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wanbingzhensuo

人 有 二 十 难 证严法师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6: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忍』天下无难事

佛陀告诉我们『被辱不嗔难』,虽说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
,确实很离,如果动不动就说:『他对我如何的过分,如果我不反击,他
还以为我很傻』。像这样的人,常常会一败涂地,大家学佛要学习这个『
忍』字,如呆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这一生就太难度过了。修行如果少
了『忍』字、那任何『行』都无法修,所以六度波罗密其中之一就是『忍
辱』。

    请大家记著、要像那只斗鸡般不轻举妄动,只是稳稳一站,自然其他
的斗鸡就不敢来侵犯。我们修行如果能修到『内定』的心态、自然一切世
间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学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声滴滴沥沥,此时在大殿里头坐著
,如果没有这分生忍,大自然的气候就会让你坐不住,心里想:『天气这
麽冷,如果蒙在被窝里不是很温暖吗?为什麽要在这里枯坐?』人和外在
的大自然无法彼此接纳,则『生忍』的功夫就无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
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间的
对待更是如此。

    多多体会这个『忍』字,习得『忍』的功夫,则得海阔天空,诸事无
难。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九 —— 有势不临难

 一阵阵的冷风,真正让人感觉到一般彻受的寒冷;几天前,听说高山
顶都已经下了雪,白茫茫的一片。在这人群聚居的平地,也感受得到那股
寒气,由其是绵绵的细雨,更增添刺骨的寒意。

  所谓『高处不胜寒』,通常山地比平地要冷,不过有很多人,偏偏一
有了假期,就往高山寒冷的地方爬。一个多月前,还在放寒假的时候,有
一群学生去登山,却在深山里迷路了。山难的事件虽然时常发生,却还有
那麽多人要往高山爬,这是凡夫的迷执;本地的风光不会欣赏,总是喜欢
追求世间外在物质的境界,这就是人生的颠倒、迷执。

  佛陀教育我们二十难中的第八是『被辱不嗔难』,也就是被人瞧不起
时,能够不发脾气,这是很困难的事。而且大多数的人,多少会有种心态
——觉得别人高高在上,因此自己也不甘卑微,所以佛陀又说『有势不临
难』。人总是要往高处爬,要追求显赫的地位;但是有了显赫的地位,而
能够不骄傲不炫耀的人,实在不多;或者是有很好的地位等著你,而你却
一点都不想去争取,这在凡夫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事,这就是『有势不
临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快乐绝非名利中求                      □
~~~~~~~~~~~~~~~~~~~~~~~~~~~~~~~~~~~~~~~~~~~~~~~~~~~~~~~~~~~~~~~~

    看看现在的杜会,每天报纸所报导的那一件不是为权势,为名利而争
的事情?执政者和民意代表的会议,那一天是和乐圆满的呢?每天看到的
尽是拉拉扯扯的镜头,互相漫骂,甚至於掀桌捣椅,跳到最神圣的发言台
去拳打胸踢,这为的是什麽?就是争个『势』啊!地位愈高,权势就愈大
,所以权势地位若摆在眼前,而要人们不去争取,那实在是很难啊!人人
都是凡夫,除非你懂得超越凡夫之地,追求贤与圣的境界,才可能自然地
看淡名利两不争。

  释迦牟尼佛,本来是继承王位的太子,但他却放弃了一个国王的权势
,名位与富贵,而去追求人生的真理。人世间的富贵势力,对一个具有超
越智慧的人而言,就像是一只破草鞋一样,根本不值得去追求;要丢弃它
就好像丢弃破草鞋般的容易,不过平常人却不这样认为,所以苦患无穷。

  佛陀有超越的智慧,视『富贵如浮云』,『势力如敝屐』,是不是只
有佛陀才能做到这样呢?也不尽然、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能做到啊!即使
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如果看得开也一样可以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平凡中的伟大                       □
~~~~~~~~~~~~~~~~~~~~~~~~~~~~~~~~~~~~~~~~~~~~~~~~~~~~~~~~~~~~~~~~

    比如我有一回上台北,就有一对很让人感动的年轻夫妇来找我。那位
太太身材瘦小,看她的穿著非常朴素,在那麽冷的天气里却穿得非常的单
薄,她那条牛仔裤也不知已经洗过多少次,看来是件穿过多年的旧长裤,
她的手非常粗糙,看得出是双做粗工的手,这只粗糙的手拿著一个汽水罐
子,她用双手捧高高地呈献给我,我没有心理准备就去接,结果差点让它
掉下去,好重啊!那麽小的罐子,为什麽这麽重;里面是什麽东西呢?

  她口中一直说:『师父,我请求您收下;师父,我请求您一定要收下
好吗?』听她说话时,我一边用手把罐子打开,看到里面有个塑胶袋,里
头原来用纸包裹著九条金条和一些金币,链子,加起来约有十条金条的重
量,每条金条五两重,十条就有五十两的重量。那天很冷而她却穿得很单
薄,衣服的质料也很普通,她虔诚的跪在地上,一直要求说:『师父,请
您收下好吗?』我心里除了感激之外,也感到怀疑——这位年轻的女子为
何有这麽多金条?又为什麽全部要捐给我呢?我问她说:『你为什麽要捐
这麽多金子,又怎麽会有这麽多东西呢?』她说:『这是我的父亲给我的
,另外一些是去年才买的。』我又问她:『你目前做什麽工作?』她说:
『在成衣加工厂做车布边的工作。』她先生也在同一个工厂做工,而他们
夫妻俩有一个共同的心念,就是要为慈济医院尽一分心力。只要身体健康
,做工维生,日子仍然过得去,他们觉得师父盖医院,是一项千秋百世的
志业;他们认为把这些东西捐给师父,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她说:那些
束西放在她身边不去用,有与没有差不多。

  这是一对很平凡的夫妻,却有不平凡的共同心愿——把积蓄完全捐献
以为建院救人之用。看得出来他们的生活只是小康,是劳工家庭;然而一
双粗糙的手,竟然捧著这麽多贵重的金条,这贵重的物品,无法比美她心
灵的美善,这份诚挚的心实在是非常的感人。

  若说『有势不临难』,像这对夫妻有这些东西,原本可以拿去变资,
用它来做生活的开销,穿得漂亮点,暖和些,但是她连穿得暖一点的欲望
都没有,更何况是『依势追求』呢?因此,如有超凡的心,『有势不临』
并不难啊!

