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81|回复: 0

钟知霖品老子(致虚极也十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4 15: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
〖经文〗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
知常,明也。不知常,芒;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修行达到虚无,就是极致了。守着真正的静,时常自我监察内心。
万物蓬勃地生长,我借此来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又都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这叫做静。
这种回归根本的“静”,就叫复命。复命,是万物的常态。
了解这种常态,就是慧明。不了解这种常态,就是愚妄。
了解这种常态,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能成为真正的王者。真正的王者,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其实就是道的代表了。踏上大道,就能长生久视,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提示】
佛家的语言,这里“虚”就是“空”的意思,空到极点,就是没有任何染污,真空的状态。那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若还有个样子就不叫空到极点了。“督”字,从目,从叔。“叔”意为“捡拾豆子”。“目”与“叔”联合起来表示“看人捡拾豆子”、“看着一颗一颗豆子被捡拾干净”,也就是监察的意思。这里所引申出来的意义,用佛家的话来表达,就叫做“自净其意”。在下文中,“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老子说这也是静的一种表现。问题是,我们的根在何处?该怎样才能做到静呢?
从这里出发,其实有一本叫做《清静经》的道家经典,就说得很详细了。《清静经》的全称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要注意太上老君与老子并不是同一人物。《清静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要“常清静”,首要是“常能遣其欲”,就是要“少私寡欲”了,相当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戒律。
做到少私寡欲之后,即“能遣之者”,接下来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从“内观其心”开始,也就是采用观心法门,时常内观自己当下心念,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妄念是那么的繁杂,一个接着一个的不断涌现,切勿执着,也不要被念头牵了去,你就只是看着,就像看电影那样就可以了。比如,突然有人无理冲撞你,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发怒,此时你不要发怒,而是静静地观照自己那个准备发怒的念头,然后你会发觉,原来自己可以不发怒,这是第一步。慢慢的这些杂念减少之后,你还需思量,那个触动自己准备发怒的念头,其背后是什么力量导致的,而又是谁在观照察觉到自己准备有发怒这个念头的,如此,当下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念自然消融于本有觉性之中,即是达到无念的状态。如此就是“自净其意”了,于无念中领会到本有的觉性,你会发现,自己已无分别妄念,这“即是真静”,是观心法门的不断深入与境界,如果你按此修行,就会体会到其中的真意,在这里我也不准备用太多的语言来解说了。只是提醒两点:一是切忌执着,二是不要用力。
当然,就像入定有很多层次一样,守静自然也有不同的次第,上述说的是比较深入的了,而我们平时也会有很平静的时候,又比如深度睡眠,其实也是一种相对粗浅的静,所以佛家把深度睡眠叫做“昏沉定”。什么叫做静?“各复归于其根,曰静。”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睡觉是为了白天的活动,而睡觉也算是“各复归于其根”的一种形式,所以也可以勉强称之为静,或者说是比较低级的静。于是,睡觉也算是“复命”的一种,也算是一种常态。知道按时作息的人,就是明白人,否则,日宿夜游,寻求刺激的人,就是愚蠢的“芒”人,而“芒”就接近于“亡”了。所以,《黄帝内经》一开始就建议我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谓“起居有常”,就是按时作息了,按什么时来作息呢?天时,说具体一点就是太阳的运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然,“息”不一定就是睡觉,但一定不是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