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350|回复: 1

中華續道藏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8 22: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華續道藏目录

(心灵之光-全真道教文化网:http://www.djxlw.com/rsxy/ShowArticle.asp?ArticleID=91进入后可下载全部)

出版:臺灣新文豐公司
主編:龔鵬程   陳廖安
PDF文檔       WinRar文件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一冊
1.  太上老君寶錄  七卷  宋謝守灝撰  元至正十七年抄本  
2.  神仙傳十卷  舊題晉葛洪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列仙全傳九卷  明王世貞輯次汪雲鵬輯補  明萬曆間新都汪雲鵬刊本  
4.  廣列仙傳七卷  明張文介輯撰  明萬曆十一年刊本  
5.  歷代神仙史八卷  清王建章纂輯真吾清嵐增訂  民國甲子東陸書局出版江左書林順記發行本  
6.  繪圖歷代神仙傳二十四卷  清三魚書屋主人輯  清宣統元年石印本  
7.  長春道教源流八卷  清陳銘珪撰  民國間東莞陳氏聚德堂叢書刊本  
8.  白雲仙表一卷  清完顏崇實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刊本  
9.  龍門正宗覺雲本支道統薪傳二卷  清陸本基編訂  民國十六年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二冊
10.  古今列仙通紀六十卷  清薛大訓撰  清刻本  
11.  五百靈官爵位姓氏總錄一卷  不署撰人  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重刊道藏輯要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三冊
12.  龍虎山志三卷續編一卷  元明善奉敕編明周召續編  元刊明代修補續增本  
13.  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  清婁近垣撰  清乾隆五年刊道光十二年修補本  
14.  閤皁山志二卷  明喻策撰  明萬曆丙戌鈔本  
15.  茅山全志十四卷  清笪蟾光審編  清光緒四年刊本  
16.  穹窿山志四卷  清吳偉業等纂修  民國三十二年刊本  
17.  嶗山志八卷附遊嶗指南  明黃宗昌撰  民國即墨黃於斯堂刊本  
18.  青城山記二卷  清彭洵編輯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  
19.  岷陽前志四卷後志八卷  清孫澍撰  孫錤續輯  道光十四十六年鵝溪村舍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四冊
20.  逍遙山萬壽宮志十二卷  清金桂馨漆逢源同撰  清光緒四年南昌鐵柱宮刊本  
21.  大嶽太和山志十五卷  明任自垣撰  明內府寫本明刊黑口本配補  
22.  武當嘉慶圖不分卷  明趙弼撰  明宣德七年刊本  
23.  華嶽志八卷  清李榕纂輯  清光緒三十年修補道光間刊本  
24.  重陽庵集不分卷  清梅志遲編輯  清光緒十二年錢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五冊
25.  羅浮志十冊  明陳梿撰  清道光伍崇曜校刊嶺南遺書本  
26.  羅浮山志會編二十二卷  清宋廣業纂輯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  
27.  浮山志五卷  清陳銘珪撰  民國間東莞陳氏聚德堂叢書  
28.  羅浮志補十五卷  清九龍真逸補  民國九年刊本  
29.  金鼓洞志八卷  清朱文藻纂輯  清光緒十二年錢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30.  城北天后宮志不分卷  清丁午輯  清光緒十二年錢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六冊
31.  武夷山志二十四卷  清董天工編  清道光九年績溪羅氏尺木軒重刊本  
32.  武林玄妙觀志四卷  清仰蘅輯  清光緒十二年錢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33.  重印玄妙觀志十二卷  民國李理安輯  清道光刊本  
34.  長春觀志四卷  民國李理安撰  民國二十五年排印本  
35.  天下名山記六卷  清吳秋士撰  清光緒丙午重刊道藏輯要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七冊
36.  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二卷  明初建刊六子本  
37.  纂圖附釋文重言附注老子道德經二卷  宋龔士萵撰  南宋建刊巾箱本  
38.  道德經解二卷  明顧錫疇撰  明貽經堂刊本  
39.  道德經釋義二卷  唐呂岩撰  牟目源訂空青洞天藏版  
40.  道德經注釋二卷  純陽呂仙撰  清光緒二十二年蔭餘堂刊本  
41.  道德經解二卷  純陽帝君雲門魯史撰  清咸豐四年本  衙署重刊本  
42.  呂子道德經解一卷  純陽子·劉沅撰  清咸豐十一年道善約編重刊本  
43.  孚佑帝君淺注道德經二卷  孚佑帝君撰  
44.  太上道德經解二卷  八洞仙祖撰  清刊重訂全書宗正本  
45.  蘇子由道德經注四卷  宋蘇轍注  明吳淩以棟批點明吳興淩氏刊朱墨套印本  
46.  道德寶章一卷  紫清真人白玉蟾撰  明纂刊員趙孟頫手寫本  
47.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二卷  宋范應元撰  清光緒黎庶昌刊古逸叢書景宋本  
48.  老子道德經評點二卷  元劉辰翁評  明小築刊須溪九種本  
49.  太上老子道德經四卷  元何道全注  明初刊黑口本  
50.  道德經轉語二卷  元陳觀吾撰  清汗簡齋刻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八冊
51.  老子集解二卷附考異一卷  明薛蕙撰  明嘉靖間刊本  
52.  老子通義二卷  明朱得之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53.  老子解二卷  明李贄撰  名亦政堂重刊廣秘笈本  
54.  老子道德經參補二卷  明張登雲撰  明刊中都四子本  
55.  老子翼三卷  明焦竑輯  明萬曆間王元貞刊本  
56.  新刊太上老子道德經注解評林四卷  明焦竑評選明刊本  
57.  老子通二卷  明沈一貫撰  明萬曆十五年老莊通合刊本  
58.  道德經釋辭二卷  明王一清撰  清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  
59.  道德經評注二卷  明歸有光輯評  明未文氏竺塢  
60.  道德經精解一卷  明陳懿典撰  明萬曆間玉堂校勘二經精解本  
