳明外达之意, 尚可望生, 若从他处, 则总属阴分而火毒内陷, 乃番为危证。
痘疹发热见血者, 多属火证。 若卅血者, 宜玄参地黄汤, 或加茅根汁, 或加京墨汁同饮之。 卅止者生, 不止者不治。 溺血者, 大分清饮, 或八正散。 大便秘而见血者, 宜四顺清凉饮。
痘疮已出未出之间, 凡诸血证, 俱宜用犀角地黄汤三方酌宜治之最佳。 血止后, 可进调元汤加木通。
痘疮十日之后, 忽脓血大作, 大便陡出者, 此为胃烂不治。


发痘五十六

痘疮发卅亦与黑陷相类, 虽一以外出, 一以外入, 形有不同, 而邪气留结, 毒则一也。 或发水卅, 或发血卅, 或赤或紫或黑, 但见此证, 十无一生。 然亦有似卅而实非者, 不可不辨。 或其人身上原有破伤, 或疮疖未痊, 或虽痊而瘢痕尚嫩, 一旦痘出, 则疮瘢四围痘必丛集, 此物从其类之理也。 因疮作卅, 则其腐败皮肉, 气色本异, 宜与完肤有别, 不得即认为紫黑卅也。 至若治卅之法, 先以针刺破, 吮去恶血, 后用胭脂汁涂法, 又用百花膏敷之。 此疮极易作痒, 起发之后, 宜常用茵陈熏法熏之, 勿令抓伤。 若不慎之, 则反复灌烂, 淹延不愈, 变为疳蚀坏疮, 以致不治者多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5: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溃烂五十七

痘疮脓熟或微有溃烂者, 亦常候也。 惟于未成脓之先即有溃者, 此名斑烂; 有当靥不靥而身多破烂不收者, 此名溃烂。 良由未出之先, 当发散而不发散, 则热毒内藏, 必溃烂而兼喘促闷乱, 或不当发散而误发散, 则表虚毒滥亦致遍身溃烂, 此皆不善表之故也。 又有阳毒内炽, 火盛脉实, 便结喜冷而失于清利, 以致阳明蓄热, 肌肉溃烂者, 此不善解毒之故也。 故治此之法, 表热者仍宜清理火邪, 表虚者即宜补养营卫。 且脾主肌肉, 尤宜调脾进食, 务令大得, 所以生肌解毒。 但解毒不至于过冷, 调养不至于太热, 必得中和, 方为良法。
表虚不收者, 必其卫气不足, 别无热证, 宜十全大补汤之类, 或去肉桂, 加防风, 荆芥穗, 多服自愈。
火盛胃热溃烂者, 宜大连翿饮之类; 若大便秘者, 以猪胆导之。
痘疮或发表太过, 或清解过当, 以致表卅俱虚, 阳气不守, 则内为泄泻, 外为溃烂, 急当救卅, 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或九味异功煎。
溃烂脓水淋漓者, 以败草散, 或荞麦散衬之。 若斑烂作脓痛甚者, 以天水散和百花膏敷之。
痘疮衣以厚绵, 围以厚被, 或向火偎抱, 或任其饮酒, 未七日而靥, 日期未足, 其收太急, 以致自面至腰溃烂平卅不作痂者, 盖此非正靥, 乃倒靥也, 急宜解去衣被, 勿近火, 勿饮酒。 因立一方, 用黄耆, 白芷以排脓, 防风, 蝉退以疏表, 青皮, 桔梗以和中, 牛蒡子, 甘草以解毒。 服后溃疮复胀, 则中外毒气俱得无留, 而渐可收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5: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汗五十八

