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04:53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C240 这条要跟第C239条对比起来看,第C239条讲胃中虚冷,饮水则哕,而这条则讲阳明经中有热,能食则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是阳明的热在经。热在经和热在腑不同,一个浅,一个深。这个人还能食,成无己说:.能食者,里和也。.也就是说胃气还旺盛、胃气还和。这和前面不能食者胃中虚冷不一样。那个是不能食,这是能食,经表有热,腑气充盛,正气抗邪,经表之邪要往里传,那就难了。经中之邪只有在外解了,经热迫血妄行,从鼻子里出血,就是衄血。既然不能往里传,正气拒邪外出就从衄作解。太阳病不出汗,鼻子出血作衄而解,阳明病也有作衄而解,因为阳明经走鼻。太阳经作衄而解的时候就还有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等到阳明了,胃中能食,这时候口干鼻燥就可以作解了。阳明经和太阳经虽然都是经表,阳明比较深,所以
它作解是这样一个情况,二者有所分别。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C241 这条论阳明上脘有热的证候和治法。 阳明病指的是阳明的经表之证。外有热而手足温,是阳明的经表有邪,阳气受阻。温也是热的意思,不凉而热。这样就应该清透阳明的经表之热,此时泻下是错误的。如果医生用了泻下之法,阳明经表之热就会趁着误下这个时机而内陷。这种经热入内,和水互相凝结,就会构成结胸证;如果不发生结胸证,只是热郁在上脘,就心中懊憹,饥不能食,经邪就要往腑里来了。经邪到腑也有上、中、下的不同,有白虎加人参汤证,有猪苓汤证,也有栀子豉汤证。 这一条也是这样的,经邪误下之后,热蕴上脘,也可以说是阳明的半表半里,为什么?也就是说还没到阳明之里,还没有到阳明胃肠的深度,仅在上脘。出现心中懊憹,这和客气动膈的意思是一致的。因此这个人就发生了火郁之烦,郁结之烦,心里闹腾,烦躁不解。由于心中懊憹,胃里就不舒服,所以知饥而不能食。有热不是有寒,所以能够饿;热气郁结,热气还要往上熏蒸,所以不能吃东西。 胃的上脘有热,热气上熏,所以就不能食,而且还但头汗出。.但.有局限的意思,只是头部汗出,其他无汗,
这是热邪上熏,不能够外达,和阳明病的中焦燥热外越的濈濈汗出、手足汗出不同。阳明病是以汗出为准的,像这样但头汗出的,一个是热郁,热在上焦还没在中焦,所以汗就不能周身而出,只能限于头部。热邪蕴于在胃脘,动犯于胸膈,不能食而头汗出,心中懊憹无可奈何。 栀子豉汤能够宣透胃上脘的邪热,既能清又能透。因为有豆豉,根据柯韵伯的见解,凡是已经到上脘懊憹的证,吃了栀子豉汤是必吐的。这一吐,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就把上脘之邪吐出去了。也是火郁则发之,邪气就解了。阳明病的清法里,不仅有白虎汤,还有栀子豉汤。太阳之热也好,阳明经中之热也好,三阳合病的邪热也好,只要是出现于阳明,刚一接近阳明胃腑,还在上脘,没能够深入腹地,非栀子豉汤不可。 栀子豉汤证,一个是心中懊憹,一个汗出,只是头汗出,不能够周身汗出。这和阳明病白虎汤证气分热的大汗、大渴不同。栀子豉汤证病位比较高,接近于膈,是处在太阳之里,阳明之表的这样的一个部位,柯韵伯叫做半表半里之邪。这时候的用药只能够用栀子豉汤,白虎汤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上边的是火郁,下边的是水郁,中间就是燥热。这就是阳明病的三法,上、中、下的三个法。因为这时候还没构成.胃家实.,也可以说是.胃家实.的一个轻的阶段。这个层次一定要清楚。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
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C242 从这条到第C244条是讲阳明病的和法,论阳明少阳合病而治疗在少阳,和三阳合病治在阳明不同。 怎么知道这条是阳明病?因为有潮热。潮热的热型属于阳明,是胃有热。如果是胃家实,就应该大便硬、大便燥结,这是典型的阳明里实证。现在是大便溏,小便自可。大便有点儿稀溏,不成形,小便还自可,尿的既不多也不少。和潮热来对比分析,就看出来肠子里的燥热还没能够成实,所以大便是溏的,不是小便数少,不是小便多,而是小便还自可。如果大便燥、小便数,就是肠中燥屎,现在还是大便溏,小便自可,就是说胃还没能够成实。 单凭潮热这一证来看,像是阳明病成实了,从大便溏、小便自可来分析,肠还没能够成实。热未成实,热是热,实是实,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混淆。这个情况能用承气汤吗?不能用。它是大便溏,而不是燥热下盛、热结旁流。同时,.胸胁满不去.是辨证的关键,这个提法意味着以前就有胸胁闷。这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这个症状还是胸胁闷,有少阳证的胸胁闷。不去就是邪还在少阳,少阳之邪还没能完全进入阳明,阳明有热但没成实。 这是什么病?就是发潮热而胸胁闷,大便还有点儿溏,小便还自可。这就要治少阳,用小柴胡汤。因为见了少阳主证,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潮热好了,阳明和了,少阳利了,这个病就好了。宋朝的《苏沈良方》
里提出柴胡解热的问题。小柴胡汤是散毒解热的,能治五种发热,包括发热,、往来寒热、潮热、瘥后热、有时发热。五种热里就包括潮热,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治发热还能够理解,怎么还能治潮热?这有根据的,在这一条就说出来了。还能治瘥后热,就是伤寒病好了以后又发热,它也能治。 大家就要问了,小柴胡汤治潮热怎么理解?潮热者是阳明,小柴胡汤治胸胁满可以,现在用来治潮热,能行吗?这就不要怀疑了。因为阳明病的潮热有轻有重。我们过去说的阳明病日晡所发潮热,发则不思饮,循衣摸床,痞而不纳,那个厉害,所以不大便五六日甚至十余日,那个劲头多足。这个大便溏,小便还自可,虽然午后有发热,对于精神、对于身体没有什么影响,所以热虽然是由于阳明,但并不太重,和阳明的燥实之热对比是轻的。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亦能和解阳明。因为少阳主枢,里没有燥实,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不要有什么怀疑。由此可见,凡是外感型的潮热,只要大便不燥结,就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C243 这一条说明阳明病不大便也可用和法。 少阳之邪未去,会有胁下硬满和呕。少阳病但见一证
便是,不必悉具。胁下硬满是少阳病一个主要症状,是少阳之气不和。呕是胃气上逆,少阳病就有呕。为什么还有不大便?看看吧,有少阳的问题,有胁下满和呕,不大便属于阳明,这是一个少阳病和阳明病的并病,或者是合病啊。那么用大柴胡汤吧。大柴胡汤泻阳明又和解少阳,太阳篇是学习过,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主之。但是大柴胡汤证的不大便,有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舌苔要见黄。因为一见阳明热,舌上苔也就黄了。现在.舌上白苔者.,正在这关键时刻张仲景一锤定音,舌上不是黄苔,是白苔。 白苔是什么?白苔是少阳之苔而不是阳明之苔,说明邪还在少阳还没入阳明。没入阳明,也就不属于阳明燥热,还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所以舌上白苔。少阳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表寒里热,还是有点儿半表之寒,没能够完全化热,因此舌苔是白的。不大便见白苔,不能下,可予小柴胡汤。泻阳明是错误的,也不能使大柴胡汤。那就问了,不大便也好几天了,小柴胡汤不泻大便,大柴胡汤可以利大便,怎么能用小柴胡汤通大便? 张仲景认为小柴胡汤也能通大便。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疏理肝胆,能疏通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都是少阳,少阳主疏泄,它管气、管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终始也.,它能通达气和水。小柴胡汤能够调整、和解、调理三焦之气;上焦得通就是气达而不郁了,津液也就得下。
不大便并不是阳明燥热,而是肝胆之气郁结、上焦不通所致。服了小柴胡汤,上焦就得通,气就利了,津液得下了,大便自然而然也就下来了,也就是六腑就利了。胃气因和,上焦的气机利了,下焦的津液下达了,中焦的胃气也就和了,呕吐也就止了。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C244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C244 这一条和上边两条是有联系的,都是有阳明病合并有少阳病。上边这两条都是少阳的热证,这一条是.阳明中风.,少阳有湿热,这是不同的,所以出现了黄疸。但是,都是阳明和少阳两个为病,前两条是讲少阳有热,这一条讲少阳有湿热,以及湿热发黄的证治。.阳明中风.,这是说发病的来路,阳明被风邪伤中。 .脉弦.,是少阳之脉,把弦脉放在第一位。浮大是阳明的脉,从脉上来看,有少阳之邪,也有阳明的热邪。.短气,腹都满……鼻干不得汗.这些反映阳明的经邪和它的浮热。什么叫腹都满?古代用这个.都.字,是.全.字的意思,认为肚子全满了,不是局限在某一部分,是整个
的肚子都满了。满是胀满,肚子胀满是阳明病。 鼻子干还没有汗,意在言外,这个病有发热,怎么知道?因为上面写着.外不解者,病过十日.,开头还说.阳明中风.。阳明中风还有外不解,这样来说这个病有发热,鼻干发热,没有汗,这是阳明经里有邪。腹都满就是腑气不利,这些症状说明阳明的经、腑有邪。尤在泾就说是阳明的郁热,如果完全是阳明的里证,那脉就不应该浮大,应当沉实、沉紧,应当汗多。现在不发汗,发热鼻干,腹都满,说明阳明经腑都受邪,但是没有说到大便燥结、大便难,也没说潮热、腹满疼痛拒按。所以这时候依然是阳明湿热,不是阳明燥结,同时经表之邪还没有能够完全入里。 为什么短气?因为阳明的表里之气都闭郁了,所以它就短气。.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这里还有潮热,有潮热是属阳明的。这里也有少阳证,如.胁下及心下痛.,头一条讲.胸胁闷不去者.,第二条讲.胁下硬闷.,那么第三个讲.胁下及心下痛.,从胁下开始,这是少阳的主证。胁下及心下痛还加上肚子胀满,所以这个人就挺难受的。.久按之.,按之就是揉按,用手接着来回揉。.气不通.,还是胀闷、气不通。这个人.嗜卧.,就是总愿意躺着,不愿意动弹。.一身及目悉黄.,全身都见了黄色,小便还困难,这是少阳有湿热的一个反映。
结合临床来体会这个病,现在不是有急性黄疸性肝炎?因为这里有.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过去中医内科有瘟黄、疫黄,黄疸,肚子胀满有水,小便尿不下来,这个病不好治。所以重点在黄疸,因为它描写的症状就是黄疸病,嗜卧,总想躺着,为什么?因为身上没有劲。一身及目悉黄,小便还难,小便难就包括小便少,小便困难,小便色发红、发黄。《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根据《内经》上的意思作的歌诀:.面目身黄欲安卧,小便浑黄疸病成.。这就是黄疸,黄疸是肝胆的病,所以《伤寒论》认为它是有热证、热象,就属于胆了。实在少阳,虚在厥阴。这个病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以黄疸为主的。 小便难就有湿,同时还有热,湿热相蒸,就出现了一身面目俱黄。这个人还有潮热,午后发热。这个情况很清楚,一个方面有阳明经腑的热邪闭郁的证候,另一方面有少阳湿热发黄的证候。由于阳明、少阳都受了邪的侵犯,所以这个病就很重,热也很重。重到什么程度?.时时哕,耳前后肿.。时时就是很频繁,哕就是呃逆。这个病既属于胃,也属于肝胆,胃气逆,肝胆气逆,这个人就呃逆。.耳前后肿.,耳前耳后都肿了,阳明之脉、足脉少阳胆经从耳前到耳后,所以这两经有热,热毒顺着经络往外头发展,这耳前后就肿了,很像现在的疫毒。这是两经的共有之证。虽然是这样,因为它在一边、在一侧,在头的两侧,所以还是侧重于少阳。当时的医生用刺法,.刺之小差.,刺就
带有泻的意思,用针刺泻经中之热,使耳前后肿缓解。刺哪个地方也没说,是不是这儿肿就往这儿扎,那倒不见得,它是有经、有穴的,不过没说。根据我的看法,一般扎支沟、曲池。总之,泻阳明、少阳经之热。这个病稍微好一点儿,肿稍微好一点儿,没解决多大的问题,这叫.小差.。 这个病已经过了十来天,.外不解.指什么?这是概括之词,用了.外.,有发热,还有阳明经证,鼻干,不得汗,发热无汗,这个就是外了,不是里。外邪还不解,病又过了十来天,.脉续浮者.,续,就是接着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言的,脉还仍然继续出现浮弦而大。续浮,一个.浮.字来概括脉还浮弦,没发生变化。.与小柴胡汤.,那怎么治?治阳明?治少阳?是用清法?是用下法?是用和解之法?用什么汤啊?张仲景说给小柴胡汤,因为这个病已经到少阳。少阳与阳明合病也好、并病也好,只要是少阳病,都要以治疗少阳为主。三阳合病治在阳明,是用的清法,离开了清法,其他的方法都不合适,要违反少阳的禁忌,汗、吐、下是少阳的禁忌。这个证恰恰以少阳的症状突出,而且还有黄疸,所以不能用白虎汤的清法。三阳合病白虎加人参汤是治汗出的,烦渴汗出的才能用白虎汤。这个还没出汗,所以给他吃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助其枢机,能够清表里之热,也能够治疗黄疸。因为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也有治疗黄疸的作用。《金匮要略》有黄疸篇,.诸黄,腹满而呕者,宜
