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逸湘

武術氣功為何晚年一定要轉為道家養身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9 01: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清六大武林高手:许世友榜上有名星岛环球网 [url]www.stnn.cc[/url] 2010-07-08 [ 打印 ] [ 大 中 小 ] [ 关闭 ]

燕子李三

  燕子李三,从穷人和侠客沦落为窃贼和淫贼,虽然他的武功和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当他被擒并处死,人少怜之者。关于李三的传说也极其纷杂,以其名气之大相信,相信是有真功夫的。——请大家提供关于他的真实资料,谢谢。与李三齐名的一个窃贼叫?云鹏(?),后被国民党培养为特务,建国后潜入大陆被抓,据说从广东运往北京的时候,为了防止他捣乱,就把他绑在一个担架上抬进飞机。到北京后被装在一个大铁笼子里,他说,这个笼子我认识,当年李三就是被这个笼子关的。——注意,这时候他已经五六十岁了。
www.stnn.cc

发表于 2011/8/29 01: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清六大武林高手:许世友榜上有名星岛环球网 [url]www.stnn.cc[/url] 2010-07-08 [ 打印 ] [ 大 中 小 ] [ 关闭 ]

许世友

  许世友(1905-1985),他的功夫是正宗的少林功夫,老师为云游武僧林子金。下面引一段最平常的段子——将军宴请的几位老朋友当然也都是善饮者。因此,将军在宴席开始时宣布席规:“三杯之内不许耍滑、耍赖,发现耍滑耍赖,一杯罚一碗;三杯之后,各尽所能,尽兴方休。”话讲完,你一杯我一盏便欢饮起来。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果真没按他的宴规行事,把第三杯茅台酒悄悄地倒给了别人。许将军看在眼里,嘿嘿一笑,把事先准备好的白瓷碗放在桌上,汩汩地往碗里倒酒,那位将军虽然听说过许世友将军武功超群,但他自恃身强力壮,想必许将军在酒桌上也奈何他不得,于是漫不经心地笑着说道:“你尽管倒吧,反正我是不喝的,看你敢把我怎么样。”许世友将军哈哈一笑,二话不说,只管把倒满茅台酒的酒碗递将上去,按倒那位将军就灌。开始那位将军奋力挣扎,不让灌着,岂料许将军非一般强壮汉所能抗衡!特别是他那手上的功夫,更其了得。
  据说将军从十来岁上少林寺当和尚学拳脚开始直到当将军,他都从未中断过武功操练,每天早晨起来,他的两只手指便往装满砂子的缸里戳,一戳便将整个手掌都入砂子中,练完功才去洗朝脸盆里的水拍去一掌都戳入砂中,练完功去洗脸。他的洗脸水不用倒掉,而是由他运足气,猛地朝脸盆里的水拍去一掌,说也奇怪,那一盆水便活了起来,在盆里连转几个圈儿,忽地一下腾空而起,跳出盆外。瞧那手指的功夫,可真能把人的五脏六腑抓出来,为此,这时在宴会席上的他,虽然是轻轻的捏着那将军的手腕子,可那位将军却直喊:“哎哟!哎哟!不得不张开大口让许将军灌,灌得那位将军大声嚷嚷醉倒才甘心!看来下次我赴你的鸿门宴,至少得带一个营的兵才成。”说罢乐得大家大笑不止,都说是“好久没喝这么痛快的茅台酒啦!”
www.stnn.cc
123456

发表于 2011/8/29 01: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1/8/29 17:37 编辑

杏林圣手伤科旗帜魏指薪


【信息时间:2009-6-23  阅读次数: 178】【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魏指薪