痘疹自汗者, 以阴中之火自卅及表, 达于卫气, 故皮肤为之缓, 腠理为之疏, 津液流行, 故多自汗, 但得痘疹身常潮润, 实为美证。 此乃阴阳气和, 血脉通畅, 盖热随汗减, 毒随汗散, 邪不能留, 则易出易解, 虽见热甚, 而汗出之后身必清凉, 此即毒之消散也, 不必治之。 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 若汗出过多, 则阳气泄而卫气弱, 恐致难救难靥, 或为痒卅寒战之患, 此则速宜固表以敛其汗也。 又有汗出不止, 其热反甚者, 此邪热在表, 阴为阳扰之患, 速宜清火解毒, 阳邪退而汗自敛也。 若汗出如油, 或发润如洗而喘不休者, 此肺脱之证, 不可治。
别无邪热, 但以卫气虚, 肌表不固而多汗者, 调元汤倍加黄耆, 或白朮散。
脾虚于中, 卫虚于外, 肌肉无主, 别无他证而汗不敛者, 人参建中汤。
心气虚, 神怯多惊而汗不固者, 团参散。
或吐或泻, 气脱于中, 阳脱于外, 而汗出不收, 微者五福饮加炮姜, 枣仁。 甚至手足厥冷, 或呕恶不止而汗不收者, 速宜人参理阴煎, 或六味回阳饮, 迟则恐致不救。
阴中火盛, 或身有大热而汗多不收者, 当归六黄汤。
睡中汗出不收者, 以阳入阴中, 而阴不能静也, 当归六黄汤。
阳明热盛, 火邪燔灼肌肉, 或身热烦渴, 或二便热涩而汗不收者, 人参白虎汤, 或加黄连。
收靥痂脱之后, 自汗不止者, 此邪去而气虚也, 宜十全大补汤, 或调止汗散, 或以滑石粉扑之。

夹疹五十九

痘疮止宜单出, 若与疹并出者, 调之夹疹。 盖痘, 疹之发, 皆有时气, 而二者并见, 其毒必甚。 <心鉴>曰: 夹疹者, 即痘之两感证也, 大为不顺之候。 若痘本稀少而夹疹者, 名为麻夹痘, 其证则轻; 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 彼此相混, 些碎莫辨, 其证则凶。 急宜以辛凉之剂解散为先, 而托卅次之。 但得疹毒渐消, 痘见垒落者, 乃为可治。 若痘疹相杂, 毒不少减者, 必危无疑。
治夹疹之法, 先当察痘之稀密, 疹之微甚。 若疹轻热微者, 但当以痘为主, 痘获吉而疹无虑也。 若疹多热甚者, 即当急解疹毒, 务令疹散而后痘可保也。
痘疮初出, 内有细密如蚕子者, 即夹疹证也。 若痘稀疹多者, 宜但解疹毒为主。 如表邪不解, 外热甚, 内火不甚而夹疹者, 宜疏邪饮, 升麻葛根汤, 荆防败毒散, 或十味羌活散。 如表卅俱热, 毒盛而夹疹者, 柴葛煎, 解毒防风汤, 或十三味羌活散。 如内热毒盛而夹疹者, 六味消毒饮, 或合黄连解毒汤。 如阳明火盛, 多热多渴, 或烦躁而夹疹者, 白虎汤, 化斑汤, 或葛根麦门冬散。 以上诸治如法, 而疹散痘出者可治, 然后随证调理之。 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难治。
痘疹俱多者, 毒必大盛, 虽治得其法, 疹毒已解, 亦必气血重伤, 终难为力。 凡遇此者, 惟当以保养脾胃, 调和气血为主, 庶克有济。
收靥后复出疹者, 此余毒解散之兆, 不必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5: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夹斑六十

痘疹夹斑与夹疹不同, 盖疹则细碎有形, 斑则成片无形也。 凡痘疮初出, 有片片红肿如锦纹者, 有红晕与地皮相平而全无兴起之意者, 是皆夹斑证也。 斑以热毒郁于血分, 而浮于肌肉之间, 乃足阳明胃经所主, 或以寒邪陷入阳明, 郁而成热者, 亦致发斑, 俱宜凉血解毒, 但使斑退而痘见者吉, 否则皮肤斑烂, 疮易搔痒, 而皮嫩易破也。 又有赤斑成块, 其肉浮肿结硬者, 乃名丹瘤, 其毒尤甚, 疮未成就, 此必先溃, 不可治也。
治斑之法, 大抵斑在起发之前者多用表散, 在灌脓之后者多用解利。 如遍身通红者, 其治亦同。
痘出夹斑轻者, 只以升麻葛根汤加膏, 玄参, 甚者宜人参白虎汤合六味消毒饮。
凡寒外感, 表邪不解而夹斑者, 宜荆防败毒散, 或加石膏, 玄参。
斑色紫赤而大便秘结者, 宜四顺清饮利之。 斑既已退, 即宜用四君子之类以固其脾, 庶可免其内陷。
程氏曰: 凡治夹斑, 急宜凉血解毒, 以羌活散君酒炒芍药, 紫草, 红花, 蝉退, 木通, 官桂, 糯米, 连进数服。 斑退后, 以保元汤加木香, 豆蔻煎服, 以解紫草之寒, 防其泄泻。 如痘中夹疹, 治亦同此, 如稍迟则恐变成黑斑, 为难治矣。
痘疮结痂之后而见斑者, 此余毒煎熬血分, 必致溃烂, 宜黄连解毒汤加当归, 芍药, 黄芩, 石膏, 甚则大连翘饮。 若热毒熏蒸于内, 大便脓血臭秽而见斑者, 此胃烂之证, 不可治。
发斑溃烂者, 以救苦减瘢散敷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6: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昼夜啼哭六十一

