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9: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包煎,调服

包煎       

有毛的植物药须用布包煎,如旋覆花有毛须包煎。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 ,为了防止药汤腻浑难喝,也可以包煎。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为了防止散在药汤内,也用包煎。

冲服       

方剂中的沉香,木香等芳香药的饮片,先放碗内。其余药加水煎好,趁热 冲入碗内,浸渍一会,待温单喝药汤,也有把少量散剂用药汤冲,待温搅匀服下,与“调服”相同。

调服       

凡方剂中的犀角、羚羊角、鹿角、牛黄、朱砂等药,须另制细末,把药汤 煎后,取药汤少量,调入犀角末(或其它药)和匀服下,再服其余药汤。 服紫雪丹也是加此。

送服(送下)       

服丸剂须用汤水送服。一般丸剂用温开水送服;宜温及监制寒药 的用生姜汤;清热的丸剂或用薄荷汤;清头目的用清茶;滋补药或调剂峻药以及补肾的均用淡盐汤;袪瘀活血药用酒送服,以助药力,医书中在丸剂后说明服法的“下”字即是送服。

噙化       

噙是含在口内。噙化是口腔内含丸剂或锭剂溶化于口中。药物溶化后,有 时需将溶液吐去(加急性扁桃扭炎,用山豆根,玄参制成丸剂噙化后,应 吐去);有时需将溶液咽下(加治肺阴虚证,用滋阴清肺止咳的丸剂噙化后吞下即是。

食远服       

即离开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治疗脾胃病的药可以食远服,泻下药也可以食远服。

空腹服(平旦服)       

早晨末进食前服药,称为空腹服。治四肢血脉病和驱虫药都 是空腹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饭前服       

病在下焦的,可在饭前服。一般认为补养药尤其是补肾药可以饭前服。 (《神农本草经》说:「病在心腹以下者,克服药而后食」。)

饭后服       

病在上焦的,须在饭后服药。一般认为除补养药,驱虫英外,多数药都 可以饭后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临睡前服       

病在胸隔有积者,病在左右肋,病在肺,病在膈上者,可临睡前服( 见清.景日珍《嵩崖尊生书》)。
未发病前服        如疟疾,应在症状未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药。

顿服       

病在下部,宜多量一次服完。病不在下部而危重,也有用这种服法的。

频服       

病在上部,药汤宜少量多次分服。咽喉病,宜缓慢频频含咽。

温服       

即药汤不冷不热时服下。一般的补托、温养等药都可温服。现在多种性质的药汤都用温服法。

热服       

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嵩崖尊生书》)。
冷服        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症(见《嵩崖尊生书》)。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9: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服药,忌口

忌口       

患病服药,往往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灵枢.五味篇》:「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等也都有所强调。实验证明,水肿忌食盐,黄疸、腹泻忌食油腻等,确有科学根据。此外,忌口还包括饮食物配合上的宜忌,一般的说,吃了油腻的东西,就不宜吃较多的生冷食物。但也有些忌口有待进一步证实的,例如小儿痲疹,不加区别地忌食生冷油腻,荤腥等物,往往就影响健康的恢复,或发生某些营养缺乏证;如服荆芥忌鱼蟹之类的忌口,是否会发生不利于健康的问题,均有待研究。

炮制       

语出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指药材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的过程。炮制的目的在于:清除杂质及无用部份,使药物清洁,如洗,漂、泡等法。或除去腥臭气味,如桩白皮用麸炒,可以除去臭味。 便于制剂、服用和保存。如为了切片或辗碎、用泡、卅、炒各法。为了便于粉碎和易于煎取有效成分,如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矿物、介壳药,用卅或醋处理后质地松脆,既便于粉碎和减少煎煮时间,也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为了使药物干燥,便于保存,用烘、晒、阴干等法。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刺激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用生姜汁制过,才不致刺激喉咙,使人中毒。巴豆去油可减低毒性。改变药物性能,加强疗效。如生地清热凉血,酒蒸成为熟地,就变为性温而补血;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作用。炮制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三类。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各详本条。

