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4236|回复: 236

胜易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7 03: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7 19:54 编辑

胜易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胜易念佛。胜是殊胜,能得大利益;易是容易,人人做得到。念佛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样就能乘佛愿力,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传一个文件,是净土宗双月刊20133月的创刊号,压缩包较多,希望耐心下载。
































上传的此《净土宗双月刊》杂志,下载后可能不是首先看到封面。因为上传时,我正在翻看到某页面。自己调整页面好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5: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前死后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7 21:32 编辑

生前死后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几代人,从小就被灌输为,人死如灯灭,所以很难相信死后还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人死,是肉体回归大自然了,但是神识却是永存的。人死之后,它必定还要去个地方,不是好地方就是坏地方。
    为了说明人死并非如灯灭,再上传一个《瀕死體驗》小书的《前言》。
   
    文章很短,不用下载,就在这里看也可以。

前 言
    人皆有生死,然有“前生後世”嗎?若有,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若死亡不是結束,那死後是什麼世界?死後又將如何?有天堂地獄嗎?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嗎?
    生必有死,但一般人對死後的有無,死後將會如何,一無所知,一旦面臨死亡,往往驚慌恐懼,不知所措。人若能了解死亡的真相,而且知道死後另有永恒安樂的歸處,便可安心面對死亡,不憂不懼。否則對死有懼,則求生畏死;然死既難免,則生亦有怖。
    所謂“往者已矣”,死後一去不復返。若有人死而復生,告訴我們死時的意識狀態及死後的種種歷程,讓我們有生之年做最好的選擇與充分的準備,則能身心安穩,生死安然。
    人生在世,誰能免死?今生之事,故當營務,後生之事,更須預備。若能預備而安心,佛讚為智者,不知預備而惶怖,佛嘆為愚者。
    “瀕死體驗”指的是醫學上已宣佈死亡,或非常接近死亡,在意識已脫離肉體的情況下,所見、聞、覺知的清晰體驗。這種體驗雖非盡人皆有,但若詳加調查,尤其是在醫院裏面,卻也有相當普遍的事例。
    透過“瀕死體驗”的各種事例,讓我們明確知道,並非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而是死後尚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也有但受諸樂、無有眾苦的極樂世界與彌陀救度。
    人死後的神識,非常靈敏,尤勝生前。由於人死後神識已經脫離肉體,不再受肉體所限,故能發揮神識的功能力用。譬如生時為殘障者,其神識脫離肉體之後,立即恢復完整形體,盲聾喑啞,可以見聞說話,並知道他人的起心動念。亦可依自己心念立即前往任何地方;心念何人何物,何人何物立即現前;無論何人何處想念他、呼喚他,不論距離遠近,他也都能即刻知道聽到看到。
    神識無時間空間之隔,無上下左右前後之分,故亦無過去和未來,此時正處超越時空的永恒當中;若業力現前,剎那之間,立刻前往,投胎轉世,故亦是升沉交關之緊要時節。
    人生在世,惡多善少,是故死後,投生惡道受苦者多,投生善道受樂者少;但不論善道惡道,皆仍在六道輪迴中。如佛於《正法念處經》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又於《涅槃經》言:“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因此,凡往生淨土不定之人,至少應把握其臨終時機,為他開示彌陀救度,助念彌陀佛名使其神識往生彌陀淨土,永離輪迴之苦,徹證涅槃之樂。
    臨終者一旦體會彌陀大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心靈轉變:一者對身體的執著與世間的依戀會放下,面對死亡不再驚慌恐懼;再者內心頓感安穩平靜之餘,對所有人也充滿寬恕、關愛與感恩。他的心結已被解開、撫平,不再有生和死的不安與掙扎,內心備感安寧平靜,所以容貌也因之顯現端正祥和而有光彩。在這樣的心境下斷氣,其人神識,即蒙彌陀接引,往生彌陀淨土。“瀕死體驗”的各種現象,印證佛法的真實不虛,亦能啟發念佛人“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的無上信心;故樂為集結,編成小冊,方便有緣者,隨身閱覽,期能身心安穩,生死無懼。
                                                                                               釋慧淨 謹識
                                                                                     二○○八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面是繁体的。再传一个简体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2: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花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8 14:47 编辑

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花《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对念佛人的这种称赞,真是了不得!佛教特重莲花。芬陀利花是千叶白莲,是莲花的珍品。《涅盘经》说:“佛亦名为大芬陀利”芬陀利花又是佛的另一种名称。这是对念佛人的最高称赞了。善导大师解释“人中芬陀利花”,即是人中的“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念佛必定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3: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容易得让你不敢相信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8 15:32 编辑

