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212|回复: 3

(清)黄元吉道德经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7 16: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撄宁先生论黄元吉丹法
     读 者须知,儒家缺点就是把人事看得太重,毕世讲究做人的方法,没有了期。设若一旦我们感觉人生若梦,人寿短促,人之能力薄弱,人之范围窄狭,生不愿意做人,死不愿意做鬼,旣不欲为肉体所拘,又不甘偕肉体同归于尽,是必求超人之学术,然后纔能达到我们之目的。此等超人学术,求之儒家,颇不易得。当年孔子赞《易》,亦深悉此中玄妙,但是他对于门弟子不肯显言,除颜、曾而外,得传者甚少,因此后来儒家仅知世间法,而不知出世法;止有山林隐逸之士,如陈希夷、邵康节辈,尚私相授受耳。黄元吉先生所传之道,就是此一派。
     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惟有陈希夷、邵康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卽是此派,亦卽顿所私淑而且乐为介绍者。
      天元丹法证明“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之语决非欺人者,但其入手法门亦有上中下三等,故见效之快慢、用功之巧拙,遂由此而分。伍柳一派不是上乘,惟李清庵、陈虚白、黄元吉诸公庶几近之。
       天元丹法,可看黄元吉先生所著《道德经讲义》并《乐育堂语录》二书,已足应用,不必他求矣。
      此二书虽曾经好道之士捐赀刊印,惜流传不广,甚难购置。至于坊间通行之道书,名目虽多,然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观之,或感觉空泛无入手处,或执着死法而不知变化,以致皓首无成。故黄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学者先明其理,而后知其诀乃无上妙诀,与旁门小术不同;旣知其诀,更能悟其理乃一贯眞理,与空谈泛论不同,余所以亟为介绍于今世好道之士。
      书中有历代圣哲口口相传之秘诀。学者果能按其所说,见诸实行,则了道成眞自信当有几分把握。从此以后,不必累月经年搜神语怪,乃知正道本属平淡无奇;不必千山万水访友寻师,乃知眞诀卽在人生日用。岂非一大幸事乎?
清代黄元吉所撰《道德经讲义》,全部用修养法作注,虽亦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比较尚属可观。(此书原名《道德经注释》,是清光绪十年卽公元1884年的作品。到了公元1920年第二次翻印时,纔有人把它改名《道德经讲义》。原作者是黄裳,字符吉,清代江西省丰城县人。)
黄元吉先生所作《道德经讲义》,原是借题发挥,不必尽合于老子的本意。读者只求其说有裨于修养功夫已足,毋须将《讲义》与《道德经》两相对照,以免多生疑问。
      余细察黄元吉先生所传《讲义》、《语录》二书,皆当时黄先生口授,而门弟子笔录,其初意本不要著书传世,故其书无次序先后,无纲领条目,东鳞西爪,不易贯串,而且文笔亦不整齐,烦冗琐屑处甚多,虽有最上乘修炼口诀包含在内,但初学观之,亦难领会。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这是陈希夷派的要旨。——所谓“抱一”者,卽心息相依、神气合一而不分离也。所谓“守中”者,卽神气合一之后,浑然大定于中宫,复还未有天地以前混沌之状态也。此乃最上乘丹法,有利而无弊。
此派最要紧的,就是“玄关一窍”。——“玄关一窍”者,旣不在印堂、眉间,亦不在心之下肾之上,更非脐下一寸三分;执着肉体在内搜求,不过脑髓筋骨血脉五脏六腑,秽浊渣滓之物,固属非是;离开肉体在外摸索,又等于捕风捉影、水月镜花,结果亦毫无效验。总之,着相着空,皆非道器。学者苟能于内外相感、天人合发处求之,则庶几矣。此乃实语,非喻言也。
二书论玄窍之文字,皆散见于各处而不成系统。
学者果能将玄窍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工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缩天地于壶中、运阴阳于掌上?功成证果,可与三清元始并驾齐肩,岂区区玉液、金液、长生、尸解之说所能尽其量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06/3/7 16: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摘《黄元吉道德经注》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也;母者,天地既辟之后,化生万物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
        修士兴工,不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头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如人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转眼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生春,头头是道矣。

[ Last edited by 虚行 on 2006/3/8 at 08:18 ]
发表于 2009/12/19 02: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不全( ⊙ o ⊙ )啊!
发表于 2009/12/20 01: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我来一全的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