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疙瘩豆豆

胜易念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1 16: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三部经展开的次第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1 09:02 编辑

节选自净宗法师《要门与弘愿》



净土三部经展开的次第
《观经》、《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三部经典在我们净土宗称为「净土三经」,这是我们的正依经典。
这三部经,释迦牟尼佛讲解的时间次第,第一部就是《无量寿经》,第二部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第三部就是《阿弥陀经》。
这三部经,当然主题思想是一致的,不过,它们对教化众生的立场、角度和摄化的方便各有不同。
这三部经比较起来,《无量寿经》是一部本源的经典,因为《无量寿经》详细开说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愿,发愿修行,成就佛果,成就极乐庄严,引导众生去往生,这是个来源之处。如果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极乐净土,也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往生这件事情。所以说,这个是来源的地方──《无量寿经》是本源。
《观经》是展开。光是本源,还没有展开,这样还不能普摄群机。就是有的众生能够明了,有的众生还不能够完全明了,或者执着于原来自己修行的观念,不能进来,所以,这部《观经》展开得非常广泛,是千机并育、万法并收,把一切根机、一切修行法门的人都收摄在净土法门之内。它是一种从方便引导进入真实这么一个角度。所以,《观经》是一部展开的经典。
《阿弥陀经》是净土三部经当中最后一部经典,它是一部结论性的经典,总结性的,很简短。比如说《无量寿经》也讲到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供养三宝等等;《观经》也讲到三福、定善观、散善观,很多修行。那么,在《阿弥陀经》当中,这一切都不谈了,「正直舍方便,唯说无上道」,就说「执持名号」,其它的通通搁舍了,因为这是一个总结性的,又把它回归到弥陀本愿称名这个原点。
所以,这三部经是这样一层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0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宗双月刊第二期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1 19:31 编辑

净土宗双月刊第二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04: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源信念佛法语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 17:57 编辑




源信念佛法语

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牲。
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之难住、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
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来迎。
故遇本愿更应庆喜。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
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以下是两首歌曲,wma格式的。它们的歌词,分别是以上法语的上段和下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04: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1 20:57 编辑

上传一本净慧法师的《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04: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文字)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3 20:29 编辑

因为大家多不愿下载,就再上传文字的。


慧净法师
讲述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二○一二年八月四日
讲于台南念佛会
.目录.

1 什么是人生之大事
3 如何解决人生之大事
4 念佛--往生净土的正因
7 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
9 善导大师释《小经》
12 就人立信
14 就行立信
16 释往生方法
19 释凡夫之意
21 释一日七日
21 释一心不乱
24 释称名入报
28 经文祖语是智慧的结晶
30 释心不颠倒
32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
34 错解经义
三世佛冤
36 人间苦惧众多
41 诸佛证诚
42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44 遇缘有异
故有九品
55 念佛是绝对的善
66 众生皆是生死凡夫
70 念佛定生极乐
72 众生不信佛愿的原因(一)
74 众生不信佛愿的原因(二)
79 众生信受佛愿的原因(一)
80 众生信受佛愿的原因(二)
82 弥陀救度无所障碍
88 破斥邪信之过失
89 尽形寿称名不怠
92 事证一则
97 附录



讲义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什么是人生之大事
净土宗,以「往生弥陀净土」为宗旨。所以,学习净
土法门就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也可以说,我们学佛
的目的,就是要往生弥陀净土。进一步来说,这不仅是我
们学佛的目的,也是我们出世为人唯一的、最高的目的。
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
在未来生死轮回之中一定会堕
落,不是下一世就是下下世。
一切众生,只要还在六道轮回,就有一件大事,这叫
作「人生之大事」。这件大事,不是相对性的,是绝对性的。
所谓相对性的,就是有大有小,但是绝对性则是超越大小。
人生在世,虽然有成败得失、苦乐祸福,但是这都是
暂时性的,都会过去,不是永恒的,所以这些都不算大事;
唯有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不能永远在人界或天界,终有
一天会堕落三恶道,这才是我们人生最重大的、最严肃的
事情。
如何解决人生之大事
所以,修行的目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
界,要解决六道生死轮回这件大事。因此,我们要有一个
观念:我们不是为了学佛而学佛,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
是为了解决人生之大事而来学佛,来修行。
但是,要解决人生之大事并不容易。八万四千法门之
中,如果没有依靠净土宗念佛法门,要解决这件大事可以
说是不可能的——
不只是困难而已,是不可能。如果了解
净土宗而专一念佛,那不只人生大事今生今世可以解决,
而且是不必等到临终,活着的时候就可以肯定这件大事已
经得到解决了。
念佛--往生净土的正因
净土宗也叫作「念佛宗」,显示念佛就是往生净土的正
因。有什么因,自然得到什么果,是不必勉强,也不必经
过补充造作的;如果需要勉强、造作,那就不是自然。所
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有因无果,或种瓜得豆,
种豆得瓜,这样就不符合因果。
宇宙中有其自然的因果性。念佛就是因,往生就是果,
这就是自然的因果。但是,如果对「念佛必定往生」这个
道理不明了,恐怕就会退失道心,以为修学净土法门求生
极乐世界并不容易,因而放弃修学净土宗,也不敢求生弥
陀净土;或是虽然照常念佛,愿生弥陀净土,但是心中却
忐忑不安,有种种的顾虑与恐惧。这都是因为对「念佛必
定往生」的道理没有正确了解,才会有种种无谓的顾虑、
恐惧与不安。
往生极乐世界是靠「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功德名号,
靠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既然这样,不管任何人,只要念
佛,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根本不需要有任何无谓的顾虑
与恐惧,因为念佛必得往生是自然的。
以下我所讲的内容,完全是依据善导大师的著作而阐
述。
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是唐朝时代的高僧,
自古相传是弥陀的化
身。善导大师又称「光明和尚」,因为大师念佛,口中就
会放出佛光,一声佛号一道佛光,声声佛号声声佛光,所
以当时的人就赞叹、尊称他为「光明和尚」。
净土宗宗派的建立,
是哪一位祖师呢?
就是善导大
师。善导大师将净土宗的教理架构,有组织、有系统地建
立起来,完备了一个宗派所应具备的要素。如果没有善导
大师,虽然说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属于净土宗,但将缺乏
组织,也没有纯正的教理在里面。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教理来了解净土
宗,而是依其他大德的解释,则念佛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安
心。
净土法门就是要使我们现在就能安心,了解并相信:
只要念佛不改变,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下一世就是在极乐
世界,在那里快速成佛,从此长揖娑婆恶世,高登弥陀净
土,与六道轮回永远没有关系了。
善导大师释《小经》
善导大师《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言:
(《善导大师全集》250 页)(简称《善全》)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全》251 页)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两段文是在解释《阿弥陀经》(简称《小经》)的核心
要义。
《阿弥陀经》很短,总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而已,文
句非常简洁、美妙,也是一般寺院早晚课诵所诵念的一部
经。
《阿弥陀经》的内容在说什么呢?大意有三点:
第一点,介绍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唯乐无苦,令我
们产生仰慕之情,劝我们愿生极乐世界。
第二点,说明往生的方法,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
因。
第三点,举出十方诸佛异口同音、主动来赞叹释迦牟
尼佛,为释迦牟尼佛作证明,共同劝导要我们往生极乐世
界。
所以,善导大师这两段文,上一段叫作「就人立信」
之文,下一段叫作「就行立信」之文。
「就人就行立信」,是就堪能相信的人与堪能相信的
行来建立我们凡夫往生的信心。
就人立信
「就人」,是就什么样的人呢?是就释迦牟尼佛,不是
就菩萨、阿罗汉或其他的人。佛的慈悲、智慧已经达到圆
满,所以叫作大悲满足之人;以大悲满足的佛所说的话来
建立往生的信心,这就是「就人」——就释迦牟尼佛来建
立信心,乃至就十方诸佛来建立信心。
《观经疏》「就人就行立信」之文(《善全》250~252 页)言: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