柴胡汤。.这条有腹都满,但是没有呕,有胁下及心痛,所以也可以用小柴胡汤。阳明虽然经腑都郁,但是还没到大便燥结的程度,还可以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阳明的邪热,治黄疸。根据我们现在来看,张仲景所说.与小柴胡汤.,不是.宜小柴胡汤.,也不是.小柴胡汤主之.。.与.就是给,意思是不是说,临床医生应该结合病的情况,对小柴胡汤进行加减。小柴胡汤本身就有加减治法,至于小便难,一身面目悉黄了,胁下及心下痛,久按之气不通,给小柴胡汤还能给用大枣吗?小柴胡汤用十二个大枣,那不更痛了?.胁下痞硬大枣除.,得把大枣去了,加一点儿牡蛎。小便难,面目都黄,有湿热了,应该加上一点儿茵陈、五苓散,也应该加上点儿茯苓。口渴者加瓜萎根,去半夏。胸中烦者去半夏,加瓜蒌实。可以加上一点儿清利湿热的药,清热解毒的药,耳前后肿加上连翘,加上点儿大贝这都是可以。所以要活用,不要太死。学古人之法,就是要活,灵活起来。 如果这个病没有少阳的湿热发黄,也没有阳明的里证,脉但浮而不弦大,.无余证者.,没有其他的证,只是阳明的经证,.与麻黄汤.。这时候可以使麻黄汤解阳明的经表之邪。因为脉不弦,没有少阳证,也没有阳明的腹都满,所以就可以吃麻黄汤。一个无余证,脉但浮,就把界限勾画出来了。这个病有预后不良的问题。.若不尿,腹满.,肚子又胀满,不尿肚子就胀满,.加哕.,原来的时时哕现
在又加重了,还有发黄,.不治.。张仲景说:.这个病我治不了了。.张仲景没辙了。为什么这样的病就不治了?不尿腹满谓之关,关就是关上门的关,哕逆而甚谓之嗝,就是打嗝的。《难经》上说:关格之证出现,就是阴阳之气不通,升降之机不利,升降之机已绝,所以这个病就难治,甚至是不治。我们结合现在的临床看看这个病好不好治。黄疸病,一身面目俱黄,小便难还有潮热,还有肚子胀满,不尿。黄疸性肝炎,到了尿不下尿来,肚子胀满,腹水也有了,上面打嗝,挺频繁的,叫嗝忒黄、嗝忒瘟。瘟就是传染病,瘟病。不管是急性也好,慢性也好,黄疸不消,肚子胀,下边尿不下尿来,上边不是暖气,而是打嗝忒,现在说就是膈痉挛,打嗝忒不止的,这个病就危险了。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05:56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C245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这一条介绍阳明病的外导之法。 阳明未成燥实,只可以用外导,不可以用内攻之法。阳明病的自汗出,这是它的规律,如果发汗,津液更受伤了。津液受伤,而.小便自利者.,就是小便也不能调节了。发汗后伤津液,应当小便少。若是小便少者,津液还能调节肠胃之燥。现在,津液不能调节,.此为津液内竭.,小便也利,又出汗了,所以肠胃的津液就竭乏了。竭者乏也,就是缺乏了。津液竭乏,大便就硬了,.虽硬不可攻之.,大便硬是由于津液的竭乏,而不是燥热导致的,不同于阳明病的燥热的内结,所以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只是津液内竭的大便硬,没有腹满疼痛、拒按这些症状,也没有潮热、谵语的症状,它和承气汤证还不一样。承气汤证是有转矢气,大便下不来,没有便意。但是这个有便意,.当须自欲大便.,有便意,肠子里大便硬了,津液内竭,要用导法。 在什么时候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他.当须自欲大便.的时候,大便燥结的程度还不很厉害,还有排便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不能把大便解出来。医生用导法,也就是恰好在这时候用。为什么?就是因势利导,他想要大便又出不来,给他帮助一下子,用外导之法,大便就下
来了。 .宜蜜煎导而通之.。蜜煎导,是润肠止燥之外导。.若土瓜根.,或者用土瓜根,土瓜根是宣气通燥的一种外导之法。.与大猪胆汁.,要用一个大的猪胆汁。猪胆汁的导法叫清热润燥的导法。.皆可为导.,就是皆可用作导便的方法。这一条的病位在直肠,肛门上面的那么一块。这个地方燥结了,他有排大便的要求,但是排泄不出来。由于津液缺乏、肠中干燥所造成的,不要用承气汤,要用外导的导便的方法。因为它就那么一块,在直肠,里边没有多少燥热。不要小看导便的方法,这也是解决阳明病的一个方面。 中医在后汉时期就有了导便之法了,是医学上的一个突破。根据中外医学史来验证、来考察,就是中国的导便之法,先于世界各国500年。而且,使用的方法丰富多彩。.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告诉我们要有选择性。肠子要是燥的,就用蜜煎导,蜜又是滋润又滑利。如果肠子燥又见有热,用猪胆汁。用大的猪苦胆灌肠,猪胆汁不但能够润燥还能清肠中之热。有的医学家们又提出来了,冬天可以用蜜煎导,夏天可以用猪胆汁。如果六腑之气不利,大肠燥,腑气还不利,气血还不利,小肚子还有些胀满,这时候可以用土瓜根。土瓜根能够宣气润燥。 现在需要讲一讲怎么样用导法。现在有灌肠,肥皂条,人家都有了,这个老掉牙的东西还讲什么。这个东西还是
要讲一讲,因为它早于世界,还得看看。蜜煎导,蜜煎就是煎蜜,把蜂蜜放到勺里,放火上煎,就是煎蜜。为什么要煎蜜?因为蜜里带有水分,煎一煎可以把水分给蒸发出去,黏度增大,最后就比较稠厚了。拿出来稍微冷却,见凉就变硬。两个手,抹上一点儿油,把蜜搓成个头锐、后面稍微粗的长条,这个地方有个凹陷。一共搓三枚,给肛门里送进去一个。一个不行,然后送进去第二个,第三个。这三个送完以后,护理人员或患者自己用一块干净的布把手包上,然后用大拇指在肛门里捂住,捂住以后要忍耐一会儿。不捂住不行,蜜见了凉就硬了,到肛门里见热就化了。大便硬是因为缺乏津液,蜜一融化,肠子里得到润滑,大便就下来了。下的时候不要马上松手,还要用手堵着。书上是这样记录的,有旁流了、堵不住了,然后再放手,一下子大便就下来了。不要松手太早,还没等下来,一松手,蜜就下来了,这会影响导便的效果。 猪胆汁怎么导?用一个大新鲜的猪苦胆,把它切开口,然后用一个干净的小的竹管,就插在开口里,接插好后一头用油,现在有凡士林了,抹点儿凡士林就可以。然后把小竹管插入肛门里,要稍微深一点儿,外头,就像大粪球,用手捏着,一点儿一点儿把猪胆汁就打进去。等猪胆汁进肠子里,一会儿大便就可以泻下来,这是第二个法子。 土瓜根这个方子缺了。根据晋朝抱朴子葛洪《肘后方》,土瓜根的外导治导便不通法,土瓜根捣成汁,然后把它用
竹筒往里倾斜着灌入肛门,这是外导的三法。猪胆汁不太方便找,一般用蜜煎导的机会多一点儿。阳明病有下法,下法里有导法,将来以后还要讲脾约丸,脾约丸是一种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丸药。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C246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C247 这两条是讲阳明经表之证的治疗。 这个病是发热而汗出多。发热、汗出多是不是阳明病的外证?不是,因为还有微恶寒。那么,这是不是太阳的表证啊?也不是。因为太阳表证的汗,太阳中风的汗也不多。汗多,恶寒恶风比较轻微,没有头项强痛,就是阳明经受邪了。因为阳明经比太阳经稍微深一点儿,所以就汗多一点儿,恶寒轻一点儿,也没有头项强痛,脉由浮缓变成脉迟。治疗还是用桂枝汤。桂枝汤解肌发汗,因为它有微恶风寒,还有表邪未解。这是阳明的经表之证,不是阳明的内热蒸发于外的外证,应当加以鉴别。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提纲就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但也不局限于胃家实的一个证候,也有阳明病的经表之证。胃腑是在里的,三阳的病都是反映六腑的病变,它是里证。腑的经脉可以行于外,因此,我们把阳明病的表证就叫经表之证。表是一个定位,经是受邪的经络。由
此可见,阳明病里也有表里、寒热、虚实。 阳明经的经表之证和太阳病的经表之证,治法上是相同的。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但是在表证的程度上、病情的反映上,二者有所区别。譬如,太阳病的表证一般都是恶寒多,汗出少;阳明病的桂枝汤证就恰恰相反,它汗出多,恶风恶寒轻微。原因在于,太阳主表,阳明主肌肉,阳明的表比太阳的表的部位就稍微的往里一点儿。邪气有向里了,就微有恶寒,汗出就多。.阳明病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张仲景早在前边总纲里就给我们列出了一些鉴别点,如果里证的发热汗出,没有恶寒;经表证即使微恶风寒,不得当作里证来论。这样还得给他发一点儿汗,所以还得用桂枝汤。 上边这一条意思明白了,下边这一条就触类旁通了。阳明病经表受邪,受到寒邪,就无汗而喘,外表受风寒之邪所闭,使肺气不利、肺气不宣,可以无汗而喘。这里没提出来阳明病头项强痛,因为它这个经不在太阳了,而在阳明了。既然不提太阳的头项强痛,它是阳明的经表之证,所以有的注家说,意在言外,应该有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的特点。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缘缘面赤,这些是阳明经证的反映。既然是叫阳明的脉浮,阳明病的脉迟,因为前面是冠以阳明,所以就应该有阳明经表的特点。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06:58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C248 茵陈蒿汤方 二两大黄十四栀 茵陈六两先煎宜 身黄尿短腹微满 解自前阴法最奇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这条论阳明病不从燥化而从湿化,热大于湿发黄的证治。 阳明病先有热,有热成燥,有燥成实,这是阳明胃家实的主证(症)。也有阳明有热不化燥,热从湿结合而成为湿热的发黄的证候。所以阳明病也得一分为二。从燥化,大便干燥,小便多;从湿而化,小便少,大便不燥。为什么把湿热放在阳明篇里?说燥和湿、寒与热都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辨证的问题了。阳明病可以病燥,也可以病湿,只说燥不说湿,那就是片面性。所以讲燥热也要讲湿热。阳明之气为燥,太阴之气为湿,阳明和太阴又是一个表里的关系,所以湿热和燥热与阳明都是有关系的。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阳明病要是燥热证,有发热、有汗出,这叫热能够越。越者就是发阳、发越的意思,就是里的热能够向外头发越。这样一出汗,热由里
向外一发越,就.不能发黄也.,阳明病就不能发黄。为什么?因为它已经从燥化了,身热、汗出伤津液,胃肠干燥,既有热还有津液干燥,大便硬结就成了阳明病的燥热实证。如果热不能越,没有伤津液的一些情况,就会.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剂者,齐也。 剂颈,就是齐于颈,头上出汗往下来就到脖子埂,再往下就没有了。剂颈而还,就是界限在脖子埂这地方,就回来了,别处就没有汗,下边就没有汗了。这就是热不能发越于外,津液也不会受到大量的损失,所以就没不会发生燥热的现象。为什幺它的热就不得越?因为里有湿,热与湿合,湿邪郁遏,热邪不能向外蒸发。因为有湿,湿热相结,湿是有形之物,又得从小便排泄。小便者是水的道路,水湿的排泄得从小便而出。现在因为有热,热和湿两个凝结,湿也出不去了,因此小便就不利。大便不利者从燥化也,小便不利者是从湿化也,这个小便不利,就从湿而化了。这是对比的文法。什么是燥?什么是湿?一个在小便不利,一个在大便不利;一个周身出汗,一个但头汗出。这很有层次。咱们学习《伤寒论》也学学文法。 湿也不得泻,热也不得越。湿热胶结,就有一个对比的问题,到底湿盛还是热盛?还是湿热都盛?.渴饮水浆者.,口渴愿意喝水,愿意喝浆,水就是水,浆就是浆,掏点儿米,古代的时候有浆水。.渴饮水浆者.,就是热大于湿,因为热的证候比较突出,此为郁热在里,虽然是湿热
两个互相搏结,但是热比较大,就叫瘀热在里。热和湿瘀结在里,不能够排除体外,湿热熏蒸,使胆液失常,就发生黄疸。治疗要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这个方子就三味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茵陈剂量要多一些,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要先煮茵陈。吃的时候就分温三服。因为原来这个病是小便不利,吃了茵陈蒿汤以后小便就当利了。尿色像皂荚汁状,色正赤。这个尿下来以后,经过一夜肚子就减了。意在言外,这个人还有腹胀,下文还有,.黄从小便去也.,黄疸从小便排泄出去了,就不发黄了。 茵陈蒿汤这个方子是经方,现在还被广大的医家所引用,现在中西医结合,各传染病医院,已经把茵陈蒿汤做成注射液。根据我知道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大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很好;再一个是茵陈蒿汤注射液,剂型就不是咱们中医喝的汤药了。人家是注射了,也可以打点滴,看起来中西医结合是好的,这样治疗疾病就快一些。 茵陈蒿是寒凉药,能够清热利湿,利肝胆,所以能够治黄疸。每个药都有主导作用,清利湿热的药很多,但是治疗黄疸,哪个药都不如茵陈理想。所以茵陈蒿治疗黄疸,有点儿像特效药,非吃不可。黄疸分两种,阳黄、阴黄。就是阴黄有的时候干姜、附子加上茵陈蒿,也管用。所以岳美中岳老说:.中医有没有特效药?.也有。他说:.那茵陈蒿治黄疸我看就是特效药。.茵陈蒿汤治疗黄疸,茵陈
蒿为主,叫君药,这个药就能够清热利湿,能够利肝胆之邪,治黄疸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尤其是里热的黄疸。 根据一些老大夫临床治疗黄疸的经验,茵陈蒿六两,现在就是六钱,三六一十八,不到20g,我们用的时候剂量要大一点儿,可以用到30g。6~8岁的小骇吃30g也可以。茵陈蒿没有什么副作用,剂量不要太小。这是一点。第二点,得了黄疸病的阳黄,浑身黄,全身亮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赤涩而短,是适于茵陈蒿汤的病证。除了用茵陈蒿汤外,要煮茵陈蒿水,用60~90g茵陈蒿煮水代茶,渴了就喝。注意要中西医结合,人家西医有化验,吃了茵陈蒿汤以后,黄疸的指数(该检验指标现已废止)降了多少有客观检查,不是说下的哗哗的,挺快的,有的时候下的还确实挺慢的。看着皮肤的黄是下去了,化验的时候还没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湿热粘腻,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不是轻而易举能治好。 我个人在临床上有教训,那时候在永定门,有个小学教师,姓张,一夜得了黄疸病。阳性黄疸,舌苔黄,眼睛黄,还有发烧,小便黄赤不利,心里也发烦,我给开了茵陈蒿汤了,吃了大约五六付,周身就不黄了,就好了。那时候是联合诊所,还得有病假,说行了,你这好了,可以上班了。把这事看得很容易,可还没到一个星期又回来了,又黄了。接着又吃茵陈蒿汤,吃了以后又好了。大概这么反复两次,这时候心里就感觉别扭,这个病怎么老反复?
