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疙瘩豆豆

胜易念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23: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一门深入》5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4 15:30 编辑

八、五正行
     正行有五种,名为「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亦即: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供正行。
      
     何故此五种行名为「正行」?大师如是说: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种正行是纯依「往生经」(净土三经)所说之行而行,是往生弥陀净土纯正直接之行故。
     又,此五种正行之中,亦分为「正业」与「助业」两种。
     「正业」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称名念佛,名为「正定业」,大师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助业」即是其余四种正行,大师云: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何故五种正行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大师解释说:「顺彼佛愿故」。亦即「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余行非本愿之行;故但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大师又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三九七-三九九页)
九、五杂行
     「杂行」即是杂多之行,即一般菩萨所修之六度波罗蜜及其余一切诸善万行。若论杂行,其数无量,不遑具述。若与五正行比对,则有「五杂行」。
     
     此外,举凡布施、持戒等,并圣道门所重视之菩提心,皆属杂行。亦即五种正行以外之一切诸善万行,不问大乘小乘,为求现世证悟,或求现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杂行。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三九九-四○○页)
十、二行得失
     大师列出五种正行,明确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杂归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对」。因为「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五番相对之「二行得失」,故大师说: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1.五番相对
      
      2.二行得失
     
     如是,修五正行者,与阿弥陀佛亲缘、近缘、无间、不别回向、纯极乐行。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以外之诸佛菩萨天人相关系之行,与阿弥陀佛疏、远、有间、须要回向、不纯。修五正行与修杂行比较,有此「五番相对」,故舍杂行,选正行,此是大师「就行立信」之意。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四○一-四○二页)
十一、三重选择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将大师之净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语彻底圆彰,此偈妙含「三重选择」之义,后世称为「三选文」,此三选文所独举之「搁、抛、傍、专」四字,可谓「净宗口诀」。其文如下: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文明示三重选择之义,亦即于「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即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四○三-四○五页)

                                                                               http://www.hongyuan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7: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一门深入》6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09:28 编辑

                                                 参、三心总摄于深心

一、三心总摄于深心
     《观无量寿经》也说到三心,这是重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好像有三个心,而且各不一样。可是通通包含在深心里面,一个深心就具足三心了。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三-一○四页)
二、至诚心--内外一致的心
     首先说「至诚心」:至诚就是真实的意思,善导大师说:「至者真也,诚者实也。」所以至诚心就是真实心。
     那么什么叫做真实心呢?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真实地信受弥陀的救度,这是真实的;我们口中称念这一句名号,也是发自内心地、实在地称名,不是表面上做给人家看的。表面上让人家知道我在念佛,我在信佛,我想生极乐世界,可内心却不是真正信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的,这样就不是真实了。
     所以,信佛、念佛,相信有极乐、有弥陀,这都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内外一致就是真实。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四-一○五页)
三、深心--深信的心
     「深心」:善导大师解释深心就是「深信的心」。
     1.机法两种深信
     深信什么呢?
     第一、信机:深信自己是罪恶深重的凡夫,有心修行,无力修行。不仅今生今世不能解脱,无力解脱,而且尽未来际,也不能解脱,无有出离之缘。这种众生,一想到这里时,真的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啊!因为无有出离之缘嘛。无有出离之缘岂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一直地在娑婆世界轮回?
     那人身难得,岂不是都要堕落三恶道呢?所以一想到这一点,那种不可形容的恐惧呀,就会袭上心头的,一定的!深信这一点,就是深信我们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善导大师说到深信「机」。宗教名词的这个「机」就是指我们的根性、根机。)
     第二个内涵就是深信「法」,也就是弥陀的救度。弥陀的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称我名号的人,都必定使他往生极乐世界;称我名号的人不能往生,我就不能成佛。依靠弥陀的本愿,必定能够往生,这个就是法深信。
      前面深信「机」,机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这种众生也可以说是五逆、十恶、谤法、犯四重、阐提的众生。如果不是这种众生,就有出离之缘,就不是无出离之缘啦,那这一种无有出离之缘,五逆、十恶、谤法、阐提的众生,不管他对弥陀的本愿了解的深、了解的浅,他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就必能往生,这一种就是机法两种深信。
     2.两种深信入一向专称
     那么如果以刚刚所讲的,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流通下去的「持无量寿佛名」,以及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来讲,都没有谈到信跟不信的,而只是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那岂不是你信、疑到了称名那里,比如说信也有深浅,疑也有种种,这一切都不管,你只要称名必能往生,岂不是信也在里面了?所以《观无量寿经》的归结就是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的大意。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五-一○七页)
四、回向发愿心--自自然然回家的心
     「回向发愿心」:简单讲就是厌离娑婆,欣生极乐。也就是说,对娑婆不留恋,甚至厌倦它,因为它让我们造罪造业,受苦受难,我们还会喜欢它吗?而且释迦牟尼佛说这娑婆世界就是三界火宅,火在烧的房屋,我们怎么会喜欢呢?所以厌倦娑婆。极乐世界那么庄严、殊胜、清净、安乐,我们怎么不想去呢?何况极乐世界是弥陀为我们建设的,是我们的家,户长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极乐世界的户长。回到自己的家,非常自然的啦;今天上班去,一到下班时间,自自然然回到自己家里边,回向发愿心就是这个样子。在娑婆世界所作的不管是善啊、恶啊,任何功德都是想到极乐世界去的,不会认为我的这些功德能使我再度为人,或者上生天堂,都不会这么想,都是回向发愿,愿往生极乐世界。
     这三心都在深心里边,知道自己不能脱离六道;知道这种不能脱离六道的众生,只要称名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都在这一念的信心里面。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观无量寿经》大意 一○七-一○八页)
buddhism.org/PLS/default.htm]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PLS/default.htm[/url]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7: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一门深入》7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09:31 编辑