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
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
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
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
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此名「就人立信」也。
这一段是「就人立信」之文,就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
诸佛的开示与证诚建立信心。
就行立信
「就行」,是就什么样的行呢?善导大师说: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
杂之行也。
这一段是「就行立信」之文,就阿弥陀佛的「本愿念佛」
建立信心。
释往生方法
《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善全》360 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善全》540 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这两段文也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核心的法语。
刚才提到,《阿弥陀经》有三个要点,其中第二要点就
是往生的方法、往生的正因。经文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
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因
此佛经所说无非就是流露宇宙人生的真理;可是我们是凡
夫,虽然读诵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但往往不能明了,
甚至误读,误解。自古以来,有些大德批注《阿弥陀经》,但是
未必都完全正确,因此要有所选择。而我们就是选择善导大
师的解释,因为善导大师相传是弥陀化身,而且证悟念佛三
昧;善导大师所批注的,是经过佛示现来指导、加持的,所
以完全可以相信,值得依循。
这几段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非常简明扼要,一目了
然,不会让人看不懂或觉得模棱两可,需要猜测。
接下来就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我们逐句对照
《阿弥陀经》的经文,并稍作解释。
释凡夫之意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
这两句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切凡
夫」;不问罪福是多还是少,都属于善男子、善女人。《观
念法门》也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这样说起来,《阿弥陀经》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
愿生净土」,这样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他是「善男子、善女
人」,只要回心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而他原本
是造罪的凡夫,也就是罪恶生死凡夫。
释一日七日
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这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释一心不乱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这是解释《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很多人都误读,误解。为什
么?因为他们没有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如果根据善导大
师的解释,「一心不乱」就很容易了解,就是「一心专念」。
这样,每个人都看得懂,也做得到——包括没有受过教育,
不识字、根器迟钝、智慧低的人,也可以做得到——甚至
连鹦鹉、八哥都做得到。
有关「一心不乱」的解释,有的解释为断除无明烦恼
的事一心、理一心;有的解释为清净心,或进入禅定,具
有静定的功夫;不然也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这样才是
一心不乱。这样的解释完全错误,完全不对!这样的解释
歪曲了释迦牟尼佛的本意,违背了阿弥陀佛的本怀,也误
导了千千万万的念佛人。
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单,就是「专」、「专念」。
「一心」,「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也就是「专心」;
「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善导大师解释
就是「一心专念」,意思就是以每个人的根机来专念「南
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众生的根机各各不同,有出家众,有在家众;有根器
高,有根器低;有出家时间多、念佛多,有在家而士农工
商时间少、念佛少……虽然十方众生根机千差万别,都以
各自的根机来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一个固定的标
准、条件。若说有条件、有标准的话,就是「专念南无阿
弥陀佛」,这就是标准。
释称名入报
另外,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却
是解释这段《阿弥陀经》核心经文的重要法语——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首偈出自善导大师的《法事赞》下卷。下卷是专门
解释《阿弥陀经》大意的。《阿弥陀经》往生正因之经文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
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法事赞》的这首偈,就是在解释这段往生正因的经
文。
善导大师这首偈语说「教念弥陀专复专」,「教」就是
指释迦牟尼佛教我们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心」
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乱也
是专。所以善导大师说「念弥陀专复专」。
因此,我们只要专念这句弥陀名号,不管有没有断烦
恼达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破除无明达到理一心不乱,也不
管念佛当中有没有妄想,是否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这
些都不管,只须专念这句名号。今天有清净心也好,没有
清净心也好,都专念这句弥陀名号;今天过了,如果生命
已尽,我们就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如果生命未尽,还
有第二天的生命,
我们第二天还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
佛,不管有烦恼、没烦恼,是善、是恶,都不管,我们的
生命还有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七年、七十年,
都一心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就专念南
无阿弥陀佛,专靠南无阿弥陀佛,不用靠其他的功行、功
德、功夫,所以叫作「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经文祖语是智慧的结晶
经文也好,相承祖师的著作也好,都是释迦牟尼佛的
智慧,都是历代祖师体验的结晶。这种智慧的结晶,我们
可以不必花钱,也不必经历辛苦的追寻就能接受下来。怎
么接受?就是背下来。将这些法语背下来,其中的道理就
会在我们的心中酝酿发酵。就像播种,种子落地,经过一
段时间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就好像别人的智慧白白地
送给我们一样。
所以,经论中的法语,如果能背,就尽量背下来,虽
然一时不能了解,但是背下来反复地复习,自然就会了解。
为什么自然会了解呢?所谓「自性具足万法,自性能
生万法」。一切万法,其实我们的本性、佛性里面都有,也
都了解,只是因为被无明贪瞋痴覆盖着;可是若将法语背
下来,自然会触动我们原来所有的。这并不是外面的东西,
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家里的旧家当,只是在我们的仓库
里已经放了很久,被覆藏着。如果将它拿出来洗一洗、磨
一磨,恢复原状,它还是会放光。这首偈很短,希望大家
都能背下来。
释心不颠倒
定得往生。
这四个字就是说,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必定往生极乐
世界,是百分之百——不是百分之九十九,也不是百分之
六十,是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在解释《阿弥陀经》的哪
一句经文呢?就是: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
土。
如果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其人临命终时」——
这个人
临命终,还没有断气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预先显现在他的面前;「是人终
时」——这个人断气时;自自然然就「心不颠倒,即得往
生」,往生到哪里?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
如果就《阿弥陀经》这几段经文来看,就有两重因果。
第一重:只要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因),就可以得到「其
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果。
第二重:阿弥陀佛既然现前(因),自然使我们「心不
颠倒往生极乐」(果)。
所以,第一重就是我们现在专念弥陀名号,就能获得
临终弥陀现前;第二重就是弥陀现前,自然心不颠倒,即
得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两重因果」。
以表格显示便能一目了然:


其实这「两重因果」,从《阿弥陀经》的经文一看就非
常清楚,我们如果依照经文的次序读下去(不要曲解),经
义当下一目了然。

错解经义  三世佛冤
所以,有人解释「念佛要念到临终时心不颠倒,正念
现前,阿弥陀佛才会前来迎接」,这样就是错读经文,错解
经义,将佛所说的错解,使佛的目的无法达成,这就是三
世佛冤。
佛的目的是什么?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
是救度众生离开轮回,使众生成佛。这个目的达成是靠什
么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中,唯有靠专一称名的净土法门。
《阿弥陀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念佛,
临终佛就亲自来迎接,使我们断气时,当下往生极乐世界。
这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这样说而已,东方的佛也出来证明,
西方的佛也出来证明,四维上下、十方世界尽宇宙所有的
佛全部都出来证明,证诚释迦牟尼佛所说不虚。
所以,若将经文错误解释,不仅违背佛意,也贻误众
生。善导大师解释得非常简要、清楚、明了,让我们容易
了解,也容易做到,使我们今生能够安心、不恐惧。
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就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人间苦惧众多
我们众生的恐惧很多,我们都怕老——没有人不怕老
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人一老迈,视听不好,行动不
便,吃不好,睡不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还有像牙
齿痛、胃肠病、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等等,都是老迈所
引起的。因为老了,器官退化了,所以就更容易生病,大
家都会怕。此外,求不得也怕,怨憎会也怕,尤其是爱别
离更怕,但是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死亡,由今世的苦,又进
入一个更大更长的苦,更令人恐惧害怕。
我们的「一切恐惧」——
不是只有一个恐惧而已,是
所有的恐惧,阿弥陀佛都要使我们安心——不只是「安」
而已,而是要使我们「大安」,大安心,大欢喜,大安慰,
大满足:这就是「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种种的恐惧就好比一棵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
这棵树若是一棵有毒的树,从根干到枝叶都是有毒的。我
们今天摘这片叶子,明天砍那根枝干,这样能彻底解决问
题吗?不能。唯有连根拔除,才能彻底解决。
释迦牟尼佛说人生是苦,而且是苦海无边:生是苦,
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
阴炽盛都是苦,而根本的苦就是六道轮回苦。如果能将六
道轮回之苦拔除,其他的苦虽然暂时还在,但那些苦将不
会长久,因为根已经断了。就好像树根已断,虽然目前枝
叶还未干枯,但不用多久就会全部干枯了。
同样,虽然我们现在尚未临终,但是生死轮回这件大
事若能解决,就好像树的根已经断除,这样即使我们今生
的果报还未尽,肉体还在世间,还有烦恼,还有苦,但时
间并不长久,最长也是几十年的时间而已;一期的果报若
尽,自然就挥别娑婆,往生极乐了。
我们在这世间,父母妻子也好,与其他人相处也好,
甚至做生意有赚钱、没赚钱,一切都是因缘。若有缘,时
间一到就会得到;若无缘,再怎么追求都不可能得到。所
以,缘尽时自然就离开世间,如果业债未还完,就不可能
离开。有很多老人长期病苦卧床,甚至成为植物人,一口
气要断不断,就是因为在这世间的债还没还完。那要怎么
办呢?应该将他的财物拿去布施。布施出去,没有那些东
西了,就等于这里的债还完了,他就可以离开这世间了。
而且为他布施就减少了他的业,不然等到他缘尽,又没有
布施,就堕落下去了。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说,就是为他念
佛,在他身边为他开示弥陀慈悲救度的道理,使他心中念
佛愿生极乐。
一个人昏迷,我们不要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
还是灵灵觉觉的。尤其是完全昏迷时,肉体虽然昏迷,神
识却会浮现,出入不须经由大门,墙壁照常穿过,他看楼
上楼下,不必抬头仰望或低头俯视,而且我们不用说话,
一起心动念他就知道。所以对于昏迷的人,就在他的身边
开示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让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诸佛证诚
必无疑也!
这四个字是指十方诸佛的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
的是真实之言,不虚假,不虚诳,众生应该相信,不要怀
疑。照这样做,自然就能得到往生的大利益。
善导大师这段文解释《阿弥陀经》的核心,非常清楚
明白。
接下来单就「不问罪福」之文,逐句另作阐释。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一、一切凡夫--
《小经》言:「善男子、善女人」。
此指五浊恶世凡夫,依念佛之德,佛即赞言「善
男子、善女人」。
如《观经》「下品上生」言「善男子(此人多作
恶法,无有惭愧),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我来迎汝」。
《阿弥陀经》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他的本质就
是凡夫,只要是凡夫,就一定有无明、烦恼、罪业。世间
的凡夫,不是善凡夫就是恶凡夫,但是恶凡夫比较多。既
然这样,为什么佛赞叹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呢?就是因为
他念佛,是个念佛人,所以佛才会赞叹他是善男子、善女
人。就好像《观经》下品上生的众生,一生没有学佛,没
有行善,多做恶法,无有惭愧。他如果相信佛法,就会有
惭愧心;他如果有礼义廉耻,也会有惭愧心。但他就是没
有世间的善——礼义廉耻,也没有佛法的善——因果报应的
观念,所以才作恶多端,还不知惭愧羞耻。这样的人,在
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来为他开示,教他念佛,他只念了一
句就断气了,照样往生极乐世界。佛就赞叹说:你这个善
男子!因为你念佛的缘故,一生罪业已经消灭,我亲自来
迎接你。
遇缘有异
故有九品
论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可以说没有一个是
善人,为什么呢?从外相来看,人各有不同,有出家,有
在家,有的修身养性,有的行善积德,有的无惭无愧一生
为恶;然而,就本性来讲,通通都是相同的,所谓「机相
遇缘有异

