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14/5/21 21:17:16

185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C196 这一条讲太阳病汗出不彻,转属阳明。 太阳病也有.发其汗,汗先出不彻.的转属阳明的,和这个意思不一样,两个方面的意思都有。第C196条,本来是太阳病,太阳病刚一得病,医生就用了发汗之法,这是顺、不是逆,发汗解表治疗太阳是对的。但是,.汗先出不彻.,汗虽然是出了,.不彻.这个.彻.字当个.除.讲。这个字的说法很多,有的注家说.汗先出不彻.是汗出不彻底;有的注家说是汗先出.不达.,通达的达;也有当.除.字讲的。我认为还是当个.除.字讲好,因为以后还有.彻.当.除.字讲的内容。如果这个地方讲作.不达.,底下就矛盾了。
虽然发了汗,邪气可没解。为什么没解?发汗一次不解还可以再发汗,也可能是发汗发的不得法,所以不能够说因为发了汗,邪气都解,也有邪气不解除的时候。由于汗出而邪气不解除,.因转属阳明也.,太阳的表邪转属阳明,这个转属阳明和.何缘得阳明病,太阳病,发汗或下,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的意思不一样,那个是发汗、利小便亡了津液,这个没亡津液。所以《伤寒贯珠集》的作者尤怡提出个人的见解,我认为是很好的,为什么?就是这两个都是转属阳明,前面那个亡津液的转属阳明就是成了阳明的腑证;这个因转属阳明属于阳明经证。太阳之邪没往里去,传到阳明之经,为什么?这个它没伤了胃中的津液,还没有传到阳明之腑。以此为别,伤津液的就传到阳明腑,没伤津液的传到阳明之经。 185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C197 这一条讲伤寒转属阳明的见证。 太阳之邪传到了阳明以后有一个特殊的反映,就是濈濈汗出。.伤寒发热无汗.,这是邪在表,是麻黄汤证。.呕而不能食.,出现了呕还不能吃东西,这是里气不和,胃气不和。里气不和,太阳的表邪有内入的倾向,从呕不能食来看,很有点儿像邪气要往少阳经传入。.而反汗出濈濈然者.,假如呕不能食是少阳之气不利,应该出现少阳证,如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现在这些少阳证不见,
以前没有汗,现在反倒.汗出濈濈然者.,濈濈就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濈濈者,水流之貌也。有位同学问陈慎吾老大夫什么是濈濈汗出,陈老就说出完一身又出,连绵不断。学生说,到底什么是濈濈汗出,我怎么总还不明白啊。陈老就说,这么说你还不明白,那怎么办啊,那时候正是热天,六月天,他说你到操场上跑两圈后,喝一碗开水,体会体会这个意思。这个学生跑完两圈,喝了一碗开水,劈头盖脸地出了汗,说:陈老,这回我知道了。 汗出很多啊,一身未了,又出一身,这种汗是只有阳明才有。阳明有热,燥热外蒸,所以汗出较多,这种汗一出来,是转属阳明也。这个是伤寒的表邪就要转属阳明了。这个不是转属于少阳,不要因为呕而不能食,谓之少阳。实际上是转属阳明。何以见之?因为濈濈汗出,阳明里热盛逼津液外渗,所以他才能出这样的汗。少阳出汗只能合目汗出,是盗汗,不能出这样濈濈之汗。这个濈濈汗出,反映邪传阳明,这是很有诊断意义的。因为这个时候,肚子胀满、疼痛、大便秘结都还没有出现,只出现了一个濈濈汗出,就知道邪气传于阳明了,所以这个症状很有诊断意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C198 这一条讲阳明主脉,以此来反映病机。 阳明的脉象是大脉。这个大,包括现在所说的洪脉,因为这个脉来的面积宽阔洪大,所以古人就比喻了,叫做
洪,.水之大者,谓之洪.,发了大水了叫洪水泛滥。大水就有波涛,用波涛汹涌形容人的脉象、脉状,.洪脉来之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脉来的面积很大,来势也很凶,很有力量,这是洪脉的特点。 .伤寒三日.是言过程,伤寒就是外感病,三日就不是一日,开头的时候是太阳受之。.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意思是一样的,到了三天,不是开始阶段了,如果传经了,就可以传到阳明了。伤寒三日,邪传阳明,阳明的阳气昌盛,胃的气血充盈,所以抗邪有力,阳气有余,形成阳热证,所以脉来洪大,.阳明脉大.。大脉和实脉不同,大脉不等于实脉。实脉是言其力量,所以李濒湖还把实脉和洪脉作了个比较。.洪脉来势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洪脉和实脉的对比,实脉就是按之比比而坚,跳得很有劲;洪脉是来盛去衰,它的力量不如实脉。 阳明病的胃家实证脉是沉实而有力的,这个为什么脉大?因为是伤寒三日,时间不太长,邪气将入阳明,还不可能构成肠中有燥屎五六枚,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而处于阳气旺盛,抗邪有力的阶段。所以它是洪大脉。如果因热成燥,因燥成实,大便七八日而不下者,那脉就见实了,脉沉实而有力。所以,阳明脉大和伤寒三日要联系起来看。大者,脉在指腹,就是指头肚以下面积宽阔而大。大是个面积,也可以说是脉搏的范围比较大。大脉的反面
就是小脉,大小是相对的。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C199 从这一条到第C212条的重点基本上是论阳明的湿热、寒湿以及胃虚、胃冷的一些情况,同时还有一些不可泻下的意思在里面。这样对比,加强了辨证的能力,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阳明的问题,既要看到阳明的因热成燥、因燥成实,也要看到阳明的因热而成湿,或者是因寒而成湿。 这一条讲太阳与太阴、太阳与阳明的脉证鉴别,说明阴阳病证有出入转化的机制。从阳明和太阴的表里关系来讲,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燥和湿不同气,这两经一个是阴经、一个是阳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通过脏腑、经络相表里建立起来的联系。这一条就论阳明病的时候和太阴是有关系的。不要就看到胃,还要看到胃有阴阳互相转化的机制,这一条具体来说明这个问题。.伤寒脉浮而缓.,这个提法在大青龙汤证有过。伤寒应该脉浮而紧,为什么.脉浮而缓.?缓就是紧去了,紧脉变缓了,太阳之邪化热,脉就不紧了,因为紧属于寒。 表邪由寒化热就有变化了,就要往里来,化热入里有阴阳之别,一个是入阳明,就是太阳之邪化热入里传到阳明,另一个是入里而传太阴。它是入阳明还是入太阴?这得有一个鉴别,有一个比较啊,.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
阴。.如果这个人手足一身皆热,而且还有烦渴的,就叫.系在阳明.。现在这个,身上不发热,只有.手足自温者.,手脚发热,周身不发热,这就不是.系在阳明.,而是.系在太阴.。什么叫做.系.?.系.就是联系,凡是联系的都是有双方的问题,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叫做.系.字。 现在这个病是太阳,.伤寒脉浮而缓.,.浮.是太阳,有太阳之表。紧脉变成缓,浮脉还是没有变,邪还在太阳。怎么就.系在太阴.了?这实际上有点儿太阳、太阴并病的意思,就是太阳之邪还没有解,而太阴之邪已经出现了。脾以四肢为表,脾主四肢,所以他手足自温。这个自温,就是说太阳之热在太阴了,而不是寒在太阴。寒在太阴可能手足自冷,手足自温是热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既然是邪气不在阳明而在太阴,太阴主湿,脾有了病了,不能运化水湿,它就从湿化,与系在阳明的燥化是相对应的,那么湿还加上热,湿热蕴蒸,这个人就应该浑身发黄了。这叫湿热发黄,怎么知道湿热发黄?因为他手足自温。湿热发黄有一个小便不利的症状,因为它有湿,小便就困难了,湿邪无路可出,在里郁积,和热邪互相熏蒸,而变成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是推理,倘若这个人小便自利,湿邪有出路,能随着小便的排泄而排出体外,那么光有热、没有湿,就不能发黄,因为湿热蕴蒸才能发黄,现在,小便利,湿有出路,只有热而没有湿,所以不
能发黄。不能够发黄,是湿去而热留,到了七八天,.大便硬者.,小便利了,大便就变成了硬的。这是太阴外出于阳明,热化燥了,大便就硬了。大便一硬,就成了胃家实,.为阳明病也.。 湿有小便不利,燥有大便当硬。无论是在《伤寒论》,还是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这都是一个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小便不利,湿热凝结,就要出现发黄。有湿就小便不利,等小便利了,湿去热留,外出阳明而燥化,大便就硬了。太阴主里,阳明主表,所以邪气由里出表,由阴出阳,从湿热而变成燥热,可以见到阳明和太阴的表里的关系、内在的联系。这就是中医的病理学的理论,要品尝它的味道,慢慢地体会它的精神。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C200 这一条承接上条论述邪传阳明的见证。 既然转于阳明了,大便就硬了。.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这一条还是联系上一条来说的,说伤寒的邪气如果是转系于阳明,不但是单纯的小便自利,而且.其人濈然微汗出也.。阳明里热一盛,热蒸于内,汗出于外。怎么知道邪气已经转系阳明了?大便硬。那是至七八日啊,不是马上就知道的。要是一二日、二三日你怎么知道邪气已经转系阳明了?是濈然微汗出。邪气只要是转系阳明,热蒸于内,汗就要出于外。
微汗出和濈然是不矛盾的,因为阳明的腑热刚成,时间不很长,它刚要一作汗,这时候汗出的不太猛。但是它已经出汗了,不是太甚,濈然而连绵不断。开始的时候就要见微汗出,一定要是濈然的、连绵的,越出越多的。这样就形成了阳明发多汗。什么问题得有开头、末尾,刚一出汗的时候,可能是出的少一点儿,但是阳明的汗总是濈濈之汗,连绵不断的。 这一条和上一条是联系的。伤寒之邪不转系太阴,转系阳明。转系太阴,手足自温;转系阳明,一身手足尽热,其人濈然微汗出。这是由伤寒而转系来的,下边的,太阴之邪,小便利了,湿去而热留而外出于阳明,至七八日从燥化,大便硬了,在七八日以前,如果邪热到阳明的时候,其人也可能出现濈然微汗出也。

hhbffq 发表于 2014/5/23 07:27:24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C201 这一条是论阳明病经腑俱病不能下之太早。 阳明中风是阳明受阳邪所伤,这和伤寒不同,伤寒是被阴邪所伤。被阳邪所伤,化热就很容易了。伤在什么地方?就是经也有邪,腑也有邪,经腑俱病,也即是阳明的表里为病。里边不和,阳明胃家也有点儿实,它就腹满,气机不利就有微喘。肺与大肠相表里,中焦已经成实,影响肺气,所以就微微有点儿喘。这是个里实证。.口苦咽干.是言其热很盛,口也苦,嗓子也干,阳明的胃热啊,内热
挺盛。 .发热恶寒.,说明,还有阳明的经表之证。阳明的在经之邪还没有解,所以还有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浮是主有表,紧是主实。阳明病的脉浮紧和太阳病不同。太阳病的脉浮紧指风寒,阳明病的脉浮紧是指既有表邪,里气也实,紧代表实证。这样阳明的经腑俱病、表里俱病,应当先解其表,后泄其里,或者表里两解。.若下之.,倘若光看到腹满微喘、口苦咽干的燥热问题,用泻下的方法,这样就下之太早,后果是在表的邪气趁着误下就中于里,腹满又严重了,.小便难也.,外面的热气也入里了,津液更受伤了。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C202 这一条以中风、中寒两个邪气来辨别阳明病胃腑的一些具体情况。 阳明病涉及到胃,有一个能食和不能食的问题,因为阳明主里。太阳主表,有一个汗出和无汗的问题。太阳的中风它就汗出,伤寒就无汗。.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风是阳邪,阳邪中了阳明,阳气杀谷,就能够运谷、化谷,所以就能食。寒邪伤了胃阳,胃阳虚了就不能消谷,所以就不能食。这一条以能食和不能食来分析中焦的寒热。 这里分析中风还是中寒,实际是在分析疾病的寒、热