    当代中医伤科名医魏指薪教授(1896-1984),山东曹县人。出身医学世家,他是魏氏伤科第二十一代传人。少年时进过私塾,有国学根底,在父亲魏西山亲自教导下,随侍襄诊,继承家传魏氏伤科岐黄之术,复不断实践,结合《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祖国医药经典学说,并探索西医伤骨科治疗方法,融会贯通,在传统医术方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以内服药与外用药相配合、手法与导引相辅佐的治疗特色,精益求精,光大发扬了魏氏伤科学说。魏指薪仁心仁术济世,在上海悬壶近六十年,誉满杏林,不愧为上海伤科界熠熠生光的一面旗帜。
    1925年,山东闹自然灾害,29岁的魏指薪只身来到人海茫茫的上海滩,除一袭长衫、纸墨笔砚外,别无长物。为求生存,谋出路,好不容易邂逅河北沧州的武术家王子平,魏比王小五岁,尊长者为师,学习武术。王子平在南市关帝庙前空地设摊,教人打拳,演刀枪剑棍十八般武艺。魏乃投入合作,以祖传膏药丸散治跌打损伤,王亦向魏请教伤科医道,相互切磋,各有进益。
    魏指薪渐渐熟悉了上海,谋独立自主之道。初在南市方浜桥吉祥里挂牌行医,因医道精湛,为人称道。1934年,上海华商电气公司(今沪南供电所)董事长陆伯鸿之孙与同伴两青年在驱车去杭州路上翻车身负重伤。经抢救返寓,急送杨树浦的圣心医院检查,陆氏之孙为股骨粉碎性骨折,另两人一为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内伤,又一人为腰部损伤。医师提出采用复位后石膏固定方法治疗陆氏之孙。陆伯鸿考虑再三,请中医魏指薪会诊。
    魏指薪运用祖传一望二比三摸的传统技术诊断病情,并参考X光片,对腰部损伤的青年诊断为骨错缝(西医术语称“小关节错位”),当即以手法复位处理,手术刚毕,那位痛苦不堪的青年霍然而愈,即能下地走路了。对肋骨多发性骨折并内伤的复位,魏氏用“捧晃按挤”手法,整复受伤胁骨,再用宽布条固定绑扎,患者立即感到疼痛大为减轻。
    其时,陆氏之孙卧床,面色萎黄,呻吟不已,若触及伤处,疼痛惊叫。魏指薪诊断症状后,用手法将骨折处复位,遂即从随身携带来的软夹板(系用三合板加工而成的,性能较石膏固定更合理,既能固定部位,又不影响血液流通,有利于早日康复),先在大腿创伤处外敷中药碎骨丹,加上软垫,再用软夹板包裹,外用四块硬薄板相夹,然后绑扎起来。这样损伤处外敷碎骨丹,促使消肿止痛,而软夹板的使用,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后来果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一如常人。
    次年,龙卷风突袭江西南昌地区,房屋倒毁,树连根拔,人畜伤亡惨重,江西方面到上海找到了魏指薪。救死扶伤,是医师职责所在。魏指薪赶到南昌医院,悉心诊治。有一位葛姓妇女,被重压后造成骨盆骨折,流产出血,腹部疼痛不止,转动困难。魏指薪采用宽布单兜扎骨盆使其固定,外敷碎骨丹,内服活血化瘀止痛方药,患者腹痛迅速消失,骨折也较快愈合,恢复功能。南昌之行,魏指薪大范围救死扶伤,认真负责地义务救助不少患者摆脱了病痛,声誉不胫而走。
    妙手回春的魏指薪获得了病家的信任和钦慕。不料,“八·一三”战争爆发,南市成为战场,他不得不迁入法租界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开设一家私人诊所,又在山海关路育才中学传授武术(他曾从农劲荪学习内功,又从王子平学习武术),以维持全家生计。
    魏指薪的内家功法和武术根基,使他的伤科手法更上一层楼,超越了祖辈,临床运用更是得心应手。
    魏氏夫人陈大房,较指薪年长两岁,是位诚挚朴实的小脚女人。她育有三女:长淑英、次淑贞、幼淑云。魏指薪对女儿期望甚高,作为衣钵传人。中学毕业后,即在家延师学习古文,学习《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四大经典著述。复随父助诊,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临床,逐步迈入伤科门径。次女淑贞自幼颖慧,能赋诗吟咏,通晓领略伤科要旨,又擅武功,18岁时即随父襄诊,惜英年早逝,父母为之心痛不已。
    长女淑英适施家忠。施为人忠厚谦和,是魏老门生,工作耐心细致,作风认真负责,且在魏氏伤科手法方面颇得岳父真传,得到病家交口称誉(1992年因患严重糖尿病逝世,终年74岁)。家忠四子施荣庭,为魏老再传弟子,现在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工作。
    幼女淑云适李国衡,也是魏老门生,学成后经常去北京等地会诊交流,技艺益精。1960年,他以魏氏伤科传统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并选辑秘方验方多种,撰成《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一书,凡23万字,由香港九龙医林书局出版,风行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一新。魏指薪医术精湛,医德医风备受病家称誉。他本仁术济世之旨,对病家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且对贫苦人施诊给药,免费或减半收取医药费,甚至取出钱来济助生活特别困难的病家。
    国家对企事业单位实行劳保公费医疗制度,时有上钢一厂、上钢二厂、上海市公交公司、邮电系统等百余工矿企业,敦请魏指薪担任伤科医疗顾问。魏指薪诊所迁重庆南路一幢花园洋房内。魏指薪、长女淑英、婿施家忠、幼女魏淑云、婿李国衡两代五位医师一起临床应诊,日门诊量竟逾四百人次,门庭若市,五医师协力同心,从早到晚,应接不暇。
    1955年迎来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魏指薪深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女儿、女婿一起商议,决定结束私人诊所,一起参加国家医疗单位工作。他们宁愿放弃高收入到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广慈医院(今为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工作,这在开业医生中是先驱者。在这两所医院里,他们五位创建了中医伤科,全身心地投入为人民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了卓越的贡献。
    不但如此,魏指薪毅然把祖传和自己创制的膏药、丸散秘方无偿地献给国家,使这些疗效高的良药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不计个人名利的行为,传颂在同行同业和病家的心头。
    1958年,在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第二医学院领导下,魏指薪教授和叶衍庆教授合作,创建并主持了上海市伤科研究所(现为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使中医伤科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治病机理,改进伤科药物配制,促进伤科事业更上一层楼。魏指薪同时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担任祖国医学教研室主任,致力于教学研究工作。他积三十余年的伤科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体会,言传身教,为祖国培养了许多骨伤科优秀人才,而且在祖国医学上形成和发扬了魏氏伤科学术流派,厥功尤伟。
    伤科研究所成立不久,魏指薪教授和其他同志共同研究了外用碎骨丹、内服骨科丹的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经过动物实验,用药组二周所获骨痂相当于单纯用石膏固定三周的骨痂;从临床疗效观察,用中药外敷和内服,外加固定式牵引,可以大大缩短疗程,达到很好的疗效。实验证明,用魏氏中医中药手法对于加速骨折愈合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魏指薪还进行中医中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研制成有效方药及成药黑虎丹,取得显著疗效,受到病家欢迎。对此,他进行了总结,并撰写成学术论文。
    1960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出版了《伤科论文汇编》第一辑。魏指薪撰写的《关节复位法》在书中刊出,其中对髋关节脱位在无麻醉下复位法,打破了历来的治疗常规。这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得到领导和骨科同道的重视,遂拍摄成教学电影予以推广,并作为研究资料加以保存。
    魏指薪教授和骨科专家叶衍庆教授合作,中西医结合,在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及其治疗方面作了广泛的深入的研究,用现代医学知识加以科学分析,研究魏氏手法治疗的作用及原理,把经验上升为理论。
    魏指薪教授有意于把他毕生研究心得系统整理出魏氏伤科理论与实践一书,1966年初春曾邀请原《文汇报》编辑任嘉尧、蔡维伯两人,在他业余时间放弃休息,由魏老口述,任、蔡笔录整理。然而三四月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魏老遭难,被游斗批判,抄家扫地出门,刚开头的书稿也被抄走,荡然无存。魏老心愿,乃付诸流水。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魏指薪平反昭雪,澄清一切不实诬陷之词,恢复名誉。到1981年,魏指薪口述、李国衡执笔整理的《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一书问世。这本书充实了中医伤科学的内容,系统总结了魏氏伤科独特的治疗方法,为后辈学习和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当时魏老已八十六岁高龄了,差堪告慰晚年。晚景夕照明,洵非虚语。
    魏指薪献身于医疗保健事业,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怀和重视。他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三届、第四届人民代表,第五届市政协委员。1962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他作为列席代表受到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6年,魏指薪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并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委员、顾问。
    魏指薪行医垂七十春秋。他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医骨伤科教授、祖国医学教研室主任,瑞金医院伤科主任,上海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
    1984年8月30日,八十八岁高龄的魏老,心力交瘁,溘然谢世。临终前,他老人家还谆谆嘱咐女儿淑英、淑云,婿施家忠、李国衡,外孙施荣庭,勖勉他们一定要多学习、多看书,善于总结临床经验,注意培养人才,切不可满足现状,务必精益求精,把中医伤科推向更高水平;至于生活上,能够过得去就行了。
    魏指薪为祖国的卫生保健事业奉献一生,他的奋斗精神、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将流传久远,是医学界学习的榜样。
    1996年1月30日,是魏指薪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为缅怀他的求实创新精神、建立魏氏伤科学术流派和对中医学伤科的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卓越贡献,他的学生和同道们编纂了《魏指薪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一书,由周谷城题签,交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收集纪念文章十余篇、学术论文九十余篇,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学习魏氏伤科的经验体会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成果。这将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事业、振兴中医中药事业,提供良好的可贵的文献。
    魏老离开我们快十五年了。他谦和的风貌,仁蔼的音容,勤勤恳恳的耕耘奋进精神,依然在闪光不息。为人民服务的杏林圣手、伤科泰斗魏指薪教授永垂不朽!


