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9|回复: 0

钟知霖品老子(天下皆知美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4 0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隋。恒也。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
      为而弗志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经文——译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并且都懂得以此为美,其实早已经是恶的了。】
  皆知善,訾不善矣。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稍微思考一下也就知道其实已经不善了。】
     (美与善,从文字的组成上,都与“羊”有关,所以此二者其实在意义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里的美同样与恶相对,可以译为:好事,善事。所以,上述两句,基本上可以统一论述。怎么理解这“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佛家所推崇的放生,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好事,佛说的嘛,放生功德无量。但是,佛又告诫我们不要执著,当你执著这是好事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坏事的开始。然后天下人都知道放生是好事的时候,就会出现像现在这样,为了某种功利的放生,到市场买一大堆饲养的动物来放生,这边刚放完那边就开始死了。或者因为在某处放生的东西多了,造成那里的生态平衡,表面是放生,其实是在放死。现在放生的人还不算多就已经这样了,设想天下人人放生时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佛祖有错吗?当然没有,佛祖讲放生的时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随缘,类似于老子说的无为,而不是为了某种功利而进行的有为活动。如果你能读懂下面这幅阴阳太极图,懂得极阳处生阴,极阴处有真阳的话,那么本章的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同样,对于庄子所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了。)
      有,无之相生也。
  【有,是从无中所生的。】
  难,易之相成也。
  【难,是人们以易为标准的定义。】
  长,短之相刑也。
  【长,是与短相比较而成的。】
  高,下之相盈也。
  【高,是由下的盈满而堆积得来。】
  意,声之相和也。
  【抑,与扬本来也是中和的一对。】
(意:与抑通。声:声望,声扬。隋:《正韵》圜而长。)
  先,后之相隋。恒也。
  【先,是由于后的跟随而造成的。永恒如此啊。】
(上面几句一般的翻译都没有断句,直接就“有无之相生也”等,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真是这样,老子没有必要用到“之”字。再说了,老子在《德经》就明确说明,“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来没有说“有”与“无”之间能够互为相生。老子继续举例来印证刚才提出的不要落入名相的执著与“物极必反”理念。一旦落入某一方面,岂不又是一个执著?因为重要,所以老子就特别哆嗦了好几个例子。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例加以强调:舍得。各位,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反过来就是,得即是失,小得小失,大得大失,不得不失,为而不得,永远不失。什么叫做为而不得?就是老子所强调的无为,要注意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要理解成什么都不做,而是什么都可以做,但不要执著某种目的,更不要注重结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是无为的一种演绎。)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做事总是保持无为的心态。教化天下行的是不言之教。】
(声:声望,声扬。声人:同圣人。什么叫做无为?就是去掉有为的心态,初始的阶段,就是不要执著任何目的与注重结果去做事,无论所执著的目的是善还是恶,其实结果都一样,因为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妄念。当修行达到高层次时,即便有作为,有为,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无为。这样的无为,就是为而无为,也就是下面所说的“为而弗志也”。同样的道理,有一句话叫做言传身教,传授的东西,可以通过语言来传授,但是真正的教育,就是涉及永恒的真理层面的东西,只有通过身教,教而不教,不教而教。高层次的不言,就是言而不言。即言语时,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不言。佛祖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他有通过语言说法,但是自己心不住相,所以他同时也告诫弟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万物昔而弗始也。
 【本在万物之前,而不自封为始。】
      为而弗志也。
 【有为而心却无为。】
      成功而弗居也。
 【成功而心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因为不居,所以,才能不去,才能永恒。】
     (老子在接着的第二章,仍然是继续强调“应无所住”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道”的第一个法则:物极必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为什么会走向反呢?“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一阴一阳同时出现,“两者同出,异名”,在“有”的层面,宇宙原本便是这样对立同一而存在的。最后的总结,老子仍然是在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当然,一般人会觉得这与现实社会太格格不入了,显得有些太虚无缥缈了,有点在空中飘的感觉,一点也不接地气。但是别忘了,你越是认为虚无的东西,按照上述的分析,其实正是大大的实在。千万不要以我们目前的境界,而去妄议老子的境界。千万不要立刻认定老子所说的东西虚无缥缈,这本身就是一个执著,我们不妨按照老子的建议,慢慢修炼下去就会知道,即便不慢慢修炼下去,也请慢慢将《道德经》品读下去,然后再作定论也不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