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经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与呵,其若冬涉水。 猷呵,其若畏四邻。 严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淩泽。 沌呵,其若樸。 湷呵,其若浊。 旷呵,其若浴。 浊而静之,徐清; 女以重之,徐生。 葆此道,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译文〗 上古善于行“道”的人,隐微,渺远,变通,明达,高深得让人无法达到他的境界。 因为无法达到其境界,我就勉强形容一下他们吧,大概是这样: 交往啊,好像在冬季徒步趟过水域; 守戒啊,好像在防备危机重重的四周; 庄重啊,好像在别人家做客; 涣然啊,好像那冰凌消融的湖泽; 混沌啊,好像那未加工的木料; 浑然啊,好像那饱含泥尘的水; 浊水,只要不去搅动它而静静地放在那里,就会慢慢变得清澈; 女人,只要不那么轻浮而变得持重,就会慢慢地开枝散叶。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他永葆这守静、持重之“道”,不想要盈满。 由于他不想要盈满,因此能达到“蔽而不成”的超凡境界。 【提示】 老子在这里给我们描述了古代善于合道的人,在言行举止上面的几种表现。首先是与人的交往,“若冬涉水”,如履薄冰,就是很小心翼翼了。守戒方面,好像在防备危机重重的四周,这一点也没有过分,古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提倡“慎独”,即便是自己单独在做事,比如现在自己偷偷的在上网,觉得没有人看到就好像能乱来,这在修行人的眼里是不可理喻的。仪态庄重就更加不用说了,但也有些时候会根据情况而示现不同的仪态,甚至示现出疯疯癫癫的仪态也有可能,这只是方便示现,为了提醒仪态不是修行的根本,心态才是。涣然一新也很容易理解,真正的修行人,到达一定的程度,哪个不是像脱胎换骨了一样?如果修行将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心态越修越差,那么就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方向是不是走偏了。至于混沌,“其若樸”,主要是说明他们保持着很原始的状态,用天真来表达也可以,这个天真有点像小孩子的那个天真,但又不完全是,这是经历了很漫长历程的回归。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是那么的浑然天成,分不清楚到底是修成这样的还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旷呵”,如此洁净空明,这就是古代善于合道的人给老子的感觉了。 这些善于合道的人主要是怎样做到的呢?主要在于“守静”、“持重”二处。守静很重要,前面也强调过了。但是守静也很难,心里有丝毫的起伏,就已经不是静了。要静下来一会儿还算容易,要“守”着这种状态就很难了。用佛家的语言,要入定其实也不算很难,毕竟定的层次也分很多种,但要守“定”就很有难度了。“守静”是指修心方面的,而“持重”就指向修身方面了,大的方向就是待人接物的言行,为人做事的方式。做到了这些,并且还“不欲盈”,不追求完满,就能够“蔽而不成”。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修佛的人,大概一般都追求功德完满,都希望成佛吧?都说修佛的人不能有贪念,其实希望自己能够成佛就是最大的贪念。佛祖早就告诉你了,哪里有佛可成?你自己本来就是佛,你只要做回本来的自己就可以了。这就是“蔽而不成”的含义所在。“蔽”,就是保护很好的旧东西,就是只要你做回原本的你,用道家的语言就是“返璞归真”,做回真正的自己,这样就是真正的修行了。做回真正的自己而已,这算什么成就呢?所以就说“蔽而不成”,虽说不成,其实也是大成。但老子最后还是强调“不成”,因为这才是修行者需要的心态。本来就是金子,只是暂时被灰尘盖住了,重新擦干净而已,成什么呢?成为金子了?后世有将此句改为“蔽而新成”,虽一字之差,含意却大有分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