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金 刚 经 说 什 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
/ 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wanbingzhensuo
金 刚 经 说 什 么
[复制链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0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住和无所住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
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
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
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
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
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
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乾
乾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
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
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
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
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
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
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
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
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一切众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当你问怎么样安心时,就安心了。佛过了许久,看须菩提还是不懂,
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来讲一讲,因为那个时机过去了,禅宗所谓机,
这个禅机过去了,须菩提没有懂。现在第二步来讲了,佛说:我告诉你,一切菩萨摩诃
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的白衣大
士就是白衣菩萨。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在座
很多客家的同学,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说菩萨摩诃萨是倒装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萨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有一个
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么方法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现在先解释
什么叫众生?佛经里众生这个名辞,庄子先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生,并不是
单指人!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
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生命的动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
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
说要度一切众生。
「一切」两个字是没有范围的,任何东西都在一切之内。不过讲到众生这名辞,使
我想起几十年以前的一桩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学讲中国哲学,提到佛法讲众生,有一
个学生就提出来问:植物及矿物有没有包括在众生里头?我说:那是众生的依报,不是
正报,依报是附属的,同我们有连带关系。他说: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说它没有灵性!
我问他学什么的,他说他是学农的,我说你学农的问这个问题有点奇了。
我那个时侯年纪还轻,比较爱弄玄虚,就说:既然学农的,应该知道,含羞草根里
头有一水泡,人手的热气一接触,水就下降,叶子就像怕羞一样缩下去了。这是机械性,
并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觉。其实这是头一天晚上,跟一个学农的教授讨论含羞草听来的,
也可以说佛法有灵,知道第二天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吧!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谭子化书
谭子化书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
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现在佛学提出来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鸡、鸭等,
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了鱼、蚊子、苍蝇等。
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国古老的传说,真假不能确定,
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一变就是鹿,长一个头角的鹿,这些都是
化生。中国化生的书,几乎没有人肯去研究;道藏里有一本书就叫做化书,作者是谭子,
名谭峭,他学佛也学道,是有名的神仙。谭峭的父亲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学
的校长,地位很高,只有谭峭一个儿子。
可是谭峭十几岁离家出走,他父亲丢了这个儿子,很难过。后来过了一、二十年,
他回来了,身上穿个道士的衣服,拖个破鞋子,戴个破帽子,怪里怪气,嘻皮笑脸,就
像前几年那种嘻皮的样子。他回来劝父亲一块修道去,这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学问也非
常好。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的活下
去。他究竟仍然活著没有?说不定他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因为人家问
他,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首诗,也像是金刚经的偈子一样,很简单的,有禅宗的
境界:
线作长江扇作天 屐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 只在谭生□□□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么渺小,线就像长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
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踢拉拖起来走。屐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是代表道家的神仙
境界,蓬莱此去无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里。在那里啊?他说,只在
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手里拿个手杖,就在这里。这个道理也就等于佛告诉须菩提,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
不过谭子的化书很奇怪,讲了化生的道理以后,由科学再归到哲学,由哲学再归到
政治学,讲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别人,改变别人。他认为坏的时代,坏的世界,是
可以变化过来的,他的理论和哲学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讲到中国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中
国文化啊!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说连个影子都不知道啊!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色无色的众生
有色无色的众生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像,有
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
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
「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
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
「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侯给你看见,有时侯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
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指头在后面,脚后跟在
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
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
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著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
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
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
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哩范
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
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
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