五、名号功能,破疑满愿
     《往生论注》还有一个扼要的地方,就是下卷开头「赞叹门」举出修行的现象,有如实修行、有不如实修行。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刚刚讲,净土法门「非修不修」--不是讲修行的,讲称名。「称名」比一般修行,既容易又超越。
     昙鸾祖师在这里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但是有一种人,现在已经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无明并没有破除,他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在这里就有解说,我们先来解释无明跟满愿。
     我们的无明有两种:一种是「痴无明」,一种是「疑无明」。痴无明就是贪、瞋、痴各种烦恼,这个叫做无明。一切的无明都涵盖在痴无明里面。另一种就是疑无明,疑无明是指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叫做疑无明。总的来讲就是贪、瞋、痴的一切无明,别的来讲就是疑无明。那么,只要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破除,也就是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的话,即使贪、瞋、痴无明还存在,也没有妨碍。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贪、瞋、痴三毒烦恼一定断除。
     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是最先破除我们的疑无明。只要疑无明一破,贪、瞋、痴烦恼到时一定会破,所以先破疑无明,而且主要破的就是疑无明。
     以净土法门来讲,严重的无明不是贪、瞋、痴,而是疑。因为我们怀疑弥陀的救度,使得我们继续在这三界六道里面造罪业、受苦报。有了轮回,只要是当人,就会去造十恶,又是弱肉强食。这样讲起来,不是怀疑阿弥陀佛的这个「疑无明」的罪业,比杀人、放火、五逆、谤法的罪业还重吗?所以,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佛智、不信救度,罪业比杀人放火都重。因为由于怀疑而不能往生,而继续轮回;轮回就有机会去造十恶五逆谤法了,任何的罪业都可能造了。「疑」--怀疑弥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满愿」,愿也有「总」和「别」。「总」,就是我们人生的愿望非常的多,又要这个,又要那个;又希望那样,又希望这样,愿望很多。「别」来讲,就是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生之「愿」。
     其他的愿虽然多,只要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满足的话,其他的愿也就能达到。因为只怕不成佛,不愁成佛而不能满愿的。成了佛,就有智慧、有神通,能够如意自在、千变万化,应以何身救度,便能够显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满愿先满往生的愿。这往生的愿是一切愿的根本,只要这个「愿」满足了,其他的愿就能够满足。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PLS/default.htm

                 http://www.hongyuan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7: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一门深入》8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09:38 编辑

