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哲学)--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气功”作一些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养生术与正心诚意的伦理思想

    荀子更是把“治气”与“养心”合二为一,孟子主张养气配义,荀子认为治气由礼,《修身》篇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治气养心首先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唯仁是守。唯义是行”。这与荀子的性恶论有关。在他看来,人性本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人的道德行为是经过后天的修养而获得的。一个人只要加强伦理修养,专心一意,积善不息,就可以洞察天地,成为圣人。伦理修养的具体方法就是“治气养心之术”,通过治气养心,调顺体内阴阳之气,使气质发生变化,性情处于中正平和状态,这就从心理上进入了圣人境界。

    儒家的人生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则必须经过一系列修持阶段,这就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治国的“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八条目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故曰:“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外物,去物。宋人张载曰:“致知在格物。格去也。

    格其物则心始虚明,见物可尽。”(卫諟《礼记集说》引)意即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澄心静虑,从而产生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诚意正心”指专心一志,胸怀坦荡,无私无欲,这是格物致知后的心理状态,保持这种心理状态,就可以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8 11: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9: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养生术与正心诚意的伦理思想

    炼功先修德,养气必正心。先秦儒家把正心诚意的伦理观念与气功修炼结合在一起,这对后世气功修炼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把养性积德作为修道成仙的基础。书中强调,修炼“守一之法”或“食气服药”,都必须以伦理修养为先,因为长寿增年,精华润泽,气力康强,均是行善所致。另一部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也说:“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也。”

    这就把“积善”与“积精”并重,认为两者同时俱修,方能成神成仙。葛洪的《抱朴子》更是集道教神仙方术与儒家伦理纲常于一体,详细论述了修德与求仙的关系。《对俗篇》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宋以后发展起来的内丹气功学,也是把儒家正心诚意的伦理修养作为气功修炼的必要条件。宋人储詠说“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神运于此,物感于彼,故虽万里,可驱摄于呼吸间,非至神孰能为此?”(《祛疑说》)明人陈继儒又说;“保精以裕气,裕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方。但心为精主,意为气马。心驰意动,则精气随之行。

   故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养生肤语》)这样一来,气功修炼活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而且还能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人们的精神道德水平。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8 11: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9: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与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气功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人看来,“凡事之本,必先治身”,修齐治平的社会政治活动要以修身为本,天人之际的哲学认识活动要以静坐为始,摛文布采的文艺创作活动也要以养气为主。总之,一切都必须以修身养性为基础,以安身立命为本根。而古代气功正是这样一门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功夫与学问。这里拟就气功养生术与传统思维方式问题作一些论述。传统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构成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质。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说,“具有自己制度与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样式。”

    在近年传统文化的讨论中,人们对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总结这些观点,可知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类比思维;象征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无一不贯穿于中国古代气功养生术之中。
(一)气功养生术与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张岱年先生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思维。中医非常强调整体,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


   传统思维在总体观念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日常生活为经验基础,用直观的方法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儒家的孟子认为,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反省,会出现“万物皆备于我”的物我合一境界。道家的庄子也认为,经过心斋坐忘的虚静锻炼,主体生命会与天地宇宙相融合,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一体状态。兼有儒道两家思想特色的《周易》,则提出了“原始要终”的整体思维方法,书中将天地人视为并列的“三才之道”,并用“三才之道”组成各个具体的卦象,使天地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样的整体思维方式,在传统医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内经》所说的“有机体是消息”,就是把人体看作是与外界不断进行质能交换的系统。这个系统靠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平衡。“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这虽然只是一种直观的见解,但它却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不谋而合。以上这些整体思维方式都带有强烈的经验直观的特征,孟、庄的物我、天人合一论,是靠内心体验获得的;《周易》的天地人三才统一说,是在具体卦象中体现出来的;《内经》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也是以望、闻、问、切的经验疗法为基础的。所以说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一种直观思维,它重在对事物的现象作整体综合的思考而不受逻辑规律的束缚。诚如汤一介所说:“所谓 ‘天人合一’的观念表现了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思想,不多作分析,而且直接的描述,我们可以称它为一种直观的‘总体观念’。”