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
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
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要认为人类
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
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
「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
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侯我们呆住,
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又入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
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兴的一个
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二百多年,还坐在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
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据说是入定了。有
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入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
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
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
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入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
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入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
入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入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
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
「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
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
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红福 清福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把它归成
十二类生命。他说:「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
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
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
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
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
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盘」。
涅盘是个名称,不要当成端盘子那个盘。涅盘是梵文音,有人翻译成中文叫它寂灭,
这样翻译不恰当,后来的人随便使用是不对的。因为寂灭好像很凄凉,只有一个清净,
其他什么都没有,灭掉了。「寂」是清清净净,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学佛结果变成学寂
灭,那不是很奇怪吗?那人生又何必呢?人生本来够苦了,再去学寂灭,苦上加苦,又
不是吃黄连,何必呢!后来又有人翻译成圆寂,圆满的清净。清净本来是好,可是有些
人,并不认识清净。
我经常说,佛法分两种,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
上,都市中,都是红尘。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
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现在汽车是排
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
「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其实「鸿福」这个字不大好,虽然文学境界不
错,但有骂人的味道!因为「鸿」像飞鸟一样飞掉了,那还有什么福啊!这个同音字用
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觉就用下去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
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
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
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
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
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
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在天上。
管它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
都拜到了。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一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
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
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
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
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
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地位
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由此看来,
涅盘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
实际上涅盘是个境界,就是涅盘经里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
了这个地方,永远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
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们这个几十年
肉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盘的境界。
罗汉的涅盘
涅盘分两类,「有余依涅盘」及「无余依涅盘」。
罗汉们得道,证得的是有余依涅盘;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之久,现在
很难有人相信这种事了。关于此事,让我们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路上的一个
传说,但他自己的笔记及大唐西域记里没有记载。当他走过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
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一个雪山地方时,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
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很长的头发。
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
的挖出一个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边叮叮
叮,慢慢的敲。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
自己自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牟
尼佛已经涅盘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来吧!玄奘法师拖住他的耳朵
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就是要出定找他,谁来通
知你出定呢?他说:这也对呀!玄奘法师说:你有办法出神离开这个身体吗?
出神并不容易,刚才讲那些修行人,坐了几十年都出不来。玄奘告诉他,自己要到
印度取经去,叫他到中国去投胎,将来作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到了大唐向那个最
大的宫殿去投胎当太子,等他回来。于是这个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后回来,见唐
太宗说到此事,要找这个来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后宫,当天没有太子出生,结果发
现武将尉迟恭家里那天生了一个侄子。原来那个罗汉来大唐投胎,看见尉迟恭的王府,
就错认为皇宫了。唐太宗把尉迟恭找来对他说:我要出家,但当皇帝不能出家,你就让
你家那个孩子代表我出家吧!
玄奘法师想,那个罗汉定力那么高,见面时应该认识我!岂知罗汉、菩萨也有隔阴
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对玄奘似曾相识,却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出家,当然可以,
但有三个条件,一车美女服侍他,一车酒肉,一车书。这就是后来玄奘法师的唯识传人
──窥基法师的故事,又称三车法师,此说也许是影射的戏论。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从这个故事我们就会了解,得到了那个清净、一念空的境界,
才能够入定;而且连身体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气侯的变化,甚至地球的各种物理变
化。那个罗汉是有功力的人,一念空掉就入定了。
但是念空可不是住啊!大家要特别注意,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
究竟的。玄奘挖出来的这个罗汉,就是住在这个空上,所以叫做有余依涅盘。余什么?
