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民秋

从驻颜回春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1 2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弱弱的问,杨班侯的太极拳就是杨式108式太极吗?
发表于 2008/9/10 17: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看到一功法,记不清楚了,大概是:头左右摆动50次,再用手擦后脑50次。这样动作连续做10次。坚持三个月可以使面部年轻,斑点等都消失干净。
有谁记得这功法名字吗
发表于 2008/10/1 2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消除颈肩疼痛 一男子日转脖子500次竟瘫痪
--------------------------------------------------------------------------------
2001年8月29日 21:23


东方网8月29日消息:天津一患有颈肩疼痛的市民误信朋友之言,每天转脖500次,结果半年后全身瘫痪。

天津市汉沽区居民田喜成曾患有颈肩疼痛,因为工作繁忙,未及时治疗。去年他听一个朋友介绍说,如果坚持每天转动脖子500次,保证能治好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每天坚持500圈转动脖子的运动。谁知转了不到半年时间,病症非但没有减轻,而且越来越重,又添了下肢无力、行动不稳、走路跑偏等全身症状,不久竟全身瘫痪。

经坐落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的市颈源性疾病中心的核磁检查证实,田喜成的颈椎4-5及5-6椎间盘突出,压迫了颈椎脊髓神经。经一年治疗,田喜成现已得到恢复,消除了病痛。
发表于 2008/10/1 2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肩頸酸轉脖子 男子脊椎中風 改善肩頸酸痛 宜延伸牽引

苗栗縣頭份鎮一名六十歲的廖姓男子,因為平常有繞頸轉脖子的習慣,但這個習慣竟然讓他雙手無力,隨後又在連續繞脖子六圈之後,脊髓中風全身癱瘓,因此醫生呼籲年紀較大的民眾運動時千萬不要用力過猛。  




原本到院時全身癱瘓的廖姓男子經過治療復健之後,目前已經可以走動,而醫生指出,造成他脊髓中風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轉頭扭脖子的習慣。  


<SB神經內科醫生 林日暉轉頭三百六十度他轉了六圈之後先是左手沒力他以為是腦中風所以又再轉六圈就全身癱瘓>今年六十歲的廖姓患者表示,每天的工作必須抬頭看天花板,所以經常會感到脖子僵硬,以往都會用力轉頭扭脖子來改善這種狀況,甚至還教導朋友如何用力運動扭脖子,想不到竟然導致自己出現中風的情況。  


<SB患者 廖先生以後不敢了以後不敢了告訴國人你千萬不要這樣甩>不要這樣甩,醫師說如果感到脖子不舒服,應該盡量採用延伸牽引方式,即使要轉頭,角度和力道都不能過大,此外也可以用熱敷的方式,而經常坐在電腦桌前的民眾更要注意,坐姿不能駝背,使用時間不要超過五十分鐘,還有電腦擺設的位置也要注意,,如此一來才能夠避免類似的傷害。
发表于 2008/10/1 2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两个转脖子的负面新闻,给大家参考
发表于 2008/10/4 07: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看着看着,觉得回帖有‘意思’,把中国人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概念,发挥到了及至!不得不佩服某版主的‘修为’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00: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家太极概论