的性质。阳明是个腑病,它的来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经之邪,一个是自受之邪。传经之邪都是风寒化热入里,所以这个病是见于热性病多一些,病理变化热证偏多。阳明自受之邪不是从传经来的,是阳明本身受的邪气,它在化热问题上和传经之邪稍微就有点儿不同。阳明本身自受之邪,不见得非得化热,阳明可能是被热所伤,也可能被寒所伤,所以不受化热的限制。 自受之邪有两个,一个是风,一个是寒。风容易化热,寒伤阳气、易成寒证。所以胃腑受病分寒热、分风寒是很重要的。从哪里分?就看能食还是不能食。能食者一般是热,属于阳的;不能食,属于寒,属于阴。这和病人胃气的盛衰有关系。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C203 这一条具体联系一个病讲中寒。 这是个什么病?张仲景自己说是.胃中冷.,冷就是寒。由于胃中有寒,阳气就虚,所以水谷就不别了,结果小便就不利,大便就初硬后溏,二便就失调了。阳明病中寒就不能食,因为阴寒邪气伤中了胃阳,胃阳受伤,腐熟水谷无权。 为什么还手足濈然汗出?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渗,才有手足濈然汗出,现在这人是中寒,.胃中冷.,水谷不腐
别,为什么还手足濈然汗出?这一条很重要,如果分析不清,就会导致下边的第C205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也分析不清,容易把虚寒证当成燥热证来治。.胃中冷.的手足濈然汗出,和阳明病的手足濈然汗出是不同的,阳明病的手足濈然汗出啊,一般汗都是热的,胃中寒的手足濈然汗出一般是凉汗。手足濈然汗出,其汗必冷,此乃胃寒而阳气不固之象。这个出汗是指阳虚不固之汗,和阳热蒸腾之汗,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热实,一个是虚寒。 这样一来,胃已经有寒了,水谷就不别,应走小便的不走了,应走大肠的也发生障碍了,所以二便发生改变,一是小便不利,二是大便溏泄,不成形。.初硬后溏.。.初硬.就是大便开始的那一段是硬的,后边是溏的。.初硬.是现象,后边的.溏.是本质。胃阳不振,胃阳不固,水寒内凝,一个方面小便不利,另一个方面大便初头发硬。这个.初硬.不是燥热而是中焦的阳虚,水寒之邪内凝,津液不利,所以初头是硬的。.后溏.正是肠虚有寒的反映。虚寒证往往有一点儿假的现象,像是有热、有燥,实际上不是。阳明病的大便燥结,那就不是个初头硬的问题了,那是燥屎六七枚啊,很硬的,像算盘子,一块一块的下不来。这个是将解大便的那一块很硬,有点儿困难,等着把那块解下来,后边都是稀的,都是不成形的溏便。这反映
胃阳虚水谷不别,寒气凝结,津液利。 这个病,从古代医学上来看,.此欲作痼瘕.。.痼.就是坚固,.瘕..气聚也.,这是古代的一种证候名,就是胃虚而有寒,寒气还要凝结,就要作痼瘕之证。这种痼瘕之证,很像大便的燥结,大便初头硬,也像阳明有燥热,手足濈濈汗出,实际是寒凝的问题。寒凝,阳虚不化,津液不守,所以手足濈濈汗出。不能够拿着.初头硬.来代表一切,和阳明的燥屎那是不一样的,这是个假象,不是个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在大便的溏泄。所以这个病还是胃中冷,水谷不别的古代的所谓的寒气凝结的痼瘕之证。有似于阳明的燥热,实际上不是的。 胃中虚寒,水谷不别,颇类似于阳明的燥实证。有濈濈汗出,大便还初头硬。意在言外,肚子还有点儿胀、还有点儿疼。因为它有痼瘕,瘕者,气有凝聚。但是这都是虚寒的,不是燥热的。这样来加以鉴别,如果将这个病错误地认识为是阳明的实证,用泻下之法,而不是用温法,后果是什么样子?我们看第C206条。 192阳明病,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C204 这一条说的是阳明病的中寒不能食,.阳明病欲食.,不能食就为阳虚啊,能食就是胃阳不虚。能吃,还愿意吃,说明胃气好,胃气一好,它就不欲作痼瘕了,就不是大便
初硬后溏了。它的大便自调。大便自调和初硬后溏不一样,阳明病欲食和第C203条的不能食不一样,这两条要对比。 .小便不利.,说明还有水湿之邪,.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不但是里有湿邪,在体表也有一些寒湿之邪,骨节疼痛是体表有邪、寒湿作疼。.翕翕如有热状.,发热不是太厉害,言外之意,不是外感的风寒,是水湿之邪的闭郁。虽然有些阳气怫郁,但是热比较温和,不太厉害。 阳明的胃气还好,还能吃东西,大便还自调。这样,水湿之邪也有,不是太厉害的,阳明的胃气还比较强盛,正气还是占据优势,邪气也不太重,所以它有自解之机。.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奄然.就是忽然间就发狂了,精神烦躁不安。狂代表阳气的发动,要和水湿之邪要进行一下搏斗,反映正邪斗争,胃阳之气要驱邪外出的一个表现。等到正气能够把邪气拒之于表,它就濈然汗出而解,浑身出了一身透汗,邪气就解了,骨节疼、翕翕发热,水湿之邪的郁闭也解了。 .此水不胜谷气.,水湿之邪打不过胃中的胃阳之气,.与汗共并.就是邪气跟着出汗一起出来了。这时候,.脉紧则愈.。这里有争论,有的说脉紧则愈就是看看脉跳得挺有劲的,正气恢复了,邪气去了,所以它脉紧。紧言其脉搏有力。也有的说脉紧去则愈,因为这个病有一些水寒、水湿之邪,可能脉有点儿紧,出汗以后,脉紧去,脉就不紧了这个病就好了。总之,关于脉紧有两个观点,一个说
脉紧是反映正气恢复了,一个说脉紧是反映邪气去了。 我个人认为,应该把两个观点都结合起来,因为正气恢复,邪气当然就虚了;邪气去了,正气当然也就恢复了。从病机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至于.脉紧则愈.这个.脉紧.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这个不敢说,病都好了以后,脉还见紧,体会这个精神就可以了。是不是真正的脉还见紧啊,还是以前脉紧现在脉不紧了,这个事没法定论。日本的学者丹波元坚氏说.姑从成注.。成无己的说法.阴阳气平,两无偏盛则愈。.所以这一条和上面那一条是做比较的,上边那一条是.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下边这一条是.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hhbffq 发表于 2014/5/23 07:28:32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C205 阳明病要解的时候得在阳明气旺之时。阳明病的气旺和自然界是有联系的。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古人观察到从申至戌是阳明气旺之时。申酉,属于金的,金的气旺,阳明以燥气为主,因为燥是金之气;戌属土,凡是六经作解的时候,都要带点儿土,代表胃气,所以从申至戌上,这个阶段是阳明气旺的时候。自然界的金气旺,燥气旺,而人身上就阳明气旺,这是有助于正气驱邪的有利条件,对于阳明病解、邪气退却是有帮助的。 读这句话不要把它看死了,不要下这样的结论,阳明病到从申至戌上就好了,就不用治疗了,还用吃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干嘛?不是这个意思。就是阳明病欲解时,它
加了个.欲.字,有斟酌的意思。阳明病具备病解的条件,倾向于病解的时候,在从申至戌上作解。在这时候有反应,如.日晡所潮热.,阳明病潮热,就是申时到酉时。为什么那个时候潮热?因为那个时候阳明气旺,能和邪气作斗争,它亢奋,所以发热就要突出,就像涨潮它有信,很准确的,一到那个时候,一到下午高潮就上来了。 六经病都有一个欲解时,这是借助人体和自然界的关系,借助自然界、气候的对人身的脏腑的盛衰的调节,借助自然界有助于人体的正气对邪气的斗争的有利的条件,来驱除邪气、恢复正气的问题。《内经》对于这一方面的论述就更多了。一脏之病,肝病啊,肺病啊,在什么时候重?在什么时候轻?始于什么时候?古人都有一套认识的方法。这个东西啊,我们还不能轻率的下结论说是反科学的,是不科学的,现在这种结论还不好下。我们应当很好地观察,好好地研究。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C206 这一条承第C203条,讲述胃中虚冷反攻其热产生的不良后果。 .阳明病不能食.,刚才说的,手足濈濈汗出,大便初头硬,如果误认为是阳明的热实证,而用苦寒泻下之药攻阳明之热,因为它没有热,没有热而攻其热,那就错误了。结果造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于胃阳来说,阳气本虚,这
一攻,胃阳之气就更虚了。另一个是,本来胃里就有寒,现在又给它一攻,又增加它的寒,寒邪就愈盛。误攻的结果就是胃阳愈虚,胃寒愈盛。胃气又虚,胃寒又盛,寒气上冲而逆,所以必哕,打嗝,膈痉挛。为什么出现哕?.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本来就是虚,虽然是手足濈濈汗出,虽然是大便初硬后溏,这都是虚的,本来不能吃东西吗,胃中有寒吗?你还攻其热,伤其无辜,这是错误的。所以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C207 这一条讲寒湿郁滞欲作谷疸的脉证及治疗禁忌。 湿邪发黄有两种,一个是湿热,一个是湿寒。.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迟脉属于寒湿之脉,阳明病是个阳病、腑病,迟脉是见了太阴的脉,阳病而见了太阴之脉,等于太阳病应当脉浮反见少阴脉的脉沉,阳明病脉迟是见了湿寒,阳虚有湿有寒的脉了。 胃虚有寒湿,故.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吃东西不敢吃饱,.食难用饱.,就是难以吃饱,不是不能吃,这个人他能吃,但是不敢吃饱,要是吃饱了,.饱则微烦,头眩.,饱了心里就烦,头也眩晕。少吃一点儿还好一些,一吃多了,.饱则微烦,头眩.。为什么?因为有寒湿,胃气虚,一吃饱了,胃气就被谷气所挤,不能腐熟水谷了,
上焦不行,所以就要.微烦,头眩.。.微烦,头眩.和胃气的消化功能是有关系的。谷气不得消磨,在胃里不下,但是胃气还得要消化水谷,它有腐熟水谷的作用,但是又不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胃气低迷,胃气郁遏,就出现了微烦,头眩,这些上焦之气不行的一些证候。 .必小便难.,因为脉迟,有寒有湿,所以它小便还要困难。.小便难.的底下还应该有.腹满.两个字,肚子还胀满,为什么胀满?因为脾胃虚、有寒湿。.此欲作谷疸.,这个病要发黄,由于胃气不能消谷,水谷不能变成精微而成湿邪,所以成了一种寒湿性的黄疸,是叫做谷疸。胃虚不能够消谷,这样就叫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肚子胀满,用泻下之药治疗,他的肚子胀满如故。如故就是不消,原来有腹满、小便难,这种胀满是寒湿的,不是燥热的,所以泻下,腹满还是如故。为什幺?因为泻下是祛实,这是一种虚寒、寒湿,所以越是泻下肚子越是胀满。.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为什么腹满如故?就是它脉迟。脉迟属于脾胃气虚而有寒湿,寒湿之邪使脾胃之气不运,肚子胀满,所以这个病不能用泻下法,应该用温中的方法。 上面一个讲湿热黄疸,一个讲寒湿黄疸。这个病虽然是阳明病,而属于太阴脾,见了太阴脾脉的迟脉,所以肚子才有胀满,胀满和太阴的寒湿分不开。所以这一条又透出来一个问题,中寒一般不能吃东西,不能食谓之中寒,