61.  解老二卷  明陶望齡撰  明陶履中刊老莊合解本  
62.  老子道德真經二卷  明孫鑛評  明刊本  
63.  道德經測二卷  明洪應紹撰  明刊本  
64.  老子或問二卷  明龔修默撰  明吉水羅棟刊本  
65.  道德經集注二卷  明潘基慶撰  明刊老莊薈解本  
66.  太上道德寶章翼二卷  明程以寧闡疏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九冊
67.  禦注道德經二卷  清世祖注  清順治十三年內府刊本  
68.  老子衍一卷  清王夫之撰  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刊船山遺書本  
69.  道德經參補注釋二卷  清顧如華孫承澤撰  清康熙四年刊本  
70.  太上道德經講義二卷  清宋常星撰  民國刊本  
71.  道德眼二卷  清花尚撰  清康熙四十三年樂善堂刊本  
72.  道德經注二卷  清徐永佑撰  清雍正十二年滋樹堂刊本  
73.  老子元翼二卷  清郭乾泗撰  清乾隆五年三多齋刊本  
74.  道德經編注二卷  清胡與高注胡興宗解  清乾隆十三年雲水樓刻本  
75.  道德懸解二卷  清黃元禦撰  清抄本  
76.  道德經纂述二卷附音釋一卷  清汪光緒撰清嘉慶六年刊本  
77.  道德經輯注二卷  清登暄撰  清嘉慶十二年南城遇安居刊老佛五經同函本  
78.  道德經參注四卷  清倪元坦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佘香書屋刊本  
79.  老子說略二卷  清張爾岐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0.  道德經注二卷  清徐大椿撰  清同治三年善成堂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冊
81.  老子章義二卷  清姚鼐撰  清同治九年桐城吳氏重刊本  
82.  老子本義二卷  清鄭環撰  清嘉慶七年甘泉尋樂堂刊本  
83.  老子解一卷  清吳鼐撰  清光緒間吳江沈氏楷堂補刊  
84.  老子注一卷  清陳澧撰  民國汪兆鏞手抄本  
85.  道德經精義三卷  清黃裳  民國上海新學會社刊本  
86.  道德經述義二卷  清陽子撰  清光緒間求盛齋刊本  
87.  道德經經問一卷  清陽子撰  清光緒間求盛齋刊本  .
88.  道德經證二卷  清德園子撰  清光緒間刊本  
89.  老子約四卷  豫道人撰  民國八年刊本  
90.  道德經達詁一卷  胡薇元撰  民國九年玉津閣叢書甲集本  
91.  道德經述義二卷  徐紹楨撰  民國九年學壽堂刊本  
92.  老解老一卷  蔡廷幹撰  民國十一年刊本  
93.  老子衍二卷  李哲明撰  民國十二年武昌自然室刊本  
94.  老子玄玄解一卷  黃元炳撰  民國十四年上海醫學書局刊本  
95.  老子道德經箋注一卷  丁福保撰  民國十五年上海醫學書局刊本  
96.  老子道德經評點一卷  清嚴複撰  成都書局壬申校勘集虛草堂本  
97.  補過齋讀老子日記六卷  清楊增新撰  民國十五年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一冊
98.  莊子南華真經點校三卷  元劉辰翁撰  明刊劉須溪點校三子本  
99.  莊子鬳齋口義補注十卷  明張四維撰  明萬曆五年何汝成校刊本  
100.  南華真經副墨八卷  明陸西星撰  明萬曆六年李齊芳刊本  
101.  南華真經評注十卷  明歸有光批點  清光緒間王湘綺輯評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二冊
102.  南華經大意解懸參注五卷  藏雲山房主人明稿本  
103.  莊子通義十卷  明朱得之撰  明嘉靖三十九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104.  莊子通十卷  明沈一貫撰  明萬曆間刊本  
105.  南華經因然六卷  明吳伯與撰  明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三冊
106.  南華經精解八卷  明陳懿典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刊本  
107.  莊子南華日鈔四卷  明徐曉撰  明崇禎十年刊本  
108.  南華本義十六卷  明陳治安撰  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109.  南華本義附錄八卷  明陳治安撰  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110.  南華經集注七卷  明潘基慶撰  明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四冊
111.  南華真經注疏四卷  明程以寧撰  清嘉慶間蔣光庭道藏輯要本  
112.  解莊十二卷  明陶望齡撰  郭正域評  明天啟元年茅兆河刻套印本  
113.  莊子解二卷  明李贄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  
114.  藥地炮莊九卷  清方以智撰  清康熙此藏軒刻本  
115.  莊子解三十三卷  清王夫之撰  王敔增注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重刊本  
116.  莊子通一卷  清王夫之撰  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重刊本  
117.  莊子解十二卷  清吳世尚撰  清康熙五十四年光裕堂刻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五冊
118.  南華簡鈔四卷  清徐廷槐撰  清乾隆六年刊本  
119.  莊子獨見三卷  清胡文英撰  清乾隆十六年三多齋刊本  
120.  南華本義二卷  清林沖懿撰  清乾隆十六年存悔堂刻本  
121.  莊子因六卷  清林雲銘撰  清乾隆間刊本  
122.  南華通七卷  清孫嘉淦撰  清乾隆間刊本  
123.  莊子雪三卷  清陸樹芝撰  清嘉慶四年刊本  
124.  南華通七卷  清屈複李元春評  清道光十五年李元春輯刊青照堂叢書本  
125.  南華經解三十三卷  清宣穎撰  清同治六年半畝園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六冊
126.  南華真經影史九卷  清周拱辰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刊周孟侯全書本  
127.  南華真經正義四卷識餘三卷  清陳壽昌撰清光緒十九年刊本  
128.  南華雪心篇八卷  清劉鳳苞撰  清光緒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129.  莊子集釋十卷  清郭慶藩撰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七冊
130.  莊子集解八卷  清王先謙撰  清宣統元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131.  侯官嚴氏評點莊子故八卷  嚴複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集虛草堂本  
