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6800|回复: 43

祖师大德谈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6 0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校对修订稿)摘录祖师大德谈念佛的内容

会每天跟帖增加一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学习

书稿下载链接: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3492


◎于持名时,只要令声音不绝,不必注著一心不乱,音声不绝是因,一心不乱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所谓行直则影端,声和则响顺也。可惜今时之人,佛尚不肯常称,于句句中有销尘融滞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乱,岂非鸟无翼而欲飞,树无根而欲茂。所以每每念弥陀,每每无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别门去。呜乎哀哉,净土法门,衰败至此,可谓极矣。故妙叶禅师云,能运身口之念,勿论其散,但不间断,自能一心,亦即可名一心,唯行之不休为度,故不必忧散乱矣。偈云:专念阿弥陀,不必参是谁,只要心不乱,决定出轮回。专念阿弥陀,不必忏宿业,只要仗佛力,决定能消灭。专念阿弥陀,不必断烦恼,只要佛声现,决定当时少。专念阿弥陀,不必寻方便,只要心常忆,决定成一片。专念阿弥陀,不必求悟门,只要到西方,决定悟无生。专念阿弥陀,不必报四恩,只要佛不离,决定利群生。专念阿弥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语,决定生彼国。(玉峰法师)

◎念佛四大要诀者,第一不贪静境,第二不参是谁,第三不除妄想,第四不求一心。只要至诚恳切,每日限定多少数,念到死,必定往生西方。当知每日限定多少数,念到死,即是至诚恳切,方可报答六方诸佛,劝赞护念之恩;释迦本师,恶世说法之恩;阿弥陀佛,大愿普度之恩。今人念佛,无此四诀,必定念不成功。一贪静境,必定以轻安静坐为奇特,极力持名为平常;一参是谁,必定以开悟聪明为奇特,见佛往生为平常;一除妄想,必定以别法巧念为奇特,老实记数为平常;一求一心,必定以一心不乱为奇特,开口散念为平常。以正为邪,以非为是,岂不颠倒之至。此四大病,稍有犯者,必难往生。(玉峰法师)(说明:“以正为邪,以非为是,岂不颠倒之至。”三句错误地把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认定为“正”,把除妄想、求一心认定为“非”,失于偏执,这正是印光大师所批评的。见下段)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净固好,不能净,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赅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净宗真善知识。(印光大师)

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印光大师)
◎妄想是众生无始来之病根,万不可强制,如其强制,反伤元气。烦恼是无始劫来的病根,不是一下子就能断的。要懂得道理,要用方法调和,逐渐地减少。如果勉强,就坏了,一定出事。总而言之,自己决定不要勉强,不要刻意压伏烦恼,这样不好。“只要依照佛法,将其转换过来”。将杂念、妄想转过来就好,若想断它,麻烦就来了,一转,什么事都没有。念佛是转成“净念”,无论什么念头起来,转念阿弥陀佛就好,不要去断那个妄念,根本不理妄念,第二句就换成阿弥陀佛,这样稳稳当当,不会出事。“久久自然无念”。有很多人念佛很着急,念了三四年就说:“法师,我怎么还不得一心?” 我告诉他:你这一辈子都不会得一心,别指望了!因为你老是念“要得一心”,这个妄念存在心里,想要得一心不乱,又夹杂一个“我什么时候得一心”,一心怎能得到?真正想得一心,没有得一心的念头,念久了,自自然然得一心。所以,决不能夹杂求一心的念头。(净空法师)

◎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黄念祖居士)