凡小儿出痘而昼夜啼哭者, 当辨其虚实表卅而治之。 其有未得出, 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 此毒气不解之使然也。 有阳邪火盛, 红赤焮突而啼哭者, 此痘盘疼痛使然也。 有心肾本虚, 邪热乘阴而啼哭者, 此或以神志不摄, 或以烦热不宁之使然也。 有饮食不节, 或偶停滞而啼哭者, 此胃气不和, 腹痛腹胀之使然也。 知此之由, 而辨得其真, 则内未出者表之托之, 外未散者解之化之, 火之盛者清其热, 神之虚者养其阴。 若痘毒本微而无故啼哭者, 多由饮食内伤, 或二便秘结, 此或去其停滞, 或通其壅闭, 务令表卅和畅, 营卫通行, 则神魂安泰, 而痘无不善矣。 或谓啼哭非痰即热, 而不究其本, 则失之远矣。


大小便闭六十二


凡痘疹小便欲其清而长, 大便欲其润而实, 则邪气不伏, 正气不病。 若小便利者, 大便必实, 虽二三日不更衣者无碍也。 若小便小则病必进, 小便秘则病必甚, 以火盛故也。 但初热时, 大便不宜太实, 若二三日不行, 宜微润之, 不然恐肠胃不通, 则营卫不行, 而疮出转密。 惟起发之后, 大便却宜坚实, 若太实而四五日不行, 恐热甚难靥, 亦宜微利之。
痘疹小水不利而热微者, 宜导赤散; 热甚而小水不利者, 宜八正散。
痘疹发热时, 大便秘结不行而内外俱热, 有不得不通以疏其毒者, 轻则柴胡饮子, 甚则三黄丸, 再甚则承气汤。
自起发后以至收靥, 凡大便不行而火不盛, 或虚弱不可通利者, 只宜用猪胆导法, 或以酱瓜一条如指许导之即出, 切不可轻用利药。
大小便俱不通而内热甚者, 八正散或通关散, 酌宜用之。
热内盛而痘疮干黑倒陷, 烦躁便结者, 百祥丸或承气汤。 然宜慎用, 毋轻易也。
痘后余热不尽, 内陷膀胱而小水不利者, 导赤散或五苓散。 大便不通者, 四顺清凉饮。
陈氏曰: 凡痘疮四五日不大便, 用嫩猪脂一块, 以白水煮熟, 切如豆粒与食之, 令脏腑滋润, 亦使疮痂易落。 切不可妄投宣泄之药, 以致元气内虚, 多伤儿也。
薛氏曰: 前证若因热毒内蕴, 宜用射干鼠粘子汤解之。 或发热作渴, 或口舌生疮, 咽喉作痛, 并宜用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6: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证六十三