炮炙       

原来是两种不同的制药方法,以后被用来作为药材加工处理的总称。例如 刘宋.雷[学支](音“效”)的《炮炙论》就是叙述药材加工处理的专书 。

修治        语出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该书中有《修治药法》,即炮制。

修事        语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即炮制。清.张仲岩着有《修事指南》。

治削        语出《金匮玉函经》。包括药材的去杂、切削等操作技术。如:“挑拣 ”:除去非药用部分,保留药用

部分,加桑螵蛸去梗、牡丹皮去心。“颠簸”:用柳条或竹制工具,上下左右振动;除去药材中泥土、灰渣杂质。

“筛”:用以区分药物大小和清除杂质,选用不同孔径的竹筛、铜筛、马尾筛。

“刷”:刷去药物表面的绒毛、尘土等。

“刮”:用金属或角质的工具,除去药物表面的非药用部分,加肉桂、厚朴去粗皮、虎骨去筋肉。

“捣”:用石、铁或铜制的臼和捣杵,用以捣碎或去皮,加白果、词子去皮。生石膏、龙齿等捣碎。

“碾”:多用铁制的药碾子把药物眼成粉末。“镑”:用特制镑刀将药物削成薄片,如犀角、羚羊角等。

“切”: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切碎、切块、切丝、切段、切节、切片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9: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洗,漂,水飞——

洗        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它不洁物。
漂        某些药材用流水或常换水浸漂,除去其毒性,盐分杂质、腥味,如海藻、肉苁蓉、盐附子、半夏等都用此法。
泡(浸泡、渍)        用水浸泡药物。如枳壳、芍药浸泡后使之柔软,便于切片。当归,桔梗等浸湿后放容器中经过一定时间即变软容易切片,叫“伏”。桃仁、杏仁等放沸汤内浸泡,易于去皮尖,叫做“燀”(音“阐”)。用水将药渐渐渗透,使它变软,又不走失药性,叫做“渍”。

水飞(飞)       

有的药物用水飞,即先碾成末,再放在乳钵内加水同研极细,又加入多量的水抗拌,将含有药粉的水倾出,分出药粉,使之干燥,至成极细粉为度。如滑石、矿石、朱砂、炉甘石等,多经过水飞。

烤       

把药吻放在火内烧红,或放于耐火容器中间接火烤,使它的质地松脆。如牡蛎、瓦楞子,血余、明矾等即用此法。

炮       

把药物放在高温的铁锅内急炒片时起烟,使药物的四面焦黄炸裂,叫做“炮 ”。如干姜、附子、天雄等用炮法,可减弱烈性。

煨       

用湿纸或面糊包裹药物,放热灰中煨,待湿纸或面糊焦黑为止,剥去纸或面 糊,能吸去油质,如肉豆蔻即用此法,以免引起呕吐。或把生姜放火灰内煨 ,称为煨姜,减轻其发散性,而能温中。

炒       

将药材放锅中加热,并不断拌炒。微炒:炒去水分,至药物表面微干,但 无显着着化。炒爆:炒至药材爆裂为度,种子类药物如王不留行,系用文火炒至爆开。炒黄:炒至药材微带黄色,有特殊香气发出为度,加炒麦芽、炒谷芽等。炒焦:将药材炒至表面焦褐,内部深黄,如神卅、白朮等。炒炭:炒至药材全部焦黑色,但中间仍呈黄褐色为度,也称为“炒存性”,如地榆、生地等。

烘、焙       

都是用微火对药物加热使它干燥的方法。“烘”是把药物(如菊花、金 银花等)放在烘房或烘柜内,使药物干燥而不焦黑。“焙”,是把药物 放在净瓦上或锅内焙燥,但不使烧焦。烘的热力比焙要弱一些。