能食则为中风吗,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是脉迟、有寒,他还能吃,但是不能吃饱,一吃饱了就微烦头眩,这个实际上还是不能吃。胃不能腐熟水谷,一吃多了,就消化不了。谷气在胃里得不到消磨,在那里积蓄了,上焦不行就出现了微烦、头眩的这些症状。同时它有湿,所以小便就难。湿邪使脾气不利,所以肚子就发胀,寒湿之邪加上谷气不化,所以要作谷疸,要发黄。这种发黄是寒湿发黄,不是湿热发黄。如果医生用泻下之法,因为肚子胀满,就泻一泻吧,下之,腹满如故。为什么,因为它脉迟啊,脉迟属于寒,属于湿啊。脉迟不能够泻下。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C208 这一条是以有汗与无汗辨阳明病的虚实。 第C200条讲.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一到阳明,就要出汗,因为表邪入里化热,到了阳明,阳明是水谷之海、津液化生的源泉,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出就必然汗出,这个汗出是在有一定的发热的前提之下。 汗出的时候一定要热,.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明显有身热。不是哗啦哗啦出汗,浑身冰凉,他是先有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太阳病表证的汗出,我们说是叫中风的表虚证,无汗的叫做伤寒的表实证。阳明就恰恰相反,阳明要是有汗的就叫实证,没有汗就是虚证。.阳明病法多汗.,所以阳明病按照它的发病
的规律来说应当是多汗的,法就是它的法则,它的规律。 .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应当出汗而没有出汗,所以加个.反.字,肉皮里就像有虫子爬,麻麻酥酥的,窜至浑身,.虫行皮中状者.这是什么问题?.此以久虚故也。.这是张仲景自己的解答,说这种没有汗,皮中像虫子爬,就是他这个人.久虚.,.久.就时间比较长了;.虚.是指胃气虚。这个人过去本来胃气就虚,很长时间了,胃气一虚,水谷的津液不足,所以就无汗了。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阳明病有有汗的还有无汗的,有汗和无汗的关键在于胃气的盛虚,胃气盛就有汗,胃气虚就没有汗。 为什么.如虫行皮中.?皮的里就是肌肉,外头一层皮,五体皮、肉、脉、筋、骨,皮的下边就是肌肉,阳明外合于肌肉,脾胃就主肌肉,所以在皮中就是在肉皮里,在肌肉之上,像虫子爬,这就是一种胃气虚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中气虚的一个反映。

hhbffq 发表于 2014/5/23 07:29:30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C209 这一条承接上条,进一步讲阳明虚寒而又夹寒饮上犯的证候。 .反无汗.继续前文而言,阳明病反倒没有汗,那就是说明这个人不是虚就是寒,意在言外。如果实还有热,
一定是濈然汗出。.而小便利.,小便还是利的,小便没有问题,说明里没有湿邪。.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到了两三天,.呕而咳.,.呕.就是胃气上逆作呕,而且咳嗽,手足还厥冷、手脚发凉。.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这样下了一个.必.字,这样的一个证候,这个人必定是头痛很厉害,.必苦头痛.。.苦.就是很痛苦,脑袋疼得很厉害。什么道理?胃里有寒。 胃里有寒,胃气也虚,那么寒气它就上逆。凡是寒气上逆,多少都带一些水饮,有点儿寒饮。饮寒上逆必动水,阳热上亢必动风,这是一个规律。寒邪上逆,就要有一点儿水饮,必然的产生一点儿水饮的上逆,所以又呕又咳,影响了胃气就呕,肺气不利就咳。为什么.手足厥者.?他胃里虚寒,胃虚而寒,中焦之气不能禀于四肢,不能充养于四肢,所以手足厥冷。.必苦头痛.就是说寒气往上逆,上犯于清阳,头为诸阳之会,阴寒来犯清阳之位,所以头痛很厉害。从呕而咳,到必苦头痛,这是往上冲的一个体现。到了胃就呕,到了胸肺就咳嗽,再往上到了头就必苦头痛。这是一种胃的寒邪上逆,中间也可能加了一点儿这个阴邪,水饮之邪,同时,冒阳之气不能够充养于四肢,寒邪发动的时候,胃阳之气就更不足了,所以手足要厥冷。 这个病是不是总是这样啊?一天总是这样咳啊,呕啊,头痛啊。不是的,因为这是个虚寒。.若不咳、不呕、手足
不厥者头不疼。.倘若不咳、不呕,寒气还没有往上攻的时候,手足也温的,头也不疼。第C208条在周身如虫行皮中状,胃气虚寒,.是以久虚故也.。第C209条不但胃虚,而且还有寒逆,往上攻了,临床上有没有这样的病啊?是有的,连呕带咳嗽、带头痛,这是有的。用什么方治?没处方。注家里七言八语说了很多的方子,根据我个人的意见,应当吃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治胃寒的,也能治手足厥冷。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C210 这一条属于胃里有热。胃里有热也上逆,胃热上逆,就要带点儿风。热者,阳也;寒者,阴也。 阳明有热,不是有寒,和第C209条做比较的。阳明有热,表邪也没有了,里还有热,所以就不恶寒。.但头眩.,头目眩晕,阳热之邪动点儿风,往上来,所以头目眩晕。.故能食而咳.,因为有热,他就能吃,中风就能食,中寒就不能食。热主杀谷,热火化食,所以他能够吃。.而咳.是火热上逆,导致肺气不利。同时,手太阴肺经中焦生,下入大肠,出贲门,所以太阴的脉和胃口是分不开的,行于胃、下络于大肠,还循于胃口,胃里有热,太阴的肺气就不利了,所以会有咳嗽。 .其人必咽痛.,.咽.有两个管,一个是喉管,是连于肺的;一个是咽管,是连于胃的。咽和肺、胃都有关系,
胃有热,咽就疼。.若不咳者,咽不痛。.说明胃的热邪不往上攻冲,嗓子也就不疼痛了。第C209、第C210这两条一个说的是阴寒上逆,一个说的是火热上攻;一个是不能食,一个是能食;一个有手足厥冷,一个就不恶寒,这都是互相对比的。一个是苦头痛,一个是但头眩,寒邪伤阳,就以头疼为主;热邪上来它有点儿动风,所以以眩晕为主。这两条是做对比的,要有机地联系起来。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C211 这一条讲湿邪为患,湿热发黄的成因及先期症状。前面我们不都讲了吗,怎么张仲景这么重复?.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此欲作谷疸,..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又讲湿啊!这不重了,这个有点儿意思。别看条文很短,它的临床指导意义是非常大的。.阳明病无汗.,它贯彻前面的精神,.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这一条底下分出来一条了,所以还是承上文来的。 阳明病是有汗的,在临床上这句话很有用处,辨证阳明病首先问有汗没有汗,.反无汗.,就是说阳明如果有热,这个热还不能够蒸发汗出,阳明的热就不能从外而越,出不去了。为什么阳明的热不能够往外发越啊?因为它这里有一个扯后腿的,热里夹湿邪,湿是个蕴邪,湿郁而热不得越。热不能够腾越而从周身汗出,所以阳明病的无汗,
是因为热中夹湿。 上面讲的是阳明病无汗是有寒,这一条是夹湿。是不是一点儿汗都没有,个别的人有汗就是.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就是脑袋上有一点儿汗,齐者脖子就没有汗了,余处无汗,周身无汗。这样也是叫无汗。这是因为有湿。.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水道,是一个沟渠,能把湿邪排泄出去。现在,.小便不利者.,这个湿里还有热邪,热邪扯着湿邪,这样小便不利了,湿不得泄也。湿不得泄,热不得越,湿热两邪郁蒸于内,所以这里有一个成郁的病理反映,这个难解难分的湿热影响胆液的排泄,就要发生黄疸。 为什么心中懊憹?心中懊憹是发黄的一个前驱证候,所以说.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先有心中懊憹,后周身才出现黄疸。为什么要心中懊憹?湿热郁蒸在里、在胃,胃里的湿热使人非常地难受。懊憹,这个烦,懊憹不是烦吗?这种烦是一种郁结的,不是显露于外的,心里懊憹得很,无可奈何,说也说不出来,怎么这样难受?特别难受,古人就叫懊憹,自己恨自己,十分不舒服。有了这样一个症状,这时候,身必发黄,出现黄疸了。 上边两条谷疸都没有说到懊憹的问题,所以这一条不是一个重复。另外,这一条说明阳明病无汗啊,也不光是虚寒的问题,也有湿热的问题。湿热的问题,怎样才能作这样的一个结论?要有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和没有汗,或
者说是头上有汗,身上无汗,心里特别懊憹的,小便黄黄的,这时候巩膜上头有黄色了,那就要发黄了。

hhbffq 发表于 2014/5/23 07:30:59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C212 这一条论由于被火而继发的身上发黄。 阳明病在治疗当中用了火疗。.被.者,就是加也,用了火的疗法,叫被火。火疗是古代的一些物理疗法,这里没细说是用什么火。被火以后,如果汗出很多,火就助长了阳明的燥热,燥热由里向外蒸腾,濈濈汗出,燥热成实,大便燥结形成阳明的实证。 现在,.额上微汗出.,只是前脑门微微出一点儿汗,其他部位没有汗。这是热郁,阳明之热就内郁,不能发越于外,所以仅是额上最高点儿出那么一点儿汗,身上是无汗的。阳明之热不得发越,这事可以想象的,那么为什么以火劫之都不出汗?.小便不利者.,小便不利就因为他有湿,湿结。汗不出者,为热郁;小便不利者,为湿凝结。热郁和湿结,湿热相蒸,所以周身发黄。 这一条的发黄是因为误治形成的。虽然是误治,但也说明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阳明病如果不从燥化而从湿化,津液是不受伤的,不但津液不受伤,相反,津液有一点儿凝结,所以既不见汗又不见小便利。这和阳明病的燥热逼迫津液就不一样了。阳明病燥热逼迫津液一个是法多汗,周身出汗;一个小便数多,尿得也多。如阳明篇.跗阳脉
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其脾为约。.就是麻子仁丸证,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边出汗,下边的津液偏渗,小便也多,所以从燥化。津液都跑出去了,肠胃就干燥了。如果外边不出汗,虽然是有热,汗也不能出来,也不能从小便出来,这意味着从湿了。从湿化,湿热郁结,发热,是成湿热了而不是燥热了。所以燥热和湿热的为病是互相对立的,证候是不同的。所以阳明病里既有燥热也有湿热,这样来做比较,就使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C213 这一条是介绍经证腑证,同时点出经证有盗汗出的证候。 阳明病的脉浮而紧和太阳病的脉浮而紧不一样。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所以不能够解释脉浮而紧是表有寒。应该怎么解释?这个.紧.反映了阳明的里实,脉紧是主于实,这个实属于胃家实,是主阳明的腑证。胃肠成实,所以它的脉就有力量,就紧。脉浮是说还没有完全彻底地成为腑证,浮是反映阳明的经邪还没有解。所以脉浮而紧就是经表和里腑之邪共病。 里已成实,.必潮热,发作有时.。已经到了阳明,构成了燥热而实,所以就出现潮热。潮者,就是按时而至,像海水之潮,到那个时候就来了。阳明病的潮热一般发生在日晡所,到下午就要高烧,所以它.发作有时.。潮热这
个热型是阳明胃家实的一个特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阳明在那个时候气就旺,旺就和邪气互相争,所以这时候就潮热。这个热是正气抗邪的现象。 .脉浮而紧.,看起来里证重于经证。虽然是阳明的经证腑证表里有病,但是从.必潮热,发作有时.来看,腑证大于经证。邪气很快地就要由经入腑,完全地构成腑证了。.但浮者,必盗汗出。..但浮者.就是没有紧,只是浮,里面的肠胃就不实了。因为它不见紧脉,可以推测邪气还没有传到肠胃,只在阳明之经。阳明之经和太阳之表也不同,阳明之经有邪,虽然里不实,这个热和太阳的热不同。阳热在经表也是比较盛的,这样就要盗汗出,一睡觉的时候浑身出汗。 为什么睡觉时出汗?因为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明的经热还比较盛。阳明的阳气盛,阴气相形之下就不足。所以阳入阴的时候,阴液受阳热的逼迫,就出汗。因此,成无己下了一个结论:.阳明里热者自汗.,就是阳明里热的濈濈汗出;.表热者盗汗.,表热就是经热,就是睡觉的时候才出汗。阳明病法多汗,但是汗也不一样,有自汗、有盗汗。自汗就是汗出比较多,是在腑,里有热蒸发的。在经的,在表的热比较浅一点儿,所以不是自汗,是在睡觉的时候,阳气入阴了,阳气强大,阴气受到逼迫,他要出汗,就是盗汗。 这一条要同第C201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