就是治的没彻底就停药造成的,这是不行的。怎么叫彻底,怎么叫不彻底?现在中西医结合有化验,能看出来。后来我就琢磨一个方法,就是治阳黄要问两便,如果吃茵陈蒿汤,就问小便怎么样?如果小便还发红,即使肌肤的黄色去了,小便没改变过来,还得吃茵陈蒿汤,不能停药。什么时候小便的色淡黄了,不是那么很深了,就基本差不多了,再开几付,开上茵陈蒿当茶喝,巩固下来。大便色不发白了。一般黄疸的病人大便色发白。给吃茵陈蒿汤就要使大便由白而变黄,要记住了大便由白而变黄,有几次大便变黄色了,不拉白色了,小便由红黄变淡,这时候茵陈蒿汤就差不多了,能巩固住了。 为什么用大黄?因为这个病是湿热胶结。凡是有结的病,咱们过去讲了很多了,燥结、水热互结、血热凝结等凡是有结滞的,一定要用大黄。因为大黄能破结,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为茵陈蒿汤证是热盛,口渴饮水,肚子还胀满,所以得用大黄来荡涤一下肠胃,破湿热的凝结。为什么用栀子?栀子是苦寒而轻的药,能利三焦、利小便、清湿热,能够辅佐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所以茵陈蒿汤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不一样,这个方子利尿的方面要多一些,泻下的方面要少一些,为什么?因为它是祛湿、是利湿热,不是下燥热,因此张仲景说小便当利,不说大便当利。 茵陈蒿汤对于黑疸能治不能治?黑疸不黄了,身上现
在很黑,皮肤面色都发黑了。黄疸要是重了,小便黑,就变成黑疸。有一些黑疸属于阴寒型的,那就排除在外了,有的属于女劳疸的也排除在外,我所说的黑疸还是湿热的,湿热黄疸严重的时候可以皮肤发黑,黑的看着怪害怕的,如果舌苔黄腻,脉效滑,小便也是黄赤而短的,无论它时间多长,什么慢性肝炎,什么亚急性的肝坏死,不用管,还可以用茵陈蒿汤。因为有大黄就不敢用了,是不是这个病到了晚期了茵陈蒿汤就不可用了?这个不然,我在临床上是深有体会的,一样用。皮肤发黑了,只要见热证,湿热的实证,一样可以用茵陈蒿汤。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08:25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C249 这一条讲阳明病有蓄血的证治。 为什么叫阳明病?因为大便硬,大便硬还是有热,这样的问题属于阳明,是不属其他经。.其人喜忘者.。喜忘,喜当.善.讲,善忘;又当频数讲,就是经常的记不住事情。喜忘者,潜忘也,多忘也,时时而忘。人有的时候忘事儿,一般是正常现象,不是病态。上点儿岁数,也许事情太多,神经有点儿衰弱,有的时候忘点儿事,那是无足为奇的。这个喜忘是病态,不但周围的家属,连本人都感觉这是个毛病了。言听视众,随过随忘,临床上病人会说,大夫,我一点儿记性都没有啊,事过去就忘。
为什么喜忘?.必有蓄血.,张仲景给指出来,他有蓄血。蓄者积也,瘀积之血。.所以然者,本有旧瘀血,故令喜忘.,这是张仲景的注释。旧瘀血就是以前就有的瘀血。诸脉皆属于心,人的记忆、神都是由心所管。有了瘀血,血脉不利,影响心神,所以就喜忘。《内经》上有这么句话:.血病于下,气病于上。.血虽然是瘀积在下边,但是他的气可以病在上边,可以使人善忘。 里有瘀血,所以虽然是屎硬,大便反易。一般来说,屎硬了、干燥了大便就不容易排出来。这个大便虽然是硬,还容易解下来,颜色是.其色必黑.,又黑又黏,就像漆。因为血主濡润,有滋润的作用,虽然阳明有热,大便还硬,但是有瘀血,大便里夹杂瘀血,肠里就不成燥、容易解下来了。血有润滑、滋润的作用,大便里掺杂瘀血,所以颜色是黑的,被热气一蒸红色就变成黑色了,血被一蒸就黏,不但黑而且黏,又黑又黏像漆一样。 怎么治疗?.宜抵当汤下之.,又下瘀血又下邪热。阳明蓄血这个病,说它是伤寒,从它大便硬来说是可以的,说它是杂病也可以的,因为它有旧瘀血,它有老病,这不是现得的。根据《伤寒论》就提出来.其人善忘.,我们在临床上用这个思想来分析病机,是能够治好病的。张仲景还有.其人如狂.,.其人发狂.的症状描述,是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是瘀于太阳的范围。这是在阳明,所以不如狂、不发狂,但是好忘事,没有记性。下边我结合临
床来说一个病例,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个条文的体会。 我看了这样一个病人:女,30岁,姓魏,河南人,1969年患精神分裂症。住院用电疗、用胰岛素治疗,没完全好。出院以后遗留下一个问题,头皮发紧,就像打了一块铁箍。另外就是言听视众,随过随忘,一点儿记性都没有,就是喜忘。两目呆滞,神情淡漠;月经来的时候,小肚子疼痛。脉沉滑,舌苔有点儿发腻。我给她辨证为有瘀血,一个,因为脉见沉滑,沉主里,滑脉有的时候主瘀血。《濒湖脉学》:.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另外根据《内经》所说蓄血在下其人发狂,蓄血在上其人喜忘,善忘。同时,她月经来的时候小肚子疼痛,有瘀血的痛经。根据这个,我第一个方子就是抵当汤加柴胡、半夏。抵当汤活血化瘀,加柴胡、半夏,一方面疏肝,一方面给祛痰,因为舌苔有点儿腻。吃了两付,效果不理想。第二次看,还是有瘀血,所以就按照桂枝茯苓丸的意思开,桂枝两钱,桃仁四钱,牡丹皮三钱,茯苓八钱,赤芍三钱,大黄三钱。这是桂枝茯苓丸的底子,还有大黄,又加上一个失笑散,蒲黄二钱、五灵脂二钱,也是活血化瘀的。吃下以后她就大便作泄,泄了好几次,泄完以后头上这个铁箍就去掉了,也就是说这个症状就解除了。问她记性怎么样?她感觉着有好转,还是忘但是轻了一点儿。感觉这个方子用对了,第三次就是大黄三钱、桃仁五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牡丹皮三钱、赤芍三
钱、郁金三钱、菖蒲三钱,在活血化瘀里加上一点儿芳香开窍、开心窍的药。这个药吃了两三付,大便还泄,这回泄的就不是一般的东西,像脓血之物甚多,似脓非脓,似血非血,黏黏糊糊。拉完以后,说是好了百分之八十。又开了个方子,她带回河南老家吃,约定如果还不好就来信,回去了以后根本就没来信,这病可能也就好了。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C250 这条要和第C241条联系起来看。第C241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用栀子豉汤的心中懊憹,饥不能食,得和这条作比较。阳明病用了泻下之法,如果心中懊憹而烦,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就是下之太早,把邪气构成虚烦了,是栀子豉汤证。 如果不是虚烦的心中懊憹,没有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属于胃中,胃中就是肠中,属于肠子里有燥屎的心中懊憹,这个心中懊憹和第C241条的是不同的。怎么办?用承气汤,用攻下之法。既然是胃中有燥实,就得有腹部症状,如腹胀满、疼痛拒按。如果腹微满,大便下不来还是个.初头硬,后必溏.,那不是有燥实,不可攻之。这是辨胃里是不是有燥屎,是不是可攻。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
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C251 这条紧接着上条加以发挥,更具体地说明阳明燥屎的可下证。 阳明病不大便已经五六天了,如果属于有燥屎了,也就是属于大承气汤证,不是.初头硬,后必溏.,应该有腹部的症状,比如绕脐痛。围绕肚脐的是什么?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就是结肠,那里有燥屎,所以就围绕肚脐周围疼痛。张仲景是个实践家,不但把肚子痛说出来了,在什么部位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既然肠子里有燥屎,绕脐痛,医生就要腹诊,病人身体不太胖、腹肌不厚的话,用手慢慢摸,能摸出屎块来。 .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由于腑气不利,燥热内结,燥热发作的时候就烦躁。.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这是解释前边为什么不大便五六天。把这个意思明白了,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就与第C250条联系起来。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C252 这一条论述表里证的辨证与治疗。 以前讲阳明病的表证,一个是桂枝汤证,一个是麻黄汤证。其法是.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风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一条是太阳之表。大家在这一点上可能不太理解,因为太阳表好理解,太阳是主表
的,阳明表就不太好理解。 脏腑经络都有一个里外的问题,一个经证,一个腑证,或者是脏证,这是发病的一个规律。在外就叫经证,在里的叫腑证、脏证。六经是统八纲的,每一个病里都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太阳主表就是表纲,阳明主里就是里纲。六经病,一个经分一个病,也分表里、寒热、虚实。所以太阳病主表,太阳也有里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有虚证、也有实证。每一个经都是这样的,这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要抓住其中主要的思想,它有重点,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重点是什么?太阳主表,以表证为主。所以头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讲表纲。阳明病虽然也有表证、也有寒证,但以里实证为主。所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它的提纲里就叫胃家实。但是这并不代表阳明不包括别的病。讲胃家实,但不只讲胃家实,它还讲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就是以里实为主的以外的病,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这样形成一个辨证的理论体系。这是第一点。 六经都有表证。举个例子,.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到这时候怎么理解?得把前提搞清楚。人身上有经、有脏、有腑,经络实联系于体表,经络受邪就叫表,脏腑受邪就叫里。太阳主表,但是膀胱蓄水就叫太阳里证;阳明主里,阳明表证还得把它叫经表证。所以尤在泾的分
类法,病有表里、寒热、虚实,这体现一分为二,用阴阳两纲来统摄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情的变化。所以这两条,冠了个阳明病。阳明病就不是太阳病,症状不同。在太阳病里,桂枝汤证什么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一条,是中风的提纲。第C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只指中风说的,和阳明中风桂枝汤证.脉迟,汗出多,恶寒少.,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一条注家很多,有的说这个病是在太阳,表邪刚往里一传,还没有到里,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证。也有的说,既然是阳明病了,阳明就是胃家实,胃家实就是大便干燥,但是它还有表不解,还有汗出,微恶寒,可以先用桂枝汤发汗。像太阳篇讲的那样,.若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和这个意思是相同的。这也是一个注家的意见。刚才我们的一些同志说是不是太阳和阳明合病?这些体会都是可以的,因为这个见愚见智,要不怎么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可以体会,但是有一个前提这是表,可以发汗,要是恶寒少,出汗多,还得用桂枝汤发汗,这是没有错的。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
承气汤。C253 这一条还是继续上边的精神来判断是不是有燥屎。第C252和第C253条,一个是发汗而病不解,一个是下之而不解,这两条是相对的;一个是病人发汗而邪气没解,可能出现燥屎证,一个是已经泻下了,泻下了以后燥屎应该去了吧,它还没去,还得再下,是说明这样的问题。一个是汗后,一个是下后。 第C252条开头就说病人有烦热,烦热就是热的比较厉害,凡是发烧的病人往往都是表闭阳郁,所以汗出则解,就给他发汗以退烧。解除了这个病就应该好了。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好了以后,又寒热,就像是发疟疾。在太阳篇讲过,太阳的表邪不解,或者发汗以后,或者由于时间很长,寒热如疟,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发一点儿小汗,调和营卫,发散在表的小邪。但是,这个证还有些不同,不仅寒热如疟,而且日晡发热,一到下午日晡前后的那个时间发烧,这就属于阳明了。因为日晡所发潮热,就属于阳明,既不属于太阳也不属于少阳。 这个表里之邪就比较复杂了。复杂在什么地方?既有寒热如疟的太阳的表邪之证,又有日晡发热的阳明的燥热,是表里错杂的一个证候,但是肯定邪气和阳明已经发生了联系。这时候就要切脉了,证候再结合切脉,看看这个病属于表还是里,侧重于表还是侧重于里。.脉实者,宜下之。.
