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养正私塾
›
1、中医名词术语
1
2
3
4
5
6
7
8
9
10
... 28
/ 28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3、中医名词术语
神
“神”是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 之精生成,并须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的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 它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凡神气充旺,则身强,脏腑器官机能旺盛而协调; 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活动的正常现象都被破坏了。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 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所说的神、魂、魄、意、志等只是用以区别不同的中枢神经活动现象以及对 内脏某些病理上的影响,实际都是由心所主的(参见“五脏所藏”条) 神又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内脏功能的反映。如诊断时对眼睛、脉象等 生理机能正常反映,都叫做有“神”(参见“得神”条)。
神明
即“神”的概念。
精神
亦即“神”的概念。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五脏中的“心 ”有最密切的关系,因为心是“藏神”的,《灵枢.邪客篇》记载:「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大主”体现了脏腑中“心” 的统率作用,“舍”有寄舍的意思,可见精神就是“神”的主要表现。
三宝
指精、气、神。又称“三奇”。这套理论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认为“三宝”是生命现象的产生及其变化的根本。这是前人受道家思想影响而借用的术语, 应另释其义意。实际上,精神的活动是有物质基础的,精为气之母 (即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赖干气,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 故精、气、神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精脱者死,失神者亦死。 所以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故名。参见“精”……
形体
指身形和体质。临床上观察身形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的强弱, 可以作为辨证论治的一种参考。
经络
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凡直行干线都称经脉,而由经脉分出来的网 络身体的各部分的支脉叫做络脉,经络是运行全身血、联系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周经络系统的连系,使人体成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经络,可能包括了神经经、 血管及内分泌等结构及其些功能,但神经、血管等的结构和功能并不能完全解释 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经脉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的主要干线,又可分为“正经”与“ 奇经”两大类,二者共同组成经脉系统。
正经(十二经脉、十二经)
是人体经脉的一类,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 其中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牌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 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 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等十二经,称为十 二经脉。每一经脉都和体内一定的脏腑直接联系, 而在各经脉相互之间又有表里配合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28 21:06 编辑
]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奇经----
奇经
是人体经脉的一类,其中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 、阳跷脉、阴跷脉共八条经脉、所以又称“奇经八脉”。奇经的特点是: 它们没有和脏腑直接联系,它们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奇经八脉是调节气 血运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在功能可起到补充十二经脉不足的作用。
十四经
即十二经(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因为按照中医古 代书籍的记述,在这十四条经脉中都有其直接连属的经穴, 而在奇经八脉中的另外六条经脉并没有直接连属的经穴。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胸部经过上肢屈侧抵止于手部。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经过上肢伸侧抵止于头部。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足三阴经
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六经
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在古代临 床上多用六经的名称及其所表现的症候特点来说明疾病部位的深浅(表卅 )和疾病发展的阶段,作为诊治急性热病(广义的伤寒)时辨证论治的纲 领,即“六经辨证”。
阳脉(阳经)
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 等。
阴脉(阴经)
