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知恩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校对修订稿(电子档)之『精校版』发布,欢迎下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18: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附件法师关于打坐的开示

供参考:女众打坐时单、双盘的问题

转贴自溯源网站http://www.suyuan.org/fbyd/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4

问题十一:请师父慈悲开示。请问师父,结婚女众打坐时只可单盘吗?盘哪条腿为好?初学该坐多长时间?请师父讲讲打坐具体方法。

这个戒律上有规定,女众盘腿要单盘,不允许双盘。没有规定说结婚以后就单盘,结婚以前就可以双盘,没有。不管你结婚和不结婚,都要单盘。我也知道很多女众,双盘盘得非常好,佛是慈悲,根据女众的生理,让单盘也可以入定的。

至于哪条腿好?哪条腿都好,缺哪条腿也不能单、双盘,是吧,都得用它。就是说什么呢?你这条腿在底下,可以把那条腿放上;累了以后,可以把这条腿放下,那条腿再放上,不管吉祥坐还是金刚坐,无所谓。打坐只是一种方式,更主要的是,通过打坐而去掉我们的杂念和妄想。只要去掉妄想和杂念,你就是站着也叫禅定(打坐),不在于盘和不盘。

当然腿盘上确实有殊胜的地方,一个是气血回流好。下肢控制着血液循环,上肢血液循环必然要多。由于静修,一个是心脏血液循环充多了,另外再加上我们的静,开辟了一条微循环,就是侧支循环(编者注:医学名词,或叫“侧枝循环”)。我们的心脏有个叫大循环,粗血管,动静脉血管循环叫大循环:进入的是动脉,但是血是静脉血;出来是静脉的血管,但有动脉的血,是通过呼吸、氧气,这样来营养心脏。

但是一般人的正常的修行,如果打坐时间久了,可以开辟另一道的循环,就是医学上在七几年所发现的微循环,就是微小的血管都开放起来,达到另外第二个心脏,所以说打坐的人寿命比较长,就是因为他开辟了微循环。

当然了你要坐得非常好,这个微循环也不用了,因为无我。要是无我了,他也没有血管和肌肉了,骨头也没了,呼吸也没了。因为这个四大组合的身体,本身就是个虚妄的。地、火、水、风,虽然地火水风是人体组成的根本元素,但是它还是个虚妄的。一个人如果持戒清净,努力修行,有时候你就不打坐,在那坐着有时就可以呼吸没有了,甚至你都自己都去找呼吸,哎哟,我怎么不喘气了,这都非常好的。

所以说禅定不光要打坐为禅定,处处要有禅定。什么是禅定呢?这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大珠慧海禅师著)里讲:坐见本性为坐。所以说坐禅啊,得见性,才为坐。一心不乱为禅,禅定是这么回事。

我们只要能达到坐见本性,一心不乱,那就是禅定,不管行走坐卧都是一样。怎样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把你的眼睛看住,把你的嘴看住,把你耳朵看住,不要看,不要听,不要去贪吃,不要贪睡。也就是财色名食睡要看住,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看住,这样的话我们就是禅定。

打坐的方法,哪腿在上面都可以。有的人腿盘不下去,比如说这个人太胖了,他不光身体胖,腿也胖,一盘这腿就高起来了,就容易身体往后仰,坐不住,怎么办?后面可以垫个棉垫,可以这么厚也行,有的垫这么厚(手势,大约三指厚)。垫个垫,腿也能下去,下去以后再慢慢撤。(逐渐再不需要垫)在坐的时候,当你坐好了要晃一晃,因为有肌肉被压住了,或是垫给硌住了,晃一晃把它晃舒服了,这才可以坐。在坐的时候,后脖颈要靠到你的后衣领,轻轻靠着后衣领,下颌要往下,不要往上挑,这样就可以了。你要是正念要足,自然他就禅定。所以说打坐的方法有很多。

至于手势(是否需要手印)那个问题,我的想法,你愿做就做,不做就拉倒。因为我们坐禅定,手也要放下(指不再想它)。刚开始可能需要做一种手势(手印),最后手也不要了,人都不要了还要这手干吗,是不是?所以不要执着这些胳膊腿和手。但是(手印)这个方法还是很殊胜的。

佛也讲(过)了禅定的功德,在戒律上都有。

问题三十九:年龄大的女众可以双盘吗?

这不可以的。如果说年龄大了,比如生理上开始有变化了,能不能双盘?我估计这个恐怕差不多少,佛教不让女众双盘主要是爱护大家。

---------------------------------------------------------------------------------------------------------

智敏上师说,佛说的,女众单盘。我们就按照这个去做。

不要自己非要去双盘,要按照佛说的去做是最好的。

---------------------------------------------------------------------------------------------------------

师兄附件净空法师问答,供参考:

◆问:下面一个问题,请问佛七打坐有何意义?

■答:这个没有特别的意思,佛七里面的仪规多半都是调身,人经行走累了,叫你坐一下,所以叫止静。坐一下,让身体休息一下,止静的时间不会太长,稍微休息之後再叫你再经行。所以,佛七里面通常都是拜佛、经行、止静,这个方法来调身。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用这句佛号把一切妄念打掉,佛七学习的目的就是《弥陀经》上一句话,「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禅,不乱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就不乱,所以它还是修的禅定。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7/9/29 08: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19: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前天末学这边天气特别特别闷热,末学拜完佛后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接下来念佛的时候心就很难安定下来,要咬牙坚持,这种时候,末学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句话【以苦为师】,末学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就想应该是精进修行的必须吧,就咬牙坚持吧。身体上的苦总归是能承受,说起来最可怕的真的是心的堕落呢,懈怠心起来了,身体也就被心控制了,师兄【把心管好是关键】的教诲对末学很有针对性

■答:以苦为师,目的是为了对治我们贪图安逸享乐的心,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安逸享乐的果报的可怕性和享乐本身的虚幻性,在心中时刻警戒自己,再能看破放下,不再有这方面的贪欲和执着,遇到苦没有抱怨不满,能够随遇而安,道心不减,就同样达到了以苦为师去修心的目的。在平时,不能见苦就躲,见乐就贪,但是也不要过分刻意找苦吃,除非我们自己贪图享乐的比较严重需要自讨苦吃以修心。佛法要我们行中道,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我们专修净土,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中修六度万行是不能废弃的,但还是要以念佛的正行为根本大事,其他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不可缺的,但相对而言还是助行。即使自己想练盘坐,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一定不能急躁,特别是对于年龄已经稍大的人,更要注意,同时打坐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也不能不知道,就好比服药要了解药的服法和可能的副作用一样。修心为学佛第一要务,念佛为求往生第一要务。

