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养正私塾
›
1、中医名词术语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28
/ 28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06: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热不扬
潮热
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了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潮热的病因大概有三:因体内阴液不足的,每于入夜即发热盗汗 ,叫“阴虚潮热”;因阳气受湿邪所遏制的,可见午后发热,叫“湿温 潮热”;因热邪下结于肠,亦可于每天午后发热,称为阳明“日晡潮热 ”。此外,温病传至营分或血分阶段,身热往往在午后逐渐升高,这种热 型不称潮热,而叫热入营分或热入血分。
劳热 
指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出现的发热现象,如五劳七伤所产生的虚热。 因中气不足,肺气虚弱,稍事劳累,即出现低热的症状。
灼热
形容发热较高的情况,用手抚患者的皮肤,即有灼手的感觉。
烦热
凡发热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均称“烦热”。多由于里热过盛,气阴受伤所致。
壮热
指实证出现的高热,一般属温病在气分的热型。
暴热
指突然发生的高热,都属于实热证,多见于急性传染性疾患。
身热不扬
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阴热
指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低热,即内伤的阴虚发热。指急性热病后期由于阴津消耗而产生的发热情况。
疟疾
古代统称“痎疟”,以寒战、壮热、出汗、定期发作为特征。古 人从实践中观察到本病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地带,蚊虫容易孳生繁殖的时 侯和环境,认为病因是夏季感受暑邪或接触山岚瘴气,或因受寒湿之邪而 引起。邪气潜伏于半表半里,邪正相争,在一定条件下而发病。其分类大致加下:按临床证候分:如发热而汗自出为风疟;壮热烦渴为暑疟;胸 闷泛恶、身酸肢重为湿疟;先寒后热、寒重热轻为寒疟;先热后寒、热重 寒轻为温疟;但热不寒为瘴疟;但寒不热为牝疟;眩晕呕逆、痰盛昏迷为痰疟;久疟体虚为虚疟;久疟脾脏肿大为疟母;一日一发为单日疟;二日 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又称三阴疟。按诱发因素和流行特 点分:遇劳即发为劳疟;因食诱发为食疟;由于山岚瘴气为瘴疟;引起流行的为疫疟。以上分类只是按现象分类,对办证施治虽有些意义,实际上 疫疟、痰疟、瘴疟等,多属恶性疟疾,其中痰疟、瘴疟类似脑型恶性疟疾 。至于其它疟疾,有的属于疟疾的兼症,有的则是类似疟疾的其它热病。参见疟证各条。
风疟
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06: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疟
温疟 
内有伏邪,至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先热后寒、热重寒轻、汗或多或少、口渴喜凉饮、舌红、脉轻按浮数重按无力等症。「温疟者,其脉如平(指未现疟疾通常所见的弦脉),身无寒,但热,骨 节疼烦,时呕,……」(《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
瘅疟
瘅,热气盛的意思。疟疾由于感邪后里热炽盛而发。其临床表现有发作时只发热不寒战、烦躁气粗、胸闷欲呕等症。
暑疟
因暑邪内郁,再感秋凉之气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恶寒壮热、无汗、烦渴引饮、脉弦数或洪数,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冷,待大汗出后则热 退等。
疫疟
凡疟疾在一个地区引起流行,互相传染,病情较重的,称为“疫疟”。其临床表现有寒热往来。每日发作一次或二次,发热较高,烦渴有汗。
瘴疟
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每日发作或间日发作,烦闷身重、昏沉不语。或狂言谵语。类于恶性疟疾。
湿疟
此种疟疾是久受阴湿,湿邪伏于体内,因触冒风寒而诱发。其临床表现有恶寒而不甚热、汗出、一身尽痛、四肢沉重、呕逆脘闷、脉缓等。
寒疟
因寒气内伏,再感风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规有寒多热少,日发一 吹,或间日发作,发时头痛,无汗或微汗,脉弦紧有力等。
牡疟
此种疟疾多因平素元阳虚弱,邪气伏于少阴而致。临床表规为发病时寒战较甚,无热或微热,面色淡白,每日定时发作,脉沉而迟等。
痰疟