(说明:关于念佛四大要诀,以上六段当互相参看。念佛时有除妄想求一心的念头,就是夹杂了,“强想一心心愈乱”;虽说不可强除妄想、妄求一心,但不是根本不需要伏妄想和不必一心不乱;虽说老实念佛即可,但那种终究不能做到都摄六根使妄念无隙可乘和戒除散乱而一心称念的散心念佛不是老实念;虽说要伏妄想要一心不乱,但不能只重视伏妄想得一心的自力而轻忽了深信切愿的他力接引)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7/6/27 08: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01: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妄想不需要对治,一心念佛就没有妄想了!我们既然说妄想是虚妄的,虚妄的法当然没有实在的体,没有实在的体,怎能把它灭掉,把它对治呢?妄想好比虚空一样,没有实在东西,假使有人起心动念要灭虚空,这个人不是个大痴人吗?因此,只要一心念佛,至诚恳切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然没有妄想了。所以说,至诚恳切念佛,才能使心清净,起心动念对治妄想,反而使心不得清净。(智谕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01: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俗情谈忆念最深,无过于年青人谈恋爱时。男女之间,连做梦、吃饭、睡觉都想到他,甚至于偶尔感情不好吵架也想恨恨他,只是两个境界不同而已。那真是应了唐人的诗:“劝君莫打同心结,一结同心解不开。” 念佛如像年青人谈恋爱一样地忆念,那就成功了。可是很少人做得到,念几声佛,好像已对得起祖宗八代,所以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坏事学会很快,学会好事非常困难,这就是众生的业力,由一念无明爱欲来。许多父母兄弟姊妹六亲之间,是多生的因缘忆念来的。此中因果很妙,有时候手里抱的孙女,正好是前生的父母,也有许多人太亲爱变成双胞胎,也有前生是冤家今生成夫妻,天天在一起,别扭一辈子。因果报应比电脑计算还快,都是由忆念而来,忆念力量很大,等于影子永远跟着身体一样,换句话说,我们思想的忆念永远跟到生命不会分离的。这是大势至菩萨拿影子做比方,教我们如何念佛,把我们忆念转过来,不走世间的忆念,他告诉我们十方世界一切成就的如来圣贤,他爱念我们如母亲想念儿子一样。但为什么我们不能见佛呢?世界上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管教严格,私自离家出走,不管父母的辛苦,有些听到佛法就大笑逃走了,佛菩萨就想度你又有何用?因你要溜啊!如插电源,线路不通,接不上电源。如果众生心里真切地忆佛念佛,像想发财那个心情念佛,或是现世,或者将来,必定可以见佛,甚至不必七天就到了。现前忆念不专,将来永远忆念下去,必定也可以见到佛。科学讲光速的威力,我把他改创一个名词叫“念速”,心念的威力也很大,因为我们众生本自具足自性真心的自性佛,与佛并无远近的距离,只要自心得到开悟——见到自性的真心,自然佛就在现前,用不着假借其它方法,顿时间心开意解。所以念佛法门,必须要随时随地念念不忘,犹如做染香工作的人,日积月累,自然就身有香气。比如抽香烟的人,天天抽自然身上有烟味,你天天念佛不断,身上自然有佛味了!不是装得怪模怪样,而是心境开朗,与人和敬无争,诚敬在心,念念如佛心,如染香人,久而久之,自身亦发香光味道,何必一定要外形合掌装作样子,因此,这个法门叫香光庄严。(南怀瑾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01: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请问诸位,你们光是口中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学者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直到死亡。一辈子自我欺骗蒙盖自己,再不然哄骗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赶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自己满腹牢骚,天天烦恼,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赶来凑热闹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三大事也。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那么,什么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现在我做个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帐,明天三点半前不将足够的钞票存入银行,人家那张支票轧进去,就要退票,你自然成了票据犯,隔不了多久法院要请你到看守所去坐坐,可是明天实在凑不出这笔钱来。此时你坐在这里念佛,心里直挂着明天那张支票,三点半一到,怎么办?那真是牵肠挂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整个心都悬在这件事情上面,无法忘怀。像这样子的念,才是我们念佛所需要的。又如年青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在西门町电影院门口?或者公车上?还是跟别人去玩了?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有时我问同学:“你有没有念佛?” “有啊,老师。我一天念两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个,一天总共一千零八十次。” 好像在算钱数利息一样,这不大对。我念佛不大计数,一念一念就顺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气就有一心不乱到底嘛!(南怀瑾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01: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 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里,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再说,我们以十声念佛法为例,你手中拿着念珠,念呀念,是否能在十声之内,中间插不进来别的妄想?不可能,即使你察觉不出有别的妄想,心里还在数,还是散乱。若说只以手中念佛珠的滑动来帮忙计算,一颗一颗数至十颗,这中间五句也好,四句也好,一句一句,一字一字之间,没有其它念头冒出来,这才算有点苗头。然后,又由第十声开始,倒推念珠,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如此,一来一往,类似数息观的修法,久而久之,练到其它杂念不生,只有清清楚楚的佛号。那么,你说这就是一心不乱了吗?不是。因为你尽管只用佛珠,不注意数字,但是一圈念完又一圈,你全晓得,还是有数的观念。况且,手在动,身体在动,也是念,身体的感觉还是念,念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活动。真正念到一心不乱,那完全只剩一句佛号,其它什么身体感觉都没有,忘掉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南怀瑾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印光大师)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印光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虽诚简易,亦非草草。……夫一心不乱,纵未断惑,可不伏惑邪(通‘耶’)?倘娑婆事业,在在牵系,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遇逆缘时,结恨怀冤,而欲命终弥陀接引,此决不可得之数。”(蕅益大师)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宝静法师解:凡能念佛,不拘定散,无不灭罪),但不定往生(宝静法师解:明散心念佛不易往生。说明:即可能往生也可能不往生,须由信愿真切与否和临终之念决定)。以悠悠散善(宝静法师解:似有若无,漂泛不专心念佛也),难敌无始积罪故(宝静法师解:散心念佛,为有漏善,其力微薄,难敌无始以来所积重罪,故临终被累,不能往生)。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宝静法师解:明罪性无体,唯一心念佛能破。说明:即深信切愿并念至一心不乱必定往生)。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 答:平时也。 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 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 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 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蕅益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2: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印光大师)