目虽肝之窍, 而实五脏之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故其赤脉属心, 瞳子属肾, 白珠属肺, 黑珠属肝, 裹约属脾。 又太阳为上网, 阳明为下网, 少阴循外眦, 太阳出内眦, 此其部分各有所主, 故可因证以察其本也。 然痘疮之病目而为障为翳者, 多由火炎于内而热以生风, 风热散于诸经, 因多红赤肿痛之患。 故治此者, 亦当察其所属而因证以调之也。
戴眼证, 凡痘疮灌脓之后, 或大汗大泻之后, 多有目睛上吊, 或露白者, 谓之戴眼。 此精气为脓血汗液所耗, 乃太阳少阴真阴亏竭大虚之证。 盖太阳为上网, 血枯则筋急, 所以上吊也, 速宜大补气血, 以六物煎, 六气煎, 或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其有以此为风热而散之解之者, 是皆速其死也。 若七日以前见此者多不治, 或无魂失志, 不省人事者亦不治。
痘疮目赤肿痛翳障等证, 无不谓之风热, 故古方亦多用清火散风等剂。 夫痘疮之火由中生, 目为肝窍, 肝主风木而病在目, 故云风热, 实以风生于火由内热也。 所以凡治目赤目痛者, 不必治风, 但治其火, 火去则风自息矣。 何也? 盖内生之风与外感之风不同, 外感之风, 升之散之则解散而去, 内生之风而再加升散, 则火愈炽而热愈高矣。 常见治目多难救而寒凉反以伤脾者, 正以升降相杂, 而用药有不精耳。 经曰: 高者抑之, 果何谓乎。 今如古之治火眼, 凡用洗肝散, 及洗肝明目散, 芍药清肝散之类, 总不如<良方>龙胆泻肝汤, 而<良方>泻肝汤又不如加味龙胆泻肝汤之为得宜也。
痘疮眼中流泪赤痛, 或多眼眵, 此肝火之盛也, 宜清解之, 以加味龙胆泻肝汤或抽薪饮, 加木贼, 蝉退之类主之; 若大便结闭不通者, 亦可少加大黄。
痘疮入眼肿痛, 或痘后生翳膜者, 宜蒺藜散, 蝉菊散, 或通神散, 外以秦皮散洗之。
痘疮目痛, 热少风多而昏暗涩痛, 眵泪羞明翳障者, 宜密蒙花散, 亦以秦皮散洗之。
痘后眼闭泪出不敢见明者, 此内火不清而阳光烁之, 故畏明也, 宜洗肝明目散。
痘后眼皮风毒赤烂, 或痛或痒, 燥涩羞明多眵泪者, 秦皮散洗之。
痘疮靥后, 精血俱耗, 而眼涩羞明, 光短倦开, 或生翳障者, 宜四物汤, 甚者六物煎加木贼, 蝉退, 白蒺藜。
痘斑入眼, 在白珠上者不必治, 久当自去, 惟在黑珠上宜治之, 当清肝火。
凡病目热者, 最宜忌酒及椒, 姜, 牛, 羊, 鸡, 鹅, 鸭一应热物, 并鸡鹅鸭蛋皆不可用, 以防连绵不愈之患。
痘疮热毒伤目, 凡必用之药, 如生地, 芍药, 麦门冬, 山栀, 玄参, 草决明, 连翘, 黄芩, 黄连, 肝热者龙胆草, 阳明实热者石膏, 石斛, 肾火盛者黄檗, 知母, 三阴俱热者地骨皮, 火浮不降者木通, 泽泻, 翳障不去者木贼草, 蝉退, 白蒺藜, 气虚者人参, 黄耆, 血虚者当归, 熟地。 但火炎于上者不宜升, 阴虚于下者不宜泄, 是皆治眼之大法。
痘疮护眼法, 宜钱氏黄檗膏为佳, 从耳前眼皮上下颧面间, 日涂三四次, 可以护眼稀痘。
用点药者, 凡目中生痘, 或食发物, 或热毒太盛, 上蒸目窍, 以致热毒或生翳障, 切不可妄用一切点药。 盖其非毒即冷, 必致寒热相激, 反以为害。 惟余之金露散乃为相宜, 可间用之以解热毒之急。
徐氏曰: 痘之毒气自卅达表, 故有目病, 治宜活血解毒而已。 活血不至热, 解毒不至寒, 但得血活毒散, 则自疾自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6: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痘痈痘毒六十四