    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也是气功养生的思维方式,根本上说,气功养生是一种整体疗法,它要求炼功者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调和生理与精神的关系,沟通人体各部的联系,使人体处于天人相应、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又必须通过炼功者的“内省”功夫,依靠“意念”来完成。可见气功整体思维方式中的直观经验性更强。详而言之,气功养生中的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8 11: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1、 天人整体观

    传统的宗教医学理论和气功养生理论都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大自然,人体小天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自然万物也都是天地之气所化,故天人一也。《太平经》曰:“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而各有祖始。”

    气功养生理论从天地间万物生生化化的整体背景上去考察人的生命活动,主张炼功要顺应四季的不同特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根据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阴阳,选择不同的炼功方法。具体地说,春季是万物发生之时,当夜卧早起,与天地之生气相应,广步于庭,以养生气,此乃养长之道;夏季天地气交,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泄暑气,此乃养生之道;秋季天气肃杀,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志安宁,此乃养收之道;冬季天寒气冷,应早卧晚起,居处密室,温暖衣衾,使心伏志匿,此乃养藏之道。这样顺于自然,法于四时,“则苛疾不起”。

    否则,“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调: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气氤氲,化为阴阳,衍为四时,布为五行,序为八卦。天人相应的气功养生方法,除了要顺应阴阳四时,还要配合五行八卦。

    唐代内丹家崔希范在《入药镜》一书中,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以五行配五脏,以八卦配脏腑,建立了一个天人一体的内丹养炼体系。他说:“五行者何谓也?五脏之真义也。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脾之意,肾之志,聚而为丹之用者也。”又说:“乾六,大肠也;坎一,肾也;艮八,膀胱也;震三,肝也;巽四,胆也离九,心也;坤二,小肠也;兑七,肺脾也。”总之,古代气功养生术以气功为天人相通的媒体,将天人看成是有机的整体系统,进而参天地,副阴阳,连四时,化五行,配八卦,始终不渝地从天人的相互关系中去探究身心世界的奥秘。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8 11: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2、 心身整体观

古人经过长期的气功养生实践,逐渐认识到人的身与心是一个整体,并形成了形、气、
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淮南子·原道训》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体之充也;
神者,生之制也。”就是说,形体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气
则是生命信息的载体,它充盈周身,把形和神结合为一个整体。心身整体观表现在气功
养生方法上,就是所谓身心并重、性命兼修的养心炼形法。对此,晚唐道士杜光庭说得
十分清楚:“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形无主则不安,心无舍则不立。心处于内,形见
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说常清经》“外观其形,形无其形”条注。)心身
整体观表现在气功养生的理论上,就是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精、气、神互化说。
五代道士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
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化书·道化》)道家内丹
气功周天功法的理论基础,就是这种精、气、神互化说。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修身
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就像《内经》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3、人身整体观

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为四肢百骸,内为五脏六腑,内外通过
遍布全身的经络联系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构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稳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脏腑是核心,经络是通道。兹分述如下: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脏有心、肝、脾、肺、肾五个,它们都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腑
有胆、胃、大肠、小肠、三蕉、膀胱六个,它们都有消化传送的作用。脏腑属于器,由
精、气、神所构成,不同的脏腑,形气不同,神也不同。内丹气功有五脏神之说,即神
、魂、意、魄、志。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都是以五脏为核心,通过
经络与全身各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来实现的。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干线; “
络”有网络的意思,为经的分支。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全身脏腑肢节,沟通上下
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络遍布全身,它的有规律的运行和错综复杂的交会,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节、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统医学的“经络论”和“气化论”,11 构成了气功学的两大理论支柱。气功养生的主
要内容就是通过调身、调息、调神的自我锻炼,使经络畅通,气血平和,从而达到强身
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养生术与总体统一的辩证思维