  社会上,像这样平凡的人很多,但就是欠缺了她那分超凡的心态,所
以佛陀跟我们说『有势不临难』,又说『一切唯心造』,只要你有心,就
能超越财势,功名的诱引。学佛的人,我们要多用心,多向他们学习,若
有争权,夺势的情形,就要更加警惕自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十 —— 触事无心难

 我刚从室内走出来,看到天边透著一片微微曙光。开门进入大殿时,
电灯是关著的,里面很暗,倍增了寂静的气氛。我礼佛之後,坐下来把姿
势摆正;大众开始念佛;然後是静坐。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发现天空浮
现一条白白的银带,直觉地可以感受到天色即将黎明,於是闭上眼晴——
心静,境亦静。等到引磬声响的时候,我张开眼晴,外面已是一片光明,
时间亦在不知不觉中,分分秒秒如流水般的消逝。在天明与日落之间,我
们忙忙碌碌地过,虽然身体没有离开外在的境界,但是我们的心却很少去
注意外面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并不曾去用心,只是让它
轻易地流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珍惜单纯的生活                         □
~~~~~~~~~~~~~~~~~~~~~~~~~~~~~~~~~~~~~~~~~~~~~~~~~~~~~~~~~~~~~~~~

    佛陀告诉我们——『触事无心难』,但是今早我却感受到:我们的日
常生活,时时都是在无心的状况下度过。那麽,佛陀为何告诉我们『触事
无心难』呢?佛陀是要启示我们,人生本来是可以在很单纯;很逍遥自在
的情况下生活。可是,凡夫无明一起,就会把最简单、轻安、逍遥的生活
复杂化,因之产生烦恼私痛苦。『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人人
都会说,但是偏偏在生活中,尽和一些人与事过不去。时间分秒不停地流
逝,而我们的心却常记挂著以往的人我是非,直在那儿不停地打转,这就
是烦恼的凡夫心,所以佛陀在人生二十难中说『触事无心难』。

  许多人总是在烦恼中度日,为什麽?因为以曲折之心去此较;对人事
起了分别心,比如工作上计较自已做得多,别人做得少,这是『骄慢心』
;或者认为别人做得多,没什麽了不起,自已做得少,也不觉得惭愧,这
是『卑劣慢』,不管是骄慢或是卑劣慢的心,这些都是烦恼。

  人生应该要『随分随力』,有多少力量做多夕事。能够如此,才不会
在人我是非中触事而生烦恼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比较心即得安乐                      □
~~~~~~~~~~~~~~~~~~~~~~~~~~~~~~~~~~~~~~~~~~~~~~~~~~~~~~~~~~~~~~~~

    在『庄子』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说:北海有一条身长好几里的大鱼
,活了几千年,有一大忽然刮了一阵大旋风,这条大鱼顺著旋风竟变成一
只大鹏鸟。大鹏鸟身长也有几里长;它乘风振翅一冲,便能飞腾到九千里
的高空。它要从北海飞到南海,需耍花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的时间当中
,它不停地飞呀飞,从高空往下一望,则看到白云朵朵,如万马行空一样
;抬头看,则是一片无边无际灰茫茫的天空,除此之外一无他物,经过六
个月的飞行,它终於到达了南海。

  那时,地面上有只小麻雀,看到了大鹏乌,它心想:飞得那麽高,何
必呢?有那麽大的身体,要到达南海还不是得不断地辛苦飞行?像我身体
小巧玲珑,飞行的时候可以轻轻松松地,只要一枝小小的枝桠,就可以做
为栖身之地;累了还可以到地面走走;如果想飞高一点,又飞不上去时,
我乾脆就降落到草地上,像这样地很逍遥啊!大鹏乌也没什麽了不起呀!

  这是一则故事,至於是不是真的有这只大鹏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
麻雀和大鹏乌在比较的心;是否它真的比较逍遥自由呢?其实这只小麻雀
是因为白己的体型,力量大小,无法像大鹏鸟一飞冲天,就自我安慰地说
,自己能够在树梢上飞行,比较逍遥;又批评大鹏乌,何必多此一举飞得
那麽高?这也正是酸葡萄——卑劣慢的心理在作祟呀!

  事实上,大鹏鸟的身体大,两翅张开便有几里长,它若不冲向高空,
如何飞行?如何生活?而且有那麽大的身体,便有极大的力气,自然能飞
得高,并不是刻意的费弄才华。然而小麻雀虽然小巧,但小巧有小巧的好
处,因此小麻雀无须和庞大的大鹏乌比较,大鹏乌也没有必要羡慕小麻雀
的逍遥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量力而为,若事过境迁就让它过去,不要
老是记挂著那些烦恼的往事。

  我常常提醒周遭的人,杂念要随著时间的消逝而去;过去的事再去想
它,便是杂乱心,就是烦恼;忽略现在而寄望未来,这则是妄想心,何不
好好把握当下的这秒钟,在当下把一句话讲好,把一件事情做好!

  我们走路虽然脚是踏在大地而行,但是,我们的脚底永远不会黏在大
地上,而是踏落前脚,抬起後脚,这样才能向前迈进,原本单纯的生活何
必一定要『触事生心』把它复杂化了呢?

  佛陀说:『触事无心难』,只要我们能回归自己的本性,是难亦不难
了。不要把单纯的事复杂化;若能把复杂单纯化,生活自然轻安快乐,在
宇宙天地间,我们不是常常都『无心』地过吗?像刚才我进来大殿时,大
家看不清楚彼此的脸,因为光线还很暗,而现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彼此
的脸。这前後也才不过半个小时,有谁会记得自己是在那一秒钟,开始看
清了对方的睑?是不是大家都『无心』地过?能触事无心,才能逍遥自在
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十一 —— 广学博究难

 一个学道者,要能够专心地学习是很困难,能够专心,又能真正用心
去深入研究就更难了,所以说『广学博究难』。

  平常人只讲究『广学』;想学的事物很多,但都不能持久,不能深入
;刚学会了一点皮毛,就又想换别的。一天到晚心不能精,行不能专,整
大都在玩花样,可是却没有一项真正做得像样,所以有句俗话说『十学九
不成』,虽然学得多是『广学』,而缺点就是少了『博究』。

