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74|回复: 0

钟知霖品老子(卅辐同一毂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4 15: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药粉丝 于 2017/6/27 08:10 编辑

     第十一章    原文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经文——译文〗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三十根车辐聚集到一个车毂,正因为还留有活动的空隙,这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如上图所示,车辐聚集到一个车毂里,如果毂里没有留有空间,车辐自然连接不上,乃至车厢如果没有空间,我们怎么会用得上呢?老子在这里用了古时代的车子举例,再次强调“无”的重要性。并且除了车子,还连续举了器皿与房屋总共三个例子,始终是那么不厌其烦的说明这个重点。或许你会觉得,老子真是够哆嗦的,来来去去的强调“为而无为”。我告诉你,真正的教育家,面对重要的东西都是这样。佛祖为了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金刚经》里,来来去去的,又反反复复的说“如来所说---,即非---”这样一句话,就是时时处处在提弟子不要着相。就像上一章的那个问题,本我的心在哪里?其实怎么回答都是错的,“本来无一物”,你说在哪里呢?懂得了这一句,你就算是入门了,算是开悟了,然后还需继续修行,然后得道成佛。)
      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烧制黏土做成器皿,正因为有那空无的地方,这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开凿门窗建造屋室。正因为有了无,房屋里面有了空间,这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因此,凭借有而带来益处与便利,凭借无而产生功能与作用】
     (然:《说文》烧也。关于有与无,在这里分别都体现了各自的用处,因此,老子其实是没有侧重于任何一边,只是一般人都着重于有,所以老子才特别强调“当其无”。《庄子·山木》里面,有记载到类似的故事,并且很具启发意义。说是有一天,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砍伐。问他们原因,说是没有什么用处。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无用而能够终享天年啊!走出山来,庄子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无用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无用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做人呢?庄子笑道:我就站在有用无用之间吧。庄子的回答真是绝妙,但是一般可能不理解庄子的境界,于是认为这是墙头草两边摆。于是他很快就补充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如果做人经常这样“似之而非”的话,也是“未免乎累”的,真正的“材与不材之间”,,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物物”就是待人接物顺其自然,“不物于物”就是心不随万事万物而转,即不要“心随境转”,而是要“境随心转”。有用与无用,不要自己去定义,该有用时有用,该无用时无用,随缘而变,因变而化,“其唯道德”。) 


     (道家的阴阳太极图,意义深远。有与无,是属阴阳分别,其他有如善与恶,动与静,精神与物质等等,都可以在这个归类之下,西方所谓的唯物辩证法,说什么什么对立而统一,其实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其实都是这幅阴阳太极图的演绎,说难听点就是从这里偷换概念而得。并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物极必反等,辩证法还不知道怎么表达呢!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更加是从“玄之有玄”那里稍加更改而成。一个人即便心地再善良,但是却语出恶毒,也会使人感到冷风阵阵。世上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很是普遍,总不能因为自己好心而无视坏的结果,阴阳都需要平衡,内在的心灵美与外在的修为,也是不可偏颇的呀。修行的方法,有世间法,有出世法,千万不要混淆了。出世法不是找一远离人世的地方修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世法最关键的地方在出离心,而其最基础表现在出家。在家居士,还是少点妄言出世法的好。入世修行,定然要面对父母孝养,夫妻恩爱,子孙学业,你该不会“四大皆空”吧?入世修行,即要阴阳平衡,谨守中庸之道。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一起抓”。仁爱与杀夺需两手准备。杀夺也要准备?当然,“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的意思很明确,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整本《道德经》其实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老子一生只留仅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一本,可谓两种修法并重,其中,《道经》部分着重讲出世法,《德经》部分着重讲世间法。出世法当然要强调“不杀生”,但世间法却强调不要“滥杀无辜”,如果杀生就一定下地狱的话,请问古时的包青天,当今的朱镕基,杀了那么多的贪赃枉法者,是不是就要下地狱无数次了呢?各位,佛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但其中主要都是针对出家的僧尼说的,假若你经常对号入座,恐怕早已迷茫其中,那是由于你身处小学而读着高等数学的缘故呀!但是入世修行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记住继续往上,从太极到无极,强调“无”的重要性,这在前面已经强调过多次了,在这里老子可以说是第一次接地气地开始谈论“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