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联系起来看。第C201条也是脉浮而紧,是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不能下的太早,下的太早.则腹满小便难也.。这个没有说腹满,说的是潮热,必发潮热。必发潮热和腹满有没有关系啊?有关系。所以前后的条文要把联系起来,前后联系,左右联系,一条一条的组成一个有机体。这样去读《伤寒论》,不要一条一条的,那是不行的。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C214 这上条还是强调阳明的经证,指出阳明经热致衄的机理和见证。成无己说:.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古人是讲经的,否则不好理解。 阳明病不但要出汗,还有口渴、口燥。这一条的辨证重点就在此。口燥就要喝水。如果里有热,已经津液虚了,必饮水自救。水要咽下去了,大口的喝水,一次能喝多少?.饮水数升者.,就是说七八升、八九升、五六升。一升合60~80ml,如果一下子喝个七八升的,也有五六百毫升了。这是一次量,不是一天量,.欲饮水数升.,要一喝水就要喝那么多,然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所以他是乐意喝水的,这是阳明白虎加人参汤证,这是一个阳明的热证,热没有炼结成实,充斥表里周身内外。
这一条不是这样,而是.但欲漱水不欲咽者.,虽然口里干燥,但欲漱水,润一润口,不往下咽。为什么?因为热只是在口而没有在胃。胃里不燥,就不乐意咽。这是阳明的经中有热,而腑还没有热。阳明之经有热,所以口里干燥。也有的注家是说腑有热叫气分有热,所以阳明气分有热,口渴、喝水。经中有热是叫血分有热,经脉吗,经血啊,所以就漱水不欲咽。经中有热,热迫血行,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它的经脉和鼻子有关系。这样,热迫血行从清窍而出,所以它要衄血。后世的,就宋朝的有,清朝的《医宗金鉴》也有,说是阳明的经证,.缘缘面赤额头疼.,就是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疼鼻干卧不宁.。为什么和鼻子联系?因为阳明的经脉和鼻子是有联系的。 《伤寒论》是兵火残余之书,.缘缘面赤.是有了,.鼻子衄血.也有了,没有宋朝人说的那样具体,所以后代才补充。这两条都是说的经证,阳明经证里有伤阴的问题。大家注意了,一个是盗汗,一个是衄血,阳明经中有热的时候,它有点儿伤阴。汗是什么?汗不也是血之液吗?这两条是说经有热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C215 这一条重点论述阳明病热燥便硬后,由大便和小便的关系来判断是否可以攻下。 阳明病燥热凝结,伤了津液;胃中干燥,都不大便,但是在治疗也好,发病的过程的病理变化也好,有不同点,不能够混为一谈。阳明病本自汗出,阳明病法多汗,出汗的时候,它有发热。医生不知道这个热属于表还是里,当作太阳病的发热汗出,.医更重发汗.,又给他发汗,这是错误的。 错误的怎么还说.病已差.?发汗以后,汗也不出来了,发热当时可能好一点儿。什么道理?因为热邪,一发汗,伤了津液,本来阳明病就伤津液,阳明病法多汗!又一发汗,这么一来啊,这个津液就更亏了,津液虚了,热邪就要,往里凝结了。看着像好了,实际上病没有好。.尚微烦不了了者.,还有人微烦,烦代表烦热,既有精神症状还有热。不是完全光烦躁,还有些烦热,而不了了者,还没有好。这个热是从哪里来的?.此大便必硬故也.,是肠子里的大便已经硬了,这样一个缘故。 为什么就知道他大便硬了?.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亡了津液了,以前就本自汗出,又重给发汗。亡,当亡失、丢失讲。就因为亡了津液,.胃中干燥.,胃中包括肠子。肠胃干燥了,.故令大便硬.,所以大便就硬了。
大家请注意了,这个大便硬是因为重发汗,亡津液,故也。这个亡津液的大便硬,和阳明,和太阳之邪化热入里的化燥变实意思不大一样,那个属于热结,这个属于亡津液。热结,燥热内结,非下不可。这个就不是这样了,由于胃中干燥,亡失津液,故令大便硬,侧重于正气的虚,津液也是正气。那个是侧重于邪气,这是侧重于正气。由于肠胃津液的不足,不能够滋润,所以大便成硬,当然里也有热,不能说一点儿热都没有,热结也不能说一点儿津液不伤,但是各有侧重。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非泻下不可,另一个津液自和而不下有自愈的机转。因为燥热不太厉害,只是津液虚,因此.当问其小便.日几行,.当.是应当,指医生应当问问他的小便日几行?尿几次?底下举一个例子,.若本小便日三四行.,倘若小便一天尿个三次四次,.今日再行.,今天得了这个病之后,重发汗,胃中干燥、大便硬以后,就尿了两次。一天三四次,今天两次,尿就少了。.故知大便不久出.,因为小便少了,所以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排泄出来了。为什么?小便的数与过去比少了,津液当还于胃中,又回到肠子里去了,不是说尿回到胃里边去了,不要这么理解。 《伤寒论》常说,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胃中怎么会有燥屎?是肠子里。《伤寒论》六经,以足经概括手经。所以他说胃,实际是津液还于肠子里,这是津液自和。咱们过去不是学过,发汗泻下之后,.其人小便不利,勿治之,
得小便利,必自愈。.就是因为津液能够自我调节,可以恢复,所以不治也可以好。这个也是一样。这个,明显的小便由多而少了,人体阴阳津液能够自我调节,肠子得接受调节,肠子里燥热还不是太厉害,所以津液能够还于肠中,这样,时间不长,他自己大便就排泄出来了。

hhbffq 发表于 2014/5/23 07:33:26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C216 205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C217 这两条论述了阳明病禁下证,以及误下的变证和预后。 病是从伤寒来的,.呕多.,多呕,也可以说喜呕,往往属于胃气不和、胃气上逆。呕是上逆,偏于胃而未及于肠,这时候,.虽有阳明证.,虽有阳明不大便、肚子疼,像是可下之证,.不可攻之.,不能用承气汤攻下。为什么?因为呕是,胃气上逆,在胃而到肠,你攻下是泻下大肠,针对性不强。后世的注家说,呕多,属于,少阳之气不利,少阳病喜呕,所以虽然是阳明病,但见了少阳证喜呕这个症状,怎么可以用阳明之法?总之,胃气逆也好,夹有少阳证也好,胃气上逆用泻下之法是不对的。这是阳明的禁下之证,阳明证见了呕多的要禁用承气汤泻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而腹不硬满的,.不可攻之.。心下硬满,就是心下痞,有蒸蒸潮热、不大便等阳明症状,但是腹不满,肚子不胀满。从病位来看,心下硬满是邪气在高位,在胃,是胃的升降之气不和,还没有完全到肠,
所以肚子没胀满。.不可攻之.,不可攻了,应当调和脾胃。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误用攻下,就伤脾胃了,所以说.利遂不止者,死.。.遂.就是继续,就是随着泻下之后,这个人继续泄得很厉害,止不住了,脾气不能升,下焦不能固,是脾胃衰败的现象。这样预后不良,很是危险。.利止者愈.,大便虽然拉了几次,拉完就停止了。这是说明脾胃之气还能够恢复,邪气去掉了,正气恢复,这病也就好了。 从这两条来看,第C217条有一个预后的问题,一个是死,一个是愈。第C216条没提出预后的问题,但是可以想象,阳明病呕多者,也有泻下的问题,一攻就泻下了,也有一个伤脾胃之气的问题,预后也是不良的。所以张仲景在这两条中,叫人用下法的时候要加以注意,从病情上来说,从病位上来说,多呕者不可攻之,.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如果误攻,会预后不良,造成.利下不止.,脾胃衰败的这样的一个证候。 206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C218 这一条继续介绍阳明病的禁下证,指出阳明经证不可下及下后发黄的变证。 .阳明病,面合赤色.,面,就是人的脸面;赤,比红色还要深。脸面和赤色相和了,就是说满面出现了赤红之色,它不是嫩红,而是赤红。别看这一个字,这有辨证的意义,因为人的脸面发红比较浅比较淡,往往属于阴虚有
热、虚热上泛;.面合赤色.,红得比较深的,属于实证,是阳气闭郁,不得宣泄的一个反映。 面是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部位,风寒之邪郁遏阳明之经,经气不宣,故尔面色赤红。所以说,缘缘面赤,就是满面通红,不是红在面部的某一个病位。鼻子尖红,是酒糟鼻子,两个颧骨红,是肺结核,那都不是。缘缘面赤,满面都通红的,所以叫.面合赤色.。 .面合赤色.是经中有热,是风塞闭郁而来的,也就是经有邪了,是阳明经证。阳明经有邪,为什么.不可攻之.?就是说,如果还有大便秘结,阳明腑也有实证,但是还有经表之证,那也.不可攻之.,不能用承气汤泻下。 如果只看到大便秘结,没看到面合赤色还是经中之邪未解,下得太早,.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阳明经的邪就内入,如果系在太阴,热和太阴湿结合,湿热蕴蒸,所以.小便不利.,而.身必发黄.,就出现黄疸了。 总结一下,伤寒呕多者,邪气向上,甚至有少阳证的,虽然有大便秘结,也不能用承气汤攻下;心下硬满而肚子不胀满的,是胃气不和而有心下痞硬,不见得是实证,不可攻下,若攻之,.利遂不止者,死.;阳明的经表之邪,.面合赤色.,也.不可攻之.。从这几个不可攻,我们要体会一个精神,攻,是攻胃家实。如果不实,就不能攻,这是一点。第二点,病邪还浅,在经,或者说在胃的上脘,还没达到肠子,也不能攻下。第三点,邪在经表,即使有
胃实,也要先解经表,后边才能泻下。如果下得太早,也会出问题的,体会这三个方面的精神。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C219 从第C219条到第C225条讲阳明病可下和不可下的辨证,可下不可下有程度的不同,有的可以用大承气汤,这叫可下;有的不应该用大承气汤,而是应该用小承气汤,那么小承气汤是下法吗?小承气汤当然也是下法,但是比较大承气汤而言,这里边就有轻重的不同。也包括什么时候可以用大承气汤,什么时候可以用小承气汤。当然也包括不可以下,就是大、小承气汤都不可以用的一些情况。张仲景论述问题是一分为二的,既言其可下,又言其不可下,既言其可用大承气汤,又言其不可用大承气汤。同时又指出阳明病的一些预后的问题。 这一条有争议,就在.不吐不下.这四个字上。什么叫.不吐不下.?成无己就把.不吐不下.作为一个治疗的过程,认为治疗过程中没吐、也没下。吐后发生的心烦叫内烦、虚烦。现在没经过吐、下出现的心烦,叫实烦,这是阳明胃里燥热不解,.可与调胃承气汤.。另外少数人认为不吐、不下是阳明证的症状,说是阳明证的患者,他不呕吐、也不腹泻,就出现心烦。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见解。因为.不吐不下,心烦.,从行文来看,不是经过治疗的吐、下,这么认识有点儿牵