  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专心!果真有耐心,即使是一件很艰苦的事,
也能够一路到底的学下去,能专心研究便能『一理通,万理彻』,一种道
理精通了,其他的道理也都触类旁通;处理事情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问
题就是因为我们无法专心,所以无法对道理了解得很透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管窥天徒白扰                         □
~~~~~~~~~~~~~~~~~~~~~~~~~~~~~~~~~~~~~~~~~~~~~~~~~~~~~~~~~~~~~~~~

  战国时代,有一位自认为『通今博古』的人,他常说过去的书籍、人
物、历史他都懂,可以出口成章;甚至对於当前社会的种种,他也自以为
完全了解。有一天,他心想,社会上的人都很称赞庄子,却没有人知道有
个才华过人的他,因此,他想去与庄子辩论一番。他抬头挺胸,非常贡高
我慢的,怀著自以为博学多闻的心态,到庄子的住处去。他一见到庄子,
就把自已一切所学,所知道的滔滔不绝,如水一泻千里般地高谈阔论,而
庄子只是微笑著,不发一言的听他讲,等到他把想说的话都讲完了,庄子
便以很温和而郑重的态度回答他的问题,反驳他不周到的理论。这位自以
为通古博今的人,听了之後非常吃惊;原来,他以为天下只有他最了不起
,最了解一切事理,当下他才知道,原来自已所知道的只不过是浮面,浅
显的道理,而真正有深度见解的是沈默稳重的庄子。听了庄子那精简而微
细的分析後,他心中的高傲之气,完全被折服,也才知道普天之下,原来
还有比他更了不起的人。

  後来,他去找一位同修的学友,并告诉朋友这件事,又说:『我错了
,原本以为自己的学问很渊博,懂得很高深的道理,现在我才知道,庄子
的学问才真的是「学如深渊」啊!』他的朋友笑他说:『你呀!竟敢以自
己的学问,思想去和庄子辩论。』又说:『庄子是一只脚踩在青天,一只
脚踏在黄泉,通天文,彻地理的人;庄子学问的高深,实在难以测度,其
实你所见识到的,就像是「以管窥天」一样,还没有看到全貌哪!』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也来想想自己平日又学了多少呢?自以为通今博
古的人,到底又『通』了多少?那位傲慢的人确实也学了不少,为什麽不
如庄子?只因庄子是一个生活淡洎、精神快乐、逍遥自在的人,从庄子『
逍遥游』里头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生活是那麽的逍遥自在!两者之间的差
异,在於执看『闻学』与『闻学知行』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心』还要『用心』                    □
~~~~~~~~~~~~~~~~~~~~~~~~~~~~~~~~~~~~~~~~~~~~~~~~~~~~~~~~~~~~~~~~

  学佛也是一样,佛陀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原本人人
都能过得逍遥自在,人我无碍。曾经有两位记者听我说了『触事无心』之
後;提出一个问题,说:『师父教人要「无心」,可是後面又叮咛一句说
「请大家多用心」,这两句话,是否互相矛盾啊?』我向他们解释道:『
真正用心到最透彻的时候,就是无心。』我问他们:『刚才你们跟著我到
慈济医院二期工程的工地,又跟我到三楼去参观,也到纪念堂及地下室去
,在上上下下之际,你们可曾用过心在你们的脚步上?』他们说:『没有
!』我说:『你们到复健科去看看那些正在做复健的人,他们很用心的想
要站起来,可是多难啊!有的想要把手举起来,可是用尽了心力才能勉强
而困难的把手举高。我们平时走起路来,一点都不必费心,就能走得很轻
巧自然;事实上,我们平日一切的举动都是小时侯曾经用过心,现在才能
很自然自在的运用於生活中,这便是「用心的极至,就是无心」的说明。
健康人步履自在可以不用心,而有病必须复健的人,却需时时用心啊!』

  我们的日常生活,应该可以很逍遥而无烦恼,可是为什麽人人都有层
层叠叠的烦恼呢?因为,看人家的脸色也起烦恼,听人家的口气也起烦恼
;其实人家根本无意让你烦恼,而你却偏偏要把它记挂於心,产生种种烦
恼;如果常常牵挂外境,遇到这件事,认为他是冲著我而来;碰到另一件
事,也认为那是他故意要为难我,那麽这个『我』的生活就太痛苦了!

  『学』就是要学得化烦恼为智慧,化有心为用心。想到要多学只是『
有心』而已,并非真正用心。庄子时时刻刻都在用心,所以他学得很透彻
,把所学的化为他的生活、思想、文化,而『学』的深度,便在这里。日
常生活中,每一样都是我们该学习的目标,而且要学得很自在,也用得很
恰当自然,这就是深度。

  那位称赞庄子的学者,评论他那位骄傲的朋友是『以管窥天』,说他
的朋友看庄子,就像是拿著竹管子看天一样。他称许庄子是一脚踩在青天
,一脚踩在黄泉,不但是天下宇宙的道理他能了解,即使连生死的难关,
他也都知道得很透彻。庄子是如此,何况我们是学佛的人,是佛的弟子,
更应该要以超越透彻的态度去学习,不只要『广学』、还要用心去『博究
』。学佛的路上有很多难关,必须要能通过考验,才会有所成就。

  『广学博究难』;我们要以虔诚宽广的心去学习。人生本就森罗万象
,要集很多常识才能适应生存於人间;若所知粗浅,绝对无法和大家和谐
相处。因此,人必须学习很多事情,何况是学佛,想超越人生更上一层楼
的人更要广学博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博究勿忘广学                         □
~~~~~~~~~~~~~~~~~~~~~~~~~~~~~~~~~~~~~~~~~~~~~~~~~~~~~~~~~~~~~~~~

  『博究』的确是困难;不过以现在的社会情况来说,却刚好相反;因
为现代人,有很多是『博究』但不『广学』。现代的科学,知识很深奥,
大家在求学时,要选定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而且要专心攻读这个科目。譬
如说『学医』,单是『医学』这一科系,就有许多细目要分。例如选了外
科,就得专心研究,时常做解剖的工作,然後才能运用於人体,有了丰富
的经验,才能真正走入临床的工作。而外科又细分很多科,如一般外科,
胸腔外科,还有整形外科,脑神经外科..,单是外科就分成这麽多种。
一般外科门诊,若来了一位头部受伤的人,医师可能不敢接诊,因为头部
受伤是属於脑神经外科处理的范围;虽然他们研究得很专精,但却不广泛
,所以和『广学』正好相反。

    过去的人是什麽都要学,但是每一样都学得不彻底;而医生所学的知
识,则必定要一门专精。人生就是这麽难於完美,普通的人,每一样都想
学,却没有一样能彻底的学好;而对於专业的人,他所学的知识很专精,
但是又隔行如隔山,这实在也是一种缺憾。

  至於信仰这方面,有些人学佛,一开始就分宗别派,有人说:『我要
学的是净土宗。』有的说:『我选择禅宗或者我选择密宗。』念佛修净土
法门的人,有些只把一句佛号念到底,而不愿意再去研究法义,因为他认
为文字是多馀的,并且认为只要一心念佛就行了,何必打坐。而禅宗的学
人,有些则认为学禅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打坐就可以脱胎换骨,
以为打坐入定的境界就能超凡入圣。甚至诵持,礼拜,也都各有偏执。大
家都学得专,但是却没有更进一步去体会全盘的真谛。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十二 —— 除灭我慢难

佛陀告诉我们,人要有深度及包容的心非常难,而学佛就是要学这分
『深广心』。深广的心,要从何练起?在精舍听著从远处传来的佛号声,
可以想像出朝山者三步一拜的身心形态;这分虔诚的信念,像一股清流,
可以洗涤、渗透我们极为烦杂、浮动的心,使它安定下来。修行就是为了
调心,使浮动的心变为澄清、稳重的心,要拥有这分深广心,就必须先去
除『我慢』。

    前面己说到,一个学者要做到『广学博究』的确非常难,这表示我们
的心不够开阔;况且即使心量宽阔,也很难做到广学博究,因为每一个人
都有浮动的心念,要很专心的做好一件事,实在是不容易。

    佛陀又说:『除灭我慢难』,人们的心态通常都是贯高我慢,很少有
愿意低声下气的人。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以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个
人,就能时时轻柔温和。如此,这个社会及每一个家庭,必然变得祥和而
美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净则国土净                       □
~~~~~~~~~~~~~~~~~~~~~~~~~~~~~~~~~~~~~~~~~~~~~~~~~~~~~~~~~~~~~~~~