发表于 2011/8/29 01: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樱宁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陈樱宁,现代道教学者、养生家(1880-1969年)。原名志祥、元善,字子修,道号圆顿子。后改名樱宁。安徽怀宁人。小时曾习中医。清末秀才。后毕业于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无意仕途,转习道术。为全真道龙门派居士。曾任仙学院教授及《仙学月刊》、《扬善月刊》主编,撰有道、医论文多篇。后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及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等职。并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传授静功疗法。撰有《黄庭经讲义》、《灵源大道歌注解》、《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等,由后人结集者有《中华仙学》、《道教与养生》等书,较有影响。




  陈撄宁(1880-1969),近代道家,现代仙学创始人.
  陈撄宁先生,道号圆顿子,祖籍安徽怀宁县洪镇乡新陈埂人,世居安庆苏家巷。
  生于一八八○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子时。殁于一九六九年阳历五月廿五日下午七时(一说五月廿三日卯时)。父陈镜波先生为前清举人,先生十六岁(一八九五年)时曾考中秀才。
  一九○五年 (民国前六年)考上洋务大臣左宗棠在安庆开办之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在此曾受教于严复,后因病辍学。 一九一一年 (民国前一年)卅二岁,应其上海姊夫乔种珊医师之邀迁居上海,寄居乔家(先生赋闲或游访之经费主要来自乔先生之资助)。
  一九一六年 (民国五年)卅七岁,与上海尚贤妇孺科医师吴彝珠结婚,从此定居上海。
  一九二二至三二年(民国十一年至廿一,十年间),结合夫人吴彝珠、道友郑鼎臣、黄遂之、谢素云、高尧夫六人之财力智力,从事地元丹法之实验(地元分黄白术及上接天元服食之地元灵丹)。
  一九三三年 (民国廿二年)七月,五十四岁,配合张竹铭,协助出版扬善半月刊一九三六年 (民国廿五年)五十七岁,因夫人患病,辞去医职,夫妻迁居上海西郊梅陇镇南石桥,以为夫人养病。
  一九三七年 (民国廿六年)五十八岁,寄居于外甥女婿上海浦柀χ袑W校长张嘉寿家(张为外甥女乔馥玖之夫)。
  一九三八年 (民国廿七年)五月,五十九岁,成立仙学院。仙学院成立前后,参与之学生约数十员,其中较亲近者,干道有张竹铭、汪伯英、吴无馀、吴竹园、邓雨苍、周缉光、杨逢启、张彗岩、高克恭、曹昌棋、洪太庵(菲律宾)、沈霖生、孙镜阳(二者后来迁居香港)、袁介圭(一九四七年来台湾);坤道有:朱昌亚、陈悟玄、赵慧昭。
  一九三九年 (民国廿八年)六月,六十岁,配合汪伯英主编仙道月报。
  一九四五年 (民国卅四年)三月六十六岁,夫人吴彝珠去世。
  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三年(民国卅四至四二年)即六十六岁至七十四岁,此段期间,居无定所,往来于亲友、学生之间。由亲友、学生轮流奉养(一九四五年春住张嘉寿家,冬后住史剑光家,一九四九年冬再迁至张竹铭家。一九五一年再迁回张嘉寿家,一九五三年四月迁住杭州胡海牙家;一九四九年冬起常往来沪杭间。) 以上时间照顾先生生活起居者,主要之亲戚、学生(先生称学生为「朋友」)大概为:亲戚:张嘉寿,乔馥玖夫妇。学生:张竹铭,史剑光,谢筠寿,朱昌亚(人和医校校长),胡海牙。
  一九五三年 (民国四二年十月)七十四岁,经杭州文史馆馆长马浮之推荐,正式受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九五六年 (民国四五年十一月)七十七岁,审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等筹创成立道教协会,邀先生至北京任筹备委员。
  一九五七年 (民国四六年四月)七十八岁,第一届道教徒代表大会于北京召开,因胃溃疡卧病于杭州未能出席,但仍当选为中共第一届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一九五七年 (民国四六年冬)七十八岁,先生应邀赴杭州屏风山疗养院讲授静功疗养法。
  一九五七年 (民国四六年冬)七十八岁,北上任职,居住中国道教协会会所白云观。
  一九五八年 (民国四七年)七十九岁,任中共全国政治协会列席委员。
  一九六○年 (民国四九年)八十一岁,任中共全国政治协会委员。
  一九六一年 (民国五十年)八十二岁,当选为中共第二届道教协会理事长。
  一九六六年 (民国五五年)八十七岁,中共爆发文化大革命。
  一九六九年 (民国五八年)九十岁,于一九六九年五月廿五日下午七时在北京医院仙逝,享年八十九岁(虚岁九十岁)。
  论述部分:
  ⊙读古文龙虎上经书后⊙读浮黎鼻祖金药秘诀书后⊙吕祖参黄龙事考证,疑问,评议⊙辩楞严经十种仙⊙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论白虎首经⊙读知几子悟真篇集注随笔 ⊙史记老子传问题考证⊙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
  译注部分:⊙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 ⊙心印妙经通俗注解及金丹四百字注解(二书据袁介圭先生说,可能是先生之着,或经先生修润过)
  勘订部分:⊙琴火重光⊙女丹十则⊙女功正法⊙道窍谈,三车秘旨合刊 ⊙旁门小术录⊙天隐子⊙坐忘论 历代仙真向来男多女少,流传之女丹诀尤少,是故先生特别倡导女性学仙,除上述译注本,都属女丹诀外,其馀与朱昌亚医师论仙学书,答吕碧城女士三十六问,答江苏宝应陈悟玄女士,多次问答信函,都是历代以来,最精辟最清楚最浅\显 之理论与功法,值得有意习仙之女性同胞,努力诵读及奉行。
  未留传部分:⊙参同契讲述资料(或谓另有悟真篇讲义,但袁介圭先生说,仙学院时期,陈先生 并不曾讲解「悟真篇」,恐系讹传。)⊙外丹黄白术实验心得⊙内经,灵枢,素问讲义,及针灸辞典初稿
  学术思想 《仙道月报》《扬善半月刊》中有关仙道学术思想
  ⊙神仙家宗旨,要与造化争权,逆天行事,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也。
  ⊙静坐的工夫,一大半是用以对付肉体上气血之浮动,颇有合于老子「重为轻根」 及「虚心实腹」之玄义。常见许多医药所不能愈之病症,赖静坐而获奇效者,即就治疗一端而论,已无古今之别。若再论及内丹修炼,专恃静坐,固不能有成,鄙弃静坐,亦不能见效,今人如此,古人亦莫不如此。
  ⊙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惟有陈希夷、邵康 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即是此派,亦即顿所「私淑」,而且乐为介绍者。
  ⊙吾等研究仙学,不是弘扬宗教。我们注重长生的意思,不是贪恋这个地球上有何 等快乐,要永远享受。实在因为将来全地球人类,都不免恐怖与痛苦,想救拔他们,非有神通不可;想感化他们,亦非有神通不可。空口说白话,是无济于事。但是修炼神通,必定先经过长生这个阶段。倘若不能长生,绝没有真的神通发现。仙学这一门,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下去的。果能把自己肉体上普通之生理改变过来, 神通自然就易于成就了。
  ⊙因为希望体证得之神通,消灭科学战争之利器,不得不注重实验,谢绝空谈,只 讲物侃ψ兓??恢v心性玄言,故异于三教一贯。因欲联络全国超等人才,同修同证,共以伟大神通力,挽救此世界末日之厄运\,非但不赞成往生西方,并且不许升天,不许作自了汉,不许厌恶此世界之苦而求脱离,不许欣慕彼世界之乐而思趋附,故异于往昔前辈神仙之宗旨。
  ⊙吾国仙道,始于黄帝,乃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学术,对于儒教无甚关系,而比较老庄之道,亦有不同。神仙一派,极端自由,早已跳出佛教六道轮回之外。仙学是在三教范围以外独立的一种科学,无论那一教信徒,学此术,更觉适宜,因彼等脑筋中不沾染迷信之色彩,用纯粹的科学精神,从事于此,其进步更快也。
  ⊙我平日教人的「玄关一窍」,简直可以和上帝争权,与仙佛并驾,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做得好时,真能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然而我的玄关,却不可以随便乱传于人,须看准是一个载道之器,方许向他点破,不许拿口诀当人情送,不许把传道当生意做,历代以来传授,皆是如此慎重。
  ⊙对于尚有俗务在身的修士,于世法宜采进取主义,对于出世法,宜采保守主义,只求能不沾染一切恶习,不使精气神作无谓之消耗,不使堕入室家之累而难以自拔。一方面为社会尽相当之职责,一方面乘时储蓄充分之财力,预备将来实行修道之经费,若有馀力,尚可帮助同志之人,岂不甚善。
  ⊙仙学在今日,实未便墨守成规,而有随时代演变与改进之必要,对于仙学是抱定一种试验性侃Γ?视袝r依口诀行事,有时又变通办理,独出心裁,不依口诀。
  对于地元丹法,曾两次临炉实验,所以失败,乃受两次沪战之影响,第一次南北之战(民国十三年齐卢之战),第二次中日之战(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之沪战)。彼时因战事而致家破人亡者,不可胜数,烧炼外丹道友四五人,虽幸免波及,然大局已非,不能安心炼矣。费时十载光阴,并千百次试验之结果,只有两句话可以奉告: 「红铜确能变为白银,但不免于亏本。」
  ⊙三元丹法地元丹法—证明红铜确能变为白银,死砂干汞,更不成问题,然亦仅能到此程度而止,后来惜未能继续下去。 人元丹法—言明此术确有捷效,但「参同」、「悟真」之本文虽可信,而各家注解则不可信者实多。天元丹法—证明「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之语,绝非欺人者。但其入门手法,亦有上中下三等,故见效之快慢,用功之巧拙,遂由此而分。伍柳一派,不是上乘,惟李清庵、陈虚白、黄元吉,诸公庶几近之。
  ⊙吾国人性习,喜空言而畏实践,故特别欢迎大乘而厌恶小乘。因为小乘佛教虽不敢说绝对能免除老病死诸苦,却也要做一番工夫。试观魏晋之间,何晏、王弼、王衍诸公,放弃世务,专谈玄理,蔚成风气,遂以清谈误国。此即大乘佛教之前驱。宋儒虽极力排佛,但说到心性二字,总与佛教纠缠不清,甚至堕入佛教大乘经义圈 套中而不自觉。明排之,适以暗助之。而大乘佛教遂俨然把握着吾国人心性界无上之权威。
  ⊙儒释道仙,四家宗旨不同 儒家见解:认为人生是经常的,所以宗旨在维持现状,而不准矜奇标异,因此人生永无进化之可言。释家见解:认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专求正觉(这是佛教的本旨,其馀是枝叶),而抹煞现实的人生。因此学理与事实,常相冲突,难以协调。道家见解:认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极端放任,而标榜清静无为,以致末流陷于萎靡不振,颓废自甘。 仙家见解:认为人生是缺憾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致思想与行为,往往惊世骇俗。非但儒道释三家不能融和,即道家与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隶一种旗帜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难以强同。