陈靖著《太极拳练与悟》27页写到“在一九九三年,星加坡永年太极社创办人之一谢正力向杨澄甫的外甥傅锺文提问为何汪永泉的太极拳架子有别于现时流行的太极拳架子时,傅锺文的回答是:汪永泉的功夫是在杨家家里练出来的,他是杨宗师的弟子。事实上,杨澄甫的两名儿子振铎及振基为了追寻杨家原始拳架的练法和揉手技艺,曾到北京请教永泉,并得到永泉的指导”。先练吴式后拜入杨家学习技击架的吴图南先生对太极拳的真伪研究极深,张祖意合太极拳传人张兴洲写到“当年杨露禅学拳于陈家,三下陈家沟而不得真传,杨便转到赵堡求学。赵堡人告诉杨此拳得于道门,杨又离开河南寻道,后得道家传人的指点。因杨不是道门正式传人,故老师不许他对外公开得于道门(因杨拜过陈长兴为师,古人讲,只要拜师学过一天就是终身师父,这也是武林的道德规矩),所以杨对外依旧称陈为师。近代太极拳作为养生防身之术,深为广大练武者所喜爱。但自杨澄甫改拳后,有很多名家高手根据个人对太极拳的领悟和理解,对太极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为了标新立异,对太极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们追崇时尚的心理。现今的杨式太极拳与杨家先辈最初所练的太极拳相差甚远。如果杨家前辈照今日杨式太极这种练法,绝不可能被人称颂为‘杨无敌’。因历代拳师得拳不易,非门内之人是不传真功的,但又为了满足好拳者,而对拳式名称进行删改,致使其与门内相传大有区别。杨氏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所传的太极拳还基本保持太极原貌,但其后人为了内外有别而改拳,更有唐豪、顾留馨等人及其追随者篡改拳史,以致现如今大都以讹传讹,真是搅浑了历史,误了世人。”《武当》杂志社主编孔德写到“曾与西安路迪民先生琢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初年道家学者萧天石先生搜集到的《张三丰太极拳七十二路的功架图势》,竟与杨式太极拳的功架图势那么相似?是搜集者有意做秀,将杨氏功架图充为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还是杨氏当年得其道门指点,修正了功架,复同于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后来笔者从四川成都贺洪明先生(杨式太极传人)和河北保定李正先生(杨式太极传人)都曾得到传闻,说杨氏先辈确曾得到过道门高人的指点。”《杨禄禅太极拳谱》:“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混圆而已,恍恍惚惚。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随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人身也如天地之混圆,人身无处不混圆。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也有三直,即头身腿。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亦是数,亦不停亦是气。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不过未免有少混,所吾人本太极。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作起是练拳。洪蒙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然非修炼者不知,若将此数练过,其中之混圆一变即成背丝扣,斯拳之联成矣。再有背丝扣一变即成太极”。

杨家入门先站桩步,有无极浑圆桩、太极两仪桩、三才川字桩、四象独立桩等。太极阴阳诀是炼乱环背丝扣的走化引发。拔断劲是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加内劲。松没有错,但松后面还有好多东西,如散通空等。魏树人弟子台湾郭正勋先生说过“应该要先学基础理论、心法、应用理论,才能开始去学劲法,这样才对,有了理论基础再去碰拳架、揉手,最后灵活应用,由明劲、暗劲入化劲。倘若没有理论基础,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而且会一直在学习、改正,完全不明白合理的理论,这样实在太辛苦了。”所以对于开合、刚柔、快慢、上下、虚实、方圆、内外、大小、曲直、动静这些内功理法要听老师先讲透了,再学其她。八劲不是姿势、而是内劲,可以随意通过任何姿势发出,更可以相互混合发放。内功架共三十七势以神意气为主,技击架共七十六势以六十四劲混发为主,太极长拳共七十二势以乱环背丝扣诀为主。阴阳段与十三丹据传王兰亭曾得到,哼哈功与运气法据传田兆麟曾得到,太极球与松腰功据传朱怀元曾得到。以上这些与抓闭功、神意气内功、拆架拆手、揉手劲法(扇、刀、锯、滚、错、折、磨、弹、炸、擎、碰、侧、旋、沉、钻、粘、潜、轻、重)只要是得到杨家真传都会有传承,并非只此汪脉一家。请大家不要认为“杨无敌”是虚名,杨禄禅与郭云深、董海川三人是平分秋色的上三门高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00: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脉内功——老六路浅说

