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valentinoyu

抛弃“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9 20: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正确认识五行学说

其实大家所讨论的五行学说,只不过是教科书上所解读的五行学说啊,那样的解读是应该抛弃,五行学说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应该思考,其实我所理解的五行学说,只不过是太极元气气化流行之不同情状或态势而已,这种五行学说,是生命之气化流行的实相,不仅不能废,而且应该去领悟,去把握.我抄一段刚发表在民间中医上的天人中介论中的一段,供诸君参考,待有时间再对五行的感悟,作篇专论,向大家讨教.
先哲们认为未有天地之先,只是寂静虚无,无形无象,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无极”。此时的无极只是虚无之体,没有任何显现,只是清清静静,无形无相无迹。虽然如此,却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无极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无极就只是“顽空”,根本就生不出天地万物来,“顽空”怎么能生出“万有”呢?当此虚无之体,显现寂静无为的静相时,就被称之为“无极”;当其显现为有为的动相时,就被称之为“太极”。所以无极和太极其实是一体两面,所谓“动相”,也只不过是就天地万物发生的德能作用这一方面说的,其实动静一体,哪里又有什么无极太极的分别!所以,无极之与太极有则俱有,无则俱无,本无先后,浑然一体,根本就无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先哲们在探索天地万物始原的方面,设定了一个“元”或“原”的概念,而太极的具有生发之性的一面,先哲们就借用他们观察到的云气、雨气、雾露之气、四季之气能促使万物生长的现象,而用这种具有生长作用的现象—— “气”来作为这种“生发之象”的称谓,因此,作为生发天地万物始原的力量或作用的这种所谓“气”,就被称作“元气”或“原气”。
这种 “元气”或“原气”(以下通称元气),虽然专就太极的生发之性而安立名言,而生发之性,又显然是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按照动静一体的原理,则元气的这种生发作用,虽然是属于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但这显然是包含着无极的静相而为言的。可见,元气并不是作为一种细微不可见的微粒性始原物质,而只是对于宇宙万物在发生过程中的第一动力因素或原始推动力量的称谓而已。所以元气,实际上就是天地万物生命之第一推动,先哲们按照他们的理解和建构理论的需要将之称为太极或元气。太极也好元气也好,实际上讲的都是第一推动的始原力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将这天地万物之生命的第一推力量或原始动力因素称之为太极元气。这太极元气,既是生命的第一推动,当然已自具有能够推动并生出天地万物的德能作用(或力量),那推动的德能作用(或力量),先哲们认为是由那一翕一辟,一辟一翕,翕而静,辟而动,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动静相招,翕辟相应,相反相成的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太极元气的力量。
太极元气的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氲氲,推推荡荡,而自然的生出一种具有无限生机的“中和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也,《老子》这里的所谓“三”就是太极元气所生的“中和之气”。天地由此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万物由此太极元气而化而生而成,生命由此太极元气而化而生,人亦于是乎出现。此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太极元气,先哲们亦有以“祖气”名之者。
此太极元气的那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周易称之为“乾元”、“坤元”。即所谓“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是也。此乾元、坤元,又各自蕴含着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且此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之任意一股力量之中,又各自蕴含着相反而又相成的两股……,如是重重无尽,上推下推,左推右推,无有穷尽。《黄帝内经》形容此两股力量之重重无尽为“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此两股力量合而为一时,即是上述所谓的“太极元气”,当其显现“轻清”、“重浊”, “上浮”、“下凝”等不同运行轨迹和特性时,就是所谓 “两仪”,所谓 “阴阳”,究其实,不过是太极元气的两种特性或功能作用而已。若从生成论的角度看,则阴阳二气是从“无极”、“太极元气”中化“生”出来的,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太极图说》)、“一生二”(《老子》)、“一分为二”是也。
此蕴含着阴阳氤氲推荡的太极元气,其运化流行之情态或曰状态共有五种不同,此五种不同运化流行之情状的太极元气,先哲们称之为“五行”。因其流行的情状不同,故其表现的特征亦不相同。是以先哲们将其具有外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木;具有上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暖的太极元气,称之为火;具有平向运行特征而性偏中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土;具有内向运行的特征而性偏寒凉的太极元气,称之为金;具有下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湿润的太极元气,称之为水。所以,所谓五行,只不过是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的不同情态特征或不同性质而已。并不是古今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五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始原物质,那样就坐实了五行,是极及错误的。
太极元气的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情状和性质之中,每种类形之中,又都蕴含着乾元、坤元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不同特性。《河图》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也。此五行之分阴分阳,皆以天以地为分分之依据也。一、三、五、七、九,奇数也,皆本乎天,乾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阳,二、四、六、八、十,偶数也,皆本乎地,坤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阴。
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之性质和特征,究其实只不过是一团混和着乾元坤元的中和之太极元气而已。正由于他们只是一气,而又具有五种不同的流行性质和特征,且这五种不同流行的性质和特征之间又具有互相增上、互相牵制的作用,此种作用古人称之为“气化”。
发表于 2008/5/19 22: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木水火土,道之变而有象,象反于无象,欲道之无象,不变之则无象矣,五行变化无穷,源于一也,知其道,五行可废,不知其道,五行乃生。
发表于 2008/5/19 22: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是很久远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精髓,中国古代所有形而下学不仅是中医恐怕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如果中医抛弃阴阳五行学说,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中医”了,我只能说你对阴阳五行还没真正理解,是个门外汉,希望你能真正去研究她一番,我想你会改变现在的看法的,不会有这样肤浅的认识。
发表于 2008/5/20 04: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也很喜欢五行,开始确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并且也有董仲舒等人混淆了五行,使我们误入歧途,想了解五行就努力向阴阳靠拢,慢慢的五行就会鲜明起来,参考书一定要是汉以前的,并且要联系实际,有心者可以去好好体悟去了。阿弥陀佛,有志者事竟成!
发表于 2008/5/20 05: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08/5/20 07: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想想