132.  列子沖虛真經評點八卷  元劉辰翁撰  明小築刊須溪九種本  
133.  列子通義八卷  明朱得之撰  明嘉靖四十三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134.  列子沖虛真經評八卷  明孫壙撰  明天啟間吳興閔氏刊朱墨套印本  
135.  亢倉子注一卷  唐何燦撰  明黃諫音釋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6.  廣成子疏略一卷  明王文祿撰  明隆慶王文祿輯刊  百陵學山本  
137.  陰符經解一卷  古十一家注  明萬曆陳繼儒輯刊  寶顏堂秘笈本  
138.  黃帝陰符經注解三卷  明複初道人高時明訂正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139.  陰符經疏略一卷  明王文祿撰  明隆慶王文祿輯刊百陵學山本  
140.  黃帝陰符經解一卷  明焦竑撰  明末刻陰符經諸家注本  .
141.  陰符經注一卷  清李光地撰  康熙五十八年清謹軒刻安西李文貞公解義三種本  .
142.  陰符經注一卷  清徐大椿撰  清文淵閣四全書本  .
143.  陰符玄解全一卷  範宜賓注釋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144.  黃帝陰符經注一卷  蒼厓氏注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
145.  陰符經真詮全一卷  清黃元炳撰  無錫黃氏藏版  
146.  補過齋讀陰符經日記全一卷  清楊增新撰民國刊本  
147.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全一卷  八洞仙祖合注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
148.  清靜經原旨全一卷  汶水居士注釋  民國三年刊本  
149.  清靜經圖注全一卷  撰人不詳  同治十一年刊本  
150.  太上十三經全一卷  清李涵虛注  清道光間刊本  
151.  九皇鬥姥戒殺延生真經全一卷  撰人不詳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152.  元始上帝毗盧遮耶說大洞救劫尊經全一卷撰人不詳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153.  太上道德大天尊說道元一炁經全一卷  撰人不詳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
154.  太上洞玄靈寶紫微金格高上玉皇本行集經闡微全一卷  撰人不詳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155.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全一卷  八祖合注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156.  終南八祖說心印妙經解全一卷  撰人不詳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
157.  高上玉皇心印經全一卷  蜀抱真子注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
158.  玉皇心印經注全一卷  玄穀帝君注  清光緒丙午年重刊道藏輯要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八冊
159.  清微三品真經三卷  清張中閭重刊  清光緒丁醜年桂林唐文光堂刊本  
160.  呂注北斗九皇丹經三卷  孚祐帝君注  清抄本  
161.  太上無極大道三十六部尊經注解三卷  孚祐帝君注解  民國二十四年上海明善書局刊本  
162.  靈妙真經疏解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疏解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63.  九皇新經注解三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注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64.  玄宗正旨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傳本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65.  玉樞寶經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讃解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66.  十六品經附呂祖本傳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讃解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67.  金華宗旨全一卷附闡幽問答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68.  同參經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69.  五經合編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70.  易說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71.  聖跡紀要全一卷  撰人不詳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72.  東園語錄 東園雜詠 全一卷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73.  語錄大觀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74.  易說全上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著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十九冊
175.  呂帝文集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注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76.  呂帝詩集全一卷  孚祐上帝純陽呂祖天師注  清重刊道藏輯要本  
177.  純陽先生詩集全一卷  淮海陸潛虛初編  火西月李涵虛重編  清道光二十六年空青洞天藏版  
178.  呂祖年譜 海山奇遇七卷  淮海陸潛虛初編 火西月李涵虛重編  空青洞天藏版  
179.  呂祖全書三十三卷  清劉體恕彙編  羅圓吉續編   清乾隆七年壬戌刊本  
180.  呂祖彙集二十卷  孚祐帝君釐定  在壇諸子校字  清咸豐間刊本  
  
