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79|回复: 0

扶老人以德报怨的少年做错了吗?——谈“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3 16: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法制日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内容是这样的:安徽舒城初三女生小何骑电动车上学,见一老太摔倒忙上前搀扶,不料老人一口咬定是小何撞了她,交警反复勘查,得知是老人不慎自己摔倒,终还小何清白。老人伤愈出院时,小何不计前嫌,带着家人向这位经济困难的老人捐款千元。
  我在微博里面,转发了这个新闻,赞叹这个姑娘,年纪虽小,但是胸襟真的了不起,首先,看到老人倒了,主动去帮助,这是见义勇为,能做到这个“义”字不容易,然后,被老人讹诈,最终证明是清白的,此时,应该心生嗔怒,她却没有,看到老人生活困难,还居然和家长一起,向老人捐助了一千元,这是以德报怨,是成人都难以做到的。
  但是,网友们看了新闻之后,评价却呈两极分化之势,一些朋友认为这个孩子确实该赞扬,小小年纪,心灵美好,了不起。
  另外一些朋友却激烈反对,有网友说:“她这么做是她的事,但是,咱不能表扬她,不能赞美她,如果拿起法律的武器以直报怨,那就应该表扬,向傻子一样以德报怨,真的不能鼓励!”
  “假设别人抢你的钱,你会愿意并且双手送上吗?这不是一个道理吗?看圣人的话不要只看半句。普渡众生割肉喂老虎的那是佛,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什么叫做优秀,什么值得表扬,整个社会都乱了套,维护社会公正远比慈善要正确的多,正义远比善良优秀,如果社会上的人连正义都不清楚,是非都不分,如何谈善良?法律是社会的底线,道德只是锦上添花,我是坚决反对用道德来替代法律。”
  评价里面说的最多的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那么,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评价呢?
  我觉得,两方面说的都对,都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为何这么说呢?
  这,要从“以德报怨”和“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来历说起。
  
  “以德报怨”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写的,原文是“报怨以德”,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说法,但是,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的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结果,历代都把这句话,当做是孔子批驳老子的证据,甚至把这个当做儒道两家辩论的话头,大家往往挂在嘴边的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那么,这两位大师,为何有如此不同的论述呢?一般人会认为,老子的境界更高一些,孔子未能理解老子的境界,所以提出了一个比较世俗的看法。
  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谜团呢?
  

  这,要看老子和孔子,他们的说话对象是谁,我们才能搞清楚答案。
  那么,老子的说话对象是谁呢?这,又要看老子的《道德经》是怎样成书的。
  大家都认为,这是老子西出,在边关写的书,一般人都认为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
  其实,《道德经》并非完全由老子自己撰写的,他应该是一个编辑者,当然,里面有很多老子的智慧,但是,更多的是先人的智慧。
  这个说法大家可能会觉得惊悚,但是大家听我仔细分析,应该会觉得情况就是如此,老子是当时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可以看到很多重要的、宝贵的国家级别的典籍,这里面有很多大的智慧,这些智慧,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国家管理者,他们总结出了很多管理国家的法则,这些内容,被整理出来,成为书籍,老子可以看到它们,根据这些内容,整理出了《道德经》。
  这些内容里面的有些精彩的文字,被当时的君主挑选出来,刻在太庙里面的金人背后,供年轻贵族,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学习,叫“金人铭”,当时各种器物皆有铭文,记载各种格言与事件,比如鼎铭,剑铭,镜铭等等,而太庙里面的“金人铭”则是教育未来的管理者而用。
  金人铭,也有学者认为就是遗失的《黄帝铭》,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内容,对照《道德经》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让我们来节选部分内容,看看其联系。
  《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道德经》:“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金人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
  《金人铭》:“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道德经》:“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金人铭》:“天道无亲,而能下人。”《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等等等等,相似的内容很多,我不多列举,看到这些,我们就可以了解,金人铭这些上古的思想,是老子的学术源头,老子有独特的资源,可以看到这些典籍,所以加以编撰,加以自己的发挥,而成《道德经》。
  

  有趣的是,据说孔子也见过部分铭文,《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孔子既读斯文,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这个内容也在《说苑》里有类似的记载,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先秦古籍儒家者言》,许多内容见于《说苑》,足以说明《说苑》之真实可信。
  

  我们之前,其实不大懂老子的《道德经》里面,为何很多内容都是治理国家的,现在看到金人铭之后清楚了,其实老子《道德经》的内容,多是给领导者讲的,大部分来源是上古时代国家管理者教育子弟的教材。所以里面充满了这样的对话,“上”如何如何,“民”会如何如何,语气完全是在告诉国家管理者,你怎么做,老百姓会什么反应,比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口气,完全是教育年轻国君的口吻啊。
  所以,《道德经》里面的内容,相当多的比例是给领导者讲的,内容是管理法则,领导者如果能够在“道”的层面,去体现“德”,则国家会管理得当。
  所以,以德报怨,是领导者对百姓的做法。
  百姓无论怎样,领导者都不应怨恨百姓,而是要无私地去抚育,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所以《道德经》曰:“德者,蓄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侍,长而弗宰。”这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行。如果百姓也有这样的品行,会生活更加从容、平和,冲突会减少,那则是理想社会了,虽然这很难做到。
  
  这下我们明白了,老子的“报怨以德”,是对领导者的要求,是培养领导者的素养而提出的。
  

  那么,孔子说话的对象是谁呢?
  孔子的主要说话对象,与老子有很大的不同,孔子说话的对象是百姓。
  孔子管理国家的着眼点,是如何管理培育百姓,而他也确实做过司法官员,他和老子正好是各司其职,各执一端。
  那么百姓之间会怎么相处呢?有了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孔子考虑的,是如何处理百姓之间的协调问题,所以在“德”和“法”的层面考虑问题更多,当百姓出现冲突问题了,不能唱高调来解决,所以,要“以直报怨”,这是对百姓的最低层次的要求。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老子和孔子的教育对象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角度,领导者对百姓,要“报怨以德”,而百姓之间出了冲突,要“以直报怨”。
  但是,我们必须心中要清楚,以德报怨,是真正化解负面冲突的大道,其感化之功,无法形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才有稳固的后方;曹孟德压下杀子之仇,接纳张绣才有大量的人才来归顺,有此胸襟,才能成为领导者。如果我们普通人能够修得如此境界,则生活会圆融无碍,自在从容。
  而百姓之间,坚守以直报怨的底线,也是正确的,这是社会的底线。
  

  在昨天的这个新闻里,其实,我要赞扬的是背后的角色,这个孩子的家长,一个初三的孩子,人生观正在形成,在被老太讹诈之后,如何处理?新闻里说孩子带着家人前来捐赠,孩子没有钱,钱应该是家长的,此时,是家长把握了方向,和孩子来捐赠的,我觉得,真正有胸襟的是孩子的家长,在这样的父母的培育下,这个孩子,未来或可成为有领导者风范的人才呢!
  

  

  附:昨天的新闻,让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以德报怨的事情,2000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及其妻儿。普方先生的母亲得到噩耗,从德国赶到南京,老人得知凶手是因为缺乏教育,因为贫穷在铤而走险后,于是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德国没有死刑,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然后,他们和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生活状况。以下为新闻链接:
  http://news.qq.com/a/20091230/002251.ht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