◎问: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答:一心不乱,经上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达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心口熟练,动念就有弥陀,也有把握往生。 又问:佛说往生西方,要具备“信愿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够往生? 答:信愿行的行字是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念诵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结善缘。正行和助行如同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明知有错误,却不愿意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缘,在信愿行的行字就有所欠缺。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如果不具备,怎么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况且保持不良嗜好,临终就会有障碍。(李炳南居士)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2: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窃念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盖此三不思议,谓之机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知此修行,则用力愈易见效,道业更速成就。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相成之力,理应同时并顾,不可偏废。否则执一废一,行人纵有修持,只能熏习成种,而为后世远因,现生难获实用。所谓执一废一者。或偏信自力,不信他力。或偏信他力,不信自力。或自他俱信,修行功夫全不努力。凡有乏缺,皆不名三不思议,共相合成之力也。何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所谓众生心力不可思议者,乃自力也。佛力法力不可思议者,乃他力也。又能修之人,乃自力也。所修之法,乃他力也。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而为自力。所念之佛,而为他力也。此乃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愈易感应道交,蒙佛接引,横超三界,往生乐邦。非同参禅,单靠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竖出三界也。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者,必要行人自己有一分真实努力修持,方能得到他力一分真实受用。若自己修持,全不真实努力,则他力亦无由施处。譬如贫儿,飘流乞食,居无定所,长者虽有施心,莫能使其受用。净修行人,亦复如是。游游泛泛之行,难感佛力加被,法力融合,现在消除业障,临终仗佛往生。若论阿弥陀佛菩提海中之微妙利益,本来万德庄严,利济无穷。众生求之,历劫无尽。但因我等根有大小,行有勤怠,功有定散,故各各所得利益,亦有浅深、多寡、迟速之不同耳。譬若四大海水,任其大地众生,悉皆饮之,终莫能尽。上至阿修罗王,下至微末昆虫,各各但能随腹而饱,终莫能尽其底。阿弥陀佛菩提果海,亦复如是。九界众生,悉皆饮之,终莫能尽。唯佛与佛,方能一口吸尽,了无遗余。何以故?诸佛如来,皆已圆破无明,圆证实相果海故。菩萨虽证未圆。二乘虽证属偏。凡夫虽具因迷,从来不觉不知。纵能了悟觉知,奈何惑业未除。内照似脱,对境仍迷。如同坯器,逢水则散。假使一朝失足,依旧堕落有份。若在三途,百劫千生,不闻佛名。因是无论若智若愚,总宜信愿念佛。上根现生了悟,深入弥陀菩提果海。中下虽未了悟,但具真信切愿,念念心存至诚,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能使渐渐契入如来菩提果海,亦蒙如来菩提果海,及诸愿力,悉皆摄受,统归莲邦。(了然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2: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良以我等众生,无量劫来,常在阿弥陀佛菩提心中,直至于今,本未出离。但因我等一向迷却,不觉不知,不解念佛求生极乐。是故虽在如来菩提心中,经千万劫,终不受益。我等现今,果能深信自己,本是弥陀菩提心内之众生。从此修行,渐渐觉得有了依靠,比较先前省力。如龙住海,性水包含。念念有靠,步步踏实。要行即行,欲止则止。所谓自力他力,顿觉亲切。如水会水,天然相合。全体一如,纤毫不隔。凡所修行,总不出阿弥陀佛菩提心外。若念佛时,自觉句句佛号,皆从如来菩提心中流出。复觉句句佛号,还归如来菩提心中。契合圆融,周遍法界。得此含养,常蒙佛力加被,法力融合。如汤消雪,似炉化金。能使我等无边业障,渐渐消除,无量福慧,冥冥增长。此正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直待娑婆报谢,西方缘熟,顿觉如来菩提心中,忽然胜境昭彰,现在目前。