六、为何称名,不满所愿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破我们的无明,能满足我们的愿,可是还有称名的人无明还没有破除,而愿望还没有满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不如实称名
      昙鸾大师就总地加以解释说,我们虽称名,可是这种称名不是如实地称名--只要有疑心,就不是如实地称名。如果具足信心的话,那就是如实的称名。
     2.二不知
     这一句名号既然能够破除我们的疑心,使我们起信;一起信,往生的希望就达到了。可是为什么不能破我们的这个「疑」,使我们起信呢?是由于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祂本身就是实相身、为物身。也就是不知道这一句名号的原理,来龙去脉,生起本末。如果能知道的话,这个「疑」就会破除,就会得到信心。
     什么叫做实相身,什么叫做为物身呢?
     实相身,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报身,成佛之身。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实相身就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自利之身。自己已经成佛了,这个叫实相身。如果还没成佛的话,祂还是菩萨。既然还是菩萨,我们就不能满愿断疑了。如果是成佛,我们往生就能够达到、满足了。为什么呢?往生的资粮、往生的功德、往生的地方,都在祂成佛这一句名号上啊!所以一旦祂成了佛,是实相身的话,那名号就出现,那名号的本身就是我们的信。名号的显现就能破除我们的疑。所以说实相身是弥陀自利之身,也就是「设我得佛」的那一种已取正觉的「正觉」。
     为物身。物,就是众生,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是利他之身。阿弥陀佛本身的存在就是要救度十方的众生,而且能够救度十方众生。如果不能救度十方众生,根本不能成佛;祂既然成佛,就能够救度十方众生。
     我们由于不明白阿弥陀佛已经成为这一实相身之佛、为物身之佛,所以我们的疑心不能破除。这是从佛来讲的;从自己来讲,是由于「两种不知」的缘故。
     不知实相身,不知为物身,这叫「二不知」。
     3.三不信
     因「二不知」就显现为「三不信」,也就是第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第二、信心不一,无决定;第三、信心不相续,余念来间断。
     第一、信心不淳:信心不淳也就是说,你既然不知道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是成为实相身、为物身的佛,既然不知道,那么,我们内心这个「信」也就不淳。不淳就是跟原来的样子不一样。若存若亡--有时候觉得有把握,有时候觉得没有把握。「淳」,一般解释,好像一块原木,原原本本从山上运下来,还没有经过雕刻,没有经过颜色的彩绘,这个叫做淳。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实相身)救度众生(为物身)的悲愿,原原本本领纳在我们心中,不加上我们自己的盘算、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筹量计度进去,所以这个信心就淳了。所以说信心淳,就永恒性地破除疑。信心不淳,那就还有疑。
     第二、信心不一:阿弥陀佛是这样子(原原本本)地救度我们,我们不认为是这个样子,而认为自己应该这个样子、应该那个样子才能被救。或者是:虽然有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可是我们要往生,哪有那么容易呀?我们要累积这一点、累积那一点,甚至修这个、修那个,才能够往生--不一。因为不一,所以这一颗心往往在那里晃动,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永远没有决定。都是在那里或许这样、或许那样,加上这个、加上那个,好多种,没有一个决定性,这个就是「信心不一」。
     第三、信心不相续:既然不一的话,就不可能永远这个样子下去呀!所以就不相续。烦恼来的时候,就觉得往生没有把握了;或者是人家讲说其它的法门很殊胜,就转到别的法门去了;不可能都是信受弥陀,称念名号,永恒不变地持续下去。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往生论注》大意 二○七-二一二页)
七、信心与称名一致
     由于有二不知,所以有三不信。如果「二知」的话,就是「三信」。「三信」是从三个角度来解说的,其实「三信」,就是一个信心,因此,真正的称名念佛在哪里呢?在于一个信心。
    你有了这个信心,自然会称名,这一种称名就是如实的修行,如实的称名。如果没有这个信心,就不是如实的称名。不过这个都是就我们这里来讲,如果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讲,祂救度的是十方众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与不信,祂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开了;如果能够不跑开,永远的在那里,就是说,永远的称念这一句名号不改变,那也照样往生。因为这无形中,信也就在里面了。无形中,这一句名号都在那里自然运作了。
    所以昙鸾祖师在前面一方面说:「愿往生者,便得往生」,一方面又说:「要有三信才能如实修行」,那岂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实也不矛盾。这种一辈子都保持愿往生心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称名念佛的人,信心自自然然就在里面了。不然他怎么能够这样呢?如果他能够这样的话,不管怎么样,也就是他的宿善。同时,无形中信心就在里面了。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往生论注》大意 二○七-二一二页)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PLS/default.htm