    看看最近的社会,总让人有股动汤不安的感觉,为什麽会动汤不安呢
?因为心思无法安定下来,人家喊的时候,就盲目的跟著喊;於是我们所
目睹的形势是一个比一个要强硬,喊口号的声音,也是一个比一个大声,
所以,看起来让人觉得非常复杂和不安定,教人对这个社会有惶惶不安之
感。

    但回过头来,听听外面朝山者的念佛声,他们那麽多人的声音,听在
我们的耳根,让人觉得非常轻柔,像是一股清流,可以洗涤人们心灵的热
恼;再看他们朝山的动作,是那麽的整齐划一,同样是人群,但是和电视
上所看到的混乱画面,差别多大啊!在慈济周围所见的形态和外面的一比
,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同样的社会,为什麽生活态度会差别这麽大呢
?因为那群叫喊,争斗的人,抱的是嗔嫉我慢的心态;而在这里朝山礼拜
,走入慈济世界的人,所抱持的是慈爱、宽大、深广的心态。

    慈济人都在为代代的子孙,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至少也为自己的精
神,思想而努力地自我净化,将自已心灵的天地照顾得完美净明。所以让
人家看起来,是这麽宁静安祥,是真、是善、是美的呈现。他们虔诚念佛
,礼拜的心灵境界,就是最美的『即心是净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骄慢是必除的杂草                        □
~~~~~~~~~~~~~~~~~~~~~~~~~~~~~~~~~~~~~~~~~~~~~~~~~~~~~~~~~~~~~~~~

    昨天,有一群作家来访,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中,要找甘於平凡,
平常的人,已经很难了,因为现代人一个比一个能干「刁蛮」,所以现在
的社会因功利竞争而变得愈来愈紊乱。』有一位作家说:『某一天,一位
朋友来找我,聊天时,朋友告诉我说:「希望我的女儿,将来找个身体健
康,心理也健康的结婚对象,那我就很满意了。我不希望她去找个很能干
,很伟大的对象。」』我说:『身体健康就是福,心理健康、思想平和就
能安稳,能够过著健康,安稳的生活,便是最幸福的人生。』

    但是凡夫偏偏都有贵高我慢心,所以,佛陀在人生二十难中,第十二
难便说:『除灭我慢难』;而要能广学博究又无骄慢心,那就更难了,这
两者都能做到,才是真正超越人生境界的贤人;若是有贡高心,即使再能
干、也是凡夫而已。

    就像一块稻田,纵然土质肥沃,可是地面若长满杂草,那就无法让秧
苗生长得好。种田的人,在施肥之前;必定要先除草,杂草去除,稻穗才
会结得饱满,要不然光施肥而不除草,有一天秧苗会被杂草所掩盖。一个
人不管多能干,学问知识再渊博,如果有了贡高我慢心,再好的学识,也
会被这种坏习气所毁掉。

    我们学佛要好好的去除贡高我慢心,必须像外面的朝山者『心口合一
』,让心灵流过一股清泉。正如寺院里每大清晨上早课,每一个人的心境
都非常的清净,将我慢,杂念心去除,以全部心力追求佛法。如果日常生
活中,我们都能常抱持这种心念,只要我们立志改过,培养宽爱宏慈心量
,我想佛陀虽然说『除灭我慢难』,其实是难亦非难啊!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自我警惕,反省自己是否有嗔、嫉、贡
高、我慢的行为?讲话是否太大声?是否自以为高人一等?如果有这些心
态、行为、则耍赶紧把它降伏下来,能够如此,就会像那一畦已经除过草
、施过肥的田地一样,必能收获丰硕的稻穗。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十三 —— 不轻未学难

人通常都自命不凡,也因为自以为是不平凡,所以常会轻视他人,佛
陀说:『能够不轻视未学的人很难』,因为凡俗之人稍有名气,则或多或
少都有贡高骄傲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命不凡造成社会不安                       □
~~~~~~~~~~~~~~~~~~~~~~~~~~~~~~~~~~~~~~~~~~~~~~~~~~~~~~~~~~~~~~~~

    看看现在的社会情势,使人多麽不安!因为社会有大多自认不凡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引起一些同样不肯屈服认输的反对者出来
抗争,所以叫喊示威的声音就越叫越大了,结果让人觉得杜会充斥一股暴
戾之气,人心也跟著烦躁不安。接著两来的就是拳打脚踢,如电视画面上
看到的议场暴力,这种情形,难怪很多人对台湾产生担忧之心!

    社会不安定的原因就是——自以为不凡的心态在作祟,大家充满了自
大我慢之念。其实,现在的社会倒是很需要平凡的人,大家若自认平凡,
自然声色就会柔和,会互相谦虚礼让,彼此尊重,如此社会不就平和安祥
了吗?对!社会就是需要人人抱持平常心;平凡,才能身心安稳;平凡,
才会自在快乐;平凡,我们才会彼此互相敬重。如果我们能互相敬重,心
态自能安定,生活的环境品质就能提高,人生所要追求的该是这种互敬礼
让的生活,这才是美丽安和的人生!