如果见实脉,三部有力,按之笔笔然而强者,就是阳明的胃实之脉,是个实证之脉。日晡所发热,又见脉实,这是邪气已经在阳明了,要考虑用下法,.宜下之.,用泻下来解决阳明的实热的问题。 .脉浮虚者.,浮虚就是有一点儿浮缓的意思,是侧重太阳,应该发汗,因为还在表。为什么?因为是表里错杂之邪,有寒热如疟、又有日晡发热,凭脉辨证,通过脉来看这个证是侧重于里还是侧重于表。脉在辨证当中还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下之,就用大承气汤,发汗,就应该用桂枝汤。这是从条文来解释,由于发汗以后邪气解了、烧退了,然后又出现寒热如疟、日哺所发热,就说明发汗后邪气未解,转属阳明。这里有些证候,可以作为辨阳明的胃家实大承气汤证的客观标准,一个是日晡所发潮热,一个就是脉实。脉实了还发潮热,结合上边的绕脐痛、烦躁,就是阳明的胃家实的可下证的依据。条文是一条一条说的,我们体会要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把这些可下的证都联系在一起,然后来指导临床。 第C253条是经过大下了,可能用了大承气汤。为什么大下?意在言外,它有可下之证。.六七日不大便.,前次大下以后,又六七天不大便。.烦不解.,这个人烦躁不解。.腹满痛者.,肚子胀满,又胀又痛。.此有燥屎也.,张仲景告诉我们了这个就是有燥屎了。已经吃过大承气汤大下,怎么又出现燥屎了?哪有那么些燥屎?张仲景说这
个不奇怪,.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本来有宿食,肠胃里本来就有食积的凝积,这个是夹杂之邪。伤寒里有四证,主证、兼证、变证、夹杂证。本有宿食,没得阳明病以前胃肠里就有食积,这和一般阳明病成实就不一样,所以,下过一次,没能彻底的解决宿食的问题,经过六七天,没下来的宿食又和燥热相结,就又不大便了,又化燥了、烦了,肚子胀满又疼痛了。 这样,还可以下,一下而后可以再下。我上一次跟大家讲了,大承气汤泻下以后,还绕脐痛、拒按,肚子还有胀满,舌苔黄还没下去,还应该考虑泻下。太阳篇的汗法有一汗再汗之法,阳明病里也有一下再下的情况。从这一条,我们应该要掌握几个要点。.烦不解.,这个烦不解不是虚烦,大便不下来这个烦不好解除,而又提出来.腹满痛.,腹中胀满疼痛。为什么说大承气汤治痞、满、燥、结、实?这里就说,由于燥屎不下,腹气不通,六腑不利,所以肚子就胀满疼痛,同时,这个病还在已经大下之后出现的,往往就使医生踌躇不决、徘徊不前,下还是不下?因为前边已经下了,现在还敢用大承气汤吗?有很多问题。我在这里说一个事情,辨证的问题,书本是书本上的,临床是临床上的,书本和临床结合起来不容易。你看这《伤寒论》,咱们今天讲的条文尽讲证候,没有废话,顶多有二三日,八九日,也就是这么个话就完了,再就是肚子胀啊,就是虚烦啊,痛啊,反正都是证候。这就是练习了,反反
复复的给你这样的刺激、这样磨炼,教你形成了理论,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将来到临床你会这样去辨证。 以前,我们伤寒教研室,有个陈慎吾老大夫,他的母亲得了痢疾。老太太高龄,70多岁了。陈老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夫,那是经方派,很有点儿见解,看他老母亲这个病,自己就念叨,应当吃个大柴胡汤下一下,这个方子就不敢开。那个时候《伤寒论》的专家,看出来就不敢开,后来他把胡希恕胡老请去了,这么一看,胡老说赶快开大柴胡汤吧,舌苔都黄了,肠胃里的热都凝结了。陈老这时候有胆量了,所以马上就开了,吃了就好了。我说这个什么用意?很不容易。当然是了,因为她是他老母亲,岁数那么高,70多岁了,大柴胡汤里有大黄,有枳实,这个药的剂量也很大的,泻下的作用也很强的。总怕用的不对,对老年人有妨碍,就踌躇不前了,就徘徊不定啊,经胡老一说,他的胆子就壮起来了,壮起来他就敢用了。 我们在临床的时候往往一叶障目,前边就是一片黑了。我们在辨证的时候,往往那么一个问题给你打个岔,使你的思想就发生动摇了。这个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前边有个大下,很容易就想还敢用承气汤吗?能用吗?以前不是吃了大承气汤,又说大承气汤吃了一付,大便利下边就别吃了,再吃怕伤了脾胃,有很多问题,所以有时候就不敢用了。恰恰这一条张仲景告诉我们可以用。为什么?有宿食、有腹满痛、有烦不解。要是把上面的日晡所发潮热、
脉实、舌苔黄燥这些证候再结合进去,还是可以下的。因此,这些阳明病的燥屎可下证,说的时候是一条一条说的。一个是绕脐痛,一个是脉实,日哺潮热,一个是腹满拒按,但是要把它们结合起来,不要被这些条条给框住了。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09:55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C254 这条论述燥屎内结,证见大便乍难乍易的辨识方法与治疗。 我们说用大承气汤,治大便要七八日、八九日,甚至十余日大便不下,你看看这条还不是这样。.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候难,有时候就易,不是大便总是解不下来。这是不是大便燥结?是不是有燥屎啊?这不是一个问题了。阳明这里有两个热,一个叫蒸蒸之热,一个叫日晡潮热。.时有微热.,有时候有点儿轻微的发烧,.是有燥屎,可以下.,阳明病有燥热了,津液不能存于胃中,津液偏渗,就是小便数,小便频数。现在.病人小便不利.,这个能下吗?.喘冒不能卧者.,有一个病喘,冒就是眩冒,头上眩冒。气短喘气,眩冒,躺不下。不能卧者,躺是躺不下的,当然睡觉也睡不了。就是这么一个病,张仲景告诉我们.有燥屎也.,应该以大承气汤下之。 怎么知道这个病有燥屎?这里有两个解释方法。一个是在.大便乍难乍易.之前就有燥屎。这个人原来就有燥屎,现在大便怎么样了?有时候难有时候还易,叫乍难乍
易。.有燥屎也.,燥屎在大便乍难乍易以前,这不是两个问题。原来有的燥屎属于糟粕凝结而着于肠内,不得排泄而成。现在的就是以后的燥屎,他还得吃东西,他还有代谢物,他的饮食的一些糟粕、一些粪便,被燥屎锁住,有的时候不好出来,有的时候还能解下来一点儿,所以就出现大便乍难乍易的问题。这是一种解释的方法。 另一个解释,因为阳明病有燥屎,有燥屎就有燥热,那么燥屎化热就有下渗,下渗就是肠子里的津液被燥热逼迫得旁流、下渗,大便有的时候还乍易。这个.乍易.就是说由于燥屎逼迫肠子里的津液,津液有点儿下渗,所以大便有的时候还容易点儿。这是以.燥热逼迫津液.作注解。所以解释.大便乍难乍易.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从新旧的大便来说的,原来的大便就凝结成燥屎,新的大便还没到燥屎的程度,所以还可以排泄出来。但是里有燥屎,有时候排泄也不痛快,这叫乍难乍易。 这个地方的小便不利属于燥热伤了津液,而不是津液还于胃中的小便不利。津液竭乏了,他就没有小便了,是这样的小便不利。总之,肠子里边有燥屎,有燥热,伤了津液,小便就不利,阻碍了大便,所以大便就乍难,有的时候津液下渗,大便可能就乍易。.时有微热.,因为燥热凝结于内,热甚于内,在外见反微。燥热凝结在里,在肠子里成了内结的样子,外边邪气就少了一点儿,只是微热,不是很大的热。.喘冒不得卧.,因为胃肠之气阻塞不通,
腑气不利,肺气不能下降,所以又喘,头上又眩冒、躺不下,这是个实证。这是一个气阻,燥热阻塞,肺气不降,燥热上蒸。所以这个,也是有燥尿也,.宜大承气汤.。 看来,这一条就不很典型了。用大承气汤治疗燥屎,证候表现不是很典型。我们在临床上能不能辨认出这个不典型的燥屎?也能辨认出来。一个是张仲景这个条文给我们指出来的,大便乍难乍易,微热,还是一个特殊的症状,喘冒不能卧。既然是喘冒不能卧、腑气阻塞、肚子痛、绕脐痛、腹满痛、舌苔黄、脉沉实这些症状和表现,自然在他的文字以外了。结合这个可下证的一些主要的证候,我们有这个条文的指导,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这个证候是可以掌握的。 从第C250条到第C254条,不同程度地反映阳明胃家燥实的可下证,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来阐述。所以这个大便乍难乍易,大家要记住了。阳明病胃家实并不是说都是燥结的,有的时候还有乍难乍易的问题。将来到少阴篇,大便还下利清水,色纯青,这人还拉稀。拉的什么?拉的是清水。还得用大承气汤。那个比这个还厉害,这是大便乍难乍易,没拉稀。少阴病的三急下,那里大承气汤证有一个下利清水,色纯青,也就是热结旁流。热结旁流也得用泻下,是通因通用之法。我们要掌握病机,不要看现象。这是几条讲阳明病的可下证,阳明病的大承气汤证,阳明病的燥屎证。大承气汤是治燥屎的,这些都是有燥屎,就
不提什么大便硬的问题了,不用小承气汤、不用调胃承气汤,就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治燥屎的,小承气汤是治大便硬的,调胃承气汤是和胃而通肠的,这三个是不一样的。 243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C255 吴茱萸汤方 一升茱萸三两参 生姜六两救寒侵 枣投十二中宫主 吐利头疼烦躁寻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条是讲一证两辨治法。胃气虚寒,食谷欲呕,与上焦有热而呕吐的辨别。 这个实际上是指杂病说的。这是胃的虚寒证,.食谷欲呕.,吃了饮食五谷、饮食物就欲呕,这个就属于阳明。阳明就是胃,胃就是中焦,这个属于阳明胃中焦的虚寒。虚就是胃气虚,寒就是有寒邪,那么虚就不能够腐熟,寒就要上逆,所以吃了东西以后不能腐熟消化,而寒邪反要上逆,所以这个人就要.欲呕.。不但欲呕,有的时候还可以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就讲呕、吐、哕,吴茱萸汤也治呕吐。这条属于阳明的中焦虚寒、胃气虚寒,当用吴
茱萸汤主之。这个方子非常管用。 这意思说完了。但是张仲景这是一证两辨,借着这个事还要再说一个问题。说什么?说一个上焦的呕吐。病在上焦,不是在中焦虚寒的,而是上焦有热的。.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如果得了吴茱萸汤,这个呕不但没解,反倒加剧了,呕的更重了,这个病就属于上焦,是上焦有热了,不是中焦有寒了,应该按照上焦的特点进行治疗,不要再吃吴茱萸汤治中焦了。这是一证两辨治法。中焦虚寒也能作呕,上焦有热也能作呕。这是不同的,寒热不同性,所以这个治疗也是不同的。 吴茱萸汤治呕吐,治虚寒,治胃脘疼痛,治呕吐涎沫,治下利,总之,治中焦有寒的,这个方子很好,临床效果很佳。这个方子,以吴茱萸为主,吴茱萸是一个大热之药,是个辣药,辣里带苦味,又辣又苦。辣就是辛了,辛能够散寒,辛又能够健胃,它又苦,苦又能够降,所以吴茱萸是治胃寒的呕吐最理想的一个药。因此,阳明病的中焦虚寒的上逆,就用吴茱萸汤治疗。 这个方子少阴篇、厥阴篇也有,因为吴茱萸不但入胃,也入足厥阴肝经。这个方子里生姜剂量很大,生姜是六两。为什么用这样大的剂量的生姜?生姜配吴茱萸,生姜健胃止呕,散寒理气,辅佐吴茱萸散寒。人参、大枣养津液、养胃气,补中益气。因为是个虚寒证,要用点儿甘温的补药。这个方子里不用甘草是一个特点。因为呕,就不用甘
草了。吴茱萸汤也治连呕带下利的,呕和下利同时出现,但是呕吐比较重的,也管用;也治疗呕吐,不吐东西,吐出一些水,就是吐一些水沫沫、涎液,这个方子是很好的。在内科里用它治虚寒型的胃痛,胃脘疼痛呕吐。这个方子还能够治醋心,就是酸心,就是泛酸。酸心有热的,也有寒的,用吴茱萸这个药,能够制酸,对于胃酸效果很好。所以阳明病用吴茱萸汤就是温中降逆,散寒止呕。吴茱萸汤在少阴篇和厥阴篇还有治疗的意义。就阳明篇来说,吴茱萸汤是温中的,散寒的,降逆的,止呕的。.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官主,吐利头痛烦躁寻。.到了少阴篇吴茱萸汤还能治烦躁。 大家要注意了,阳明篇的关键说出来了,中焦虚寒就用大而有力的、大热的吴茱萸汤,这已经是第二轮用热药了。第一轮是用表热里寒的四逆汤,假的阳明病的外证,身热汗自出,真的里寒,格阳于外,用四逆汤治疗。这是吴茱萸汤,属于阳明,也是阳明的胃。这个意思明白了,思想也就开通了,阳明篇是表里、寒热、虚实都有。它是讲实就要讲虚,讲寒就得讲热,这就是中医的两点论。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C256 这条总共有四个证,一个是痞,一个是阳明病,一个是脾约,一个是蓄水。.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这是心下痞。.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这就转属阳明了。.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这是脾约。.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这是膀胱蓄水。 开头是从太阳中风来的。.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实际上就是脉浮而缓的意思,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之脉。.发热汗出,复恶寒.,是中风之证。发热汗出,恶寒、恶风,脉浮缓,这就是太阳中风的表虚证。 .不呕.就是说这个病还没传到少阳。但心下痞怎么来的?.此以医下之也.,因为医生泻下伤了胃气。表邪因为误下,就构成了心下痞。所以这个表邪误下以后可以构成心下痞。这是一种情况了。也有.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以前有恶寒,现在不恶寒,不但不恶寒而且还口渴,.此转属阳明也.。一转属阳明,那就化热了,伤津了,成燥了,所以它就口渴。这两个情况,一个是误下的,一个是转属的。 转入阳明以后,.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小便频数,这也是津液旁渗,为什么津液旁渗?因为胃里有燥热,津液回不来,阴阳不能调和,津液不能调和,所以小便就偏
渗而多,相应地,.大便必硬.。大便硬了就拉不下,所以就不更衣,不能够大便。.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肚子也不胀、不满、不痛、不疼,可是十多天没大便了,在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个阳明病中,这个属于脾约。因为脾约就是这样,虽然不大便,但是无所苦。这是由于伤津液,肠胃燥,脾阴被约,而不是正阳阳明燥热成实,腑气痞塞,肚子胀满疼痛。 有变成阳明病口渴的,有变成脾约的,也有口渴,愿意喝水,.少少与之,以法救之.。过去讲的太阳病篇,脉浮发热,微热消渴,小便不利,前边有一个对比的笔法,.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者,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个和那个意思一样。口渴了,胃里有点儿燥,所以少少给点儿水喝,润润胃燥,可以自己好了。如果小便不利,这个渴者前边有个小便不利,如果小便不利口渴欲饮,给他喝水就不行了,因为有小便不利,有膀胱蓄水,所以就用五苓散。 这一条的意思就是在太阳病中风的前提之下,下边有不同的转归,可以有病心下痞,可以病传到阳明,有不更衣十数日、无所苦的,也有热郁膀胱水蓄的五苓散证。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义?有的注家说意义不多大,就给删去了。底下这.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就不注解、删掉了,认为这是王叔和的错简。过去一些注家注《伤
寒论》,只要发生看着别扭的文字,就把过错推给王叔和,王叔和的身上受了很多不白之冤。 我体会这一条有点儿意思,因为这里涉及一个白虎汤证的口渴,一个不更衣、不大便十日、无所苦的一个脾约证。这个还是和阳明有关系的,一个是脾约,不是大便有燥屎,因为无所苦、没有腹证。口渴是阳明的热证,你看承气汤证那么厉害的燥屎,不谈什么口渴,只是阳明热证才谈口渴。底下五苓散证也有口渴,但是这个口渴是小便不利,有与阳明的胃燥的口渴相互鉴别之意。一个是转属阳明,一个就成为太阳膀胱蓄水,这两个是不同的。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11:22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C257 245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C258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C259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C260 麻子仁丸方 一升杏子二升麻 枳芍半斤效可夸 大黄一斤朴一尺 缓通脾约是专家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
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第C257到第C260条主要讲伤津液。《伤寒论》强调.保胃气,存津液.。胃气不保,容易构成三阴证;津液不存,容易构成阳明的燥实证。在太阳篇讲过发汗后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真武汤证等伤阳气的问题。津液受伤容易构成阳明的燥热,阳明本身的阴阳不和,.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些都是伤阴。阴分不足了,阳气就有余,大便就困难了。治太阳怕伤阳,治阳明怕伤阴、伤津液,就这么个意思。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阳是浮数,脉浮而微,是邪气不甚;汗出少,是营卫自调,表里有点儿自和了。汗出的很少,为自和。这个就自相调和了,有点儿病要作解的倾向了。因为,.脉阳微.就是邪气不是太甚,而.汗出少.,阴气又没有大伤,所以病邪很微,正气也没受到多大的损失,这样,营卫、表里调和了,病就要好了,这是好现象。脉是浮而微,汗出也比较少者, .为自和也.。
