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valentinoyu

抛弃“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9 00: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学说是中华祖先的智慧,今人被“科学”禁锢的头脑是很难参悟的。为什么把肺比作金而不是木?楼主若能说得清的话?再谈抛弃五行学说吧!
发表于 2008/5/19 00: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八卦均从万物之中归纳其共同特征,源自自然而非自然,支持也有理,批判也有理
我们的重点不应该在支持或批判,而应该在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所以其然。当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时候,支持与反对都不重要了
发表于 2008/5/19 01: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膏论?还是妄想?

看见楼主的帖子,我弄不明白您是什么意思.
如果您是从发展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应该有很多的论点,相同的地方,矛盾的地方;以及解决的办法.哪怕是一点点的假设,
您让我很失望,我只是看见了"臆想"!我不知道您应该算是学者,还是批评家?
我们的中医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不但没消失,而且,不断地放射出美丽的光芒,让世人瞩目,令人叹为观止!
有一点您说对了," 五行学说是古人对事物一种认识方式,属哲学范畴。"在当时,它是先进的!可经过几千年,它已经落后了,[现代人的观点],可又有哪位"高人"提出新的理论啊,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何谈新的理论?这也是制约制约发展的瓶颈所在!
我真诚地希望您能提出有实际见地的观点,对制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发表于 2008/5/19 0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是认识世界,特别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非常重要的理论武器,五行之中还是包涵许多内容的。简单的抛弃实际上是不可取的,毕竟这是一种方法,如果楼主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更新换代也未尝不可。
发表于 2008/5/19 05: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跟练功一样

刚开始时跟着招术学
到最后才明白
无招胜有招么
发表于 2008/5/19 06: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我也感到五行学说是有牵强的地方,如金生水,教科书上说:金熔化了就变成了水.但这水和一般的水多么的不同!但我又常用五行学说来分析,解释疾病,如有一种类型的胃病,叫木克土,用疏肝理气法,如柴胡汤,四逆散等治疗,效果很好;有些人胃病,消化不好,可用补命门之火的方法,加以治疗,如四神丸.叫火主土.而这些,用现代医学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弄不懂,胃病为什么要去治肝,甚至要去补肾.我认为在没发现更多好方法之前,别急于丢掉五行学说,否则很多治法会变得莫明其妙,难以理解.
发表于 2008/5/19 0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用五行表征事物的特性,是过去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朴素而又唯物的哲学观.概括田地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比如具有条达\升发特性的为木,例如人体的肝和方位中的东方四季中的春和天干地支中的甲乙和寅辰等,
发表于 2008/5/19 07: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学艺不精,就说要抛弃,难道说这就是正确的态度?近百年来,我们抛弃的东西难道还少吗?结果如何?
发表于 2008/5/19 19: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自己抛弃就行了,何必让别人也跟你走,你自己创立一个学说,看公众能否接受,如果是真理大家都会认识,于果是垃圾,那么三年之后就消失了.
两年前刘太医很火,很多朋友都说让我看看,我说过三年再看,结果不到三年这本书已经被众人批得体无完肤.
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我在出书后四年看了,觉得不错.至少能批倒他的人不多.
发表于 2008/5/19 20: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正确认识五行学说