炙       

即将药材与液体辅料共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也称“合炒”。酒炙: 多用黄酒,个别用白酒。有二种方法,一是先将药材与酒拌匀,再加热炒至 微黄;二是先将药材炒至微黄,再将酒喷入微炒。加炙制当归、川连等。 醋炙:用米醋炙。如炙制香附子、三棱等。盐炙:先将盐加水溶化,再与 药材同炒。加炙制橘核、杜仲等。姜炙:先将姜捣烂取汁,再与药材同炒 。如炙制竹茹等。蜜炙:将药材与蜜拌匀后,再加热同炒。加炙制甘草, 枇杷叶等。米泔水炙:用米泔水浸后再炒。如炙制苍朮等。羊脂炙:取羊脂与药材同炒,如炙制淫羊藿等。童便炙:取药材与童便同炒。如炙制香附子等。鳖血炙:先将鳖血加少量清水与药材同拌匀后,放置一小时左右,同入锅中炒至变色即可。加鳖血炙柴胡等。矾炙:先将矾加水溶化,喷入炒热的药材中,再同炒至干。如炙制郁金等。卅药汁炙:取药材兴药汁同炒,如甘草汁炙吴茱萸等。辅料指制药时的辅助物质。液体辅料如酒、醋等,非液体辅料如淀粉、糖、盐等,但盐也可以溶于水而变成为液体辅料。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9: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烧存性,熬

烧存性       

把植物药制成炭剂,要烧到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仍能尝出原有的气味,这就是存性。作为止血药的炭剂,常用此法炮制(烧存性是直接用火烧;炒存性是用间接的火处理,目的是一样的。)

去火毒       

是除去膏药中的火毒。膏药熬成后,加果立即摊涂贴在皮肤上,能刺激 皮肤,轻的发痒,重的起水泡,甚至于溃烂,这叫做火毒。所以须先去火毒,才能贴用。去火毒的方法有二种:把刚熬成的膏药放在日光不能直接照到处一个较长
的时期;浸泡在凉水内几天。后一法比较切合实用。

蒸       

将药物放在蒸笼中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才易于切片。 或加酒拌蒸,加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作用减弱,熟地黄由生 地的凉血变为温性而补血。

蒸露       

有些药物通过蒸馏法而制成药露。加金银花露、藿香露、薄荷露等。

炖       

将药材与辅料同入金属罐内,密封,于开水锅中加热,加酒炖地黄、大黄等 。

煮       

将某些药物放在清水内或液体辅料(加醋、药汁等)内略煮,可减弱其毒性或使药物纯净。如莞花用醋煮,可减弱它的毒性;朴硝夹杂泥土杂质,加果 用白萝卜同煮后冷却,成为玄明粉,质量比朴硝纯净。

淬       

把药物用火烧红后, 立刻投入水内或醋内,这样反复多次。此法又称“ 煅淬”。矿物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自然铜等多用此法。

熬       

熬是煮烂或煎干。煮烂:如猪肤汤(张仲景《伤寒论》方。猪肝一斤,用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匀)中的熬香 ,就是煮烂而有香气。煎干:例如煎膏药(指薄贴)又称熬膏药,把药物 放在麻油内熬成稠厚而能凝固的膏。

去油       

其目的在于减低药物的烈性或毒性。有的药物用火煨法去油,加肉豆蔻可以煨去油。有些不宜火煨去油的,加巴豆、续随子等,可放在吸水的纸内 压榨去油,或研细加水,待油质浮起,倒去水和油。如乳香、没药多用炒 法去油。