自和的意思,就是病就要欲解了。如果是.汗出多者.,汗出的太多了,意味着有热,热邪伤了正气、伤了津液,就.为太过.。.为太过.就是不能够.为自和.。.为太过.和.为自和.两个对比,.为自和.是恰如其分,脉浮而比较微,汗出也比较少,邪也微,正气也不受损失,恰到好处,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汗出的太多,这个脉应当是微吗?脉也就不微了,下一条就说汗出太多就伤了正气,所谓.太过.也。.太过.不是一个平和之象了,阴分、津液就要受伤,可能构成阳明病,构成伤津液的胃燥、肠燥的问题。 有些版本把第C257和第C258条合为一条。.阳脉实,因发其汗,汗出多者,亦为太过。.阳明脉实跟上边的.汗出多者.要联系起来看,.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若阳脉实.,那要汗出多,因为有浑身发热、有表热发其汗也好,像前一条.汗出多者.也好,总之,汗出多者就为太过。什么太过?汗出的太多,伤了津液,这样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可以是发生阴虚,里边的阴分就虚了、津液虚了,那胃的阳就孤绝了。这个.绝.不当个断绝讲,当个孤绝。阴阳两个本来是共通的,本来是互相调和的,现在,由于汗出太多,阴虚了,汗出的太过了导致阴液虚了,里边的阳气就盛了。阳气一盛,阳和阴就孤绝不通了,那么就是阴阳就不能够调和了。津液就不能够调节胃燥了,.亡津液,大便因硬.,这样大便就硬了。不要认为汗是出在体表,实实在在的它能使阳绝于里。
汗出于表太过,就能够发生阳绝于里的这样的大便硬的问题。为什么?汗出太多,伤了胃的水谷津液,津液一少了,胃气就多,胃气的阳气没有调节,它就孤绝了。阳气盛孤绝,偏盛偏衰,阴阳不能调和了,因此大便就硬了。 咱们讲太阳篇的时候,凡病要发汗,要吐,要下要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现在就体现这个了,如果伤了津液,阴阳又不能自和,就是偏盛偏衰了。如果津液太衰,阳气过盛,要以胃家而论,就会出现阳绝于里的问题。孤绝了,两个方面不调和了,不能够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互相拮抗了。这样,亡了津液,大便就因硬也。这是构成阳明病的一个病理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为什么张仲景用桂枝汤发汗,那样小心、那样再三的叮咛?就是因为怕亡津液。这叫.保胃气,存津液.。这句话不是空话,在它的条文里是有反映的。那大家就问了,.保胃气,存津液.,在条文上有这句话吗?是陈修园总结的,因为陈修园这个医学家对张仲景还是非常崇拜的,他把《伤寒论》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后来写成《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最后他提出来,说《伤寒论》一部书就是.保胃气,存津液.,以正气为主的,这是他的总结之话。那么陈修园从哪总结出来的?就像这一条,这两条都有存津液的意思,不能太过,一个太过了,就出毛病了。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浮,大浮数动滑,属于阳。芤属于阴气不足,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是主于血液不足的一个现象。脉浮而芤,浮为阳气有余,芤就为阴气的不足,所以说.浮为阳,芤为阴.。浮为阳气有余,阳热有余,芤为阴液不足,那么以有余的阳气加临在不足的阴液上,这两个互相搏、互相逼迫,胃里边是非生热不可的。为什么?它阳气有余啊,阴气不足,津液不足啊。那么胃气一生热了就阳邪盛。胃气生热,胃气一生热阳气还盛,阳邪独盛于内,而不能够与阴互相调和,在大便成硬,.其阳则绝.,阳和阴就孤绝了,就得不到阴的调节,阴阳就不调和了,形成了一个偏盛偏衰的.其阳则绝.的一个病理局面。这个.绝.也是孤绝了。上边两条是从治法(发汗太过、汗出太多)来分析,这条是从脉上来分析。 下边还是从脉到病理,从病理到症状,从症状到治疗,来解决这个阴不足的问题。.趺阳脉浮而涩.。古代的时候切脉是握手必及足,按寸必及尺。握手必及足,足上脉有趺阳脉,是后天的胃脉、主腑之脉,也有太溪脉、少阴之脉。少阴者先天之本也,跌阳者是后天的根本。古代的时候看脉有三部九候,现在不再用了,这个趺阳脉就指胃脉而言,在脚上叫趺阳,在我们寸关尺,在寸口脉来说,就是脾胃之脉,也可以这么讲。浮和涩,浮是主于阳盛,涩主于阴虚。浮,胃气就强,强是什么?因为阳属于胃,阳盛了胃阳就强、胃气就盛。阴者主脾,阴要是不足了,那么脾的津液就不通了,脾的津液就不能运了。这样.浮涩
相搏.,一个阳,一个胃阳,涩,是反映到阴,脾阴。脾胃的阳加在这个不足的脾阴,这样互相逼迫,.大便则难.,大便就困难了,所以这个病就叫脾约病。脾约就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候叫.约.,.约.就是津液不足。 《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是.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为津液的来源是水谷,借着脾的运化,是这么来的。现在的问题是,脾阳盛,津液不足,所以脉浮而涩,浮就是胃气强,胃的阳热盛,那么,涩就是脾阴不足、津液不足,这时候津液就不能够还于胃中。脾为胃行其津液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胃里的津液能够分泌化成精微的东西,给肺及其他的脏器;另一个方面,脾也能够把这些津液还于胃中,来调节胃燥。所以脾为胃行其津液就是有出、入两个方面。现在的问题,脾受胃热的要挟,脾不能把津液还于胃中。为什么?一个是强阳,一个是弱阴。两个是敌对了,所以就不调节、不能自和,阴阳就不能自和了。脾的津液不能够还于胃中,这时候小便则数,.涩则小便数.。小便越数脉越涩,因为小便数伤了津液。 为什么小便反多?仲景说这叫.津液偏渗.,燥热逼迫的,这就.相搏.。搏就是排挤,实际上这个搏就是有点儿逼迫的意思,胃的盛阳逼迫阴液,所以小便就多。要是小便少,津液还于胃中,就能够调节这个胃燥了。现在是胃
强脾弱,津液回不到肠胃里来,反倒受胃阳的要挟、受它的约束而逼迫下渗,小便反多。小便越多,津液越伤,胃气越燥。所以本来由生理互相调节的脾阴、胃阳,现在变成了互相隔离,而且互相逼迫,胃阳逼迫脾阴,这样就成了脾约。脾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脾的阴不足了,脾的津液不充了,约者就是缺乏的意思;另外一个是脾阴被强大的胃阳所约束,不能够把津液还到胃里,形成偏渗,小便就反多。这个什么病?这叫脾约病,就是阳明篇的总论里的三阳明,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约是什么样的一个具体的病?就是大便坚,就是大便很硬,屎粒很小,大便硬还屎粒很小,很不容易排解出来。排泄大便非常困难,是经常性的。习惯性的大便的秘结,尽拉那个小粪点儿,就像珠算子那么大,很硬,在一块堆积,很不容易下来。 怎么治疗呢?用麻子仁丸。不要用汤了,因为它不是说是一朝一夕的像阳明病,用承气汤,一泻下也就解决了。它是经常性的,习惯性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不能用汤药,得用丸药,丸以缓治,慢慢地来调节脾胃的阴阳不和,润肠止燥,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丸药是润肠的一个缓下之法。麻子仁丸的主药是通肠润燥、泻胃治脾的,它有泻胃治脾、通肠润燥的作用。这个方子就是小承气汤加芍药、麻仁、杏仁。用小承气汤来泻胃强,胃强脾弱,用厚朴、枳实、大黄泻胃实,脾弱是脾阴弱,所以加芍药养脾阴,加麻仁、杏仁,这都是带有油分的药,有润燥,
润肺、润肠、润胃的作用,同时还能使胃气下降,有润肠通幽,润便治脾的作用。所以两个方面,小承气汤治胃强,泻阳气有余,泻胃热的有余;芍药、麻仁、杏仁治脾约。这个药润滑,油性挺大,吃在嘴里还比较甜,对于大便干燥下不来,效果还是很好的。 要使渐服法,不能一下吃很多。.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开始时一次吃十丸。.日三服.,一天吃三次,一共吃三十丸。.渐加.,渐渐的往上加,从十丸,十二丸,吃十三丸,十四丸,加到什么时候为限?以知为度。吃药以后就大便了,这时候很滑的就下来了,也不干燥了,这就可以了。这个麻仁滋脾丸效果是很好的,就是治习惯性的便秘的,经常大便解下困难,有的大便燥结解不下来,有点儿带血的。有些男性好得痔疮,他总解不下来,总努责,大便也干燥,有的时候痔疮也破了,出血了。有的大便下不来,这个人烦躁。因为大便下不来他就烦躁,口臭。有的头晕、烦躁,有点儿睡不好觉。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单纯习惯性便秘的问题,还会出现其他一些问题。口臭,烦躁,睡不好觉,头整天昏昏沉沉的,解大便的时候大便下血,痔疮也发了,都由这个大便解不下来所引起。吃这个药能使大便泻下来,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那次在大连,有一个姓刘的,大便凝结下不来,嘴唇都起了一层皮,为什么?大便下不来,口唇发干,用舌
头这样舔,口唇会起一层薄皮,干了,就再用舌头舔,这皮越舔越厚,然后,他就不舒服了,皮往外裂,一裂嘴唇就出血丝,黏膜就破了。这个病总治不好,他找我看,后来我一了解,他大便硬结,是因为脾胃有热,脾阴亏虚,而这个唇四白属脾。脾胃热了,脾阴虚了,口唇就会干燥。我就给他开的麻子仁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它治习惯性便秘,的确是很好的。 太阳病篇的发汗有好几个方子,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三个小汗法,适宜解决不同的表证。阳明病治里实以泻下为主,它的泻下也是不同的,大承气汤是峻下之法,调胃承气汤是和下之法,小承气汤是缓下之法,麻子仁丸就叫润肠之法,猪胆汁、蜜煎导、土瓜根皆是外导之法。这些方法虽然都是解决大便干燥的问题,但是病的深浅程度不同,病的燥结的部位也有不同,因此说阳明本身也有所不同,在泻下的方面也有这样的一些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学阳明病以下法为主,解决阳明病胃家实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全局的观点。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12:55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C261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C232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C263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
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C264 第C261~第C264条论述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使用与辨证要点。 对小承气汤来说,我们前边总共讲了3条。第一个是阳明病出汗、腹大满不通者,要用小承气汤。为什么不用大承气汤?其热不潮,没有潮热。要有潮热,就用大承气汤。第二个是.恐有燥屎.,七八日、八九日不大便,恐怕有燥屎,恐怕不见得就是事实,所以先给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若不转矢气者,就没有燥屎。第三个是谵语潮热,应该使用大承气汤,但是脉不是沉紧而是脉滑而疾者,脉证不符,所以要给吃小承气汤,不给大承气汤。对调胃承气汤来说,我们前边讲了2条,谵语、胃气不和者用调胃承气汤,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因此,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说的还不够全面。从第C261条到第C264条,主要是再把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辨证、治疗范围介绍介绍。 第C261和第C262条都是介绍调胃承气汤的。.太阳病三日.,这是它的过程,开始有病是从太阳而来的,时间也就是三天。.发汗不解.,发汗不解不是指太阳的表还不
解,而是这个病不解。虽然治疗是经过发汗,但是这个病还没有解除。什么病没有解除?.蒸蒸发热者,属胃也.。阳明病,蒸蒸发热,这一条就具体指出来了,就像蒸篦,由里向外,蒸蒸然而发热。这种热就是里热向外蒸腾。有里的,这属于胃、属于阳明,就不是太阳了。 要属于阳明,从第C261条来说,这一条是讲热型,讲的蒸蒸发热,还讲的什么?就得联系起来,还有一个.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如果是.伤寒三日.传入阳明,那见什么脉?见洪大之脉,就不是浮了。.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那是讲脉。病人要是出现阳明了,阳明就见洪大之脉,这是一个。还有一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烦,汗出濈濈然者,此转属阳明也。.不论是太阳也好,少阳也好,只要是转属阳明,就要.汗出濈濈然.。它有汗出了,.汗出濈濈然.,那就是转属阳明了。一个讲脉,一个讲汗出濈濈然。这是讲汗出、蒸蒸发热。汗出濈濈然的时候我们就讲到了,为什么会汗出濈濈然?因为它就是要汗出而蒸蒸发热。 阳明病为什么要濈濈然汗出?它就先有热,有蒸蒸发热才濈濈然汗出。因为它是一个互文见意的写法,这里写的.蒸蒸发热.就包括.濈濈汗出.。这个人发热,就是浑身蒸蒸发热,浑身于巴巴的一点儿汗都没有,那可能吗,那不就憋死了吗?蒸蒸发热就必然有濈濈汗出,这是前后互意的。蒸蒸发热、又濈濈然汗出,还没有恶寒,这个人
已经没有什么汗出。这是什么病?太阳病有发热恶寒,少阳病有往来寒热,这是蒸蒸发热、濈濈汗出而无恶寒,属于胃也。既不属于太阳又不属于少阳,属于阳明胃了。不要只看那么几个字,要前后联系起来,它是全面地看问题。 既然属于胃,这样的蒸蒸发热,濈濈汗出,只可能是胃里有燥热,才能够出现这种病。其他的膀胱,胆等脏腑有病了,不可能有这样的热象,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汗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方面蒸蒸发热,濈濈汗出是属胃,是属于阳明病了。第二点,只有胃有了邪、有了热了,它才能够蒸蒸发热,才能够濈濈汗出,别的都不行。胆有热能够这样吗?膀胱有热能够这样吗?心有热能这样吗?都是不能的,只有胃阳有热才能这样。既然属于胃了,那就属于里、在阳明之经了。怎么治?.调胃承气汤主之.,要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这个病。 第C262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外感的疾患叫伤寒。治疗的程序是用过吐法,吐了以后,出现肚子又胀又满,这是阳明病的一个腹证。为什么吐后就出现腹胀满?吐有发汗之意。因为气向上向外,这么一呕吐浑身就要出汗,所以它有点儿解表的作用。因此吐后它也有解表的可能性。但是,吐既会伤胃液,也会伤胃气。过去讲过,呕吐之后心烦,脉数,此为客热不能消谷,全都是这个问题。 这一条是吐后表解而胃液受伤,胃液一受伤了胃就客
易燥。吐后虽然是解邪,它也不像是发汗,解得那么彻底。所以有一些医家就认为,吐后伤了胃液,就意味着阳明化燥,胃中燥热,胃肠之气不和,就可以出现腹胀满。胃燥而气不和,这样的腹部胀满,但是没有疼痛,没说什么按之痛、什么绕脐痛。无疼痛,只有胀满没有疼痛,同时还在吐以后的,所以主要是在胃的燥热导致胃气不和,而并没有肠子里的燥屎,或是大便成硬。因此不能用小承气汤,当然更不能用大承气汤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和胃的,和胃而润燥,也能够通利腑气,因为它有大黄、芒硝、甘草。因此第C261、C262这两条来看,一个是从热型,一个是从出汗来看,属胃也。因为是.太阳病三日.,邪气刚到胃,水谷的糟粕还不能够凝结成实,所以这时候就用调胃承气汤,而不能够用小承气汤,更不能用大承气汤。因此说,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胃家实的一个轻证。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为什么把.若发汗.放后边?.若吐,若下,若发汗.以后而出现了.微烦.,是不是栀子豉汤证啊?这个烦有火、有热。过去讲栀子豉汤证有心烦,是太阳的热邪不解,郁于心胸发生的心烦。如果这个人二便正常,肚子也没有胀满疼痛,可以用栀子豉汤来处理这个问题。现在二便有问题,.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小便频数,汗吐下以后伤了胃的津液,胃已经有燥热,津液就不能够还于胃中,所以就形成了偏渗,小便反
多、反数。前边经过或汗或吐或下,现在津液不能还于肠胃,就偏渗,小便就多,所以大便就硬。 大便硬,是在胃,还是在肠啊?这就不在胃了,而在肠了。这个燥热往下来,到了肠。阳明病燥热有上、中、下三燥。在上边的就在胃,胃的燥热盛的就是调胃承气汤证。现在在肠,大便硬了,还用调胃承气汤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大便已经硬了,怎么知道大便已经硬了?因为小便数,过去又经过或汗,或吐,或下伤了津液,津液受伤了,大便当然就硬。大便硬了,小便才能频数,这都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这句话是这样提的,.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反过来说是,大便硬者,小便才数。这样与小承气汤和之。与小承气汤,不与大承气汤,所以不是燥屎,它是大便刚成硬,还没达到燥屎的程度。因为还没有潮热,没有出现肚子疼痛。这时候要用小承气汤调和肠胃,病就好了。 第C264条不大好解释。张仲景用泻下法也是非常谨慎的,得治一会儿看一会儿,走一步看一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观察,符合现在临床的要求。我们现在看病也是这样,不论那个医生看病,我一看就知道了,那是很个别的。有些复杂的问题,就得治一步看一步,吃了这付药再看下一付药,下一付药要怎么治?他得观察。张仲景这一条就刻画了用下法的过程,也是很小心翼翼的。也就是说,辨证是很严肃的问题。得病也是两三天了,这是什么病?
