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hhbffq

刘渡舟教授伤寒论讲稿[z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
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
之。C248
茵陈蒿汤方
二两大黄十四栀 茵陈六两先煎宜
身黄尿短腹微满 解自前阴法最奇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
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
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这条论阳明病不从燥化而从湿化,热大于湿发黄的证
治。
阳明病先有热,有热成燥,有燥成实,这是阳明胃家
实的主证(症)。也有阳明有热不化燥,热从湿结合而成为
湿热的发黄的证候。所以阳明病也得一分为二。从燥化,
大便干燥,小便多;从湿而化,小便少,大便不燥。为什
么把湿热放在阳明篇里?说燥和湿、寒与热都是相对的,
相对的就是辨证的问题了。阳明病可以病燥,也可以病湿,
只说燥不说湿,那就是片面性。所以讲燥热也要讲湿热。
阳明之气为燥,太阴之气为湿,阳明和太阴又是一个表里
的关系,所以湿热和燥热与阳明都是有关系的。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阳明病要是燥热证,
有发热、有汗出,这叫热能够越。越者就是发阳、发越的
意思,就是里的热能够向外头发越。这样一出汗,热由里

向外一发越,就.不能发黄也.,阳明病就不能发黄。为什
么?因为它已经从燥化了,身热、汗出伤津液,胃肠干燥,
既有热还有津液干燥,大便硬结就成了阳明病的燥热实证。
如果热不能越,没有伤津液的一些情况,就会.但头汗出,
身无汗,剂颈而还.。剂者,齐也。
剂颈,就是齐于颈,头上出汗往下来就到脖子埂,再
往下就没有了。剂颈而还,就是界限在脖子埂这地方,就
回来了,别处就没有汗,下边就没有汗了。这就是热不能
发越于外,津液也不会受到大量的损失,所以就没不会发
生燥热的现象。为什幺它的热就不得越?因为里有湿,热
与湿合,湿邪郁遏,热邪不能向外蒸发。因为有湿,湿热
相结,湿是有形之物,又得从小便排泄。小便者是水的道
路,水湿的排泄得从小便而出。现在因为有热,热和湿两
个凝结,湿也出不去了,因此小便就不利。大便不利者从
燥化也,小便不利者是从湿化也,这个小便不利,就从湿
而化了。这是对比的文法。什么是燥?什么是湿?一个在
小便不利,一个在大便不利;一个周身出汗,一个但头汗
出。这很有层次。咱们学习《伤寒论》也学学文法。
湿也不得泻,热也不得越。湿热胶结,就有一个对比
的问题,到底湿盛还是热盛?还是湿热都盛?.渴饮水浆
.,口渴愿意喝水,愿意喝浆,水就是水,浆就是浆,掏
点儿米,古代的时候有浆水。.渴饮水浆者.,就是热大于
湿,因为热的证候比较突出,此为郁热在里,虽然是湿热

两个互相搏结,但是热比较大,就叫瘀热在里。热和湿瘀
结在里,不能够排除体外,湿热熏蒸,使胆液失常,就发
生黄疸。治疗要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这个方子
就三味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茵陈剂量要多
一些,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
一斗,要先煮茵陈。吃的时候就分温三服。因为原来这个
病是小便不利,吃了茵陈蒿汤以后小便就当利了。尿色像
皂荚汁状,色正赤。这个尿下来以后,经过一夜肚子就减
了。意在言外,这个人还有腹胀,下文还有,.黄从小便去
.,黄疸从小便排泄出去了,就不发黄了。
茵陈蒿汤这个方子是经方,现在还被广大的医家所引
用,现在中西医结合,各传染病医院,已经把茵陈蒿汤做
成注射液。根据我知道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大黄
注射液,治疗黄疸很好;再一个是茵陈蒿汤注射液,剂型
就不是咱们中医喝的汤药了。人家是注射了,也可以打点
滴,看起来中西医结合是好的,这样治疗疾病就快一些。
茵陈蒿是寒凉药,能够清热利湿,利肝胆,所以能够
治黄疸。每个药都有主导作用,清利湿热的药很多,但是
治疗黄疸,哪个药都不如茵陈理想。所以茵陈蒿治疗黄疸,
有点儿像特效药,非吃不可。黄疸分两种,阳黄、阴黄。
就是阴黄有的时候干姜、附子加上茵陈蒿,也管用。所以
岳美中岳老说:.中医有没有特效药?.也有。他说:.
茵陈蒿治黄疸我看就是特效药。.茵陈蒿汤治疗黄疸,茵陈

蒿为主,叫君药,这个药就能够清热利湿,能够利肝胆之
邪,治黄疸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尤其是里热的黄疸。
根据一些老大夫临床治疗黄疸的经验,茵陈蒿六两,
现在就是六钱,三六一十八,不到20g,我们用的时候剂
量要大一点儿,可以用到30g6~8岁的小骇吃30g也可
以。茵陈蒿没有什么副作用,剂量不要太小。这是一点。
第二点,得了黄疸病的阳黄,浑身黄,全身亮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赤涩而短,是适于茵陈蒿汤的病证。除了用茵
陈蒿汤外,要煮茵陈蒿水,用60~90g茵陈蒿煮水代茶,
渴了就喝。注意要中西医结合,人家西医有化验,吃了茵
陈蒿汤以后,黄疸的指数(该检验指标现已废止)降了多
少有客观检查,不是说下的哗哗的,挺快的,有的时候下
的还确实挺慢的。看着皮肤的黄是下去了,化验的时候还
没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湿热粘腻,如油
入面,难解难分,不是轻而易举能治好。
我个人在临床上有教训,那时候在永定门,有个小学
教师,姓张,一夜得了黄疸病。阳性黄疸,舌苔黄,眼睛
黄,还有发烧,小便黄赤不利,心里也发烦,我给开了茵
陈蒿汤了,吃了大约五六付,周身就不黄了,就好了。那
时候是联合诊所,还得有病假,说行了,你这好了,可以
上班了。把这事看得很容易,可还没到一个星期又回来了,
又黄了。接着又吃茵陈蒿汤,吃了以后又好了。大概这么
反复两次,这时候心里就感觉别扭,这个病怎么老反复?

就是治的没彻底就停药造成的,这是不行的。怎么叫彻底,
怎么叫不彻底?现在中西医结合有化验,能看出来。后来
我就琢磨一个方法,就是治阳黄要问两便,如果吃茵陈蒿
汤,就问小便怎么样?如果小便还发红,即使肌肤的黄色
去了,小便没改变过来,还得吃茵陈蒿汤,不能停药。什
么时候小便的色淡黄了,不是那么很深了,就基本差不多
了,再开几付,开上茵陈蒿当茶喝,巩固下来。大便色不
发白了。一般黄疸的病人大便色发白。给吃茵陈蒿汤就要
使大便由白而变黄,要记住了大便由白而变黄,有几次大
便变黄色了,不拉白色了,小便由红黄变淡,这时候茵陈
蒿汤就差不多了,能巩固住了。
为什么用大黄?因为这个病是湿热胶结。凡是有结的
病,咱们过去讲了很多了,燥结、水热互结、血热凝结等
凡是有结滞的,一定要用大黄。因为大黄能破结,能荡涤
肠胃,推陈致新。因为茵陈蒿汤证是热盛,口渴饮水,肚
子还胀满,所以得用大黄来荡涤一下肠胃,破湿热的凝结。
为什么用栀子?栀子是苦寒而轻的药,能利三焦、利小便、
清湿热,能够辅佐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所以茵陈蒿汤
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不一样,这个方子利尿的方面要多
一些,泻下的方面要少一些,为什么?因为它是祛湿、是
利湿热,不是下燥热,因此张仲景说小便当利,不说大便
当利。
茵陈蒿汤对于黑疸能治不能治?黑疸不黄了,身上现

在很黑,皮肤面色都发黑了。黄疸要是重了,小便黑,就
变成黑疸。有一些黑疸属于阴寒型的,那就排除在外了,
有的属于女劳疸的也排除在外,我所说的黑疸还是湿热的,
湿热黄疸严重的时候可以皮肤发黑,黑的看着怪害怕的,
如果舌苔黄腻,脉效滑,小便也是黄赤而短的,无论它时
间多长,什么慢性肝炎,什么亚急性的肝坏死,不用管,
还可以用茵陈蒿汤。因为有大黄就不敢用了,是不是这个
病到了晚期了茵陈蒿汤就不可用了?这个不然,我在临床
上是深有体会的,一样用。皮肤发黑了,只要见热证,湿
热的实证,一样可以用茵陈蒿汤。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
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C249
这一条讲阳明病有蓄血的证治。
为什么叫阳明病?因为大便硬,大便硬还是有热,这
样的问题属于阳明,是不属其他经。.其人喜忘者.。喜忘,
喜当..讲,善忘;又当频数讲,就是经常的记不住事
情。喜忘者,潜忘也,多忘也,时时而忘。人有的时候忘
事儿,一般是正常现象,不是病态。上点儿岁数,也许事
情太多,神经有点儿衰弱,有的时候忘点儿事,那是无足
为奇的。这个喜忘是病态,不但周围的家属,连本人都感
觉这是个毛病了。言听视众,随过随忘,临床上病人会说,
大夫,我一点儿记性都没有啊,事过去就忘。

为什么喜忘?.必有蓄血.,张仲景给指出来,他有蓄
血。蓄者积也,瘀积之血。.所以然者,本有旧瘀血,故令
喜忘.,这是张仲景的注释。旧瘀血就是以前就有的瘀血。
诸脉皆属于心,人的记忆、神都是由心所管。有了瘀血,
血脉不利,影响心神,所以就喜忘。《内经》上有这么句话:
.血病于下,气病于上。.血虽然是瘀积在下边,但是他的
气可以病在上边,可以使人善忘。
里有瘀血,所以虽然是屎硬,大便反易。一般来说,
屎硬了、干燥了大便就不容易排出来。这个大便虽然是硬,
还容易解下来,颜色是.其色必黑.,又黑又黏,就像漆。
因为血主濡润,有滋润的作用,虽然阳明有热,大便还硬,
但是有瘀血,大便里夹杂瘀血,肠里就不成燥、容易解下
来了。血有润滑、滋润的作用,大便里掺杂瘀血,所以颜
色是黑的,被热气一蒸红色就变成黑色了,血被一蒸就黏,
不但黑而且黏,又黑又黏像漆一样。
怎么治疗?.宜抵当汤下之.,又下瘀血又下邪热。阳
明蓄血这个病,说它是伤寒,从它大便硬来说是可以的,
说它是杂病也可以的,因为它有旧瘀血,它有老病,这不
是现得的。根据《伤寒论》就提出来.其人善忘.,我们在
临床上用这个思想来分析病机,是能够治好病的。张仲景
还有.其人如狂..其人发狂.的症状描述,是桃核承气
汤证、抵当汤证,是瘀于太阳的范围。这是在阳明,所以
不如狂、不发狂,但是好忘事,没有记性。下边我结合临

床来说一个病例,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个条文的体会。
我看了这样一个病人:女,30岁,姓魏,河南人,1969
年患精神分裂症。住院用电疗、用胰岛素治疗,没完全好。
出院以后遗留下一个问题,头皮发紧,就像打了一块铁箍。
另外就是言听视众,随过随忘,一点儿记性都没有,就是
喜忘。两目呆滞,神情淡漠;月经来的时候,小肚子疼痛。
脉沉滑,舌苔有点儿发腻。我给她辨证为有瘀血,一个,
因为脉见沉滑,沉主里,滑脉有的时候主瘀血。《濒湖脉学》: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
女脉调时定有胎。.另外根据《内经》所说蓄血在下其人发
狂,蓄血在上其人喜忘,善忘。同时,她月经来的时候小
肚子疼痛,有瘀血的痛经。根据这个,我第一个方子就是
抵当汤加柴胡、半夏。抵当汤活血化瘀,加柴胡、半夏,
一方面疏肝,一方面给祛痰,因为舌苔有点儿腻。吃了两
付,效果不理想。第二次看,还是有瘀血,所以就按照桂
枝茯苓丸的意思开,桂枝两钱,桃仁四钱,牡丹皮三钱,
茯苓八钱,赤芍三钱,大黄三钱。这是桂枝茯苓丸的底子,
还有大黄,又加上一个失笑散,蒲黄二钱、五灵脂二钱,
也是活血化瘀的。吃下以后她就大便作泄,泄了好几次,
泄完以后头上这个铁箍就去掉了,也就是说这个症状就解
除了。问她记性怎么样?她感觉着有好转,还是忘但是轻
了一点儿。感觉这个方子用对了,第三次就是大黄三钱、
桃仁五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牡丹皮三钱、赤芍三