习气。因为他的习气没有变,所以转胎一来,功名、富贵、美人、香车,什么都要,这
是这个罗汉自己剩余的习气,维摩经上叫做结习未除。
有些学道学佛的朋友说:老师,你叫我来打坐,学佛,我是很高兴,就是有一个东
西丢不下。我说:那你就两打吧!打打牌,打打坐,都可以方便。因为他这个结习未除,
也就叫做有多余涅盘。其实我们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同学,都入了这个涅盘了,到这里来,
法师把木鱼一敲,打坐好好的,念头满空;等到两个鞋子下了楼,赶快找地方去打牌啊,
喝酒啊,就是有多余涅盘。
佛的涅盘
有余依涅盘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依涅盘是佛境界,是非常彻底的。佛说学佛
的人第一个发愿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盘而
灭度之」。所以,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
如果觉得自己很痛苦,又烦恼,没有大乘的愿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因为这是消
极的,逃避的,连罗汉境界都谈不上。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他说,学佛要这样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痛苦与烦
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
佛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
个观念。这是佛的愿力和胸襟,学佛先要学这个胸襟,就是说虽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心
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谦退到极点,他要度尽了一切的众生,而心胸
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它宗教解释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没有权威
性,非常平凡,很平实,只说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什么理由要如此呢?这是他加重语气。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相和我的观念
四相和我的观念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
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
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
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
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
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
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
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
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
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
「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是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
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子也是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
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
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
了……这都是因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
我相就起来了。感觉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
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著寿者
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要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
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
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
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
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
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
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
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
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
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
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三轮体空布施
这一段,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轮者不是车子的轮子。轮是形容词,
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布施的重要。金刚经现在开始讲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个眷属,就是布施。刚才这一段已经开始要讲布施,先说明三轮体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
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
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那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
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
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
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
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
著等弥勒菩萨下来。佛的这个精神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这里著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忘想烦恼降伏下去!
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因为须
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
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
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
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
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
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
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
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
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
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
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
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
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
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
应无所住。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化十二类生
转化十二类生
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说,很多年前,也曾经听我讲过这一段,除了我前面讲过的,好
像还有进一步的道理。其实,所谓进一步的道理就是:这个境界就是有愿力,一个大乘
菩萨发愿及菩萨行,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自觉没有做什么救苍生的事情。一个人救
人、利人是应该的,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这是指
外面行愿方面的。内心修持更须这样。我们自己学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
持方面,或者在静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许多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学各种的方法,打坐、守窍、修气脉转动,实际上,
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著而来,学佛的成就当然不会大
了。又如修净土念佛的朋友们,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举凡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
己细心检查心念才会发现。
关于卵生、湿生、化生、胎生等,我们上一次也分析过,人的生命里头,本身内在
就具备有这十二类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自
己活著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个人,活著为了面子、为了漂亮,人生时常是作给人家看,
或者作给儿女看的。
当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父母盯得很紧,他生气了,因为他是个独子,他告诉父
母:你少盯一点好不好,否则我不给你念书了。这个话也对啊!现在的青年考联考,好
像都是为了父母,为社会,为家庭。人是很可怜的,活了一辈子,一天吃三碗饭,只有
十分之三是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养自己身体中的卵生、湿生、化生吃