总体统一的辩证思维是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张岱年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确
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观点,一为总体观点,二为对立统一观点。”12
我国古代哲人有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提出过诸如“阴阳互化”、“一物两体”、“美丑
相依”、“有无相成”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观点,只不过在他们那里,辩证思维一般被
叫作“执两用中”、“观复反衍”、“穷变通久”……
“执两用中”是儒家的说法。《论语·子罕》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
端而竭焉。”《中庸》亦曰:“执其两端,用具中于民。”“两端”即两方面。朱熹说:
“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只有对事物的
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兼解俱通,才能不偏不倚,持平用中。“观复”、“反衍
”为老庄所倡。《老子》有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是事物在运动中不断
地向对立面转化,所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
是。庄子则把对立面的转化称为“反衍”。他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
庄子从反衍的观点出发,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活动中的矛盾现象作了深入细
致地观察,提出了许多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如是非、死生、有无、虚实、大小、成毁
等等。《易传》中的辩证思想则更为丰富,它既讲“变”,又讲“通”。《系辞上》说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下》又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果用《易传》所说的“通变”来概括传统文化的辩
证思维特征,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要数气功养生最为突出。因为气功修炼
必须遵循阴阳学说,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来辩证施功。
按四季的阴阳变化施功    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炼功应遵循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炼静功,并行“搅海
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
宜炼动功,并行 “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
气不致浊沉。
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动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
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
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为之。《服气经·秘要口廖》云:
“凡服气皆取阳时。”阳时服气颇有道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服气以平旦之时最为
相宜,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
按性别及体型的阴阳施功    就性别而言,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特
殊功能,故妇女炼功与男子炼功虽有共同之处,但也要注意不同之处。《女丹经》所论
炼功方法,就是根据妇女阴阳气血的特殊性提出的。再就人体类型而言,“有太阳之人
,有少阳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阴之人,有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
筋骨气血各不等”。(《黄帝内经·灵枢·通天论》)因此,在炼功方法上,应根据各
人的阴阳差异而施功。
按人体经络的阴阳施功    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六阳经和六阴经,任脉为阴经之海,
督脉为阳经之纲。行小周天功法时,除应注意昼夜之阴阳差别外,还应按人体经络阴阳
不同而辩证施功。《养真集》曰:“任督若通,百脉皆通,故‘迸阳火’、‘退阴符’而
行河车转运之法……久久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即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
满谷神存。”可见,按经络阴阳不同而施功是极其重要的。
按病情的阴阳不同施功    病有万端,概而言之,则不外阴阳,其症状表现多为寒热虚
实。炼气功亦当本乎阴阳学说,按《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
之”的原则而辩证施功。陈继儒《养生肤语》言:“却病之术,有行动一法,虚病宜存想
收敛,固密心志,内守之功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外发之功夫以散之
。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闲息,用意生火以温之。此四法可
为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
按呼吸与阴阳的关系施功    呼吸的锻炼 (调息)是气功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呼吸锻炼
亦当按其与阴阳的关系而辩证施功,以便能使其合乎阴阳升降出入的法则而强身治病。
《长生胎六神用经》说:“鼻吸清气为阳,口吐浊气为阴……夫自修之道,能出入阴阳,
合其真矣。”《读法点晴》也说:“吸机之阖,我则转而至乾 (上),呼机之辟,我则转
而至坤 (下)。”这些方法能调整控制气机,使之合乎阴阳升降出入的自然法则,从而保
证真元之气、荣卫之气、脏腑之气及经络之气的运行都能合乎生理要求和病理的转变,
这对防病治疾、强身健体都有良好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养生术与总体统一的辩证思维