容易得让你不敢相信
对念阿弥陀佛的人,释迦佛为什么给予这样崇高的夸奖呢?这是因为念佛的功德利益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我们无始以来,头出头没,在六道里轮回,三恶道也进去过,一般情况下(指不念佛),遥远的未来也必将如此。如果我们现在念佛,现在就解决了,不再轮回了,下一生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必定成佛。这样的好事,给你换到天上当天皇老子,你都不愿意给他换。那么,现世间的一切,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的好事,得来一定是很难吧?不难,容易得让你不敢相信。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3: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老实念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8 15:51 编辑

只要老实念
怎么说容易得让你不敢相信呢?“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只要这样老实念下去,就行了。也比较一下:念佛法门以外的一般修行,从发心修行到成佛,须修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一个“劫”就是难以想像长的时间,阿僧祗以是无量大的数。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每生死一回,下一生都要记得不断修行。你想想有多难!相比之下,你就知道念佛有多容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阿弥陀佛布施给我们的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8 16:55 编辑

是阿弥陀佛布施给我们的

说实在的光念念佛,也算不上什么修行。要往生净土,其他杂行杂修也没有必要去做。那么,念佛为什么就有那么大的好处呢?这是阿弥陀佛布施给我们的,是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只要我们愿意接受就行了。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愿意接受呢?那就是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在因地作为法藏菩萨时,观摩借鉴了210亿佛土,用了5劫时间(请注意,是5劫,而不是5年)思维设计,发了48大愿,作了兆载永劫(数不清有多少劫了)的修行,建立了他的庄严佛国。他是为十方众生修行的,我们也是十方众生的分子,也就是说是为我们修行的。他发愿念他的名号就可以往生其国。所以我们能够往生其国,得到大好处大利益,完全是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有什么能耐。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1: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块钱买大楼喻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8 17:04 编辑

一块钱买大楼喻
净宗法师在《〈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
讲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上街去买东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样的情形,平常买东西都要讨价还价,这天掏了一块钱,结果买来了整栋大楼,就高兴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赚了,今天买得很值得,一块钱买了一栋大楼……”会有这样的事情吗?没有!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楼的主人主动送给你的。一块钱不可能买一栋大楼,居然买到了,说明是人家要送给你的,但送给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开个价卖给你,这样你心里就觉得安慰了,“这是我买来的!”
我们很多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什么呢?成佛。我们就是每天磕十万个头,磕一百年,这样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块钱,那么,成佛简直都不止一栋大楼。有人说:“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种种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够往生,但这样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为我们修五戒十善,顶多是让我们得到人天的果报,居然是拿这个五戒十善换得了成佛果报!也就好像刚才讲
的,用一块钱换得了一栋大楼,你不要认为真是你买来的,这是人家送给你的。
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把祂无量的功德无偿地奉送给我们,但是我们志向狭劣,不敢当下接受,所以阿弥陀佛说:“你不敢接受,我就卖给你吧。”卖给我们,我们又买不起,那怎么办?“那就降价卖给你。”卖多少?一块钱。本来阿弥陀佛说:“你想来往生,只要念名号,送给你,决定能往生!”我们不敢相信,阿弥陀佛就说:“那你修行,修行回向。”(就是卖给你)修行什么?“你怎么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诵经、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愿往
生就可以。”我们反而以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来的”,我们这小小的因,怎么能感得那么大的果呢?那是因为阿弥陀佛“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而布施给我们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4: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穷子喻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8 20:01 编辑