什么伤寒,什么太阳病了,外感的发热的病。.脉弱.是.不紧.的对词,这样的条文很一多,比如.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样的提法,张仲景有一个规律,脉以前是很紧的,有力的,现在它脉弱了,就不紧了,这么个情况。.无太阳、柴胡证.,既没有太阳的表证,也没有小柴胡汤的半表半里证,脉还弱,所以就不紧了。 既没有太阳表证、也没有小柴胡汤的半表半里证,脉还弱,也不紧了,这是说明,把太阳、少阳除外了。无太阳、柴胡证,脉弱,心下硬至四五日,既然没有太阳也没少阳,还有什么病?.烦躁.,烦躁者里有热也,心下就是胃脘,心下很硬,胃气还不和,.至四五日.,二三日是开头,这个人至四五天了,在这里有一个伏笔,就是意在言外,有一个不大便的症状。这个人到四五日,烦躁、心下硬已经二三日至四五日了,还没大便。有人就问了,你怎么知道没有大便?底下有:.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有大便还吃小承气汤?所以意在言外,这块儿就看出来这个人是不大便的,如果这个人有大便甚至大便还拉稀,还给吃小承气汤,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么些天不大便,心里还烦躁,心下还硬,既无太阳发热、恶寒证,也无少阳的胸胁苦满证,脉也不紧,这怎么办?.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虽能食.,这个人虽然还能吃,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有辨证意义的,阳明病不能食,这个人如果有燥屎,燥屎堆积,腑气不通,
胃气不能下降,就不能吃东西。现在,虽然不大便四五日,病虽然在阳明,但是还能吃,这说明病还没到燥屎的程度,就不能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少少与.,就连小承气汤也不能给他喝足,.少少与.,少少给点儿,下文说.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到了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吃得比较多了,按说是不到一升,七八合。 前面是.少少与之.,少少给点儿小承气汤,三合四合。如果小承气汤一次吃八合,现在就吃一半了,一半的一半,吃个三合四合就可以了,这样叫做 .少少与之.,.微和之.。那么大家就问了,为什么张仲景这么小心?小承气汤又不是大承气汤,还给得那么少,连一个足量都不够?.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为什么前怕狼后怕虎?因为有这么几个证,一个这个病是在阳明,一个是烦躁,一个是心下硬,心下硬和腹硬满不一样,胃结、还虽能食,他还能吃东西,这个人才四五日不大便,同时脉还弱,弱不是紧,所以根据这个,看着像有点儿阳明病燥结,但是燥结的程度很小,恐怕泻下太厉害伤了脾胃,所以张仲景要少少给点儿小承气汤,他的意思不是彻底给治病,.令小安.,吃了小承气汤,因为烦躁、睡不好觉,坐不稳,心下还硬,吃了小承气汤以后,微微调和,叫他小小的安慰一点儿,绐病人一个安慰,吃药见好,现在不那么烦躁了,也有一个疗效。 但当医生的还得观察,这个病没有治好,还在进行当
中,还得观察大便到底有没有下来,没下来,多少日子没下来。.至六日.,大便还没下来,用个.少少与之.就不行了。但他没有拉稀,也没发生脉微涩,也没出现虚寒的现象,这时张仲景敢用小承气汤一升,正常用七八合,不是三合四合的问题了,这时用一升,加大了剂量。这是解决阳明病的问题,解决大便硬的问题,所以他很慎重,在治疗当中他是有观察的。 底下是括号句子了,.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张仲景说他这个人若是不大便,已经到了六七天,可下不可下?.虽不能食.,一个虽能食、一个虽不能食,这两个互相对照说,不大便六七天,不能食是不是有燥屎了?现在不大便六七日了,虽然不能食,也不见得用大承气汤。如果这个人小便少,不是小便数,而是小便少,这回在小便上出问题了,前面小便数多,大便硬,大便硬才可用承气汤,现在是小便少,成无己的注解说得很清楚,.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所以小便少就反映这个人里没有燥屎,为什幺?如果里有燥屎,燥热逼迫津液就要偏渗,就要小便数多,现在小便少,肠胃里燥热不盛,燥屎未成,这样就不要用承气汤攻下了,他的病理变化是.但初头硬.。 为什么六七天下不来大便?就是因为前面那一块大便是硬的,后面还是溏便,.未定成硬.,没有到了一定成硬
的程度。.攻之必溏.,要是用了承气汤,一下子就要拉稀了,不是下燥屎,而是要腹泻了,这样就错了。那怎么样才能用承气汤攻之?必须等待这个人小便利,小便利就是小便数利,燥热逼迫津液偏渗,.屎定硬.,粪便一定硬了,所以一个定、一个未定,这里面是有分量的,到了.屎定硬.了,.乃可攻之,.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结合这个条文,我们还可以回顾以前的条文,那么屎定硬,一个是小便数多,还有个转矢气不转矢气者。转矢气者,就是大便已有燥屎;不转矢气者大便不燥结。小便数多一个,转矢气一个,潮热一个,腹满绕脐痛一个,这些症状,你们给掌握住了,大承气汤主之,就不用犹豫了。原文是一条一条说的,一个证一个证说的,我们学习,要有全局观点才能拿下来。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14:05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C265 253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C266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C267 第C265到第C267条是讲阳明病三急下证。什么叫急下?因为条文中有.急下之.三个字,这三个证候,如果不急下,不用大承气汤急下,你要是踌躇、彷程和等待,
不及时泻下它就要伤阴,就要亡阴,就可以导致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掌握病机,积极主动,急下以存阴。《伤寒论》有两个大法,一个急下存阴之法,一个急温存阳之法。在三阳证中有急下存阴之法,在三阴证中有急温存阳之法。这些原则,看起来是祛邪的,实际上是扶正的。大承气汤不是泻下不是祛邪的吗?实际在祛邪的同时有保正扶正的意义,所以就叫急下存阴之法。法就是法则,是不可逾越的原则。 第C265条的重点是说明中焦的燥实下劫肝肾之阴,如果要不把中焦的燥实给祛掉了,下焦肝肾之阴的危亡可以立待,下焦的肝肾之阴就被克劫了,它和一般的、以上所介绍的大承气汤有一定的不同,这个要快,要有决断,要有胆量,同时要看出来问题。.伤寒六七日.是说它的过程,出现什么问题?.目中不了了.,是病人自觉症状,但这个自觉症状可以通过客观的来了解,病人就说他看东西怎么不清楚?这是自觉症状。.睛不和.是一个客观的他觉症状,医生能看见,就是这个人的黑睛不和、瞳仁不活动了。正常情况,人的眼睛应该上下顾盼、自然地活动,如果眼睛不活动了,眼睛看东西就发直,只能直线地看一个方向而不能灵活的瞬动。 这是目和睛的病。肝开窍于目,《内经》说:.目得血而能视.,.睛不和.就说明肝的阴血不能上注,肝阴虚了;睛和肝、肾都有关系,肾水、肾阴不能上营于目,所以热
病高烧容易出现直视。.睛不和.反映肝肾之阴不足,这个病不是内病,不属于杂病而属于伤寒,是外感发烧的结果。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证候?问问大便,.大便难.,难就是求之不得,要拉拉不出来。发烧吗?发烧重不重?.身有微热.,就是发烧而不太厉害。大便难和身微热,看起来证候不那么太重的,这和过去讲的大承气汤的燥实证来比较是无表里证。无表里证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看起来是大便难、身微热,大便难是里证,身微热算是外证,但都很轻浅,也可以算是.无表里证.。有的注家说,无表证是没有太阳证,无里证是没有阳明证,这么解释与大便难、身微热扣得不紧,不可取。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么解释,大便难是里证。因为阳明病.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吐下后大便难是也.,大便难就是阳明病里证。身微热也是阳明中外证之一,.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不过这是微热,大便难,所以是看起来是有一点儿表证、里证,但不是很典型的表里证。这么一个口气。如果就是出现这样一种症状,没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光是一个大便难、身微热,这就是很轻微的阳明病里实证,用不着用大承气汤了,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可以了。问题出现在.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出现了下焦肝肾之阴被克劫而不能上注于目,这种.身微热.是热而不能蒸发于外,是专以内伐,就往下边使劲,热在里
面出不来,直伤下焦之阴。 张仲景就告诉了,因为前面讲了很多的大承气汤证,.手足濈濈者.,.绕脐痛者.,.潮热者.,.谵语者.,那个时候才敢用大承气汤。如果出现.身有微热,大便难,目中不了了,腈不和.,我们敢用大承气汤吗?谁敢用?我不敢用,看看什么病?是怎么回事?所以张仲景在这儿提醒我们一下子,这个不得了,这是中焦的燥热要下克下焦肝肾之阴,不要认为这是小病,这个病比以前的那些大承气证都厉害、都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已经伤了肝肾之阴了,五脏已经伤两脏了,一个肝脏、一个肾脏,伤了下焦之阴,人要是没有阴能活吗?所以要.急下之.,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不要等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法,为什么?因为急下才可保存肝肾之阴。 存津液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发汗、吐、下只能够祛邪而不能够伤正。发汗就恰好而止,不能出大汗,出了大汗就会亡津液。所以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的发汗都有个法,这个意思就是保存津液。另一个方面,就像大承气汤急下存津液。燥热太盛,就会下伤肝肾之阴,要存津液就得急下,把肠胃的燥屎燥热排泄出去、攻下出去,然后才能存下焦之阴,这也叫存津液。存津液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的问题,发汗不要太多了,不可如水流漓,那当然是存津液。但是泻热的时候就要大胆的泻热,泻燥热所以存津液,这也是存津液。作个比喻,就像是一锅水,锅
底下有一些干柴,水熬煮开了,水叫火那么烧,消耗水分,越熬水越少,怎么办?有的人说了,水少了,加一瓢水倒进去了,好不好啊,也行啊,但解决不了问题,治标不治本。火没去,下面的火还烧,那怎么办?有的人拿瓢,来回搅拌搅拌,.扬汤止沸.。这行不行,这也不行。最后,非得釜底抽薪不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就是用大承气汤,一泻就等于把锅底下的柴火抽掉了,就烤不干了。所以往里添水增液不行,扬汤止沸也不行,那都是治标不治本,应该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第C266条比较简单。阳明是指里实,里实就有外证,外证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汗出是阳明里证反映于外,可以下,不见得非得是急下,这条为什么急下?因为汗多。.阳明病法多汗.,汗出是阳明证,发热也是阳明证,如果汗出太多,就要伤阴,汗是阴液,汗出越多,里面燥热就越盛,就使人身上的体液、阴液亡了,没有阴液也就不会出汗了,到这时候,没有阴分了,人还能活吗?见微知著,张仲景看到了现在就知道未来,就知道燥热劫阴、阴要亡,所以就急下之,肠胃的燥热一去,津液就不能外渗,就保存了阴液,保存了阴液,人就会不会发生危险。 有的同志说,用白虎汤行不行啊?白虎汤证也是出汗,这个条文也没有说肚子胀满疼痛,说是有阳明病汗出多发热,用白虎汤,多用点儿石膏行不行?不行,那就是扬汤
止沸之法,这个证非得用釜底抽薪之法不可,因为它是燥热成实,不是阳明的热证。别看这些条文症状很少,意义还是很大的。 第C267条是.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不是表不解,是病没好。是个什么样的病?.腹满痛者.,肚子是又胀而又痛,这是个阳明病里实之证,阳明病里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泻下,为什么要用.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急在什么地方?上边的绕脐痛也没有说.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条有邪气的消长,邪气的传变迅速,太快了,所以得要急下之,以杀其势。 大家看一看它的提法,.发汗不解.,发汗是治疗太阳之表的,发汗以后并没好,迅速随之而来的是腹满痛,出现了胃家燥热成实之象。这种传变的速度是不可等待的,不是像过去伤寒五六日、七八日,不大便多少日,然后才腹满疼痛,这种就是发汗不解就腹满疼痛,所以这种阳明燥热之势是所向披靡,邪的势力是非常猖獗的。如果不因而夺之,用急下之法以杀其燥热的势力,那就会即时而亡,不是一个腹满痛的问题,即时而亡,就要出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等一些险恶的伤阴的症状,到那个时候再泻下,就会未免晚矣。所以,看燥热的发展形势来势汹涌,就不能等待,不能放之任之,张仲景告诉你就要急下之,要急杀之,以杀其势。这也是具有预见性的,泻燥热以保存阴气。
