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哲学)--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气功”作一些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坐——见性的法门

《中庸》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给宋明诸儒留下了不尽的话题,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与“人欲”,“天命之
性”与“气质之性”,“性”、“情”、“心”等命题,都由此生发而来。“喜怒哀乐
”,情也。情之未发为中、为性、为天理。所以,观“喜怒哀乐之未发”时作何气象,
也就是求中、见性、明天理。那么,如何观“喜怒哀乐之未发”时气象呢?宋明诸儒的
回答仍然是“静坐”。刘宗周说:罗从彦、李侗“二先生专教人默坐澄心,看喜怒哀乐
之未发时作何气象”(《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李侗尝从罗从彦为学,他回忆道
:“某曩时从罗先生学问,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及一杂语。先生极好静坐,
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罗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
何气象。”李侗按照罗从彦的教导,“默坐澄心,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何
如。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在乎是也。”(《宋元学案·豫章学案》)
在李侗看来,于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不惟于进学有方,兼亦是养心之要”
。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心即是性,心能专一澄静,则天理可存,人欲尽去,
如此也就是见性了。此即杨时所谓:“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
义自见。”(《宋元学案·龟山学案》)静坐——养心——见性,这是宋明诸儒伦理学
的基本公式,其含义就是以静坐之身,求虚静之心,见本性之静。关于人的本性,《礼
记·乐记》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体会喜怒哀乐之未
发,必须抓住静的本性。而静坐养心正是抓住静的本性的法门。这就叫以静求静,成始
成终。高攀龙指出:“夫静坐之法,入门者藉以涵养,初学者藉以入门。彼夫初入之心
,妄念胶结,何从而见平常之体乎?平常则散漫去矣。故必收敛身心,以主于一,一即
平常之体也。主则有意存焉,此意亦非著意,盖心中无事之谓,一著意则非一也。不著
意而谓之意者,但从衣冠瞻视间,整齐严肃,则心自一,渐久渐熟平常矣。故主一之学
,成始成终者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这里说的“平常之体”,即“本心
”、“天理”,也就是理学家要体察的喜怒哀乐未发时之气象。
宋明诸儒,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都认为“性即理”、“心即理”。二程说:“
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又说:“理与
心一,而人不能会之为一”(《河南程氏遗书》卷五)。朱熹非常赞成二程和张载关于
“性”的学说,他说:“伊川(程颐)性即理也,横渠(张载)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
破。”(《朱子语类》卷五)同时,他又认为:“理即是心,心即是理。”(《朱子语
类》卷三十七)王阳明则说:“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传习录》),并以此
为其理论的“立言宗旨”。一句话,理就在心性之中。静坐养心,养得静性不动,本心
不躁,便能体认天理。故李侗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宋元学案·豫章学案》)默坐之时,此心澄然无事,晶莹透亮,如此之心便是性,
便是中,便是理;学者默识此心,就是见性,明天理,也就是观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
并不是默坐澄心之外,又别有天理当体认,本性当认识,气象当观察也。所以,程颐、
李侗二人在静坐见性的问题上,尽管说法不同,却都是正确的。有人问王阳明:“伊川
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李侗)却教学者看未发以前气象,何如?”王
阳明回答说:“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作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
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
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皆古人不
得已诱人之言也。”(《明儒学案·姚江学案》)这段话不仅可以看作是《中庸》“中
和”思想的注释,而且也可以理解为理学“见性”学说的总结。它道出了宋明诸儒静坐
养心、求中见性思想的真谛。
总之,一向被视为道中方术、佛门禅功的静坐养生法,在宋明诸儒的倡导和努力下,终
于脱去神秘的外衣、涤除宗教的色彩,堂而皇之地走进文人的读书生活中,成为文人入
学的基础、明理的阶梯和见性的法门。
      (本文原题为《半日静坐  半日读书——静坐养生与宋明诸儒的读书治学活动》
发表于 2007/3/27 00: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这么多年风雨,气功还是老生常谈,没有人用科学的解剖学,生物学解释,伤心.
发表于 2007/3/27 0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身整体的气功观

    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为四肢百骸,内为五脏六腑,内外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联系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构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稳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脏腑是核心,经络是通道。兹分述如下: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脏有心、肝、脾、肺、肾五个,它们都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腑有胆、胃、大肠、小肠、三蕉、膀胱六个,它们都有消化传送的作用。脏腑属于器,由精、气、神所构成,不同的脏腑,形气不同,神也不同。内丹气功有五脏神之说,即神、魂、意、魄、志。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都是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与全身各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来实现的。 惠生营养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为经的分支。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全身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络遍布全身,它的有规律的运行和错综复杂的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节、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统医学的“经络论”和“气化论”11 构成了气功学的两大理论支柱。气功养生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调身、调息、调神的自我锻炼,使经络畅通,气血平和,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发表于 2007/3/27 0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1、佛家功

