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疮中
总论治法二十二
共十九条
痘疮一证, 顺者不必治, 逆者不能治, 所当治者, 惟险证耳。 何为险证? 如根窠顺而部位险, 部位顺而日期险, 日期顺而多寡险, 多寡顺而颜色险, 颜色顺而饮食险, 饮食顺而杂证险, 杂证顺而治疗险, 治疗顺而触秽险。 然犹有最险者, 则在元气与邪气, 邪气虽强, 元气亦强者无害, 只恐元气一馁, 邪气虽微者亦危。 设或犯之而不为速治, 则顺者不顺, 而吉变为凶矣。 凡此数者, 皆痘中之要领, 所当详察详辨也。 故凡欲治痘, 必须先识死生, 辨虚实, 审寒热, 明此六者, 则尽之矣。
治痘之要, 惟邪气正气二者而已。 凡邪气盛而制者杀人, 正气虚而不支者杀人, 及其危也, 总归元气之败耳, 使元气不尽, 则未必至死。 凡治此者, 但知补泻二字, 而用之无差, 则尽善矣。 故补泻难容苟且, 毫厘皆有权衡, 必不可使药过于病, 亦不可使药不及病。 是以善用攻者, 必不致伐元气, 善用补者, 必不致助人邪气, 务使正气无损, 而邪气得释, 能执中和, 斯为高手。 然执中之妙, 当识因人因证之辨。 盖人者, 本也; 证者, 标也。 证随人见, 成败所由, 故当以因人为先, 因证次之。 若形气本质, 则始终皆可治标; 若形质原虚, 则开手便当顾本。 若谓用补太早, 则补住邪气, 此愚陋之见也。 不知补中即能托毒, 灌根即能发苗, 万无补住之理。 是以发源之初, 最当着力, 若不有初, 鲜克有终矣。 此可与智者言, 不可与庸人道也。
治痘不宜迟。 凡痘疹之有不同者, 无过寒热虚实四证, 大都寒则虚, 热则实, 虚寒则宜温补, 实热则宜清解。 然其挽回之力, 当于三五日前治之, 过此则恐无及。 若七日之后, 毒发于外, 外不足则外剥而死, 若毒发不尽, 则又内传, 内不足则内攻而死。 故治痘有时, 时之不可失也, 有如此。 倘初时不慎, 则后来之祸, 从此伏矣。
解毒当知表卅。 所谓毒者, 火毒也。 所谓解毒者, 求其所在而逐之也。 盖痘疮之发, 内则本于淫火, 外则成于风邪, 内外相触, 其毒乃发。 故其发也, 不甚于内则甚于外, 甚于内者, 以火邪内盛而炽焰于外也; 甚于外者, 以寒邪外闭而郁火于内也。 故但察其无汗外热而邪在表者, 则当疏之散之, 使热邪从外而去, 则毒亦从外而解矣。 若察其多汗内热而邪在卅者, 则当清之利之, 使热邪从内而泄, 则毒亦从内而解矣。 其有内热既甚而表邪仍在者, 则当表卅相参, 酌轻重而兼解之, 则邪必皆散矣。 若邪不在表, 则必不可妄兼发散, 以致表气愈虚, 而痘必终败, 其证则身有汗而外不甚热者是也。 若毒不在卅, 则必不可兼用寒凉, 以致中寒脾败, 而毒必反陷, 其证则口不渴而二便不秘者是也。 知斯五者, 则解毒治实之法, 无余蕴矣。 此外有虚邪虚火等证, 则当先酌元气, 次察邪气, 无使失楫中流, 顾本不及, 则尤为切戒。 凡云痘毒者, 痘必自内而达外, 但得出尽, 则内无毒, 但得化尽, 则外无毒, 既出既化, 而不使复陷, 则毒尽去矣。 故或宜散表, 或宜托送, 或宜清解, 或宜固中, 而治法尽之矣。
补虚当辨阴阳。 凡痘疮血气各有所属, 已见前气血条中。 然痘之所主, 尤惟阴分为重, 何也? 盖痘从形化, 本乎精血, 凡其见点起胀, 灌浆结痂, 无非精血所为, 此虽曰气为之帅, 而实血为之主。 且痘以阳邪, 阳盛必伤阴, 所以凡治痘者, 最当重在阴分, 宜滋润不宜刚燥。 故曰: 补脾不若补肾, 养阴所以济阳, 此秘法也。 然血气本自互根, 原不可分为两, 如参, 耆, 白朮之类, 虽云气分之药, 若用从血药, 则何尝不补血? 归, 芎, 地黄之类, 虽云血分之药, 若用从气药, 则何尝不补气。 故凡见气虚者, 以保元汤为主, 而佐以归, 地。 血虚者, 以四物汤为主, 而佐以参, 耆。 盖气血本不相离, 但主辅轻重, 各有所宜, 而用之当不, 则明拙自有差耳。