另外,天气凉下来时,拜佛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后腰不要受寒,打坐时要防止地上的寒气侵入身体。坐着念佛时可以坐在椅子上念佛,也可以将腿散盘起来坐在垫子上念佛,臀下的垫子要有3-5寸厚或更厚,总之要将厚度调整到能使自己坐得端正平稳,天气寒凉时就要用毯子盖住盘着的腿和脚包括腰,如果屋里没有暖气或明显冷,还要注意后脑、颈、肩的保温,以及不要受风,必要时也要盖起来,否则受了风寒可就很难办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1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背诵过阿弥陀经后,末学诵经时再也没发生过昏沉易睡的问题了,而且很少妄念,因为要专心去想下一句是什么,一举数得,末学心里很欢喜,和师兄分享。

■随喜随喜!师兄自己找到了克服昏沉的方法,很好啊!每个人的情况或者说是业障都不尽相同,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不知道师兄诵经的语速怎样,应该是参考过网上下载的诵经音频吧,末学个人的体会是在对经文熟悉以后,如果诵经的语速较快的话,就必须很专心,不专心就会很容易停顿下来,如果语速慢,就容易走神。

◆末学下载过的诵经音频速度都比较慢,是那种教读的感觉,而且不同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读音,末学决定不去考究了,最初背诵的版本是什么读音末学就用什么读音了,背诵下来后诵经的速度也慢慢增快,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应该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速度了吧,末学慢慢实践摸索。

■定课诵经的主要目的是修定,也就是去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熟悉经文后,通常是以较快的速度来念诵的,让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分辨经文的意思,乃至快到连标点符号处都不停顿,除非在需要换气时才停顿一下。当然还是要诵的字句分明,不要因为贪快就发音含糊,就慌张忙乱,气息紊乱,那也不对,这需要体会。建议到净空法师专集网站的视听图书馆下载无量寿经或地藏经的读诵音频作参考,好像有慢速教读也有快速念诵的,也可以到其他佛教网站下载经文读诵的音频作参考,也许有念诵阿弥陀经的音频,或者其它的经文念诵也可以,主要参考其语速和换气停顿提点。语速慢了就容易让妄想有机可乘,当然语速快也是要根据各人情况而定的,不必强求一致,但还是应注意不要慢。

◆佛说阿弥陀经,末学已经能够背诵得相对流利了,所以语速能够比较快,关于思考分辨经文的意思,因为末学的机械愚钝,反而暂时还不成问题,末学目前只是单纯执着于机械的背诵。关于因为是背诵反而能够专心的问题,末学忽然又想起末学刚刚背诵下来往生咒的时候,持咒很少会散乱走神,到后来熟悉到不用意识就能背诵的程度时,散乱就来了,不知诵经熟悉到这种程度时会不会也出现这个问题,想来还是很难避免的,或者说肯定无法避免,末学自己先做好心理准备,上次又沾沾自喜过早了,虽然不至于是忘形,但总归是很浅薄,有时末学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自己都觉得很幼稚很可笑,难为师兄能容忍末学这么久

阿弥陀经,末学刚刚开始学佛接触到时最先想的是,为什么要不断强调黄金为地金沙布底四宝周匝围绕珠宝严饰,金银珠宝,为什么用这些俗物来形容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末学对这部经一直很好奇,所以关注的就多。现在末学能够做到不去想这些为什么了,就安心诵经,诵经的时候心里还能相对清净。师兄教过末学不要同时诵几部经,末学就选择了这部阿弥陀经专诵。同时在听法师讲地藏经,惭愧的是一遍还尚未听完,阿弥陀佛!末学太懈怠了

经中不能确定的读音末学列了个表,参照的教读音频有三个版本:海涛法师、慧平法师,还有一个寺院唱颂版,是从这里下载的http://buddha.goodweb.cn/music/music3.htm

还曾经用百度搜过一些注音链接
http://rlrd.bokee.com/335470.html

http://www.amtfamtf.net/jtzj/amtj.htm

上次说末学没有能力取舍,但经要诵,即使不确定,末学还是选择如何去读,表中第一个注音就是末学的选择,是一种没有把握的选择,原本想如果不介意就这么诵下去吧,现在既然决定考虑这个问题了,就有劳师兄帮助末学解决吧,阿弥陀佛

舍利弗
Fo  fu

目犍连
Jian  qian

俱絺罗
Chi xi

憍梵波提
Jiao  qiao  bo  po

摩诃劫宾那
Nuo na  nou

薄拘罗
Bao  bo

七重栏楯
Shun  xun

盛众妙华
Cheng  sheng

即以食时
Shi  si

还到本国
Huan  hai

饭食经行
Shi  si

阿鞞跋致
Pi   bi

遍覆
Bian  pian

宿王佛
Xiu  su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  e

Nuo  nou


■以下有下划线的发音是末学个人认为可以首选的发音,也就是说,不能肯定是最正确的发音,但是就像阿弥陀佛的阿如何发音一样,不必过于执着发音,诵经和念佛一样,目的是修清净心,佛经翻译时的古汉语发音跟现代汉语发音肯定也是有了不少变化的,所以,末学标注的发音供师兄参考。

末学是问了也在诵阿弥陀经的母亲,但母亲的经本也没有注音,有的发音也不是很肯定,忽然想到末学有一本阿弥陀经,很久没有看过了,有没有注音也不知道,拿出来一看,有注音,所以又参考了这个经本,但这个经本上的个别注音好像也不是很值得首选的。尽力就好了,老实诵经吧,还是净空老法师说得对,清净心重要。


舍利弗
Fo  fu

目犍连
Jian  qian

俱絺罗
Chi xi

憍梵波提
Jiao  qiao  bo  po

摩诃劫宾那
Nuo na  nou

薄拘罗
Bao  bo

七重栏楯
Shun  xun

盛众妙华
Cheng  sheng

即以食时
Shi  si

还到本国
Huan  hai

饭食经行
Shi  si

阿鞞跋致
Pi   bi

遍覆
Bian pian

宿王佛
Xiu  su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 e

Nuo  nou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原来是读nou啊,末学一直以为读nuo,乍看师兄的首选末学还在怀疑,用输入法打这个耨字时才知道末学错得真是厉害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0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同事一起出外勤,同事很少干活,末学虽然不断告诫自己不要起嗔心,但告诫的效果很不如意,心态还是不平衡,找不到想要的平等清净。