纵有山林屋宅,彼时了无障碍。开眼亦见,合眼亦见。仗佛神力,弹指即到。盖此不可思议之殊胜善利,岂非机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三不思议之力,共相成就之所得者乎。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者,即此意也。何谓不可偏废。所谓自力他力,合则容易见效,偏则净业难成。纵使能成,利益甚小。或曰不信,偏则净业难成者,而有何据焉,下陈述之。拙乃数十年来,所有历境逢缘,迄今忆着,了了分明,如在目前。常见有等行人,听说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一切法门全仗自力,唯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因是对于自力毫不注意,设或偶尔对他提着,看他误会,恐落参禅,变成自力,违负佛恩,不得往生。因是对他分别说明,当知念佛自力,而与参禅自力,颇不相同。何以故?参禅专以自心为宗,一切唯心。念佛专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则念佛行人,常以佛心而为归宿,凡念佛时,觉得自己本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既是弥陀心内之众生,理应念念安住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迁流。若觉迁流,摄之令还。因是所谓自力他力,而同时并顾也。又参禅得定,必须开慧,念佛单求得定足矣。所谓单求得定者,即得一心不乱也。因此一心,乃如来菩提真心。得入如来菩提真心,然后方能念念住佛正定,较之平常念佛,有了依靠。句句佛号,觉得有力。非但不随一切尘劳业识所转,而反能使一切尘劳业识,渐渐销融。销融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乱自除。散乱既除,正定现前。又参禅必须要参,念佛只须单念。又参禅单看自力,念佛自力佛力,同时并顾。若不同时并顾,口虽念佛,心则迁流,因与佛力,不能相合,故使受用,亦不得力。现在受用既不得力,到了临终受用而反得力乎?所谓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当然如是。但汝过执,偏废自力,佛力难仗。俗云,羊皮虽暖,不暖无气之人。此乃亦然,佛法纵灵,不灵偏废自力之人。若无自力,将何用功修行。若无他力,从何定心立足。如鱼在水,方能安身立命,去住自由。自力他力,不隔纤毫,设或离之,两失其用。因是所谓自力他力,而不可偏废也。如是对他分别说明,彼乃欣然信受,不生一点疑惑耳。复见有等行人,误会更甚。因见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便拟净土法门,容易之极,有了信愿,随便念佛,临终仗佛接引,决定往生,下品总稳。及见十六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十念,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因是对于自己身口意,随缘放荡,少加检束,少加觉照。屡常造业,作已无悔。或曰,某也念佛随便,没有两年,但信愿真切,临终瑞相颇好,皆得往生。因是对于自己净业功行,全不注意。虽则念佛,多虚少实。不问功夫得力不得力,脚跟立稳未立稳。随其泛泛游游,不觉渐渐衰老。及乎大限到来,恶疾临身,医药罔效,救济无术。呼爷叫娘,呻吟床席,病久延长,不知休日。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若有愧之人,到此自生悔恨,方知昔日健时,念佛功行,自不努力。是以到了今日,受用全不得力,业障现前,心难作主,颠倒糊涂,了无依靠。佛虽慈悲,莫能度我。直至到了糊涂之极,虽有旁人助念,自己不觉不知,渺渺茫茫,渐渐而去。惜乎当生了生脱死之行,只成后世远因。若无愧之人,遇着自己痛苦难受,反生毁谤。谓佛法骗人,我不信矣。设有劝其念佛,临终感佛来迎。则曰,我不见佛在哪里。因此毁谤三宝之罪,死后定堕恶道,呜呼惜哉!只因当初一念误会,终不知返,竟使当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直至成佛、永受妙乐之无上善因,而反招成百劫千生,三途受苦之恶果者矣。今乃按其原因,岂非皆由当初一念误会,终不知返。不解自他并顾,能所相成,执一废一,自欠修持,而反怪佛法骗人之所失者乎。拙因出家以来,经历有年,目睹耳闻,终身不忘。屡思念及,心惊毛竖,垂泪沾襟,惭惶何及。因此始知信愿二字,只可以为先导,不可当作实行。所谓信愿如眼见,念佛如足行。是以古人判信愿而为慧行,持名而为行行。所谓慧行者,如己所知所见也。所谓行行者,必须足行方能到彼也。读此更加明确,而大有据矣。若自不努力修持,渐渐脚跟立稳,待佛来迎。单靠少许信愿,临终仗佛接引,带业往生,终非稳当。虽则不免其人,非属人人可得,千万之中,难获几何。除宿种莲因,已得深厚栽培者,方可不在此限也。历观古人,临终瑞相昭著,令人可见可闻。坐脱立亡,任随其意。要去即去,去亦不须人助者,莫不皆由三不思议力中,共相成就之所得来也。因是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不可偏废者,而盖此深妙意旨也。愿诸净侣,留神思惟,依法熏修,共入果海。法门幸甚,同伦幸甚!(了然法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