制霜        

种子类药材去油后的粉末,加巴豆霜、苏子霜、杏仁霜等。 某些药材析出的桔晶,加柿霜。某些动物药去胶后的骨质粉末,如鹿角霜。

制绒       

将药材的纤维捣成绒状,使其易于点燃,如把艾叶制成艾绒,用于灸法。

乳细       

即把药末放在乳钵内研极细。乳钵系瓷制,形如臼,里面较糙,用瓷槌把药物研磨。点眼药和吹喉药等都可在乳钵内研极细。

擘       

某些药物在煎煮前应先用手指擘破,使它容易煎出药味。如桂枝汤中的大枣须擘破。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9: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火,武火

[口父](fu府)咀       

语出《灵枢.寿夭刚柔篇》。[口父]咀,就是咬嚼的意思。 古代没有刀的时候;把药物咬成粗粒,加水煎服。后人改用刀切或捣,剉等法。

饮片(咀片)
       
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片、丝、块、段等形式,便于煎汤饮服。

等分       

等是相等,分是分量。等分即是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同。

文火,武火       

文火是火力小而缓,武火是火力大而猛。微火、慢火属于文火,“紧火”属于武火。煎煮药物时须按需要而使用不同火力。

米泔水       

即淘洗食米的水,可供制药用。例如白朮用米泔水浸软,切片,或土炒或生用。用米泔水浸过,能去燥性而和中。

甘澜水(劳水)       

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

阴阳水(生熟水)       

即生水与熟水混合。

无灰酒       

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


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两种治疗的方法的合称,又叫“针灸疗法”。

针法(针刺、刺法)       

是用金属制的针刺激人体上一定的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古代有“九针”现代常用的主要有毫针、三棱针、皮内针、梅花针等。

火针(燔针、焠针、烧针)       

一种特殊的针刺法。其方法是将金属针的尖端烧红后,迅速刺至人体一定部位的皮下组织,并迅速拔 出。这种方法多用于治疗外科某些疾病及风湿性关 节炎。

焫 ( rou 若)       

又音“热”,同“[艹热]”。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砭(音“边”)石(砭、石针)       

是我国石器时代产生和应用的一种最古的医疗工具。开始是人们为了解除疾病痛苦,用普通石块在患病局部进行撞击。随看石器时代工具的产生,出现了医疗专用的石制工具即砭石,并更广泛地用于切脓包和刺破皮下血管放血等 用途。这种治疗工具一直到后来出现金属制的 医用针和手术刀之后的很长时期内,仍为民间外科所利用。

烙法(针烙、烙)       

是火针的一种。其用法有二:古代常用这种方法来治疗已 经化脓的疮疡,以代替开刀,避免出血,和现代所用的电刀 的作用相似;在一定穴位上进行火针的方法,也叫做“点 烙”。

温针       

是在应用针法的同时加以温热刺激的一种疗法。一般多在针入皮下的毫针柄上,或针体部用艾绒燃烧,使热通过针体传入体内,达到治病的目的。

电针       

是应用毫针刺入人体一定部位后,再在针上通以电流的治疗方法。电针可广泛地滴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并用于手术上的麻醉(即“电针麻醉”)等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9: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刺麻醉(针麻)

针刺麻醉(针麻)       

针刺麻醉是在我国传统的针刺疗法镇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方法是用毫针刺入选定穴位后,通过手法操作(或用电流)进行诱导,使病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各种手术治疗 (包括头颅、头项、胸腹、四肢等部位手术)。针麻不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在应用上还有它很多的优点。

电针麻醉       

针刺麻醉方法之一,即用电流代替手法操作,使用时比较简便,目前已在各地广泛应用。

指针       

医生用手指按压,揉摩或爪切一定部位的皮肤(穴位),以代替金属针刺入皮下的一种简便的治疗方法。

点刺       

针刺手法中的一种,也即速刺法。其法是以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握针柄,中指紧贴针尖上部约一分左右处,迅速刺入皮下浅层静 脉,立即出针,然后压挤出数滴血液的方法。此法一般多用三棱针,针刺 部位以手指或足趾端、耳尖、太阳穴、委中穴等为最常用。