的。肠子里有蛔虫,身体中有各种细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众生,及各种的现像,
在我们人体的内部都统统有了。所以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左眼是太阳,是阳;右眼是
月亮,是阴;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
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又如身体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体内
部又有各种的生命,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包括精虫卵脏等等,这些都与禅定有关。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
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
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
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
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所以这位同学别著我讲这一面,认为我还留了一手,实际上这一面是讲实际功夫,
几乎没有人相信。普通金刚经这一段讲过去就算了,现在既然有人指出来,已经留不住
了,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这样,这是补充第三分。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三十二品偈颂
另外有人提出来,说我曾写过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偈颂,本来我不想讲,因为这是四
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峨嵋山上闭关,不要说人看不到一个,鬼影子也看不到一个。
尤其到了秋后大雪封山,连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
两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树皮,随便这么一溜就下来,一泻千里。要想上去啊!只好等
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没事,藏经中抽出金刚经来看,也不晓得著了什么道,一下子
高兴起来,又感动万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间把金刚经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个偈
子,说明这个道理。后来下山以后有人传出来了,不过到了台湾连原稿也掉了,因为我
平常的习惯,自己作的东西随手就忘了。这一点虽是坏处,但也是好处,就是可以修道,
过了就丢,所以说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记这些东西,
也是懒得介绍这些东西。譬如在大学上课,很多同学问我:老师你有什么著作?我也搞
不清楚我有什么著作!也没有观念去推销。现在同学们提起来这个偈子,就顺便说一下。
不过我那个三十二首偈子,比你们联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义,一夜之间把它用禅与
佛的道理说完了。第一首偈子法会因由分,大概是这样子:
第一品偈颂
缁衣换却冕旒轻 托钵千家汗漫行
何事劳生终草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
「缁衣换却冕旒轻」,缁衣就是和尚们穿的衣服,印度的规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
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现在我们写信给出家人时,下面往往自称白衣某某,表
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颜色,就称缁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家了,穿
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带的那个皇冠是冕旒,中国人戴的称天冠,前面还挂些珠子之类。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皇帝不当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
切,才够资格学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皇帝的那个皇冠,随便把它甩掉。
「托钵千家汗漫行」,然后以释迦牟尼佛的身分,还出来化缘呢!不管穷人家里,
什么人家里都去化缘。
「何事劳生终草草」,我们人生为什么劳劳碌碌,佛学名辞叫做劳生,一辈子在劳
苦中。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莫名其妙的来,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劳生终草
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来人生没有别的好事,只有蒲团一个,
两腿一盘,万念皆空最好。
这是法会因由当时作的第一首偈子,当然这个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过有时侯
想想,现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间还作不出来,人生就是那么怪。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品偈颂
第二首是善现起请分。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起来问问题,佛答覆他,善护念。
善护念是个要点,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这样定住,就是这样把烦恼降服下去。
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
岩中宴坐已多事 况起多余问什么
「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没有第二念,千千万万
不同的现象,就是一念动了。像大海水,平水无波忽起一个波浪,一点动,千万点烦恼
就跟著来了,所以说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佛不是告诉他善护念吗?真正的善护念何必用佛经呢?修多
罗就是佛经,梵文名称就是素怛览。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经也一样此心平静,所以
说护心那用修多罗。
第三句,先要说明一个典故。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经上记载,有一天他
跑到一个崖洞里宴坐。什么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学打坐的注意啊!尤其是老同学
们!不依身、不依心,不观这个身心,不依亦不依,这个样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
你看我们大家坐在那里,又听呼吸,又练腿,又练气功,统统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头,
像水上按葫芦一样,这边这个扑隆咚才按下去,那边那个又浮上来;这边念头冒上来一
个,那边又来一个。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个空的境界,还
是不对,所以不依亦不依,这才叫做宴坐。
须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么都没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养,天花掉了下来,
大概须菩提正好张开心眼吧!不然怎么知道天花掉下来呢!须菩提就问,哪一个在散花
供养?空中有个声音说: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为尊者在此说法,所以我空中散
花供养。须菩提说:我没有说法啊!这个天人说: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们
以不听而听,因此,我们要供养。这是说到须菩提的一段故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你那个打坐入定已经很多事了,道就在这里,菩提就在这里,
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里打坐装模作样已经够多事了。
「况起多余问什么」!这一下又来问金刚经,佛啊!如何住啊?如何降伏其心?这
就是禅的道理,当下可以了解了,大家当下都可以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了。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0 18: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品偈颂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刚才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入无余依涅盘而
灭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无无
剧怜多少修途客 寿我迷人犹讳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们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
相,等于易经的四象,易经也讲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象。拿空间来讲,
东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统统被现象所困,四相初生的这个四相,同易经的四象就有差
别,一念一动,外境界就有差别了。
「羲皇以上一无无」,我们中国文化开始的时候,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地。当这
个一还没有画动以前,天地没有,宇宙还是空的,伏羲画卦以后,天地开辟了。羲皇以
上是讲形而上道,万法本来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们现在很可怜,大家
学佛拚命去求空,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吗?既然空,你求得到吗?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
所以说羲皇以上一无无,什么都没有。
「剧怜多少修途客」,剧怜,是最可怜,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这些人,都在求寿者
相,多活几年,修个果位,都在四相里头滚,自己还以为是在修道。
「寿我迷人犹讳愚」,自己在四相里头滚,自欺欺人,还以为高明得很,别人都不
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实,自己那么笨,还忌讳自己的愚蠢,自认为最聪明
在修行学佛呢!
回复
举报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
/ 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患者交流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