强。阳明病有一点儿大便秘结,不吐不下就心烦,这样更好理解。不吐不下的心烦和有吐有下的心烦就不一样了,因为心烦往往有兼证出现,吐而心烦者往往是少阳证,这个不吐不下心烦属于胃家实、胃里有燥热。但是他没有腹胀满,疼痛,拒按,也没有潮热和.濈濈汗出.,只是胃里燥热,所结者尚浅,.可与调胃承气汤.,可以吃点儿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可以调和胃气,能够和胃燥,因为有大黄、芒硝、甘草。把胃里的燥热一解,心就不烦了。当然调胃承气汤吃了也要泻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C220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朴半斤 枳五硝三急下云 大实大满大便硬 腹痛大热脉实沉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朴二枳三四大黄 小承微结好商量 长沙下法分轻重 妙在同煎切勿忘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这一条辨什么时候可与太承气汤,什么时候可与小承气汤。 阳明病出现脉迟,前面介绍了一条了:谷疸,.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小便不利,.欲作谷疸.。那个脉迟是以胃寒而论的,当然迟脉就是跳得没劲。以后还有阳明病脉浮而迟,就有点儿浮缓的意思。这一条阳明病腑实证而脉见迟,所以不同了。脉迟有时主表,经表有邪,脉浮迟而汗出多、恶寒的,是桂枝汤证。这一条的脉迟是由于肠胃结实,腑气不利,脉道就不利,脉跳就慢了,但这个脉迟是有力的。 .虽汗出.的.虽.字,有的注家说应该放在脉迟的前边,.阳明病,虽汗出脉迟不恶寒者.,这样合乎文法。何以见得?我们讲太阳病,.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疮家.是一个证候,.虽.字在.疮家.的后边。这个阳明病底下就应该放这个.虽.,.虽脉迟.,这个措辞文法是
前后一致的。为什么加个.虽.字?就是阳明病一般说得脉见沉实、沉紧,不应当脉见沉迟。虽然脉迟,但是脉迟有力,还有汗出、不恶寒,显然可见,这是阳明里热成实,不要看是脉迟,就认为是阳明虚寒。 .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阳热太盛,阳气壅盛不得流通,所以身上就沉重。.其身必重.是热盛阳气壅塞的一种反映,不是寒证,也不是虚证。.短气,腹满而喘.,中焦燥实,所以肚子就胀满,上下之气不利,所以就短气,还有点儿喘。这是一些实证,一些阻塞之象。.有潮热者.,这样一些症状出现而且还有潮热出现的,下午发生潮热的,.此外已解,可攻里也.,就是经表之邪已解,可以用承气汤攻里了。.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前面讲.虽脉迟汗出.,已经有汗出了,前边濈然有汗出是一个广泛性的汗出。,到了这一条,濈然汗出就不但全身后背前胸都出汗,连手足都汗出了。这个汗出的是比较广泛,连手足都汗出了。不要理解这个病只是手足汗出,因为前面也有个汗出,周身出汗,手足也濈然汗出了,这是指大便已硬也,津液外越,里热盛,大便就硬了。这时候用.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治疗范围,一个要有汗出,一个要有潮热,一个要有腹满,一个要有不恶寒。这几个症状要抓住了。 下边是大承气汤的主证,可下之证。.若.就是推理了,又说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倘若不是前面所说的那样,汗虽然是出得很多,.微发热恶寒者.,发热很微,同时还有恶寒,.外未解也.,外就是表,表邪还没解,不能用大承气汤。.其热不潮.,或者虽然是汗出很多但没有潮热,.未可与承气汤.,还不能用大承气汤。从这句话里体会出两种精神:一个是汗,一个是热。阳明病是热盛、汗多,这两个是成正比的。汗出的多、出的厉害,还有蒸蒸潮热,这时候用大承气汤是可以的。因为热和汗是一致的,下边.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其热不潮.,两个主要的证候中只具备了一个汗多,没有潮热。.其热不潮.,不可以泻下。因为什么?因为它不典型了。不泻下怎么办?可以吃小承气汤。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如果有点儿热,但是热微、不重,阳明病的热是壮热,这个热微,还有点儿怕冷,说明邪气还在表,还没完全集中于里,这个还不能够完全泻下。所以阳明病里实证的热和汗是很主要的,如果只有其中一个,不典型,不能贸然用大承气汤。所以大家要看张仲景就像现在和我们说话了,.未可与大承气汤.,.可.与.未可与.,这个话里都带商量的口吻。 .若腹大满不通者.,虽然没有潮热,但是大便没有下来,肚子大大地胀满,即使是腹大满不通,也不能用大承气汤,可以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为什么?大承气汤的证候不典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要先解表。.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就不可使大承气
汤。那怎么办?意在言外,可以用小承气。阳明证可下证有好几条,我们学的时候要在几条里互文见意。什么是大承气汤的证,什么是小承气汤的证,什么是调胃承气汤的证,然后把它们归纳在一起,心里就有数了。 下边就看一看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什么叫做承气?什么叫做大承气?大承气是对小承气而言的,小承气是对大承气而言的。.制大剂服.,.制小剂服.。药味的剂量大,泻下的力量就大,就叫大承气;药味少,分量也比较少一点儿,泻下的力量缓和一点儿,就叫小承气。什么叫做承气?承气的解释有好几种。成无己说:.承者顺也.,承字长个顺字形,取顺。阳明病胃家实是有实无虚,肠子里边有燥屎,腑气不通,所以出现痞满燥结实的病理变化和症状的反映,就要用承气汤,.承者顺也.,把这些燥屎污物之气排出去,使胃肠腑气得以通顺,这就叫承气,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种解释,.承.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承者上,承上。因为这个病燥热很严重很厉害,燥热凝结,药方里有大黄、芒硝,是泻下的,通过苦寒、咸寒的泻下的作用来使在上边的燥热结实得以解除。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说:.承上以待下,推陈以致新。.也有把这个和《内经》.亢则害,承乃治.联系起来的,比如火在上边,下边不得有水吗?一有水上边就不敢亢了,.以水承制之.,所以也有人按这个精神来解释大承气汤。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同意成无己的注解,他说那几个说法都靠不住,只
有成无己的注解比较贴切合理。所以承者就当顺讲,使肠胃之气得以通顺,达到使腑气正常的治疗目的。 大承气汤四味药,厚朴、枳实、大黄、芒硝。这个病有腹满,厚朴苦温,能够消满。这个病不是光满,还有痞,.上下气不通谓之痞.,所以药里有枳实,枳实苦寒,能够消痞。这两个药都是气分药,一个是热性的,一个是寒性的,厚朴能够治腹满,枳实能够消痞,两个药可以通达肠胃之气,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这个方主要是泻下,用大黄、芒硝,借助厚朴、枳实的推动作用,把燥屎秽物排出体外。如果光用大黄、芒硝,不加上厚朴、枳实使肠胃之气往下通顺,泻下的作用就小,所以厚朴、枳实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大黄、芒硝加强泻下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每天都得解一次大便,有的人大便挺通畅,有的人大便很困难。大便的下达得通过肠胃之气,所以厚朴、枳实这两个药得先煮。大承气汤的煮沸法,.先煎二物.就是先煎厚朴、枳实,后边才下大黄,最后才下芒硝。厚朴、枳实既能消痞满,同时使胃肠之气下达,往下边通顺,和着大黄、芒硝的泻下大便的作用,推动燥屎排出体外。 芒硝是个咸寒药,因为肠中燥结,没有水分,形成的燥屎块比较小,但特别硬,黑色的。这种便一般排不出来,光用大黄不行,一定要加上芒硝。芒硝是为燥屎而设的,芒硝能咸寒软坚,同时能增加肠道里中的水分,可以使燥屎不能停留、凝结,松动了就能往下边来。所以芒硝是治
坚的,痞、满、燥、坚,厚朴、枳实是解决痞满的,芒硝是解决燥坚的。有厚朴、枳实的推动作用,又有芒硝的咸寒软坚作用,再加上大黄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大便,开凝结,大便就下来了。大承气汤这四个药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既有气分药也有血分药,芒硝、大黄可以说是血分药,厚朴、枳实是气分药,在泻下这个问题上,对于肠胃的推陈致新上,是互相协助、缺一不可的。古人说.通可去滞,泻可去实.。大承气汤是个通泻之药,它荡涤肠胃,能够去滞、泻实,解决胃家实。所以胃家实要抓住这个.实.字,把白虎汤排除在外,就是这个道理。.实.就实实在在有实物的东西,没有实物的东西不叫.实.。 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还有一些注家的注解,大承气汤证的胃家实,一定要腹诊。这要注意了,患者的肚子,古人说是.腹如合瓦.,.合瓦.就是两个瓦肚扣起来,指肚子胀满。大肠里有燥屎,气不通,十来天八九天,大便解不下来,肠胃之气不能下来,堵住了肚子就要胀满,胀满像合瓦。不光胀满,腹部还硬满,一按之就疼痛。舌苔黄燥,甚至起刺,脉来沉实有力,还有潮热,还有汗出,这样就可以用大承气汤。泻下以后,肠子里燥屎是否都去净了,是再吃了,还是不吃了?《伤寒论》原文中说:.得下,止后服.,实际上在临床中,吃完大承气汤之后,还得继续检查一下,再摸摸他的肚子,尤其是在肚脐的上下、左右,也就是升结肠、降结肠的部位,用手按一按。如果
下后,按腹脐的左右,还有硬、还有疼痛,可能是下之未尽,可以考虑再下一次;如果一摸,肚子挺软,这个就好了。所以临床用大承气汤要进行腹诊,这是很重要的。这是大承气汤,把大承气汤的意思了解了,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互相一对比就可以明白了。小承气汤没有芒硝,虽然有痞、浦、实,但是燥结得不厉害,所以就没有芒硝。调胃承气有大黄、芒硝,又加上了甘草,连厚朴、臶实都没有,所以它以和胃为主的,泻下是为次的。 有的医家对三个承气汤进行了这样的分析:调胃承气汤是治燥热在胃,虽然也泻大便,主要在胃而不在肠,方中甘草使大黄、芒硝缓恋于上,解决胃的燥热问题。因此,调胃承气汤证有不吐不下,心烦,蒸蒸而热,与燥屎、大便秘结的问题联系不太密切。小承气汤是在肠,虽然大便已经成硬了,但是没成燥屎。大便不是一般的软便了,是已成硬了,但是还没达到燥屎的程度,所以有的医学家就认为小承气汤证的病变在小肠。小承气汤证在小肠,调胃承气汤证在胃,大承气汤证大便的燥屎已经成,是在大肠。这个分类方法,使大家容易记住病的深浅的程度。 看一看煎服的方法,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煎服方法不一样,大承气汤是先煮厚朴、枳实,然后去滓,纳大黄,然后再去滓,纳芒硝。芒硝不能先煮,一煮就没有力量了。小承气汤就是三味在一块煮,不分先后次序。.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hhbffq 发表于 2014/5/23 07:34:38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C221 这一条是讲燥屎已成未成、可下不可下的辨证,以及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 条文分四个小段理解,.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这是第一个小段。.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这是第二小段。.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这是第三小段。.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这是第四小段。.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这是个叮咛之词,张仲景让我们提高警惕。 在提法上,字里行间里有商量之意。要体会这个精神,张仲景告诉我们要慎重,不可孟浪。.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阳明病,大便硬还有潮热,可与大承气汤。为什么?因为有潮热,有大便硬,所以是阳明病的可下证的一个有力的根据。