                                               http://www.hongyuan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8: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宗法师扬州法海寺开示语录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10:51 编辑

净宗法师扬州法海寺开示语录

讲于2013年8月28日

日期:2013 年 9 月 3 日   作者:净宗法师   栏目:净宗法师 • 弘愿信息  点击量:406

  •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喜讯,就是: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成佛。
  • 大家要信佛。一般人会觉得:信佛不是很低级的层次吗?其实信佛是不容易的。信佛的话,信佛的智慧,不被佛之外的任何众生的教言所转,这样的人,所见无多。
  • 人来到这个世间修行佛法,当生所能达到的,也只不过是信佛而已!
  • 我没有修行,也没有学问;但心中却有很多欢喜,这是因为我缘分好,遇到了弥陀救度的法门。我想历代祖师大德,乃至菩萨们,所得到的,也不过如此而已。
  • 我很欢喜,过着赖佛偷生的生活。
  • 只要你肯彻底交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决定能彻底负你的责任。
  • 归命,也可解释为把我们的命归还给阿弥陀佛。所归还给佛的命,乃是无量寿、无量光的命,这样的命本来就是阿弥陀佛的。
  • 有人说:“弄清道理,我才能信这个法门。”请问你在迷路问人的时候,人家为你指路,你还要弄清一切的道理才肯照人家指的路前进吗?在生死的迷雾中,我们几乎都是瞎子;佛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听话照走就可以了。
  • 净土法门乃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法门,对我们凡夫而言怎么才叫懂呢?
  • 生死对我们众生好像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但在佛菩萨眼中实在是小事一桩。
  • 有一则感应:一人眼睛被人挖掉,于是虔诚念观世音菩萨,结果晚上梦见观音菩萨,提了一个篮子,篮子上盖着荷叶;打开荷叶,一篮子的眼睛;菩萨让其随便选一双眼睛,然后安在他眼眶中,第二天,这人就长出了明亮如初的眼睛。佛菩萨拥有不可思议的无碍神通智慧,对他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生不异死,死不异生;他来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太容易了!
  • 有人说净土法门好像没什么次第。是的,这正是净土法门超胜的地方。比如人若走楼梯,每上一个台阶,每上一层楼,都有不同的视野。圣道门修行,每前进一点点,都会有相应的觉受。可是净土法门是坐电梯的法门——一进电梯,人还没反应过来,直接到了顶层;一开电梯门,已经到了最顶层,中间的过程,自然没有感受,也不需要感受。念佛人一旦往生,即便成佛,中间如圣道门成佛的历程,自然没有觉受,也不需要这些觉受。
  • 又比如两个人,一个人在地面上走,另一个人坐飞机;地面上的人经过沟坎河山,而对于飞机上的人来说,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但飞机上的人可以更迅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 知道了弥陀的救度,还需不需要在往生前修种种的难行、苦行呢?没有必要。如同天气大旱,这一天天气预报说下午三点有倾盆大雨;现在是下午一点钟,那此时需不需要费很大力气,去挑水浇地里的庄稼呢?我今年47岁,相当于一点钟,假如77岁死,77岁就相当于三点钟;既然知道77岁后便可成佛,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润,我何苦要在这三十年修无谓的苦行呢?假如苦行能解决问题,何必要求往生呢?如同假如挑水能解天下之旱,何苦盼着大雨来滋润大地呢?
  • 弥陀的救度如同天上的响雷,我们的内心如顽硬的石头;这么猛利的法门,被我们刚强的心初接触到,难免会起怀疑、恐惧、躲避等等,这很正常。
  • 问:虽知道念佛必往生,是不是念佛时也要尽量减少妄念,平时尽量持戒,做种种善法?

