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养正私塾
›
透视现代“急功近利型”经典教育
返回列表
查看:
1684
|
回复:
2
透视现代“急功近利型”经典教育
[复制链接]
梦觉
梦觉
当前离线
积分
1591
发表于 2007/10/25 06: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转贴]来自:
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daodu/20071025/351.html
作者:熊春锦
一、
经典
教育要抓住精神教化的标本兼治
当前社会上,各个教育口,存在一个共性的现象,那就是普遍比较重视和突出对“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这两项的需求。
这种带有共性需求的现象,是在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明显滑坡以后,必然最先凸显的共性现象。
因为“孝道”和“感恩”这两项,是最贴近人们的生活,最容易受到关注的表象。世人所急需的“功利性”,常常会阻碍人们对治病要“治本”的认识,过份重视“治标”而轻视“治本”。不了解精神世界的治疗,同样需要标本兼治。
但是,我们道德
文化
工作者却不可不知:“标本兼治”的原则,也不可轻易由于“病人”的需求而放弃。社会和教育界对眼前利益的重大需求,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我们道德文化工作者,同样要高度重视社会的这个“有之以为利”的共性现象,要以此为突破口,同样重视治这个“标”。要主动将这个“治标”的工程,纳入我们整体的治本方略之内。在不放弃我们标本兼治原则的前提下,准确切入这些个标象之中,纳入进系统,收入“处方”之内。使这些标象的治理,成为进入“无之以为用”整体战略中的一个标识。站在道境德地,全面细化包容它们,那么我们的理念入世之路,也就会更为广阔和顺利得多。
希望所有道德文化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起来,突出一下其中的归纳性、整体性以及标本兼治性。
虽然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说,但是在精神文化领域之中,并不完全雷同于治疗人体的
疾病
。如果不守住“标本兼治”的原则,而只是片面满足人们对“治标”的需求,那么我们的治则,就可能会被世人的急功近利之心所毁坏。
二、经典教育推广工作要善导社会近利性需求归德
急功近利,为世人之所欲也;有之以为利,乃世人之所需求。弘扬德道文化,推广德慧智教育理念,既需要我们的战略和行为契合大道的“无之以为用”的根本性理论,又要契合社会大众道德精神食粮饥渴的机遇。
虽然,人们暂时不识大道“无之以为用”的根本道理,只知按需索求,甚至病急乱投医和饥不择食,胡选乱择,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道德文化工作者不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去关心和满足社会的急需,而只是高谈阔论于“无之以为用”。
在三素共存的社会之中,如果我们一点也不投之以“正利”和“善利”,完全苦守“无之以为用”一端,进行所谓的“治本”,也就是一种
庸医
的偏执现象,不符合大道行世利民回道的根本原则。
德慧智教育理念,如若丝毫不讲社会和民众的名利获得性,那也就必然会曲高和寡,成为孤家寡人,难以入世行道。所言所行,也难以有人共鸣和听取并且遵行。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其中的既契合理,又契合机。“执两用中”,既坚守住“无之以为用”的根本原则,又善于运用和驾驭“有之以为利”。标本兼治,导利向义,导利向礼,导利向仁,最终复归于利与德合,化小利为共利,化私利为公利。那么,我们也就把握住了德慧智教育理念入世的原则和方向。
三、警惕现代经典释读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流毒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真正能给社会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本性。所以在解经注经中,对于解注者本人本身的修为要求极高。
现代人
心性浮燥,急功近利,一切皆按照纯私利的需求而展开。在社会上众多的解经释典和用经学典中,这种现象已经同样像排山巨浪一般地在整个社会中铺开来。
大量夹杂了人欲私心贪利的经典注解,迎合人欲贪念,或为应俗,求发展,必定形成一个盛极一时的社会共性现象。
我们要注意,切不可在此种大潮之中,随波逐流而迷失方向。这种现象,虽然会被追求眼前利益的一部分人捧为名星而“流行”,从而兴盛一时,但是绝不会长久。
流行病
,虽然可以风行一时,但人们必然会痛定思痛从病痛中获得免疫力,而不再受其感染。
当然,如果这种流行病,没有扼制的“药物”及时提供给社会,及时投入使用,那么社会的损失也必然将是极其巨大和惨痛的,甚至祸及几代人的精神面貌。
这种流弊的危害,在几千以来的历史中,其实也是累有发生的现象。
历史上的改良儒学,就是如此演变而成。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种重演现象。
汉代以后的儒学,沦为学子谋取功名、利禄的唯一手段。经典诵读,成为他们唯一进入官僚阶层唯一云梯;解经释典,充满着导人以私心贪欲。这是明清以来儒学共有的特征。
今天的社会上,经典诵读的展开中,我们不难看到:选“典”,不选“经”。弃《
易经
》和《
老子
》之经,而中选类似于明代八股科选之典籍。甚有八股之风再次重新席卷神州的迹象和势头。
现代人对“经典”的注释与讲解,媚俗有余,守本不足。过度世俗化地渲染,曲解戏说。这种唯以“有之以为利”,张扬人性中私心贪欲的渲染,不可避免地会使“经典诵读”最后沦为人们争取名利的“高雅”手段,从而误导整个社会。
任何事物导之陷于利,则为毒;导之步入义,则归正。
经典诵读的社会行为,如果任凭一些人导之陷于利,那么经典将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新时期毒害孩子们灵魂的毒药,而且会成为无可救药的毒药。
“经典”,将会被一些在大肆鼓吹利益者,异化成为名利的“遮羞布”。尤其对于儿童,这是一件非常可怕之事,遗害流毒几代人的心灵。
历史上熟读经史子集、经纶满腹的名家,不乏大奸大恶之人。如宋朝的蔡京、清朝的和绅等等,他们全都是在
儒家
经典的滋养中长大。儒学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全都被他们的阴我私心所摄取,“经典”反而全都成了他们获取荣华富贵的阶梯。
那么,经典培养出这样的人渣,岂是社会之福?民之所愿?
