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四——“伤寒禅”

2011/5/16 02:45|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2391| 评论: 0

摘要: 俺老夫又不靠谱了。什么“伤寒”与“禅”,风牛马不相及! 不过不要急,且听下文慢慢分解。 一部《伤寒论》,区区数万字,1800年以来,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仅为之作注者,就三百多家之多!又有多少人,夜以继日 ...

俺老夫又不靠谱了。什么“伤寒”与“禅”,风牛马不相及!

 

不过不要急,且听下文慢慢分解。

 

一部《伤寒论》,区区数万字,1800年以来,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仅为之作注者,就三百多家之多!又有多少人,夜以继日,朝夜切磋,呕心沥血,衣带渐宽终不悔,直到青丝化鹤发,每参到妙处,若有所悟,便欣然自得!堪为世界文明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绝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究竟事出何因?

 

“伤寒越读越有味,经方越用越神奇。”

 

但“读”,还是伤寒最低层次的境界。进一步就叫做“品”,“伤寒越品越有味”,是中间层次的。

 

再然后,第三层次是“参”:“伤寒越参越有味”。

 

令很多初学特别困惑的是,为什么别人能从《伤寒论》当中别开生面,运用自若呢?那根本的窍门又在哪儿呢?如何求得捷径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捷径”中的“捷径”!

 

其实啊,这《伤寒论》中的每一条,都隐藏着一个禅机哩!《伤寒论》得一条条参,慢慢地参,正参倒参,横参竖参,再作一个整体参。参成浑然一体了,直到六经之相非相,才算是初成正果。

 

君不见《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读”,就是读书。孔夫子说:“思无益,不如学。”他老夫子的意思是说,坐那儿空想没用,不如踏踏实实去读书学习

 

这“参”,见下面故事:

 

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见《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后遂用为典故,并以"赵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禅诗欣赏宋·黄龙慧南禅师

 

拨草占风辨正邪,先须拈却眼中沙。

举头若味天皇饼,虚心难吃赵州茶。 

  

 当飞沙窜进我们眼睛的时候,往往使得视线模煳,难辨西东。同样地,当我们的心装满了各式成见、刻板印象,自然无法窥知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所谓「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之意,来、去之间一似行云流水般自然自在,没有罣碍。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像秋月般皎洁,一丝丝阴霾尘垢沾染,当下立判,没有黏粘滞着,只是随因缘来、因缘去,如是而已。有了这样的心境修为,自然就不会被天皇饼的美味所着、被赵州茶的禅机所惑,而能够当下纯然直心地享用茶、饼的真实原味。

人都以为参禅,禅僧事也,与儒道医无关。岂知儒家也有此说:

 

 

喜怒哀乐未发”:

 

  予初入道,忆子思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参诸《楞严》,则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夫见闻泯,觉知绝,似喜怒哀乐未发,而曰“法尘分别”者,何也?意,根也;法,尘也。根与尘对,顺境感而喜与乐发,逆境感而怒与哀发,是意根分别法尘也。未发则尘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内,寂然悄然,应是本体;不知向缘动境,今缘静境,向固法尘之粗分别也,今亦法尘之细分别也,皆影事也,非真实也。谓之“幽闲”,特幽胜显、闲胜闹耳,“空劫以前自己”,尚隔远在。此处更当谛审精察,研之又研,穷之又穷,不可草草。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齐物论又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于无为。”

 

“环中”,即“谷神”,即“玄牝”,空灵意。此即道家的禅境。

 

还有,易经中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寂然不动”的“不动”是“体”,“感而遂通”是即体而起用。

 

那种枯禅的“寂然不动”,缺乏照察一切的明镜,就无法“感而遂通”。就是说,本体未见,就无法即体而起用。

 

真正的禅境,如行云流水,活泼自在,即体即用,体用若一。

 

中国古圣,都讲究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其实,儒释道医的安身立命之处也都是一个样的,本来就是一家子,一个鼻孔出气,就是那个无法言说的:“天地未开,万物未萌时的本来的自己!”

 

咱们的老祖宗,都先是找到那个忘失的自己,然后加以起用,去从事其他的一切,得其环中,应用无穷!

 

古人淳朴,心地贤善,故容易开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等,都是古之圣人论道之书也。而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得矣!“小人,不可与言至德”。要想入围,获得与古圣并肩论道的话语权,就必须先“澡雪精神”,人心死,道心活,否则就必然是难于上青天!

 

 

唐代高僧神秀大师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很不错的一种寻找本体的方法。

 

有词为证,调寄《苏武慢》:

 

试叩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多少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音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古人音渺。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垂帘香袅。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真正有志于中医大业的同道们,还是在根本处用功!咱们一起来参悟吧!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本文内容由 雪山来客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