中華續道藏初輯第二十冊
181.  呂祖全書六十四卷  唐純陽祖師呂洞賓述清無我子劉恕體彙集  清萬善子邵志琳增輯  乾隆木刻版景印重刊  
 
 
解題、目録
01.  序、凡例、簡目&第一册解題、目録  
02.  第二册解題、目録
03.  第三册解題、目録
04.  第四册解題、目録
05.  第五册解題、目録
06.  第六册解題、目録
07.  第七册解題、目録
08.  第八册解題、目録
09.  第九册解題、目録
10.  第十册解題、目録
11.  第十一册解題、目録  
12.  第十二册解題、目録
13.  第十三册解題、目録
14.  第十四册解題、目録
15.  第十五册解題、目録
16.  第十六册解題、目録
17.  第十七册解題、目録
18.  第十八册解題、目録
19.  第十九册解題、目録
20.  第二十册解題、目録

心灵之光道教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8- 2009 All Right
ICP备案号:冀ICP备09001527号 技术维护:精灵设计 QQ:77248450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22: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道藏目录

敦煌道藏目录

(心灵之光——全真道教文化网:http://www.djxlw.com/rsxy/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进入后可下载全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3    更新时间:2009-5-25
  
《敦煌道藏》,5巨冊,李德範輯,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1999年12月。二十世紀初,道士王圓籙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大批古代經典文書抄本,其中道教遺書抄本約有五百餘件,其抄寫時期在南北朝後期至唐朝中期約二百年的時間,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時代的抄本最多,其內容包括道家諸子、道教經典、科儀等約有一百多種道書,其中約有半數抄本是《正統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 全 5 冊,共 295 MB


敦煌道藏1      下载

敦煌道藏2      下载

敦煌道藏3      下载

敦煌道藏4      下载

敦煌道藏5      下载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道經     下载   

上海圖書館藏敦煌道經         下载



《敦煌道藏》目录

序號,冊號 - 起訖頁碼,經名

1, 1-001-058,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2, 1-059-110,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3, 1-111-112, 太上昇玄護命經

4, 1-113, 太上洞玄靈寶五篇真文赤書(S.5733)

5, 1-114, 上清玉佩金璫太極金書(P.2409)

6, 1-122, 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P.2431)

7, 1-138-164,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上品大戒

8, 1-165, 金籙度命九幽拔罪妙經(S957)

9, 1-170, 太上洞玄靈寶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P.4659)

10, 1-174-233,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一(護國品)

11, 1-234-357,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二(付囑品)

12, 1-358-474,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三(聖行品)

13, 1-475-546,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四(道性品)

14, 2-547-594,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五

15, 2-595-617,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六

16, 2-618-646,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七(譬喻品)

17, 2-647,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八(最勝品)(P.3647)

18, 2-653-686,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九

19, 2-687-716,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十(太上道本通微妙經)

20, 2-717,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思微定志經)(P.5563)

21, 2-719-731, 靈寶自然齋儀(擬)

22, 2-732-762, 太上元陽經

23, 2-763-786, 洞淵神咒經卷第一

24, 1-234-357,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二(付囑品)

25, 1-358-474, 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三(聖行品)

26, 2-798-815, 洞淵神咒經卷第四

27, 2-816-821, 洞淵神咒經卷第五

28, 2-822-834, 洞淵神咒經卷第六

29, 2-835`862, 洞淵神咒經卷第七

30, 2-863-883, 洞淵神咒經卷第八

31, 2-884-896, 洞淵神咒經卷第九

32, 2-897-908, 洞淵神咒經卷第十

33, 2-909, 洞淵神咒齋儀(擬)(陽83)

34, 2-918-928,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一

35, 2-929,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二(奈67)

36, (P.2551)2-933,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三

37, 2-938-943,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四

38, 2-944-947,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五

39, 2-948-964,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六

40, 2-965-970,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七

41, 2-971-975,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八

42, 2-976-979, 太上業報因緣經卷第九

43, 2-980-1001, 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

44, 2-1002-1033, 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戒法輪妙經

45, 2-1034, 元陽上卷超度濟難經(S.482)