扩展阅读:
  • 1
    陈樱宁吧,一代大师陈撄宁一文


发表于 2011/8/29 01: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少波
目录
人物简介 个人荣誉 人物大事记 专著出版 个人荣誉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李少波教授秉承“济人救世”的三圣道思想精神,一生致力于中医内科、针灸和
李少波百岁

真气运行学术的潜心研究和实践诊疗。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始,长期从事中医内科、针灸诊疗工作,医德医术颇受好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多年的自身实践,临床观察,科学研究,创立了以“中医预防”为核心思想的真气运行法,以其独特的疗效而蜚声海内外。并尽毕生心血构建了真气运行学术体系,试图补充<<黄帝内经>>"师之隐之"的第七卷“全真导气”内容,揭示上古真人之奉生秘技,为祖国传统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把祖国这一医学魂宝广为推广传播,带给民众健康益智的福音,从而开创了医学史上以真法调控之先河,成就了医学养生史上的一代伟业!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1、2005年初,入选《中国传世通鉴》。
  2、2004年12月,被甘肃省政府评选为“名中医”。
  3、2000年2月,被中国世纪专家传略委员会入选为《中国世纪专家传略》。
  4、1996年8月,入选《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
  5、1994年,被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编入《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
  6、1987年,入编《甘肃省教育人名录》。
  7、1979年被兰州大学、甘肃老年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8、1978年被遴选为甘肃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编辑本段人物大事记  1、2005年2月,要邀担任马来西亚真气运行学会永久名誉顾问。
  2、1994年5月,经卫生部中医局批准,在杭州组织成立中国民医协会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并出任主任委员。
  3、1992年,经甘肃省科技厅(原省科委)批准,组织成立了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并亲任所长。
  4、1987年年6月,被评聘为中医主任医师。
  5、1983年在江西省中医院主持开展真气运行法科学研究。
  6、1982年策划、主持成立了甘肃省中医学院真气运行研究所,并任所长。
  7、1979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工作,任职针灸系主任教师。
  8、1978年晋升为甘肃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9、1978年真气运行法作为甘肃省政府卫生厅的首批科研项目上马,由李教授组织实施近4年的科学实验和临床观察。
  10、1975年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甘肃省分会真气运行法研究会会长。
  11、1961年在甘肃省中医院任主治医师,门诊部针灸室主任。同时,成立真法治疗室,亲任主任。
  12、1953年3月至1961年8月,在甘肃甘南卓尼、临潭人民医院任门诊部主任。
  13、 还曾历任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华医学理事及顾问、中华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委员兼顾问、中国气功研究会委员会顾问、中华气功进修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气功与科学》编委会顾问等职务。
  三、发表论文
  1、1989、1991和1998年,先后3次在兰州和杭州举办了全国真气运行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和临床科研报告达100多篇。
  2、1995年12月,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名医名论要览》发表论文《人体生命活动模式》。
  3、1990年荣获陕西气功功能态电磁辐射发光现象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
  4、《真气运行法理论基础》获甘肃省卫生厅1983—1985年度皇甫谧中医药学优秀论著奖。
  5、 1983年始,《真气运行法实践》、《真气运行法形成始末》、《增进人体生理有序化程度》、《真气运行法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对真气运行者电磁辐射的初步观测》等论文被入选甘肃中医学院医学资料汇编。
  6、1964年《意守丹田及其它》论文,在《甘肃日报》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编辑本段专著出版  1、2002年6月,《真气运行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使真气运行理论学术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2、2001年3月,《真气运行学》由新加坡真气运行法学会出版。
  3、1995年7月,《真气运行论》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4、 1990年11月,著作编写并演示科教电视系列片《真气运行法》,由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5、1989年5月,《增订真气运行法》由新加坡易学会出版。
  6、1986年7月,《增订真气运行法》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发行,两次改版,多次重印,和《真气运行法》累计总印数达上百万册。
  7、 1979年始,《真气运行法》分别由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科技出版社发行,两次改版,多次重印。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以“真气运行法”为主的真气运行学术先后荣获了甘肃省卫生厅临床验证科技二等奖等十多个省级与国家级奖项。详见本站“荣誉嘉许 >> 真学荣誉”。