有异,机性相同」。
哪里相同呢?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业障深重、贪瞋强
盛,都是因为业障深、贪瞋痴重才投胎来娑婆世界,这就
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论我们凡夫的本性都是
一样的。之所以有外相的不同,是因为各人的机缘不同,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就说: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观经》将众生的根机分为九种,有上品根机、中品
根机、下品根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根机,善导大师说:
这是因为遇到的缘各个不同。遇到大乘的缘就学大乘法,
就是上品上生机,或是上品中生机,或是上品下生机,但
他仍然是罪恶生死的凡夫;遇到小乘的法,就是中品上生
或中品中生的机;中品下生没有遇到佛法,他所遇的缘是
儒家的人伦道德,所谓「讲仁义,说道德」,但是他的本
质一样是罪恶生死凡夫;下品的凡夫遇到的是恶缘,致使
他一生多作罪业,无有惭愧。所以,虽然遇到的缘不同——
有的遇大乘法,有的遇小乘法,有的遇世间善,也依这样
的缘去学习,但仍然是罪恶生死凡夫,并没有断除烦恼。
反过来说,学大乘法的凡夫,如果当初没有遇到大乘
的缘,而是遇到恶缘,那他就是造罪无惭愧的下品凡夫;
下品的凡夫如果当初遇到大乘法,那他就是发菩提心修学
大乘的上品凡夫。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但以遇缘有异,
致令九品差别」。
所以,差别的是外相,因为缘不同,所以外相不同;
但九品中每一品、每一个众生的内在本性都是无差别的,
同样都是具足烦恼,具足贪瞋痴慢疑,虽然有轻有重,但
都没有脱离六道轮回,通通都一样。尤其他若堕落的时候,
根本无法遇到大乘法、小乘法和世间善。
所以,善恶有「绝对性」的善恶,也有「相对性」的
善恶。
相对性的善,有社会上法律的善,如果守法律,就是
这个社会的善人,也有伦理道德的善,这都是世间的善;
如果是持五戒、行十善,___________那就是佛法的善。但不管是法律
上的善、人伦上的善、道德上的善,还是五戒十善,这都
是相对的善,不是绝对的善。相对的善就是:他还有烦恼,
有烦恼就叫作「有漏善」,因为有烦恼在里面,所以也叫作
杂恶、杂毒之善。
什么是绝对的善呢?绝对的善就是没有烦恼、没有贪
瞋痴,这种绝对的善能够脱出三界六道的轮回。而相对的
遇缘有异

善,无论如何都还是在三界六道轮回当中。即使十善圆满,
最多也是上生天界,但天界也是凡夫,还是要轮回。所以,
这种善是不究竟、不圆满的;这种善就不是绝对的善,是
相对的善,是假的善,不是真实的善。
论我们娑婆世界,有说六道,也有说五道(将阿修罗
归纳在畜生、饿鬼道),五道也称为「五恶道」,为什么叫作
五恶道呢?一般来说,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天界、
阿修罗界和人界是三善道,这是相对来说的。绝对来说,
五道都是恶道。
《无量寿经》经文就有一句「横截五恶道」,也就是说,
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横超、横截五恶道,清
楚地说明六道轮回都是恶道。道绰大师解释说:
娑婆五道,齐名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
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
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论五道还是六道,都名为恶道。
当然,地狱、饿鬼、畜生纯粹是恶,所以才堕入三恶
道;人界也好,天界也好,虽有善,却掺杂恶在里面,因
此也称为恶道。所以绝对来说,三界六道都叫作恶道,三
遇缘有异