答:基本是这样。不过要明白,持戒、清净心、善法,其实和念佛往生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这是就真谛来说。我们学佛有真谛,有俗谛,真谛上有这样的认识;在俗谛上,却要尽量朝这些方向去做,虽然阿弥陀佛没有要求一定要如此才能往生,但佛还是希望我们好。这样去做的人,往生前身心会比较安乐无碍,又能够庄严人格,庄严法门。

17. 问:讲弥陀无条件的慈悲救度,会不会让人听了后放纵、堕落、造恶业?

答:世间有道德,有法律。基本上来说,道德是引导上根人过高尚的生活的,而法律是约束一部分有理智的人不越底线。然而很多人却不是上根人、理智具足的人,而是很暴劣的人,对于这种人,唯有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能够感动他。

很多人有种种恶业习气,你如果告诉他改掉不良习气才有资格念佛往生,他可能宁愿不念佛,也不肯改掉这些毛病。反过来,如果你告诉他,他这样念佛就可以了,阿弥陀佛一样救度,临终一样往生,他便高兴地开始念佛了;不久之后,你再见他,发现过去的习气都慢慢改变了。这样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吓唬人,也不要被人随便吓唬。

18.问:有人学这个法门,但与其交流过程中,总觉对方有扬此抑彼的心态,如何看待之?

答:由于个人信仰的立场不同,信众的好乐也不同,在交流过程中,难免让人感觉扬此抑彼。

如果从教理分判的立场上看,这是必然的。比如禅宗说自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此显示宗门的超胜;天台宗判一切教为藏通别圆,标自宗为最上的圆教;密宗说佛说一切法为显,独其自宗为秘密说,故超胜。净土宗说,这些圣道法门固然都好,但以凡夫的根性是修不来的,都是难行道;念佛往生方为易行。所以,讲涅槃妙心,禅宗第一;讲三密相应,密宗第一;讲凡夫成佛,净土第一:个个都第一。这是自古祖师立宗所必须的,也是佛法本身所允许的——各自信仰各自的法门,总要对自己的法门充满信心。

其实,弘扬净土法门,主要是站在众生根机的立场来论的。圣道法门本身都很殊胜,但能如理修持,决定能成佛;然而观今时代,确实大多数众生修持不来。相对这个时代,确实存在难易的问题。净土法门则是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的法门。

另外,与人交流,最好不要起纷争,可以抛砖引玉式地抛出话题,看对方的反应,如果很抵触,最好就不要继续讲下去了。


                             http://www.hongyuansi.com/

                                        http://www.hongyuansi.com/hysjj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9: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念经 念咒 念佛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11:06 编辑

念经 念咒 念佛


日期:2013 年 8 月 19 日   作者:净宗法师   栏目:净宗法师  点击量:781

尝闻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确有其理。

佛经是佛亲证真理,对真理境如实宣说。真理本来就是我们的佛性,与我们生命的最深处是一体,故读佛经会感受到其生命的穿透力,有极大的加持,利于开发我们本有的智慧。

但经文毕竟是此世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有人类不可逾越的局限:人类活在颠倒迷惑中,人类使用的语言,是与其颠倒迷惑的心智相应的,而不是与真理境相应,不是特为表述真理的存在。故欲用人类的语言如实传达真理境是困难的,即使是释迦佛的智慧也有困难,故经中常以指月之指为喻,说“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