较重型疟疾。临床表规为发作时寒热交作,热多寒少,头痛眩晕,痰多呕逆,脉弦滑。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类于脑型疟疾。
食疟
因饮食停滞,再感受外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其特点为寒热交作,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并伴有嗳气、纳呆、食则吐逆、腹胀脘闷等症。
虚疟
由于平素元气虚弱,再感疟邪而发病。发作时寒热交作,自汗倦卧,饮食减少,四肢乏力,脉弦细。本病也可因久疟未愈,脾胃虚寒而引起。发病 时有寒热交作、饮食减少、倦怠肢冷、腹满便溏、脉濡弱等。
劳疟
因疟疾日久而使身体虚弱,将成虚劳,又称“疟劳”。或因多病劳损,气血两虚而患疟疾,均称劳疟。其特点为微寒微热,或发于昼,或发于夜,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发作后遇劳即发。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06: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诸痢
痢疾
古名“滞下”,亦称“肠澼”。滞下,是形容大便次数增多,虽急欲排便,但不能通畅,肛门重坠,如有物阻滞的感觉。肠澼,是形容肠内有积滞,排便时澼澼有声。本病为夏秋季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腹痛、 粘液脓血样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为主证。多因肠胃内虚,摄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以致湿热内蕴,毒滞肠中所致。 古代对痢疾的论述,范围颇广,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还包括其它某些肠道疾病在内。根据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等,分为“风痢”、“寒痢 ”(冷痢)、“湿热痢”(热痢、赤痢、赤白痢)、“寒湿痢”(湿痢) 、“水谷痢”、“噤口痢”、“白痢”、“五色痢”、“休息痢”、“久 痢”(迁延痢)、“疫毒痢”等,名目较多。现临床上一般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久痢(迁延痢)、休息痢等五种类型。参见有关各条。
白痢
湿热毒邪滞于气分,下痢白色,如鼻涕样的粘液,或如鱼脑者,叫“白痢”。亦有因寒湿凝滞,脾阳受伤而下痢白色,质稀气腥的,这是属于寒痢,又叫“寒痢”。参阅该条。
湿热痢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湿热内蕴,胃不消导,脾失健运,湿热夹滞 所致。以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臭秽、排便次数频多、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等为特征。若湿热毒邪盛 于血分,伤及肠络,下痢纯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伤及气血,肠中气滞,肠络损伤,下痢赤白相兼,脓血相杂,腹中绞痛,排 便次数频多,叫“赤白痢”。
疫毒痢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又叫“疫痢”。本病或因患者体质素虚,或因毒疠过盛,致疫毒深滞肠胃,易入营血,有较强的传染性,故名。临床表现有发病急骤,病情较剧,突然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 稠粘,次数频多,恶心呕吐,或兼发斑疹。儿童因体质娇嫩,每于未出现泻痢的症状时,即呈高热、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大汗、脉微欲绝 等危重证候。类似中毒性痢疾。
寒痢
又叫“冷痢”。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不洁之物,寒气凝滞,脾阳受伤所 致。有痢下色白、或赤白相兼、质稀气腥、苔白、脉迟等症。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06: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湿痢
三阴疟
即三日疟。由于元气内虚,卫气不固、病邪深入,每隔三天发作一次,因邪气潜伏于“三阴”,故名。一说因病邪缠绵日久,兼有三阴经主症出现,故名。
疟母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于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类似久疟后脾脏肿大的病症。
寒湿痢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阳虚,湿浊内阻所致。有下痢白色稀脓或如鱼脑、脘腹痞胀、腹痛绵绵而后坠、无热、神疲、不渴、纳呆、小便清白或微黄、舌淡、脉缓或迟等症。
