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987|回复: 6

新解《老子》第一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4 23: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解《老子》第一章  
[ 千里夜行人 ]  发表时间: 2006-12-08 15:30:04  [ 发短信 ] [ 回复 ] [ 树状 ]  



《老子》第一章的内容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老子》的开篇,讲的是很抽象的东西,比较难理解,所以历来对它都是众说纷纭。对这些解释,我不敢说它们错,我只说我理解的和它们都不同。下面我就把我理解的说出来。当然我解释的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抛砖引玉,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努力,互相取长补短,总有一天会把它搞懂的。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解释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它就不是一般的道了。这样解释的人认为,老子开篇就提出了他的思想核心——道。我不同意这样的解释。我认为这里面的三个“道”字统统是“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现在要说一些可以说的东西,这不是平常说的东西。我认为,老子在开篇并没有提出他的思想核心——道。

当然,我的这个解释,还有一个漏洞,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道”字有没有“说”的意思。关于这个,我无从考证。如果有“说”的意思,那么我的这个解释多半就是正确的了,如果没有“说”的意思,那么我的这个解释就不对了。可是,不光我的这个解释不对,连现在流行的解释也不对,因为它也把第二个“道”字解释成“说”的意思了。如果在老子那个时代“道”没有“说”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就可以解释为:道是可以遵循的,它不是我们平常见的道路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给需要起名字的东西起名字,但是这不平常物体的名字。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要先给我要说的这个特殊的东西起个名字。

为什么要先起名字呢?因为你要建立一门从来没有的学说,你就先得给你要讲的东西起名字。比方说,你要建立几何学,那么你就得先给一些东西起名字,例如角、垂直、平行线,不然你就无法叙述。

所以开篇这一句,老子就象一个说书的先生一样,告诉大家:我现在要说一些不平常的东西,我要先给我要说的东西起名字。

我这样的解释对不对呢?接着往下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现在流行的解释都把这句标点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的断法明显讲不通。因为下句是“故常无……常有……”,这句开头是个“故”字,说明这一句是承上句来的,那么这句里怎么突然冒出“无”“有”两个字了呢,上句里没有这两个字呀,上句里只有“无名”“有名”呀?所以,如果这样断句,两句就承接不起来了。所以应该这样来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宇宙中空无一物时,我把它叫“天地之始”;当宇宙中诞生了一个物体时,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从它演化来的,所以我叫它“万物之母”。这样一断,就全部能讲通了。

开头老子说:“我现在要给我要说的东西起名字”,那么在这一句里,他就给他要说的东西起名字了。他给宇宙中空无一物的状态起的名字叫“天地之始”,当宇宙中诞生了一个物体时,他给这个物体起的名字叫“万物之母”。老子的这个观念倒是很先进的,当今大红人物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的观点就和老子的很相似。霍金认为,原来宇宙里什么都没有,后来逐渐出现一个很小的东西,这个很小的东西能量很大,突然爆炸了,就产生了现在的日月星辰等,而且日月星辰等都逐渐远离爆炸核心而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一句的断句也有不同,解释也各种各样,当然解释的不同,都是因为对上句没理解,这些我就不列举了。明白了上句的意思后,这一句也就比较好理解了。这句的前半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常常假设我们处在宇宙空无一物的状态,我们就能看见事物诞生的奥妙。但是后半句最后一个“徼”比较难理解。“徼”是边界的意思,也有巡查的意思,可是不管按哪个意思来理解都好象讲不通。所以我怀疑这个字是“皦”字的误写。“皦”字是清楚明白的意思,这就能讲通了。而且我这个怀疑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就是古人写文章常讲究对称,前面的“妙”是个形容词,那么和它相对应的字也应该是形容词。所以这半句的意思是:我们常处在“有”的状态,我们就可以把事物演化的过程看得很清楚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一句开头的“此两者”代指的是什么,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代指的是“道”和“名”,有的认为代指的是“妙”和“徼”,都讲不通。应该代指的是“无”和“有”。这句的意思是:无和有这一对矛盾,它们是从同一地方同一时刻产生出来的,但是名字不同,非常玄妙。