46, 2-1040-1062, 太上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屍妙經

47, 2-1063, 太上洞玄靈寶中元玉京玄都大獻經(S.3061)

48, 2-1066, 天尊為一切眾生說三塗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嶽妙經(P.2348)

49, 2-1078-1086, 靈真戒拔除生死濟苦經

50, 2-1087-1110, 上清三真旨要玉訣

51, 3-1111-1129, 十戒經

52, 3-1130-1148, 老子十方像名經

53, 3-1149-1258, 道德經(五千字本)

54, 3-1259-1294, 道德經(非五千字本)

55, 3-1295, 道德經想爾注(S.6825)

56, 3-1321-1372, 道德經河上公注

57, 3-1373, 道德經頤歡注(擬)(S.4430)

58, 3-1379, 梁武帝老子講義(擬)(貞松堂)

59, 3-1382, 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擬)

60, 3-1412, 道德經李榮注

61, 3-1437, 道德經唐玄宗注(P.3725)

62, 3-1441, 道德經玄宗疏

63, 3-1462, 老子道德經義疏卷第五(鳴沙石室古籍叢殘續)

64, 3-1478, 玄言新記明老部(P.2462)

65, 3-1487, 道德經解題書(S.6044)

66, 3-1488-1515, 道德經序訣

67, 3-1516, 道德玄經(P.2002)

68, 3-1530-1593, 南華真經

69, 3-1594, 太上洞玄靈寶真一五稱經(P.2440)

70, 3-1622-1634, 文子道德第五(通玄真經)

71, 3-1635-1649, 靈棋卜法

72, 3-1650, 太平部卷第二(S.4226)

73, 3-1670, 太平九極太上中皇真經(假)(S.810)

74, 3-1672-1680, 太上洞玄靈寶仙人請問本行因緣眾聖難經(第十五)

75, 4-1681-1723, 三洞奉道科誡儀範

76, 4-1724-1731, 道典論(卷一)

77, 4-1732-1841, 太上妙法本相經

78, 4-1842-1904, 無上秘要

79, 4-1905-1934, 道要靈袛神鬼品經

80, 4-1935-1978, 太上大道玉清經

81, 4-1979,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S.5840)

82, 4-1980-2003, 金真玉光八景飛經

83, 4-2004, 上清九靈太妙龜山元籙(卷上)(P.3435)

84, 4-2008-2065, 太上洞玄靈寶長夜九幽府玉匱明真科

85, 4-2066-2071, 太上濟眾經

86, 4-2072-2130, 老子化胡經

87, 4-2131-2133,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

88, 4-2134, 靈寶老子化胡經(S.2081)

89, 4-2141, 老子變化經(S.2295)

90, 4-2147, 老子玄通經亦曰天應經(貞松堂)

91, 4-2152, 老子說罪福大報應經(P.2818)

92, 4-2159, 老子說法食禁戒經(P.2447)

93, 4-2163, 太上洞玄靈寶昇玄內教經卷第六(開緣品)(P.2560)

94, 4-2168, 太上洞玄靈寶昇玄內教經卷第七(中和品)(P.3341)

95, 4-2181-2205, 太上洞玄靈寶昇玄內教經卷第八(顯真戒品)

96, 4-2206, 太上洞玄靈寶昇玄內教經卷第九(無極九戒品)

97, 4-2218-2226, 太上洞玄靈寶昇玄內教經卷第十

98, 4-2227-2245, 太上洞玄靈寶昇玄內教經

99, 4-2246-2253, 太上洞玄靈寶金籙簡文三元威儀自然真經

100, 4-2254-2283, 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P.3022v)

101, 4-2258, 太上洞玄靈寶淨土生神經

102, 4-2284-2303,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名

103, 4-2304-23, 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

104, 5-2315, 太極左仙公請問經(S.1351)

105, 5-2321, 天尊說三善發願經(S.6002)

106, 5-2322-2351, 神人所說三千威儀觀行經

107, 5-2352, 太極真人問功德行業經(S.425)

108, 5-2356, 天尊說禁誡經(S.784)

109, 5-2362-2369, 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

110, 5-2370, 元始應變歷化經(P.2449)

111, 5-2377-2391, 太上洞玄靈寶空洞靈章

112, 5-2392-2433, 太上洞玄靈寶妙經眾篇序章

113, 5-2434-2439, 靈寶金籙齋儀(擬)

114, 5-2440-2450, 太上太極太虛上真人演太上靈寶威儀洞玄真一自然經訣上(擬)

115, 5-2451, 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道要品第四)(P.2582)

116, 5-2459-2486, 紫文行事訣

117, 5-2487, 真跡(P.2732)

118, 5-2493-2498, 長樂經

119, 5-2499, 上元經(擬)(S.4753)

120, 5-2500, 太上玄元道德經

121, 5-2505, 一切道經序(S.1513)

122, 5-2507-2532, 道門論卷下

123, 5-2533, 諸經要略妙義(P.2467)