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 阴跷脉等。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肺,络大肠,并与胃 、喉相连。在体表,由胸部外上方沿上肢屈侧前面向下,止于拇指 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咳嗽、咳血、喘息气短、囗渴、烦躁、胸 满、肩背痛、手心发热、伤风、自汗、小便频数、尿黄赤等症状和 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 表,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 鼻孔旁。本经有病时,主要有泄泻、痢疾、肠鸣,恶寒战栗、目 黄、口干、鼻衄、鼻塞、咽喉炎,牙痛、颈部肿大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胃、络碑。在体表, 由鼻部经过侧头部、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外侧的前面,止于第二趾端。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肠炎、胃痛、腹胀、肠鸣、腹水 、咽喉炎、鼻衄、口眼歪斜、唇生瘭疹、 头部肿大、恶寒蛾粟、呻吟不舒、面色微黑,精神失常, 热病发狂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 舌根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 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 腹胀、噫气、黄疸、水肿、自觉身体沉重、行动困难、不能平卧、舌痛、 舌根强直、小便不通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 局部症状。
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 部及眼相连。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 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痛、口渴、咽干、目黄,胁痛等症状和 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小肠、络心,并与 胃、眼和内耳相连。在体表,由小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后面,肩 胛部、侧颈部、颜面、眼部、止于耳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 聋、目黄、颊肿、下颔部肿胀而使颈部不能回旋、咽喉病等症状 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膀胱,络肾,并与 脑相连。在体表,由眼部向上越过头顶,向后、向下,经过项部 、背部两侧、臀部、下肢后面,止于小趾端。本经有病时,主要 有疟疾、癫狂、目黄、流泪、鼻衄、头顶强痛、腰背痛、痔疮、 尿频、排尿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 的局部症状。
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肾,络膀胱,并与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连。在体表,由足小趾, 经足心、内踝、下肢内侧后面、腹部,止于胸部。本经有病 时,主要有口中热、舌干、咽喉病、饥饿而不欲食、赢瘦、咳血、哮喘、 心悸、胸痛、烦躁、黄疸、腹泻、面色暗黑、视物不清、精 神痿靡、好睡痿厥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包络,络三焦,并与横膈膜相连。在体表,起于侧胸部,经腋下,上肢屈侧正中线,止于手中指指尖。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烦、心痛、心悸、精神病、面黄、目赤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三焦,络心包络,并与耳、眼相连。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沿上肢伸侧正中线,经过肩部、侧颈部、侧头部、耳部,止于眼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耳病、咽喉病、眼痛、颊肿、出汗等症状和病症,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胆、络肝。在体表, 由眼部经侧头部、耳部、颊部、后头部、肩部、侧胸腹部、下肢外 侧,止于第四趾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疟疾、恶寒、有汗、头痛、颔痛、目痛、口苦、锁骨部及腋窝部肿痛、胸及侧胸部痛使身体 转侧困难、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桔核等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 的局部症状。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肝、络胆.并与生殖器、胃、横脂膜、咽喉、眼球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经下肢内侧 (由前部转向中部)、外阴部、腹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胸满、呕逆、腰痛、下痢,疝气、遗尿、小便不通、月经不 调、子宫出血、口咽干燥、面色暗晦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 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脉……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自会阴部,循背部脊柱正中线向上,经过后颈部,越过 头顶部,止于颜面部的上齿龈的正中(以上均沿正中线分布)。在循行过 程中与脊髓、脑和诸阳经相连系。是阳经经脉的总纲。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神志不清、癫、狂、癔病、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咽喉干燥、癃、痔、遗尿、脱肛、疝气、不 孕症、体力衰退等症状和病症。