钱、郁金三钱、菖蒲三钱,在活血化瘀里加上一点儿芳香
开窍、开心窍的药。这个药吃了两三付,大便还泄,这回
泄的就不是一般的东西,像脓血之物甚多,似脓非脓,似
血非血,黏黏糊糊。拉完以后,说是好了百分之八十。又
开了个方子,她带回河南老家吃,约定如果还不好就来信,
回去了以后根本就没来信,这病可能也就好了。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
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C250
这条要和第C241条联系起来看。第C241.阳明
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
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用栀子豉汤的心中懊
憹,饥不能食,得和这条作比较。阳明病用了泻下之法,
如果心中懊憹而烦,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就是下之太早,
把邪气构成虚烦了,是栀子豉汤证。
如果不是虚烦的心中懊憹,没有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属于胃中,胃中就是肠中,属于肠子里有燥屎的心中懊憹,
这个心中懊憹和第C241条的是不同的。怎么办?用承气
汤,用攻下之法。既然是胃中有燥实,就得有腹部症状,
如腹胀满、疼痛拒按。如果腹微满,大便下不来还是个.
头硬,后必溏.,那不是有燥实,不可攻之。这是辨胃里是
不是有燥屎,是不是可攻。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

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C251
这条紧接着上条加以发挥,更具体地说明阳明燥屎的
可下证。
阳明病不大便已经五六天了,如果属于有燥屎了,也
就是属于大承气汤证,不是.初头硬,后必溏.,应该有腹
部的症状,比如绕脐痛。围绕肚脐的是什么?升结肠,横
结肠,降结肠,就是结肠,那里有燥屎,所以就围绕肚脐
周围疼痛。张仲景是个实践家,不但把肚子痛说出来了,
在什么部位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既然肠子里有燥屎,绕脐
痛,医生就要腹诊,病人身体不太胖、腹肌不厚的话,用
手慢慢摸,能摸出屎块来。
.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由于腑气不利,燥
热内结,燥热发作的时候就烦躁。.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
.,这是解释前边为什么不大便五六天。把这个意思明白
了,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就与第C250条联系起来。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
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
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C252
这一条论述表里证的辨证与治疗。
以前讲阳明病的表证,一个是桂枝汤证,一个是麻黄
汤证。其法是.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风寒者,表
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一条是太阳之表。大家在
这一点上可能不太理解,因为太阳表好理解,太阳是主表

的,阳明表就不太好理解。
脏腑经络都有一个里外的问题,一个经证,一个腑证,
或者是脏证,这是发病的一个规律。在外就叫经证,在里
的叫腑证、脏证。六经是统八纲的,每一个病里都有表里、
寒热、虚实、阴阳。太阳主表就是表纲,阳明主里就是里
纲。六经病,一个经分一个病,也分表里、寒热、虚实。
所以太阳病主表,太阳也有里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有
虚证、也有实证。每一个经都是这样的,这是张仲景的辨
证论治的思想,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要抓住其中主要的
思想,它有重点,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重点是什么?太阳主表,以表证为主。所以头一条就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讲表纲。阳明
病虽然也有表证、也有寒证,但以里实证为主。所以.
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它的提纲里就叫胃家实。但是这
并不代表阳明不包括别的病。讲胃家实,但不只讲胃家实,
它还讲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就是以里实为主的以外的病,
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这样形成一个辨
证的理论体系。这是第一点。
六经都有表证。举个例子,.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宜桂枝汤。.到这时候怎么理解?得把前提搞清楚。人身上
有经、有脏、有腑,经络实联系于体表,经络受邪就叫表,
脏腑受邪就叫里。太阳主表,但是膀胱蓄水就叫太阳里证;
阳明主里,阳明表证还得把它叫经表证。所以尤在泾的分

类法,病有表里、寒热、虚实,这体现一分为二,用阴阳
两纲来统摄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情的变化。所以这两条,
冠了个阳明病。阳明病就不是太阳病,症状不同。在太阳
病里,桂枝汤证什么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一条,是中风的提纲。第C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只指中风说的,和阳明中风桂枝汤证
.脉迟,汗出多,恶寒少.,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一条注家很多,有的说这个病是在太阳,表
邪刚往里一传,还没有到里,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证。也
有的说,既然是阳明病了,阳明就是胃家实,胃家实就是
大便干燥,但是它还有表不解,还有汗出,微恶寒,可以
先用桂枝汤发汗。像太阳篇讲的那样,.若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
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和这个意思
是相同的。这也是一个注家的意见。刚才我们的一些同志
说是不是太阳和阳明合病?这些体会都是可以的,因为这
个见愚见智,要不怎么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可以
体会,但是有一个前提这是表,可以发汗,要是恶寒少,
出汗多,还得用桂枝汤发汗,这是没有错的。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
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

承气汤。C253
这一条还是继续上边的精神来判断是不是有燥屎。第
C252和第C253条,一个是发汗而病不解,一个是下之而
不解,这两条是相对的;一个是病人发汗而邪气没解,可
能出现燥屎证,一个是已经泻下了,泻下了以后燥屎应该
去了吧,它还没去,还得再下,是说明这样的问题。一个
是汗后,一个是下后。
C252条开头就说病人有烦热,烦热就是热的比较
厉害,凡是发烧的病人往往都是表闭阳郁,所以汗出则解,
就给他发汗以退烧。解除了这个病就应该好了。又.如疟
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好了以后,又寒热,就像
是发疟疾。在太阳篇讲过,太阳的表邪不解,或者发汗以
后,或者由于时间很长,寒热如疟,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发一点儿小汗,调和营卫,发散在表的
小邪。但是,这个证还有些不同,不仅寒热如疟,而且日
晡发热,一到下午日晡前后的那个时间发烧,这就属于阳
明了。因为日晡所发潮热,就属于阳明,既不属于太阳也
不属于少阳。
这个表里之邪就比较复杂了。复杂在什么地方?既有
寒热如疟的太阳的表邪之证,又有日晡发热的阳明的燥热,
是表里错杂的一个证候,但是肯定邪气和阳明已经发生了
联系。这时候就要切脉了,证候再结合切脉,看看这个病
属于表还是里,侧重于表还是侧重于里。.脉实者,宜下之。.

如果见实脉,三部有力,按之笔笔然而强者,就是阳明的
胃实之脉,是个实证之脉。日晡所发热,又见脉实,这是
邪气已经在阳明了,要考虑用下法,.宜下之.,用泻下来
解决阳明的实热的问题。
.脉浮虚者.,浮虚就是有一点儿浮缓的意思,是侧重
太阳,应该发汗,因为还在表。为什么?因为是表里错杂
之邪,有寒热如疟、又有日晡发热,凭脉辨证,通过脉来
看这个证是侧重于里还是侧重于表。脉在辨证当中还是很
重要的,它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下之,就用大承气汤,
发汗,就应该用桂枝汤。这是从条文来解释,由于发汗以
后邪气解了、烧退了,然后又出现寒热如疟、日哺所发热,
就说明发汗后邪气未解,转属阳明。这里有些证候,可以
作为辨阳明的胃家实大承气汤证的客观标准,一个是日晡
所发潮热,一个就是脉实。脉实了还发潮热,结合上边的
绕脐痛、烦躁,就是阳明的胃家实的可下证的依据。条文
是一条一条说的,我们体会要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把这些
可下的证都联系在一起,然后来指导临床。
C253条是经过大下了,可能用了大承气汤。为什
么大下?意在言外,它有可下之证。.六七日不大便.,前
次大下以后,又六七天不大便。.烦不解.,这个人烦躁不
解。.腹满痛者.,肚子胀满,又胀又痛。.此有燥屎也.
张仲景告诉我们了这个就是有燥屎了。已经吃过大承气汤
大下,怎么又出现燥屎了?哪有那么些燥屎?张仲景说这

个不奇怪,.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本来有宿食,肠
胃里本来就有食积的凝积,这个是夹杂之邪。伤寒里有四
证,主证、兼证、变证、夹杂证。本有宿食,没得阳明病
以前胃肠里就有食积,这和一般阳明病成实就不一样,所
以,下过一次,没能彻底的解决宿食的问题,经过六七天,
没下来的宿食又和燥热相结,就又不大便了,又化燥了、
烦了,肚子胀满又疼痛了。
这样,还可以下,一下而后可以再下。我上一次跟大
家讲了,大承气汤泻下以后,还绕脐痛、拒按,肚子还有
胀满,舌苔黄还没下去,还应该考虑泻下。太阳篇的汗法
有一汗再汗之法,阳明病里也有一下再下的情况。从这一
条,我们应该要掌握几个要点。.烦不解.,这个烦不解不
是虚烦,大便不下来这个烦不好解除,而又提出来.腹满
.,腹中胀满疼痛。为什么说大承气汤治痞、满、燥、结、
实?这里就说,由于燥屎不下,腹气不通,六腑不利,所
以肚子就胀满疼痛,同时,这个病还在已经大下之后出现
的,往往就使医生踌躇不决、徘徊不前,下还是不下?因
为前边已经下了,现在还敢用大承气汤吗?有很多问题。
我在这里说一个事情,辨证的问题,书本是书本上的,临
床是临床上的,书本和临床结合起来不容易。你看这《伤
寒论》,咱们今天讲的条文尽讲证候,没有废话,顶多有二
三日,八九日,也就是这么个话就完了,再就是肚子胀啊,
就是虚烦啊,痛啊,反正都是证候。这就是练习了,反反

复复的给你这样的刺激、这样磨炼,教你形成了理论,形
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将来到临床你会这样去辨证。
以前,我们伤寒教研室,有个陈慎吾老大夫,他的母
亲得了痢疾。老太太高龄,70多岁了。陈老那可不是一般
的大夫,那是经方派,很有点儿见解,看他老母亲这个病,
自己就念叨,应当吃个大柴胡汤下一下,这个方子就不敢
开。那个时候《伤寒论》的专家,看出来就不敢开,后来
他把胡希恕胡老请去了,这么一看,胡老说赶快开大柴胡
汤吧,舌苔都黄了,肠胃里的热都凝结了。陈老这时候有
胆量了,所以马上就开了,吃了就好了。我说这个什么用
意?很不容易。当然是了,因为她是他老母亲,岁数那么
高,70多岁了,大柴胡汤里有大黄,有枳实,这个药的剂
量也很大的,泻下的作用也很强的。总怕用的不对,对老
年人有妨碍,就踌躇不前了,就徘徊不定啊,经胡老一说,
他的胆子就壮起来了,壮起来他就敢用了。
我们在临床的时候往往一叶障目,前边就是一片黑了。
我们在辨证的时候,往往那么一个问题给你打个岔,使你
的思想就发生动摇了。这个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前边
有个大下,很容易就想还敢用承气汤吗?能用吗?以前不
是吃了大承气汤,又说大承气汤吃了一付,大便利下边就
别吃了,再吃怕伤了脾胃,有很多问题,所以有时候就不
敢用了。恰恰这一条张仲景告诉我们可以用。为什么?有
宿食、有腹满痛、有烦不解。要是把上面的日晡所发潮热、

脉实、舌苔黄燥这些证候再结合进去,还是可以下的。因
此,这些阳明病的燥屎可下证,说的时候是一条一条说的。
一个是绕脐痛,一个是脉实,日哺潮热,一个是腹满拒按,
但是要把它们结合起来,不要被这些条条给框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
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C254
这条论述燥屎内结,证见大便乍难乍易的辨识方法与
治疗。
我们说用大承气汤,治大便要七八日、八九日,甚至
十余日大便不下,你看看这条还不是这样。.大便乍难乍易.
有时候难,有时候就易,不是大便总是解不下来。这是不
是大便燥结?是不是有燥屎啊?这不是一个问题了。阳明
这里有两个热,一个叫蒸蒸之热,一个叫日晡潮热。.时有
微热.,有时候有点儿轻微的发烧,.是有燥屎,可以下.
阳明病有燥热了,津液不能存于胃中,津液偏渗,就是小
便数,小便频数。现在.病人小便不利.,这个能下吗?.
冒不能卧者.,有一个病喘,冒就是眩冒,头上眩冒。气短
喘气,眩冒,躺不下。不能卧者,躺是躺不下的,当然睡
觉也睡不了。就是这么一个病,张仲景告诉我们.有燥屎
.,应该以大承气汤下之。
怎么知道这个病有燥屎?这里有两个解释方法。一个
是在.大便乍难乍易.之前就有燥屎。这个人原来就有燥
屎,现在大便怎么样了?有时候难有时候还易,叫乍难乍