    但是,我慢心实在很难去除,每一个人要将几十年的习气去除,必定
要下一番功夫。所以佛陀才说;『除灭我慢难』,正因为难,所以要下一
番苦功夫,若是不难,那就不需要费心了。佛陀非常慈悲,总是希望弟子
把人生之难化为不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学并不表示学不会                      □
~~~~~~~~~~~~~~~~~~~~~~~~~~~~~~~~~~~~~~~~~~~~~~~~~~~~~~~~~~~~~~~~

    其次,佛陀谈到『不轻未学难』。很多人不只我慢,还时常会轻慢他
人,自以为比别人能干,学问也比别人好,而主管却让他做那麽卑微的小
事,於是他的心常常不能干衡;而且此种习气还根深蒂固,若看到别人能
力稍差,自然容易起轻慢之心;自以为博学多闻的人,要他不轻视未学之
人,确实很难。其实世间没有天生就是博学者,博学也需要靠时间的累积
及环境的培养;未学的人,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学不会,只是还未开始学习
罢了,因此,我们要常常抱著敬重他人的心,不可轻视未学的人。

    佛陀说世间有四项不可轻视的事..

    第一:火苗虽小,不能轻视。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第二:王子虽小,不能轻视。过去是君主世袭的社会,王子虽小,将
来长大也会继承王位,统领天下臣民,所以不能轻视。

    第三:龙子虽小,不可轻视。过去的人,都认为四季能够风调雨顺,
都是靠海龙王的恩赐,下雨或是晴天,都执掌在龙王之手,这是前人的思
想观念。人,生活於大地间,须靠五谷滋养生命,若风雨不调,五谷便欠
收,人民就要挨饿。所以,以前的人对海龙王总是怀有极为敬畏的心态。
而龙子虽小,总有一天也会呼风唤雨啊!

    第四:沙门虽小,不可轻视,从小就出家的人,虽然现在还年少、但
是随著年纪的增长,他渐渐用心去体会佛法,日渐增长佛法的智识,将来
地能於大众中说法度众生,是未来的天人师,所以出家人虽然年幼、但也
不可以轻视。

    由此可见,佛陀的教育,是要我们时时存有一份尊重他人的心。世间
有很多微细的人事物,我们都不能有所轻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帝也不敢轻视牧童                     □
~~~~~~~~~~~~~~~~~~~~~~~~~~~~~~~~~~~~~~~~~~~~~~~~~~~~~~~~~~~~~~~~

    古时候,黄帝有一次到具茨山去见大隗。他带了六位同伴向目的地去
,可是在半途中迷路了。正当不知何去何从之际,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赶紧趋前问道:『具茨山要往那个方向走,你知道吗?』牧童说:『
知道呀!』於是就指点他们路途方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住那里吗
?』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又随口问他说:『看你年纪这
麽小,但是好像什麽事你都知道得不少啊?』接著又问道:『你知道如何
治国平天下吗?』他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野
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了非常的
佩服,真是後生可畏,这小孩真是不可轻视呀!原以为他年幼可能什麽都
不懂,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学来的道理,就能理解平天下,统治人群
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都不可轻视。

    佛陀说:『不轻未学难』。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有轻视他人的心态
,所以,能够完全做到不轻视他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既然学佛
,不但不能以此为难,还要好好尊重别人,好好地调服自己,见到人就要
有尊重之心,不只对老人要敬重,就是年幼的孩子也不能轻视,因为他们
将来会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存著这
分敬重之心,则『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十四——心行平等难

前面谈过「不轻未学难」。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
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
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的起你」,这是「卑劣慢」,同样也是不
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聪明不等於有智慧                      □
~~~~~~~~~~~~~~~~~~~~~~~~~~~~~~~~~~~~~~~~~~~~~~~~~~~~~~~~~~~~~~~~

    学佛者要学会时时尊重别人,纵然自己才高八斗,也不可以轻视无学
识的人。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不一定是懂的很多理论的人,才能发挥
良好的人生功能。若懂理论却不懂事相,那也是无济於事呀!有些人不识
字;什麽长篇大论的道理他不懂,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做人、如何努力做事
;知道如何做人,他就是好人,懂得如何做事,那就是好事。没有做错事
也没做坏人,这样的人生就是美好——没有错误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智慧型的犯最者,他们懂的很多理论,很会钻法律
的漏洞,因此,他们犯的都是伤天害理、惊天动地的错误。所以,我们不
要自以为很聪明而去轻视别人愚钝。聪明的人往往会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
谊。在世间不光是要「不轻未学」,而且千万不要有「慢心」——能干者
切计自我贡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两者都容易漠视人与人之
间的感情。

    学佛者先要学会觉有情,觉悟世间的事、理,而且必须事理圆融,这
叫做觉悟。若能事理圆融,就能广结善缘。若是只懂得的教理,而不能和
别人和睦相处,不得「人和」,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真有智慧的人会扩
大心胸、容纳一切人与事物!所以说,能够器量宽宏,就是福慧双具。

    「器量宽宏」就是度量宽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好的会欣赏,坏的也会
容忍;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无遗。就像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
一样,要有天地般宽阔的心胸,才不会有贡高、卑劣慢的心态,这就是出
於内心的福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亲疏平等难对待                        □
~~~~~~~~~~~~~~~~~~~~~~~~~~~~~~~~~~~~~~~~~~~~~~~~~~~~~~~~~~~~~~~~

    另外,还应努力的是「心行平等」,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凡夫
的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确实不易。佛陀说,是凡夫,心就难於平等。但是我
们甘於做凡夫吗?人人都希望超凡入圣,要不然我们学佛所为何来?学佛
就是要学得心如天地,任何微细的物品,都不会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
地还是稳稳重重地承载著。我们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样,不可排斥任何
微细之物,也不可拒载重物。总之,心量要宽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
贫困、愚钝的人,我们都以平等心对待他们,尊重爱护他们,这就是「心
行平等」。