124, 5-2579-2628, 大道通玄要

125, 5-2629-2638, 陶公傳授儀(擬)

126, 5-2639, 投金龍玉璧儀(假)(P.2354)

127, 5-2642, 閱紫籙儀(P.2457)

128, 5-2647-2659, 道教儀(假)

129, 5-2660-2664, 閱籙儀(假)

130, 5-2665, 上啟文類(假)(S.3484)

131, 5-2666-2734, 失題道經

132, 5-2735-2756, 失名道經類書

133, 5-2757-2792, 失名類書(擬)

134, 5-2793-2802, 失名科儀書類

135, 5-2803-2833, 願文懺文齋文

136, 5-2834-2872, 瑞應占卜等類

137, 5-2873-2893, 道家有關詩賦

138, 5-2894-2926, 其他

 

書評:《敦煌道藏》

作者:劉屹       原刊《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六卷,2002年8月,384—389頁

《敦煌道藏》(全五冊)

李德範輯,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1999年12月,2927頁,1380元

就數量而言,除了佛教文獻,敦煌遺書中位居第二位的應是道教文獻。但由於客觀條件和研究者興趣所限,對敦煌道經的整理和研究則相對滯後。敦煌道教文獻基本材料的整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儘可能全面地著錄分散於各處的敦煌道經寫本,二是公佈清晰的圖版和相對準確的錄文,兩者結合的成果纔是敦煌道教文獻研究深入的基礎和前提。最早償試對敦煌道教文獻做全面蒐集、整理的是日本學者大淵忍爾氏,他先出版《敦煌道經目錄》(法藏館,1960年),當時僅著錄了373件敦煌道經寫本。經過不懈的努力,到70年代末,他著錄的敦煌道經已增加到496件(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福武書店,1978年),並刊佈了300多件敦煌道經寫本的圖版(《敦煌道經·圖錄編》,福武書店,1979年)。從此,大淵氏的《目錄編》和《圖錄編》兩大巨著,成為研究敦煌道教文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料集。

然而,隨著各國和各地敦煌文獻不斷新獲公佈,敦煌道經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我在90年代末曾做過很不完全的統計,其時已達610件(劉屹:《敦煌道經目錄編補遺》,《北京圖書館館刊》1999年3期,115-119頁)。至今,這個數字還應有所增加。因此對大淵氏兩部巨著的補訂工作,就顯得十分必要。現在看來,這一工作完全可以由中國學者來擔當和完成。首先,據我所知,即將推出的《中華道藏》已將敦煌道經中所有藏外佚經都詳加釋錄,力圖提供一個相對可靠的錄校本,祇是未附圖版。此外,王卡先生正在做一個對大淵目錄的全面和全新的補遺工作,不僅補充著錄大量近年新公佈的敦煌道經,而且還對大淵目錄中定名錯誤和未能比定的殘卷多有補正。這將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敦煌道經目錄。王卡先生此目錄一出,在敦煌道經著錄方面的工作似乎就可暫告一段落。因為敦煌道經數量雖然還會有增加,但敦煌道經的經典範圍已經確定,也許很難再有特別重要的孤本秘籍突然現世,再有的多是比較常見經典的不同寫本碎片而已。

如果說敦煌道經的著錄與釋錄方面或許分別值得期待一個階段性成果的出現,在敦煌道經圖版的刊布方面,可能還要有一段路要走。正如李德范先生在本書《影印前言》中所說:“敦煌遺書已出土百年,至今在國內也沒有見到一部較為完整的敦煌道經集大成的彙編,殊為憾事。”不僅在國內沒有,就是在國際道教學界也一直沒有一部補充和增訂大淵《圖錄編》之作。這與敦煌道經近年新的公佈形勢和前述在著錄和釋錄方面的進展相比,顯然是不協調的。因此李德范先生編輯的《敦煌道藏》在吸收新公佈的成果以補充大淵兩書不足方面具有相當的價值。在任何領域中,對基本材料做這樣踏實的蒐集、整理工作,其人和其書都是值得敬重的。大淵《圖錄編》祇刊佈了300多件寫本的圖版,而本書則影印了500多件道教相關文獻的圖版。其差別主要在於:大淵祇將每種敦煌道經選擇一個寫本影印,如《度人經》至少有12件,大淵在《目錄編》著錄了11件,在《圖錄編》祇刊佈P.2606一件;而本書則一舉刊佈了11件的圖版。使我們可以同時看到一種敦煌道經幾乎全部不同的寫本,這就大大方便了學者翻檢和利用敦煌道經,尤其是對校勘敦煌道經文本的學者而言,更是受益非淺。

本書在刊佈敦煌道經圖版方面將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成果。這樣說,是因為無論從敦煌道經目錄學的角度,還是從圖版的影印、製版等技術角度來看,本書還不能算是在最佳時機的最佳成果。日後如能充分吸收王卡先生目錄的成果,並在圖版方面擺脫對幾十年前的顯微膠捲和《敦煌寶藏》的依賴,纔算具備完成這一工作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此,除對編輯者辛勤勞動表示感謝外,主要想就本書的編輯體例和收錄範圍等問題略陳己見,或許對將來編輯一個全新且完備的敦煌道經集成有所幫助。