这三条全面不全面?不够全面。只是举个例子,燥热伤人的问题,也不止是这些证候,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个是汗出多,一个是腹胀满。只有这么几个证候吗?还有其他问题,只要把这些精神掌握了,看到病情的发展,正邪的关系,我们这时才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急下。孙思邈有.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志欲圆.的说法,医生应当有胆子,应该用承气汤时就应用承气汤,该用四逆汤时就得用四逆汤,应该用瓜蒂散就得用瓜蒂散,应该用抵当汤时就敢用抵当汤。这叫什么?这叫有胆子、有魄力。医生用药治病,和病作斗争,不用点儿承气汤、抵当汤,怎么能把病邪给去掉、冲锋陷阵?所以这些汤头,得用,得敢用,得有魄力,胆子要大。但是,心得欲小,.心欲小.是什么?得仔细,得认真,得研究,得有理论,不是说粗心大意,我不在乎,我就敢用药,那也不行,那不是草菅人命吗?所以.胆欲大而心欲小.是有辩证关系的。到这时候了,非用不可了,就得用,不要因循、保守、观望、等待,甚至医生还有品质的问题,不敢负责任,总是给药,也治不好,也治不坏,实际上也把人治坏了。这都是不对的。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C268 第C268还是继承第C267祭,这是有联系的。这是说阳明病的腑证肚子胀满,.腹满不减.,肚子胀满就是总
胀、持续胀满,不减就是不减轻。.减不足言.,即使有点儿减轻也不足道,等于没减轻,.不足言.是不足说。这个属实,不属虚,虚性腹胀腹满是一会儿胀,一会儿不胀,叫腹满时减。这是腹满不减,虽然减一点儿,也不足道,所以就.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样的实性腹满如果有大便的不下,就属于实,要用大承气汤。 .减不足言.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针对.腹满不减.而说的,这个人胃肠中有燥屎,腑气不利,大便不下,因此出现腹部症状。腹部症状主要一个是满,一个是疼痛,这条突出了大承气汤证、阳明燥实证有腹满,这种腹满是实性腹满,不是虚性腹满,所以是不减的。它是有物的,有燥屎,这种腹满如果燥屎不排出体外,肚子胀满是不会减的。所以这是一个实满。.减不足言.,即使是刚觉减去一点儿,也不足以说是减了,还是胀满。.减不足言.就是形容这种腹满是不减的,即使稍微地偶尔地会减一点儿,也不足说,就是说微不足道吧,还是很胀满的。再一种解释就是成无已的解释,是对比指示,一个是腹满不减,这是实证的,一个是减不足言,肚子能减,有时胀,有时就减了。如果还减,就不是大承气汤了,就是一个虚胀,所以就不要说了。大家看看,是有这两种说法,把意思体会了就可以了。 这样的实性腹满,怎么治疗?.当下之.,应当用下法,应该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有厚朴、枳实,能够去痞满,
消胀满,能够下大便,祛燥结。《伤寒论》条文是互文见义的,大家学习《伤寒论》,不要被它的条条把我们的思想给框住了。这儿说腹满是重点谈大承气汤证有腹满的问题,但是这不是把大承气汤证都说全面了。应不应该有潮热?应不应该有手足汗出?应不应该有谵语?这些它都不说了。为什么?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所以这一条突出讲阳明病的腹满的问题,讲实满。临床上要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病的实满,不可能只见肚子胀满,还有其他阳明病的主要的证候,舌苔黄,脉沉迟有力,或者说不能食,或者说还有绕脐痛,应该结合起来。这条突出了大承气汤有腹胀满的问题,这种腹胀满是不减的,持续胀满而不能减轻。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15:19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C269 这条讲阳明少阳合病的证治。 关于这一条是一条还是两条的问题有争议。认为是一条,就是把.脉滑而数有宿食也.和.阳明少阳合病.合在一起讲。有的注家认为这不是一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是另一层意思,与阳明少阳没有什么瓜葛,不应当当作一条讲,当作一条不好讲。这是两个观点。我个人同意第二种观点,不合在一起讲,合在一起不好讲,分成两块讲。阳明和少阳合病,阳明属胃,胃属于戊土,少阳病是胆病,胆属于甲木,.甲胆乙肝丙小
肠.,肝属于乙木,这个地方就是《伤寒论》的五行学说的思想。《伤寒论》以阴阳辨证为主,但是这条有五行学说的深刻地联系的思想。所以阳明和少阳合病,有木和土的关系的问题。少阳属木,阳木;阳明属土,阳土。这样,一个是阳明,一个是少阳,都是阳经,都是阳邪为病;而且又有木来克土这样的一个关系。为什么要下利?因为阳明属于胃肠,少阳有病,少阳的木火之气逼迫肠胃之阴,所以要下利。这种下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是因为胆主疏泄,阳明肠胃主传导受纳,所以受胆的影响,腑气就疏泄不利。 归纳起来,上升到五行学说,木气来克土,胆的病影响到胃,胃气不和,所以要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其脉是反映阳明少阳病的脉.不负者.,负是对胜而言,有胜有负,负是失败,胜就是胜利。如果阳明胃气不受胆木的逼迫和刑吓,胃脉还好,还没反映出来吃亏、受伤,这就是顺。就是说,木之邪还不能行于脾胃,胃气还强。如果是负者,败了,失也,抵抗不住了,正气就失了,失就是正气虚衰,抵抗无力。.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这是张仲景的括号句。凡是克的,都属于贼邪,.互相克贼.,就是木来克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之象,不是一个顺象。这就完了,到底什么是顺什么是负,没说。症状一个是下利,下利是木火之热来刑肠胃,叫木克土,底下就说出个顺负的问题。阳明是否能胜过胆邪,胜不过
就败了。后世注家认为,这个胜负要看看他的脉证。阳明和少阳合病,出现弦脉,下利,说明肠胃不好了,弦脉说明木气胜而土气负,这个病不好治,所以叫木克土。如果不见弦脉,甚至滑脉,或者说是其他的脉,说明木气还没胜、土气还没负,这种比较顺利、比较好。这是注家对这条的解释,增添了脉的内容来反映什么是顺什么是负,只供参考。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来是一本书,《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头一条讲肝木克脾的问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有这样的思想。这条无疑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胆病而出现了下利,这个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时候如果脉还弦,少阳之气还胜,这叫胆胜而胃负,负者失也,就是失败了。这个病不好治,叫.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的现象。如果阳明之气盛,不受胆木邪气的逼迫,不被它所胜,这叫.顺.,这个病就好。了解这个精神就可以了。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阳明病讲宿食有两条,这是一条。还有一条是.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这时还可以再泻,用大承气汤,所以然者,本有宿食也。宿食是什么脉?怎么一个情况?没具体说,这条就说了宿食的脉往往是脉滑而有力,数不是主要的,主要
是滑,滑脉主宿食。滑脉,痰生百病食生灾,食就是宿食,滑就是宿食的脉。既然有宿食,所以脉就见滑,当然意在言外,这个人要恶食,伤食者恶食,不爱吃东西,而且肚子要疼。第三是下午要发热,而且暖气有食臭味。这种病大人见得比较少,儿科见得多,因为小孩吃东西没有节制,很容易伤食。所以有腹痛,有午后发烧,脉还滑,还不爱吃东西,肚子胀满疼痛,这就是有宿食。有宿食怎么办?非得用下法。不能用焦三仙、麦芽、神曲,消导不了,非用泻下不可。推陈致新,把一些凝结的食物排泄出去,这个病就好了,所以还得用大承气汤。关于宿食的问题,大家注意了,这就不是伤寒的问题,这讲的是杂病。伤寒是外感的,传到阳明,化燥了,痞满燥坚实,潮热谵语,濈濈汗出;宿食是内科病,就是伤食。为什么说《伤寒论》叫《伤寒杂病论》?从这些条文可以看出它具有这样的内容。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C270 这条讲阳明病瘀血的证治。这条很不好讲,因为条文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这条在临床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指导临床。总的精神是什么?我先概括地说一说,大家先了解它的主要意思,不是被它的文字框住了。 这个人发热,脉见浮数,同时还有不大便。发热是不
是表证?发热应该说是表证,光发热,不恶寒。不大便是里证,但也没有什么腹满疼痛。就这样的一个病,这是他的前提,所以前面加上.病人无表里证.,不是说就没有表里证,而是说不典型,就像我们讲的阳明病三急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大便难是不是里证啊?身微热是不是表证啊?要严格说,当然也算是表里证,为什么说是无表里证?就是说这个很不典型。发热而不恶寒,怎么算表证?虽然是不大便七八日,肚子也不胀满疼痛,怎么算里证?严格要求来说,还够不上什么表证和里证,是这么个意思,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方法。 根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病人七八天没有大便,忽忽发烧,脉浮数,怎么给治?张仲景说了:.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虽然脉是浮数的,不要发汗,.可下之.。就是不要给他发汗,为什么说不可以发汗?发汗是解表的,有表邪为什么不发汗?现在光发热没有恶寒,而且七八天还没大便,这时候他不是什么风寒,要有风寒就得恶寒,他只有发热没有恶寒,还有不大便七八天,所以这时候不要给他发汗。怎么办?.可下之.,这话说得多少带有商榷的地方。.假令已下.,话说得很活,假使医生已经用下法,如果这个人属于里热,一下不就解了,因为.下之则病解.。现在病不解,怎么知道没好?因为.脉数不解.,脉跳得还是很快,原来是脉浮数,泻下以后脉还是数,反映热也没
解除,就要发生一些问题。 .合热则消谷善饥.,热要与胃肠相合,就像碗和盖一样结合在一起,如果是,化热伤阴成燥,这个人就不能吃东西了,因为有燥屎了,有燥屎就不能食。现在这个人没有燥屎,光是.合热.,而不是合燥,所以他还能.消谷善饥.,还能吃东西。能吃东西还没有大便,前面虽然有泻下,底下还有.六七日不大便者.,所以这不是燥屎,而只是有热。.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又到了六七天还不大便,这个热就不是郁燥、不是与阳明化燥相合,而是与肠中的血相合,就是热与血瘀、热与血搏,这时候就成了瘀血证。阳明有热,热与血互相结合形成了瘀血,就不能够用承气汤了,应该用抵当汤。抵当汤能够泻热破瘀。这是从文面上来解释,但是大家听了恐怕不太理气。怎么就成了瘀血?怎么就要用抵当汤了,这个不太好懂。 过去上《伤寒论》这节课都出现这个问题,这条不太好讲。那天就为这个开了一个全教研组的会议,这条到底是怎么讲,到底是怎么回事?陈慎吾陈老是组长,他主持这个会议。他说,这就是临床上的一种病,只是发烧,越到下午烧得越厉害。一直发烧不退,大便比较干燥,但是能解下来,色发黑。这个病就是肠中有瘀血,陈老说非用抵当汤不可,用抵当汤祛肠中瘀血,烧就退下来。如果不这样,发汗烧也退不下来,用承气汤泻下烧也退不来,非用抵当汤不可。他说实际上这条就是这个精神,这叫瘀血
发热。这条和前面的.久有瘀血,其人喜忘,大便反易.比较,增加了一个发烧的问题,血中有热,热又使血瘀滞,这样的发烧就要用抵当汤治疗。据陈老讲,他在临床上用过,有实际的例子。从这以后,我们给同学们讲这个课,就这么讲。什么问题?.发热七八日,.热和血凝结,和血凝结是在阳明,阳明可以有不大便,但是热在血分,与燥结不同。这种病虽然是给它泻下了,但热不退。如果说是燥热,一下烧就退了,不论是潮热还是什么热,只要是燥热,泻下后烧就退了。但是热与血瘀,泻下以后,脉数不解,发烧不解,不能退怎么办?应当用抵当汤。怎么知道瘀血凝结?因为前面虽然是六七日不大使,但是大便还能下来,颜色还发黑,这条与前面一条合起来看,大便难,但还可以下来,与燥结不同。就体会到这个程度,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瘀血发热,要用抵当汤治疗。

hhbffq 发表于 2014/6/5 10:17:29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C271 这条和上条相连,论述下后的又一变证。若是热与血结,用抵当汤;若热迫血行,而变成便脓血的下利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热了,就也不大便了;热伤瘀血,就变成下利便脓血了,变成拉脓拉血,就像痢疾。所以阳明之热在肠中不解,一个是可以发生瘀血,一个可以发生协热利,协热利就是便脓血。一个热与血结,一个热迫血行,出现热伤下焦阴络;一个是发烧不退,有瘀血,
大便下不来,一个是协热而利,是便脓血。这是两种形式。这说明,阳明病是一个胃肠病,肠胃病是一个气,一个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属实经,所以热邪伤阳明,有气也有血。属于燥热这一类型都属于气分证,这里说到血分证,一个热与血瘀,就是抵当汤证,一个是热迫血行,就是协热利证。这是阳明病的血分证。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C272 这条论述寒湿发黄的证治。黄疸分两种,一种是阴黄,一种是阳黄。阳黄是湿热发黄,阴黄就是寒湿发黄。湿热发黄一般属于实证,寒湿一般属于虚证,这是不同的。张仲景为了辨别什么叫寒湿,什么叫湿热,所以他是相提并论、作比较的,.伤寒,发汗已.,发汗完毕,应该是汗出热越。汗已经出来了,热已经发越出来了,就不应该发黄,现在相反,发汗完了以后.身目为黄.,浑身连眼睛都黄了。这点儿要注意了。张仲景提发黄要提.身目为黄.,连眼睛都得黄,看起来眼睛发黄很有意义,要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湿热发黄是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湿热互相蕴结,所以发生黄疸。现在已经发汗了,热已经越了,为什么还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张仲景自己解释了,因为寒湿在里,寒湿不是湿热,热越不能发黄是指湿热说的,这是寒湿,寒湿和脾虚有关系,和脾