    但是,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可见凡夫的习气很重。现在很多人提
倡爱心,可是要人不起烦恼,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人,关心自己所关爱的人,在社会上这种
情形是很常见的。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别偏爱的弟子,他最偏爱的人是颜渊
。孔子是为圣人,为什麽他也有「最爱」呢?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教诲可以
闻一知十,子贡曾说:「我是闻一知一,但是颜回却是闻一知十。」所以
,孔子对於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别的标准是依照他们能够接受多少
教诲而定,这就是「分别」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无缘、有怨者祝福                     □
~~~~~~~~~~~~~~~~~~~~~~~~~~~~~~~~~~~~~~~~~~~~~~~~~~~~~~~~~~~~~~~~

    佛陀告诉我们,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实在是很难;连孔夫
子都难以做到了,更何况是凡夫的我们。甚至,佛陀对他的弟子也有亲疏
之感,如对阿难就觉得很亲近,因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事由阿难来服侍,
所以,他对阿难倍觉亲切,而对提婆达多,他也会有无可奈何之感。阿难
非常体贴佛陀,佛陀的举止行动,对阿难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导指标,而
提婆达多则是处处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对提婆达多的迫害毫无怨嫌,
并加以包容,我们读「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可知,提婆达多将来成佛
得时间比其他弟子还要长,尽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报怨,但是在生活
当中,他也经常觉得无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这种难题,更何况我们
现代的凡夫呢!

    不过我们要学习佛陀的包容,以德报怨,即使很恶劣的弟子,佛也帮
他授记祝福!对於无缘、有怨的人,我们要默默的为他祝福,祝福他将来
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则叫做「心行平等」。因为世间本就无法很平整,看
看大地,若是万事万物都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间了。有高山深海、物质
也有大有小,外面的建筑物高低不齐,连庭院清脆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
!这和人心一样,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软硬,不过,既然要学佛,就要尽
量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念调整好,对人只有关爱而没有怨恨之念。虽然对
某些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宽宏雅量以对,不可有怨憎之心,
不要说:「我怨恨你。」这样的话。我们对一个人抱著「无可奈何」的心
态,是还要教导对方的心量,若是恨他、怨他,就会结下更深的不善缘,
今生、来世、无数生的恶因,就会连连绵绵地结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培养无分别心                      □
~~~~~~~~~~~~~~~~~~~~~~~~~~~~~~~~~~~~~~~~~~~~~~~~~~~~~~~~~~~~~~~~

    春天的气候多变化,昨天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今天却是风雨绵绵,
前後不过二十四个小时,但天气的转变竟然这麽大,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人心也是如此。对於人的心,佛陀常常要告诉我们——要心静如水,但是
水面也难免会起波浪!

    佛陀说:「心行平等难」。要每个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时,心念都完全
平等,这确实是很困难,譬如昨天的天气和今天天气,明明是不一样,若
应要说成一样,的确很难。外面明明是有鸡啼鸟鸣的声音,若要说成寂静
无声,这也是难呀!其实,外面的境界在变动时,我们的心自然就会随境
而转动,这是很正常的。冷、热、风、雨,随著外境而改变,我们的身心
也都会起分别作用;但是佛陀说,要没有「分别心」。

    如何才叫做无分别心?近来有很多人热衷於修行,有人喜欢跑道场,
他们认为修禅念佛,才能达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认为自己所修行的法
门才是真正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传。而慈济的委员都很认真地做慈善
的工作,不畏辛苦、尽分尽力地去募捐、救济,有人就会批评道:「你们
懂多少佛法?你们只是修福而没有修慧!」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假使
我们的委员也和他们唇舌相争,说:「我们做的救贫就是修福,教富就是
修慧呀!像「你们只顾自了,那是有慧无福,有什麽用呢?」若是如此的
针锋相对,也是叫做分别心。

    我们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
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他转。我们有这个因缘生於人间,得闻佛
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缘。有这群发心的菩萨行者,我们
尤其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缘和力量,来成就菩萨的志业。大家和志
同道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缘份,努力地造福人群。若没有这分因缘,也没
有相同的志愿,就要不起分别而和他人争执或勉强他人,这就是「无分别
心」。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施受贫富皆平等

佛陀在世时,不断地鞭策弟子,比如说「行布施时,要以平等心布施
;受施者,也应以平常心受施」。当时印度人的生活水准贫富差距极大,
有的人非常贫困,有的却极为富有,现在的印度仍是如此。你们若去印度
观光、朝圣,就会看到许多流浪街头、衣衫褴褛的人,这样饥饿贫困的人
,到目前仍是存在,而富有的人,却能用金银玉器来装饰他们的华厦,自
古至今,印度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

    当时,佛陀和僧众接受国王、大臣们所供养的佳肴美味时,是抱著平
常心接受。只要肚子填饱,他就欢喜感恩地为他们说法,从不多求。那时
也有极贫困的人,像贫婆,她身无一物,但是很想供养佛陀,看到大家以
油灯庄严佛说法的道场,於是她剪掉自己的头发换来一盏油灯,佛陀对他
也是无限的赞叹。因此,受供养的人,不管有钱人布施的物品有多好,没
有钱的人以何种心意供养,都应以同样的心——感激与感恩来回报,这是
受施者应有的「心行平等」。

    布施的人,像有钱人以金缕衣诚恳的供养佛陀,而从贫婆身上的旧衣
撕下一块布,也是尽她所有,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佛陀。两位布施者都以
虔诚的心,尽心尽力供养,这也是「心行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供佛与施贫功德相等                     □
~~~~~~~~~~~~~~~~~~~~~~~~~~~~~~~~~~~~~~~~~~~~~~~~~~~~~~~~~~~~~~~~

    过去,弥勒菩萨供养难胜佛之後,又布施一位乞儿,然後把剩馀的东
西给狗吃,那时难胜佛看到了,就非常欢喜的赞叹弥勒菩萨说:「供佛和
布施乞儿与狗,功德平等。」因为他供佛时,是以恭敬心供养,布施乞儿
是抱著怜悯心、爱心,而布施小狗时是以施舍、无所求的心来布施,所以
,难胜佛说,布施狗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般人都说:「我
们布施给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较大!」其实,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种
心来布施,最殊胜的布施是不计代价的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供佛的功德
很大,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态,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养。

    记得很多年前,道源老法师仍健在时,因为有很多慈济委员很热心,
就有人请教他一个问题,说:「我听说慈济的人只修福,没有修慧,您认
为呢?」道源老和尚说:「布施给贫困的人,和供养法师功德平等,甚至
布施贫困的人,功德比供养法师还大,是福慧双具!」这是道源老法师回
答信徒的话。

    有的人觉得很奇怪,为什麽布施给贫困的乞儿,比供养法师的功德还
大?道源老法师说:「因为你供养法师,是抱著有所求的心,而布施贫人
乞者是无所求的,只因有这份诚恳的爱心,由慈悲而生智慧及无所求的平
等心,所以功德很大。」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什麽是「心行平等」
。人在多数时候都有分别心,若能尽力而无所求,不起分别,才是真正修
行的正确心态,也才是佛陀教育我们的「心行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十五——不说是非难

清早的气氛让人觉得精神清爽,小鸟的叫声让人越发感受到大地的静
谧,但一阵火车经过的隆隆之声,却破坏了这宁静自然的气氛。「声」是
我们日常生活中必然会接触的境界,如自然界的微风细雨、鸟叫虫鸣的声
音,它是优美的;而人为得机械噪音,和人们开口动舌的杂音,则是人为
的音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养在言行举止间                       □
~~~~~~~~~~~~~~~~~~~~~~~~~~~~~~~~~~~~~~~~~~~~~~~~~~~~~~~~~~~~~~~~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二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和「色
」,「声」是指言语声音,「色」是表现於外的举动形态。言行举止能人
起欢喜心,就表示这个人修养好;相反的,若让人不高兴,则表示这个人
的修养还不够好。