扩展阅读:
发表于 2011/8/29 02: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经梧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李经梧

一代太极宗师李经梧,1912年5月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过西村。1927年与孙枫秋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学弥宗拳。三十年代初来京先后拜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三位太极拳大师学习吴式和陈式太极拳,并得到师叔王子贡的教导。1941年任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建国后,积极参与宣传普及开展国家编定的太极拳套路。




目录
人物生平 李经梧自传 人物生平 李经梧自传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方面尽得其精奥,登堂入室,一时名噪京、津、哈等大城市、于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
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

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并获优秀奖。以后,专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59年曾任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并兼任中央部级机关等单位的太极拳教练。同期,在国家体委主持下拍摄成我国第一部电影教学记录片《简化太极拳》。1958年受国家体委的委托,与唐豪,李建华,陈照奎,等人合作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
  1959年7月调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拳师,同年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裁判工作。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人大代表、省运动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秦皇岛市武协主席和政协常委、北戴河政协副主席等荣誉职务。1994年被评为北京吴式太极拳顾问,武当拳法研究会的研究员。
  1964年10月在《体育报》发表《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一文。八十年代初著有《太极内功》及吴式、陈式、推手等内容的录相带。九十年代著有《李经梧陈吴太极拳集》一书。退休后,仍坚持研技教徒,培育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体育医疗事业培养造就人材。其弟子谷平海、冯志明曾于1989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获太极推手56公斤级和70公斤级冠、亚军。另外,其他的弟子如李树骏(次子),王大勇、吕德和、项国员、周树生、潘淑仪、陈湘陵、梁宝根、赵振生、刘亚非、徐徒翔、刘兴基等人都在武术事业中做出成绩和享有名气。至今有门徒800余人,再传弟子数百人遍及全国各地。
编辑本段李经梧自传少年  余祖籍山东掖县。十四岁至哈尔滨谋生。因居处简陋,难御风寒,至罹风湿症,延医无效,转而习武与疾病抗争,遂与武术结缘,至今己六十五年矣。余十七岁在哈尔滨拜刘子源先生为师,习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短,顽疾逐渐痊愈。武技亦有小成。后闻人云太极拳至为精妙,余心向往之。然苦无师授。后有幸辗转入京、才得遂夙愿。 拜师  余廿十七岁拜赵铁庵先生为师习吴式太极拳。赵师乃吴式太极拳传人王茂斋、吴鉴泉两位大师之亲传弟子。蒙赵师悉心传余拳技与推手,又以《太极拳秘笈》相授,遂决定余一生从武之路。 三十年代  北京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设有太极拳研究会,余曾任该研究会理事。每晨到太庙练拳,又得到拳师杨禹廷先生的指点传授。杨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细腻,为人正直诚恳。余敬慕杨禹廷先生之拳技与武德,于赵师谢世后又拜在场禹廷先生门下。在太极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见长的王茂斋大师之于王子英师叔的悉心指点。在老师和师叔的教导下,使余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太极拳基础。 四十年代初  余闻陈式太极拳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传艺,余仰慕陈式拳的的“缠丝劲”,再拜陈发抖先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和陈式推手。余除按时去陈师处习拳外.还每周二次专接陈师来敝舍授艺(旧称“教馆”),甚得陈师厚爱。口传心授,历十数载.直至一九五七年陈师仙逝而止。 五十年代  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普及太圾拳.并以杨式为基础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极拳和“廿四式”简化太极拳。余在参与推广工作中.遂又学到了杨式拳的手法和劲路。国家体委以余之掌架,特邀拍摄了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 六十年代初  余又与友人交流互学,研习了孙式太极拳的手法和劲路。对于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余悉心揣摩了各自的劲路,受益匪浅。有的习武者认为学拳以精于一家为善,这也许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本人来说,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余均博而采之。尝有友人观余之行拳和推手,谓余:身架工整、柔韧、雄浑而潇洒;听劲至灵,应变之速,已臻应物自然之境界。此或过誉之辞,若谓得其一二,则全赖四家拳技之共同滋养也。
李经梧

余本原从它业,武术乃业余爱好。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家对武术之重视,余遂成为武术专业人员。一九五六年余在北京市和全国性两次太极拳赛事中夺魁之后,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先后安排余在铁道部、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市体校等单位任太极拳教练。并曾出任过北京市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全国武术裁判。为普及太极拳,培养师资和运动员做了一定贡献。
  一九五八年,受国家体委委托,由余和李剑华、李天骥、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同志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太极拳”传统一路动作说明,由余和李剑华同志执笔、由陈照奎拍插图照。完稿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此稿由顾留馨同志带走,在后来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被采用。
  在五十年代,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住院者均为县团级以上干部。为把太极拳用于医疗保健事业,秦皇岛市委决定调余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教。余到任后,除教授住院疗养员学拳外,并办培训班数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普及太极拳的师资和骨干,从余学拳者逾万人,众弟子中,以秦皇岛太极拳协会王大勇和新建村武术队王凤锁出众,他们为河北省的太极拳事业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
  一九六零年,由余口述,余的学生张天戈执笔整理了余的《太极内功》。初作为教学用内部资料,后于一九八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而公诸于世。一九六四年余写出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发表于一九六四年十月廿一日《体育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花齐放、百废待兴。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风气日盛。太极拳运动在一度沉寂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过去从余学过太极拳的一些有成就之士,以及慕名带艺求师者,纷纷投贴拜师,余只好俯就。数年中,余在全国各地之入室弟子己达七十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余退休后,常有学生来家问难求教,欣然与之切磋,兴趣盎然,绝无退休后的孤寂之感。此亦因习武得来晚年之乐趣。 近年来  近数年来,学生们屡次请求将余数十年练拳、教拳之心得付诸文字。余知此举绝非易事,均婉言谢绝。一九九零年余八十寿庆之后,此种请求愈加强烈,并称此为“功德无量”之举。余如再次谢绝,恐担“保守”之嫌。故勉从所请,编成此集,拟名为《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此集编入余少壮时拜师所学之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内功。拳、械、推手诸篇均由余之学生王大勇、吕德和两人执笔,由余审修定稿。《太极内功》一篇,采用余一九六零年口述的《太极内功》中“练功心得”一章,并做了部分删修和补充。
  谨将以上呈献给太极拳爱好者诸君。
  余已届耄耋之年,虽身体粗安,然执笔实难,故本集中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深望同道诸家不吝赐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原中顾委常委、中国武协名誉主席李德生同志的亲切关怀,并为之题词。
  本书还承于植元先生题写书名,张文广、李天骥、王培生、冯志强、门惠丰、李德印、李秉慈等同志题词或写序,孟康光先生绘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八十二岁叟 李经梧