■根本讲,是因为我们还是修行不够的凡夫,我相未除,我为什么要干活,我为什么要多干,都是因为有我这个障碍,如果我们肯定包括自身在内的这一切都是肥皂泡,我不过是一个假名,实际上这个肉体的身根本就不是我,一切的活动不过是梦幻泡影的变化,就不会有累和不平这些烦恼了。正因为总是有“我”这个概念,所以就和我们自己学到的认识到的佛性产生了矛盾,烦恼也就来了。或者,如果我们肯定到众生同体,自他不二,左右手的关系,也就不会有这类烦恼了。或者,我们能做到不见世间过,修行修自己不修别人,这正是磨炼自己心性的好机会,帮助自己磨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也就好了。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前是天天在厨房里做很辛苦的工作的,不是到禅房打坐的;台湾的广钦老和尚和大悲寺的妙祥法师,帮助弟子修行的一个方法就是无缘无故地让他多干活,还要对弟子干的活吹毛求疵,找到一点不是就对弟子大发脾气,甚至无缘无故就对弟子发脾气,这样做就是为了磨掉弟子的习气、我执,如果我们在这些师父身边,都不及格啊。既然都是肥皂泡,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因果不空啊,我们修善因得善果,我们羞忍辱得清净平等觉。知道道理容易,做到可真的不容易,共勉!

当然,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一者要加强佛法的学习,二者要在日常逐渐演习才行,我们的根性不大可能顿悟,所以有一个过程是很正常的。佛法讲行中道,同时强调精进,就是在自己当前能理解和做到的基础上,稍稍加一点劲修行就可以了,等自己进步了,再稍稍加一点劲,这样不至于让我们觉得修行很难,产生抱怨甚至退心,又能不断进步,如果一下子要求太高,反而可能把琴弦拉断,就坏了。师兄的工作如果没有时间和工作成果的量化指标或限制,自己就不必要用高效的满负荷的甚至超负荷的工作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那样反而不利于长期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节奏慢一点稳一点,不急不躁,心平气和,一样一样按部就班做就是了,中间该休息就休息一会儿,做到多少就是多少。佛弟子在日常工作中不应懒散放逸,应该做出好样子,别人不做,我们不能也不做,这是肯定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修行情况和工作情况掌握好分寸,不必让自己身心做得太累,不必在世间事的外表上过于突出地做表率,我们关键要修心,通过做事修心,遇到别人不做把活留给自己,自己也不抱怨,这才是修行的重点。

从因果的角度想,尽职尽责不偷懒必然会有好的果报,比如来生得享清闲之福,现在偷懒的果报则正相反。当然这样想多少还是有点消极的。不过也有益处。还可以把同事作为考验自己的师傅、佛菩萨想,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佛菩萨在示现反面形象教育自己。同时自己不愉快想不通的念头一起,赶紧觉醒,提起佛号,这时能想起念佛,比没有事做时坐下来念佛的功德大得多。念两声烦恼又起,就再提起佛号,再起再压,关照自心,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急躁,不要因为妄念力量强就起烦恼,念佛的心要平静沉着冷静坚定。

工作中与同事相处的事,还可以参考境缘集净空法师传法心要中不怕吃亏,吃什么亏,上什么当,吃亏上当也不过百年,自己将来往生作菩萨去了(大意)一段话。学习吃亏,吃亏是福,学做愚人,愚人是真聪明人。当然也不是要学吃亏学到把自己累着啊。学忍辱,就像境缘集中广钦老和尚说的,乃至不觉得我在忍辱。关键是无我,没有我了,谁累?谁受辱?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 06: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几度秋凉,更多时候,末学是从中学习如何做人的,从学做人再推及学佛。很多很深奥层次很高的教义讲记不适合末学这种下下根机的人,末学好像只适宜看很平民化很浅显的内容。

■师兄谦虚得让末学更加无地自容了,师兄自认下下根机,末学就是狂慧了,大胆到直接告诉师兄怎样做,已经是末学无知和狂妄的体现了,难为师兄敢听敢信,但愿不要耽误了师兄就好!不妥不对的地方师兄要谅解啊,即使不知道末学哪里讲错了,也要谅解啊!阿弥陀佛!中医几度秋凉,末学是因为长就没有肯抽出时间看一看,不了解其内容,听了师兄的介绍,还是要看一看的。末学不是平民吗?师兄开始分阶级了,呵呵!

◆阿弥陀佛!末学是有自知之明不是谦虚,如果末学的自我评价让师兄感觉自己如何如何就是师兄没有自知之明了!阿弥陀佛!末学最需要的最感激的就是师兄这种愿意直接教末学怎么做的做法和师兄种种言传身教的榜样,末学一直气愤于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师兄别再用这类的话逼末学去想该如何表达对师兄的感激和感恩了!阿弥陀佛!

在末学心里师兄不是“平民”!末学所指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以经济、社会地位为度量的社会阶层,末学所说的是精神上心灵上的平民,浅薄、贫瘠、依赖、寄生、容易堕落等等,这都是末学的显著特征。末学陈述自己的这些特征时没有情绪更没有怨艾,末学看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小心却引发师兄关于无知狂妄之类的说法就是师兄的不是而不是末学的问题了,阿弥陀佛!师兄自我批评吧!

■只能说末学先学了几年,师兄后学了几年,先进和后进的差别,说精神上心灵上的平民,浅薄、贫瘠、依赖、寄生、容易堕落等等实在刺激末学,也是师兄自信不足的表现,谦虚和自信之间要行中道啊。不再谈这个问题了,末学还是自我批评了!阿弥陀佛!

◆先学和后进啊,师兄看看末学再学多少年能赶超爱因斯坦,赶超净空老法师呢?阿弥陀佛!学佛人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打滚的人也不计其数啊!

末学真的是没有信心自己能成为那万中或万万中的一二啊!再说一次,谦虚和自信都需要资本啊!而且是很深很厚的资本啊!

好了,末学同意打住,不再谈这个问题了,等末学修学到能树立起自信心时再来谈,阿弥陀佛!

