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valentinoyu

抛弃“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9 22: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木水火土,道之变而有象,象反于无象,欲道之无象,不变之则无象矣,五行变化无穷,源于一也,知其道,五行可废,不知其道,五行乃生。
发表于 2008/5/19 22: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是很久远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精髓,中国古代所有形而下学不仅是中医恐怕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如果中医抛弃阴阳五行学说,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中医”了,我只能说你对阴阳五行还没真正理解,是个门外汉,希望你能真正去研究她一番,我想你会改变现在的看法的,不会有这样肤浅的认识。
发表于 2008/5/20 04: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也很喜欢五行,开始确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并且也有董仲舒等人混淆了五行,使我们误入歧途,想了解五行就努力向阴阳靠拢,慢慢的五行就会鲜明起来,参考书一定要是汉以前的,并且要联系实际,有心者可以去好好体悟去了。阿弥陀佛,有志者事竟成!
发表于 2008/5/20 05: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08/5/20 07: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想想

我觉得首先要挖掘它的科学性,同时甚至是这个之后在考虑它的局限性,再考虑‘抛弃’的问题
            我觉得只有真正的知道它懂得它,然后才能看到它的不足。现在的问题呢?我们真正的懂得它了么?类似的问题很多。有时候都没好好的吸收好精华就考虑“抛弃’了。这不是很好的治学精神,过去要不得,在当今的现代医学的冲击下,更要不得。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8: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a0129 于 2008/5/19 18:10 发表
LZ的意思应该是说,对于普通的读者,如果没有中医和五行的基础,但是为了健身,去理解五行的理论有点困难,换个角度去理解或者解释,不影响健身,又易于理解和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不为了引起争端,从适用的角 ...



看到大家讨论热烈,很是高兴。但看到一些人仅就帖子的标题来讨论而没仔细领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我转帖的目的,就直接批评回帖,我就不知道要说什么了。还是借其他网友的回复来说明一下吧。

1、“杏林痴瘦”在4楼的回复:学古尊古,不能泥古。天不变道亦不变,今非昔日,故为医者因审时度势;

2、“hua0129"在25楼的回复:对于普通的读者,如果没有中医和五行的基础,但是为了健身,去理解五行的理论有点困难,换个角度去理解或者解释,不影响健身,又易于理解和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不为了引起争端,从适用的角度提供一种思路;

3、“zgbsy”在22楼的回复:五行八卦均从万物之中归纳其共同特征,源自自然而非自然,支持也有理,批判也有理。我们的重点不应该在支持或批判,而应该在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所以其然。当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时候,支持与反对都不重要了。

第一点,是表达研究学问的方式或态度;第二点则是我本人给初练功者的建议;第三点也是希望以此帖来开阔思路,并激发大家对“五行”的本质、作用等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使看学习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看到本帖在短短几天内就得到如此多的回复,真是高兴啊。一是看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热爱;二是已经激发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希望大家继续哦。如果有人开一个专帖进行讨论就更好啊。毕竟论坛这种开放的方式比看枯燥的图书对初学都来说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



PS:本来我是想借原作者的“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壳”的名字有点过,请大家注意分辨哈。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5/21 09: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5/21 07: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不要太着相,圣人以此喻道
我认为五行是基本的东西,后面的发展,需要各种学医境界去理解,不能说是抛弃。
发表于 2008/5/23 06: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在伤寒杂病论里就找不到五行的影子!!!!(当然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的内容不能算数了)
发表于 2008/5/23 2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抛弃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活的,不是死的,学习五行学说不是用其生搬硬套,它只是一种思维模式,应用五行的气化模式去思维,五行不仅有生克,还有制和化,生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学东西要灵活不要刻板,甚么事情都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8/5/23 23: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杂病论》里有那么多五行观念怎么会没有五行学说呢,仅举一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难道不是五行学说吗?难道还用仲圣说明木克土之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