界六道的众生所作的善都是有漏之善、杂毒之善,不是清
净的善、绝对究竟的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
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意思就是,不论所修五戒十善的因,所得人界、天界
的果,都是颠倒的,都是虚伪的、虚假的,不是真实的功
德。也因为这样,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就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
三恶道中。
虽然成就五戒十善,乃至禅定功高,可以上生初禅天,
甚___________至非想非非想天,境界很高,寿命很长,但还是没有离
开三恶道,寿命一尽,照样堕入三恶道。
释迦牟尼佛在《正法念处经》中也说:
从天入地狱,从地狱生天。
天是六道最高的,地狱是六道最低的,但是时间一到,
生命一尽,果报一来,应堕地狱的照常堕地狱,应生天的
照常生天,在三界当中轮来转去,所以叫作六道轮回。而
且显示,善与恶,天堂与地狱,似乎没差别。人若离开六
道,他就永远自由;如果没有离开六道,只不过是去天上
或人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已。就好像监狱,本来是关在
牢房里,牢房很小,一星期有几次到外面放放风。六道轮
回就像大监狱,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关在监狱的
牢房里,才一点点的范围而已,人界、天界就好像到外面
去放放风,放风完一样要回到牢房,所以天界也是恶道,
是不究竟的。
世间善不究竟,世间善也叫作「三世怨」。例如净土宗
一位高僧截流大师就说:
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
三世怨。
意思是说,一个修行人,今生行善积德,但是不知求
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善因将得到再度做人或是生天享乐的
果报;而在享乐之中容易造罪,果报若尽,照常堕落,所
以就叫「第三世怨」。
印光大师也说: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
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这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相同,就是:如果没有比较,只
依相对性来讲,那是善;但与绝对性来比较,就不是善,
而是恶。
念佛是绝对的善
如果以念佛来讲,念佛就不是相对的善,而是绝对的
善;不是虚假的善,而是真正的善。所以,只要念佛,佛
就赞叹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不只是一般的善男子、善
女人,而且是「芬陀利华」。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对念佛
人极口赞叹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芬陀利华」是用来赞叹佛的,因为世间唯有佛才是
绝对清净的。好像莲花出自污泥不受污染,佛在五浊恶世
不受污染,可以堪称为「芬陀利华」。而我们是五浊恶世的
众生,身还在这五浊恶世,心中还有见浊、烦恼浊,有种
种的污染;但是释迦牟尼佛就预先以「芬陀利华」来赞叹、
形容我们。这不是说我们的心已经清净了,而是因为过了
这一世以后,下一世就在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
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绝对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就
预先授记,赞叹我们是「芬陀利华」,就是未来佛,不受六
道的轮回、贪瞋痴的污染。所以说,「若念佛者」——如果
是念佛人,当知此人即是人中的「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就是我们的朋友——把我们赞叹如等觉菩萨。我
们现在在这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烦恼没有断除,佛就用
「芬陀利华」和等觉菩萨来赞叹我们,这样我们承担得起吗?
真是承担不起。
不过,佛所说的,我们不能拒绝,不能否定或打问号,
所以不敢承担也得承担。那承担之后会怎么样呢?就会更加
惭愧,更加谦卑柔和,更加为人设想,如《宗风》所写的,
「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就会「学佛大悲心」,
就会「慈念众生,加厚于人」,甚至就会「让美归功,分怨
共过」,就会这样。并不是我们百分之百做得到,而是说有
那样的气氛、程度。当然,程度,做一分也是程度,做一百
分也是程度,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无量寿经》也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乃至一念」,就是「平生之机乃
至一形,临终之机乃至一念」地念佛,这样就获得大利。
什么样的大利呢?大利是与小利比较的,譬如阿罗汉就是
小利,菩萨也仍是小利,佛才是大利,佛的大利就是无上
功德。所以《无量寿经》就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
功德」,这个大利就是无上的功德。
善导大师解释说: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
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以这五种嘉誉来赞叹我们。
「人中好人」,念佛人是地球上六七十亿人口之中的
好人。人中好人还不够,是妙好人。「妙」就是不可思议、
想象不到的。我们念佛人到底怎样想象不到的好?我们还
有贪瞋痴,还有妄想杂念,凡事还会比较、计较,还有情
绪,还会生气、抱怨、批评,我们这样的念佛人却被形容
为不可思议的好人。也是人间的上上之人,是最稀有、最
殊胜的人。原因在哪里?就在我们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
佛」。因为这样的人,再怎样烦恼深重,再怎样妄想重重,
再怎样坏脾气、爱计较,但因念佛,所以必定往生极乐世
界。
一旦往生极乐世界,烦恼、业障、脾气、计较都没有
了,就成为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大神通、大辩才,
成为广度十方众生的佛。这样,不用妙好人、最胜人来形
容,要用什么来形容呢?
这就是说明念佛方法最容易,功德最殊胜。
我们本来是罪恶生死凡夫,因为念佛的缘故,因为念
佛之德,佛就赞叹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芬陀利华」,
与等觉菩萨为伍,已经获得无上的功德、最大的利益;祖
师就说我们是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
所以,其他的善与念佛的善比较,就不是善了,是没有办
法比较的,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修六度万行,持五戒十善,这是不是善?当然是善,
是功德,不过要与念佛比较,就没有办法比了——「全非比
较也」。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贪瞋痴的凡夫,只要念佛,善根、福德、光明、寿命
都与佛同一无二。所以,八大宗派,唯有净土宗的念佛最
不可思议。有一句话说: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超越我们凡夫的见解、
智慧、思维,甚至超越二乘——小乘的罗汉也好,大乘的菩
萨也好,都没办法了解这个法门。如《无量寿经》所说: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大乘、小乘都没有办法测度这个法门,只有佛才能够
理解。如果不是佛,根本不能了解,因为超越我们凡夫乃
至二乘的知见。所以《华严经》就说: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
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意思是,只要能够听到佛的名号,就算堕入地狱那样
痛苦的地方也值得;
万万不要出生在天上而不能遇到佛
法、不能闻到佛名。因为地狱虽苦,但能闻到佛名,就能
解脱地狱苦;不只解脱地狱苦,也解脱三恶道苦,也解脱
六道轮回苦。如果在天上,虽然乐,寿命长,但是不能听
到佛名,时间一到,照样堕落,而且生生世世轮回。这样
说来,只要能听闻佛名,则苦是暂时的,乐是永恒的;若
不能听闻佛名,则乐是暂时,苦是永恒的。
众生皆是生死凡夫
二、罪福多少--
五浊众生有「福多罪少」,有「福少罪多」,有「罪
福俱多」,有「罪福俱少」,有「唯罪无福」,无「唯
福无罪」。何以故?以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
故。
善恶和罪福有以上这六种差别。其实,罪福就是善恶
的意思,善恶是因,罪福是果。
第一句是「福多罪少」;第二句「福少罪多」;第三句
「罪福俱多」,罪和福都一样,罪多福也多;第四句「罪福
俱少」,罪少福也少;第五句「唯罪无福」,一生都在造业
造罪,不曾行善积德;第六句「唯福无罪」,只有善,没
有罪——不过,在这世上没有这样的人,除非是阿罗汉,
因为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
所以他起心动念都不会造罪
业。既然不是阿罗汉,起心动念是怎样呢?就像《地藏经》
所说的: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南阎浮提」是指地球。「举止」就是动静。地球众生一
动一静之间所起的念头百千万种;不只百千万种,经典中说
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这样算来,我们动静之
间所起的念头是数不清、算不尽。所起的念头「无不是业」,