穷子喻
法师接着又讲了一个更为生动的比喻:
《法华经》里有一个“穷子喻”,很能说明我刚刚讲的这个例子。
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儿子从小离散,大富长者后来年纪也大了,广大的庄园、丰富的财产找不到继承人,他想:我现在已经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儿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处寻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说这个儿子,从小离开大富长者,在外面漂泊流浪,过着流浪汉的生活,被人欺负,餐风露宿,衣不蔽体,他只能靠什么过活儿呢?只能做打工、作佣等低贱的职业,过一天算一天,吃上顿没下顿。有一天,这个儿子东晃西晃,刚好就晃到大富长者的门口,他一看这座庄园,“哎呀!巍峨广大”,从大门往里面探头一看,里边坐了一位非常威严的长者,旁边有很多侍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气派就象国王一样。这个穷子毕竟做流浪汉做习惯了,来到这么一个豪华威势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这不是我这样的人找活的地方,这个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话,或许有人出来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还是赶快离开,到贫穷乡里去找活儿。”这么一想,他拔腿就走。刚好他的父亲(大富长者就是他的父亲)在里边一抬头看见他,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我的儿子吗?我辛辛苦苦到处寻找的,
就是他!”马上喊人,“快快快,赶紧去把那个人给我抓回来,不能让他走了。”
侍卫听到大富长者的指令,一个箭步就出去了,他们长得高大强壮,孔武有力,穿得也很华丽气派。穷子正在那里怀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见从里面出来两个彪形大汉,“啊!坏了!这是来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后面追得就越紧,追上后紧紧捉住,强行往回带。这时穷子又恐怖、又担心、又紧张,顿时昏过去了。
大富长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儿子一定是因为这气派的阵式,受到了惊吓,他的心量还不成熟”,就对侍卫说:“这样子,你们用凉水把他泼
醒,泼醒之后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吗?大富长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几十年才找到儿子,怎么能放走呢,他还要想办法。
他另外找了两个人,他们长得不是那么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说:“你俩跟踪他,跟在他后面。”
这两个人看起来跟穷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样,摇摇晃晃,跟着去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块儿就聊
起来了:
“你是怎么讨饭的?”
“我怎么讨……”
“你是怎么打工的?”
“我怎么打工……”互相谈得很熟悉。
这两个人就跟他讲:”其实你呀,用不着这么辛苦。我们打工那个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儿给一般地方两天的工资。”
穷子一听,“这么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干呐!我不识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会啊!”
“你可以去打扫卫生,清理厕所。”
“这个我可以!”做流浪汉的,专门搞这个工作。
好啦!这两位就把他带到大富长者庄园来了,从后门绕进来(正门太高贵)。进来以后干什么呢?天天除粪,他干得很安心,心想:“这个跟我的身份很相应,我就是扫厕所的。”
可以讲,他一辈子就没有这样幸福过,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发愁,也有住的地方,他过得很安心,干得很卖力气。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4: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导大师全集》与净土宗之命运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28 20:34 编辑