    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功的特点。 佛家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慧琳音义》卷八中解释说: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这叫做降魔坐。各禅宗流派都是用这种打坐方式。     至于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后用右趾押左股,让双脚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后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结跏趺坐时要求"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时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于以此来调息调心、诱导入静,所以,佛家禅修重在求精神超脱,但不重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不过,由于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区别。修禅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两种。小乘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时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阿罗汉即罗汉,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缺陷,以便为日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用的方法叫做不净观法,主要包括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使用。     其中数息法又分为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此法后来被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种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二禅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乐"。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从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乐的出现,标志着二禅的修习已经完成。
发表于 2007/3/27 03: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2、佛家功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即极乐境界的情绪完全稳定来,实现完全的如如不动的静定。 四禅完成后便具备了神通、神变的基础。但要运用和发挥自如,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掌握、学习、提高的过程,即"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等十种功法。这种功法具有提高定力的特点,而定力至极时,参以某些意念就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神通。据说这种功法的功效很大,能显现各种功能,对开发智力作用很大。其实这就是一种排除杂念,提高记忆力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就是这种意思,不过佛教的功法更系统化一些。       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修习方面,大乘提倡以"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 六度,就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 "布施"是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直至解脱的一种修行办法。"持戒"指遵守一切佛教教义所允许的思想、言行,屏弃相反的行为。"忍"则指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用功修炼。"定"指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的心专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 大乘佛教的教义比小乘的要求宽松,适合一般百姓接受、修炼,所以在我国古代的传播过程中被广大百姓以及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众多中国化的流派,如著名的天台宗、禅宗和密宗。在这些流派当中,修禅的方法也有了各自的突出特点:
发表于 2007/3/27 03: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3、佛家功

天台宗

天台宗又叫法华宗,创始人是南朝陈国到隋朝时期的智凯,由于智凯经常住在天台山而得名。

天台宗的修练以"六妙门"为主要功法。六妙门从数息或随息入手,心缘于息,通过调息达至调心的目的。六妙包括数、随、止、、观、正、净六项内容,特点是从有相数息入手,修至无相,以有心观修至无心,从有力到无力,最后达到圆明空净的境界。

禅宗

禅宗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自己的哲学思想、知行观解释佛学的积极结果,所以这一宗派最有中国特色,它也是中国佛教中最宽容、最具艺术气质的一个派别。

禅宗的修持法门是非常随意的,因为禅宗和印度佛教的有着重要的区别:禅宗认为觉悟本身并不等于脱离了尘世。认为尘世是天道运行的结果,也是道的一部分,而且是"门门有道"。所以禅宗是以积极的态度介入日常事物,提倡在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参禅,这样也可以获得高觉悟。

禅宗的修持分成了南、北两宗。北宗强调的是"佛尘看净"的"渐修",功法主要是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南宗则提倡"顿悟",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正因为禅宗具有独特的佛学观,禅宗的修持法比较简单,所以,一般人在老师的启发下就能够顿悟。

此后,禅宗还创造了许多的方便法门,如参话头等。话头就是一种可以引起疑问的句子,参话头就是用这种表面看毫无意义、答非所问的语句让人去参究,去思考,达到参悟其中的玄理的目的。明代的高僧德宝总结说:"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参话头共有两种,一种是两人一问一答,另一种是自问自答,据说现代参话头者,先要打坐,调息,默念几句"阿弥陀佛",然后才在心中冥然发问。
发表于 2007/3/27 03: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4、佛家功

密宗

也叫"真言宗",现在国外通称为"金刚乘"。修持方法是佛家气功的一个高级部分。根据藏密古典学(藏语音译为宁玛学系)的分类,佛家功法层次共分九级。即显部三级,密部中瑜珈三级,高级瑜珈三级。

密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据说多达一千多种,分为功、法两大类。功指气功,法指法术。功的内容包括炼气修脉的宝瓶功、三脉四轮、五轮至六轮(四轮为顶、喉、脐,加密轮为五轮、再加髻轮为六轮)、拙火定、大手印等,其中无上瑜珈部还有男女双修。法术方面包括息灾法、增类法、敬爱法、降伏法、钓召法等五大类。

密宗气功修炼的要领在于"三密相应"。三密相应就是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即造作,指一切身心活动)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身密"一般采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点是颔压结喉,身密还要于结印契(简称手印),手印多种多样,都由老师教授;"口密"即诵真言,真言称之为"咒陀罗尼"。

《大乘义章》说:"菩萨以禅定能发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瑜珈纂略》中说:"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妄故。以咒为境也"。意思是持咒能破众生烦恼,帮助修炼者入定。