第二个小段.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如果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恐怕他有燥屎。这时候用大承气汤给他泄吗?不行,这时候不能用大承气汤,因为虽然是六七天不大便,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太承气汤证还不够齐备。比如我们上边说的热的问题,汗的问题,有的不够齐备,不是典型的大承气汤证。所以医生就处在一个踌躇不前的阶段,又像是有燥屎,又不典型。这时候,.欲知之法.,就是要进一步诊断到底是有燥屎、没燥屎,.少与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有一个剂量的问题,现在不是给用小承气汤治病,而是通过小承气汤来确定到底是不是有燥屎,所以少给点儿小承气汤。不是一付小承气汤都喝了,而是少与一点儿小承气汤。.倘若腹中转矢气者,乃可攻之.。服小承气汤以后,.转矢气者.,如果肚子里有燥屎,小承气汤又吃的分量很少,不是.多与.,是.少与.,小承气汤的药力很小,燥屎凝结的比较重,所以燥屎就不能下,但是也不能一点儿影响没有,燥屎有点儿转动,但是下不来。一转动,就矢气,这个屁特臭。.乃可攻之.,然后就可以用大承气汤了。这是第二小段。 如果大承气汤证的诊断不明确,大承气汤不要轻易用。像有燥屎,又怕不准,医生可以先给他吃点儿小承气汤,吃了小承气汤有燥屎就要转矢气,就可以用大承气汤。.若不转矢气者.,倘若吃小承气汤没转矢气,就没有燥屎,.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没有燥屎,大便也是六七天
不解,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初头硬,而后必溏,贴近肛门的粪便是硬的,下不来,后边是软的,甚至是溏的。大便虽然下不来,但不是燥屎,而是初头硬,后必溏,所以就不能用大承气汤攻之,因为大承气汤是治燥屎的,它里还有溏便的,你怎么好用大承气汤?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不成实,这样的不成实的一个大便,根本没什么燥热,反用大承气汤峻下,这叫虚其虚而实其实,必伤脾胃之气、必伤脾胃之阳。脾胃气伤,就肚子胀满,不能吃东西,不但不能吃东西,.欲饮水者,与水则哕.,甚至喝水就呃逆。意在言外,中焦变寒了,所以饮水则哕。这是第三个小段。 有的注家说这以后的是衍文,注到.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底下就不说了。咱们还得讲完,底下这段说明,泻下以后又发热,必大便复硬而少,这是阳明实热复聚于肠,还得泻下,往下就不要用大承气汤,用小承气汤,因为前边用过大承气汤了。这个解释有些牵强,前后文衔接的不是那么严密。.其后发热者.,这.其后.根据什么?大便泻下之后应当病好了,为什么又发热?阳明之邪热又复聚、凝结,必大便复硬。这时候就不要用大承气汤了,因为已经泻下一次了,现在就可以用小承气汤了,调和就好了。 .不转矢气,慎不可攻也.。怎么不可攻?这是个叮咛嘱咐之词。如果吃了小承气汤不转矢气的,千万不可攻了,
要是攻了那就错了,.必胀满不能食也.。我们从这些条文中抽出点儿什么东西来?就是用大承气汤的要有发热、大便硬。怎么知道大便硬?这个人他转矢气,我们上一次讲到小便利与不利,津液能不能还于胃中,那是从小便来说的。现在讲的转矢气,一般会想到大半是总得先吃点儿小承气汤,看转不转矢气,转矢气就用大承气汤,不转矢气就不下了。当然,这条是这么个意思,但不是教条的。大便燥结,不用小承气汤,也会转矢气。另外一个就是可攻不可攻。这样的转矢气是可攻;.初头硬后必溏.’的不能攻,要是当大便燥结攻下,.必胀满不能食.,.饮水者,与水则哕.,就伤了脾胃之气。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C222 这一条讲根据患者的声音来辨别疾病的虚实。 .夫实.,指阳明胃家实。邪气盛了,这时候就出现谵语,谵语就说胡话。因为胃络于心,胃里有燥热,燥热扰心神,这个人就要说胡话。这个谵语,说胡话,声音响亮,属于实证,所以说.夫实则谵语.。 .虚则郑声.,如果胃虚有热,就不谵语,而出现郑声。郑声是重语,重者指重复,就是说话总重复。重复之语,古人也叫.喃之语.。郑声和谵语不同,谵语说话声音高亢响亮,说的内容没有头绪,没有连贯性,胡说八道;郑声不是这样,郑者是郑重也,郑重其事,很恭敬,声比较小,就那一句话,不敢多说,这是个正气虚的形象。为什么要
做这样的分析?就是张伸景告诉我们,临床上这个说胡话,有谵语,有郑声。.谵语为实声长壮,乱言无次说更短.。谵语属实,郑声属虚,实则可泻,虚则不可泻,要有个鉴别诊断。 210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C223 这一条是讲阳明燥热伤及五脏所导致的死证。 直视,眼球不会瞬动,不会左顾右盼、上下调整。凡是热性病,高烧的病人,如果一方面说胡话,另一方面眼睛不会动,这反映下焦肝肾的阴津不能上承滋润瞳孔。肝开窍于目,肾之精谓瞳子,肝肾之阴被阳明之热所伤。下焦的肝肾之阴不能向上灌注于目,因此就直视。 .喘满.是喘而胸满,肺被胃火所伤,肺阴绝了。谵语属于心,也属于胃,因为心主神,阳明胃的燥热先伤了心,所以就谵语;又伤了肝肾,所以就直视;又伤了肺阴,所以就喘闷。肝、心、脾、肾,脾胃,胃和脾有关系,五脏之阴都有竭乏,所以这个现象是不好的。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死在什么?就是正气、阴分太衰,而邪气特盛,这就是亡阴,是死证。从行文来看,直视放在前头,.谵语不见得死人.,就怕直视而且说胡话,这个问题是严重的,要注意。温病也好,伤寒也好,就怕眼睛直视。.下利者亦死.,.直视谵语.,如果不喘满、光下利,阳明胃家实谵语一般伴有大便干燥,现在还下利,这意味着什么?上边谵语,下边下利,这说明阴液下脱,
中焦燥热太甚,阳邪要逼迫阴液,阴液下竭了。这也是一个邪盛正衰,预后不好。我在临床是有体会的,谵语带下利很危险。我在大连看一个病人,年轻女性,一方面说胡话一方面下利拉稀,后来这人死了。怎么治就治不好了,用过一甲复脉汤,也不行。为什么?因为下利是亡阴,阴气下脱,故成无己说:.喘满为气上脱,下利为气下脱.。总之,正气脱了,所以这个病就危险了。

hhbffq 发表于 2014/5/23 07:36:21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C224 上条说的是证,这一条说的是脉。以脉来推断阳明病的预后。 发汗发得太多,或者再次发汗,也就是.重发汗.,不但亡阴,也能亡阳;不但亡血,也能亡气。由于亡阴、亡阳,邪气还是郁到阳明经,所以这个人还谵语。阳明有热,谵语属于邪盛,但.脉短.,脉可见短了。.两头缩缩名谓短.,.上不及寸,下不及尺.,这叫短脉。脉短是气血不足,不能充盈于脉,由正气虚衰所致。这一条是由于再次发汗,亡阴亡阳,就造成了邪盛正衰。这就危险了,预后是不良的。如果.脉自和.而不短,虽然谵语,也死不了,用承气汤泻下就把这问题解决了。从脉短就体会了,譬如谵语,脉不短而见涩脉,预后也不好。举脉短的例子,凡属于正衰的,脉反映正衰的,都不好。一般的阳明证,胡话都脉见沉实、沉紧,甚至脉见沉迟还是有力的,不能见脉短、
虚脉,实证而见虚脉,病是危险的。同样,虚证而见实脉也是不好的,譬如腹泻下利,脉还见洪大,这个病就不太好。.大则病进.。正气虚邪气还有余,这个病就不好。所以脉证得要协调,要是互相矛盾,出入太大了,就有问题。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C225 这一条里说明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应当下而不下,使病情恶化,燥热不解就要伤阴;另一个问题是伤阴以后的预后问题,预后有好有坏。上边说用大承气汤要观察,泻下不要操之过急,但到了可下的时候还得下,如果不下,后患无穷。 .伤寒.,病是从伤寒来的,或者经过吐,或者经过泻下以后,伤了胃中的津液,这病还没解除就到了阳明,出现燥热就不大便五六日,五六天往上又数到十余日。为什么它总在阳明?因为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到了阳明,成了燥屎,所以这个时间比较长。 .日晡所发潮热.,一到下午就发潮热,出现阳明典型的热型。.不恶寒.,表已经解了。.独语如见鬼状.,神昏谵语,独语是自己说,不是跟人说话。.如见鬼状.就是说胡话。病很重,神昏谵语,十多天大便不下来,日晡所发
潮热,这时候用大承气汤是恰到好处。如果不泻下,那原因很多了,也许是病家没找医生看病;也许是找了医生,医生没敢用大承气汤泻下。因此,燥热凝结就更深了。所以.若剧者.,病加重了,剧就是加重了,.发则不识人.,凡是一种病它的一天都有轻和重的比较,不论什么病,在一天之内,都会一个时候轻,一个时候重,重的时候就叫.发.。阳明病是.日晡所潮热.,越到下午的时候,热越高,所以.发则不识人.往往是在下午的时候发作,不识人了,神昏谵语加剧了。以前是妄语、妄见,现在连人都不认识了,神识、精神糊涂了。 .循衣摸床.,就是无意识的躁动,身体躁动;.惕而不安.,精神不稳,一惊一乍的。这个.惕.既可以当.动.字讲,精神不稳,一动;也有当.惊.字讲,惊惕,就像害怕。一阵一阵的,惕而不安,这是精神方面的,前面的.循衣摸床.是身体方面的,所以身体和精神都不安稳了。烦躁要是到了循衣摸床的地步,这是最严重了。.惕而不安.,比一般的心烦重,所以加个.惕.字,是言其甚。这些描绘是说病重了,重到什么程度?.神昏,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这都是以上所没有。 这样的病重,是阳明燥热的邪气重,重的燥热之邪必然要伤人的正气。燥热伤人的正气,主要针对阴分,寒邪伤阳,燥热伤阴,所以下边是.微喘直视.,中焦胃燥,下涸肝肾之阴,肝肾之阴不能上注于瞳子,肝开窍与目,肾
之精是上注于瞳仁,所以这个人就直视。直视就是目光直,眼球不会转动了。.微喘.,中焦胃燥,往下能涸肝肾之阴,往上能伤肺阴,肺阴受伤,肺的清肃之令就不行,所以就喘。上一条讲.直视,谵语,喘闷者死,下利者亦死.,这个病有谵语,也有直视,也有喘,但是这个喘是微喘,上一条讲那个喘厉害,是暴喘,对比有轻重之别。虽然都是胃的燥热伤了肺阴,从程度来看,和前者比是轻的,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很严重,微喘、直视、谵语,肝肾之阴、肺阴、心阴,再加上中焦的脾胃之阴,五脏之阴都有一些涸竭。.脉弦者生,涩者死.,如果脉还见.弦.,弦是阴脉,.大浮数动滑者,阳也,沉涩弱弦微者,阴也.,弦脉.端直以长.,脉搏还比较长,说明阴气还没有尽亡,这个病还可救,谓之.生.。这时候要赶快泻下燥热以存阴,用大承气汤还可以救活。.涩者.,涩就是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是血液津液难以为继,阴液已经干涸了。这样的预后就不良,他就.死.。这是从脉象上来衡量预后问题,脉弦者生,脉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这个就是总结了,说是阳明病要是在轻的时候,是潮热、谵语,不大便十几天、六七天,应该用大承气汤泻下。.若一服利,止后服.,吃了大承气汤,已经下利,燥屎排泄出去了,就不要多吃了,为什么?大承气汤是泻下存阴的,也是恰好而止。如果把燥热都泄泻出来了还给他泻,再泻就伤胃气。大承