以下是《净土宗》双月刊上净宗法师的文章。

《善导大师全集》与净土宗之命运

                                               净宗法师/
在人类文化史上,因为承载某一种文化的重要典籍失传,致使此种文化衰落;也因其典籍的再现,引起此种文化的复兴。此种现象,屡见不鲜。佛门宗派的兴衰,与其祖典的传续与否,更是密切相关。譬如宋初,因受五代战乱的影响,智者大师《法华玄义》等“天台三大部”在中国一度失传,遂使名盛一时的天台宗一时陷入寂寞惨淡的境地;后由义寂法师从高丽请回“天台三大部”,才有了后来宋代天台宗的复兴。又如南山律宗,因唐道宣律祖的“南山三大部”及宋元照律师有关疏释的失传,致使此宗长期萧条,明蕅益大师以天纵之才、奇颖之悟,欲弘律宗,重振佛教,也不得不半途中止。直到清末,道宣、元照二大师著作从日本回流,才略见民国至今的复苏之气。而对照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与“南山三大部”,间有乖违,也实属正常,毕竟祖典不传,法脉中断之故。在历史的长河中,净土宗则是另一番命运;经历着鼎盛、失传、回归、复兴的漫长过程。一、鼎盛(隋唐)先由北魏昙鸾大师撰《往生论注》,继有道绰大师述《安乐集》,终至唐善导大师以弥陀化身之资格,念佛出光之现证,撰《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诸师异解;复撰《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规范净业行仪。净土一宗巍然确立,大放异彩,教化之盛,如日中天,竟使当时皇都长安,满城断肉,遍地佛声。此后由承远、法照、少康诸大师续承法流,法化无穷。二、失传(宋明)然而,约于五代战乱之后,直至近代千余年间,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著作,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纂于《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护之外,余尽失传。致使后来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教典的依据,只好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净土。因而形成了虽然有人在弘扬净土法门,却没有传承净土宗的特异历史现象。诸宗共弘净土,有其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一、保证了净土法门的存续及壮大。二、强化了净土法门普摄群机的功能。三、最终形成诸宗汇归净土的大一统局面。但无庸讳言,也有现实上的消极影响:一、净土教理混杂。时下一般行人的净土观念,其实是宋明以来形成的以天台为主,并混杂诸宗观念的净土,与隋唐时期昙鸾、道绰、善导大师所开显的纯粹的净土宗有着很大不同。二、弥陀本愿隐而不彰,释尊本怀郁而不畅。此种诸宗混杂的净土观,多谈心性不二之理,对弥陀本愿救度的宗旨阐发甚少,对普通人来说,不免谈玄说妙,难起真实皈依。致使释尊出世,以普救一切苦恼众生,齐得往生、皆共成佛之本怀,郁而不畅。三、凡夫入报之路塞而不通。“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善导大师思想的精髓,净土宗教理的核心,但诸宗皆无此义,虽弘净土,囿于自力观念,不许凡夫直入报土。四、习久不察,正杂相倒。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创立者,善导大师的净土教说方是纯正的净土,自是公允之论。但受一千多年来诸宗观念的影响,时人一说到净土,已经有了固定的观念:往生必须诸善助行回向,念佛必须达到清净不乱,往生必存四土高低;听到善导大师“专仗弥陀本愿,专称弥陀佛名,凡夫直入报土”之说,反而觉得诧异。不知宋明以来一千多年间,中国有的只是天台宗、华严宗乃至禅密诸宗混合的净土法门,独独没有纯粹净土宗的净土法门。其原因就是净土宗赖以开宗立教的根本祖典,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失而不传。三、回归(清末)一百年前,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祖典从日本再度回流本国,这是净土宗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净土宗将再度复兴,亿亿万万众生升起得救的希望,古老的佛教将在末法衰微的背景下,再度大放光彩,普照寰宇。但正如日复出,初露晨曦,大地依然黑沉沉,人们依然在梦乡,只有少数早起的人才看到东方地平在线一丝曙光。由于普遍受到宋明以来诸宗混杂观念的严重影响,善导大师祖典的回归,并没有在教界引起普遍的重视和热烈的反响。除了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有所关注,力赞善导之高德,并印行流通《观经四帖疏》《往生论注》之外,很少有人提倡弘扬。恰如早起的行路人,一声轻轻的咳嗽,不足惊醒群屋下的梦中人;日光尚未大明,行人步履已过,梦中人纵然初醒,旋复入梦。所以随着印光大师示寂,人们似乎也忘记了还有祖典回归这么一回事。这也难怪,对于一般的净土行人来说,一千多年的梦实在是太深太沉了。四、复兴(现代)然而太阳的升起,毕竟不会因此而停住脚步。在众生的沉睡中,它越升越高,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辉,布满大地,推开千家万户紧闭的门窗,惊醒沉梦者蒙胧的双眼,催动人们来到户外沐浴阳光。故有慧净法师,使命所牵,愿力所使,慧眼见真,悲心利物,高挑本愿之旗帜,独树善导之法幢。知此时代,唯有将善导大师教法彻底显彰,否则,众生将永难安心,佛法恐一衰再衰。故数十年来,穷心竭力,一门深入于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虽随缘教化,著作等身,而以编述相关祖典为第一要务,尤其致力于《善导大师全集》编述之伟业,数年前已竞其功,广泛流通于海内外,见者莫不欢喜。如果有一本书,直接关切着现代千万亿众生解脱的命运,这本书就是《善导大师全集》。如果有一本书,直接影响着净土宗复兴的命运,这本书就是《善导大师全集》。如果有一本书,直接关系着二千多年中国佛教的命运,能否开辟出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能否为众生带来永恒的希望、真实的利益?能否在益加浊染的时代,保持佛法持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这本书就是《善导大师全集》。如果有一本书,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命运,为之提供无尽的福祉、永恒的安慰;舒缓其发展的巨大压力,消解其时代的种种污染,这本书就是《善导大师全集》。如果有一本书,能够光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永恒的安乐依止,这本书就是《善导大师全集》。还望有缘遇此宝典,随缘提倡,辗转印施,人人念佛,人人和善,人人快乐,人人幸福,人人往生,人人成佛。转浊世为净土,化灾厉为吉祥。如《无量寿经》言: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文章不分段,编辑不了。上传一个doc文档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20: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导大师全集》 編者序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4/30 12:10 编辑