首先,“敦煌道藏”的名稱是否合適?用這一名稱來稱呼這批敦煌道經,在學界是不多見的。本書沒有說明從何種意義上來稱這些敦煌道經寫本為“敦煌道藏”。如果僅僅是為了給這些道經寫本加個統稱,這是很不準確的。因為“道藏”一般是指一個大規模、成體系的道教經典集成,而且其名稱也不應帶有地區性色彩。如果本書有著將這些敦煌道經寫本與唐代道藏甚至明道藏相比較的用意,就更需要謹慎。以往曾有“敦煌大藏經”之稱,那是將敦煌佛經寫本按照《開元釋教錄》這一中原地區佛經目錄的結構框架重新編排,希望能基本復原出一部曾在敦煌留存的佛教大藏經。但是這樣做首先面臨的問題即:《開元釋教錄》是否適合敦煌當地佛教的特殊情況?其次是如果缺失的經典過多,其復原的意義還有多大?即如“敦煌大藏經”,現在全部敦煌佛經的種類還佔不到《開元釋教錄》著錄佛經總數的五分之一,也就沒有充分的根據來確認《開元釋教錄》與敦煌佛經之間是否有、或有怎樣的對應關係。就敦煌道經而言,已知的600多件寫本,祇屬於大約100多種道經。雖然我們還不十分清楚唐代道藏的具體構成,甚至連類似《開元釋教錄》那樣的唐代道藏目錄也沒有保存下來,但當時道藏經典的總數不會少於“一千餘卷”(詳見拙稿:《唐前期道藏經目研究:以〈南竺觀記〉和敦煌道經為中心》,即刊)。目前所存的敦煌道經與此數相比,大約祇佔當時全部道藏卷數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通過敦煌道經祇能窺測到唐代道藏很小的局部,因此,用這樣有限的道經而想復原出當時的道藏,實在難以達到。所以我覺得還是慎用“敦煌道藏”之名,直接用“敦煌道經集成”或“敦煌道教文獻集成”比較合適。

其次是目錄體例依照明《道藏》是否合適?本書與大淵兩書的不同還表現在目錄上的變更。大淵兩書都是以《靈寶經目》所載的“古靈寶經”為開始,且具體的經典也依《靈寶經目》為序。而本書則改按明《道藏》經典的排列順序,以《度人經》為開篇第一經。編者說明這是為了方便校勘,但我覺得這種處理方式欠妥。中古道藏的三洞四輔分類法大概从北宋末年开始就被為地搞亂,而大淵忍爾整理敦煌道書的一個貢獻即在於他不拘于明《道藏》的分類法,而是把敦煌道經分為六大部類即:靈寶經類、上清經類、道德經類、雜道經類、道教類書類和失題道經類。這比明《道藏》更接近中古時期道藏部類的實際情況。當然大淵的這種作法未必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在他之外,我至少還見到五種不滿意明《道藏》的分類排列而重新對道藏進行分類的努力。如方廣錩《關於敦煌遺書之分類》(1991年初刊,此據《敦煌學佛教學論叢》,中國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87-157頁)明確提出應按照尚待復原的唐玄宗時期《三洞瓊綱》作為敦煌道經分類的標準。蘇晉仁《敦煌道教逸書略說》(《道家文化研究》13輯,1998年,1-7頁)曾談到對敦煌道教佚經按其實用性進行的分類;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華夏出版社,1996年),利用的是通行的圖書館目錄分類法。即將出版的《中華道藏》也將明《道藏》打亂重排,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之外的經書則根據不同內容加以歸類。此外還可參丁培仁《道書分類法之我見》(《宗教學研究》1999年3期,20-25頁)。這些不同的嘗試都是為了擺脫明《道藏》目錄和分類所帶來的混亂。而本書仍然按照明《道藏》的體例順序安排,使得那些明《道藏》失載而卻在唐代影響頗大的佚經,現在就祇能被安排在“失名道經”之前,打亂了各種經典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的安排離中古道藏的體系相去甚遠。

第三,所收諸經中有並非出自敦煌者。本書特設“存號”一類,主要是大約50件新近公佈或尚未公佈的敦煌道經寫本,雖知其館藏卷號和經典名稱,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一併收入本書,祇在書前的目錄中列出卷號,而在正文中則沒有該卷圖版。可能涉及版權的問題,新近公佈的如北大藏、俄藏、上圖等藏品,編者祇列其目而沒有編入本書。但這部分有幾件在大淵目錄中已經標明是來自敦煌以外的地區,似乎不宜未加說明地就與其他敦煌道經併列一起。如本書目錄列入“存號”的“勒柯克本”失名道典肯定不應是出自敦煌,《西域考古圖譜》本《太上業報因緣經》卷六、《洞淵神咒經》卷六、《道德經序訣》等三件,也都是出自吐魯番吐峪溝,而非敦煌。作為敦煌道經文獻的集成當然不一定非敦煌出土寫卷不收,可以作為附錄或另加說明,像本書現在這樣的處理,難以使讀者明晰這些寫經殘卷原本的出土地點。