■再学多少年能赶超爱因斯坦,赶超净空老法师呢?-----野心不小啊!野心太大,或者说自卑感太强,就是潜藏的有点傲慢心了,希望自己有傲慢的本钱?这是开玩笑,别当真。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不是烦恼吗?胡思乱想啊,老实念佛就是了,想这些都是打妄想,是不老实,只要往生极乐,都是一生成佛,哪有那么大差别,差别是在这个苦世界才有的,要想把这个差距拉平,不就是在贪婪这个世界吗?更何况一旦成佛,不但佛佛平等不二,而且没有先后之别,绝对平等。所以老实听经念佛就对了,想这些都是不老实。

末学真的是没有信心自己能成为那万中或万万中的一二啊!再说一次,谦虚和自信都需要资本啊!而且是很深很厚的资本啊!----师兄既然这么爱谦虚,没自信,也只好这样了,这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能把握,反正想这些是妄想,有问题能找到人问就问,找不到人问也无所谓,老实念佛,其他的不想,才对。

好了,末学同意打住,不再谈这个问题了,等末学修学到能树立起自信心时再来谈,阿弥陀佛!-----修吧,不过只有一条路可通,放下。

还有,问中医几度秋凉,静下来想,就是末学在攀缘,在强求,什么心理作祟使然呢?末学为什么强求师兄去看去感?暂时先放下不去想了。跟师兄道歉:对不起。再谢谢师兄的宽容忍耐,阿弥陀佛!谢谢师兄!---------没有强求啊,已经以比较快的速度看了一遍。读后感:业力啊,都是业力,治得了他人的病治不了自己的病,治得了这个病治不了那个病。


◆呵呵,渴望傲慢的本钱啊,如果真是这样由此可知末学骨子里是多么虚荣多么好名了。野心?没有,潜意识里也没有,就是想用那句话反证师兄先学后学的观点,举证不恰当是末学的罪过。如果不是野心,就只能是自卑心了,末学应该是不渴望出人头地有能够傲能够慢的本钱,但很渴望很渴望有当生成佛的本钱,然而种种容易堕落的现实让末学无望所以就自卑了吧,使劲拔也拔不出来的自卑,使劲放也放不下的烦恼,阿弥陀佛!

师兄的这些鼓励,每次看到都会安心一些振奋一些,回头遇到具体人和事时再迷惑再颠倒,能顽固到这个程度,末学也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再自我安慰一下,回想起来,感觉今年跟去年比好像也不是一点进步也没有,去年常常会心神大乱,今年境缘虽然不同,但遇到事时末学多少还能有一些把自己先置身事外去想应该怎么办的能力,去年真的是昏沉在其中。感恩师兄的一路指引,谢谢师兄!

■使劲拔也拔不出来的自卑,使劲放也放不下的烦恼,----------有自卑是烦恼,想拔出来又是一个烦恼,所以越想拔烦恼越多;真放下是不用使劲的,使劲也是烦恼;烦恼本空,放下空根本不用使劲,只有一起都放下,啥也不想,老实念佛,老实念,一年两年三年,不求感应,不求一心(但要力求都摄六根),不求功夫成片,不求得到往生的保证,完全放下自己的意思,做一个老实念佛的愚夫愚妇,境缘集中黄念祖老居士说的:老实念,是真秘诀。怎奈我们舍不得我们的“聪明”劲。
 楼主| 发表于 2007/10/7 19: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天看到师兄很久以前发到论坛的千亿圣号大念诵倡议,末学昨天报名参加了,而且把那个赠送念佛计数器的公告贴到了净密禅房,希望能用这种方式结缘一些网友也过去看看。念佛计数器末学也请了,笨到末学这种程度,十句计数尚可,到百千万就要糊涂了,以前末学念佛从不累计计数,发愿报名参加念诵后末学从昨天开始计数,同时念佛计数再加上打妄想,末学真是拙于应付了,还是十句十句的念,但常常忘记已经念了多少个十句了,只好再从头念起,很惊叹那些日诵十万佛号的大德是如何计数的,阿弥陀佛!不知那个计数器好不好用,能不能把末学从计数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因为以前从不计数,末学都不知道自己每时每日能念佛的次数,昨天报名时先填报了十万,后来又担心发了愿却不能完成,到提交时又改成了一万,昨天计数之后才知道,末学这个目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只好再报一次名了,惭愧!阿弥陀佛!

■除了用十念法,建议师兄在念佛时一定不要分心计百千万这样的数,念佛时分心计百千万的数字是错误的,境缘集中印祖说的,不许又记百记千。境缘集中不是有吗,可以先测算一下自己平时念佛的速度,然后根据每日念佛的时间乘以速度不就得出念佛数了吗,如果担心这个数字不太准确,可以将得出的数字适当减小一点儿作为自己实际的念佛数就可以了。即使是十念法,印祖也说不一定要记到十,如果自己记到十有困难,可以只记到五或六或七都可以的。

惭愧万分的是,末学这一两年念佛的定课做得很不好,没有规律,所以自己反而没敢报名千亿圣号大念诵。不知道念佛计数器是怎么工作的,如果需要在念佛时分心去按计数器的某个键,建议也不要用计数器,就用时间乘以速度的方法最好。

师兄报的十万或一万佛号是多长时间内念佛数?

关于大德的日诵十万,就像境缘集中印祖所说,那是舌根意根都很利的人才能做到的,普通人如果只是贪多念,却不注意摄心,反而少有功德,我们要注重都摄六根,然后尽量多念佛,不能单学多念佛号。切记。


◆惭愧末学忘记印祖的这个告诫了,只记得很多大德都说过念佛不可以计数不可以执着于多少,所以才一直按时间定课没有按数量定课,所以报名参加千亿念诵时也踌躇了一段时间才决定,报名参加后又困扰于这个计数的烦恼所以就邮件师兄了,就是知道师兄肯定会有好的忠告给末学的,阿弥陀佛!末学还是很有智慧和远见的,呵呵,能用这种习惯向师兄学习求教,阿弥陀佛!

