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58|回复: 0

现代西方营养学之检讨--理想化了的“RD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1 07: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有“营养学之父”美称的Lavoisier的经典研究至今的200余年间,西方营养学开始迈入科学的殿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在维生素缺乏等病症的纠治中成效卓著。因此,广受重视,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然而,换一个角度,跳出纯科学论科学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面,以多元的视角作出审视,那么,我们又可对现代西方营养学作出深一层的检讨和批判。而这种审视、检讨与批判,对世界营养学科之发展,特别是现代中医营养学新体系的构建,或许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西方现代营养学可称作标准化了的“营养型”营养学,她的核心便是假定所有个体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营养素每日需求量。因此,所有正统的研究机构均潜心于这一标准需求量的发现与研究,然后广为宣传,要求大众按此行事,按图索骥,每天根据此标准摄入定量之各种营养素。也许,在营养学实验室里,这些数据之获得,不乏充足的证据,然而,个体差异是如此之大,实验室得出的数据和事实上临床所存在的情况常大相径庭。换一些通常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基础生理学研究确认:人的“标准”(正常)体温应在37℃,但事实上,不少人生理状态下从不超过36.5℃,一到37℃甚至36.8℃,即浑身不适,已进入病理状态;而另一些人,下午常年的正常体温就在37.3℃左右,37.3℃∽37.4℃时他丝毫无不适之感。又如,有些人每晚平均睡4、5个小时,第二天即精力充沛;而另一些人每天睡足8、9个小时,第二天仍病厌厌的,无精打采。有些妇女,每日三餐,每餐一两左右米饭,也可不断增肥长膘;而另一些妇女,同样每日三餐,每餐四、五两,外加点心,依旧体型苗条,体重被有效控制。这些都涉及众多本即存在着的生理性差异,这些差异叠在一起,有时可表现为巨大的“离散”幅度。因此,构筑标准的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RDA),只能说是受大工业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影响的一种理想化了的理论模式,与事实常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此,西方不少著名的营养学专家已对此作出了猛烈的抨击。例如,英国著名营养学与健康学专家P.Holford就在《TheOptimum NutritionBible》一书中批评说:“推荐(营养素的)日摄食量,…是营养学领域最大的偏差”。信奉每日推荐摄入量(RDA)的人“无不信誓旦旦地保证:合理、均衡的饮食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然而,这却是当今卫生保健领域最大的谎言——这个观念存在的基础本身就是错误的信息和对人体性质完全错误的理解”。因此,P.Holford竭力倡导“最佳营养学”,主张根据各人各自的特点“发现你的最佳营养方案”。其思想颇似中国营养学所主张的“辨质”“辨证”调整营养,强调营养的个性化。J.Bland也是一世界著名的营养生物化学家兼医生,他同样批评说:“推荐日摄食量与每个人营养需求的确定是毫不相关的。它们只是恒定的标准,虽然这些标准理论上可以满足所有健康人群抵御已知的营养紊乱病症的需要,如脚气病、糙皮病、坏血病、恶性营养不良、软骨病消瘦症,但是它们与西方社会常见的营养紊乱现象没有任何关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