治痘有要方, 兹表而出之, 以便择用。 其有未尽, 当于各条求之。 凡解表诸方, 乃初热时所必用者, 诸家皆以升麻葛根汤为道, 程氏则用苏葛汤, 似为更妥, 余则常用柴归饮以兼营卫, 似为尤妥, 此当随宜择用。 营虚表不解者, 五柴胡饮。 阳气虚寒表不解者, 柴葛桂枝汤。 元气本壮而表不解者, 疏邪饮, 或加减参苏饮。 寒气胜而表不解者, 五积散, 或麻黄甘草汤。
凡清火解毒诸方, 所以解实热也。 如欲解毒清火而兼养气者, 惟四味消毒饮为妙。 鼠粘子汤亦佳。 热毒两盛而不化者, 宜搜毒煎。 烦热作渴, 小水不利者, 导赤散, 六一散。 血热赤斑, 烦躁多渴者, 犀角散。 热在阴分而失血者, 玄参地黄汤。 内热不清者, 东垣凉膈散。 二便俱不利而火甚于内者, 通关散。 热毒内蓄, 小水不利, 而为丹为痈者, 大连翘饮。 烦热多惊而神不安者, 七味安神丸。 热毒内甚而狂妄者, 退火丹。
凡表卅兼解诸方。 如内外俱有热邪者, 宜柴葛煎, 或柴胡麦门冬散。 卅邪甚而表邪微者, 解毒防风汤。 表卅俱有邪而元气兼虚者, 实表解毒汤。 表卅俱实热者, 双解散。
凡托卅诸方, 有宜专补元气者, 有宜兼解毒者。 如气血俱虚不起者, 六物煎, 或托卅散。 虚寒不达, 兼托兼表者, 参耆内托散, 或十宣散。 气分虚寒不透者, 六气煎。 气血俱虚, 微热不起者, 紫草快斑汤。
凡诸补剂, 皆痘中元气根本, 祛邪托毒者之所必赖, 但见虚邪, 必当以此诸方为主。 气分不足者, 调元汤。 气虚宜温者, 保元汤, 六气煎。 气虚微热宜兼凉解者, 参耆四圣散。 血虚者, 四物汤, 芎归汤。 血分虚寒宜温者, 五物煎。 血虚血滞者, 养血化斑汤。 血虚血热宜兼解毒者, 凉血养营煎。 气血俱虚者, 六物煎,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气血虚寒, 大宜温补者, 无如九味异功煎, 六味回阳饮。 即陈氏十一味木香散, 十二味异功散, 但虚寒而兼气滞者宜用之, 欲赖补虚, 大有不及。
凡攻下诸方, 亦痘中所不可无, 惟必不得已然后用之, 勿得视以为常也。 血虚秘结, 大便不通者, 四顺清凉饮。 卅实多滞秘结者, 前胡枳壳汤。 表卅俱实, 大便不通者, 柴胡饮子。 血热便结毒盛者, 当归丸。
凡痘已出尽, 内无不虚, 盖随痘而为托送者, 皆元气也。 使于此时, 不知培补化源, 则何以灌浆? 何以结痂? 何以收靥? 倘内虚无主, 将恐毒气复陷, 无不危矣。 若痘之稀疏者, 气血之耗, 犹为有限, 若痘之多而甚者, 其气血内亏, 必更甚矣。 此不可不预为之防也。
平顺之痘, 毒原不甚, 既出之后, 内本无邪, 此辈原不必治。 无奈父母爱子之切, 且不识病之轻重, 故必延医诊视。 既延医至, 无不用药。 既已用药, 无匪寒凉。 在彼立意不过, 曰: 但解其毒, 自亦何妨? 不知无热遭寒, 何从消受? 生阳一拔, 胃气必伤, 多致中寒泄泻, 犹云卅热下利, 更益芩, 连, 最可恨也。 又如痘疮初见发热, 每多不审虚实, 止云速当解毒, 凡于十日之外, 多有泄泻而致毙者, 皆此辈之杀之也。 冤哉, 冤哉! 余见者多矣, 故笔诸此以为孟浪者戒。
痘在肌肉, 阳明主之, 故自出齐以后, 最不宜吐泻, 与其救治于倒陷之后, 孰若保脾土于未坏之先? 故凡生果茶水之类, 皆宜慎用, 而寒凉之药, 尤不可不慎也。
治痘须辨其证, 大都湿多则泡, 血热则斑, 气不足则顶陷, 血不足则浆毒不附, 卅实大补则生痈毒, 表实大补则不结痂。 卅虚不补则内攻而陷, 表虚不补则外剥而枯。 但使周身气血活泼无碍, 则虽密亦不难治。 故惟贵得中, 勿使偏胜, 则寒热虚实, 自无太过不及之患, 斯足云尽善矣。