暑痢
因夏天感受暑热,内夹积滞,伤于肠胃所致。有腹中绞痛,下痢赤白,发热,面垢,汗出,呕逆,烦渴多饮,小便不利等症。
气痢
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实证为粪便如蟹沫稠粘,有里急后重感,腹胀,大便时排气多,其气臭秽。或兼肠鸣、小便不利等。是由于湿热郁滞,气机不得宣畅所致。虚证为腹胀排气时大便即随之而下,是由于中气下陷,肠虚 不固所致。
休息痢
下痢履发履止,日久不愈,故名。其原因有因痢疾初起,止涩太早,治疗不当,以致肠中积热未尽;或因饮食失节;或因过服寒凉,脾肾阳虚 所致。
久痢
痢疾日久不愈,又称“迁延痢”。多因脾肾虚弱,中气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常带粘液血液,排便时腹部隐痛,排出无力,甚或脱肛,食欲减退,形体消瘦等。
水谷痢
因脾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所致。有腹中微痛,粪便中杂有食物残渣与脓血,饮食减少,四肢困倦;脉细缓无力等症。
五色痢
痢疾,脓血粪便中杂有多种颜色,故名。有虚症和实症之分。实症是由 肠中之滞热未尽,过早使用止涩药,或因毒留肠中所致,表规为卅急后重较甚,脉实有力。虚症是由于痢后脏腑之气已伤,脾肾两虚,表现为 脐下急痛,频频虚坐,脉虚无力;如肾阴亏竭,则下痢脓血杂色而稠粘,滑泄无度,脐下急痛,发热烦渴,病情较重。
风痢
因内伏风邪,伤于脾胃所致。有先泻后痢,肠鸣腹痛,或纯下鲜血而有后 重感,脉沉细而弦等症。
噤口痢
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 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相阻塞所致。临床特点,除饮食不思、呕恶不纳,饮入即呕外,兼有胸脘痞闷,舌红绛苔黄腻等症。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坐努责
里急后重
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时迫不待,叫“卅急”。大便时窘迫,但排出时不畅,肛门有重坠的感觉,叫做“后重”。
虚坐努责
形容某些肠道和肛门的疾病,便意频繁,但却排不出大便的现象。多因邪滞气虚所致。
泄泻
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其致病原因很多,如风、寒、湿、热内犯肠胃, 饮食不节,脾胃内伤,以及肾阳衰微等均可致病。一般分为“寒泻”、“ 湿泻”、“热泻”、“食泻”、“虚泻”等。各详本条。
湿泻
又称“洞泻”或“濡泻”。是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所谓:「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床表现有身重、胸闷、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黄赤、舌苔滑腻、脉濡缓 等。
暑泻
热泻的一种。因感受暑热之邪所引起。主要症状有泻下如注,或泻出粘稠,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脉濡数等。
热泻
因热迫大肠所引起。亦名“火泻”。主要症状有泻下黄白如糜或带黏腻、气味臭、肠鸣腹痛、痛一阵泻一阵,泻后仍有厚重感,肛门浊热、小便短赤、口渴、苔黄、脉数等。
寒泻
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鸭粪,腹中绵绵作痛、小便清白、苔白滑、脉沉迟;或表现为肠鸣腹痛、气谷不化、脉沉迟无 力等。
食泻
因伤食而致泻,故名。临床表现为吞酸嗳臭,恶闻食气,胸脘痞闷,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苔腻。是由于饮食不节,伤于肠胃、脾失健运所致。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虚泻
由于脾肾阳虚,泻下日久所致。临床表现有食下易泻,大便次数多而稀烂,或完谷不化,神倦无力,面色[白光]白,唇舌淡白,脉细弱;或天末亮时即泻下一、二次,并有腰酸肢冷等症。
芒漕
即“寒泻”。又称“鸭溏”或“鹜泄”。形容泻下的大便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小便清,脉沉迟。此属寒湿之证,因脾气虚,大肠有寒而致。如泻下仅是一般清稀垢秽的粪便,则称为“溏泄”或“泄利”。
飧泄
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18: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更泄(晨泄、肾泄)
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肠鸣泄泻,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 “肾泄”。
五泄
指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 指飧泄、溏泄、骛泄、濡泄、滑泄(朱震亨《平治会粹》)。