扩展阅读:
发表于 2011/8/29 1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岁武术家李静轩先生收徒仪式昨日在济举行 (2009-06-15 20:04:06) 转载

标签: 百岁武术家李静轩老师收徒仪式分类: 武术天地

百岁武术家李静轩先生收徒仪式昨日在济举行
赞语:                                 
人活百岁堪称仙,超然物外为圣贤。
德艺双馨传道艺,潇洒人生越百年。
    著名武术家李静轩老先生生于上个世纪初,经历过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朝代,至今已经过了一百零三岁了。在中国人的印象里,人活百岁,是非常难得的,这要看人的造化和修行。当然,在现代社会里,百岁老人已经很多了,但象李老这样的老人,我敢说,不光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因为他在一百零三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常人都称过百岁的老人为仙的年龄,还在收徒弟。昨天在济南,又举行了《百岁武林泰斗李静轩先生收徒仪式》。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百岁传奇》系列节目,百岁武术家李静轩老先生作为这档央视系列节目的首期播放,且又进行了重播。据说李老这期节目的收视率在同档节目中占第一位。由此可见李老一生的习武传艺和与命运抗争的传奇经历在观众中的分量。节目播出后,前来要求向李静轩老师学艺和拜师的人们,那简直就是趋之若鹜啊。李老在众多求师的人们中间,经过仔细挑选、慎重考虑,选中六人接受为入门弟子。
    昨天,我作为《百岁武林泰斗李静轩先生收徒仪式》的主持人,目睹了仪式的全过程。李静轩老师那百岁武术家的精神状态和整个仪式的热烈场面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场面非常激动人心和感人。
    参加李静轩老师收徒仪式的大部分是李老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李老的学生,济南武林同仁和媒体的朋友。这中间,有政界、军界的领导,有商界的成功人士,有工人,有农民,还有民营企业家,等等。
    收徒仪式会场正面悬挂横幅,上书《百岁武林泰斗李静轩先生收徒仪式》,横幅下面的悬挂着形意拳创始人李洛能先生八大弟子之一李镜斋先生的高足、人称“黑白鹞子”的著名形意拳家、一代宗师李向左师爷的画象。
    上午十一时,103岁的李静轩老师和94岁的师母两人在众人热烈的欢迎掌声中步入收徒仪式会场。
    百岁武术家李静轩老先生脸色红润,神采飞扬,满面春风,步履矫健,频频向前来参加仪式的弟子和朋友们招手示意。老师和师母坐定之后,大家纷纷上前与两位老前辈握手问好,表示祝贺。两位老人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时间,整个仪式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大家的欢笑声中,主持人示意大家安静,然后高声诵读仪式赞语:
人活百岁堪称仙,超然物外为圣贤。
德艺双馨传道艺,潇洒人生越百年。
     接着,主持人宣布《百岁武林泰斗李静轩先生收徒仪式》正式开始。
    这次共有六位弟子拜师,成为李静轩老师的入门弟子、形意拳的第五世传人。
    六位新入门的弟子简况如下:
    孙建宝,男,1964年生人,山东泰安人,17岁即随李静轩老师练习形意拳。
    张景泉,男,1955年生人,山东桓台人,1994年起跟随李静轩老师学习形意拳。
    于俊江,男,1955年生人,山东济南人,2001年起跟随李静轩老师学习形意拳。
    王  运,男,1955年生人,山东济南人,2005年起跟随李静轩老师学习形意拳。
    于忠英,女,1965年生人,山东茌平人,2007年起跟随李静轩老师学习形意拳。
    李静轩老师首先燃香三支,带领全体参加仪式的人员,向李向左师祖三鞠躬。
    然后,济南英雄山形意拳辅导总站的领导讲话和介绍六位拜师人的情况。拜师人代表向李静轩老师表达心意。六位拜师人决心学习老师高尚的武德和精湛的拳艺,练好形意拳和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中华国粹。
    在主持人的高声唱和中,六位拜师人一一向老恩师呈递拜师贴、向老师和师母行叩拜礼、敬茶。老师向新入门的弟子逐一颁发入门证书。新入门弟子拜见同门师兄,与同们师兄们互相抱拳行礼。
    拜师大礼成。众位师兄纷纷向新入门的弟子祝贺。
    李静轩老师讲话,鼓励新入门的弟子一定要努力练功,把形意拳和中华武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国粹继承发扬广大。
    下面是这次收徒仪式过程中的精彩画面。
(上图)收徒仪式现场。
(上图)李老讲话,记者们纷纷上前拍摄。
(上图)弟子向老师和师母敬茶。
(上图)李老弟子、少林寺德昭大师致辞。
(上图)李老弟子、形意名家刘刚先生介绍新入门弟子。
(上图)六名新入门弟子。
(上图)主持人与恩师和师母合影。
(上图)著名武术家李仓先生夫妇二人与父母亲合影。
(上图)李静轩老师在拟颁发的入门证书上签名。
(上图)李静轩老师的得意弟子张玉仓(右)、刘刚与恩师和师母合影。
(上图)著名形意拳家于承银先生及夫人与李老师和师母合影。
(上图)李静轩老师的弟子秦志勇与恩师和师母合影。
(上图)本次仪式的主持人形意爱好者先生。

发表于 2011/8/29 13: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山近百岁坤道李诚玉羽化