胃中焦阳虚有关。因为寒湿在里,脾胃阳气不足,所以汗虽然是出来了,而寒湿之邪还存在,而且汗出以后,脾胃阳气就更虚了,因此寒湿在里,脾阳已衰,寒湿不运,就出现阴寒性的发黄。这种发黄与茵陈蒿汤的湿热发黄不同。那是阳明有热而夹湿,这是太阴脾寒而有湿,两者是不同的。 既然不同,.以为不可下也.。这个病就不要用茵陈蒿汤了,茵陈蒿汤有大黄,.以为不可下也.,那不可下应该怎么办?就应当用温了。所以.于寒湿中求之.,在治寒湿的方法里求其治法,不要用茵陈蒿汤了,这不是鉴别吗?这是和湿热相比较。不要用治湿热的方法来治寒湿发黄了,应当在寒湿中求治法。寒湿发黄一般要见阳虚之证,手脚发冷,畏寒,形寒肢冷,这是一点。另外发出的黄色是带黯色,阴黄,色像烟熏,黄而不鲜泽,就像现在的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有时出的黄疸。所以黄色不鲜泽,和下面的身黄如橘子色不同。另外脉不是见滑见数,而是见沉见迟,没有力量。舌苔也不黄,舌苔发白,舌质淡嫩,出现了一些阴黄的现象。所以黄疸分两种,阳黄属于六腑属于实属于热,阴黄属于五脏属于脾属于阳气不足,正气虚衰。治疗没说,.于寒湿之中求之.,给了一个原则,给了一个前捉,没举方子。是不是可以考虑茵陈理中汤,如果手足厥冷,四逆汤里加茵陈蒿这些都可考虑。这是寒湿发黄。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C273 261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C274 栀子蘖皮汤方 一两甘草二两柏 十五枚栀皮不去 身热发黄无它证 里郁业已向外驱 栀子一十五个 甘草一两 黄蘖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C275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二两生姜翘甘麻 一升赤豆梓皮加 四十杏仁十二枣 瘀热身黄潦水夸 麻黄二两,去节 赤小豆一升 连轺二两,连翅根也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这三条都是讲湿热发黄的证治。一个是指表,一个是指里,一个是指一般的发黄证。第C273条应当与第C248条联系起来看,那条的茵陈蒿汤没说出来黄的颜色是什么样,同时也没说腹部的症状,没说出肚子胀满的问题,光说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这条补充湿热发黄热大于湿,
发黄的颜色是.身黄如橘子色.,身黄就像橘子皮的颜色,又黄又亮,带点儿红头,黄而明,黄而亮,不是暗黄,不是黑黄,这样才反映湿热。第二个是湿热发黄热大于湿,因为它有阳明证,口渴,腑气不利。湿热蕴郁,腑气不利,所以肚子有胀满,这个满比承气汤证腹满要轻得多,所以.腹微满.是一个对比之词。湿热虽然不是燥屎,也能使肠胃之气不利。湿邪凝滞,也是一种郁热在胃的反映,所以渴饮水浆。另外,肚子胀满,还有小便不利,身黄如橘子色,这样.茵陈蒿汤主之.。所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是偏于里的。里指胃肠而言,肚子有胀满,热邪偏大于湿。 第C275条说明湿热不仅是在里,还在表,也可以发黄。这种发黄用茵陈蒿汤就不行了,所以张仲景就举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瘀热在里.,瘀热是瘀热,伤寒是伤寒,就是说表邪郁遏不宣,伤寒表有邪,风寒之邪客于表,郁遏不解,因而就使内中的湿热郁积在里,外有表寒而内有湿热,这样也要.身必发黄.,也要出现黄疸。郁热在里这是一个问题,外感还有表邪,表邪郁遏不解,里面还有湿热蕴郁。这两个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由于表不解所以才形成湿热内凝、内郁,湿热内郁也必然影响表不解。这个病我们在临床上看见过,脉都是浮的,浑身发冷发烧,还有头疼,有一定的表证,同时出现浑身黄疸,小便也是有点儿不利,这样怎么办?就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面能够解表,内里能够清热利湿,这是一种表里双
解的治疗方法,和单纯治疗瘀热在里的茵陈蒿汤不同。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很好用的,治急性黄疸刚一发现时,发冷发烧头疼,脉还见浮,效果特好。不但治黄疸,而且一方能治多病。地震那年(1976年),我在抚宁县,有个男同学浑身痒痒,一挠一条红线,在肉皮上鼓起来,挺难受,学习时也挠。后来找我看病,我一看,脉见浮,舌苔腻,小便发黄,我说是湿热在表,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原方,吃了两付就好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荨麻疹属于风湿的效果很好,所以这个方子不但能治疗黄疸有表证者,而且还能治疗荨麻疹。还有就是慢性肾炎有时尿少,这个病到重的时候就小便少,出现浑身特别痒,就是肾小球肾炎最后尿少了浑身特痒痒,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这是一个特效方。一吃这个不但身上痒痒给止住了,而且有的时候也能利一利小便,开鬼门,洁净府,开外窍,利内窍。我那女孩的老师的孩子叫王鹏,十四岁得了肾炎,尿少,西医同志说是尿不出尿,尿中的废物到了血中,所以浑身又痒痒。后来怎么治?我一看他脉浮,浑身又痒痒,我就开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吃了一出汗,就好了。所以这个方子止痒、祛湿热的效果是很好的。这个方子的药味组成就是麻黄、赤小豆、连轺、杏仁、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这些药。这个.梓.念子(Zī),生梓白皮这个药北方没有,南方有,我们可以用桑皮代替。 湿热发黄有在表的,有在里的。那么在表为什么能发
黄?这个不好理解,所以原文说.伤寒瘀热在里.。就是表还有邪,表邪不解,邪气就闭郁,这时候瘀热还在里,郁积之热,湿热的凝结还在里,所以才发黄,但是它和茵陈蒿汤证就不同了。因为它是以表邪为主的,《伤寒论》条文说得不是那么清楚,结合临床,一定有脉浮,一定发冷发烧,一定有头疼,有表证,这时候小便还发黄,出现黄疸。这时候就不要用茵陈蒿汤了,还给人家用大黄、栀子、茵陈蒿,说这个方子好,茵陈蒿汤治黄疸的。那就错了,这时候要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就是这样的一个分型。一定要记住,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如果没有表证,用麻黄连轺意义就不大了,麻黄连轺是发汗的,可以透邪外出,所以这个方子麻黄和连轺,麻黄配桂枝是辛温发汗,麻黄配连轺,这个连轺有人说就是连翘,有人说连轺是连翘根,有两种意见,现在我们找不到连翘根了,就用连翘,所以麻黄配连翘,发汗之中有解热的作用,因为连翘是个解热的药,既能解表,也能够清热,发汗来清邪热的郁结。 杏仁是利肺的,要解表先得利肺气,麻黄汤也是麻黄配杏仁,倒不见得非有喘,麻黄利肺,同时又能使肺气通调水道而又有利小便的作用。再加上赤小豆,赤小豆这个药既能够解毒,又能够解热、利湿,清热解毒利湿兼而有之,因为,表有邪而里有湿热的郁积,所以要加上赤小豆。梓根白皮就是梓树的皮,梓根白皮这个药是苦寒的,能够清热利湿,清热邪。这个药北方少,没有,现在用桑皮代
替。这个药吃多了要吐,南方的同志用这个药也应该注意。赤小豆当归散治狐惑病,所以赤小豆这个药是好药。我治疗下肢湿热疼痛,现在说是关节炎,腿疼得厉害,我就有个方,湿热的关节疼,时间长了,影响到血分了,血分不利,完全用清热利湿,效果就不是太好。所以我一个是用芍药甘草汤,一个是用当归赤小豆汤,再加上仙方活命饮,再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比如穿山甲、皂刺、乳香、没药,然后再加防己、苍柏,因为赤小豆清热利湿还多少有点儿活血的作用。这个方子还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有扶中益气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外能解表解热,治发烧,内能清热利湿解毒,有利小便的作用,既开鬼门,也洁净府。因此,湿热郁积的发黄,如果伴有表邪蕴郁不解,这个方子还是很好用的。现在不知道用了,所以我们要大力地推广。麻黄连翘赤小豆是一个很好的方子,确实管用。这是治湿热要分表里,表用麻黄连翘赤小豆,里用茵陈蒿汤。 如果这个病也不表也不里,那该怎么办?.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身还发热,同时发黄,有黄疸,发热而不恶寒,发黄也没有腹满、渴饮水浆这样的里证,只是有发热又有黄疸这幺一个病。这个病是介于表里之间,既不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表郁证,也不是湿热郁积在里的茵陈蒿汤证,而属于湿热的发黄,既不表也不里,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不行,用茵陈蒿汤也不对证。在这时候,
张仲景告诉用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主要是清法,清利湿热之法,它不着重于泻下,也不着重于发汗。这个方子也就是三味药组成,就是栀子、柏皮加上甘草。栀子能清热利湿,能够开湿热的凝结,为什么?湿热凝结成实,粘腻不开,栀子这个药很轻灵,轻则祛实,所以在清热之中而有宣透、清宣的作用,对湿邪来说,它就比较擅长。因为湿是浊邪,非清不开,所以它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还有利小便利三焦、清热解烦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以栀子为主药。柏皮就是黄柏的皮,黄柏苦寒,能坚阴,能够清热燥湿,苦寒坚阴,什么叫坚阴?就是热邪要伤阴的时候,栀子、黄柏使热邪不能伤阴,对阴气有一个坚定、保护的作用,还能够清热、燥湿、祛湿。栀子偏于上,黄柏偏于下,甘草偏于中焦,有和胃健脾、抵制苦寒之弊。因为这两个药都是苦寒的药,栀子豉汤咱们讲过,.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为什么?栀子祛湿下行,是清热走而不守的,黄柏也是个苦寒的药,一上一下,所以加上甘草以和胃健脾,抵制苦寒之弊,使苦寒不至于伤人的正气。 这个方子在临床用得就更少了。一个栀子柏皮汤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以前对栀子柏皮汤有点儿看不起它,我也不用它。虽然也想,也背,但是没用过。有一年,我给人家治病,十几岁的男孩,就是得肝炎,黄疸指数很高,时间长了,很危险,黄疸总退不下去,在传染病医院住,找我会诊。中医一看还是湿热发黄,是热象,还应该开茵陈
蒿汤。一看,人家西医同志都是注射的药,大黄注射液,茵栀黄,也用过了,再重复就没有意思,可能也治不好。怎么办?还是有热,大便还有点儿拉稀,胃口也不太好,但还有热,底下有湿热,舌苔还发黄,心里还发烦,更主要的是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大家注意,两个脚丫子发热,睡觉两个脚丫子伸到被子外面去,两足发热。我想来想去,这怎么办?茵陈蒿汤不能用,开个栀子柏皮汤,黄柏能够治肾热,脚丫子热恐怕下焦还有热,甘草还能和中健脾,就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儿,就是被迫的,没有招儿想出来这么个招儿,我就开了这三味药。那儿有个崔大夫,是西学中的,问:.刘老师,你就开这三味药?.我说:.是啊,栀子柏皮汤,是张仲景的方子。.这个方子还就特灵,吃了黄疸直下。从这以后,我才认识栀子柏皮汤。 为什么张仲景有发汗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泻下的茵陈蒿汤,还来个栀子柏皮汤干什么?它是三纲,有汗法、有下法、有清法。凡是湿热发黄,用过茵陈蒿汤,黄疸下不来,脾胃还不太好,阴分有伏热,手心发热,五心烦躁,这时候栀子柏皮汤就效果特好。我以后就不止用了一次,用了好几欢,千万不要轻视这三味药。茵陈蒿汤是菌陈、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是栀子、柏皮和甘草,一个是上焦的,一个是中焦的,一个是下焦的,黄柏是下焦的,还点儿滋阴的性质,滋阴清热,泻相火,栀子能够清心火,一个泻心,一个泻肾,都还有燥湿、清热利湿的作用,这
里加上一个补中焦之虚的甘草,这样既能佐制栀子、黄柏的苦寒伤正的不利方面。另外,甘草的确还是扶正的药,还有补脾胃的作用。所以黄疸,肝炎病到了慢性阶段,时间比较长,正气有点儿虚衰了,这时还属于湿热发黄,不属于寒湿发黄,用栀子柏皮汤。这个方子是很好,可以补充茵陈蒿汤的不足。 有的注家反对这个,甚至有的大家说栀子柏皮汤的甘草用错了,是栀子、柏皮、茵陈蒿,把甘草去掉了,加上茵陈蒿。这是错的,这样的方法不赞同。《医宗金鉴》可能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妙就妙在这个甘草。阳明病篇为什么有一个湿热发黄的问题?一个讲燥热,一个讲湿热,这是一个一分为二的问题。燥热是承气汤证,湿热是茵陈蒿汤证。同时还讲寒湿,寒湿提的很少,前面提几条,后面提一条,寒湿是与湿热作比较的。所以阳明病篇,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实在阳明,虚在太阴,正气不衰的属于阳明,正气衰、中焦阳气虚衰的属于太阴。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互相对立、一分为二地来叙述这个经的证候,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寒湿有湿热,互相相对而言地来加强辨证论治的思想。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渡舟教授伤寒论讲稿[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