秘传治痘之法, 首尾当以四物汤为主, 随证加减用之。 惟肚腹不实者须远当归, 但将全剂通炒微焦, 则用自无碍, 且复有温中暖脾之妙。
首尾皆忌汗下, 此先哲治痘之心法。 盖妄汗者, 必伤阳气, 阳气伤则凡起发, 灌浆, 收靥之力, 皆失所赖, 此表虚之为害也。 然表虚者, 犹赖卅气完足可以充之, 卅虚则根本内溃, 卫气亦从而陷, 无策可施矣。 故古人深以汗下为戒, 诚至要之旨也。 然此以常道为言, 非所以应变者设。 遇外感寒邪, 腠理闭密, 其出不快, 其发不透者, 若不用辛甘发散之剂以通达肌表, 则痘有壅遏之患矣。
又若有大小便秘结, 而毒有留伏不达者, 不与苦寒泄利之药以疏通脏腑, 则有胀满烦躁, 焦紫黑陷等患矣。 故当察其虚实, 审其常变, 当汗则汗, 当下则下, 中病则已, 无过其制。 若无汗下之证, 则必不可妄用汗下, 以贼人之命也。 务得其宜, 然后谓之明医, 而福自有归矣。
万氏曰: 解其火毒, 恐郁遏而干枯, 养其血气, 欲流行而舒畅。 按此说诚善。 然所谓火毒者, 以实热为言, 若火有虚实真假, 则不得概认为火毒。
程氏曰: 痘疮出自六腑, 先动阳分, 而后归阴经, 其本属阳, 故多发热而阴血虚耗者多也。 首尾当滋阴补血为主, 不可一毫动气, 贵从缓治, 所以白朮, 半夏之燥悍, 升麻之提气上冲, 皆不可轻用也。 且痘疮多有血热者, 故宜用四物汤加芩, 连之属, 以养其阴而退其阳也。
程氏曰: 痘毒根于淫火, 必因岁气传流而发, 故多兼表证, 则内外交攻。 此时若不用轻扬之剂, 袪风散邪, 淡渗解毒之药, 利便退热, 则外邪内火何由得解? 邪既不解, 则痘何由得善? 此治之不容已也。 然治之之法, 必须审儿形色, 察儿虚实, 因证用药, 庶几神效。 世之医者多宗钱氏清凉解毒之论, 或按陈氏辛温发散之方, 主见不同, 致误多矣。 殊不知痘疹色灰白, 不起发, 根窠不红活, 此皆虚寒, 必宜陈氏方救之。 苟非理明于心, 无不眩惑。 故必热则凉之, 寒则温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何患乎疾之愈耶。
程氏曰: 治痘之要, 始出之前, 宜开和解之门; 既出之后, 当塞走泄之路; 落痂之后, 清凉渐进; 毒去已尽, 补益宜疏。 程氏曰: 凡治痘, 前后须加木通, 以泻热邪自小便中出, 不使攻胃, 令无变黑之证。 七日之后, 热退者, 少用之。 凡痘疮前后总有危证, 万勿用天尽盖, 脑, 麝之属攻之。 盖毒出一步, 则内虚一步, 血气运一日, 则内耗一日, 岂可复用辛香耗气之剂, 虽侥幸偶中, 后必有余害也。 是可见王霸之殊, 相去远矣。
程氏曰: 凡妇人有孕而出痘者, 以安胎为主。 气虚者, 保元汤。 血虚者, 四物汤, 或加白朮, 黄芩, 砂仁, 陈皮, 必使胎气无损为主。
程氏曰: 桂岩郑先生云: 痘者象其形而名之也。 愚谓不独象形而名, 而治之之法, 亦犹农家之种豆也。 豆之为物, 土实则难出, 土瘠则难长, 故实者锄耰之, 瘠者灌沃之, 不实不瘠, 惟顺其性, 不使物害之而已, 知此则可以语医矣。 今人于痘初起, 不察虚实寒热, 或过用木香散, 异功散之类, 则以火济火, 致变紫黑倒陷, 痈毒吐卅者有之; 或妄用芩, 连, 栀, 檗寒凉之药, 则大伤脾胃, 为吐为泻, 为寒战内陷者有之。 故凡治痘之法, 六日之前, 不宜温补, 亦不宜妄用寒凉。 师云: 凡解毒之内, 略加温补, 温补之中, 略加解毒, 此不传不刻之秘诀也。 若六日已后, 毒已尽出于表, 当温补而不温补者, 脓不得壮而痒卅寒战之患, 必所不能免矣。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6 17:3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