易。.有燥屎也.,燥屎在大便乍难乍易以前,这不是两个
问题。原来有的燥屎属于糟粕凝结而着于肠内,不得排泄
而成。现在的就是以后的燥屎,他还得吃东西,他还有代
谢物,他的饮食的一些糟粕、一些粪便,被燥屎锁住,有
的时候不好出来,有的时候还能解下来一点儿,所以就出
现大便乍难乍易的问题。这是一种解释的方法。
另一个解释,因为阳明病有燥屎,有燥屎就有燥热,
那么燥屎化热就有下渗,下渗就是肠子里的津液被燥热逼
迫得旁流、下渗,大便有的时候还乍易。这个.乍易.
是说由于燥屎逼迫肠子里的津液,津液有点儿下渗,所以
大便有的时候还容易点儿。这是以.燥热逼迫津液.作注
解。所以解释.大便乍难乍易.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从新
旧的大便来说的,原来的大便就凝结成燥屎,新的大便还
没到燥屎的程度,所以还可以排泄出来。但是里有燥屎,
有时候排泄也不痛快,这叫乍难乍易。
这个地方的小便不利属于燥热伤了津液,而不是津液
还于胃中的小便不利。津液竭乏了,他就没有小便了,是
这样的小便不利。总之,肠子里边有燥屎,有燥热,伤了
津液,小便就不利,阻碍了大便,所以大便就乍难,有的
时候津液下渗,大便可能就乍易。.时有微热.,因为燥热
凝结于内,热甚于内,在外见反微。燥热凝结在里,在肠
子里成了内结的样子,外边邪气就少了一点儿,只是微热,
不是很大的热。.喘冒不得卧.,因为胃肠之气阻塞不通,

腑气不利,肺气不能下降,所以又喘,头上又眩冒、躺不
下,这是个实证。这是一个气阻,燥热阻塞,肺气不降,
燥热上蒸。所以这个,也是有燥尿也,.宜大承气汤.
看来,这一条就不很典型了。用大承气汤治疗燥屎,
证候表现不是很典型。我们在临床上能不能辨认出这个不
典型的燥屎?也能辨认出来。一个是张仲景这个条文给我
们指出来的,大便乍难乍易,微热,还是一个特殊的症状,
喘冒不能卧。既然是喘冒不能卧、腑气阻塞、肚子痛、绕
脐痛、腹满痛、舌苔黄、脉沉实这些症状和表现,自然在
他的文字以外了。结合这个可下证的一些主要的证候,我
们有这个条文的指导,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
得卧,这个证候是可以掌握的。
从第C250条到第C254条,不同程度地反映阳明胃
家燥实的可下证,从各个不同角度的来阐述。所以这个大
便乍难乍易,大家要记住了。阳明病胃家实并不是说都是
燥结的,有的时候还有乍难乍易的问题。将来到少阴篇,
大便还下利清水,色纯青,这人还拉稀。拉的什么?拉的
是清水。还得用大承气汤。那个比这个还厉害,这是大便
乍难乍易,没拉稀。少阴病的三急下,那里大承气汤证有
一个下利清水,色纯青,也就是热结旁流。热结旁流也得
用泻下,是通因通用之法。我们要掌握病机,不要看现象。
这是几条讲阳明病的可下证,阳明病的大承气汤证,阳明
病的燥屎证。大承气汤是治燥屎的,这些都是有燥屎,就

不提什么大便硬的问题了,不用小承气汤、不用调胃承气
汤,就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治燥屎的,小承气汤是治
大便硬的,调胃承气汤是和胃而通肠的,这三个是不一样
的。
243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C255
吴茱萸汤方
一升茱萸三两参 生姜六两救寒侵
枣投十二中宫主 吐利头疼烦躁寻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
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
合,日三服。
这条是讲一证两辨治法。胃气虚寒,食谷欲呕,与上
焦有热而呕吐的辨别。
这个实际上是指杂病说的。这是胃的虚寒证,.食谷欲
.,吃了饮食五谷、饮食物就欲呕,这个就属于阳明。阳
明就是胃,胃就是中焦,这个属于阳明胃中焦的虚寒。虚
就是胃气虚,寒就是有寒邪,那么虚就不能够腐熟,寒就
要上逆,所以吃了东西以后不能腐熟消化,而寒邪反要上
逆,所以这个人就要.欲呕.。不但欲呕,有的时候还可以
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就讲呕、吐、哕,吴茱萸汤
也治呕吐。这条属于阳明的中焦虚寒、胃气虚寒,当用吴

茱萸汤主之。这个方子非常管用。
这意思说完了。但是张仲景这是一证两辨,借着这个
事还要再说一个问题。说什么?说一个上焦的呕吐。病在
上焦,不是在中焦虚寒的,而是上焦有热的。.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如果得了吴茱萸汤,这个呕不但没解,反倒加
剧了,呕的更重了,这个病就属于上焦,是上焦有热了,
不是中焦有寒了,应该按照上焦的特点进行治疗,不要再
吃吴茱萸汤治中焦了。这是一证两辨治法。中焦虚寒也能
作呕,上焦有热也能作呕。这是不同的,寒热不同性,所
以这个治疗也是不同的。
吴茱萸汤治呕吐,治虚寒,治胃脘疼痛,治呕吐涎沫,
治下利,总之,治中焦有寒的,这个方子很好,临床效果
很佳。这个方子,以吴茱萸为主,吴茱萸是一个大热之药,
是个辣药,辣里带苦味,又辣又苦。辣就是辛了,辛能够
散寒,辛又能够健胃,它又苦,苦又能够降,所以吴茱萸
是治胃寒的呕吐最理想的一个药。因此,阳明病的中焦虚
寒的上逆,就用吴茱萸汤治疗。
这个方子少阴篇、厥阴篇也有,因为吴茱萸不但入胃,
也入足厥阴肝经。这个方子里生姜剂量很大,生姜是六两。
为什么用这样大的剂量的生姜?生姜配吴茱萸,生姜健胃
止呕,散寒理气,辅佐吴茱萸散寒。人参、大枣养津液、
养胃气,补中益气。因为是个虚寒证,要用点儿甘温的补
药。这个方子里不用甘草是一个特点。因为呕,就不用甘

草了。吴茱萸汤也治连呕带下利的,呕和下利同时出现,
但是呕吐比较重的,也管用;也治疗呕吐,不吐东西,吐
出一些水,就是吐一些水沫沫、涎液,这个方子是很好的。
在内科里用它治虚寒型的胃痛,胃脘疼痛呕吐。这个方子
还能够治醋心,就是酸心,就是泛酸。酸心有热的,也有
寒的,用吴茱萸这个药,能够制酸,对于胃酸效果很好。
所以阳明病用吴茱萸汤就是温中降逆,散寒止呕。吴茱萸
汤在少阴篇和厥阴篇还有治疗的意义。就阳明篇来说,吴
茱萸汤是温中的,散寒的,降逆的,止呕的。.升许吴萸三
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官主,吐利头痛烦躁
寻。.到了少阴篇吴茱萸汤还能治烦躁。
大家要注意了,阳明篇的关键说出来了,中焦虚寒就
用大而有力的、大热的吴茱萸汤,这已经是第二轮用热药
了。第一轮是用表热里寒的四逆汤,假的阳明病的外证,
身热汗自出,真的里寒,格阳于外,用四逆汤治疗。这是
吴茱萸汤,属于阳明,也是阳明的胃。这个意思明白了,
思想也就开通了,阳明篇是表里、寒热、虚实都有。它是
讲实就要讲虚,讲寒就得讲热,这就是中医的两点论。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
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
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C256
这条总共有四个证,一个是痞,一个是阳明病,一个
是脾约,一个是蓄水。.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
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这是
心下痞。.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这就转属阳明了。.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
所苦也。.这是脾约。.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这是膀胱蓄水。
开头是从太阳中风来的。.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
实际上就是脉浮而缓的意思,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之
脉。.发热汗出,复恶寒.,是中风之证。发热汗出,恶寒、
恶风,脉浮缓,这就是太阳中风的表虚证。
.不呕.就是说这个病还没传到少阳。但心下痞怎么
来的?.此以医下之也.,因为医生泻下伤了胃气。表邪因
为误下,就构成了心下痞。所以这个表邪误下以后可以构
成心下痞。这是一种情况了。也有.如其不下者,病人不
恶寒而渴.,以前有恶寒,现在不恶寒,不但不恶寒而且还
口渴,.此转属阳明也.。一转属阳明,那就化热了,伤津
了,成燥了,所以它就口渴。这两个情况,一个是误下的,
一个是转属的。
转入阳明以后,.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小便频数,
这也是津液旁渗,为什么津液旁渗?因为胃里有燥热,津
液回不来,阴阳不能调和,津液不能调和,所以小便就偏

渗而多,相应地,.大便必硬.。大便硬了就拉不下,所以
就不更衣,不能够大便。.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肚子也
不胀、不满、不痛、不疼,可是十多天没大便了,在太阳
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个阳明病中,这个属于脾约。
因为脾约就是这样,虽然不大便,但是无所苦。这是由于
伤津液,肠胃燥,脾阴被约,而不是正阳阳明燥热成实,
腑气痞塞,肚子胀满疼痛。
有变成阳明病口渴的,有变成脾约的,也有口渴,愿
意喝水,.少少与之,以法救之.。过去讲的太阳病篇,脉
浮发热,微热消渴,小便不利,前边有一个对比的笔法,
.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者,
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
主之。.这个和那个意思一样。口渴了,胃里有点儿燥,所
以少少给点儿水喝,润润胃燥,可以自己好了。如果小便
不利,这个渴者前边有个小便不利,如果小便不利口渴欲
饮,给他喝水就不行了,因为有小便不利,有膀胱蓄水,
所以就用五苓散。
这一条的意思就是在太阳病中风的前提之下,下边有
不同的转归,可以有病心下痞,可以病传到阳明,有不更
衣十数日、无所苦的,也有热郁膀胱水蓄的五苓散证。那
么这一条有什么意义?有的注家说意义不多大,就给删去
了。底下这.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就不注
解、删掉了,认为这是王叔和的错简。过去一些注家注《伤

寒论》,只要发生看着别扭的文字,就把过错推给王叔和,
王叔和的身上受了很多不白之冤。
我体会这一条有点儿意思,因为这里涉及一个白虎汤
证的口渴,一个不更衣、不大便十日、无所苦的一个脾约
证。这个还是和阳明有关系的,一个是脾约,不是大便有
燥屎,因为无所苦、没有腹证。口渴是阳明的热证,你看
承气汤证那么厉害的燥屎,不谈什么口渴,只是阳明热证
才谈口渴。底下五苓散证也有口渴,但是这个口渴是小便
不利,有与阳明的胃燥的口渴相互鉴别之意。一个是转属
阳明,一个就成为太阳膀胱蓄水,这两个是不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
为太过。C257
245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
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C258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
胃气生热,其阳则绝。C259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C260
麻子仁丸方
一升杏子二升麻 枳芍半斤效可夸
大黄一斤朴一尺 缓通脾约是专家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
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C257到第C260条主要讲伤津液。《伤寒论》强调
.保胃气,存津液.。胃气不保,容易构成三阴证;津液不
存,容易构成阳明的燥实证。在太阳篇讲过发汗后出现的
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真武汤证
等伤阳气的问题。津液受伤容易构成阳明的燥热,阳明本
身的阴阳不和,.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
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
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脉浮而芤,浮
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趺阳脉
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
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些都是伤阴。阴分不足了,
阳气就有余,大便就困难了。治太阳怕伤阳,治阳明怕伤
阴、伤津液,就这么个意思。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阳是浮数,脉浮而
微,是邪气不甚;汗出少,是营卫自调,表里有点儿自和
了。汗出的很少,为自和。这个就自相调和了,有点儿病
要作解的倾向了。因为,.脉阳微.就是邪气不是太甚,而
.汗出少.,阴气又没有大伤,所以病邪很微,正气也没受
到多大的损失,这样,营卫、表里调和了,病就要好了,
这是好现象。脉是浮而微,汗出也比较少者, .为自和也.