第四,個別偽卷或存疑的寫卷,未加說明就予收錄。如編者在《前言》中介紹有明確紀年的寫卷,最早一例是日本京都博物館藏《太上洞玄靈寶妙經眾篇序章》尾題“承聖三年(554)三月七日道士朱士元書”,而此卷歷來是作為存疑之卷的,本書理應給予說明。還有香港張虹舊藏《太上玄元道德經》,此卷現已轉歸普林斯頓大學Gest圖書館收藏,雖然至今對此卷的真偽仍有異議,但其本為偽卷的可能性極大,甚至連作偽者是誰都幾乎可以確認(詳見周鈺良:《我父親和書》,《周鈺良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303頁)。像這樣有疑問的卷子,不應不予說明就與其他敦煌寫經同列。

第五,由於條件和技術所限,本書圖版的影印效果仍不能算是很令人滿意的。本書之所以列出近50件的“存號”之卷,或許是因為版權所限,不能將新近公佈的比較清晰的圖版直接拷貝過來,而所收的寫卷圖版顯然祇能根據顯微膠捲和《敦煌寶藏》。看得出,編者不是直接將《敦煌寶藏》那糟糕的圖版移植過來,大概做過一些技術處理,所以絕大部分圖版是可以清晰辨識出字跡的,這點比膠捲和《敦煌寶藏》的圖版是有進步的。但現在絕大多數圖版都變成了白紙黑字,不僅紙幅邊界不清,界欄和兩紙的騎縫也很難看清。而且各個寫卷的圖版沒有明確的比例尺,字大字小沒有一定之規。這些對於想從文書學角度研究敦煌道經的學者來說也許是個很大的遺憾。

第六,頁眉、頁腳沒有標識,不便檢索。每種道經的圖版都祇在第一面上標明經名和卷號,同一寫本也祇在第一面上有卷號;同一經典的更多寫本,祇在第一面有卷號,連經名也沒有。這樣就使得讀者即便從頭至尾翻看,也未必時刻記得自己正在看哪種道經和哪個寫本,更不要說想快速地找尋自己知道卷號的寫卷了。全書前面的目錄是按照經典為序的,最後應該有一個卷號的索引,以便檢索。

第七,最後的幾個部分有些混亂。首先,本書在“失名道經類書”後所附的“失名類書(擬)”。這部分有P.2524、S.6134、S.5725這三種類書,其中P.2524已被王三慶先生定名為《語對》,另外兩種似乎尚未定名。編者收錄這三種類書是因為其殘存有神仙、辟穀、西王母等內容,但這是三種地地道道的世俗類書,既非道教類書,也與道教無關,不過是摘編歷代文獻中的神仙事跡和典故,實在不應收錄。編者曾經說明“有些明顯不是道經,但與道教有關的資料,為有利研究起見,也收錄於《敦煌道藏》之中。”由此可以理解編者為何將這些“明顯不是道經”的寫本收入本書。但“有關”二字的具體內涵很難確定,敦煌類書除此三件之外,肯定還有在類目和內容上與道教相關的,如果按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為何祇收這三種而不收其他?其次,“失名科儀書類”的S.203一件,現已被定名為《度仙靈錄儀》,P.3676已經王卡比定為《正一經》殘片。至於“瑞應占卜等類”,收P.2683《瑞應圖》等,我認為也實在勉強。況且有的寫卷本已有了標題或已定出卷名,早已為學界所熟知,而按本書的處理則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如P.3866李翔《涉道詩》,現在被歸於“道家有關詩賦”,一是在目錄中連《涉道詩》名稱都未得見,二是如前述類書一樣,敦煌遺書中與道家有關的詩賦絕不僅本書所收錄的這幾種,而本書取捨的標準又沒有給讀者具體講明。

凡此種種,也許已算是對本書的苛求了。李先生曾經告訴我,因她本職工作的需要,她編纂此書的目的本是為了彌補北圖敦煌吐魯番資料中心在敦煌道教資料方面的匱乏。而直接的原因是由於她曾經多次向一位藏有大淵《圖錄編》的前輩學者求借該書以補充北圖資料之缺,卻最終不能如願,祇得自己動手從頭整理纂輯。本書的初稿完成於1992年,由於種種原因才拖到1999年出版,所以在當年有限的條件下(特別是無從參考《圖錄編》)編纂出如此巨著已屬不易。像本書這樣對基本材料悉心的整理工作,肯定是需要有人做的,而且這樣的工作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祇要李先生有意,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如充分吸收王卡先生的目錄和利用越來越多的清晰圖版),一定可以做出一部蒐羅更加全面、分類和定名更加準確、製作更加精良的敦煌道教文獻集成,從而為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堅實的基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