给师兄邮件后再定课念佛时末学也突然想到了为什么一定要十百千的累计计数呢,为什么不按单位时间念佛遍数和累计念佛时间计数呢,实践了,这个办法的确很不错呢,而且测试过多次末学念佛的频率还算比较稳定,师兄忠告的极是,如果所请的念佛计数器需要分心按键计数的话末学就决定还是按时间计量了。

师兄所言的定课时间不规律是何意?难道定课连起止时间都要固定吗?不是说有固定的时间量即可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末学自以为自己的定课不知道该是什么了,因为要照顾孩子等等,末学的时间更是不规律,从来都是只能等孩子睡着以后才能做功课,而且早晨只要孩子醒来不管末学的功课是否已经完成都不得不中断放弃用其他时间再补足(不是末学谴责孩子的爸爸,在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分担上,末学能依靠的很少,学了这么久也知道这是末学自己的果报,现在不会像以前那么抱怨和不平了)

千亿念诵这是第六届,时间不由自己选择,统一截止到8月26日就是农历的7月15。不算非定课时间随时随地的念,定课时间每日念佛两千次对末学来说能不急不缓比较从容(很惭愧这个数字一样很小,就是说末学定课念佛的时间并不多),这一届就要期满了,末学决定再报名时就按这个平均数量和剩余的天数来报吧。

更羞愧关于般若境缘集末学常常看完就忘完,还不安心多看常看,常被还不曾看过的新内容吸引,问题就是因为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的本质吧,阿弥陀佛!末学决定把学习境缘集也“定课”了

■境缘集中黄念祖居士也说过,念佛要:沉着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因此有变得有口无心地念佛,要与印祖所说的以怖苦心都摄六根念佛互相参看才对。两种说法是没有矛盾的,只要我们不去照顾妄念,而是都摄六根老老实实念佛,就有体会了,念佛也要行中道。多看境缘集是很有必要的,毕竟都是祖师大德开示的精华,如果能深入体会,落实到修行中,就像再版序中所言,可以指导我们加速提升自己的修行,应该不是虚言。当然,绝对不排斥看其他的内容,但是先将祖师大德的精华开示理解落实,是不会有错的。

末学所说的定课不规律,是指定课的时间长短不保证(至于其中的原因师兄不必关心,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一些主观的原因),不是指其他,师兄现在的定课做法就很好,不必多虑。每个人的情况都大不相同,我们念佛还是要注重在都摄六根而念,不要关心念佛的数目,果然能摄心而念,一小时念百声不少,当然一小时念一万声也不错,就看是否摄心了。念佛久了,应该自然有体会,所以只要老实念就好了。境缘集中这一段也很好: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散乱”如有人患近视眼,“入魔”就像误入敌人的特务组织,下场就悲惨了。所以不要总是在“分别”,是好了一点,还是坏了一点?这样修好,还是那样修好?时而欢喜,时而焦虑,无时不在分别之中,处处不离有求之念,于是无上殊胜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故夏师有句曰:“分别即是魔网”。念来念去句句都染上有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实念!


◆阿弥陀佛!师兄告诫的很及时很及时,末学的的确确一直在不停地分别分辨,散乱和分别的病末学同时具足。就在刚才来邮箱之前末学还想报告师兄自己修学中的一点变化,一点点小变化末学就沾沾自喜,多么典型的分别心啊!多谢师兄多谢师兄!末学一直在说放下却从来没有放下过而且看起来是不肯放下,修行真是不容易啊,又想起师兄说过的那句修行须是铁汉了

师兄中午告诫的安闲也很对末学的病,末学做不到放下肯定也做不到自在,自在念佛,念佛自在,末学就老实念佛,不去多想了。

以前听法师讲经和看般若境缘集,末学都安排的很随意,想不起来就不看不听,没有时间就不看不听,末学决定以后也要限定听经和学境缘集的时间量,就像定课拜佛念佛一样,不然末学会一直这么懈怠下去,还有剩余的空闲时间时再去看别的,阿弥陀佛!多谢师兄一直以来不厌其烦的教诲!
发表于 2007/10/8 02: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8: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菩萨对于众生是自己对自己,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净空法师)

很多地方都读到这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末学浅显的理解为对一切众生慈悲,无缘、同体怎么讲?请师兄解解

■佛和大菩萨已经断掉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大菩萨尚未完全断尽无明烦恼),实证真空妙有的诸法实相,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境界,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对自己对宇宙的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完全肯定并证实了宇宙和众生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但是共同体,而且完全没有界限,实际上是没有众生没有自己没有外界没有内界,一种平等、清净、寂静、喜乐的境界,常乐我净的境界(所说的平等清净寂静喜乐、常乐我净,只是让我们想象一下,其实我们还是体会不到的,因为那种境界是超越了文字,超越了我们凡夫感官、思维所感受的平等清净寂静喜乐、常乐我净的)。没有众生没有自己没有外界没有内界,这是宇宙的真相,也就是体,知道了众生在本质上是没有界限的,是一体的,有你我的分别是因为众生有错误的知见才产生的,所以佛菩萨对众生就是自己对自己,因为就是没有分开的一个整体,所以连缘分也谈不到了,缘分是在两者之间谈的,没有两者,都是一体的,所以本质上就是无缘了,根本谈不上缘分的无缘,谈缘分就见外、就与真相相违背的无缘。就像我们自己在无意识中左手帮右手挠了一下痒痒,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右手应该去好好谢谢自己的左手一样,因为是一个自己。但是从我们凡夫的境界看,我们迷失了、颠倒了,错把左手认为是自己,把右手认为是他人是宇宙环境,完全不了解联系左右手之间的躯干的存在,于是左手跟右手分彼此、讲条件、搞斗争,搞得自己烦恼重重、苦不堪言,其实,何苦来哉?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眼前一直装上一台超高倍的显微镜,我们还能看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吗?还能看到历史、金钱、名誉、美丑吗?看不到了,只能见到电子和夸克了。当然,这只是比喻,不等于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活泼泼的,虽然不见万物的分别,也不妨碍去帮助万物,虽然无疲厌地帮助万物,仍然不见万物。


◆原来无缘是这种意义,末学原来的理解差了十万八千里也不止,应该用背道而驰,就是说末学原来刚好理解反了。师兄讲的这种意义对末学很新颖,不过末学能够很信服的接受,就是说无缘和同体是一个意义,都是一体的意思,末学这次没有理解错吧。

■无缘,就是不谈条件,不讲报酬,完全主动义务服务,服务了也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帮助了别人什么、不觉得有谁受到了我的帮助,不觉得自己怎么好,完全是随时随地无条件不着相三轮体空地服务帮助他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7: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天身边一位同修赠送给末学一本《回归家园》,放了很长时间一直都没看,最近看了,觉得结缘给初学很不错,在网上找到了电子版,附件给师兄,供师兄结缘用