自和的意思,就是病就要欲解了。如果是.汗出多者.,汗
出的太多了,意味着有热,热邪伤了正气、伤了津液,就
.为太过..为太过.就是不能够.为自和..为太过.
.为自和.两个对比,.为自和.是恰如其分,脉浮而比
较微,汗出也比较少,邪也微,正气也不受损失,恰到好
处,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汗出的太多,这个脉应当是微吗?
脉也就不微了,下一条就说汗出太多就伤了正气,所谓.
.也。.太过.不是一个平和之象了,阴分、津液就要受
伤,可能构成阳明病,构成伤津液的胃燥、肠燥的问题。
有些版本把第C257和第C258条合为一条。.阳脉实,
因发其汗,汗出多者,亦为太过。.阳明脉实跟上边的.
出多者.要联系起来看,.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
.若阳脉实.,那要汗出多,因为有浑身发热、有表热发其
汗也好,像前一条.汗出多者.也好,总之,汗出多者就
为太过。什么太过?汗出的太多,伤了津液,这样为.
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可以是发生阴虚,里边的
阴分就虚了、津液虚了,那胃的阳就孤绝了。这个..
不当个断绝讲,当个孤绝。阴阳两个本来是共通的,本来
是互相调和的,现在,由于汗出太多,阴虚了,汗出的太
过了导致阴液虚了,里边的阳气就盛了。阳气一盛,阳和
阴就孤绝不通了,那么就是阴阳就不能够调和了。津液就
不能够调节胃燥了,.亡津液,大便因硬.,这样大便就硬
了。不要认为汗是出在体表,实实在在的它能使阳绝于里。

汗出于表太过,就能够发生阳绝于里的这样的大便硬的问
题。为什么?汗出太多,伤了胃的水谷津液,津液一少了,
胃气就多,胃气的阳气没有调节,它就孤绝了。阳气盛孤
绝,偏盛偏衰,阴阳不能调和了,因此大便就硬了。
咱们讲太阳篇的时候,凡病要发汗,要吐,要下要亡
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现在就体现这个了,
如果伤了津液,阴阳又不能自和,就是偏盛偏衰了。如果
津液太衰,阳气过盛,要以胃家而论,就会出现阳绝于里
的问题。孤绝了,两个方面不调和了,不能够互相制约、
互相协调、互相拮抗了。这样,亡了津液,大便就因硬也。
这是构成阳明病的一个病理的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为什
么张仲景用桂枝汤发汗,那样小心、那样再三的叮咛?就
是因为怕亡津液。这叫.保胃气,存津液.。这句话不是空
话,在它的条文里是有反映的。那大家就问了,.保胃气,
存津液.,在条文上有这句话吗?是陈修园总结的,因为陈
修园这个医学家对张仲景还是非常崇拜的,他把《伤寒论》
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后来写成《伤寒论浅注》、《长沙方
歌括》,最后他提出来,说《伤寒论》一部书就是.保胃气,
存津液.,以正气为主的,这是他的总结之话。那么陈修园
从哪总结出来的?就像这一条,这两条都有存津液的意思,
不能太过,一个太过了,就出毛病了。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
其阴则绝。.浮,大浮数动滑,属于阳。芤属于阴气不足,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是主于血液不足的
一个现象。脉浮而芤,浮为阳气有余,芤就为阴气的不足,
所以说.浮为阳,芤为阴.。浮为阳气有余,阳热有余,芤
为阴液不足,那么以有余的阳气加临在不足的阴液上,这
两个互相搏、互相逼迫,胃里边是非生热不可的。为什么?
它阳气有余啊,阴气不足,津液不足啊。那么胃气一生热
了就阳邪盛。胃气生热,胃气一生热阳气还盛,阳邪独盛
于内,而不能够与阴互相调和,在大便成硬,.其阳则绝.
阳和阴就孤绝了,就得不到阴的调节,阴阳就不调和了,
形成了一个偏盛偏衰的.其阳则绝.的一个病理局面。这
..也是孤绝了。上边两条是从治法(发汗太过、汗
出太多)来分析,这条是从脉上来分析。
下边还是从脉到病理,从病理到症状,从症状到治疗,
来解决这个阴不足的问题。.趺阳脉浮而涩.。古代的时候
切脉是握手必及足,按寸必及尺。握手必及足,足上脉有
趺阳脉,是后天的胃脉、主腑之脉,也有太溪脉、少阴之
脉。少阴者先天之本也,跌阳者是后天的根本。古代的时
候看脉有三部九候,现在不再用了,这个趺阳脉就指胃脉
而言,在脚上叫趺阳,在我们寸关尺,在寸口脉来说,就
是脾胃之脉,也可以这么讲。浮和涩,浮是主于阳盛,涩
主于阴虚。浮,胃气就强,强是什么?因为阳属于胃,阳
盛了胃阳就强、胃气就盛。阴者主脾,阴要是不足了,那
么脾的津液就不通了,脾的津液就不能运了。这样.浮涩

相搏.,一个阳,一个胃阳,涩,是反映到阴,脾阴。脾胃
的阳加在这个不足的脾阴,这样互相逼迫,.大便则难.
大便就困难了,所以这个病就叫脾约病。脾约就是脾不能
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候叫....就是津液不足。
《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
并行。.脾是.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为津液的来源是水
谷,借着脾的运化,是这么来的。现在的问题是,脾阳盛,
津液不足,所以脉浮而涩,浮就是胃气强,胃的阳热盛,
那么,涩就是脾阴不足、津液不足,这时候津液就不能够
还于胃中。脾为胃行其津液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胃里
的津液能够分泌化成精微的东西,给肺及其他的脏器;另
一个方面,脾也能够把这些津液还于胃中,来调节胃燥。
所以脾为胃行其津液就是有出、入两个方面。现在的问题,
脾受胃热的要挟,脾不能把津液还于胃中。为什么?一个
是强阳,一个是弱阴。两个是敌对了,所以就不调节、不
能自和,阴阳就不能自和了。脾的津液不能够还于胃中,
这时候小便则数,.涩则小便数.。小便越数脉越涩,因为
小便数伤了津液。
为什么小便反多?仲景说这叫.津液偏渗.,燥热逼迫
的,这就.相搏.。搏就是排挤,实际上这个搏就是有点儿
逼迫的意思,胃的盛阳逼迫阴液,所以小便就多。要是小
便少,津液还于胃中,就能够调节这个胃燥了。现在是胃

强脾弱,津液回不到肠胃里来,反倒受胃阳的要挟、受它
的约束而逼迫下渗,小便反多。小便越多,津液越伤,胃
气越燥。所以本来由生理互相调节的脾阴、胃阳,现在变
成了互相隔离,而且互相逼迫,胃阳逼迫脾阴,这样就成
了脾约。脾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脾的阴不足了,脾的津
液不充了,约者就是缺乏的意思;另外一个是脾阴被强大
的胃阳所约束,不能够把津液还到胃里,形成偏渗,小便
就反多。这个什么病?这叫脾约病,就是阳明篇的总论里
的三阳明,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约是什么样的一个具
体的病?就是大便坚,就是大便很硬,屎粒很小,大便硬
还屎粒很小,很不容易排解出来。排泄大便非常困难,是
经常性的。习惯性的大便的秘结,尽拉那个小粪点儿,就
像珠算子那么大,很硬,在一块堆积,很不容易下来。
怎么治疗呢?用麻子仁丸。不要用汤了,因为它不是
说是一朝一夕的像阳明病,用承气汤,一泻下也就解决了。
它是经常性的,习惯性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不能用汤药,
得用丸药,丸以缓治,慢慢地来调节脾胃的阴阳不和,润
肠止燥,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丸药是润肠的一
个缓下之法。麻子仁丸的主药是通肠润燥、泻胃治脾的,
它有泻胃治脾、通肠润燥的作用。这个方子就是小承气汤
加芍药、麻仁、杏仁。用小承气汤来泻胃强,胃强脾弱,
用厚朴、枳实、大黄泻胃实,脾弱是脾阴弱,所以加芍药
养脾阴,加麻仁、杏仁,这都是带有油分的药,有润燥,

润肺、润肠、润胃的作用,同时还能使胃气下降,有润肠
通幽,润便治脾的作用。所以两个方面,小承气汤治胃强,
泻阳气有余,泻胃热的有余;芍药、麻仁、杏仁治脾约。
这个药润滑,油性挺大,吃在嘴里还比较甜,对于大便干
燥下不来,效果还是很好的。
要使渐服法,不能一下吃很多。.上六味为末,炼蜜为
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开始时一次吃十丸。.日三
.,一天吃三次,一共吃三十丸。.渐加.,渐渐的往上加,
从十丸,十二丸,吃十三丸,十四丸,加到什么时候为限?
以知为度。吃药以后就大便了,这时候很滑的就下来了,
也不干燥了,这就可以了。这个麻仁滋脾丸效果是很好的,
就是治习惯性的便秘的,经常大便解下困难,有的大便燥
结解不下来,有点儿带血的。有些男性好得痔疮,他总解
不下来,总努责,大便也干燥,有的时候痔疮也破了,出
血了。有的大便下不来,这个人烦躁。因为大便下不来他
就烦躁,口臭。有的头晕、烦躁,有点儿睡不好觉。所以
这就不是一个单纯习惯性便秘的问题,还会出现其他一些
问题。口臭,烦躁,睡不好觉,头整天昏昏沉沉的,解大
便的时候大便下血,痔疮也发了,都由这个大便解不下来
所引起。吃这个药能使大便泻下来,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
解了。
我那次在大连,有一个姓刘的,大便凝结下不来,嘴
唇都起了一层皮,为什么?大便下不来,口唇发干,用舌

头这样舔,口唇会起一层薄皮,干了,就再用舌头舔,这
皮越舔越厚,然后,他就不舒服了,皮往外裂,一裂嘴唇
就出血丝,黏膜就破了。这个病总治不好,他找我看,后
来我一了解,他大便硬结,是因为脾胃有热,脾阴亏虚,
而这个唇四白属脾。脾胃热了,脾阴虚了,口唇就会干燥。
我就给他开的麻子仁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它治习惯
性便秘,的确是很好的。
太阳病篇的发汗有好几个方子,有桂枝汤、麻黄汤、
葛根汤、大小青龙汤,三个小汗法,适宜解决不同的表证。
阳明病治里实以泻下为主,它的泻下也是不同的,大承气
汤是峻下之法,调胃承气汤是和下之法,小承气汤是缓下
之法,麻子仁丸就叫润肠之法,猪胆汁、蜜煎导、土瓜根
皆是外导之法。这些方法虽然都是解决大便干燥的问题,
但是病的深浅程度不同,病的燥结的部位也有不同,因此
说阳明本身也有所不同,在泻下的方面也有这样的一些不
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学阳明病以下法为主,解决阳明病
胃家实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全局的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
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C261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C232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
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C263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

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
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
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
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
可攻之,宜大承气汤。C264
C261~C264条论述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使
用与辨证要点。
对小承气汤来说,我们前边总共讲了3条。第一个是
阳明病出汗、腹大满不通者,要用小承气汤。为什么不用
大承气汤?其热不潮,没有潮热。要有潮热,就用大承气
汤。第二个是.恐有燥屎.,七八日、八九日不大便,恐怕
有燥屎,恐怕不见得就是事实,所以先给小承气汤,汤入
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若不转矢气者,就没有燥
屎。第三个是谵语潮热,应该使用大承气汤,但是脉不是
沉紧而是脉滑而疾者,脉证不符,所以要给吃小承气汤,
不给大承气汤。对调胃承气汤来说,我们前边讲了2条,
谵语、胃气不和者用调胃承气汤,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因此,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说的还不够全
面。从第C261条到第C264条,主要是再把调胃承气汤
和小承气汤的辨证、治疗范围介绍介绍。
C261和第C262条都是介绍调胃承气汤的。.太阳
病三日.,这是它的过程,开始有病是从太阳而来的,时间
也就是三天。.发汗不解.,发汗不解不是指太阳的表还不

解,而是这个病不解。虽然治疗是经过发汗,但是这个病
还没有解除。什么病没有解除?.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阳明病,蒸蒸发热,这一条就具体指出来了,就像蒸篦,
由里向外,蒸蒸然而发热。这种热就是里热向外蒸腾。有
里的,这属于胃、属于阳明,就不是太阳了。
要属于阳明,从第C261条来说,这一条是讲热型,
讲的蒸蒸发热,还讲的什么?就得联系起来,还有一个.
寒三日,阳明脉大.。如果是.伤寒三日.传入阳明,那见
什么脉?见洪大之脉,就不是浮了。.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那是讲脉。病人要是出现阳明了,阳明就见洪大之脉,这
是一个。还有一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烦,汗
出濈濈然者,此转属阳明也。.不论是太阳也好,少阳也好,
只要是转属阳明,就要.汗出濈濈然.。它有汗出了,.
出濈濈然.,那就是转属阳明了。一个讲脉,一个讲汗出濈
濈然。这是讲汗出、蒸蒸发热。汗出濈濈然的时候我们就
讲到了,为什么会汗出濈濈然?因为它就是要汗出而蒸蒸
发热。
阳明病为什么要濈濈然汗出?它就先有热,有蒸蒸发
热才濈濈然汗出。因为它是一个互文见意的写法,这里写
.蒸蒸发热.就包括.濈濈汗出.。这个人发热,就是浑
身蒸蒸发热,浑身于巴巴的一点儿汗都没有,那可能吗,
那不就憋死了吗?蒸蒸发热就必然有濈濈汗出,这是前后
互意的。蒸蒸发热、又濈濈然汗出,还没有恶寒,这个人