大瘕泄
《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陈瑞孙《难经辨疑》指出:「大瘕泄,即肠澼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痢疾。(圊,即厕所)
暴注
突然剧烈腹泻,如水倾注,故名。泄泻时量多,急暴而下,迫不及待,故又称为“暴迫下注”。多由于热迫大肠所致。
注下
是形容泄泻患者大便如水样向下倾注的情况。
下迫
是形容急欲大便但又排便不畅的窘迫之象。
胁热下利
或简称“胁热利”。是指里寒挟表热所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有形寒身热,心窝部有痞硬的感觉、腹泻不止等。这是外感寒邪,外邪末除,因误下伤脾,故外有形寒身热的表证,内有脾虚腹泻的里证,表里 同病。
下利清谷
“下利”,指一般的腹泻。“下利清谷“即指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粪臭味,并有恶寒肢冷、神倦脉微等脾肾阳 虚症状。
霍乱
古代把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都包括在霍乱的范围内。认为这是一种胃肠挥霍撩乱的规象,故名。因此,它既包括着烈性传染病的“霍乱”,也包括一般夏秋间常见的急性胃肠炎。分为二类:一是因其能将胃肠中病理性 内容物吐泻而出的,叫“湿霍乱”;一是腹胀绞痛、烦躁闷乱、想吐吐不出,欲泻又泻不下的,叫“干霍乱”。或称“绞肠痧”。
霍乱转筋
上吐下泻,失水过多,以致两小腹腓肠肌痉击,不能伸直,叫做霍乱转筋。
胃实
证候名。指胃肠积热、热盛津伤、胃气壅滞不通的证候,主要症状有脘腹胀痛、嗳气、大便不通,或烦躁发热等。
胃家实
语出《伤寒论》。“胃家”是胃与大小肠的简称。胃家实指邪热结于阳明、津液受伤所出现的证侯。主要症状为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因邪热与肠中粪便互结,可出现潮热便秘、腹痛拒按等症。
燥矢
屎,古写多作“矢”。燥矢,指干燥硬结的粪便。大便干燥硬结,如伴有壮热、烦渴、腹胀痛拒按等症状的。属阳明脏实热证。若虽数天不大便,没有腹胀痛,属津虚燥结。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8/2 11:43 编辑
]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19: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胃中燥矢
指肠中大便燥结。《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矢五六枚也。」这里“胃中”是指肠道。胃中有燥矢,说明是胃肠道实热内结,津液受邪热煎灼消耗 ,故肠中大便燥结。
热结旁流
阳明腑实证的另一表现。腑实证,大便一般多见燥结不通,但有时泄 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尿泻出,仍有阳明腑实证者,称之为“热结旁流”。
固泄
“固”,是前后不通;“泄”,是二便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寒结
大便秘结之由于阴寒凝滞的,称为寒结。临床表现有唇淡白、口淡、舌苔白滑、小便清,或有肠鸣,腹痛等。又名“冷秘”。
风秘
是因风邪而出现大便秘结症状。患者多伴有眩晕、腹胀等兼症。可见于风热感冒,大肠燥结;或见于中风病人肠胃积热等。
发黄
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遍身皮肤或眼巩膜黄染的症状。参见“黄疸”条。
黄疸
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病因是由于脾胃湿邪内蕴、肠胃失调,胆 液外溢而引起。临床上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详见“阴黄”、“阳黄” 条。
瘟黄
本病是由于感受湿热时毒,毒盛化火,深入营血所致。临床表现有身目呈红黄色、高热神昏、烦渴、腹胀、胁痛、衄血便血,或发斑疹、舌绛苔黄燥等。 类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疸型钩端嫘旋体病等。
急黄
本病是因脾胃素有积热,湿热之毒炽盛,灼伤津液,内陷营血,邪入心包所致。是阳黄的重证。它的特点是发黄急骤,身目呈红黄色,高热顷渴,胸满腹胀,神昏谵语,衄血便血,或出斑疹,舌绛,苔黄燥,脉弦滑数。
谷疸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于饱食失节,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胃中不适、腹满、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
酒疸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主要症状有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女劳疸