孩子们的心灵如同白纸。
幼儿
心灵,关键是启蒙教育初始心灵正觉正念的建立,阳我公心的培养。确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志,这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明清以来,读书诵经的目的,被帝王、儒家和社会严重异化,成为考取功名的唯一工具。相反,经典对于人心心灵真正的滋养功能,却被人们过份渲染的名利思想所封闭和日益淡化。
“八股出而经说亡”,正是一种“名利兴,德性丧”最为真实的写照。经典中真正的道德精神,因为人们的“兴名利”而完全淹埋沦丧,因此国家民族的衰弱与败落,也就不可避免。
我们难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再让这种“名利兴,德性丧”的历史剧,再又重新登台上演吗?我们还想再次去培养出更多的蔡京、和绅之流么?
历史
因果
周期律,不应当反复无限地重演,从而加重民族的灾难性。
经典中所富含的精神营养,绝不可以用来滋养孩子们的阴我私心。经典诵读教育,绝不应当抛弃经典的灵魂,抹杀正相性教化作用。
宣传经典诵读,解释弘扬经典,绝不能片面地、不加分辨地过度迎合世俗“有之以为利”的追求。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由于其中具备引导人们尊道贵德,做人守善的灵魂;富含滋养人类精神灵魂的营养。然而,这种营
养性
提供给每一个人时,她是一种中性的物质。
善人
得之,则更善而智慧;恶人得之,则更恶而奸佞。
经典教育的正性作用与反相作用,全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初始立意之心。
经典的作用,虽然在于对于心灵的滋养与净化,使人心不为物拘,不为形役。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内核,莫不如此。但是,只有初意立心正确,她们的这些特点才能展开,为正确的教育方向提供精神营养。
四、守德持正,是经典教育必需恪守的原则
守德持正,是经典教育必需恪守的原则。
当年,孔子困于陈蔡,子路、子贡、颜回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演绎出人心在仁义面前的活剧。而孔子并未因处境的艰难,而降低标准,而俯合世俗,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道德文化工作者,要恪守孔子的这种守正的精神。道德文化工作者的对象,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纯洁无瑕,每个人自性也原本俱足如来圆满光明智慧。在他们尚未污染庸俗的名利之前,用经典引导他们确立正觉正念,是每一个真正的道德文化工作者的天职和义务。
我们入世的德慧智经典诵读,一方面要善巧方便地应俗,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住经典注释讲解的启迪自性光明。
人人都要争做一个合格的道德文化工作者,成为一个合格的道德文化的经师。
经典
,
文化
,
流行病
,
儒家
,
疾病
,
老子
相关帖子
•
钟知霖品老子(以道佐人主三十)
•
钟知霖品老子(夫兵者三十一)
•
钟知霖品老子(道恒三十二)
•
钟知霖品老子(知人者三十三)
•
钟知霖品老子(道沨呵三十四)
•
钟知霖品老子(执大象三十五)
•
钟知霖品老子(将欲拾之三十六)
•
钟知霖品老子(道三十七)
•
学中医的两种读书途径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回复
举报
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
当前离线
积分
245
发表于 2007/10/26 23: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善孝为先”,这说明什么到底是本。
看不出通篇文章和现在的假大空一类有什么区别。
回复
举报
sbgucn
sbgucn
当前离线
积分
648
发表于 2007/11/13 23: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典不是用來背,而是用來行。解行相應,則無流弊。不斷功利,用經學典也無益。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