(2003-02-17 16:09:47)                            
    新华网湖北频道2月17日电  2003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凌晨5时57分,武当山近百岁坤道李诚玉因病羽化,将于农历正月18日安葬于武当山紫霄宫东侧墓地。     李诚玉于1909年农历6月27日出生在湖北省郧阳府(现郧县)十字街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家贫,李诚玉6岁时给人当童养媳,17岁结婚,婚后三年得痨病,后到武当山求神“护佑”,被武当山道人张至慎治好。为报再生之恩,27岁时她劝夫另娶,自己出家武当山,被纳为武当山龙门派第24代弟子,先后在金花树、净乐宫、张爷庙、紫霄等宫观居住修行。     文革中由于党的宗教政策得不到落实,李诚玉被赶出金花树,流落到武当山宫观屋檐居住,腿被摔残,她的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迫切渴望落实宗教政策,头发都急白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国家先后拨出近亿元修复了一批武当山文物古建筑,道人生活也得到了妥善安排。特别是1994年,国家花上百万元为玉虚宫遗址清淤。李诚玉也搬回玉虚宫玄帝殿,经道协批准她收了徒弟,使她又恢复了原有的生活规律,文革前国家每月补助她生活费6元,现武当山道协每月补助她生活费200元。1997年,记者采访李诚玉时,她说:“现在党的宗教政策好,使我心安理得修行。”     记者曾于1997年采访李诚玉时,时年73岁的坤道阮心莲说:“1993年秋,我给师父李诚玉梳头时,发现师傅头部后脑勺左边有一块核桃大地方的头发从根部开始变黑了,就惊讶地说‘师傅,您头发在变黑了’。师傅听后说我瞎说,我就拔了几根头发给师傅看,师傅一看,头发的根部有3寸多长是黑的,头发稍上面是白的,师傅这才相信。此后几年间,师傅的白发逐步由脑后向前变黑,并且由稀松增密,头发结的咎由原来核桃大,1997年变成柿饼大。”当时据出家拜师12年的年轻道姑小陈介绍,师爷(指李诚玉),一年只在夏季、春节时洗一次头,但师爷经常用木制篦子轻轻的篦头发。她从不用香皂、洗发液洗头洗脸,别人送她的香皂和洗发液她都给了别人。当时,据十堰市太和医院主任医师杨善章诊断,李诚玉的血压在130-70之间,心跳每分钟70次,由此,血压比较好,心肺正常。当时据武当山下著名民间老中医方运珍切脉,李诚玉的脉博跳动健康,经观察,当时李诚玉的头发由根部逐渐返青(变黑),皮肤细白光滑柔润,耳聪目明,能穿针引线,牙齿能食爆炒的蚕豆粒、红薯干、烙的焦饼,思维敏捷,身体刚强,说话响亮,精神乐观。为此,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客和有关医学专家慕名拜访,询问养生之道。     记者曾多次采访李诚玉,她告诉记者,在长期的修行岁月中,特别是因其在文革流离生活中腿被摔残,行动不便,她总结出了一套养生之道:     一是她长期坚持打坐(即将两脚交叉扳至大腿根部,脚掌面朝天)。她认为:“静养我心”能延年益寿。通过打坐静心运气,达到调身、调吸(呼吸)、调心,达到一种与自然融合一体、“天人合一”的高级虚无状态,将打坐作为道家养身的一种上乘内功。     二是长期坚持练寿杖、玩二连环、打文太极。她说,久坐也伤身体,所以打坐久了,玩玩长寿杖,也是劳逸结合。她的长寿杖,是一种树杆上长满优美凸节、质地坚硬沉重的木料,长尺余,重9两。练杖时,她不停地将寿杖抛起翻一个跟头,迅速用手接住,每次往返上百下,通过手的活动,带动整个身体的锻炼,从而起到强身运动作用。李诚玉的胳膊上套有一碗口粗木质二连圆环,锻炼时将手臂上扬,不停转动,使二连环顺着手脖转动的方向也不停地转动,二连环发出悦耳的响声,既可在打坐时达到提神作用,又可锻炼身体。文太极是一种活动量较小,动作优美、文雅的太极拳活动,能促进强身健体。     三是饮食有节,注意营养平衡。生活上,她坚持少食油盐,多食粗粮,以淡食蔬菜为主,爱吃玉米糊、豆腐和野菜,不食鸡蛋、韭、葱、蒜、芥菜、不沾烟酒肉。她认为饮食莫嫌滋味淡,淡中滋味长,切不可贪口福、贪香香(好吃的食品)、暴饮暴食。她认为淡食会使脑清心明,神旺体健。     四是注意自我保健。她的要诀是:一要心情开朗,常乐身体素质高。她说,在生活中对事物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清心寡欲,不欲已悲。二要坚持中草药保健。尝百草,除百病。几十年来,坚持挖野菜,有马齿菜、一把蒿、苦菜花、地明菜等,即可当菜食,又有健身的药用价值。每年端午节她都用一种叫“猫儿眼”的草药熬水喝,清热消毒。三则坚持叩牙,振动牙根可起到固齿作用。四则练眼功,每天早晚坚持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眼珠正反转圈,然后心静眼闭,浑身放松,贵在坚持,既可防止眼睛近视老花,又可保持耳聪目明。五则坚持做鼻操。即用大拇指擂鼻根,每次二三十下,可预防感冒。     李诚玉生前,有不少记者慕名采访她,作过不少的报道,特别是在她的长寿上,有的报道她108岁,有的报道她117岁,有的报道她120多岁。但记者于1997年采访她时,经查有关档案资料,据1965年9月7日均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适当集中佛、道教徒和生活安置处理意见的请示》(65)均会办字第010号文件中附表记载:“净乐宫李诚玉,女,56岁,月补6元,全年72元”(武当山所在的十堰市所辖的丹江口市原名均县),加其他调查资料表明,记者曾于1997年报道“三十年白发,五年间反青,武当山88岁坤道李诚玉年老返童”,先后被香港《文汇报》1997年8月23日和武汉晚报1997年9月6日刊登。(袁正洪)

发表于 2011/8/29 13: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4 02:47 编辑

Post By:2010-7-13 12:40: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由 作者“老均州”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转贴》