业就是行为,口中所说的语言是行为,身上所做的动作也是
行为,意业是无形的,无形的起心动念也是行为。无形的起
心动念我们看不到,但鬼神看得到,佛菩萨也看得到,所以
同样是有形的,同样都是业。身业、口业名为有表业,意业
名为无表业,这些业都是罪,不是善。
这是依佛的境界来看我们众生。若依我们众生,就不
能了解是业、是罪,为什么?因为凡夫愚痴,都是一丘之
貉,都是黑木炭,彼此都是黑,都是无明。佛就不是这样,
就好像我们以肉眼来看双手是干净的,可是若以放大镜来
看,就不干净了,以显微镜来看就充满了细菌。佛具足三
明六通,佛眼犹如显微镜,世人之恶,无论内外明暗,大
恶、小恶、微细恶,佛都一目了然。所以世间的人多是「罪
多福少」,甚至是「唯罪无福」。
善导大师要我们自觉并深信:
我们就是罪恶生死凡
夫,行五戒十善的人,也一样是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
因为没有出离之缘,五戒十善还是凡夫善,仍在三界之内,
一样堕落,这样岂不还是罪恶生死凡夫?
念佛定生极乐
三、不问--
心中有所疑难曰「问」,「不问」反之。
「疑难」就是心中有疑问,难以解答,难以判断,难
以处理,这叫作疑难;反之,「不问」就是没这些问题,
没有这些疑难,所以不用问。
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只要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罪也好,福也好,罪多福少也好,福多罪少也好,罪福俱
多也好,罪福俱少也好,跟这些都没有关系,往生极乐世
界只和念佛有关系。若念佛,不管是罪是福、罪福是多是
少,通通往生;若不念佛,就会因为福而上生人间或天上,
因为罪而堕入三恶道。所以,如果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就不用问这个人的根机如何、善恶如何、功德如何、功夫
如何,这都不用问。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福善
和功夫,而是靠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德。我们离开娑婆往
生极乐世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不
只可以往生,而且是决定往生、容易往生。
众生不信佛愿的原因(一)
四、不乘弥陀愿力有二:
1.问罪多少——造罪时起疑而退心,以为如斯造
恶之身,虽然念佛,往生不定。
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直
到学佛之后,就知道有善恶报应,就知道本身有罪业。
一般泛泛修行的人,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积功累德,自
己的功行已经达到什么境界,以为自己的心可以清净或已
经清净,甚至证到什么果位。如果有智慧、努力修行,进
而严格检讨自己,就会发觉自己其实仍是罪恶之身,尤其
是越认真修行,就越能如实看清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
有出离三界六道之缘。
这里所讲的「造罪时」,不是故意去造罪才叫造罪,而
是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只是未发觉,
未反省。有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认为罪对往生
来说是一种障碍,恐怕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这就是在「问
罪多少」。
众生不信佛愿的原因(二)
2.问福多少——
以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念
佛,往生必定;
若无道心善行,则虽念佛,往生不定。道心
为先,佛力为次。
以为要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行持,这种念佛才能
往生,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广行六度、累积功德,虽
然念佛也往生不定。这种观念,就是不靠、不乘弥陀愿力,
以自己发道心、积功累德为中心,认为这才是主要的因素,
而佛的力量是次要的,这就是「问福多少」。
前面是问罪多少,不对;这里是问福多少,也不对。
我们都看不清楚自己,所以认为自己有善,以为自己可以
发菩提心,或以为自己真正在发菩提心:这是错误的。
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
等正觉之心,而且发菩提心之后就要去行菩萨道。
菩提心有两种:一是净土门的菩提心,二是圣道门的
菩提心。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会
圆满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达成菩提行。
圣道门的菩提心,就是靠自己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发
菩提心、行菩萨道,在娑婆世界成就佛道。
就菩提心来说,净土门的菩提心叫作「易行道」,容易
达成,只要念佛就能达成;圣道门的菩提心叫作「难行道」,
我们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呢?圣道门的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一般修圣道门的人,每天都要念「四弘
誓愿」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可是实际来说,大多只是
在嘴上念念而已,哪有真的在行「众生无边誓愿度」呢?
发菩提心就要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
忍,难舍能舍」。现在有人需要肝,就要把肝割给他,有人
需要肾,就要把肾割给他,有人需要眼角膜、血液,都要
奉献出去,遇到就要行,这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难舍能舍」。这些都能做到吗?即使现在有麻醉药,捐献器
官可以不怎么痛苦了,而且以肝脏来说,捐了一部分还会
再生长,但我们还是做不到:这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的困难。
还有,如果有两间房子,自己住一间,另外一间就要布
施出去。外面有很多人负债累累、三餐不济,一个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的人,他自己用多少就只留多少,其他的一概要无
条件布施出去,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甚至别人
要你的先生、你的妻子、你的孩子,要你的地位、财产,照
常要奉献。佛生生世世以来行菩萨道就是这样做的,这在经
典中写得清清楚楚。
这些,凡夫做得到吗?做不到。
这种菩提心以及种种的菩萨行都很困难,可是一般人没
有真正反省、检讨,以为自己在发菩提心,在修六度万行,
在持五戒十善,那都是没有自觉,对自己不够了解。
一个人若真正对自己了解,就会像善导大师所说的:原
来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善根薄少,烦恼深重,流转
三界,靠自己是无法脱出火宅的。
众生信受佛愿的原因(一)
五、乘弥陀愿力有二:
1.不问罪多少——造罪时不起疑心,信知:如是
造罪,必堕地狱;然念佛乘佛愿力故,往生决
定。
依照因果的道理,造罪一定会堕入地狱;但因为念佛,
靠佛的愿力,不但不会堕入地狱,而且还会脱离六道轮回,