    以谈话而言,我们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离,来衡量音量的
大小,通常以让对方正好听的清楚为最恰当,若声音太小,使听者无法听
清楚,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远,可是你说话的声音太大,不只是
无礼,也回吵到别人,这就是没有修养。想想,连讲话的音量控制,都有
这麽多学问,何况还有其他的动作习气要改呀!

    人们习惯上常随著自己的好恶之心待人,若对某人有好感便赞叹他,
即使他有缺点也会帮著掩护,只说好的一面;若对某人没有好感,那麽即
使他有很好的才干,也会被埋没,若是他有一点点缺失,就紧抓住这个机
会来毁谤他。这就是我们的口业,随著喜欢或厌嫌所表现在外的言谈。口
舌是传达人们思想心念的关卡,而一般人的开口动舌,都是在讨论是非,
不可不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理非语言能说尽                         □
~~~~~~~~~~~~~~~~~~~~~~~~~~~~~~~~~~~~~~~~~~~~~~~~~~~~~~~~~~~~~~~~

    释迦牟尼佛说「不说是非难」,凡夫不谈是便说非,要人们不说是非
实在是很难!佛陀又说「大道无言说」——真正的道理也是无法用言语来
诠释啊!就如我平时讲给大众听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确的呢?若想想这句
话——「大道无言说」那麽我平时讲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过话又说回
来,我们有很多事情还是要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语言的沟通,如何传
达彼此的感情的?修行就是要修道言谈之间能使每个人「气能和」、「心
能定」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学道。

    泰清不惜路远迢遥来访问,所得回答却是「不知」,因此他很失望。
後来又有人向他推介「无为」这个人,他也以同样的问题请问无为:「天
之大道,你是否了解?」无为很快的回答说:「知道呀!可贵可贱,可大
可小谓之道。」这几句话,他仍觉得不怎麽满意。

    於是,他有再去找一位叫「无始」的人,泰清告诉无始自己的访到过
程,又问无始说,「他们一个说『不知』,一个说『知』,到底那一个对
呢?」无始回答说:「知与不知,知是浅显的道,不知才是深远的的道。
因为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语所能宣说的,天地宇宙的真理,能说的只是其中
的一点点范围而已,实在无法说尽天下的至理。」

    由此可见,有道者对听和说并不刻意去表现,他无所求,因为并不是
光靠音声与研究能道断(尽)一切。平时讲话若无法传达很透彻的道理,
不如不讲的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理非语言能说尽                    □
~~~~~~~~~~~~~~~~~~~~~~~~~~~~~~~~~~~~~~~~~~~~~~~~~~~~~~~~~~~~~~~~

    人与人之间的言谈交流,必定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对人是否有平等
心,如果心有所篇,那麽,好的将被说成坏的,坏的也会被说成好的,这
种偏见之言,会导致别人对被批评的人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对人的看法
要很公平,不可随著自己的好恶来议论。

    另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偏要说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这样不
但会让人嘲笑,而且常会说错话。日常生活中,最好要多用心,不要以为
开动口舌很简单,心想:「我又没骂人,随便说说有什麽关系呢?」有关
系,因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不说是非难」而我们要在此「难」中,把
它转为「不难」,像刚才所说的,有时候要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那要
如何呢?这就要多用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7: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二十难之十六——会善知识难

人生的是是非非,永远存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不说是非难。」

    我们学佛若能拨开成见,则万事万物无不是佛法,古德云:「大道无
言说」,所谓「言语道断」,是说:「道」绝对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
但是只要我们用很单纯的心、很纯真的意去行动,则无一不是佛法。

    佛陀曾说「会善知识」难,离是非恶友的确很难,然而要和善知识相
会更加困难。什麽叫「善知识」?就是能启发你的良知智慧的人。在你陷
於恼之际,他可以开导你,解除你的心结,能使你从凡夫黑暗的一面,转
向人光明的境界。世间有多少善知识?能劝导化解、圆融人我是非,以降
服我们的烦恼,能把我们的成见分析清楚的善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成见不除则善言变恶意                      □
~~~~~~~~~~~~~~~~~~~~~~~~~~~~~~~~~~~~~~~~~~~~~~~~~~~~~~~~~~~~~~~~

    向外寻求善知识确实非常困难,设若找到这麽一位善知识,而自己的
心无法断除成见,那麽即使再好的人在面前,我们还是无法吸收他的知识
与教化,所以说「成见若迷茫,则法界善知识难逢」

    人人若能将成见去除,则善知识所说的话,就能解除人我是非的烦恼
。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如有「妄念」就是不真实、有迷情;有些
人说话的用意很好,而听者若用妄见的是非心、烦恼心去承受,那麽明明
他是一片善心,以爱心给予教导,但是我们却扭曲了他的一片好意,以是
为非。我们常常会如此,虽然别人说的是真话,但是听的人还是会起疑心
,心想他对我有偏见。或者是看到他人在交谈时,就以为他们是在谈论我
的是非,在毁谤我、中伤我。这就是自我产生的是非心,也就是妄见与痴
迷情结,若不能去除妄见,那麽再好的佛法呈现在我们面前也都无法接受
了。所以说,要以天真的本性来面对人间世事,若能如此,即使是鸟叫鸡
啼...一切都是佛法,这些声音也都能启发人心於纯真无邪,因此也都
是佛法呀!

    在日本有则故事,是小学教材,用来教育心灵单纯的小孩,故事如下
——

    有位猎人拿枪要打树上的小鸟,有一只蚂蚁,正好在此时咬了他一口
,让猎人在拿枪瞄准时动了一下,因此小鸟得救了!为什麽会如此呢?原
来是那之小鸟曾经看过一群蚂蚁,在水里拼命挣扎,正当无路可逃时,这
只小鸟咬了一片叶子丢到水里,让水中的蚂蚁全都得救了!所以当猎人要
打小鸟时,蚂蚁也赶来救他。他们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幼小天真的孩子,让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拥有「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观念,这也是为了要保
持人性的天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众生皆可为善知识                       □
~~~~~~~~~~~~~~~~~~~~~~~~~~~~~~~~~~~~~~~~~~~~~~~~~~~~~~~~~~~~~~~~