2003年1月14日凌晨5时,道教圣地武当山玄门派第24代弟子,时年118岁的坤道(道姑)李诚玉在玉虚宫坐(羽)化。据资料显示,李诚玉是武当山有记载的长寿道人之一,是建国后第一个坐(羽)化而逝的道人。18日,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道教协会按照道教习俗,将李诚玉安葬在紫霄宫道人墓地。
  一、一生坎坷修得百年道
1月29日下午,笔者在玉虚宫见到刚从紫霄宫为李诚玉圆坟归来的黄天才。据现年81岁的黄老先生介绍,李诚玉是她姨妈,同他一个属相,属狗,比她大三轮。黄老先生的母亲是中年得子,36岁时,夫妻双亡,当时他只有1岁多,是姨妈李诚玉将他抚养成人。李诚玉于1885年(光绪10年)许配给当地一乡绅当二房童养媳,在婆家受尽大房欺负,不到三年染上痨病,久治不愈,后到武当山求神“护佑”,被武当山丹派23代高道张至慎道长治好。为报再生之恩,李诚玉出家武当山,被武当山纳为玄门派第24代弟子,在玉虚宫张爷庙居住修行。解放初,先后在金花树、净乐宫、紫霄宫修行不止。文革期间道人被疏散或遣返回乡还俗,李诚玉坚持留教。1968年丹江水库建成,净乐宫被淹没,李诚玉又返回玉虚宫张爷庙,靠捡破烂儿、打柴为生。
上世纪70年代初,东风汽车公司将玉虚宫两宫及张爷庙拆除,在庙观内兴建工厂,为了保住庙宇,李诚玉同建厂指挥部据理力争。由于劳累过度,已80多岁的李诚玉从楼梯滑下,跌断右脚。尽管如此,李诚玉仍坚持同建厂者交涉要求恢复张爷庙。1989年,一次意外跌跤使李诚玉双脚大腿骨脱骨突出,虽经武当山道教协会全力救治,仍不幸瘫痪,武当山道教协会决定将其安置在紫宵宫内居住。为了保护玉虚宫建筑群免遭破坏,李诚玉带着弟子在玉虚宫山门口大门洞内居住了整整10年,1994年迁入玉虚宫父母殿直到羽化。
  二、心静独悟“天人合一”
与李诚玉形影不离的是一根尺余长的寿杖。这根寿杖是师父张至慎传给她的,师父告诉她自己从师时,同师爷张至慎的师父上观修炼,时逢兵荒马乱,师徒二人靠挖野菜度日。一日师父问她最想吃啥,她告诉师父最想吃碗小麦面籽,说话时有位香客正在求神。数日后师徒二人下山刚好路过这位香客家,被其认出,香客就到邻家借了小麦面做好面籽请两位用,张至慎兴高采烈将面籽给师父端去,不料师父将面籽拨在旁边一棵白蒿(一种木质蒿)树上,诉责张至慎贪图口福。张至慎在道期间终以此为戒。数年后,故地重游,发现被师父拨面籽的白蒿杆长满了漂亮的大小不一的白色小疙瘩,很是奇怪,就砍掉蒿树做了两根寿杖,一根自己用,一根送给了弟子李诚玉,以告诫静心修道。李诚玉在练杖时,不停的将寿杖抛起翻一个跟头,迅速用手接住,每天练三次,每次上百下。李诚玉练功时还有一件宝,即一个手脖上二个木质连环圈,在练寿杖时手臂上扬,使二个连环圈顺着手脖不停地转动,发出悦耳响声,她将这两件“宝”融入“文太极”中,练习得得心应手。叩牙、练眼功、做早操亦是她每天必练的功夫,正是如此,才练就百岁老人返老还童的奇事。
李诚玉是个很豁达的道姑,笔者曾无数次拜访过她,在交流中得知,她的长生之道在于“静”,她认为“静养我心,能延年益寿”,将打坐作为养身的一种上乘内功。而打坐则须静且有耐力。从出家起,李诚玉坚持练打坐从不中断,即使双腿瘫痪仍坚持不止,每天打坐至少6个小时,最长从早6时到晚8时,打坐14个小时,直到在瘫痪后,终于炼成两腿交叉扳至大腿根部,脚掌朝天的“金腿坐功”,达到了打坐静心运气,通过运气调身、调吸(呼吸)、调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据从1984年开始跟随李诚玉的79岁弟子阮姑介绍,李诚玉一天不练功就感到身体不舒,提不上气,在病重期间只要让她打坐,病情就会好转。
清心寡欲是李诚玉的座右铭。在饮食上她认为饮食莫嫌滋味淡,淡中滋味长,淡食会使胸清心明,神旺健体。她除不食被道家称为腥(烟酒类)和荤(葱、韭、蒜)外,坚持少食油盐,以淡食蔬菜为主,一生最爱吃玉米糊和豆腐、野菜,一日三餐一餐不少,一餐只吃一碗,从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汤。吃野菜,用草药熬水喝,是她的习性,她常告诫弟子:尝百草,除百病。生活中,她追求的是清静无为,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遇事经得起,放得下,始终保持开朗的心情,即使在住窝棚、庙洞期间,老人也从未因自己食宿有过怨言,更没因自己向政府和道教组织提过要求。
  三、今生修得现时报
2月20日,笔者在玉虚宫父母殿见到现已79岁的坤道阮心莲,说起师父李诚玉,老人眼泪涮地流了下来,这位被大家尊为阮姑的老人,从1982年拜李诚玉为师,已整整跟随师父21个年头,从未离开半步。她说,师父是功成得道之人。为了证实师父是今生修得的现报,阮姑回忆说:1993年还未从山门门洞搬出时,我给师父梳头时,发现师父头部后脑勺左边有一块核桃大的地方,头发从根部开始变黑,此后逐步由脑后向前变黑,头发也比以前增密,直到羽化。从庙洞搬到父母殿后,师父发现嘴里又长出了新的牙齿,随后长出满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到羽化前仍能吃爆炒的蚕豆粒、红薯干和各种焦硬食物。阮姑称师父一生不糊涂,耳聪目明,能穿针引线,说话响亮,即使人们小声耳语她都能听清楚,而且思维敏捷,记忆力超众,大到数十年来宫观的道人姓名、出生地点,小到小名、出生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熟人的电话号码只要告诉她一次,她都能记住不忘。据同李诚玉同室休息的坤道周兴荣介绍,2月14日凌晨,师爷(指李诚玉)叫醒了他和阮姑等人,给她换上干净整洁的道袍,和番交待后,让大家出去,凌晨5时58分,烧香叩拜返回时,发现师爷手里拿着寿杖,端端正正打坐在床上已坐化。
在李诚玉生前居住的道房里,笔者见到一张1998年的《中国体育报》,上面一篇文章记述了有关医学专家对李诚玉的体检诊断记录:血压在70-130之间,心跳每分钟70次,结论为血压正常,心肺正常;据阮姑讲,武当山道教丹鼎派25代传人,80多岁的坤道祝华英道长给李诚玉切脉,亦证实李诚玉脉搏跳动健康;有关专家对李诚玉头发由根部返青,皮肤细白光滑柔润,牙齿洁白整齐的现象进行分析后称:“这一现象打破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强身健体的学说。李诚玉以静修之道返老还童现象当属人体运动学的一个谜”。
李诚玉苦心修道,修得正果,成为道人的楷模,其道教弟子达5000多人,最有影响的有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王光德道长、新加坡凌云殿主持庄水之,现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等国内外道教界知名人士。她的养生之道更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人和有关医学、体育(武术)专家慕名拜访,询问破译其养身之道。



发表于 2011/8/29 13: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4 02:46 编辑

体育新闻


福州南少林百岁拳师郭孔熙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zen/fzwb/20030412/GB/fzwb%5E7924%5E%5EWba09010.htm
  
  郭老先生是福州盖山郭宅村人,自幼酷爱武术,到处寻访名师,学得不少奇特功夫。他不仅数十年修身养性习武不断,而且培养了一批武林好手,弟子遍布海内外。
  记得1985年郭老以82岁高龄参加天津“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会上他除了表演极为少见的南少林器械“双头刀”,还表演了南少林稀有拳种———“女人拳”。此拳模仿古代妇女日常生活中的姿态,如:请安礼、左右梳头、修齐眉、两边戴耳环、前后照镜又戴花、左右缠脚、八岁女儿爱撒娇、十八姑娘会怕羞、八十婆婆脚吊吊、妇女指路标、挑花担、拜观音、观音坐莲花座等36个武术招式,他的表演妙趣横生,不时引起观众笑声和掌声。此次表演赛郭老荣获优秀奖。《中国体育报》、《工人日报》对此都先后作了报道。
  1986年12月,郭老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气功学术暨医学气功学术研究会成立大会。郭老与学生在会上表演了南少林内功铜颈及铁肚功(俗称“老虎吊”内功)。就是用绳子捆在表演者颈项上,然后用绳子将表演者吊起。悬空时,另一人握棍,用棍尖连续刺击表演者腹部,表演者安然无恙,场外爆发出如潮的掌声。
  1990年5月郭老应邀参加在福州举行的中日演武大会,在会上郭老表演稀有拳术“边基拳”,以其动之神速、静稳泰山、形神兼备、功修内外,受到海内外武术家高度评价。1990年11月,郭老应邀参加福州国际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与各国武术爱好者进行交流。时年87岁高龄的郭老先生现场能让参赛的加拿大人帕特里克用棍尖刺击郭老的腹部,郭老安然无恙。如非现场观看难以相信眼前惊人的一幕。
  今年2月5日,这位德高望重的民间南少林武术家度过百岁而无疾谢世。(游幼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