气汤是峻下之法,就怕过头,一过头就不好。病好了,就.止后服.,就不再要吃了。凡是瓜蒂散、承气汤、大陷胸汤这些峻烈之药,都是这样一个精神,中病即止,不能够再吃。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夜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C226 这一条到第C231条论包括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的可下证。辨证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论可下,另一个方面也论不可下。本条立论的精神是在可下,用大承气汤,用小承气汤,为了更好的应用下法,这里也说到一些地方不可下。 本条论小承气汤的治疗范围。小承气汤治疗阳明病的大便干结是个什么程度?小承气汤具备了大承气汤泻下的微意,力量小于大承气汤。二者都是针对阳明病胃家实而言的,但程度不同,大承气汤是以阳明病胃家实的燥屎为主,不是大便硬,比大便硬的程度要更深一步,坚硬的屎块就是燥屎;而小承气汤下阳明病之实,只是大便硬。那么怎么知道是大便硬,还是燥屎?这有一个辨证,.阳明病,其人多汗.,.阳明病法多汗.,.病入阳明病,其汗濈然出.,所以阳明病其人就多汗,多汗就.以津液外出.,津液就从里边出来了,津液出于外而胃中燥,胃肠燥了大便就硬,硬了就拉不下来。大便硬、解不下来,则谵语。
大便硬是阳明实证,为什么成硬?因为.津液外出,胃中干燥.,津液就是人身上的正气,津液丢失太多,胃中干燥,所以大便才成硬。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也不是单纯的实证,阳明的津液还有点儿虚。所以古人就认为.汗多胃燥,便硬谵语.。证在虚实之间,虚指津液伤,实指大便已经成硬,故小承气汤主之,不要给大承气汤。为了容易理解,从大便硬来说,这个情况是大便硬,可还没有潮热,大承气汤症状还不具备,只是大便下不来、汗出的多、说胡话,所以大便成硬而未成燥,可以用小承气汤而不要用大承气汤。.若一服谵语止.,吃了一服小承气汤,谵语止了,大便也就下来了,.更莫复服.。 这一条有两个解释要掌握,一个解释就是大便成硬就要用小承气汤,怎么知道大便成硬了?汗出多,胃中燥,大便成硬,是这么知道的。另一种解释,病在虚实之间,大便硬叫实,汗出多叫津液虚,病在虚实之间,只能用小承气汤,不能用大承气汤。重点要抓住大便硬,小承气汤是治大便硬的,这是可下证之一。 214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C227 这一条论阳明病的可下证。阳明病的可下证有大承气汤证,有小承气汤证,如果出现了大承气汤的证,而脉和
证不统一,也就是说证是大承气汤的证,脉不是大承气汤的脉,怎么办?先给小承气汤,看看矢气不矢气,来决定在里是有燥屎还是没有燥屎。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已经有不大便的向题,字面上没说,意思就可以理解了。不大便,说胡话,又.日晡所潮热.’,这是典型的大承气汤证。但是脉不出现沉紧、沉实有力,而.脉滑而疾者.,脉很滑利而疾,.疾.当.快.字讲,脉跳得非常快,只能反映热有余,而燥结成实的反映不够。因为大便燥结,腑气不利,气血受阻,与.脉滑而疾.是不相称的。因此张仲景告诉说.小承气汤主之.,不要给大承气汤。 .因与承气汤一升.,给小承气汤一升。按正常来说,小承气汤一回能吃多少?小承气汤.三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吃的时候.分为二服.,一升二合是分两次吃,一回是六合,不到一升。现在给小承气汤,但是药量(剂量)是加大了,吃到一升,比普通的多四合。 倘若.腹中转矢气者.,吃了小承气汤以后,大便没下来,但是.腹中转矢气者.,燥屎转动了,动一动但没下来,放了几个屁。这一看就知道了,有燥屎了,下一步吃大承气汤还是吃小承气汤?.更服一升.,更服就是再,再吃一升小承气汤。为什么张仲景把关把得这么厉害,揪住这大承气汤就不放手?因为.脉滑而疾者.,燥结不是那么样很实。.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若吃了药以后,不转矢气,
那就说明没有燥屎,.勿更与之.,第二次的小承气汤就不要给了。 底下这句有争论。按一般的解释来说,.明日.就是第二天,等到第二天.不大便.,仍然是下不来大便,.脉反微涩者.,不但不大便,脉反见微涩之脉,微涩是不足之脉,微属于气虚,涩脉属于血虚、津液虚,.里虚也.。这是里虚,也可以说是阳明的气虚。.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这个症状跟什么挂钩?这一段还借着上面.谵语发潮热,不大便.,吃了小承气汤以后,还.脉反微涩.,第二天大便还下不来,这属于里虚。所以开头的.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这是什么?这属于里虚,没说不大便,意在言外,里有不大便。这一段,.不大便.把大便提出来了,没说谵语发潮热,前后文互相会意,它是一条文,叫读者把意思前后对照一下子。虽然没说不大便,有谵语发潮热,但是下边已经提出来了不大便,那么前面也应该有不大便。这是互文见意的一种写法,我们读者要把这种精神体会进去。 .脉反微涩者.,脉反没有劲,气也虚,血也虚,津液也虚,见了一个正虚不足之脉。这是.里虚也.。大便下不来,.为难治.,这个病不好治,不好治不等于不治,还得要治。怎么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连小承气汤都不能吃。张仲景没出方,后世就发展了,陶节庵在《伤寒六书》
提出这个病可以用黄龙汤①,补气补血再下大便。 ①黄龙汤:大黄9克芒硝12克枳实6克厚朴3克当归9克人参6克 甘草3克 【方解】 本方证因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血不足所致。邪热入里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身热口渴、舌苔焦黄或焦黑,或自利清水、色纯青。素体不足或里热实证误治而耗伤气血,故神疲少气、脉虚;邪热炽盛,热扰心神,正气欲脱,故见神昏谵语、肢厥、循衣撮空等危候。本证属邪实正虚,邪实宜攻、正虚宜补,故当泻热通便、补气养血为治。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即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以存正气。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正以利祛邪,使攻不伤正。肺与大肠相表里,欲通胃肠,必先开宣肺气,故配桔梗开肺气以利大肠,以助通腑之大黄,上宣下通,以降为主。姜、枣、草补益脾胃,助参、归补虚,甘草又能调和诸药。本方用药精妙,配伍得当,攻补兼施,既攻下热结,又补益气血,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为邪正合治之良方。 【用法】 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3克、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芒硝溶服。常用于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01:55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C228 这一条是古代的倒装的文法,.若能食者,但硬耳.应该用小承气汤治疗。大承气汤治燥屎,小承气汤治大便硬,程度不同,从何而辨?这一条从.不能食.、.反不能食.来辨别。.反不能食.,说明阳明病已经有燥屎,.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这是约略之数,有六七块燥屎没下来。以前介绍过阳明病有一个寒热问题,中热的,就能食;要中寒,就不能食,以能不能食来验证胃的寒热。 阳明病不大便,说胡话,还有潮热,.反不能食者.,
一般说有热是能食,现在反倒不能吃了,因为已经有燥屎了,肠实而胃满,腑气不通畅,就不能食了。胃肠都是下行的,胃气下降,大肠通畅,糟粕排泄,所以有排泄他才能吃,现在肠子里有燥屎,燥屎梗塞不下,影响胃肠的虚实更迭的新陈代谢的生理状态,肠实胃满,所以就不能食。 不是虚,不是寒,又有谵语、有潮热,又是不能吃,胃肠不能通顺,当然里有燥屎了,所以说.胃中必有燥屎.。.宜大承气汤下之.,应该用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是下燥屎的。.若能食者.,即使有潮热、谵语,这个人还能吃东西,说明肠里大便硬还没到燥屎的程度,胃气还能下降,肠子里燥屎凝结还不是那么严重。.但硬耳.,只是大便硬结而不下,还没达到燥屎的程度,胃肠之气还有回旋的余地,所以还能够进食,这样就不要吃大承气汤了,可以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是治大便硬的。大承气汤有芒硝,小承气汤无芒硝,有芒硝才能软燥化坚,没有芒硝就是治疗.但硬.,用大黄就可以了。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C229 这一条讲阳明病的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我们在太阳病篇已经介绍了,讲了三个妇人病,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刺期门、吃小柴胡汤啊,或者不用治疗。这些病是随其经水之来而热郁,热随血去,
不治而可自愈。现在介绍的阳明的热入血室,历代注家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在阳明病热入血室和太阳病热入血室是否一致。如果说一致,都是妇人病;如果说不一致,这个不是妇人病,是男性的病。太阳篇提到妇人,那就是妇科的病;阳明病未提妇人,那就是男性的,这是一种观点。也有人认为此为男女都可以有的,阳明病下瘀血,此为热入血室,男人可以得,女人也可以得,这是广义的。实际上,这条还是侧重男性,因为以前讲女人,未讲男人,这条讲男女都有,实际上是侧重男人。喻嘉言认为单独是男性的病,柯韵伯、方有执认为此病为男女具有之病,《医宗金鉴》与喻嘉言观点相同。 可是,也有的注家认为此病是妇女病,非男子病。因为热入血室,此病局限于妇女。既然存在两种看法,哪种对,哪种不对?我查了《脉经》和《金匮要略》,都将此病列于妇人篇中,所以我个人认为此病还是妇女病。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经者是经表之证,正是妇女月经时来,下血就是来月经,在经之邪因经血时来,故热入血室。热入血室也可以发生谵语,这种谵语和阳明病大便硬的谵语不同,热瘀血滞的谵语是因为血中有热,影响于心,与大便燥结引起的谵语的病理变化是不同的。阳明病的汗出是周身汗出,热入血室的汗出是但头汗出,为什么?因为血中有热,非气分之热,热气上蒸,头上有汗,身上无汗。与阳明病相比,一个是
气分病,一个是血分病。同时病人是妇女,经水时来,所以治疗时要刺期门,随其实而泻,解除血滞之热,肝胆疏利,阴阳营卫调和,濈然汗出,病就痊愈。此条与阳明病有鉴别诊断价值,本病属于妇女病。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C230 这一条讲述阳明经腑同病的治疗法则。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说明阳明的经腑同时有病,腑有燥屎,故谵语;经表有风邪,故汗出。此汗出代表阳明经中有风邪,谵语说明有燥屎在腑肠,为腑实。不要只看到病人有燥屎,还要看到有表邪,故下之不能太早,要等到外邪过经到里以后才能用下法。若下之太早,会导致表邪入里,出现语言必乱、谵语,此为一种解释。也有一些注家不同意以上见解,将这一条的.风.字改为.实.字。泻下时要注意经表之邪是否解了,如果经表之邪解了,就可以下之,若经表之邪不解,就不可以下之。他们认为此病属于里实证,应用大承气汤,但是要注意表邪是否已解。 此条两种解释一致的是,阳明病燥实应当马上泻下,但表证未解时不可下之太早。两种解释不同之处在于,一种认为此条为表里皆病,故云.此为风也.;一种认为此条为里实证,故云.此为实也.。阳明病中有表不解的,应当
