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0|回复: 0

钟知霖品老子(浴神不死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4 04: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章    原文
      浴神不死,
      是胃玄牝。
      玄牝之门,
      是胃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
      用之不堇。
     〖经文——译文〗
  浴神不死,
     【本我清静的心永恒不灭。】 
     (浴:清洗。《说文解字》里说:“浴,洒(xǐ)身也”,就是用水清洗身体的意思。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盛水的“大器皿”,上半部分像一个人站在盛水的器皿里,人的周围有水滴四溅,表示人在洗澡。神:心神。中医经典有说“心主神明”,在这里之所以不直接用心字,是由于心字很难表达“神”的含义。这里的“神”,是基于道的一种演绎,是道的一个映射。反映到个人修炼的层面,相当于后世道家所说的天魂,或者相当于佛家阿赖耶识。因为按照下文,这个“浴神”是与“不死”以及“玄牝”联系在一起的,而阿赖耶识就是本心与妄心的结合体,是一切感识的最根源,一切感识的种子库。可以说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段思想的片段,所种下的业种都在阿赖耶识当中,前七识都有毁坏破灭的时候,只有阿赖耶识是人的本性,可以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永恒不灭。当修行达到将自己的妄心,不断做减法,做到就像用水清洗得一尘不染的时候,也就相当于六祖所说的“于诸境上心不染”,或者相当于《金刚经》中的一句经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即见真如本性,我们就能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与大道同行,达到“和其光,同其尘”的境界,就能体会到老子所进入的状态,就能清楚老子是在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功能状态下观察到的一切,而这一切都表现在《道德经》里,特别是在道经部分所表达出来的诗词意境。由于后世在解读本句时分歧很多,老子特别提示,其实有些也不完全是错解,因为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允许有不同侧面的解读,只要是不背道而驰,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是属不同境界的相对正确。因此,后世版本将“浴”字作“谷”,作虚心、谦下、守静的态度解。比如,司马光曰:“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严复曰:“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道之德也。”如此等等,也都未尝不可。)
       是胃玄牝。
     【是谓玄妙的出生地。】
     (“玄”的本义是形象地描述两根绳子扭在一起,呈双螺旋结构。其引申出来有旋转的含义,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微观的元始,可以说是“微妙的第一因的代名词”,但要注意“玄之有玄”,天外还有天,微妙之外还有极其微妙。“牝”,在中国上古的文字中,是母性、雌性生殖器极其机能的文雅代名词。)
  玄牝之门,
  【玄妙生化的门口。】
  是胃天地之根。
  【是谓天地的根本。】
  绵绵呵若存,
  【绵绵不绝,若存若亡。】
     (绵绵: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原字打不出,但也是此意。)
  用之不堇。
  【其用永不枯竭。】
     (堇:[jīn],少,尽。老子感受到进入玄妙生化之门,从中洞悉到这正是天地的根本,天地万物都是从这里生化而来。而这种感觉,有如滴水融入大海,绵绵不绝,若存若亡,说那滴水还存在嘛,你到哪里去找它呢?说它不存在嘛,那滴水通过分子扩散已经是处处都是它的身影,总之就是永不枯竭了。在这里,老子造了一个名词,叫做“玄牝”,后世的道家由此引申,认为大海荡荡的底部有一“海眼”,其处源源滚滚而出,是诸大海洋和江河的源泉,它便是海的“玄牝”。人体的会阴穴部位,则是人身生命源泉的“玄牝”之处。印度瑜伽术语叫做 “海底”,所谓中脉的底轮即为海底轮,视为“灵能”和“灵力”的窍穴,是人体这个小天地的“玄牝之门”。但是,无论是后世道家还是印度瑜伽,无论如何摆弄,都落入有为的“术”的层面,最多也只得个小乘境界。放着光明大道不走,而偏好小术小成,也是因各自器根不同的缘故。)
     (那什么才是光明大道呢?“浴神不死”。也就是心不自生,无为无念。不死其实就是不生,因为有生就一定有死,按照佛家所说就是有生即有灭。我们的真如本性,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自性”,佛家常说的“一心”、“佛性”,道家常说的“一气”、“道心”,就是基于道的一种演绎,是道的一个映射。真如本性,从来如此,就像《心经》所说的那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倘若要不死,只有不生,或者说不自生。因为这是高级的东西,对于一般器根者,老子在这里说了暗语,是以一般器根者对“不死”是一种诱惑。虽说佛家不打诳语,但是暗语也是可以讲的,佛祖面对器根差的人,比如假使有人问,西天离此有多远?他的回答是:十万八千里。对器根稍微好一点的人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到底是有多远呢?六祖是这样解说的:“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由此可见,真正的教育家,在说教的时候,都是“因材施教”,各有对答,不是不想明说,而是实在说不清楚。)
     (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中,还有一部不是很出名的经典叫做《阴符经》,里面也曾提到过相关说理。“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钻木取火,但是钻木生出火之后,这火却慢慢的就把原来生出这火的木烧掉了。这个现象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从而细细品味吗?悟得其中的道理,然后“知之修炼”,就是圣人。如果你还不懂得其中奥妙所在,《阴符经》后面还有一句提醒你,“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这里就直接告诉你修心的要义所在了。本我初心,从来清静,后天妄心,渐为外物所扰,因而产生种种念想,自造魔障,坏我功修。故修道第一,须于相离相,看而不看,其机在目。什么叫做“于相离相,看而不看”?有如远观山河,打开相机一路照过而不拍摄,看而不留半点痕迹,就是“于相离相,看而不看”。倘若能于相离相,于境离境,于念而无念,是为无念。用六祖的话,就是“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心无念生,即不自生,是以不死。这些道理自古高人都懂,只是后世错解者多,所以六祖又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自古佛门中,有多少是犯这样的大错啊!遇诸事不顺而心烦意乱时,多少人选择的是消极避世的态度,找一清净幽静处,力能“百物不思,念尽除却”,自以为这样就是无念,直等一念绝就死,再到别处去投生,真是大错特错。倘若无念就是百物不思,那么这和石头有什么区别?所以无念的重点是“于诸境上心不染”,有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而不是选择清净的地方种莲花。当今的净土宗,专取念佛法门,以一念代万念,乃至无念,可以说是当今末法时代最安全的法门,但是在此特别提醒一句,最安全的,一不小心,也有可能是最危险的。话已至此,诸君还请细自思量吧,我就不多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