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金 刚 经 说 什 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
/ 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wanbingzhensuo
金 刚 经 说 什 么
[复制链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0: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吃饭穿衣
吃饭穿衣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
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
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
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
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
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
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
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
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
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
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
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
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
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
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
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
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
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
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实佛的衣服
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
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
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
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我
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
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
到了吃饭的时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著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
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
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
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
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
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
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
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和金刚经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著,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著,尤其为大乘入
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你看,那
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功啊!怎么修行
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
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
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
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
这件事而来的。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0: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
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
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
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
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
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
起。
善护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
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
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
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
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
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
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
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
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
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
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
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
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
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愁觅恨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
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
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
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
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
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
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
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
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
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
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
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
主题在那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1: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眼和发心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
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
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
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
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
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
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
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
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又到处
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人。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
「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
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
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
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
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
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
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权威 无主宰
无权威 无主宰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
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
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
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
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
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
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
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
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
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
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
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
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心如何住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
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
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
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
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
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
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
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乾脆俐落,一点都不
神秘。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
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
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
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
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
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
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
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来了。
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
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进入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
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设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才问的问
题,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汝
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也有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
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
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
「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
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
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我是问的这个。
他说你仔细听著,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
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的话,不是那么讲。如果我当演员,
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挂下来,慢慢说: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著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
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边就瞪住他。
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覆
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1: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
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
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是皈依,
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到念佛,有个笑话告诉年轻同学们知道,
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
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
么?儿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
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说: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义,实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过现在我们
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达到止、住的境界。
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一边也照样的胡思乱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
虽然有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
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
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不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
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1: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千三昧的定境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没有了,他会坐在那里七八
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弹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一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
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著,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
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
是后面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一切学佛,一切
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
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一点舒服而已。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
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
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
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
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
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
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
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
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
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
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
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
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藉
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又说住不
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都不行了,
何况其他。实际上,床□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
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
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
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
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
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步曲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
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学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说这话
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
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
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
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
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
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
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回复
举报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
/ 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