按动静与阴阳的关系施功    气功有偏于静的内功,其动为“静中动”;有偏于动的外
功,其静为“动中静”。动静的合适与否,对人体的阴阳影响很大。“阴生于静,阳生
于动”,对炼功者来说,阴盛阳虚的人,应该偏重于炼动功;阳盛阴虚的人,则应该偏
重于炼静功。这只是简单的道理。若进一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的阴阳变化关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阴阳应象大论》引邵子注释曰:“动之
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故阴阳之理,极
则变生。”阴阳变生之理对辩证施功非常重要,炼功必须动静适中、阴阳无伤,才能得
其效益。
按存想与阴阳的关系施功     “存想”是指炼功时,用意念控制、引导气,从而发挥人
体潜能,便自身的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得到改善。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气功至妙要诀》说:“阳时用阳气,存想在阴冷病灶部位;阴时用阴气,存想在火热病灶
部位。”《文始真经》说:“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
。”李热《养生醍醐》也说:“人心思火则体热,水则体寒。”这些都说明了存想结合阴
阳关系施功可以引起生理的特殊变化。13
综上所述,气功养生无时无处不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总结气功养生活动中辩证施功
的法则,不仅对气功理论研究和修炼活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传统
文化的辩证思维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养生术与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农业。农业生产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要求尊重日常经验
。那些能从一朵云彩推测天气,从一颗嫩芽估算年成的经验丰富的老农倍受人们的尊敬
。“农夫式”的经验智慧,绐传统文化着上了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使之形成一种以经
验为特征的类比推导的思维方式。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
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方式运用得很
广泛,初民“万物有灵”的观念,就是以自我类比作为出发点而产生的。“以类族辨物
”是《周易》考察事物,建立体系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经过历史的积淀而成为影响深
远的思维定势。《吕氏春秋》认为,事物同类可以互相感应,所谓“类同则召,气同则
合,声比则应”。董仲舒进而提出“人副天数”的观点:“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
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时有三月,
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尽而岁月终矣。”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类比推导的思维方式在五行
生克的理论模式中表现得更为集中。古人从生活中归纳出万物可分为金、木、水、火、
土五种基本原素,又从植物可以生火,火尽必有灰烬,土里埋藏着金属,金属又能炼成
液状,水又可以滋润植物等日常经验中,得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这样一种“五行相生论”。反之,水来土挡,木耜掘土,刀斧凿木,火能熔金,水能
灭火等生活现象,又启迪古人产生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五行
相克论”。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类别组织事物,使其由无序走向有
序,也可以由此及彼、由微知著地揭示事物的类型及其关系。
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与古代气功养生术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所谓 “鱼能吐纳而化水则不
死,人能吐纳而化气则长生”(《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在这种类比推导
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古人创编了“周天功”和“导引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1、周天与周天功

“周天”一词原为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观测者眼晴所看到的天体上的大圆周。这个大圆
周又叫“黄道”,被划分为360度,太阳位于这个大圆周上,每天向右移动一度,一年移
完一周,这就是一个大周天。另在黄道两侧的8度内,为黄道带,布列着其他星宿,并在
其上向左运行,一日一夜为一个小周天。孔颖达说:“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
一日一夜为一周天。”(《礼记·月令疏》)
古代道士将人体内气运行与天体星日运行进行类比,由此创立了内丹气功功法--大周天
与小周天。丹书中首先使用“周天”一词的是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其中写
道:“关键有低昂兮,周天遂奔走。”最早用“周天”比喻炼丹周期的则是晋代葛洪,他
在《大丹问答》中说:“运火一昼夜,象一周天。”后来“周天”一词被广泛地运用于内
丹学。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有言:“用周天则火起焚身。”到元代,内丹周天功又
被分为大周天与小周天。陈冲素《规中指南·坎离交垢》章曰:“夫坎离交垢,亦谓之小
周天,在立其百日之内见之。”《乾坤交垢》章又曰:“夫乾坤交垢,亦谓之大周天,
在坎离之后见之。”
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玉液还丹等,是
内丹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炼精化气的阶段。《天仙正理》说:“小周天是炼精时火候之
一总名也。”炼此功时,内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经尾闾,夹脊、玉枕三关,
再沿任脉而下,过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完成一个循环。由于炼精化气阶段的内气
感受只走任督两脉,范围较小,故称小周天。大周天,又叫乾坤交媾、卯酉周天、金液
还丹,是内丹功法中的第二阶段,即炼气化神的阶段。它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内气流走的路线除了任督两脉外,还要扩大到整个奇经八脉,其范围较广,故曰大
周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