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 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8/2 11:43 编辑
]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 23: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颐(汗毒)
黄汗
语出《金匮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
脉疹
俗称“痧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受时邪疠毒所引起,病毒主要侵犯肺胃。初起先见肺卫风热症状,以咳嗽、眼结膜红赤、畏光、眼泪汪汪为其特征。皮疹出现时,疹点先从耳后、发际及头部出现,渐 及颜面全身,疹点与疹点之间可见正常的皮肤为其特点。
白喉
小儿易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本病因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经,化燥化火,上熏咽喉所引起。临床表现以咽喉部粘膜上产生一种灰白色 不易脱落的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二季为多。在 气候干燥的环境更易流行传播,故也称作“疫喉”(疫喉包括烂喉痧和白 喉,白喉只是其中之一)。
烂喉痧
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由口鼻吸受疫毒之气,与肺胃蕴热相蒸而发。以咽喉疼痛腐烂,肌肤发生红色疹子(丹痧)为主证, 故又名“烂喉丹痧”。因具有传染性,能引起流行,故为“疫喉”之一 ,又称为“疫喉痧”。本病即猩红热。
阴阳毒
语出《金匮要略》。为感受疫毒,内蕴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阳毒和阴毒,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绞、咽喉痛、吐脓血为主要症状;阴毒乃邪阻经脉,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打伤、咽喉痛为主要症状 。病情均属危重,《诸病源候论.伤寒阴阳毒候》指出:「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这是在阴 毒、阳毒典型症状出现前的一种鉴别方法。
大头瘟
温毒的一种。又称“大头风”或“大头伤寒”。是由于感受风温时毒,入侵肺胃而发病。以头面红肿或咽喉肿痛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耳聋、 口噤、神昏谵妄等危候。另有一种是以头项肿大为主证,连及头面,略 如虾蟆的,称为“虾蟆瘟”。
痄腮
又名“腮肿”或叫“含腮疮“,也有称为“虾蟆瘟”。感受温毒病邪后,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阻于少阳经络所致,冬、春季常见流行,以学龄儿 童发病较多。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先后在两侧腮腺部位肿胀,边缘不清,按 之柔韧感,并有疼痛和压痛。本病即流行性腮腺炎。
发颐(汗毒)
指发生于颐颔部位的一种化脓性感染,虽与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继发于伤寒、温病、脉疹的后期。由于汗出不畅,余邪热毒未能透泄、郁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故又名“汗毒” 。初起身热恶寒、肿如结核、微有热痛,以后脓肿渐渐增大,热痛亦加剧。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颔部或在口腔粘膜或向外 耳等处溃破。类于化脓性腮腺炎。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2 00: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咳疹
痘疳
古病名。以皮疹形态而命名。即现在所称的天花病。
痧气(痧胀)
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邪,阻寒于内,出现腹痛闷乱的一种病症。因痧气胀寒胃肠,壅阻经络,故又名“痧胀”。痧在皮肤气分的,皮疹隐现红点,有如脉疹 ,称为“红痧”;若痧毒蕴于肌肉血分的,全身胀痛,且有黑斑,称为“乌痧”。若证情深重,则见发寒热,头、胸、腹或胀或 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泻,或腰如束带,或指甲青黑,或手 是脉木等。
风痧
又称“风疹”。是小儿常见病。因感染风热时邪,郁于肺卫而发于肌肤的 病症。临床表现:发疹前无明显症状,发疹时一般伴有轻微的咳嗽,皮疹多在二十四小时内全身出齐,有痒感,二、三天便消退。疹消退后皮肤无 脱屑和斑烦。