编 者 序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之著作,现存的世称“五部九卷”:一《观经四帖疏》四卷,收录于《大正藏》第37册;二《观念法门》一卷、三《法事赞》二卷、四《往生礼赞》一卷、五《般舟赞》一卷,此四部收录于《大正藏》第
47册。大师的净宗宗旨、净土思想,尽在此五部九卷。尚有《阿弥陀经义》,可惜散失,至今不传。
此“五部九卷”(除《往生礼赞》外)之净宗宝典于唐末之后即散佚失传于中国,却保留弘传于日本;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日本回归祖国。印光大师早年获睹善导大师《观经疏》等,深为景服,一意依从,赞言:“净业行人之指南针也。”亲加校对,出版流通。其一部《印光大师文钞》力倡善导专修之旨,叹为“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又对善导大师之高德极为倾倒,赞仰而言:“善导大师乃神妙不测之大圣人,弥陀化身,所说等同佛说。”
兹经百年化功,净土机缘普现,念佛觉芽增长。值闻弥陀救度,如渴者得泉;受教专称佛名,犹盲者开眼。可谓教赴时机,佛日辉光;法流无尽,大拯群萌,正其时也!乃与净宗法师敬编此“五部九卷”,并于“附录”述显要义,集为一册,名为《善导大师全集》,普世流通。所谓“令法久住,利乐有情”,以使大师一生行德及法语,永作长夜明灯,引导苦海群萌,共登极乐之彼岸,齐证涅盘之常乐。将见无量光等照群生,悉归净土;无量寿恒益未来,永开觉路也。
此《善导大师全集》依据《大正藏》所收为底本,旁考日本净土宗之刊行本,互为校订,详予分段标点;为易读易解,于文字上端详加“眉注”,旁边则加“边注”,并于书后附上“索引”。同时也为了掌握净宗旨趣,乃将五部九卷之要文摘出,另编成〈五部九卷摘要〉及〈善导大师法语〉。此外亦加 “附录”,收有〈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及〈观经四帖疏纲要〉、
〈四部五卷概说〉、〈善导大师略传〉、〈善导大师年表〉等文。
大师是净土法门的集大成者,世称“弥陀化身”,每念佛一声,便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声声佛号,声声光明,因此,唐朝皇帝尊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当大师撰写《观经疏》之前夜,西方净土境界现于梦中;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圣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观经疏》完成之后,连续三夜,极乐依正,朗朗现前。因此,《观经疏》等同弥陀亲说,尊重如经。
大师于二十几岁即已亲证三昧,往往能于定中进入极乐世
界;每于佛前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其自行化他之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萃,少出其右。唐朝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纂之《瑞应删传》高度赞言:
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明朝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深心感伏地赞言: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现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至诚崇仰地赞言: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又以梵呗唱赞而言: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又劝人应信“大师所说当作佛说”,而以偈赞言:
世传师是弥陀现 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 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作佛说看
大师深受历代高僧大德之崇仰推重如此。
大师依据净土经论所阐明之净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亦即:
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
“本愿称名”:本愿即是四十八愿中之根本愿—— 第十八愿,此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本愿大意是:
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十方众生”即是“一切善恶凡夫”。
“乃至十念”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称名念佛,平生之机则上尽一形而念佛,临终之机则十声一声一念而念佛。
总之:不论何人,愿生极乐,只要念佛,则乘佛愿力,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是“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这是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大愿。
是故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以第十八愿之义判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于《观经疏》之结文说明“本愿称名”之“念佛”即是“乘
佛愿力”,并以此作为《观经》一部之结论,其文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愿称名”之义,龙树菩萨于《易行品》释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此之“本愿”即是指第十八愿,“称名”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乃至十念”,“自归”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欲生我国”,
亦即“愿生彼国”;如是之人,实时入必定(正定聚),故劝 “常应忆念”。又说: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本愿称名”之义,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继承龙树菩萨而标示于“易行道”言:
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佛因缘”是指第十八愿,因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净土,
只要念佛,必得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力故。
“乘佛愿力”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故。是故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之结论言: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缘”;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缘,亦非乘佛愿力,不得往生。
换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众生便得往生?因为“念佛”即是“缘佛愿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往生论注》之结论总结而言: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摄护念佛人之“弥陀愿力”)可乘,当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此弥陀第十八愿之义—— 本愿义,始由龙树菩萨开阐,再由昙鸾大师继承,后由善导大师大成之。祖祖一脉相承,了无异议。
“凡夫入报”:善恶凡夫,信愿念佛,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大师于〈玄义分〉引经证明而言: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因此,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此弥陀报土乃是为凡夫所施设公开之净土,大师于〈玄义分〉设立“凡夫入报问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弥陀报土”之义而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
大师于《往生礼赞》亦言: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因),以佛愿力(缘),易得往生(果)。
又于《法事赞》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依大师之宗义建立净土宗而言: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以上皆是彰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根本义。凡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
又,大师对第十八愿(本愿)有非常简明扼要、立论坚确不
移、语出警悟十方、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释,即
《观念法门》三十二字“本愿释”言: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以及《往生礼赞》以四十八字解释本愿及成就文(四十八字愿成释)言: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智慧第一、势至应现之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释慧净 谨识
佛历二五四七(二○○三)年二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