任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灵枢‧五音五味篇》)。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头部(均正中线),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枝止于眼部(《素问‧骨空论》)。在循行过程中和诸阴经相连系。是阴经经脉的总纲。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疝气、赤白带、腹内肿块、胸腹部内脏机能失调、元气虚弱等症状和病症。
仲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灵枢‧五音五味篇》)。同时由阴部的两侧(气冲穴部位)开始,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素问.骨空论》)。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哮喘、腹痛、肠鸣、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和病症。
带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绕腰部一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腹部胀满、腰部无力、下肢软弱不能走路、怕冷、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状和病症。
阳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外踝下方,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后颊部、止于头顶部。本经有病时、有恶寒发热的症状。
阴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内踝上方,经下肢内侧、腹部、胸部、咽喉、止于 后颈部。本经有病时,有心痛的症状。
阳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外侧,沿外踝向上,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面颊、止于后颈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肢体内侧肌肉弛 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癫狂、失眠等症状和病症。
阴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内侧,沿内踝向上,经下肢内侧、前阴部,腹 部、胸部、颈部、鼻的两侧,止于眼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肢体外侧 肌肉弛缓而内侧肌肉拘急、喉痛、嗜眠等症。
三阴 
太阴、少阴和厥阴三经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阴和足三阴,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阴病系指病邪在身体深部或五脏有病。 太阴经的代称(《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的次序,在三阴经中太阴经首先发病,故称三阴;其次是少阴经,叫做“二阴”;再次是厥阴经,叫做“一阴”。足太阴脾经的代称(《素问‧阴阳别论》马莳注)。
三阳 
太阳、阳明和少阳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阳病系指病邪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 太阳经的代称(《素问.着至教论》马莳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次序,在三阳经中太阳经位于最表层,首先发病,故称“三阳”;其次是阳明经,叫做“二阳”;再次是少阳经,叫做“一阳”。足太阳膀胱经的代称(《素问.大奇论》马莳注)。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经别
太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也是最先发病的经脉,所以又有“太阳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 》)之称。
少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 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阳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阳明
经脉名称之一。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这就是取名“两阳合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意义。 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卅面,所以又有“阳明为合”(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太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三个阴经的最表层,所以又有“太阴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少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阴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厥阴
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过程,这就是取名“两阴交尽”(《素问‧至贞要大论》)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少阴的卅面,所以又有“厥阴为合”(《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枢”)之称。
十二经筋(经筋)
是在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体表肌肉系统的总称,也是将全身体表肌肉按照十二经脉循行部位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因此十二经筋就是按照十二经脉来命名的。其中每一经筋都包括了在同名经脉循行部位上的若干肌肉群,即足太阳之(经)筋、足少阳之(经)筋....等。这十二大类肌肉群主要分布在四肢部,其次为躯干及头部,经筋患病时,主要是痹症和肌肉拘急、不收等症(《灵枢.经筋篇》 )。
十二经别(经别)