下面这段内容是从回归家园中引用的。这个一心不乱和专修的观点很入末学的心。原来在末学心目中一直只是简单的把一心不乱理解为没有任何杂念和妄想只是一心念佛。这种“求生净土这一终极目标不乱”的一心不乱对末学很有吸引力。或许这种观点末学也曾经看到过,但没有在心中留下感觉和印象,书中这样的表达很直接,很适合末学学习。

师兄看这段内容是正知正见吗?
=====================================================

《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是令众多净业同修困扰的话题,莲池大师对此以“事一心,理一心”作了精辟的论断,“理一心不乱”是圣者的境界,我们姑且不谈。我们单从凡夫层面来探讨“事一心不乱”,笔者个人将此理解为“求生净土这一终极目标不乱”。 众生“往生”的真正含义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只要净业行人尽形寿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至临终仍不改初衷,自然与佛愿力相应,蒙本尊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修行净土法门,最忌目标散乱,前日想求生极乐,昨日又发愿兜率,今日又想来生为男身出家,明日又可能发愿到药师佛国,这种心态即与“一心不乱”相违背。所谓“一心不乱”,应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形下,均保持求生极乐世界的愿望和信心,即使有朝一日豁然开悟,明心见性,登地证果,或者天塌地陷,利刃砍头,乃至臭名昭著,也至死不渝,决不改变信愿。如此,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由上可知罗什大师的“一心不乱”即为玄奘大师的“系念不乱”(把持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为玄奘大师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正念不乱)。而“若一日至若七日”章句后面,应为省略号,以示可以无限延伸,不做片断想,遇到净土法门一日就行持一日,遇到一年就行持一年,尽形寿行持终生不辍,直至蒙佛接引。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之后又对《佛说阿弥陀经》的重新翻译,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佛法圆融无碍,判断一位净业兴人是“专修”还是“杂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经或多部经作为尺度的。因为一部与多部是数量的概念,而专与杂是质量的概念。研读经典多少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以及文化的深浅、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论。你主张少而精,可以专念一部经;你主张广学多闻,可以念多部经。但无论念一部经也好,念多部经也好,以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为唯一目标,便可以称为“专修”。反之,即使专念一部也不能算是专修。

《佛说无量寿经》“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都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也有“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日一夜”等章句。如一个人发愿要赚钱买一套房子,定下既定目标后,他本职工作所赚的钱,开发副业所赚的钱,从事兼职所赚的钱,全部集中起来都用于买房子,就叫“专修”。如果他把赚的钱既用于买房,又用于买车,还挪用去搞投资,则称为“杂修”。如果净业行人把持戒、念佛、诵经、持咒、行善等种种功德回向于“求生极乐世界”,即使是日日诵经、天天持咒、广行六度四摄,都是“专修净业”,否则即为“杂修”。

■师兄发这篇文字是给末学参考的吗?还是交流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这段文字是谁写的?

◆发这段文字是想请教师兄这种观点是正知正见吗?这段内容是从《回归家园》中摘录的,不知道是谁写的,没有特地查过。

◆师兄是出差了吗?还是有邮件末学没有收到?末学求教的一心不乱还没有师兄的答案。想起了师兄转过的元音老人谈往生西方之关键,还有那个伏烦恼的讨论帖,当时看这个两个帖子时感觉很有感触,现在再去回想脑子竟然空空的,都不能概括的想起它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就是师兄不止一次说过的“学不入心”吧,能到这种程度末学自己很感叹。

今天下午很快的看了一遍这个帖子《怎样才是一心不乱》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6667,不知道这个(净宗法师讲述),是法师名号就叫净宗,还是泛指净宗法门的一位法师,从内容看好像是台湾的法师。这个帖子的主要观点就是文章中第五节总结里的这段内容吧,这样应该就是和末学摘录的回归家园的观点是相应的吧?虽然这种观点很入末学的心,让末学畏难的心稍稍平复些,但末学自己不能判断这是否是正知正见,所以一定要请教师兄的看法。如果末学有想错做错之处请师兄直言,谢谢师兄!阿弥陀佛!

摘录:
關於「一心不亂」我們總結一下。從一開始就說明一心不亂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一般人理解的禪定一心、不起妄想雜念;一種是按淨土宗經教的理解,一心不亂就是一向專念,這也是善導大師的一貫解釋。只有按善導大師的解釋才是正確的,如果一定要解釋為如何禪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堅持認為不這樣就不能往生的話,那過失就太多了。


没有及时回复,非常抱歉,没有出差,但忙于其他的事情,曾两次准备回复一心不乱的问题,但都是写了一点点没能写下去,也就没能及时回复了。

相信自己能往生,相信弥陀肯定接引,这是修净土的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不相信这些,即使念佛念到风雨不透,也不可能往生,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这些,也不可能认真念佛,更别说往生了,只有相信了这些,才会认真念佛,只有认真念佛,才可能念到伏住烦恼,即使生前没有念到伏住烦恼,也完全可能在临终时刻专心念佛而伏住烦恼,所以,祖师说信愿念佛伏住烦恼而往生,是肯定的,说信愿往生,也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拿着祖师说的信愿往生来否定祖师说的信愿念佛伏惑往生,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某种根性和修行层次的人来讲,他对佛法对净土了解还不深,疑心还重,信心不足,只能对机讲浅一点的法,就说信愿即可往生,一种就是故意对于祖师的伏惑之说视而不见,欺骗自己误导他人。

说明:修净土第一重要的是相信佛力接引,相信自己念佛能往生,做得生想,然后要看破放下,逐渐修习不贪恋此方的一草一木,老实持戒念佛,必然往生。如果老是在自己能不能伏烦恼能不能往生上乱想乱分别,就不是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必然不想这些而一心持念佛号了。否则耽误了自己不怨别人。

不管一个念佛人生前把往生的标准定为什么,判断他此生命终后有没有往生的标准,就是印祖依据佛经说的顶门温热,即使是梦中往生,也是这个标准,只是梦中往生的人别人不一定能探查到顶门温热而已。这个标准是绝对的,不管你是怎样做往生想,你是怎样相信自己,相信佛力,最终有没有往生就以此为标准。(念佛人做往生想,信佛信自是绝对必须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是每个念佛人都能在今生命终时往生极乐,这也是事实。所以,把今生成功往生极乐的最低条件找到,是有必要的。境缘集中蕅益大师和印祖的“可不伏惑耶”、“烦惑不复用事”这两句圣言量,这两句祖言,就是最低条件,除非我们故意绕开这两句,对这两句视而不见。如果伏不住烦恼佛也可以把我们接走,那就必然得出只要念佛就绝对当生往生极乐的结论,可是这是与事实不符的,没有事实支持的论断是不成立的。