    中国也有一则故事——

    在晋朝时代,北方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孩叫毛宝,他家境很贫困。
中国大陆的北方,冬天会下雪,气温很低。有一天,毛宝到溪边看人家捕
鱼,鱼网收回来时,里头有一些鱼,以及非常可爱的一只小白龟,渔夫抓
起小白龟惊喜的说:「太好了!难得有白色的龟,瞧他白的发亮,一定很
值钱!」

    有人要买他煮来吃,也有人想买他去展览赚钱。於是小孩子对小白龟
生起了一分怜悯心,便请求渔夫把他放了。可是渔夫认为难得抓得到这麽
珍贵的白龟,无论如何,就是不愿把他放生。小孩注视著白龟,而小白龟
也抬头望著小孩,眼里充满求救的神情,小孩心里起了无限怜悯,於是就
把身上的外衣脱下,双手捧著高举过头,并且两膝跪地,真诚流露的拜托
渔夫放走小白龟,而他愿意以衣服来抵偿。渔夫看见小孩子这麽有善心,
非常感动。尤其在冰天雪地中,他竟把身上唯一比较厚的衣服脱下,这份
赤诚的真情令渔夫佩服。但渔夫却不愿意有任何损失,便把小孩的衣服拿
走,才将白龟给小孩,说:「这只白龟不只是这件衣服的价值,但是你的
赤诚感动了我,所以只好跟你换了。」

    小白龟得救了,毛宝很高兴的把他抱在怀里说:「你得救了!虽然我
受寒风透骨的苦,但幸运的换取你的性命,这也是值得呀!」他们像是极
为要好的朋友,小白龟似乎听懂小孩的话,感激的泪流了,并向小孩点点
头,於是小孩很小心的把他抱到江边放生。

    二十年後,这位小孩已经出人头地,在朝廷官拜将军,经常在战场上
得大功勋,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位将军一起带了万馀兵马出征。但对方的兵
力很强,把他们团团围住,在九死一生之际,他带著幸存的兵卒突破包围
,逃到了扬子江,那时候有追兵,前面是大将,所有的船,他都让士卒们
先搭了,最後环顾四面,连艘小船都没有了,而後面的追兵已到,他在情
急之下,纵身一跃,跳到江中。

    他在湍急的波浪中挣扎,正当危急万分时,有个东西从水下把他托起
来。他不支的昏倒了,等到他醒来的时候,看见身旁是白茫茫的雪,而自
己正躺在一只很大的白龟背上。他恍然大悟的认出了这只龟,就是二十年
前他所就的那之小白龟。他如同二十年前一样,流著感恩、报恩的眼泪抬
头看著他。这真是不可思议呀!

    他上了岸之後,大白龟依依不舍地离开,往河里去了,它不断地向前
游去,但是仍然一在地回头看他,向他点点头,似乎因回报了他的恩德而
深感安慰。

    被救的人非常感激,也深深觉得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竟能如此相契,
为何同类的人与人之间,要彼此侵扰杀害呢?他万分地感叹,人和动物都
可以有相亲相爱的感情,为什麽人们不能彼此敬爱?他由此看开了人生,
於是舍官隐居修行。

    佛陀说:「会善知识难」,为什麽难?因为很多人喜欢谈是非,以是
非之心待人,常常对人品头论足。有了妄念成见,就有分别心,因此喜欢
这个人,却不喜欢那个人。喜欢这个人就想占有,若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友
好,他就产生醋意嗔心,会产生这样的是非分别,即是来自妄情偏爱。

    有些人自己心中充满是非,但却不知自我反省,若有人教导他,他却
偏偏要说别人是在讽刺他。以是非之心来分别人事感情,如此在社会上怎
能遇得善知识?

    刚才那两则故事是以纯真的心来看一切事物,所以能和物类有融合的
感情,而很多人却以妄念成见相待,因此和人相处时,也就免不了会彼此
斗争伤害。

    我们修行必定要回归纯真的本性,什麽样的的人都是好人,我们要以
宽阔的心胸,来迎接所有的人,应缩小自己,去佐护他人,如能做到这样
,那即使是小孩的一句善言,也能教育我们,就连一个精神恍惚的人,所
表现的行为,也都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此,世间的一切万物形态,
一切声音那一个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呢?何者不能引导我们见道得法呢?只
要我们大家用心、用纯真正直的心,来面对自然与人群的境界,就能有所
领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孔子尚且不耻下问                       □
~~~~~~~~~~~~~~~~~~~~~~~~~~~~~~~~~~~~~~~~~~~~~~~~~~~~~~~~~~~~~~~~

    常言道:「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这两句话,就可以知道,要得
到一位益友或良师的确是很难。佛陀说:「会善知识难」,意思就是说,
若希望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好老师,的确实是很难的事。
来到人间,每一个人所要学的实在很多,即使尽一生的时间也学习不完。

    孔子虚怀若谷、谦逊好学,凡是对他有所启示的人,即使是小孩子,
他也会甘拜为师;可见贤人、圣人也仍抱著不断学习的心态。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善者而改之
。」这也是好学精神。三人同行时,必定就有我的老师;好的人,是引导
我人生的模范;坏的人则是我警惕反省的对象。所以坏人也是我的老师,
因为他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来让我们明显地比较,知道这要做会讨人厌,
这种脾气、行为,让人看了不会欢喜。这是活生生的现身说法,所以要感
激他,但我们更需要自我警惕反省。

    好的人我们应该要追随,他的人生所展现的是光明的一面,充满了希
望,让人欢喜,受人群称赞,而我们所要学习的也是如此,所以说:「三
人行必有我师」。

    但凡夫的心态都是自我封闭的,自已为能干;若是自己不好,也会想
:「不好是我自己的事,我不用看人家是好是坏,也不必去学习」,这就
是凡夫心。我们应时时提起热诚的求知心,天天勤恳不断地去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