其实大家所讨论的五行学说,只不过是教科书上所解读的五行学说啊,那样的解读是应该抛弃,五行学说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应该思考,其实我所理解的五行学说,只不过是太极元气气化流行之不同情状或态势而已,这种五行学说,是生命之气化流行的实相,不仅不能废,而且应该去领悟,去把握.我抄一段刚发表在民间中医上的天人中介论中的一段,供诸君参考,待有时间再对五行的感悟,作篇专论,向大家讨教.
先哲们认为未有天地之先,只是寂静虚无,无形无象,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无极”。此时的无极只是虚无之体,没有任何显现,只是清清静静,无形无相无迹。虽然如此,却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无极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无极就只是“顽空”,根本就生不出天地万物来,“顽空”怎么能生出“万有”呢?当此虚无之体,显现寂静无为的静相时,就被称之为“无极”;当其显现为有为的动相时,就被称之为“太极”。所以无极和太极其实是一体两面,所谓“动相”,也只不过是就天地万物发生的德能作用这一方面说的,其实动静一体,哪里又有什么无极太极的分别!所以,无极之与太极有则俱有,无则俱无,本无先后,浑然一体,根本就无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先哲们在探索天地万物始原的方面,设定了一个“元”或“原”的概念,而太极的具有生发之性的一面,先哲们就借用他们观察到的云气、雨气、雾露之气、四季之气能促使万物生长的现象,而用这种具有生长作用的现象—— “气”来作为这种“生发之象”的称谓,因此,作为生发天地万物始原的力量或作用的这种所谓“气”,就被称作“元气”或“原气”。
这种 “元气”或“原气”(以下通称元气),虽然专就太极的生发之性而安立名言,而生发之性,又显然是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按照动静一体的原理,则元气的这种生发作用,虽然是属于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但这显然是包含着无极的静相而为言的。可见,元气并不是作为一种细微不可见的微粒性始原物质,而只是对于宇宙万物在发生过程中的第一动力因素或原始推动力量的称谓而已。所以元气,实际上就是天地万物生命之第一推动,先哲们按照他们的理解和建构理论的需要将之称为太极或元气。太极也好元气也好,实际上讲的都是第一推动的始原力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将这天地万物之生命的第一推力量或原始动力因素称之为太极元气。这太极元气,既是生命的第一推动,当然已自具有能够推动并生出天地万物的德能作用(或力量),那推动的德能作用(或力量),先哲们认为是由那一翕一辟,一辟一翕,翕而静,辟而动,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动静相招,翕辟相应,相反相成的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太极元气的力量。
太极元气的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氲氲,推推荡荡,而自然的生出一种具有无限生机的“中和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也,《老子》这里的所谓“三”就是太极元气所生的“中和之气”。天地由此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万物由此太极元气而化而生而成,生命由此太极元气而化而生,人亦于是乎出现。此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太极元气,先哲们亦有以“祖气”名之者。
此太极元气的那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周易称之为“乾元”、“坤元”。即所谓“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是也。此乾元、坤元,又各自蕴含着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且此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之任意一股力量之中,又各自蕴含着相反而又相成的两股……,如是重重无尽,上推下推,左推右推,无有穷尽。《黄帝内经》形容此两股力量之重重无尽为“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此两股力量合而为一时,即是上述所谓的“太极元气”,当其显现“轻清”、“重浊”, “上浮”、“下凝”等不同运行轨迹和特性时,就是所谓 “两仪”,所谓 “阴阳”,究其实,不过是太极元气的两种特性或功能作用而已。若从生成论的角度看,则阴阳二气是从“无极”、“太极元气”中化“生”出来的,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太极图说》)、“一生二”(《老子》)、“一分为二”是也。
此蕴含着阴阳氤氲推荡的太极元气,其运化流行之情态或曰状态共有五种不同,此五种不同运化流行之情状的太极元气,先哲们称之为“五行”。因其流行的情状不同,故其表现的特征亦不相同。是以先哲们将其具有外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木;具有上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暖的太极元气,称之为火;具有平向运行特征而性偏中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土;具有内向运行的特征而性偏寒凉的太极元气,称之为金;具有下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湿润的太极元气,称之为水。所以,所谓五行,只不过是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的不同情态特征或不同性质而已。并不是古今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五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始原物质,那样就坐实了五行,是极及错误的。
太极元气的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情状和性质之中,每种类形之中,又都蕴含着乾元、坤元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不同特性。《河图》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也。此五行之分阴分阳,皆以天以地为分分之依据也。一、三、五、七、九,奇数也,皆本乎天,乾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阳,二、四、六、八、十,偶数也,皆本乎地,坤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阴。
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之性质和特征,究其实只不过是一团混和着乾元坤元的中和之太极元气而已。正由于他们只是一气,而又具有五种不同的流行性质和特征,且这五种不同流行的性质和特征之间又具有互相增上、互相牵制的作用,此种作用古人称之为“气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