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信才是真正的信,这样才是真正的
念佛、靠佛。
「造罪时不起疑心」,这不是叫我们去造罪,我们不用
特别造罪,本来就是造罪之身。为什么?我们都有贪瞋痴,
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以自己为主,对自己有利的,
自然优先去采取,若与自己有违背冲突的,心里就会不舒
服、不欢喜,就会去计较,甚至与人争斗,这就是我执,
所以不用特别去做,自然就是造罪之身。
众生信受佛愿的原因(二)
2.不问福多少——虽有道心善德,然信知不依此
道心善德得往生,依弥陀愿力得往生。
这就是全凭阿弥陀佛的愿力。对自己任何的福都不依
靠,知道发道心也好,行善积德也好,不是今生今世才这
样的,生生世世以来我们都曾学佛、行善积德,也曾出家、
深入经藏,甚至成为高僧大德,这些我们都曾经历过,那
为什么到现在还在轮回呢?因为从来没有一次是真正地依
靠阿弥陀佛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虽有这种道心、
这种善行,结果也照常轮回,因此不值得依靠。
弥陀救度无所障碍
六、不问罪福多少--
不问有罪无罪、有福无福,但念佛皆往生。
罪不应作,亦不足惧,未有罪能碍弥陀救度
之力;
福应该作,而不可恃,未有福能胜弥陀名号
之德。
意思就是,不管有罪、无罪,不管有福、无福,只要
念佛,都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罪不应作,亦不足惧」:罪,我们当然不能作,不过
我们都是罪业之身,但只要念佛,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我们虽有罪业,但不用惊怕、恐惧而怀疑阿弥陀佛
是否有能力救度我们。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度力量是绝对
性的,无所障碍的,凡夫再大的罪都障碍不了阿弥陀佛的
救度。有什么因缘彼佛被尊称为阿弥陀佛呢?《阿弥陀经》
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佛这尊佛的佛光照遍十方世界,并且摄取念佛
众生,不受念佛众生任何罪业的障碍,所以叫作阿弥陀佛,
也叫作无量光佛、无碍光佛。由此可知:能够救度任何众
生、不受任何障碍的佛,才被尊称为阿弥陀佛。念佛之人,
应知应信这个道理。
「福应该作,而不可恃」:「福」就是善。人在世间要
遵守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要慈
心不杀、修五戒十善,要敦睦亲邻、救济贫困,能做到的
都要尽量去做,岗位上应尽的责任要尽量去尽,这就是善,
就是福。但是这不可靠,如果可靠,生生世世以来我们一定
作过种种的善福,应该早就解脱了,为什么现在还在轮回
呢?因为这些都是相对的善,不是真实的善,是杂毒之善、
有漏之善,所以不能依靠。可以依靠的,只有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名号,我们在世间所作的功德尽管很大,都没办法胜过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名号功德。
再次强调,不管多大的善行都是有漏的,都是假的,
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就等同于没有。例如进入一间
宝库,宝库里面装满了美钞,那宝库里的钱多不多?很多。
可是如果那些都是假钞呢?就没有价值了,等同没有。因
此,绝对性、究竟性来说,我们所作的善都是颠倒、虚假
的,都是杂毒、有漏的,所以不堪成为解脱轮回的善。唯
有这句名号才是真正的善、绝对的善、圆满的善,可以让
我们依之往生极乐世界而脱离六道轮回。
专一念佛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有否三皈依,
有否吃素,有否持戒,有否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业障是轻
是重,不管功德是多是少,功夫是深是浅,心净不净,心定
不定……这些都不问,因为这些和往生都没有关系。
甚至临终是昏迷也好,是病苦念不出佛号也好,这也
不问,因为时间一到,阿弥陀佛一定来迎接。
也不用问:现在念佛,如果遇到车祸、空难、水难、
火难等灾难而突然死亡,这样是否能往生极乐?当然也必
定往生极乐。我们负责现在念佛,阿弥陀佛负责临终接引。
我们什么时候临终、在什么地方临终、在什么情形下临终,
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临终接引往生是佛的工作,我们不用
为佛担忧,也不用帮忙。佛不用我们帮忙,我们也没能力帮
忙,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地念佛就可以。
破斥邪信之过失
另外再说明的是,有人说「不管善还是恶,阿弥陀佛
一样都会救度,所以罪恶也不用怕,善福也不用修。如果
怕罪,一定要去修善,就表示不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这
种见解对不对?不对!这是邪知邪见。因为这种邪信增加
自己的懈怠,增加自己的罪业,而且让人诽谤净土法门,
诽谤念佛人,让人误以为弥陀纵恶;同时,这还是在问罪
福,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这种邪信的过失,更重于前
者。善导大师所说「不问罪福」,也是在破除这种邪知邪见。
尽形寿称名不怠
七、时节久近--
「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
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这段文是在解释「若一日……若七日」。「若」是不定
之辞,与「乃至」的意思一样。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
至七年,乃至七十年,这就是「平生之机」——
如果现在遇
到这个法门,就尽这辈子去念佛;「临终之机」——
现在已
躺在病床上,只剩下十口气,只能念十声,甚至只能念一
声或起个念头,这样照常是念佛众生,这就是若一日、若
一声、若一念的意思。
八、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263 页)
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这段文也是在解释《阿弥陀经》的「若一日……若七
日」,同时也是在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乃
至十念」,以及成就文、流通文所说的「乃至一念」。这个
「一念」,是就临终的人而说的,临命终时才遇到这个法。
如果是平生遇到这个法,从他遇到的时候就开始念佛,一
生不改变,不退转,一直到往生弥陀净土。
一个学佛的人,应该行善积德,这是本分;但不是用
这善德来作为往生的条件,或用这善德来补助阿弥陀佛对
我们的救度,阿弥陀佛不用我们帮助。所以,念佛就是念
佛,不用插助,不用其他的加味,不问善恶、净秽、信疑、
是否临终,只要老实念佛,如是因,自然获得如是果。如
果认为念佛之外还须要用其他的善行或其他的法门来补助
阿弥陀佛的救度,才能往生,才容易往生,那就是怀疑阿
弥陀佛。若有愿生心,虽然怀疑也能往生,但是《无量寿
经》说,有疑心会往生在莲花苞胎里,五百岁不能见闻三
宝:这___________一点要注意。
事证一则
有关「不问罪福,念佛皆生」,我来说一则故事。
在民国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有一位赖老太太住在
台湾斗六新庄。她不识字,老实,虽然家中有钱,但是夫
妻长年感情不和,心情始终郁闷不乐,只能趁着先生外出