已经没有什么汗出。这是什么病?太阳病有发热恶寒,少
阳病有往来寒热,这是蒸蒸发热、濈濈汗出而无恶寒,属
于胃也。既不属于太阳又不属于少阳,属于阳明胃了。不
要只看那么几个字,要前后联系起来,它是全面地看问题。
既然属于胃,这样的蒸蒸发热,濈濈汗出,只可能是
胃里有燥热,才能够出现这种病。其他的膀胱,胆等脏腑
有病了,不可能有这样的热象,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汗出。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方面蒸蒸发热,濈
濈汗出是属胃,是属于阳明病了。第二点,只有胃有了邪、
有了热了,它才能够蒸蒸发热,才能够濈濈汗出,别的都
不行。胆有热能够这样吗?膀胱有热能够这样吗?心有热
能这样吗?都是不能的,只有胃阳有热才能这样。既然属
于胃了,那就属于里、在阳明之经了。怎么治?.调胃承
气汤主之.,要用调胃承气汤治疗这个病。
C262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外感的疾患叫伤寒。治疗的程序是用过吐法,吐
了以后,出现肚子又胀又满,这是阳明病的一个腹证。为
什么吐后就出现腹胀满?吐有发汗之意。因为气向上向外,
这么一呕吐浑身就要出汗,所以它有点儿解表的作用。因
此吐后它也有解表的可能性。但是,吐既会伤胃液,也会
伤胃气。过去讲过,呕吐之后心烦,脉数,此为客热不能
消谷,全都是这个问题。
这一条是吐后表解而胃液受伤,胃液一受伤了胃就客

易燥。吐后虽然是解邪,它也不像是发汗,解得那么彻底。
所以有一些医家就认为,吐后伤了胃液,就意味着阳明化
燥,胃中燥热,胃肠之气不和,就可以出现腹胀满。胃燥
而气不和,这样的腹部胀满,但是没有疼痛,没说什么按
之痛、什么绕脐痛。无疼痛,只有胀满没有疼痛,同时还
在吐以后的,所以主要是在胃的燥热导致胃气不和,而并
没有肠子里的燥屎,或是大便成硬。因此不能用小承气汤,
当然更不能用大承气汤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
汤是和胃的,和胃而润燥,也能够通利腑气,因为它有大
黄、芒硝、甘草。因此第C261C262这两条来看,一个
是从热型,一个是从出汗来看,属胃也。因为是.太阳病
三日.,邪气刚到胃,水谷的糟粕还不能够凝结成实,所以
这时候就用调胃承气汤,而不能够用小承气汤,更不能用
大承气汤。因此说,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胃家实的一个轻
证。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为什么把.若发汗.
放后边?.若吐,若下,若发汗.以后而出现了.微烦.
是不是栀子豉汤证啊?这个烦有火、有热。过去讲栀子豉
汤证有心烦,是太阳的热邪不解,郁于心胸发生的心烦。
如果这个人二便正常,肚子也没有胀满疼痛,可以用栀子
豉汤来处理这个问题。现在二便有问题,.小便数,大便因
硬者.。小便频数,汗吐下以后伤了胃的津液,胃已经有燥
热,津液就不能够还于胃中,所以就形成了偏渗,小便反

多、反数。前边经过或汗或吐或下,现在津液不能还于肠
胃,就偏渗,小便就多,所以大便就硬。
大便硬,是在胃,还是在肠啊?这就不在胃了,而在
肠了。这个燥热往下来,到了肠。阳明病燥热有上、中、
下三燥。在上边的就在胃,胃的燥热盛的就是调胃承气汤
证。现在在肠,大便硬了,还用调胃承气汤就不行了。为
什么?因为大便已经硬了,怎么知道大便已经硬了?因为
小便数,过去又经过或汗,或吐,或下伤了津液,津液受
伤了,大便当然就硬。大便硬了,小便才能频数,这都是
互为因果的。所以这句话是这样提的,.小便数,大便因硬
.。反过来说是,大便硬者,小便才数。这样与小承气汤
和之。与小承气汤,不与大承气汤,所以不是燥屎,它是
大便刚成硬,还没达到燥屎的程度。因为还没有潮热,没
有出现肚子疼痛。这时候要用小承气汤调和肠胃,病就好
了。
C264条不大好解释。张仲景用泻下法也是非常谨
慎的,得治一会儿看一会儿,走一步看一步,进行调查研
究,进行观察,符合现在临床的要求。我们现在看病也是
这样,不论那个医生看病,我一看就知道了,那是很个别
的。有些复杂的问题,就得治一步看一步,吃了这付药再
看下一付药,下一付药要怎么治?他得观察。张仲景这一
条就刻画了用下法的过程,也是很小心翼翼的。也就是说,
辨证是很严肃的问题。得病也是两三天了,这是什么病?

什么伤寒,什么太阳病了,外感的发热的病。.脉弱..
.的对词,这样的条文很一多,比如.脉微弱者,此无
阳也,不可发汗.。这样的提法,张仲景有一个规律,脉以
前是很紧的,有力的,现在它脉弱了,就不紧了,这么个
情况。.无太阳、柴胡证.,既没有太阳的表证,也没有小
柴胡汤的半表半里证,脉还弱,所以就不紧了。
既没有太阳表证、也没有小柴胡汤的半表半里证,脉
还弱,也不紧了,这是说明,把太阳、少阳除外了。无太
阳、柴胡证,脉弱,心下硬至四五日,既然没有太阳也没
少阳,还有什么病?.烦躁.,烦躁者里有热也,心下就是
胃脘,心下很硬,胃气还不和,.至四五日.,二三日是开
头,这个人至四五天了,在这里有一个伏笔,就是意在言
外,有一个不大便的症状。这个人到四五日,烦躁、心下
硬已经二三日至四五日了,还没大便。有人就问了,你怎
么知道没有大便?底下有:.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
有大便还吃小承气汤?所以意在言外,这块儿就看出来这
个人是不大便的,如果这个人有大便甚至大便还拉稀,还
给吃小承气汤,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么些天不大便,心里还烦躁,心下还硬,既无太阳
发热、恶寒证,也无少阳的胸胁苦满证,脉也不紧,这怎
么办?.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虽能食.
这个人虽然还能吃,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有辨证意义的,
阳明病不能食,这个人如果有燥屎,燥屎堆积,腑气不通,

胃气不能下降,就不能吃东西。现在,虽然不大便四五日,
病虽然在阳明,但是还能吃,这说明病还没到燥屎的程度,
就不能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少少与.,就连小承气汤
也不能给他喝足,.少少与.,少少给点儿,下文说.微和
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到了六日,与小承
气汤一升,吃得比较多了,按说是不到一升,七八合。
前面是.少少与之.,少少给点儿小承气汤,三合四合。
如果小承气汤一次吃八合,现在就吃一半了,一半的一半,
吃个三合四合就可以了,这样叫做 .少少与之..微和之.
那么大家就问了,为什么张仲景这么小心?小承气汤又不
是大承气汤,还给得那么少,连一个足量都不够?.少少
与,微和之,令小安,.为什么前怕狼后怕虎?因为有这么
几个证,一个这个病是在阳明,一个是烦躁,一个是心下
硬,心下硬和腹硬满不一样,胃结、还虽能食,他还能吃
东西,这个人才四五日不大便,同时脉还弱,弱不是紧,
所以根据这个,看着像有点儿阳明病燥结,但是燥结的程
度很小,恐怕泻下太厉害伤了脾胃,所以张仲景要少少给
点儿小承气汤,他的意思不是彻底给治病,.令小安.,吃
了小承气汤,因为烦躁、睡不好觉,坐不稳,心下还硬,
吃了小承气汤以后,微微调和,叫他小小的安慰一点儿,
绐病人一个安慰,吃药见好,现在不那么烦躁了,也有一
个疗效。
但当医生的还得观察,这个病没有治好,还在进行当

中,还得观察大便到底有没有下来,没下来,多少日子没
下来。.至六日.,大便还没下来,用个.少少与之.就不
行了。但他没有拉稀,也没发生脉微涩,也没出现虚寒的
现象,这时张仲景敢用小承气汤一升,正常用七八合,不
是三合四合的问题了,这时用一升,加大了剂量。这是解
决阳明病的问题,解决大便硬的问题,所以他很慎重,在
治疗当中他是有观察的。
底下是括号句子了,.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
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张仲
景说他这个人若是不大便,已经到了六七天,可下不可下?
.虽不能食.,一个虽能食、一个虽不能食,这两个互相对
照说,不大便六七天,不能食是不是有燥屎了?现在不大
便六七日了,虽然不能食,也不见得用大承气汤。如果这
个人小便少,不是小便数,而是小便少,这回在小便上出
问题了,前面小便数多,大便硬,大便硬才可用承气汤,
现在是小便少,成无己的注解说得很清楚,.小便少者,则
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
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所以小便少就反映这个人里没
有燥屎,为什幺?如果里有燥屎,燥热逼迫津液就要偏渗,
就要小便数多,现在小便少,肠胃里燥热不盛,燥屎未成,
这样就不要用承气汤攻下了,他的病理变化是.但初头硬.
为什么六七天下不来大便?就是因为前面那一块大便
是硬的,后面还是溏便,.未定成硬.,没有到了一定成硬

的程度。.攻之必溏.,要是用了承气汤,一下子就要拉稀
了,不是下燥屎,而是要腹泻了,这样就错了。那怎么样
才能用承气汤攻之?必须等待这个人小便利,小便利就是
小便数利,燥热逼迫津液偏渗,.屎定硬.,粪便一定硬了,
所以一个定、一个未定,这里面是有分量的,到了.屎定
.了,.乃可攻之,.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结合
这个条文,我们还可以回顾以前的条文,那么屎定硬,一
个是小便数多,还有个转矢气不转矢气者。转矢气者,就
是大便已有燥屎;不转矢气者大便不燥结。小便数多一个,
转矢气一个,潮热一个,腹满绕脐痛一个,这些症状,你
们给掌握住了,大承气汤主之,就不用犹豫了。原文是一
条一条说的,一个证一个证说的,我们学习,要有全局观
点才能拿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
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
大承气汤。C265
253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汤。C266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汤。C267
C265到第C267条是讲阳明病三急下证。什么叫
急下?因为条文中有.急下之.三个字,这三个证候,如
果不急下,不用大承气汤急下,你要是踌躇、彷程和等待,

不及时泻下它就要伤阴,就要亡阴,就可以导致不良的后
果。所以要掌握病机,积极主动,急下以存阴。《伤寒论》
有两个大法,一个急下存阴之法,一个急温存阳之法。在
三阳证中有急下存阴之法,在三阴证中有急温存阳之法。
这些原则,看起来是祛邪的,实际上是扶正的。大承气汤
不是泻下不是祛邪的吗?实际在祛邪的同时有保正扶正的
意义,所以就叫急下存阴之法。法就是法则,是不可逾越
的原则。
C265条的重点是说明中焦的燥实下劫肝肾之阴,
如果要不把中焦的燥实给祛掉了,下焦肝肾之阴的危亡可
以立待,下焦的肝肾之阴就被克劫了,它和一般的、以上
所介绍的大承气汤有一定的不同,这个要快,要有决断,
要有胆量,同时要看出来问题。.伤寒六七日.是说它的过
程,出现什么问题?.目中不了了.,是病人自觉症状,但
这个自觉症状可以通过客观的来了解,病人就说他看东西
怎么不清楚?这是自觉症状。.睛不和.是一个客观的他觉
症状,医生能看见,就是这个人的黑睛不和、瞳仁不活动
了。正常情况,人的眼睛应该上下顾盼、自然地活动,如
果眼睛不活动了,眼睛看东西就发直,只能直线地看一个
方向而不能灵活的瞬动。
这是目和睛的病。肝开窍于目,《内经》说:.目得血
而能视..睛不和.就说明肝的阴血不能上注,肝阴虚了;
睛和肝、肾都有关系,肾水、肾阴不能上营于目,所以热