丛针       

将若干枚等长的毫针并列放在一起,使针尖相齐,称为“丛针”。治疗时手持针柄将针尖在皮肤表面进行挑拨浅刺。

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       

其制作一般是用五至七枚缝衣针绑在一起,使针尖平齐,并把它固定在细竹棍的一端。针刺时手持竹 棍(针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扣打 ,以达到治疗目的。

皮内针(皮下埋针)       

针刺法的一种。其方法是用长约一寸左右消毒短毫针或揿针;倾斜刺(横刺)入皮下(针柄外露)后,再以胶布固 定,在局部不痛及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条件下将针在皮 下置留一至七天。此法多用于治疗慢性或疼痛性疾病。

揿针       

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藏用。

透针       

针法的一种。方法是:在针刺入某一穴位后,斜刺或直刺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或经脉部位。因为是用一针同时穿透二个以上的经脉或穴位,所 以又称“透经”或“透穴”。这种透针深刺的方法,多用于需要较强刺激 的情况。

体针       

泛指一般用来针刺身体各部位经脉,穴位的针刺疗法,是与耳针等相对而言的。

耳针       

即耳针疗法用的针,形如毫针而短,长约 0.7~1.0 毫米,也可用揿针代替。

耳针疗法       

在耳壳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在 耳壳上可探索出一定部位的敏感反应点,称作“耳穴”。一般可用特制的“耳针”或短毫针直接针刺耳穴,或通过电流,或在耳穴埋针等 方法。适用于全身多种疾病。

头针疗法       

利用在头部相当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皮肤投射区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采用 10 个刺激区进行针刺,如运动刺激区、感
觉剌激区………等。多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9: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水针疗法

鼻针疗法       

取穴均在外鼻部周围。应用毫针斜刺。主要治疗关节炎、神经痛、咳喘等病。

水针疗法       

这是用装有注射药液或生理溶液「盐水、糖水」的注射器代替毫针刺入肌肉的治疗方法。注射的部位可以是穴位(即“穴位注射疗法”) 也可以是体表病痛的局部,具体方法参见“穴位注射疗法”条。

穴位注射疗法(小剂量穴位注射)       

这是利用某些注射药制剂(包活西药及中草 药制剂)在一定穴位上作肌肉注射的治疗方 法。注射量为一般肌肉注射量的 l/10 ~ 1/2 。操作前先进行局部消毒,在针刺入适 当深度后,只用小幅度提插,不要捻转,使 局部产生“得气”感觉后,再慢慢将药液注 入。

九针       

指古代医生应用的九种不同形状和用法的针。其名称是:镵(音蝉)针 ;圆针;鍉(音低)针;锋针,铍(音披)针;圆利针;毫 针;长针;大针。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九针主要是用来针刺 治病;也有的可以做外科和按摩方面的用途,详见该条。

镵(音蝉)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的头部膨大而末端锐利。用于浅刺,治疗热病、皮肤病。

圆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如圆筒状,针尖呈卵圆形。多用于按摩穴位以治疗肌肉疾病。

鍉(音低)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组大而针尖钝尖。多用于治疗血脉病及热病。

锋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即现代常用的“三棱针”。针体圆,针尖呈三棱状,有刃。主要用于刺破皮下静脉及小血管,治疗痈肿、热病、急性胃肠炎等。

圆利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多用于治疗痈肿、痹病和 某些急性病。

铍(音披)针(铍刀、[金非] 针、剑针        铍、[金非] 音义同。

古代九针的一种 。 针的下端如宝剑形,两面有刃。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毫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也是现代最常用的针刺工具。用来针刺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毫针的长度由 5 分(约 1.5 厘米)至四、五寸(约 13 ~ 17 厘米)不等。径度主要有34 号(直径 0.22 毫米)、 32 号(直径 0.25 毫米)、30 号(直径 0.32 毫米)、28 号(直径 0.38 毫米)和 26 号(直径 0.45 毫米)等。