是由十二经脉另行分出的一种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经脉干线。全身共十二条(指身体单侧),其循行方式,主要是自正 经经脉分出后经过躯干、脏腑、头顶等处,最后仍流回到正 经经脉中去,在循行过程中除了六阳经的经别均流回原来的 阳经去之外,六阴经的经别也均流入与其相表卅的阳经去,因此十二经别的主要作用,不仅是作为正经经脉循行的补充 径路,而且还可以加强沟通互为表卅的阴经与阳经的联系,十二经别根据其阴阳表卅的配合共分为六组,简称为“六合 ”(《灵枢‧经别论》 )。
经隧
指经脉流行的道路,也是经脉的一种代称。“隧”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位于身体深部的“隧道”的意思,如《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 出于经隧,以行血气。”一是指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的“大络”的意思,如《灵枢.玉版篇》:“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 络也。”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脉之海
经气
泛指在经脉中运行的“气”,亦即指经脉的主要功能(如《素问.阴阳 别论》: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代表人体内的“ 真气”或“正气”,指人体的正常生活能力与防御疾病的能力,也是和作为致病病原的“邪气”相对立的一个名称(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
外经
指在体表的经脉部分,一般是位于体内(卅)的脏腑相对立而说的(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荣、输治外经,合治内俯」。
阴脉之海
任脉的别称。因为足三阴经和阴维、冲脉都有分支直接会合于任脉,起着调节全身阴气的作用,故称。
阳脉之海 督脉的别称。因为手、足三阳经都有分支直接会合于督脉,起着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故称。
十二经之海(经脉之海)
冲脉的别称(《灵枢.海论》)。因为冲脉的循行和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联系最密切。肾是人体先天的根本,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因此在冲脉卅兼有人 体先、后天的元气,所以被称为“十二经之海”。
太冲脉
即冲脉的别称,因其有调养女子的月经和胞胎而得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伏冲
指冲脉循行进入脊椎骨内的部分。即冲脉在体内深层的分部,所以称“伏 冲”(《灵枢‧百病始生篇》)。
大经
指大的经脉(《素问.调经论》:「无中其大经。」)指本经的经脉(《灵枢.官针篇》:「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宗脉(宗脉所聚)
指分布在眼、耳等重要器官上,由很多经脉汇聚而形成的主 脉或大脉(《灵枢‧口问篇》:「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又:「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心系
直接与心脏连系的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及上、下腔静脉(见《灵枢.经脉篇》。并可参考《类经》卷七张注:「(心)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
十二经动脉 指在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有脉搏应手的动脉部位,也就是位于身体浅表的一些动脉血管(《难经.一难》)。这种体表局部动脉位置很多,例如手太阴经的动脉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经渠等穴处都可以触到,临床诊所时最常用的动脉部位是寸口部。
十二皮部(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映区。皮肤和经脉之间主要是由络脉来联系,十二皮部的具体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素问.皮部论》)。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三阳在头,是指足阳明经在头颈部的人迎动脉;三阴在手,是指手太阴经在手腕部的寸口动脉(《素问.阴阳别论 》)。这是因为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三阴之气以 太阴肺气为本的原因(《类经》张注)。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络脉;开、合、枢
开、合、枢
这是指经脉生理作用的三个特点来说的。在阳经方面,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合,少阳经主枢;在阴经方面,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合,少阴经主枢。其中“开”是太阳经在阳经中(或太阴经在阴经中)相对地位于浅表的部位,和外界的联系更为接近,而有开放的作用;“合”是指经脉相对地位于身体内部深层,具有闭合收敛的作用;“枢”是相对地位于表、卅之间,具有枢纽作用的意义(《 阴阳离合论》)。
络脉(络) 络脉由是经脉分出来的呈网状的大小分支。广义的络脉又可分为十五络、络脉和孙络三类。其中全身最大的络脉共十五条,叫十五络; 比十五络较小的络脉,散布全身各处,数量很多的,即是狭义的“络脉”;此络脉更小有极多分支的,就叫“孙脉”,也叫“孙络”(《灵枢.脉度论》)。络脉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经脉,网络全身 组织,运行营卫气血。此外,络脉的另一种意义是指身体浅表的静脉血管说的(《素问.调经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
十五络
全身最大的络脉共十五条,即十四经各有一条络脉,再加上“脾之大络 ”,故称。
大络
即全身最大的络脉,一称“经隧”。其中包括十四经各有一条大络,再加上脾脏有一条大络(以上又合称“十五络”)和胃腑有一条大络(名“胃 之大络“)。参见“十五络”、“胃之大络”。
胃之大络 又名“虚里”,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胃 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脏后,向外分出,布于左侧乳部的下方,即心尖搏动的部位(相当于乳根穴)(《素问.平人气象论》 )。
