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14|回复: 0

钟知霖品老子(天长地久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4 04: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
      故能长生。
      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
      故能成其私。
     〖经文——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并且久。】
  以其不自生也
  【是因为他们不自生。】
  故能长生,
  【因此才能长生。】
     (通过前一章对不生不死的解说,相信大家对上面几句已经非常明白。本章可以说是前一章的延伸,但是要注意,在描述天地的时候,老子没有用“不死”,而是用“长生”。因为前一章是在描述“道”,所以用“不死”,也就是永恒不灭。而这里是描述天地,所以用“长生”,长生不老,但未必永恒不灭。有一句话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说白了,就是天是无情的,是“不仁”的。但要注意这个“不仁”不能作“仁”的反义词来解,老子所说的“不仁”,其实是非仁非非仁。千万不要认为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善就是恶,不是正数就是负数,还有一个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零呢!所以佛经常有非善非恶,非想非非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凡此种种,都是在表达那个零的状态。但是也不要将零理解成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可能都有,0=(—1)+1=(—2)+2=(—3)+3=------。由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以老子在上一章描述完道之后,继续在这里描述天地,其实最终是为了描述圣人,是以圣人即是我们修行的标杆。)
  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
  【因此圣人弱化自身的作用反而成为天下的主导。】
  外其身而身存,
  【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长久留存。】
  (芮[ruì],从艸,其基本义是草初生的样子,引申出来就是弱小的意思。圣人对待自己,首先要弱化自身的作用。这突然令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万物皆主我为客”,这句话我查找不到其最早出处,而第一次听闻是从曾罡老师处,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修行中,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警醒着我。现代的人,包括很多所谓的励志书籍与讲座,似乎是在迎合大众的口味,一味的强调自我,甚至连广告词也是这样,“我的地盘我做主”,与“万物皆主我为客”比起来,这人道与天道的差别,真有天地之别。天地生化万物而不主宰万物,但是渺小的我们却认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真是无知者无畏啊!慢慢的融入社会,接受命运的洗礼,多少人就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都还没有及格,还想控制命运,改变命运,乃至主宰他人?越是这样,离道就越远了。将自己置之度外,其实也是修行的一种方法,老子在后面还特别提到,“吾之有患,为吾有身”,这就像佛家所说的,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臭皮囊,不要在这个色身上用功夫,一般用到的方法就是修不净观。但是这里的“身”含义更广,比如孔子一生也是将自己置之度外,最后反而能够长久留存,无论是儒家的学说,还是他的子孙后代,至今都是那么的生生不息,就像天地那样“长且久者”。)
     (孔子是人道的代表,那么他算不算是圣人呢?当然,孔子后来也是得道了的。《庄子·天运》中如是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后来经过老子的点拨,很快就得道了。那么孔子得到了什么呢?以变易的观点,奉行“万物皆主我为客”。但是,以变易的观点,始终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是以万变不离其宗,那么孔子的“宗”是什么呢?孔子将道融入自己的人道理念当中,最后提出了“忠”,“恕”。“忠”就是孔子的“宗”。初看“忠恕”是忠君、宽恕之意,好像也很道理,于是就被统治者拿来用,造成“独尊儒术”至今两千多年。其实孔子最后修行得到的道行也是很高,他难道不知自己的这些学说会被作君主专制拿来如此之用吗?当然也是知道的,但他为什么提倡忠君?因为这会引起很多幼稚的愚忠现象啊!暗语啊,同志们。孔子在这里如果不说暗语,后世君王也会指示某些大儒进行“基因改良”的。“忠=中+心”,“恕=如+心”。但是儒家从来都有忠君的提倡呀。对了,对于古代儒家思想中,最大的误解大概就是“忠君”了。“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的忠是无条件服从的意思还是“诚实”的意思呢?华夏文字是以形会意的,忠字是由中和心两部分构成,中在古代作内讲,中心就是内心,一个人要是把内心表露出来,就是诚实,所以忠这个字从一开始就是诚实的意思。孔子提倡外在的“忠君”,有一个前提就是先忠于自己的心,因为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君,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面有一篇叫做《素问·灵兰秘典论》,里面就说到,“心者,君主之官也”。忠于一个不顾百姓生死的昏君,自己的内心是真正的愿意的吗?对于“恕”的解读,现在人们糅合了后世的理念,认为是宽容。但是在《论语》中,“子曰,其恕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里的恕,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难道不是“万物皆主我为客”的一种演绎吗?不但是“将心比心”,甚至是将对方推向主人的身份来进行换位思考,这难道不是“芮其身”的表现吗?能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他人着想,他就是我,我就是他,彼此还有什么分别呢?能够做到这样,往往不是被对方同化或者主宰,而是反而使自己处于主导的地位,至少你已经“知己知彼”,虽然不是为了“百战百胜”,其实也已经是不战而胜。)
      不以其无私舆,
     【这正是因为他们不载私。】
      故能成其私。
     【才成就他们的大私。】
     (这里的“私”,不是“人世间”的小失大得,如果引用《阴符经》的一句,“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我们就清楚这里的“私”,不妨用“至私”来表达,或者用大私来理解,然后如果大家还懂得“物极必反”的法则,这里的“至私”,其实就是“至公”,这正如“大公无私”一样,推理到了极点,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所谓的分别,所有这些界限与标准,都是人为的分别而已。说了这么多,最终是为了落地,是为了指导修行。前面我们举了不少例子,其实佛家也有相似例子,例如,在《杂阿含经·卷一》的第一篇,即有如是记载,说是“提婆达多招集远近,大获供养”,然后佛祖对此说法曰,“此提婆达必为利养之所伤害。譬如芭蕉生实则死。芦竹駏驉骡怀妊等。亦复如是。提婆达多得于利养,如彼无异”,我们修行“宜应舍弃贪求之事”。佛祖在这里用了“芭蕉生实死”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不要生出贪利等种种心念,这和《阴符经》引用的“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是多么的一致呀!前一章我们强调了六祖的“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其实佛道本是一家,在最高层次,其实都是一样的,道家的庄子,早就说过,“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如此一经比较,道家所说的“静”,有时候也就是“无念”的意思了。达到了“无念”,自然就达到了“无私”,最终反而得道成佛,名留千古。当然,修到最后,才知道哪里有佛可成?你自己本来就是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