病高烧容易出现直视。.睛不和.反映肝肾之阴不足,这个
病不是内病,不属于杂病而属于伤寒,是外感发烧的结果。
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证候?问问大便,.大便难.,难
就是求之不得,要拉拉不出来。发烧吗?发烧重不重?.
有微热.,就是发烧而不太厉害。大便难和身微热,看起来
证候不那么太重的,这和过去讲的大承气汤的燥实证来比
较是无表里证。无表里证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看起来
是大便难、身微热,大便难是里证,身微热算是外证,但
都很轻浅,也可以算是.无表里证.。有的注家说,无表证
是没有太阳证,无里证是没有阳明证,这么解释与大便难、
身微热扣得不紧,不可取。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么解释,大便难是里证。因为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吐下后大便难是也.,大便难就是阳明
病里证。身微热也是阳明中外证之一,.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不过这是微热,大便难,所以是看起来是有
一点儿表证、里证,但不是很典型的表里证。这么一个口
气。如果就是出现这样一种症状,没有目中不了了,睛不
和,光是一个大便难、身微热,这就是很轻微的阳明病里
实证,用不着用大承气汤了,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
可以了。问题出现在.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出现了
下焦肝肾之阴被克劫而不能上注于目,这种.身微热.
热而不能蒸发于外,是专以内伐,就往下边使劲,热在里

面出不来,直伤下焦之阴。
张仲景就告诉了,因为前面讲了很多的大承气汤证,
.手足濈濈者..绕脐痛者..潮热者..谵语者.,那个
时候才敢用大承气汤。如果出现.身有微热,大便难,目
中不了了,腈不和.,我们敢用大承气汤吗?谁敢用?我不
敢用,看看什么病?是怎么回事?所以张仲景在这儿提醒
我们一下子,这个不得了,这是中焦的燥热要下克下焦肝
肾之阴,不要认为这是小病,这个病比以前的那些大承气
证都厉害、都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已经伤了肝肾之阴
了,五脏已经伤两脏了,一个肝脏、一个肾脏,伤了下焦
之阴,人要是没有阴能活吗?所以要.急下之.,不要犹豫,
不要徘徊,不要等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法,为什么?因
为急下才可保存肝肾之阴。
存津液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发汗、吐、下只能够
祛邪而不能够伤正。发汗就恰好而止,不能出大汗,出了
大汗就会亡津液。所以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的发汗
都有个法,这个意思就是保存津液。另一个方面,就像大
承气汤急下存津液。燥热太盛,就会下伤肝肾之阴,要存
津液就得急下,把肠胃的燥屎燥热排泄出去、攻下出去,
然后才能存下焦之阴,这也叫存津液。存津液不是一个单
纯的方法的问题,发汗不要太多了,不可如水流漓,那当
然是存津液。但是泻热的时候就要大胆的泻热,泻燥热所
以存津液,这也是存津液。作个比喻,就像是一锅水,锅

底下有一些干柴,水熬煮开了,水叫火那么烧,消耗水分,
越熬水越少,怎么办?有的人说了,水少了,加一瓢水倒
进去了,好不好啊,也行啊,但解决不了问题,治标不治
本。火没去,下面的火还烧,那怎么办?有的人拿瓢,来
回搅拌搅拌,.扬汤止沸.。这行不行,这也不行。最后,
非得釜底抽薪不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就
是用大承气汤,一泻就等于把锅底下的柴火抽掉了,就烤
不干了。所以往里添水增液不行,扬汤止沸也不行,那都
是治标不治本,应该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C266条比较简单。阳明是指里实,里实就有外证,
外证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汗出是阳明里证
反映于外,可以下,不见得非得是急下,这条为什么急下?
因为汗多。.阳明病法多汗.,汗出是阳明证,发热也是阳
明证,如果汗出太多,就要伤阴,汗是阴液,汗出越多,
里面燥热就越盛,就使人身上的体液、阴液亡了,没有阴
液也就不会出汗了,到这时候,没有阴分了,人还能活吗?
见微知著,张仲景看到了现在就知道未来,就知道燥热劫
阴、阴要亡,所以就急下之,肠胃的燥热一去,津液就不
能外渗,就保存了阴液,保存了阴液,人就会不会发生危
险。
有的同志说,用白虎汤行不行啊?白虎汤证也是出汗,
这个条文也没有说肚子胀满疼痛,说是有阳明病汗出多发
热,用白虎汤,多用点儿石膏行不行?不行,那就是扬汤

止沸之法,这个证非得用釜底抽薪之法不可,因为它是燥
热成实,不是阳明的热证。别看这些条文症状很少,意义
还是很大的。
C267条是.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
承气汤..发汗不解.,不是表不解,是病没好。是个什么
样的病?.腹满痛者.,肚子是又胀而又痛,这是个阳明病
里实之证,阳明病里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泻下,为什么要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急在什么地方?上边的绕脐
痛也没有说.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条有邪气的消长,
邪气的传变迅速,太快了,所以得要急下之,以杀其势。
大家看一看它的提法,.发汗不解.,发汗是治疗太阳
之表的,发汗以后并没好,迅速随之而来的是腹满痛,出
现了胃家燥热成实之象。这种传变的速度是不可等待的,
不是像过去伤寒五六日、七八日,不大便多少日,然后才
腹满疼痛,这种就是发汗不解就腹满疼痛,所以这种阳明
燥热之势是所向披靡,邪的势力是非常猖獗的。如果不因
而夺之,用急下之法以杀其燥热的势力,那就会即时而亡,
不是一个腹满痛的问题,即时而亡,就要出现.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等一些险恶的伤阴的症状,到那个
时候再泻下,就会未免晚矣。所以,看燥热的发展形势来
势汹涌,就不能等待,不能放之任之,张仲景告诉你就要
急下之,要急杀之,以杀其势。这也是具有预见性的,泻
燥热以保存阴气。

这三条全面不全面?不够全面。只是举个例子,燥热
伤人的问题,也不止是这些证候,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
不和,一个是汗出多,一个是腹胀满。只有这么几个证候
吗?还有其他问题,只要把这些精神掌握了,看到病情的
发展,正邪的关系,我们这时才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急下。
孙思邈有.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志欲圆.的说法,
医生应当有胆子,应该用承气汤时就应用承气汤,该用四
逆汤时就得用四逆汤,应该用瓜蒂散就得用瓜蒂散,应该
用抵当汤时就敢用抵当汤。这叫什么?这叫有胆子、有魄
力。医生用药治病,和病作斗争,不用点儿承气汤、抵当
汤,怎么能把病邪给去掉、冲锋陷阵?所以这些汤头,得
用,得敢用,得有魄力,胆子要大。但是,心得欲小,.
欲小.是什么?得仔细,得认真,得研究,得有理论,不
是说粗心大意,我不在乎,我就敢用药,那也不行,那不
是草菅人命吗?所以.胆欲大而心欲小.是有辩证关系的。
到这时候了,非用不可了,就得用,不要因循、保守、观
望、等待,甚至医生还有品质的问题,不敢负责任,总是
给药,也治不好,也治不坏,实际上也把人治坏了。这都
是不对的。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
汤。C268
C268还是继承第C267祭,这是有联系的。这是
说阳明病的腑证肚子胀满,.腹满不减.,肚子胀满就是总

胀、持续胀满,不减就是不减轻。.减不足言.,即使有点
儿减轻也不足道,等于没减轻,.不足言.是不足说。这个
属实,不属虚,虚性腹胀腹满是一会儿胀,一会儿不胀,
叫腹满时减。这是腹满不减,虽然减一点儿,也不足道,
所以就.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样的实性腹满如果有大
便的不下,就属于实,要用大承气汤。
.减不足言.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针对.腹满不
.而说的,这个人胃肠中有燥屎,腑气不利,大便不下,
因此出现腹部症状。腹部症状主要一个是满,一个是疼痛,
这条突出了大承气汤证、阳明燥实证有腹满,这种腹满是
实性腹满,不是虚性腹满,所以是不减的。它是有物的,
有燥屎,这种腹满如果燥屎不排出体外,肚子胀满是不会
减的。所以这是一个实满。.减不足言.,即使是刚觉减去
一点儿,也不足以说是减了,还是胀满。.减不足言.就是
形容这种腹满是不减的,即使稍微地偶尔地会减一点儿,
也不足说,就是说微不足道吧,还是很胀满的。再一种解
释就是成无已的解释,是对比指示,一个是腹满不减,这
是实证的,一个是减不足言,肚子能减,有时胀,有时就
减了。如果还减,就不是大承气汤了,就是一个虚胀,所
以就不要说了。大家看看,是有这两种说法,把意思体会
了就可以了。
这样的实性腹满,怎么治疗?.当下之.,应当用下法,
应该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有厚朴、枳实,能够去痞满,

消胀满,能够下大便,祛燥结。《伤寒论》条文是互文见义
的,大家学习《伤寒论》,不要被它的条条把我们的思想给
框住了。这儿说腹满是重点谈大承气汤证有腹满的问题,
但是这不是把大承气汤证都说全面了。应不应该有潮热?
应不应该有手足汗出?应不应该有谵语?这些它都不说了。
为什么?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所以这一条突出讲阳明病的
腹满的问题,讲实满。临床上要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病的
实满,不可能只见肚子胀满,还有其他阳明病的主要的证
候,舌苔黄,脉沉迟有力,或者说不能食,或者说还有绕
脐痛,应该结合起来。这条突出了大承气汤有腹胀满的问
题,这种腹胀满是不减的,持续胀满而不能减轻。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
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
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C269
这条讲阳明少阳合病的证治。
关于这一条是一条还是两条的问题有争议。认为是一
条,就是把.脉滑而数有宿食也..阳明少阳合病.
在一起讲。有的注家认为这不是一条,.脉滑而数者,有宿
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是另一层意思,与阳明少阳
没有什么瓜葛,不应当当作一条讲,当作一条不好讲。这
是两个观点。我个人同意第二种观点,不合在一起讲,合
在一起不好讲,分成两块讲。阳明和少阳合病,阳明属胃,
胃属于戊土,少阳病是胆病,胆属于甲木,.甲胆乙肝丙小

.,肝属于乙木,这个地方就是《伤寒论》的五行学说的
思想。《伤寒论》以阴阳辨证为主,但是这条有五行学说的
深刻地联系的思想。所以阳明和少阳合病,有木和土的关
系的问题。少阳属木,阳木;阳明属土,阳土。这样,一
个是阳明,一个是少阳,都是阳经,都是阳邪为病;而且
又有木来克土这样的一个关系。为什么要下利?因为阳明
属于胃肠,少阳有病,少阳的木火之气逼迫肠胃之阴,所
以要下利。这种下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是因为胆主疏
泄,阳明肠胃主传导受纳,所以受胆的影响,腑气就疏泄
不利。
归纳起来,上升到五行学说,木气来克土,胆的病影
响到胃,胃气不和,所以要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
其脉是反映阳明少阳病的脉.不负者.,负是对胜而言,有
胜有负,负是失败,胜就是胜利。如果阳明胃气不受胆木
的逼迫和刑吓,胃脉还好,还没反映出来吃亏、受伤,这
就是顺。就是说,木之邪还不能行于脾胃,胃气还强。如
果是负者,败了,失也,抵抗不住了,正气就失了,失就
是正气虚衰,抵抗无力。.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这是张
仲景的括号句。凡是克的,都属于贼邪,.互相克贼.,就
是木来克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之象,
不是一个顺象。这就完了,到底什么是顺什么是负,没说。
症状一个是下利,下利是木火之热来刑肠胃,叫木克土,
底下就说出个顺负的问题。阳明是否能胜过胆邪,胜不过

就败了。后世注家认为,这个胜负要看看他的脉证。阳明
和少阳合病,出现弦脉,下利,说明肠胃不好了,弦脉说
明木气胜而土气负,这个病不好治,所以叫木克土。如果
不见弦脉,甚至滑脉,或者说是其他的脉,说明木气还没
胜、土气还没负,这种比较顺利、比较好。这是注家对这
条的解释,增添了脉的内容来反映什么是顺什么是负,只
供参考。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来是一本书,《金匮要略〃脏
腑经络先后病》头一条讲肝木克脾的问题,.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
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有这样的思想。
这条无疑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胆病而出现了下利,
这个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时候如果脉还弦,少阳之气
还胜,这叫胆胜而胃负,负者失也,就是失败了。这个病
不好治,叫.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的现象。
如果阳明之气盛,不受胆木邪气的逼迫,不被它所胜,这
..,这个病就好。了解这个精神就可以了。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阳明病讲宿食有两条,这
是一条。还有一条是.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
承气汤。.这时还可以再泻,用大承气汤,所以然者,本有
宿食也。宿食是什么脉?怎么一个情况?没具体说,这条
就说了宿食的脉往往是脉滑而有力,数不是主要的,主要