又痘母, 见前怪痘形证痘发痈毒者, 亦名痘母。 经曰: 痘前发母者凶, 痘后发母者半吉半凶, 大都毒发不透, 必发痈疽, 故蕴结于经络之间。 然其壅结也犹无足虑, 而惟其不能消散, 及治之不得其法, 则乃为可虑。 然散之之法, 当知要领, 其在虚实之辨而已。 如痘痈之有大毒者, 不得不为解毒, 有大热者, 不可不为清火, 俟火毒略清, 便当调理脾气。 其有外虽见热而内本不足者, 则当专用托法, 务令元气完固, 饮食不减, 则毒无不化, 何害之有? 若不察根本强弱, 而但知攻毒清火, 则无不伤脾, 多致饮食日减, 营气日削, 脓血不化, 毒日以陷, 而痘变百出矣。 所以痘疮始末, 皆当以脾气为主, 苟不知此, 则未有中气虚败而痘能保全者。
痘痈初起, 壅盛疼痛, 元气无损, 饮食如常者, 宜先用连翘归尾煎, 或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 俟毒气稍平, 即当用四君, 归, 耆之类, 以补托元气。
凡用托卅之剂, 如痈毒内无大热, 亦无便闭烦渴等证, 或素非强盛之质, 或以阴毒深陷, 形不焮突, 不红肿, 不化脓, 痛有不甚者, 此其毒皆在内, 俱速宜用托卅之药, 以六气煎加金银花, 甘草节, 防风, 荆芥, 白芷, 川山甲, 牛蒡子之类, 如阳气不足者, 仍可加肉桂, 附子, 用酒水各半煎服, 或全用酒煎亦可, 或托卅消毒散俱可酌用。
凡内热晡热而饮食少思者, 多属脾胃不足, 血气虚弱, 宜六气煎或温胃饮, 加金银花, 白芷。 若痈毒色白而作痒者, 气虚也, 治同上。 若根赤而作痒者, 血虚血热也, 宜四物汤加丹皮, 白芷。 若肿而不溃者, 血气虚也, 托卅消毒散或加肉桂。 若溃而不收者, 脾气虚也, 宜六气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凡饮食如常而内外俱热, 痈毒肿痛, 或烦渴, 或大小便俱热涩者, 宜大连翘饮, 或仙方活命饮, 可间用之。 若饮食如常, 内热作痛, 或兼口舌生疮者, 宜间用射干鼠粘子汤。
痘毒发痈, 有结硬实热难解者, 宜排毒散。
痘后发痈疖者, 乃痘中未尽之毒, 留于经络肢节而为痈肿也, 欲凉血解毒者, 宜犀角地黄汤; 欲清火利便解毒者, 宜大连翘饮。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6: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疳蚀疮六十五

陈氏曰: 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 五脏未实, 肌肉尚虚, 血气未复, 被风邪所搏, 则津液涩滞, 遂成疳蚀, 宜用雄黄散, 绵茧散等药治之。 久而不愈, 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 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 若毒发于外, 元气未伤者, 用之多效, 若元气伤损, 邪火上炎者, 用大芜荑汤, 六味丸。 若赤痛者, 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 若肝脾疳证, 必用四味肥儿丸, 及人参白尤散, 更佐以九味芦荟丸。
万氏曰: 凡痘后疳蚀疮, 至毒壅肌肉, 内透筋骨, 外连皮肤, 时痛出血, 日久不痊者, 此毒在脾经, 甚为恶候, 乃不足之证也。 内服十全大补汤, 外用绵茧散贴之。 疳蚀出血者, 难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6: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痘药正品六十六