不少人认为,老子在开头就提出了“道”,这是不对的。在这一章里,老子并没有提出他要讲的“道”,只是提出了“无”和“有”这一对最基本的矛盾。由这一对矛盾的演化才产生了“道”。所以“此两者……”这一句在全篇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总结前面提出的“无”和“有”这一对矛盾,然后在后面各章就开始论述矛盾的演化,例如第二章就开始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在第十一章里,他还特意把“有”和“无”这一对矛盾的相互转化讲述了一番。当然在后面的有几章里,也迫不得已地稍微提到了他要说的“道”,但是,一直到第二十五章,通过对前面各章的总结,他才正式提出他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老子》的脉络基本理清楚了。

所以,第一章的大体意思是:

我现在要给大家说一些非常玄妙的东西,我要先给我要说的东西起个名字。

当宇宙中空无一物时,我把它叫“天地之始”;当宇宙中诞生了一个物体时,我叫它“万物之母”。如果我们能常常假设我们处在宇宙空无一物的状态,我们就能看见事物诞生的奥妙;我们常处在“有”的状态,我们就可以把事物演化的过程看得很清楚了。

无和有这一对矛盾,它们是同时同地产生的,名字却不同,它们是非常玄妙的。搞清楚它们的关系,就可以理解所有的奥妙了。
发表于 2007/2/5 07: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道可道”这一章是否是《老子》的第一章。如果不是,这样解释的语气似乎有些问题。

按一般说法,《老子》中,原本《德经》是放在《道经》之前的,即“上德不德”一章为第一章。

当然,也有说篇章次序都被打乱过,那就更分不清楚了。

窃以为关键在于平时慢慢体会老子的思想,单单看文字真的很难看懂,甚至根本就看不懂。

另外,按南怀瑾先生的说法,“道”在当时应该没有“说”的意思(参见《老子他说》第一章)。
发表于 2007/2/7 22: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观棋柯烂 at 2007/2/5 23:29: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道可道”这一章是否是《老子》的第一章。如果不是,这样解释的语气似乎有些问题。

按一般说法,《老子》中,原本《德经》是放在《道经》之前的,即“上德不德”一章为第一章。

当然, ...


南怀谨根本就不懂道德经,对道家东东说的很多都不对。
你看他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就一个“有无相生”就解释得不是那么回事。有兴趣者可以查看。


但此公对于佛学确然有大家气象,往往有妙笔生花的手笔,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07/2/8 22: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德善 at 2007/2/8 14:35:


南怀谨根本就不懂道德经,对道家东东说的很多都不对。
你看他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就一个“有无相生”就解释得不是那么回事。有兴趣者可以查看。


但此公对于佛学确然有大家气象,往往有妙笔生花的手笔, ...


我想朋友可能误会了。

于此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这个说法,是因为他的古文功底,以供参考。给出出处只是说明并非虚言,而无推荐此书之意。

而至于南怀瑾先生对于《老子》有何见地,因为我并未通读过《老子他说》一文,因此不敢妄议。
发表于 2007/4/12 21: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目前个人的认识,粗浅而言,《道德经》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
《道德经》熔出世入世于一炉,合个人宇宙为一体。其内容古奥、朴实,非真修者难得一二也。
后人多注释,也恐挂一漏万。所谓天机不可泄露,非其不泄,窥者因有执著而得之有限也。

憨山先贤言:“愚谓看老庄者,先要熟览教乘,精透楞严。融会吾佛破执之论,则不被他文字所惑。......庄子之书,乃老子之注疏。......而世之谈二子者,全不在自己工夫体会,只以语言文字之乎者也而拟之,故大不相及。”
大哉斯言,当与同志诸君“精修静定”、“虚怀处世“,如是或可入老庄之真境矣!
发表于 2007/4/16 08: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名状,这个词中的“名”作何解释?
发表于 2007/4/17 00: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医盲 于 2007/4/17 00:18 发表
不可名状,这个词中的“名”作何解释?

作动词,“说”。

我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这么理解:
“道”是可以探寻的(把道路作为动词,引申为探寻),但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追求的(把名誉作为动词,引申为追求),但不是普通人所指的名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