我觉得首先要挖掘它的科学性,同时甚至是这个之后在考虑它的局限性,再考虑‘抛弃’的问题
            我觉得只有真正的知道它懂得它,然后才能看到它的不足。现在的问题呢?我们真正的懂得它了么?类似的问题很多。有时候都没好好的吸收好精华就考虑“抛弃’了。这不是很好的治学精神,过去要不得,在当今的现代医学的冲击下,更要不得。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8: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a0129 于 2008/5/19 18:10 发表
LZ的意思应该是说,对于普通的读者,如果没有中医和五行的基础,但是为了健身,去理解五行的理论有点困难,换个角度去理解或者解释,不影响健身,又易于理解和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不为了引起争端,从适用的角 ...



看到大家讨论热烈,很是高兴。但看到一些人仅就帖子的标题来讨论而没仔细领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我转帖的目的,就直接批评回帖,我就不知道要说什么了。还是借其他网友的回复来说明一下吧。

1、“杏林痴瘦”在4楼的回复:学古尊古,不能泥古。天不变道亦不变,今非昔日,故为医者因审时度势;

2、“hua0129"在25楼的回复:对于普通的读者,如果没有中医和五行的基础,但是为了健身,去理解五行的理论有点困难,换个角度去理解或者解释,不影响健身,又易于理解和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不为了引起争端,从适用的角度提供一种思路;

3、“zgbsy”在22楼的回复:五行八卦均从万物之中归纳其共同特征,源自自然而非自然,支持也有理,批判也有理。我们的重点不应该在支持或批判,而应该在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所以其然。当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时候,支持与反对都不重要了。

第一点,是表达研究学问的方式或态度;第二点则是我本人给初练功者的建议;第三点也是希望以此帖来开阔思路,并激发大家对“五行”的本质、作用等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使看学习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看到本帖在短短几天内就得到如此多的回复,真是高兴啊。一是看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热爱;二是已经激发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希望大家继续哦。如果有人开一个专帖进行讨论就更好啊。毕竟论坛这种开放的方式比看枯燥的图书对初学都来说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



PS:本来我是想借原作者的“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壳”的名字有点过,请大家注意分辨哈。  

[ 本帖最后由 valentinoyu 于 2008/5/21 09: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5/21 07: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不要太着相,圣人以此喻道
我认为五行是基本的东西,后面的发展,需要各种学医境界去理解,不能说是抛弃。
发表于 2008/5/23 06: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在伤寒杂病论里就找不到五行的影子!!!!(当然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的内容不能算数了)
发表于 2008/5/23 2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抛弃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活的,不是死的,学习五行学说不是用其生搬硬套,它只是一种思维模式,应用五行的气化模式去思维,五行不仅有生克,还有制和化,生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学东西要灵活不要刻板,甚么事情都是这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