长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长,一般为六至七寸(相当于 20 ~ 23 厘米) 或更长一些。 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大针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粗,针尖微圆。多用于治疗全身水肿及腹中症瘕等病。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01: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针(内针),捻针(转针)

进针(内针)       

针刺手法之一,即将毫针刺入体内的方法。在操作上一般通过循 按经脉;揣按穴位等预备手法,然后将针由浅入深地刺入预定的 深度。

捻针(转针)        针刺手法之一,就是将针进行左右反复捻转的方法。捻针在进针、出针和手法操作方面都可以使用。

捣针        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针刺入皮下后,在固定的深度内将针反复上下捣动,但不拔出皮肤外面。

弹针        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刺人体内后用指头轻弹针柄,使针体的下部出现轻度震动。

留针        针刺手法之一。即针刺入穴位并在出现针感后,将针放置穴内不动,并使病人保持一定体位,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拔针的方法。留针时时间的长短, 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

搓针        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在针刺人体内后,用右手拇、食指将针向一个方面捻转(如搓线状),此法有加强针感的作用。要注意转针时不要太紧, 以防缠着肌肉纤维产生剧烈疼痛。

摇针        针刺手法之一。其方法是将针刺人体内后,一手固定穴位一手摇动针体的方法。

循        针刺手法之一,也是针刺前的准备工作。即医生先用手指循按所要针刺的穴位局部及其所属经脉,使气血宣散后再行针刺的方法。

退针        针刺手法之一。指针入体内一定的部位后,逐渐由深至浅向外退出针体( 以不拔出皮肤外面为度)的方法。

出针        (引针、排针、拔针)就是在针刺完毕后,一手固定穴位,一手持针,用 捻转或直接向上提针等手法将针拔出体外。

九刺(九变刺)        古代应用的九种针法。即:输刺;远道剌;经刺;络 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见《灵枢 .官针篇》。 各见本条。

输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刺四肢部的井、荥、俞、经、合等穴位和背部的脏俞穴(《灵枢.官针篇》)。十二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气盛而有热的 病症。其方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地进行深刺,取穴宜少(《灵枢.官针篇》 )。五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骨痹,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深入至骨 。这是应用于治疗肾病的一种古代针法(见《灵枢.官针篇》)。

远道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身体上部有病时,取下肢部的阳经的俞穴进行治疗( 《灵枢.官针篇》)。

经刺        

当某一经脉有病时,在该经经脉上进行针刺的方法。九刺法的一种。 指针刺与患病局部同一经脉的结聚不通的部位(《灵枢.官针篇》)。

络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用三棱针刺破皮下小血管放血(《灵枢.官针篇》)。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02: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刺 (十二节刺)

分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直接针在肌肉的间隙处(《灵枢.官针篇》)。

大泻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利用铍针切开脓疡,排出脓血(《灵枢.官针篇》) 。

毛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用短的毫针浅刺皮肤(《灵枢.官针篇》)。

焠刺        九刺法的一种。也就是“火针”(《灵枢.官针篇》)。参见该条。

十二刺(十二节刺)      

是十二种古代针法。即: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11)傍针刺,(12)赞刺(《灵枢.官针篇》)。各详 本条。

报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没有固定部位的疼痛。刺法是找到疼处,即直刺一针,并留针不拔,而以左手循按局部,找到另一个疼处后,先将前针 拔出,再在第二个疼处刺针(《灵枢.官针篇》)。

偶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心痹(心胸痛)。方法是在疼痛的前胸和后背相对应的部位用手按住,前后各斜刺一针。但要注意防止直刺和深刺,以 免伤及内脏(《灵枢.官针篇》)。

恢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筋痹(即肌肉痉挛、疼痛等)。刺法是将针直刺在病痛的肌肉一侧,并上下前后左右摇动针体,以促使肌肉弛缓(《灵 枢.官针篇》)。