魏树人弟子台湾郭正勋先生著《随笔录》写到“我也跟吴老师谈起我最近所学的太极揉手,也跟他试了试手,他十分讶异,他说:想不到中国大陆还有这种如此细腻,而完整的武术,他当下鼓励我继续研究练习。吴老师是太祖、猴拳、八肘、单双头棍真正的高手,他跟我亦师亦友,既然他都有此胸襟去容纳不同的武术,也认同杨家真传太极,可见这样的东西的确是有它独到的内在。【太极揉手】没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练,当年汪师爷不过只传授了几十人,而魏老师也只教了一些人,所以同门的人实在很少,加上那个时候汪师爷很保守,以致传承下来的东西有限,早年他只教杨澄甫前辈所教的八五式,直到晚期他才愿意把老六路、杨家太极心法和用法传出。李老师讚嘆说那真是十分受用的好东西,给了他很多啟发。李老师是个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实战经验很丰富,技术层面更是有目共睹。我碰过无数的杨氏太极拳家,却没见过真正的高手。当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许尚有高人,我没缘碰见,但是我遇过唯一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就是魏树人老师,他的搭手及应用境界当今两岸三地武术界无人能及,真所谓【出神入化】,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讚嘆。寿关顺老师接触过此门技艺后,也鼓励我,希望我能赶快将它学好,他叫我不用再到处去追寻武术了,因为全中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了。寿老师说我跟魏老师所学的杨式太极拳是属於高级的理论和技巧,所谓尺、寸 、分、釐、毫,这种太极拳已经到达毫劲,真是巧而妙。寿老师经常鼓励我,说魏老师的东西实在太好了,现今中国大陆已经找不到了这样珍贵的武技了,叫我不要再浪费时间去追求其他武术了,赶紧将魏老师的东西学好,以免抱憾终生。这就是兄弟,本身功夫那麼高,见识到魏老师所传的功夫,马上知道是杨家很少外传的东西,还大力鼓励我赶紧去学习。汪师爷(汪永泉)、魏老师(魏树人)所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尤其是揉手劲法、基础、应用理论、心法,与我过去所接触过的杨氏太极拳有很大的差异,它的合理性、实用性,对於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是十分难以体会的。不过只有一接触之后,我相信所有人一定会为其所深深著迷。这些东西都是原本只在杨家院子裡头传的东西,跟现今流传在外的杨氏太极拳有极大的差异,虽然拳架名称完全一样,但招式上无论在外形或是理法都大不相同。当年是汪永泉师爷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之邀,为保留古老杨氏太极拳珍宝才传出。套句汪师爷所说:他老人家要是不把它传出来,有些东西我们追好几代也无法追回。我以前并不以为意,直到近年,因为常跟无数人交流,才深深体会其堂奥,所以发愿终生学习”。
    太极入门先要将内功理法逐一上身,如同形意门校24法,从脑袋到脚的站位都有细致的要求。同时也是修炼中脉和三焦气圈,打通周身筋脉的内功。早年一位太极门人向汪公在山先生详细请教过老六路松功,将此发扬光大,让很多人收益非浅、功不可没。可惜汪老只给他讲了“松”,后面的“散、通、空”及老六路的其他东西都没有讲。形意、八卦都是出手含多股劲,太极也是一手带着几个劲。所以八劲不是某些具体动作,而是内劲,可以几个劲一起“通”出,如果是具体姿势就不存在同时“混发”的可能。杨家拳的特色之一是“出手见红”,比武可将人打吐血,绝不是现在大众眼中的斯文推手。虽然现在社会不适宜,也不必如此,但这种实力是应该具备的。拆架拆手是步入实战的前提,只会练不会应用是很严重的问题。炼拳要学会抓住根本,薛传形意桩法的核心是虚无含一气、浑圆桩、三才桩,内功核心是“劈抓功”。从李存义开始就已将八卦融入形意功架之中,李存义支系一直传承有程派的老三掌。比武关系生死性命,有门户之见是可笑的,通背、八极、螳螂和南方的咏春、鹤拳都可以借鉴。汪脉没有澄甫公传出的拳法和推手,而是修炼揉手劲法,包括扇、刀、锯、滚、错、折、磨、弹、炸、擎、碰、侧、旋、沉、钻、粘、潜、轻、重等等劲法,这些完全可以在实战应用中发挥巨大的技击效果。老六路分乾三连和坤六段两套拳架,乾三连在汪脉门内习惯叫“柔架”、坤六段习惯叫“刚架”。据传班侯公曾单独将“坤六段刚架”传出,此传人又机缘巧合将这套拳归入道门。汪公传承的杨家柔架、刚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快可慢,大家不要被大架小架欺骗。香港曾有一太极门人凭借王兰亭传出的阴阳段内功,在东南亚各种自由搏击赛称雄十数年。汪老传出神意气内功,与阴阳段内功、老六路松功、内功理法算是将杨家内功交了底。汪公的弟子虽然不多,但个个都是响当当的绝顶高手,想“品尝”太极拳真正的实战功夫,大家有机会可以访访这一支,绝对不虚此行。
发表于 2008/12/17 00: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谢谢先生分享
感叹我们中华的博大精深!
连这些东西都有。
发表于 2013/8/29 02: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洗脸后用冷水轻拍脸部也ke y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