先解表,表邪解后,方可下之,不可引邪入里。.汗不厌早,下不厌迟.,下法一定要照顾到太阳之表和阳明经表之证未解,表未解而下之太早会出现语言必乱,不管哪种解释,体会这一条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C231 这一条说明,如果里证已实,反而发汗,更增加津液的丢失,更增加了胃肠的干燥。此条与上条有对比的意思,说明下之太早是错误,但已成里实,却仍发汗也是错误的。 .伤寒四五日.,就疾病的发展来说,邪气已由表入里,病程较长,脉沉主里,脉浮主表,即使病人发热,也是里热而非表热,不应发汗。如果发汗,则里面的津液越出,胃肠干燥,.大便为难.。.难.的意思是求而不得谓之难,因津液越出,胃肠干燥,故大便燥结,成为里实,病人会大便硬、谵吾,构成阳明病。病起初不太厉害,邪气将入里,脉沉而满,还未到中焦,还在上焦,但是因为误发汗,伤了津液,造成了中焦的阳明里实。这说明,下之太早不对,下之太早,表虚里实,会出现语言必乱。但是不应发汗而发汗,也不对,会构成阳明里实,这些都是治疗的错误。我们在临床上容易犯此类错误,张仲景提醒我们要注意此类问题。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
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C232 这一条主要论述三阳合病以阳明之热为主的,治在阳明要用白虎汤清热邪。此为清法,不是下法。 此条病机为三阳合病,邪热较甚。太阳、阳明、少阳经的病症不分先后,同时出现,叫做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腹满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因为少阳有热。三阳经之热邪甚,三阳经气不利,此人出现肚子胀满,身体沉重,翻身困难,即.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阳明有热,胃热会出现.口不仁.,即口不能辨五味。《灵枢经》云:.胃和则知五味也.,也有个别注家认为,口不仁就是不能说话,此种看法较为牵强。.面垢.指脸上看上去似乎有尘垢,这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之热蒸于面,面部会出现出油的现象。 胃里有热,患者会出现谵语神昏,热邪逼迫膀胱,患者神昏,小便不能控制,就会出现遗尿。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反映患者热邪很盛,主要是胃热盛,若患者自汗出,就用白虎汤。这是因为三阳合病,但阳明之热最为突出,要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患者还有太阳经证而发汗,患者就会说胡话,这个说胡话的症状比过去谵语的症状还要重,因为伤了津液。如果泻下,不但伤胃阴,还要伤胃阳,患者就会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这是治疗的错误。发汗是
错误的,攻下也是错误的,只有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才是正确的。 总结一下,阳明病治疗集中起来有三个法,第一个是治经表之邪,还要发汗,叫汗法;第二个是病已在腹,胃家实了,要用下法;第三个是阳明的热证,也在腑也在经,只是热,未成实,要用清法,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这是很严格的,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它的尺度,掌握它的理法方药的严格性,病在某一个阶段就要用一个什么法,要恰如其分。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03:19

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C233 这一条讲既不可汗也不可下。从本条到第C237条论合病、并病,是围绕着阳明病热证的清法叙述的,阳明病热证很容易发生误汗、误下的问题,尤其容易发生误下。柯韵伯说阳明病开头三法是讲清的,由热证到燥实证的转变有一个过程,阳明热证绝不能当做阳明燥证治疗。如果不遵循这个法则,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脚冰凉,额上生汗就是说汗珠在额头上挂着而不下流,阳虚出汗就是此种汗。热证绝不能当作阳明燥证来治,医者不能违背这一法则。 三阳合病,热证未成实,即使出现腹满、身重、遗尿、谵语,但是未出现阳明燥实证的腹痛、绕脐痛、转矢气、潮热的症状,热邪散漫而独盛于阳明,治疗用白虎汤。三
阳合病,只取阳明,阳明之热一解,三阳之热也就解了。发汗伤阴,泻下伤阳,都不可以。在太阳篇已经讲了白虎加人参汤证,也讲了阳明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以烦渴、欲饮水数升、背微恶寒为主,说阳明本经之热的问题,比较好掌握。阳明篇的三阳合病,热在阳明就不好辨,易犯误汗、误下的错误,应当引起重视。如果我们未学此条,见患者有腹满、身重、遗尿、谵语,可能开承气汤,这是错误的。 第C233条是与三阳合病做比较的,三阳合病不让用承气汤,此条要求用承气汤。.二阳并病.是太阳和阳明并病,先出现太阳病后又出现阳明病,发病过程中太阳病已经不存在,.但发潮热.说明病已集中于阳明,.手足漐漐汗出.,邪气壅于胃,胃热逼迫津液外渗,手足脾胃所主,故手足漐漐汗出。胃肠津液就干燥,所以大便难、谵语。大承气汤证已备,一泻下,燥热燥屎得以排出,病就会好。上条未提大便难的问题,只有谵语而无潮热,同时还是三阳合病,热是散漫之热,不是完全聚集在里,所以不能泻下。所以此条为可下证,上条为不可下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C234
通过学习这条,我们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此为热证而非实证,所以不能按实证去治;另一方面,此病在临床很容易误治,误发汗、误下、误用温针和烧针等,尤其以误下容易发生。 此条开头27个字说明阳明有热,和第C201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的证候基本相同,不同在第C201条有发热恶寒,而第C234条为不恶寒、反恶热。很多注家对此两条的联系没有看清楚。第C201条说明经腑有热,表里不解,故外有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内有口苦咽干、腹满微喘,是经腑皆病,经表之邪未解,故不能泻下,若误下,就会腹满、小便难也。第C234条症状与第C201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经表之邪已经入里,.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主要反映阳明的热证,治疗应该用白虎汤清热养津液。如果误认为是经腑之证而发汗,胃燥严重,就会烦躁,心里烦乱,谵语。若误用温针,病人就会恐惧不安,睡不着,烦躁,因为烧针既可助热又可伤心神。泻下也不可,因为患者脉浮而紧,邪热散漫,未凝聚于肠胃,不是腑实证,所以泻下后,患者就会胃中空虚,邪气就会趁机而入而动膈,心中郁烦不解,舌上会出现黄苔,病位位于上脘,就用栀子豉汤治之。 栀子豉汤见于阳明篇,也见于太阳篇。太阳篇中表邪
刚抑郁于胸,未与痰水互结,用栀子豉汤来治疗。栀子厚朴汤就是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厚朴、枳实,可以清阳明的上脘之热。热邪入胃,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因此症状不同,上脘介于阳明的表里之间,所以柯韵伯说栀子豉汤治疗阳明病的半表半里。举例来说,太阳病的表证在皮肤,太阳病的里证用五苓散利小便。阳明病的表证就是栀子豉汤证,阳明病的里证就是承气汤证。柯韵伯说阳明病的开手三法,就是清上、清中、清下,不令其燥其津液,不令其水聚于胃。《伤寒论》因为历代注家的见解不同,已经有所发展。 热在上焦,心中懊憹,舌上胎者,用栀子鼓汤治疗。栀子豉汤治疗胃之上脘之火热之证,既有清的意义,又有宣的意义。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C235 这条承上条,论述热邪由上焦胸膈入于中焦的证治。如果邪热入于中焦,伤了胃阴,就会口干舌燥,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用白虎汤清热,人参生津液止渴。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C236 猪苓汤方 猪茯胶泽滑一两 咳呕心烦渴不眠 煮好去滓胶后入 育阴利水法兼全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关于这一条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若阳明之热影响到下焦,热与水结,会使小便不利而蓄水。小便不利的原因有阳虚有寒,有阴虚有热。阳虚有寒的要用温药温通,如五苓散;阴虚有热的要用猪苓汤,脉浮发热说明患者有热。另一种解释认为,此条属于白虎汤证,由于饮水过多而小便不利,要用猪苓汤清热、育阴、利水。阳明上焦火郁用栀子豉汤,下焦水郁用猪苓汤,中焦有热用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方由茯苓、猪苓、阿胶、滑石、泽泻组成。茯苓、猪苓、泽泻三个利水药,作用同中有异。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泽泻也是利水的,此为共性。但茯苓、猪苓在利水时可以交通心肾,茯苓宁心,猪苓入肾,使心肾相交;泽泻在利水时可以养阴,使阴水上行。滑石利水同时使阳气下降,也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阿胶为血肉之品,可以滋阴。五苓散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桂枝通阳,白术健脾。陈修园总结猪苓汤为育阴利水清热,真武汤为扶阳振水驱寒。少阴病阴虚有水用猪苓汤,阳虚有寒有水用真武汤。肾能主水在它的阴阳,少阴为阴阳之根、水火之本,既有阳虚停水的情况,也有阴虚停水的情况。 猪苓汤临床用途广,如肾盂肾炎会出现尿血,如果出
现脉弦而细,心烦失眠,舌红少苔,尿血,腰痛,应用此方很有效。可以加两味药:旱莲草20~30g,三七粉1g冲服,服后有明显疗效。此方还可以治疗肾结核,妇女泌尿系感染如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C237 这一条论述了猪苓汤的禁忌证,以及它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 汗出多而渴,小便利者,属于白虎汤证,不可给与猪苓汤。白虎汤证与猪苓汤证的区别在于,白虎汤证是伤津液,猪苓汤证是津液停留。汗出多而渴,小便利者与猪苓汤是错误的,此条之渴是由于胃中燥引起的,而非猪苓汤证之水热互结引起的,用猪苓汤会虚其虚而实其实。热在中焦用白虎加人参汤,下焦水郁用猪苓汤。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C238 这一条论述表热里寒的格阳证治。 表热为标,少阴阳虚有寒,格阳于外,故而发热,汗出,是里寒造成的表热。阳气浮于外,故脉浮;里面阴寒甚,故脉迟。阴寒生于内,阳气不能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用四逆汤补阳救里,阳气内敛不格拒于外,就会热退;阳气充足,阴邪退去,下利清谷就会好。此证虽脉浮,不可发汗,因患者下利清谷,有里寒。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C239 这一条承上条,论述胃虚寒证。因为消化功能在于阳气的活泼,胃气的鼓动,现在胃里虚寒了,他当然就不能食了。不但不能食,连喝水都成问题。饮水则哕,那么如果稍微的喝一点儿水他就哕。为什么会哕?本来胃里就虚冷了,再喝一些水,水又属于阴的,所以不但不雾化,而水也不能消,水寒之邪就加重了胃中的虚冷,所以就作哕。伤寒和杂病不可分的,这一条是讲杂病。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渡舟教授伤寒论讲稿[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