白[病赔](晶[病培])
湿温病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细白水泡,状如水晶,破之有淡黄色浆液流出,因其色 自晶亮,也市“晶[病培]”。这是湿热郁阻气分而酿发的。[病培]色晶亮,显示湿热之邪有向外透泄之机,若 [病培]色枯白的,叫“枯[病培]”,是气液枯竭之侯。 (◎注:[病培]为“病”字去“丙”,代之以“培”之右 旁。)
斑疹
点大成片,色红或紫,抚之不碍手的叫做“斑”,多由热郁阳明,迫及营血而发于肌肤。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叫做“疹”(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多因风热郁滞,内 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
白疹
白[病培]的别称。
隐疹
又称“[病培]癗”、“风疹块”或“瘾痧”,即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 疾病。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小如麻疹,大如豆瓣,成块成片。属于风热的,丘疹色鲜红,剧痒,灼热,舌红,脉浮数。属于风寒的,丘疹色 白,剧痒,恶风,舌苔薄白、脉浮弦。属于风湿的,则疹色微红,兼见胸闷,四肢酸重,舌苔厚腻。若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多属气血虚。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8/2 00: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日咳
指儿童感受时邪、痰浊阻滞气道、肺气不畅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 现,以有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而病程长为特征。因其有传染性,易引起流行,故又称“疫咳”。因形容其咳嗽的状态和咳嗽的连续性, 又称“鹭鹚咳”、
“顿咳”、
“时行顿呛”。因其咳嗽时带特殊的哮吼声,类似母鸡下蛋后之啼声,又称“鸡咳”。
百脺嗽
指婴儿百日内发生咳嗽痰多、睡眠不定的病症,又名“乳嗽”。
神昏
即神志昏迷不清。是邪热内陷心包,或湿热、痰浊蒙蔽清窍所出现的症状 。
瞀瘛
瞀,指视物模糊昏花。瘛,指手指筋脉拘急抽搐。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闷瞀
是眼目昏花,视物不明,同时又觉烦乱不安的一种症候。多由于痰热湿浊交阻于内,或因热毒炽盛所致。
谵妄
由于里热过盛或痰火内扰等原因,以致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
即精神错乱。心是精神所藏之处(《灵枢.邪客篇》:「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病邪犯心或精神刺激过度出现的神志异常,均可称为神不守舍。
如丧神守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如丧神守”用以形容神志昏乱不安,多属热盛于内所表现的证侯。
躁狂
“躁”是指手足躁扰。“狂”是指狂乱不安,妄作妄动。狂乱不安,手足躁扰,是神志失常的一种证侯。多因肝经热盛;或痰火上扰;阳明热盛, 热扰心神;或秽浊上干;血蓄下焦,瘀热上冲等所致。
烦躁
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烦与躁常并称,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温热病邪热入里,则见高热、口渴、胸中烦闷、手足扰动,是阳明实热。因阳明主四肢,热盛故四肢扰动。大都由烦到躁,称为“ 烦躁”;如只是烦热口渴、无手足扰动的,则称“烦渴”,这是热盛伤津之象。均属实热证。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余热未清, 胸中烦热,睡眠不宁,这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证。若烦而身冷,手足作无意识动作,形倦神疲,口干不饮,脉细弱,称为“躁烦” ,是虚阳扰动,属虚寒证。
懊侬
语出《伤寒论》。汪必昌《医阶辨证》称:「懊侬之状,心下热如火灼不宁,得吐则止」。这是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感的症状。因病位在胸膈心窝部位,故又称为“心中懊侬”。病因多由于表证发汗不得法,或因 误用泻下,致外邪入里,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可见于急性热病或胃肠炎的病程中。
回复
举报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28
/ 28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