脾之大络 是由脾脏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脾发出,在侧胸壁的大包穴处穿出,散布在胸胁部。脾之大络是全身十五条大络脉中的一条(《灵枢‧经脉篇》)。
胞脉
又名“胞络”,即分布在子宫(胞宫)上的脉络。其中包括冲脉和任脉。胞脉主要的作用是主女子行月经和养胞胎的。(如《素问.评热病论》: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灵枢.五音五味篇》:「冲
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浮络
指位于皮下浅表的络脉。如《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 阳男之络也。」
鱼络
指在手拇指内侧鱼际部(拇指腹部)的络脉(一说在鱼际之下,阳溪穴与列缺穴之间),临床上常观察其局部充血的现象作为诊断手阳明经病变的 参考,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鱼络血者,手阳明病。」
阴络
凡是手、足三阴经分出的络脉称阴络。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如《灵枢.百病始生篇》:「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即后血(即便血)。」
阳络
凡是由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都称阳络。指上行的或位置较浅的络脉,如《灵枢‧百病始生篇》:「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如《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二、俞穴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俞穴、别络
穴(穴位,穴道,气穴)
是经络气血在身体表面聚集、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它可以通过经络联系对身体内部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反应,也可以接受周围环境的各种剌 激(如针、灸、按摩、指针、电针等)以达到调整体 内机能的目的,从而获得治疗的效果。
络穴(别络、别)
全身十五脉络各有一个穴位与经脉相联络。其中包括十四经 脉发出的十四条络脉的穴位,和由脾脏分出的一条络脉的穴 位,共十五个络穴。
即: 手太阴络(手太阴之别)— 列缺穴; 手少阴络(手少阴之别)— 通里穴; 手厥阴络(手心主之别)— 内关穴; 手太阳络(手太阳之别)— 支正穴; 手阳明络(手阳明之别)— 偏历穴; 手少阳络(手少阳之别)— 外关穴; 足太阴络(足太阴之别)— 公孙穴; 足少阴络(足少阴之别)— 大钟穴; 足厥阴络(足厥阴之别)— 蠡沟穴; 足太阳络(足太阳之别)— 飞扬穴; 足阳明络(足阳明之别)— 丰隆穴; 足少阳络(足少阳之别)— 光明穴; 任脉络(任脉之别)— 尾翳穴(即鸠尾穴); 督脉络(督脉之别)— 长强穴; 脾之大络 — 大包穴。
五俞穴(五腧穴)
也称“五输穴”,这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程(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的穴位各有五个俞穴,即井、荣、俞、经、合共二十 五穴。左、右侧共五十穴。叫“脏俞五十穴”。用于六腑(六条阳经)的穴位各有六个俞穴,即在井、荣、俞、经,合穴之外,又加一个原穴,共三十六穴。左、右侧共七十二穴,叫“腑俞七十二穴”。这些穴位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篇》及《素问.气血论》)。
井穴 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全 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 肺 — 少商 大肠 — 商阳 心包 — 中冲 三焦 — 关冲 心 — 少冲 小肠 — 少泽 脾 — 隐白 胃 — 厉兑 肝 — 大敦 胆 —(足)窍阴 肾 — 涌泉 膀胱 — 至阴 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 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荣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足部的远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 溜(一作“流”)为荣。」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刚流出泉源时的 细小水流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荣穴,其名称是 : 肺 — 鱼际 肝 — 行间 心包 — 劳宫 肾 — 然谷 心 — 少府 大肠 — 二间 脾 — 大都 三焦 — 液门 小肠 — 前谷 胆 — 侠溪 胃 — 内庭 膀胱 — 通谷
俞穴
也叫“腧穴”或“输穴”。即广泛地指穴的总称,也即穴的别名。五 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全身 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 大肠 — 三间 心包 — 大陵 三焦 — 中渚(音“煮”) 心 — 神门 小肠 — 后溪 脾 — 太白 胃 — 陷谷 肝 — 太冲 胆 — (足)临泣 肾 — 太溪 膀胱 — 束骨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穴、募穴
溪谷
“谷”和“溪”均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缝隙处叮做“谷”或“大谷”,相当十二经络循行的部位,小的凹陷处叫 做“溪”或“小溪”相当全身三百六十五个经穴的部位。如《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又:「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素问.五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 二俞。」
募穴
指位于胸腹部体表和脏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穴位)。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聚集的地方。即: 肺