假如读经时又拘泥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习惯,则经中所含佛性真理的光明,无疑被大大遮盖,只剩一丝丝微弱的光而已。故古来大德皆提倡,诵经时,竭尽虔诚,不加拟议。我确信这样的诵经,能得到经文满分的加持。欲研经义,可另寻时间,又当佛心贯于内心、于经文不局其文字时,不加拟议地恭颂与思维经义,皆可。此时思维经义往往有法喜。

但无论如何,经文存在“人类语言”及“人类习惯思维”两重障碍,故非佛意的直接宣露。

佛要直截宣露自证真理境,必须用佛的语言。那是专门与真理相应的语言系统,姑且用“语言”来表述吧。佛的语言是什么?也许是心念、光吧,再者陀罗尼咒语。

因为咒语只有音节,凡夫读诵无法以思维来分别;而它本身又是来自佛的自证、自述。故此不加分别地诵咒,自然不会为凡夫分别意识心遮挡真理之穿透力。故说诵经不如诵咒。

咒语的威力虽大,为佛自证、自知、自说,不倚世间语言;但咒毕竟是局于一法。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则类同于咒,而复包含佛一切功德在内,以名摄体,摄无不尽。故念咒又不如念佛。

凡人每重诵经而轻念佛,因经文乃熟悉语言境,可以琢磨,感到亲切;佛名阿弥陀佛乃蓦地而来,不知为何,无以把着,无法琢磨,觉得疏远。不知凡夫觉得近的,亲的,恰恰离佛疏远;而凡夫觉得疏远的,恰恰与佛亲近。

念佛,直称佛名,不凭人类语言,不假思维逻辑,不需折射,不经转换,直达佛心,直入佛境,真正是佛佛乃知、凡夫顿入佛境之法门。

念佛尤胜观想。因观想不离凡夫心识,夹杂凡夫心,不清净;纵然定慧等持,也只是因地初心,不如念佛直登果地觉。次观想难而称名易。

念佛也胜开悟。悟虽直达佛心,未能直入佛境,仍是因地法门;悟后起修,依然路途遥遥。唯悟者深知语言文字之不足法,而唱不立文字。念佛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在念者虽未悟未通,然由佛力直契如境,岂可思议!


                                       http://www.hongyuan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1: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宗问答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18:11 编辑

净土宗问答。选自《净土宗简报》第30期。




                                           http://www.hongyuansi.com/
                                           http://fabao.hongyuansi.com/article_cat-13.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欣赏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18:31 编辑

书法欣赏。选自《净土宗简报》第30期。



                                              http://www.hongyuansi.com/

                                             http://fabao.hongyuansi.com/article_cat-13.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2: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宗简报》第30期封面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5 18:35 编辑

《净土宗简报》第30期封面


                                                        http://fabao.hongyuansi.com/article_cat-13.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9/6 01: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一门深入》9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9/6 17:12 编辑
疙瘩豆豆 发表于 2013/9/5 09:34
六、为何称名,不满所愿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破我们的无明,能满足我们的愿,可是还有称名的 ...

七、信心与称名一致
     由于有二不知,所以有三不信。如果「二知」的话,就是「三信」。「三信」是从三个角度来解说的,其实「三信」,就是一个信心,因此,真正的称名念佛在哪里呢?在于一个信心。
     你有了这个信心,自然会称名,这一种称名就是如实的修行,如实的称名。如果没有这个信心,就不是如实的称名。不过这个都是就我们这里来讲,如果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讲,祂救度的是十方众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与不信,祂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开了;如果能够不跑开,永远的在那里,就是说,永远的称念这一句名号不改变,那也照样往生。因为这无形中,信也就在里面了。无形中,这一句名号都在那里自然运作了。
     所以昙鸾祖师在前面一方面说:「愿往生者,便得往生」,一方面又说:「要有三信才能如实修行」,那岂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实也不矛盾。这种一辈子都保持愿往生心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称名念佛的人,信心自自然然就在里面了。不然他怎么能够这样呢?如果他能够这样的话,不管怎么样,也就是他的宿善。同时,无形中信心就在里面了。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之《往生论注》大意 二○七-二一二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