齐刺(三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部位较小和较深的寒气。刺法是在患 处中央刺一针,两旁刺入二针(《灵枢.官针篇》)。

扬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范围较大和病位较浅的寒气。刺法是在患病局部中央刺一针,四周再浅刺四针(《灵枢.官针篇》)。

直针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病位较浅的寒气。刺法是提起皮肤,刺入皮 下,不用深刺(《灵枢.官针篇》)。

短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骨痹”。刺法是稍摇动地将针刺入,深达骨部,并进行提插手法(《灵枢.官针篇》)。

三刺        

古代针法的一种。其方法是把针刺入皮下的深度分为三层。即先刺至浅层,再较深刺入,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见《灵枢.官针篇》:「始刺浅 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极深刺之,以下 谷
气」)。即“齐刺”的别名。参见该条。

浮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性的肌肉痉挛。刺法是从患处的侧旁进行浅 刺(《灵枢.官针篇》)。

阴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厥。刺法是针刺两侧足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 太溪穴(《灵枢.官针篇》)。

傍针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风湿。刺法是在患部直刺和傍刺各一针 (《灵枢.官针篇》)。

赞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痈肿。刺法是在患处将针直入直出,反复多次地浅刺,使患部出血(《灵枢.官针篇》)。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8/1 18: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02: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刺 (渊刺、岂刺)

五刺       

是适应与五脏有关病变的五种古代针法。即:半刺,豹文刺,关刺 ,合谷刺,输刺(《灵枢.官针篇》)。各详本条。

半刺       

五刺法的一种。即刺入很浅,并很快拔针,不伤肌肉,如拔毛状。这是古代应用于治肺病的一种针法(《灵枢.官针篇》)。

豹文刺       

五刺法的一种。即在患病部位的前后左右多处刺破小血管,排出郁血。 这是应用于治疗心病的一种古代针法(《灵枢.官针篇》)。

关刺(渊刺、岂刺)       

五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筋痹。刺法是直接针在四肢关节周围筋肉的附着部,但应防止出血。这是应用于治疗肝病 的一种古代针法(《灵枢.官针篇》)。

渊刺       

即“关刺”的别名(据《灵枢.官针篇》)或“合谷刺”的别名(据《甲乙经》卷五)参见该条。

岂刺       

即“关刺”的别名(据《灵枢.官针篇》),或“合谷刺”的别名(据《 甲乙经》卷五)参见该条。

合谷刺       

五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肌痹”。刺法是在患病局部向左、右两侧外方斜刺,直接针在肌肉部分,好像鸡爪的形状。这是应用于脾病的一种 古代针法(《灵枢.官针篇》)。

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是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当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痛时,针灸另一侧(右或左侧)的穴位进行治疗。又可分为 “缪刺法”和“巨刺”法二种。各详本条。

缪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 九候)正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络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 论》)。

巨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身体一侧疼痛,而对侧的脉象出现异 常的(见《素问.调经论》);经脉有病的(见《素问.缪刺论》)。

禁刺(刺禁)       

即针法的禁忌事项。其中包括:禁针部位(如内脏部位的深刺、孕妇的腹部、婴幼儿囱门部、禁针穴位等)、酒醉、过饥、过饱 、过度疲倦、情绪的激烈变化(大怒、大惊、大恐),以及房事 以后等,都不可立刻进行针刺,以免出现晕针和其它异常反应。

循经取穴       

全身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均有一定的路线,在针灸治疗时可以在与患病局部相同的经脉上。选用远隔患部的穴位。这种取穴的方法即循经取 穴。

晕针       

针法操作时的异常反应。即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甚至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和昏厥等休克或虚脱现象。多 因对初次针治的病人用过强的手法,或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疲劳、饥饿、体 弱等原因而引起。处理方法应将针拔出,使患者平卧,在清醒状态下可饮 以热水,配合针刺人中,中冲等穴即可缓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