募 — 中府穴 心募 — 巨厥穴 肝募 — 期门穴 脾募 — 章门穴 胆募 — 京门穴 心包募 — 膻中穴(一作天池) 胆
募 — 日月穴 胃募 — 中脘穴 小肠募 — 关元穴 三焦募 — 石门穴 大肠募 — 天枢穴 膀胱募 — 中极穴
背俞
指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体表和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穴位)。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 即:心俞、心包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 焦俞、大肠俞、小肠俞。
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
即“以痛为俞”,取穴的部位不是按照经络、经穴 的位置,而是根据局部症状(疼痛及其它异常)的发生或被发现的部位进行针灸等治疗,如那里有病 痛就在那里取穴,也就是患病局部的体表刺激点。 (见《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ㄒㄧ\]穴 (同郄Xi),含有孔窍或缝隙的意义。ㄒㄧ\穴是指体内气血聚会于某些空隙处的重要穴位。其中除十二正经外,奇经中的阴跷、阳跷脉 和阴维、阳维脉都有[ㄒㄧ\]穴,一般多用于内脏急性痛症,其名称 是: 肝 — 中都 小肠 — 养老 心 — 阴ㄒㄧ\ 大肠 — 温溜 脾 — 地机 膀恍 — 金门 肺 — 孔最 三焦 — 会宗 肾 — 水泉 阳跷 — 跗阳 心包 — ㄒㄧ\门 阴跷 — 交信 胆 — 外丘 阳维 — 阳交 胃 — 梁丘 阴维 — 筑宾
华陀夹脊穴 位于背部正中线,两侧离脊椎棘突五分处,有两种取法:自第一 颈椎至第四骶椎,各旁开五分左右各二十八穴,共五十六穴; 自第一胸椎之下至第五腰椎之下为止,各旁开五分,左右各十七穴。共三十四穴,夹脊穴的临床适应范围较广,主要是调整内脏机 能的紊乱,和治疗脊背部的局部症状。
八风穴
位于足背部,五个足趾间歧骨部中央,趾蹼边缘上,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足部疼痛、麻木、红肿等症。
八邪穴
位于手背部、五个手指间的歧骨部中央,由拇指到小指依次叫做“大都穴”、“上都穴”、“中都穴”和“下都穴”。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手指疼痛,脉木及头项强痛等症。
十宣穴
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
经外奇穴
明代以后的医家按照传统的观念把不见于我国早期医书(《内经》、《甲乙经》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中的穴位统称为经外奇穴,实际上这些穴位都是我国历代针灸家不所发现的一些新穴位,近年来,在推广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又陆红发现了很多临床有效的新穴位,称之为新穴。
同身寸
针灸取穴的一种长度标准,均用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标志作为测量的单位,主要有四种方法。“中指阿身寸”:即让患者屈指,取其中指中 节两侧横纹头的距离为一寸,进行测量。这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拇指同身寸”:即以患者拇指末节的横纹宽度为一寸;“目横 寸”:即患者的目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夫”:就是在第二至五指合并时(即四横指)其横经的最大宽度为一夫(“夫”是古名,相当 于近代取穴时所用的指横径单位)。
肓之原
肓指心下隔上部位,肓之原是脏腑的原穴之一:指气海穴部位,如《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肓之原出于脖胦(勃央)」,脖胦即肚脐, 这卅指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处。指关元穴。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5: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穴、原穴
经穴
指分布在经脉体表循行路线上穴位的总称,其中包括十二正经的经穴和 奇经中任、督二脉的经穴(即“十四经经穴”)。至于奇经中的其它六脉 均没有专穴。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腕关节或踝关节附近。《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行为经。」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较大的河水 迅速流行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其名称是: 肺 — 经渠 大肠 — 阳溪 心包 — 间使 三焦 — 支沟 心 — 灵道 小肠 — 阳谷 脾 — 商丘 胃 — 解溪 肝 — 中封 胆 — 阳辅 肾 — 复溜 膀胱 — 昆仑
合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的部位。《体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入为合。」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各处的江河会合流入大 海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其名称是: 肺 — 尺泽 大肠 — 曲池 心包 — 曲泽 三焦 — 天井 心 — 少海 小肠 — 小海 脾 — 阴陵泉 胃 — 足三里 肝 — 曲泉 胆 — 阳陵泉 肾 — 阴谷 膀胱 — 委中 手脚三阳经合穴:指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治内府。」)。足三阳经合穴与五俞穴同(即太阳,委中;少阳,阳陵泉;阳明,足三里),手三阳经穴与五俞穴不同,其名称是: 手太阳 — 下巨虚 手少阳 — 委阳 手阳明 — 上巨虚
原穴