人参, 益元气, 生精血, 复元神, 补五脏。 凡痘疮表散, 起胀, 灌浆, 收靥, 始终皆赖之。
黄耆, 固腠理, 补元气, 内托陷下皆用之。
当归, 生血, 养血, 活血止血, 痘疮赖以调血, 凡虚者能补, 滞者能行。 欲其升散, 当佐以川芎, 欲其敛附, 当佐以芍药。
熟地黄, 痘疹之病, 形质之病也, 形质之本在精血。 熟地以至静之性, 以至甘至厚之味, 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 凡痘疮起发灌浆收敛之用, 以参耆配之, 其功乃倍。 且其得升, 柴则能发散, 得桂, 附则能回阳, 得参, 耆则入气分, 得归, 芍则入血分。 今见痘家, 伤寒家多不用此, 岂亦古人之未之及耶? 抑不知四物汤为何物耶?
生地黄, 凉血, 行血, 养血, 治痘疮血热血燥, 凡吐血卅血, 痘疮红紫, 及解毒药中皆宜用之。
芍药, 可升可降, 能清能敛, 治痘疮血散不归, 赖以收之使附气分。 能泻肝脾之火, 故止腹之热痛, 亦能止汗。
川芎, 能升能散, 能引清气上行头角, 以起头面之痘; 能佐参, 耆以行阳分而解肌表之邪, 此可为引导通行之使。 但性多辛散, 凡火在上而气虚者当避之。
白朮, 健脾利水, 燥湿温中, 能补气故能发痘, 能固脾故能止泻。
甘草, 味甘平, 得土气之正, 故能补中和中而兼达四脏, 佐理阴阳。 惟其甘和而润, 故能解刚暴之毒, 泻枯涸之火。
麦门冬, 生津止渴, 清肺滋阴, 除烦热, 解燥毒。 痘疹阴虚而多火者宜之。
糯米, 善滋脾胃, 益中气, 助血生浆, 能制痘毒, 不能内攻。
扁豆, 健脾和中, 养胃止呕。
柴胡, 发散热邪, 泻肝胆之火, 解肌开表, 退往来寒热。
升麻, 升阳气, 达肌表, 散风寒, 善走阳明。
防风, 散风热, 解表邪, 举陷气, 佐黄耆能托卅袪毒。
干葛, 解肌清热, 凉散表邪, 故能止渴。
荆芥穗, 解风热, 消疮毒, 利肌表, 退肿清咽, 亦散头目之风邪。
白芷, 散风邪, 逐寒湿, 止头疼, 除搔痒, 化痈毒, 善走阳明, 故能起头面之痘, 亦托肌肉之脓。
麻黄, 阴寒沉滞之邪, 非此不能散, 亦痘家之要药, 而人多畏之, 由不能察也。
薄荷, 散风热, 清头目, 能利咽喉, 亦能解毒。
羌活, 散肌表之毒风, 利筋骨, 走经络, 故能止周身之痛。
官桂, 味甘辛, 能养营解表, 性温热, 能暖血行经。 凡痘疮营卫不充而见寒滞者, 必用此以导达血气, 且善行参, 耆, 熟地之功。
附子, 脾肾虚寒, 元阳大亏, 凡泄泻呕吐不能止, 寒战厥逆不能除者, 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生姜, 辟恶气, 散寒气, 温中气, 开脾胃, 止呕吐之要药。 若欲理中寒, 止腹痛, 则炮干姜尤胜。
陈皮, 和脾胃, 达阴阳, 开痰行气, 和胃消胀, 可降可升。
山查, 消食快胃, 解利宿滞, 开导六腑, 无辛香之耗, 故可为参, 朮之导引。
木香, 调诸气, 和胃行滞止泻, 除胸腹痛, 亦能温中。 若气虚烦热者不宜轻用。
丁香, 暖胃逐寒, 顺气止呕, 且除腹痛寒滞者不可少也。
肉豆蔻, 固肠温中, 行滞止泻, 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茯苓, 利水益脾去湿热, 故能止泻除烦以通津液。
泽泻, 利水下行, 能去湿热以消肿, 亦导诸药以降火。
木通, 大利小水, 善泄心与小肠之火, 能使痘疮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 凡内热毒盛者宜之, 若热退中虚者不可概用。
桔梗, 性味轻浮, 能载药上升, 清火解毒, 故治喉痹。
鼠粘子, 性味清凉, 能润肺散气, 利咽退肿, 欲解痘疹热毒, 此不可缺。
紫草, 味苦性寒, 能凉血活血, 制热邪, 解痘毒, 滑利大便。 程氏曰: 大抵凡下紫草, 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冷性, 庶不损胃气而致泄泻, 惟大热便秘者不必糯米也。
蝉蜕, 散风清热疏邪气, 故能解痘疮之毒风。
殭蚕, 散风消痰解毒, 尤利咽喉。
川山甲, 性窜而利, 善通经脉, 直达病所。 凡痘有毒盛而郁遏不能出者, 宜此达之, 然必藉血气诸药为之主, 而以此为佐引则可。
犀角, 解心火及肝脾之火, 凡痘中血热吐卅, 及焦黑惊搐, 烦躁不宁等证, 皆可用之以解热毒。
蜂蜜, 益脾生津润燥, 可结痂亦可落痂。
朱砂, 镇心气, 除热毒, 坠痰涎, 安惊悸, 定神魂, 凡心经痘毒, 及痰火上壅有余之证, 皆宜用之。
琥珀, 安神定志, 利水镇惊。
玄参, 能解血中之热, 清游火, 滋肝肺, 除痘疹之热毒。
黄连, 解诸热毒, 泻心肝大肠之火。
滑石, 甘凉下降, 利水道, 清解六阳之烦热。
石膏, 清肃大寒, 善降阳明之火, 凡属阳明实热, 而为头痛目肿, 口疮咽痛, 身热烦渴, 狂躁便结者, 非此不能解。
连翘, 清三焦浮游之火, 解痘疹痈疡之毒。
栀子, 利小水, 降脾肺膀胱之火, 使从小便中出。
龙胆草, 性寒而降, 大清肝肾之火, 上退眼目之赤痛, 下清足膝之热肿。
黄芩, 性味轻浮, 能清肺金大肠之火。
大黄, 通壅滞, 逐瘀血, 退热攻坚, 非有大实证, 则不可轻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