是滑,滑脉主宿食。滑脉,痰生百病食生灾,食就是宿食,
滑就是宿食的脉。既然有宿食,所以脉就见滑,当然意在
言外,这个人要恶食,伤食者恶食,不爱吃东西,而且肚
子要疼。第三是下午要发热,而且暖气有食臭味。这种病
大人见得比较少,儿科见得多,因为小孩吃东西没有节制,
很容易伤食。所以有腹痛,有午后发烧,脉还滑,还不爱
吃东西,肚子胀满疼痛,这就是有宿食。有宿食怎么办?
非得用下法。不能用焦三仙、麦芽、神曲,消导不了,非
用泻下不可。推陈致新,把一些凝结的食物排泄出去,这
个病就好了,所以还得用大承气汤。关于宿食的问题,大
家注意了,这就不是伤寒的问题,这讲的是杂病。伤寒是
外感的,传到阳明,化燥了,痞满燥坚实,潮热谵语,濈
濈汗出;宿食是内科病,就是伤食。为什么说《伤寒论》
叫《伤寒杂病论》?从这些条文可以看出它具有这样的内
容。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
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C270
这条讲阳明病瘀血的证治。这条很不好讲,因为条文
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这条在临床有意义,有价值,
能够指导临床。总的精神是什么?我先概括地说一说,大
家先了解它的主要意思,不是被它的文字框住了。
这个人发热,脉见浮数,同时还有不大便。发热是不

是表证?发热应该说是表证,光发热,不恶寒。不大便是
里证,但也没有什么腹满疼痛。就这样的一个病,这是他
的前提,所以前面加上.病人无表里证.,不是说就没有表
里证,而是说不典型,就像我们讲的阳明病三急下,.伤寒
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
热者,此为实也.,大便难是不是里证啊?身微热是不是表
证啊?要严格说,当然也算是表里证,为什么说是无表里
证?就是说这个很不典型。发热而不恶寒,怎么算表证?
虽然是不大便七八日,肚子也不胀满疼痛,怎么算里证?
严格要求来说,还够不上什么表证和里证,是这么个意思,
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方法。
根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病人七八天没有大便,忽
忽发烧,脉浮数,怎么给治?张仲景说了:.虽脉浮数者,
可下之.,虽然脉是浮数的,不要发汗,.可下之.。就是不
要给他发汗,为什么说不可以发汗?发汗是解表的,有表
邪为什么不发汗?现在光发热没有恶寒,而且七八天还没
大便,这时候他不是什么风寒,要有风寒就得恶寒,他只
有发热没有恶寒,还有不大便七八天,所以这时候不要给
他发汗。怎么办?.可下之.,这话说得多少带有商榷的地
方。.假令已下.,话说得很活,假使医生已经用下法,如
果这个人属于里热,一下不就解了,因为.下之则病解.
现在病不解,怎么知道没好?因为.脉数不解.,脉跳得还
是很快,原来是脉浮数,泻下以后脉还是数,反映热也没

解除,就要发生一些问题。
.合热则消谷善饥.,热要与胃肠相合,就像碗和盖一
样结合在一起,如果是,化热伤阴成燥,这个人就不能吃
东西了,因为有燥屎了,有燥屎就不能食。现在这个人没
有燥屎,光是.合热.,而不是合燥,所以他还能.消谷善
.,还能吃东西。能吃东西还没有大便,前面虽然有泻下,
底下还有.六七日不大便者.,所以这不是燥屎,而只是有
热。.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又到了六七天还不大
便,这个热就不是郁燥、不是与阳明化燥相合,而是与肠
中的血相合,就是热与血瘀、热与血搏,这时候就成了瘀
血证。阳明有热,热与血互相结合形成了瘀血,就不能够
用承气汤了,应该用抵当汤。抵当汤能够泻热破瘀。这是
从文面上来解释,但是大家听了恐怕不太理气。怎么就成
了瘀血?怎么就要用抵当汤了,这个不太好懂。
过去上《伤寒论》这节课都出现这个问题,这条不太
好讲。那天就为这个开了一个全教研组的会议,这条到底
是怎么讲,到底是怎么回事?陈慎吾陈老是组长,他主持
这个会议。他说,这就是临床上的一种病,只是发烧,越
到下午烧得越厉害。一直发烧不退,大便比较干燥,但是
能解下来,色发黑。这个病就是肠中有瘀血,陈老说非用
抵当汤不可,用抵当汤祛肠中瘀血,烧就退下来。如果不
这样,发汗烧也退不下来,用承气汤泻下烧也退不来,非
用抵当汤不可。他说实际上这条就是这个精神,这叫瘀血

发热。这条和前面的.久有瘀血,其人喜忘,大便反易.
比较,增加了一个发烧的问题,血中有热,热又使血瘀滞,
这样的发烧就要用抵当汤治疗。据陈老讲,他在临床上用
过,有实际的例子。从这以后,我们给同学们讲这个课,
就这么讲。什么问题?.发热七八日,.热和血凝结,和血
凝结是在阳明,阳明可以有不大便,但是热在血分,与燥
结不同。这种病虽然是给它泻下了,但热不退。如果说是
燥热,一下烧就退了,不论是潮热还是什么热,只要是燥
热,泻下后烧就退了。但是热与血瘀,泻下以后,脉数不
解,发烧不解,不能退怎么办?应当用抵当汤。怎么知道
瘀血凝结?因为前面虽然是六七日不大使,但是大便还能
下来,颜色还发黑,这条与前面一条合起来看,大便难,
但还可以下来,与燥结不同。就体会到这个程度,在临床
上遇到这样的瘀血发热,要用抵当汤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
也。C271
这条和上条相连,论述下后的又一变证。若是热与血
结,用抵当汤;若热迫血行,而变成便脓血的下利了,这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热了,就也不大便了;热伤瘀
血,就变成下利便脓血了,变成拉脓拉血,就像痢疾。所
以阳明之热在肠中不解,一个是可以发生瘀血,一个可以
发生协热利,协热利就是便脓血。一个热与血结,一个热
迫血行,出现热伤下焦阴络;一个是发烧不退,有瘀血,

大便下不来,一个是协热而利,是便脓血。这是两种形式。
这说明,阳明病是一个胃肠病,肠胃病是一个气,一个血。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属实经,所以热邪伤阳明,有气
也有血。属于燥热这一类型都属于气分证,这里说到血分
证,一个热与血瘀,就是抵当汤证,一个是热迫血行,就
是协热利证。这是阳明病的血分证。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
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
之。C272
这条论述寒湿发黄的证治。黄疸分两种,一种是阴黄,
一种是阳黄。阳黄是湿热发黄,阴黄就是寒湿发黄。湿热
发黄一般属于实证,寒湿一般属于虚证,这是不同的。张
仲景为了辨别什么叫寒湿,什么叫湿热,所以他是相提并
论、作比较的,.伤寒,发汗已.,发汗完毕,应该是汗出
热越。汗已经出来了,热已经发越出来了,就不应该发黄,
现在相反,发汗完了以后.身目为黄.,浑身连眼睛都黄了。
这点儿要注意了。张仲景提发黄要提.身目为黄.,连眼睛
都得黄,看起来眼睛发黄很有意义,要重视这个问题。这
是什么道理?因为湿热发黄是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湿热
互相蕴结,所以发生黄疸。现在已经发汗了,热已经越了,
为什么还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张仲
景自己解释了,因为寒湿在里,寒湿不是湿热,热越不能
发黄是指湿热说的,这是寒湿,寒湿和脾虚有关系,和脾

胃中焦阳虚有关。因为寒湿在里,脾胃阳气不足,所以汗
虽然是出来了,而寒湿之邪还存在,而且汗出以后,脾胃
阳气就更虚了,因此寒湿在里,脾阳已衰,寒湿不运,就
出现阴寒性的发黄。这种发黄与茵陈蒿汤的湿热发黄不同。
那是阳明有热而夹湿,这是太阴脾寒而有湿,两者是不同
的。
既然不同,.以为不可下也.。这个病就不要用茵陈蒿
汤了,茵陈蒿汤有大黄,.以为不可下也.,那不可下应该
怎么办?就应当用温了。所以.于寒湿中求之.,在治寒湿
的方法里求其治法,不要用茵陈蒿汤了,这不是鉴别吗?
这是和湿热相比较。不要用治湿热的方法来治寒湿发黄了,
应当在寒湿中求治法。寒湿发黄一般要见阳虚之证,手脚
发冷,畏寒,形寒肢冷,这是一点。另外发出的黄色是带
黯色,阴黄,色像烟熏,黄而不鲜泽,就像现在的慢性肝
炎、亚急性肝坏死有时出的黄疸。所以黄色不鲜泽,和下
面的身黄如橘子色不同。另外脉不是见滑见数,而是见沉
见迟,没有力量。舌苔也不黄,舌苔发白,舌质淡嫩,出
现了一些阴黄的现象。所以黄疸分两种,阳黄属于六腑属
于实属于热,阴黄属于五脏属于脾属于阳气不足,正气虚
衰。治疗没说,.于寒湿之中求之.,给了一个原则,给了
一个前捉,没举方子。是不是可以考虑茵陈理中汤,如果
手足厥冷,四逆汤里加茵陈蒿这些都可考虑。这是寒湿发
黄。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C273
261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C274
栀子蘖皮汤方
一两甘草二两柏 十五枚栀皮不去
身热发黄无它证 里郁业已向外驱
栀子一十五个 甘草一两 黄蘖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
再服。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
豆汤主之。C275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二两生姜翘甘麻 一升赤豆梓皮加
四十杏仁十二枣 瘀热身黄潦水夸
麻黄二两,去节 赤小豆一升 连轺二两,连翅根也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
两,切 甘草二两,炙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这三条都是讲湿热发黄的证治。一个是指表,一个是
指里,一个是指一般的发黄证。第C273条应当与第C248
条联系起来看,那条的茵陈蒿汤没说出来黄的颜色是什么
样,同时也没说腹部的症状,没说出肚子胀满的问题,光
说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这条补充湿热发黄热大于湿,

发黄的颜色是.身黄如橘子色.,身黄就像橘子皮的颜色,
又黄又亮,带点儿红头,黄而明,黄而亮,不是暗黄,不
是黑黄,这样才反映湿热。第二个是湿热发黄热大于湿,
因为它有阳明证,口渴,腑气不利。湿热蕴郁,腑气不利,
所以肚子有胀满,这个满比承气汤证腹满要轻得多,所以
.腹微满.是一个对比之词。湿热虽然不是燥屎,也能使
肠胃之气不利。湿邪凝滞,也是一种郁热在胃的反映,所
以渴饮水浆。另外,肚子胀满,还有小便不利,身黄如橘
子色,这样.茵陈蒿汤主之.。所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是偏
于里的。里指胃肠而言,肚子有胀满,热邪偏大于湿。
C275条说明湿热不仅是在里,还在表,也可以发
黄。这种发黄用茵陈蒿汤就不行了,所以张仲景就举出麻
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瘀热在里.,瘀热是瘀热,伤寒是
伤寒,就是说表邪郁遏不宣,伤寒表有邪,风寒之邪客于
表,郁遏不解,因而就使内中的湿热郁积在里,外有表寒
而内有湿热,这样也要.身必发黄.,也要出现黄疸。郁热
在里这是一个问题,外感还有表邪,表邪郁遏不解,里面
还有湿热蕴郁。这两个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由于表
不解所以才形成湿热内凝、内郁,湿热内郁也必然影响表
不解。这个病我们在临床上看见过,脉都是浮的,浑身发
冷发烧,还有头疼,有一定的表证,同时出现浑身黄疸,
小便也是有点儿不利,这样怎么办?就用麻黄连轺赤小豆
汤,外面能够解表,内里能够清热利湿,这是一种表里双