五俞穴的一种。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 其位置在腕或踝关节附近。《针灸聚英》:「所过为原。」也就是指在经 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 称“十二原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 心包 — 大陵 心 — 神门 脾 — 太白 肝 — 太冲 肾 — 太溪 (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肠 — 合谷 三焦 — 阳池 小肠 — 腕骨 胃 — 冲阳 胆 — 丘墟 膀胱 — 京骨 八会穴(会穴) 是古人概括了八个和全身某些生理机能有关的重要穴位,根据 其不同的作用而命名的,其中包括: “气会”— 擅中穴 “血会”— 隔俞穴 “骨会”— 大抒穴 “筋会”— 阳陵泉穴 “髓会”— 绝骨穴(即悬钟穴) “脉会”— 太渊穴 “脏会”— 章门穴 “腑会”— 太仓穴(即中脘穴) 髎(窌) 指在骨节之间部位的统称。有些穴位名称,也是根据这种解剖特 点予以命名的。
会穴
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互交会的部位。由于经脉的循行方向并不完全是直线的,而是曲折交错的,所以往往出现经脉交叉或相互邻接的情况, 这种交叉和邻接的部位,这就是会穴。全身的会穴根据书籍记载统计约有一百多个。这些会穴因同时有多数经脉分布,所以可兼治数经的疾病。 即八会穴的略称,参见该条。
回复
举报
蓝天百云
蓝天百云
当前离线
积分
4930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8 06: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相应
三因
古代把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三因即此三类病因的总称,见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氏引申《金匮要略方 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意,以“六淫”为外因,“七情”过极为 内因,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这些都是致病 条件结合发病途径的分类方法。实际上内因主要指人的正气的盛衰情况,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包括了体质、精神状态和抗病能力等。正 气的相对不足,是发病的根据。至于气候变化,疫厉病邪,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过劳和饮食不节等,都是外来的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条 件。
不内外因
病因之一,参阅“三因”条。
天人相应
指入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 《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它的主要精神在于提 示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到四时气候等诸种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是天人相应学说的积极方 面。也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之类的说法,应予以科学的分析对 待。
正气
生命机能的总称。与病邪相对来说,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邪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厉之气等从外侵入的致病因素,故又称“外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来说,泛指多种致病因素及 病理的损害。
六气
指自然界一年四季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因素的变化。
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六种基本物质,即精,气,津、液、血,脉等。这些物 质都是由饮食水谷的精气所化生,故名(《灵枢‧决气篇》)。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淫,邪也,过也,甚也。泛指 “六气”的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有,成了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一 类病因。六淫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性,并可助长病原体的繁殖,故实际上包括着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或从口耳、 或从肌肤侵犯人体,皆自外而入,而出现“表”的病证,故又称外感六淫。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农历六月 )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淫气
淫,指浸淫;气,可指正气或邪气。正气浸淫,是指饮食精微濡润肌肤 筋脉的生理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 于筋。」邪气浸淫,即为病邪流溢的病理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淫指有余,过度或失其节制。凡人体阴气、阳 气过亢或某种气候的异常,均可伤及人的正气而致病。
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四季不正常的气候,如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等。它对生物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当人体不能适应这些气候时,就 可能引起疾病。
时邪
泛指与四时气候相关的病邪,是时令病致病因素的统称。
戾
暴戾之意。戾气又有“疠气”、“疫疠之气”、“毒气”、“暴气”或“杂气”等称,是一类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由于天时气候久旱 、酷热等反常变化,产生这种烈性的致病物质,人感受了就可能发生疫病的 流行。
时行戾气
简称“时行”或“时气”,指流行中的具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时毒
指具有季节性和流行性的病邪,疫毒。
大风苛毒
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大风,指风邪猛烈;苛毒,指毒气严重。均形容某些剧烈的病邪。
回复
举报
1
2
3
4
5
6
7
8
9
10
... 28
/ 28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