印祖要我们重信愿,也要我们求一心,同时更强调信愿,这是因为,即使一个恶人,也可能临终闻念佛法门而信受念佛往生,所以,只要一个人还没有命终,即使他平时不念佛,也不能说它绝对不可能往生极乐,或者说他也完全可能在临终时往生极乐,何况对于一个一生信愿念佛求往生的人来说呢?所以,如果一个人平时念佛就念到了事、理一心不乱,那我们可以肯定他就一定能往生了,而且是生死自在,可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了,如果一个人平时念到了功夫成片伏住烦恼,那我们可以肯定他有往生的把握了,如果是深层次的功夫成片,就可以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了。然而,如果拿平时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或伏住烦恼而断定他不能往生,却就大错了。但是,如果说在命终时刻也不需要在平时念佛的基础上再加上强烈的信愿力而达到在念佛的一念至十念间伏住烦惑,也就是功夫成片,同样是错误的,是违背圣言量的。信愿必须强调,没有信愿不可能念佛,平时认真信愿念佛了到临终时成功往生的把握才最大,而且,恶人十念往生就是靠信愿力达到命终时刻伏惑而往生的,所以强调信愿永远没有错,坚信自己一定往生是必须的,即使是成就世间事业尚且要有对成功的坚定信心,何况是往生这样的出世间的大事呢。为了最大限度增加临终往生的把握,平时就要加强信愿,加强念佛的功夫,如果平时就达到了伏惑不起,又有坚定的往生信愿,那么临终时成功往生就肯定是有把握的,这也就是古大德说的,要想自己决定往生,要现在就能往生才行,这就是强调信愿和功夫越高越好。也就是说,平时的功夫是为了练兵,平时不刻苦训练的军队能说是好军队吗?所以,强调信愿的同时强调功夫,不因功夫不够而影响信愿,又不因强调信愿而忽视功夫,才是正确的圆满的教法。如果一味强调信愿,却对功夫绝口不提,那就成了本愿法门。想一想,仅凭临终十念而往生的人,有几个?蕅益大师说万中无一。净土法门的纲宗时信愿行,有了信愿要行,不把伏烦恼作为目标的行,不是真行,即使我们难以圆满实现这个目标,也不能怀疑这个目标,还是要在信愿不退、信心不二的前提下向这个目标前进。

我们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故。同样,净土法门这个易行道,虽然不需要完全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但至少也要在命终往生时刻让妄想分别执著暂时不起作用才行。净土宗不是简单容易到连佛法的根本原则都完全不要了,而是把这个原则极大地降低了,虽然降低了,不是完全没有原则和标准了。

只要还没有命终,不论念佛功夫在什么水平上,念佛人都完全可能往生,所以在坚定信愿的同时以伏烦恼为目标老实念佛,就对了,即使平时还伏不住烦恼,临终也完全可能伏住,所以永远不要有疑心,又不要仅凭信愿却不重视念佛伏烦恼的实行,就对了。

那种只强调信愿不强调实行的教法,不是一种很负责任的教法,当然,说信愿就能往生是没有错的,因为完全可能往生,而且今生不往生来生往生,因为信佛念佛就种下了金刚种子嘛。但是要想做到有把握当生往生,除了信愿,不能不重视伏惑的功夫。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不是自力法门,但也不是单凭他力的法门。

简评回归家园的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是令众多净业同修困扰的话题,莲池大师对此以“事一心,理一心”作了精辟的论断,“理一心不乱”是圣者的境界,我们姑且不谈。我们单从凡夫层面来探讨“事一心不乱”,笔者个人将此理解为“求生净土这一终极目标不乱”。 众生“往生”的真正含义是阿弥陀佛的“接引”,只要净业行人尽形寿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至临终仍不改初衷,自然与佛愿力相应,蒙本尊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一心不乱有这层意思,境缘集中黄念祖大德也说过:一向专念就能往生,不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这段话是在说三心二意不能往生。但是一心不乱不是仅限于这层意思。

修行净土法门,最忌目标散乱,前日想求生极乐,昨日又发愿兜率,今日又想来生为男身出家,明日又可能发愿到药师佛国,这种心态即与“一心不乱”相违背。所谓“一心不乱”,应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形下,均保持求生极乐世界的愿望和信心,即使有朝一日豁然开悟,明心见性,登地证果,或者天塌地陷,利刃砍头,乃至臭名昭著,也至死不渝,决不改变信愿。如此,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是这样,求生极乐首重信愿,没有信愿其它都谈不上。但境缘集中不是说了吗,无行不为真有信愿,信愿行不可分,要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由上可知罗什大师的“一心不乱”即为玄奘大师的“系念不乱”(把持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为玄奘大师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正念不乱)。而“若一日至若七日”章句后面,应为省略号,以示可以无限延伸,不做片断想,遇到净土法门一日就行持一日,遇到一年就行持一年,尽形寿行持终生不辍,直至蒙佛接引。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之后又对《佛说阿弥陀经》的重新翻译,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是这样,就是系念不乱,但这个系念不乱,什么叫不乱,就是临终时念佛的念头念念相续,至少在临终时刻的一念到十念之间没有其它的任何杂念起来夹杂其中,也就是这是要功夫成片,也即是要伏惑不起,也就是烦惑不复用事,这才叫系念不乱。

心不颠倒、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是这样的,但这是在临终时刻自己念佛达到伏惑的状态之后,佛才能给我们加持上的,也就是见到佛来接引后的事情。打个比方,我们是一辆车,但我们这辆车的速度时快时慢,方向时左时右,总之完全乱开,佛开着另一部车子,想把我们接到他的车子上,佛驾车的水平虽然很高,但我们乱开的水平更高,这样佛就很难靠近我们的车并把我们接走,只有我们自己的车开得比较稳定了,佛才能靠上来接我们走,佛把我们抓住了,就绝对能把我们放到自己的车上了,佛的加佑,是在我们的车子比较稳定后,不是在稳定前还乱冲乱撞的时候。这一点不能搞混了。现在有一种观点,强调佛力无限,说如果强调自己的功夫、努力都是对佛力的不信任,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说法。