密宗诵真言时有五种方法;1、莲花诵,即发声念佛:2、金刚诵,即合口动舌念诵;3、三摩地诵,即不动口舌,定心观想真言的文字;4、声生念诵,即观想心莲花上有自螺贝,从白螺贝中发出妙音:5、光明诵,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诵。"意密"即观想,密宗的观想内容很多,如观想身中三脉、四轮等。但依密宗仪规,不论修什么功法,都应先观"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师的指导下,将一朵花随意抛撒于绘有诸佛菩萨的图像上,花朵所落之像为"本尊"。修持前,上师按此授以该尊之印明,练功时观想此像,观清楚后。再观想本尊与"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为一,同时观想自己身空如气泡。其次为字轮观(先观想自心为一轮圆月,在月轮上布有"阿缚罗贺传"五字,次观本尊之心月轮大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还有三密观、五字严身观等。

密宗除了三密修持,还有神秘的"灌顶"。灌顶原来是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的一种仪式,后来密宗将其吸收,成为本宗的一种法规,即入密宗者,须先广学各家理论后,再由密宗大师与以灌顶,传授密法。密宗传授不同层次的法门,有不同层次的灌顶。灌顶分四级:1、瓶灌,2、秘宗灌,3、智慧灌;4、名词灌。另外还有"心灌",即不取任何形式,高功夫的密宗师以意识灌入。

密宗灌顶时多念"嗡、啊、哄"三字,这是以声引气的练功方法,据说念这三个字可引起颅腔、胸腔、腹腔的共振,收到整合气机,三田反复的效果。

净土宗

净土宗也叫"莲宗",由唐代的善导创立,名称的来由是:人死后可以到达阿弥陀西方净土(就是极乐世界)。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简便,要求信、愿、行一致。"信"就是要相信修持的效能,有修持的信心;"愿"就是要有修持的愿望;"行"就是要参加修禅实践。"行"的方法有念佛与观想两种。念佛就是念念不忘,连续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可以做到收心敛性、归于单一净念,以一念代万念。观想就是面对佛像,集中意念停止妄想,专注一境。观想念佛有十六种观法,据说此修持法门的最高境界是"无相可观,无佛可念"。

佛家功在功理、功法方面比道家的更为严谨。佛家所论气功层层深入,每深入一层都有新的感受和境界。佛家功按小乘、中乘、大乘循序锻炼,其中又包括"九种第次",而要祛病延年,练到小乘境界也就足够了。佛家的三乘功夫,似乎也比道家高深些,因为道家功练到大成,仅是"清静"境界,还不能完全达到"大定"境界,仍属中乘功法,这是两家的根本区别点。佛家高僧圆寂尸焚后,很多都有"舍利子"出现。原始的舍利是指佛祖尸焚后的尸骨。舍利子是气功家死亡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有很多颜色,有的还透明。
发表于 2007/3/27 03: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1、道家功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记述的功法为主,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习练的主要功法。在我国气功各个流派当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也是唯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道家功把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派别。两大派别又分成许多小的宗派。两大派之外还有很多的小派别,各派在功理、功法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管怎样,各派在修练功法时都是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作为第一要义,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

道家功以老子、庄子为祖师,《道德经》中明确提出:"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于是后来道教创立后,便遵照这些理论创造了胎息法。到了唐朝,司马承帧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达到入静的境界。同时还要用意念导气运行进行修炼,这是以后"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创始阶段。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教那么严谨,也不像佛教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进行全面解释。还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隐语较多,致使许多名词的概念、含义混淆不清。从晋代之后,一些道教学家在进行理论改革时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功法理论,从而使道家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可始祖老子创立并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庄子创立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

东汉末年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仙术",在总结各派气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成熟起来,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的一条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法: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有的"抱元守一"、〈〈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这都是道家守一法的开始。
发表于 2007/3/27 03: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2、道家功

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的真气,不但能使人长生,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所以应该"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教将老、庄奉为本教的始祖爷,同时也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在《太平经》中有明确的思想:"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内容。

内丹: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来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之后,外丹衰落而内丹逐渐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练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的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A、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基本的条件。B、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C、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D、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这种境界,就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来看,许多著名道士都练过这种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中说:"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的注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于道家的密宗,是一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称为潜呼吸。因为这种功法的技术性非常强,所以没有师父传授是不能独自修炼的。据说胎息功练成之后"谓之大定",可以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发表于 2007/3/27 03: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1、儒家功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学者以及信徒修练的一种功法。关于儒家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见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况的《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

儒家功将正常的生活、道德修养和练功融合为一体,练功的目的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为了出世,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点。《大学》中有明确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还没有脱离"我执"的束缚,但儒家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这种功法本身就是对于绝对自由的一种约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答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