的空档,偷偷在庭院摆一张小桌子,供一杯净水,手拿三
枝香对着天空祭拜念佛。起先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直
到女儿设了佛堂,劝她专一念佛,她才改为专一称念「南
无阿弥陀佛」。
赖老太太的女儿曾因身体不好,发心到云林县梅林福
山岩煮饭三年。三年之后,果真身体不药而愈,回家便设
了佛堂。
老太太往生前对女儿说:「我再三个月就要回家(往生)
了。」女儿劝她说:「不要说这种没有元气的话。爸爸的事
把它放下,认真念佛就好。」三个月后,老菩萨又对女儿
说:「我要回去(往生)了。」并说,「你父亲再活三年。」
(果真赖先生就在三年后的这一天过世)说罢,就把房屋内
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再出外购买檀香木,回家煮水沐浴,
换上干净的衣裤,挽好发髻,晚餐过后上床睡觉。
隔天媳妇发现婆婆没起床,前去探望,看见婆婆吉祥
卧,睡得香甜,不敢叫。直到上午十点,感觉不对,前去
再看,才知早已往生。
受到这样殊胜往生的影响,老菩萨的孙女与外孙女两
人都出家了。
这位赖老太太是民国四十年代的人,没有受教育,不
认识字,而那时候也很少有法师在讲经说法,电台讲经的
更少,所以也少有听经闻法的机会,因此对佛法的道理也
一定不很了解;
但是她等于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上尽百
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而且往生三个月
前她就已经预知时至了。
就文化背景或其他条件来说,这位赖老太太可说都不
如我们;但是她的殊胜往生,却未必是我们可及的。如果
我们要像她这样,就要如善导大师所言「一心专念弥陀名
号」,而且尽可能「与人无诤,于世无求,内心常保柔和平
静」。
能往生三个月前预知时至,事先自己洗好身体、换好
衣服躺在那里静待佛迎,不需莲友助念,而且还知道别人
(他先生)只能再活三年:高僧大德最后所求大概也是如此
而已。
祝愿大家一心念佛,同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附录-讲义】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善全250 页)言: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全251 页)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一切凡夫——《小经》言:「善男子、善女人」。此
指五浊恶世凡夫,依念佛之德,佛即赞言「善男子、善女人」。
如《观经》「下品上生」言:「善男子(此人多作恶法,无有惭
愧),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二、罪福多少——
五浊众生有「福多罪少」,有「福少罪
多」,有「罪福俱多」,有「罪福俱少」,有「唯罪无福」,无
「唯福无罪」。何以故?以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故。
三、不问——
心中有所疑难曰「问」,「不问」反之。
四、不乘弥陀愿力有二:
1.问罪多少——
造罪时起疑而退心。以为如斯造恶之身,
虽然念佛,往生不定。
2.问福多少——
以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念佛,往生
必定;若无道心善行,则虽念佛,往生不定。道心为先,佛
力为次。
五、乘弥陀愿力有二:
1.不问罪多少——
造罪时不起疑心,信知:如是造罪,必
堕地狱;然念佛乘佛愿力故,往生决定。
2.不问福多少——
虽有道心善德,然信知不依此道心善德
得往生,依弥陀愿力得往生。
六、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有罪无罪、有福无福,但念佛
皆往生。罪不应作,亦不足惧,未有罪能碍弥陀救度之力;
福应该作,而不可恃,未有福能胜弥陀名号之德。
七、时节久近——「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
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八、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263 页)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
土为期。
‧《小经》言:「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取意)
‧《观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不信弥陀救度,是所有恶中之恶;
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五逆十恶固然极恶,但信弥陀者终必得救;
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弥陀者难免堕落。
‧无善能胜弥陀救度之善,无罪能碍弥陀救度之罪。
‧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之妙体;
称念弥陀名号,是恒沙功德的结晶。

‧信者得救,念佛易故、胜故,顺佛愿故。
‧虽是恶人,信佛救度,亦胜世间大善人。
‧愿生称名,不但不轮回,反得成佛。__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0: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四疏帖》的眼目与心要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2 16:12 编辑

《观经四疏帖的眼目与心要》是净慧法师的文章,转自《净土宗双月刊》第一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4: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弥陀接引图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3 20:54 编辑

彌陀接引圖

上传两个
彌陀接引圖。
网站上:佛教净土宗—净土佛教艺术—弥陀接引图  有81个接引图,这两个是第8和第81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7: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5 09:20 编辑

书名和目录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慧淨法師 講述.让我们先看书名和目录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8: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5 10:53 编辑

什么是人生之大事



什么是人生之大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8: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岁小沙弥写的文章

本帖最后由 疙瘩豆豆 于 2013/6/26 10:11 编辑

十四岁小沙弥写的文章
释宗兴小沙弥才十四岁,写的文章,道理很透彻,真是净土宗将来的兴旺,后继有人啊。
文章采自《净土宗双月刊》第二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