佛法圆融无碍,判断一位净业兴人是“专修”还是“杂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经或多部经作为尺度的。因为一部与多部是数量的概念,而专与杂是质量的概念。研读经典多少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以及文化的深浅、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论。你主张少而精,可以专念一部经;你主张广学多闻,可以念多部经。但无论念一部经也好,念多部经也好,以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为唯一目标,便可以称为“专修”。反之,即使专念一部也不能算是专修。

-----是这样,专修不是说只能学一部经。但是,这要具体到自己个人的能力来谈,如果一个人连一部经都没有能力学好,却越学越多,只能越学越稀松,最后一无所成。如果一个人悟性高,一闻千悟,确实可以广学多闻。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定,有时间有能力多学多深入理解佛理,肯定是有益的,但也不要好高骛远,修习佛法是要修戒定慧,这是根本。一门深入,守住一部经,老实念佛,是肯定没错的,虽然不是对每个人都绝对必须的。如果不自量力追求广学多闻,耽误了此生也是难免的。一种学佛的方法好不好,要看是不是契合自己的根性特点,不适合自己的就是不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所以“广学多闻”和“一门深入”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另外,如果在学习净土五经一论外学习其它经典比如金刚经等,但完全把金刚经的义理回归到念佛法门上,而不是去参禅,这还是属于一门深入,就好比黄念祖居士和净空法师讲解的金刚经,其实还都是在讲解念佛法门的道理。

《佛说无量寿经》“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都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也有“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日一夜”等章句。如一个人发愿要赚钱买一套房子,定下既定目标后,他本职工作所赚的钱,开发副业所赚的钱,从事兼职所赚的钱,全部集中起来都用于买房子,就叫“专修”。如果他把赚的钱既用于买房,又用于买车,还挪用去搞投资,则称为“杂修”。如果净业行人把持戒、念佛、诵经、持咒、行善等种种功德回向于“求生极乐世界”,即使是日日诵经、天天持咒、广行六度四摄,都是“专修净业”,否则即为“杂修”。

------是这样,但也不是这样,还是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看问题。试想,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连本职工作作着都吃力,还要去兼职,能行吗,恐怕会耽误了本职工作而被老板开除,最后连本职都对了呢。又,虽然能立足,可以同时做几种事,但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也会头脑发胀,丢三落四呢?又,既然有能力,把能力就专用在一门上,不是同样可以把这一门做得很大很强,可以赚到很多很多的钱吗?难道一定要作很多种事业才能赚大钱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能力到处兼职的又有几个呢?念佛法门有正行有助行,正行是念佛,修福善是助行。

还是先把境缘集里祖师大德的开示理解透彻才好,古代的大德在自己达到一定程度的明心见性前,是不敢轻易写东西的,怕自己的知见错误误导他人。净空法师的老师李炳南大德教学生:我们自己没有明心见性,要讲佛法就一定要按照古大德的注解来讲,自己不能发挥,到什么时候自己的修行得力有悟处了,才能发挥一点。在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所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听现代的法师讲法,也要看他讲得义理是不是符合古大德的说法,如果不符合也不能随便听的。佛佛道同,不会有不同的,现代越是新鲜的说法,越要多加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17: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末学的这次动摇反复有一个很贴切的词来形容:投机取巧。末学懦弱畏难,那些祖师大德关于一心不乱的告诫,末学在潜意识里好像是想故意绕过去,然后看到对一心不乱的片面解释就一心欢喜。

原来似乎能够做到要时刻记起一向专念,念念不忘求生西方,但同时根深蒂固的还有对自己的失望,会不停地反问自己我行吗我能吗,所生出的动摇反复师兄也帮末学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吧,师兄推荐末学看那些帖子的用心,末学也不口头言谢了。因为根机陋劣因为浮躁因为其他种种,末学不能说自己这些天能从中学到些什么领会些什么了,但能像牢记要“一向专念”一样牢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了,虽然还是一样做不到,但起码心里有这根弦了。

自卑,不仅仅影响着末学的求学、工作、生活、感情等等种种,更是末学学佛的关键致命伤。师兄教学的净土教言,应该能帮末学树立一些自信心。还有原来虽然了解一些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不知是先入为主还是其他,对密宗禅宗在潜意识里还是排斥的,即使现在也做不到平等,但看过净土教言之后不会是像从前那样排斥了。

师兄在礼敬诸佛帖子里的前言,末学看过很多遍,在看师兄推荐的大安法师答疑帖之前,看这个帖子时心里想的是印祖和净空老法师,但也没有太多感觉,看过就忘过了,心里没留下什么,一些偏见还是在,看过大安法师答疑,再回去一遍一遍地看师兄这段前言,末学不敢说自己真正领会什么了,但终于知道自己的分别心有多深多重了,也似乎能明白师兄写这段话的良苦用心了。

学佛路上,像自信一样,独立对末学也是末学迫切需要学习的,很感激很感激师兄种种善巧方便的帮助教化!不多言了!

■信自和信佛是不能分开的,相信佛说的我们凡夫也能成佛的话,毫无疑惑,当下承当,这才是信自,信自也就是信佛。其实末学也是烦恼重重,但方向目标方法明确了,也就不必想东想西,修行初期烦恼起来是自然正常的,没有什么可惊奇可害怕的,不起妄念不早成佛了吗?所以祖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师兄现在能觉察出自己的妄念,这就是极大的进步了,如果奢望现在就达到妄念不起,那是太贪心了。不能怕妄念,怕妄念就是自己已经先投降了,那样怎么可能克服妄念,所以妄念起来不要想怎么又起妄念了,要把贪嗔痴慢疑这些虚妄的妄念看住、看破,自心要如如不动,这样才能首先在气势上站住脚,然后才可能提起正念。要一心不乱等等这些道理,我们应该了解,否则我们没有方向,但如果我们被这个目标吓住,也就错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于念佛来说,妄想重重不符合念佛法要,算是非法吧,但一心不乱之类的这些方法道理,虽然是法不是非法,可这个法也是要舍的呀,念佛人也不能舍不得一心不乱这个念头,所以只要念佛不要念一心不乱才对。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要沉下心来,啥也不想,做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也不去想啥时候到一心不乱,也不去判断到没到一心不乱,也不去关心妄念多少,反正随时随地念佛,心念耳听,念头起了就念佛,不是念佛的念头就改为念佛的念头,就对了。就像黄念祖大德说的,老念,老念,老是念佛,就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