解的治疗方法,和单纯治疗瘀热在里的茵陈蒿汤不同。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很好用的,治急性黄疸刚一发现
时,发冷发烧头疼,脉还见浮,效果特好。不但治黄疸,
而且一方能治多病。地震那年(1976年),我在抚宁县,
有个男同学浑身痒痒,一挠一条红线,在肉皮上鼓起来,
挺难受,学习时也挠。后来找我看病,我一看,脉见浮,
舌苔腻,小便发黄,我说是湿热在表,用麻黄连轺赤小豆
汤原方,吃了两付就好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西医所
说的荨麻疹属于风湿的效果很好,所以这个方子不但能治
疗黄疸有表证者,而且还能治疗荨麻疹。还有就是慢性肾
炎有时尿少,这个病到重的时候就小便少,出现浑身特别
痒,就是肾小球肾炎最后尿少了浑身特痒痒,用麻黄连轺
赤小豆汤,这是一个特效方。一吃这个不但身上痒痒给止
住了,而且有的时候也能利一利小便,开鬼门,洁净府,
开外窍,利内窍。我那女孩的老师的孩子叫王鹏,十四岁
得了肾炎,尿少,西医同志说是尿不出尿,尿中的废物到
了血中,所以浑身又痒痒。后来怎么治?我一看他脉浮,
浑身又痒痒,我就开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吃了一出汗,
就好了。所以这个方子止痒、祛湿热的效果是很好的。这
个方子的药味组成就是麻黄、赤小豆、连轺、杏仁、大枣、
生梓白皮、生姜、甘草这些药。这个..念子(Zī),生梓
白皮这个药北方没有,南方有,我们可以用桑皮代替。
湿热发黄有在表的,有在里的。那么在表为什么能发

黄?这个不好理解,所以原文说.伤寒瘀热在里.。就是表
还有邪,表邪不解,邪气就闭郁,这时候瘀热还在里,郁
积之热,湿热的凝结还在里,所以才发黄,但是它和茵陈
蒿汤证就不同了。因为它是以表邪为主的,《伤寒论》条文
说得不是那么清楚,结合临床,一定有脉浮,一定发冷发
烧,一定有头疼,有表证,这时候小便还发黄,出现黄疸。
这时候就不要用茵陈蒿汤了,还给人家用大黄、栀子、茵
陈蒿,说这个方子好,茵陈蒿汤治黄疸的。那就错了,这
时候要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就是这样的一个分型。一定
要记住,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如果没有表证,用麻黄连
轺意义就不大了,麻黄连轺是发汗的,可以透邪外出,所
以这个方子麻黄和连轺,麻黄配桂枝是辛温发汗,麻黄配
连轺,这个连轺有人说就是连翘,有人说连轺是连翘根,
有两种意见,现在我们找不到连翘根了,就用连翘,所以
麻黄配连翘,发汗之中有解热的作用,因为连翘是个解热
的药,既能解表,也能够清热,发汗来清邪热的郁结。
杏仁是利肺的,要解表先得利肺气,麻黄汤也是麻黄
配杏仁,倒不见得非有喘,麻黄利肺,同时又能使肺气通
调水道而又有利小便的作用。再加上赤小豆,赤小豆这个
药既能够解毒,又能够解热、利湿,清热解毒利湿兼而有
之,因为,表有邪而里有湿热的郁积,所以要加上赤小豆。
梓根白皮就是梓树的皮,梓根白皮这个药是苦寒的,能够
清热利湿,清热邪。这个药北方少,没有,现在用桑皮代

替。这个药吃多了要吐,南方的同志用这个药也应该注意。
赤小豆当归散治狐惑病,所以赤小豆这个药是好药。我治
疗下肢湿热疼痛,现在说是关节炎,腿疼得厉害,我就有
个方,湿热的关节疼,时间长了,影响到血分了,血分不
利,完全用清热利湿,效果就不是太好。所以我一个是用
芍药甘草汤,一个是用当归赤小豆汤,再加上仙方活命饮,
再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比如穿山甲、皂刺、乳香、没药,
然后再加防己、苍柏,因为赤小豆清热利湿还多少有点儿
活血的作用。这个方子还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有
扶中益气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外能解表解热,治发烧,
内能清热利湿解毒,有利小便的作用,既开鬼门,也洁净
府。因此,湿热郁积的发黄,如果伴有表邪蕴郁不解,这
个方子还是很好用的。现在不知道用了,所以我们要大力
地推广。麻黄连翘赤小豆是一个很好的方子,确实管用。
这是治湿热要分表里,表用麻黄连翘赤小豆,里用茵陈蒿
汤。
如果这个病也不表也不里,那该怎么办?.伤寒身黄,
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身还发热,同时发黄,有黄疸,
发热而不恶寒,发黄也没有腹满、渴饮水浆这样的里证,
只是有发热又有黄疸这幺一个病。这个病是介于表里之间,
既不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表郁证,也不是湿热郁积在里
的茵陈蒿汤证,而属于湿热的发黄,既不表也不里,用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也不行,用茵陈蒿汤也不对证。在这时候,

张仲景告诉用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主要是清法,清利
湿热之法,它不着重于泻下,也不着重于发汗。这个方子
也就是三味药组成,就是栀子、柏皮加上甘草。栀子能清
热利湿,能够开湿热的凝结,为什么?湿热凝结成实,粘
腻不开,栀子这个药很轻灵,轻则祛实,所以在清热之中
而有宣透、清宣的作用,对湿邪来说,它就比较擅长。因
为湿是浊邪,非清不开,所以它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还有
利小便利三焦、清热解烦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以栀子为
主药。柏皮就是黄柏的皮,黄柏苦寒,能坚阴,能够清热
燥湿,苦寒坚阴,什么叫坚阴?就是热邪要伤阴的时候,
栀子、黄柏使热邪不能伤阴,对阴气有一个坚定、保护的
作用,还能够清热、燥湿、祛湿。栀子偏于上,黄柏偏于
下,甘草偏于中焦,有和胃健脾、抵制苦寒之弊。因为这
两个药都是苦寒的药,栀子豉汤咱们讲过,.病人旧微溏者,
不可与服之.,为什么?栀子祛湿下行,是清热走而不守的,
黄柏也是个苦寒的药,一上一下,所以加上甘草以和胃健
脾,抵制苦寒之弊,使苦寒不至于伤人的正气。
这个方子在临床用得就更少了。一个栀子柏皮汤有什
么了不起的?我以前对栀子柏皮汤有点儿看不起它,我也
不用它。虽然也想,也背,但是没用过。有一年,我给人
家治病,十几岁的男孩,就是得肝炎,黄疸指数很高,时
间长了,很危险,黄疸总退不下去,在传染病医院住,找
我会诊。中医一看还是湿热发黄,是热象,还应该开茵陈

蒿汤。一看,人家西医同志都是注射的药,大黄注射液,
茵栀黄,也用过了,再重复就没有意思,可能也治不好。
怎么办?还是有热,大便还有点儿拉稀,胃口也不太好,
但还有热,底下有湿热,舌苔还发黄,心里还发烦,更主
要的是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大家注意,两个脚丫子发热,
睡觉两个脚丫子伸到被子外面去,两足发热。我想来想去,
这怎么办?茵陈蒿汤不能用,开个栀子柏皮汤,黄柏能够
治肾热,脚丫子热恐怕下焦还有热,甘草还能和中健脾,
就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儿,就是被迫的,没有招儿想出来
这么个招儿,我就开了这三味药。那儿有个崔大夫,是西
学中的,问:.刘老师,你就开这三味药?.我说:.是啊,
栀子柏皮汤,是张仲景的方子。.这个方子还就特灵,吃了
黄疸直下。从这以后,我才认识栀子柏皮汤。
为什么张仲景有发汗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泻下的茵
陈蒿汤,还来个栀子柏皮汤干什么?它是三纲,有汗法、
有下法、有清法。凡是湿热发黄,用过茵陈蒿汤,黄疸下
不来,脾胃还不太好,阴分有伏热,手心发热,五心烦躁,
这时候栀子柏皮汤就效果特好。我以后就不止用了一次,
用了好几欢,千万不要轻视这三味药。茵陈蒿汤是菌陈、
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是栀子、柏皮和甘草,一个是上
焦的,一个是中焦的,一个是下焦的,黄柏是下焦的,还
点儿滋阴的性质,滋阴清热,泻相火,栀子能够清心火,
一个泻心,一个泻肾,都还有燥湿、清热利湿的作用,这

里加上一个补中焦之虚的甘草,这样既能佐制栀子、黄柏
的苦寒伤正的不利方面。另外,甘草的确还是扶正的药,
还有补脾胃的作用。所以黄疸,肝炎病到了慢性阶段,时
间比较长,正气有点儿虚衰了,这时还属于湿热发黄,不
属于寒湿发黄,用栀子柏皮汤。这个方子是很好,可以补
充茵陈蒿汤的不足。
有的注家反对这个,甚至有的大家说栀子柏皮汤的甘
草用错了,是栀子、柏皮、茵陈蒿,把甘草去掉了,加上
茵陈蒿。这是错的,这样的方法不赞同。《医宗金鉴》可能
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妙就妙在这个甘
草。阳明病篇为什么有一个湿热发黄的问题?一个讲燥热,
一个讲湿热,这是一个一分为二的问题。燥热是承气汤证,
湿热是茵陈蒿汤证。同时还讲寒湿,寒湿提的很少,前面
提几条,后面提一条,寒湿是与湿热作比较的。所以阳明
病篇,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实在阳明,虚在太阴,正气不
衰的属于阳明,正气衰、中焦阳气虚衰的属于太阴。从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互相对立、一分为二地来叙述这个
经的证候,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寒湿有湿
热,互相相对而言地来加强辨证论治的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结
阳明病从第C188条到第C275条,一共88条。
从第C188到第C198条,论阳明病的病因、病理、
脉证,是个总纲,因为阳明病是胃家实为主,所以阳明病

的病因也好,病理也好,脉证也好,总之是围绕胃家实、
燥热成实而说的。
从第C199条到第C210条是论次要的问题,阳明病
的胃阳不足,中脘的阳气不足所发生的各种寒湿的见证,
用以说明阳明、太阴相表里以及阴阳、虚实互相转化的关
系。开头先讲阳明燥实证,一个纲领性问题。再讲胃阳不
足所导致的寒湿证的发生。所以《伤寒论》非得讲原文不
可,如果不讲原文,这些内容就丢了。尤其是我们过去讲
选读,这些东西又不好讲,又麻烦,就把它给砍掉了,只
讲承气汤、白虎汤,就把张仲景的意思、临床的总结给丢
掉了,有片面性。人家先讲燥实然后再讲寒湿,这不就全
面了吗?
从第C211条到第C218条论阳明病的湿热发黄、经
热作衄及阳明病的禁用攻下的问题。
C219条到第C225条合在一起论阳明病可下与不
可下的病证。什么样可下?什么样不可下?同时指出阳明
病的预后问题。阳明病也有死证,阳明病也有预后不良的,
阳明病属实证最怕正虚,阴气虚了,正气衰了,也是不好
的。
C226条到第C231条又论阳明病的可下证,但可
下的程度不一样,分为大承气汤证和小承气汤证的不同。
从第C232条到第C237条论阳明病的热证,热证就
用清法,有热在上的,有热在中的,有热在下的,清法也

有上、中、下之分,在上用栀子豉汤,在中用白虎汤,在
下用猪苓汤。
C238条到第C239条是和热证作对比的,因为前
面讲热证的清法,现在又提出来表热里寒、胃中虚冷的阳
明病的寒证,这样相互发挥,有寒就有热,前面讲栀子豉
汤证、白虎汤证、猪苓汤证,然后就讲表热里寒的四逆汤
证、胃中虚冷的症状,寒热互相对比,互相发挥,加强辨
证思想。
C240是论经热作衄,第C241是论脘热作烦,一
个讲衄,一个讲烦,胃脘热作烦是用栀子豉汤,用这两条
一解释,阳明有半表半里,表不成表,里不成里,这是柯
韵伯的意见。
C242条至第C244条是论阳明病的热未成实,出
现胸胁闷不去的小柴胡汤证,由于枢机不利,疏泄不利,
津液不利,三焦不利,所以从大便下不来看,像是阳明病,
实际上是少阳三焦不利的问题。因此用小柴胡汤通利三焦,
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从第C246条到第C247条,是论阳明经表风寒可汗
之证。阳明有没有发汗之证啊?也有,何以见之?第C246
条、第C247条有桂枝汤证,有麻黄汤证,希望大家与太
阳病篇.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阳阳明合病,烦而胸胁满不去者,以麻黄汤.①前后要对
照。如果不对照,就不容易解释,感觉阳明病的桂枝汤证、
麻黄汤证与太阳病的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两个界限搞得不
是很清楚。要将.太阳阳明合病,烦而胸胁满不去者,以
麻黄汤.和这条联系起来。
疑为:“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
黄汤主之。C37
C245条是论,三个导便之法,猪胆汁,蜜煎导,
土瓜根。第C248是论发黄,第C249是论蓄血,.久有蓄
血,其人喜忘.。第C250条到第C254条,是论阳明病燥
屎的大承气汤证。大承气汤治阳明燥屎在第C250条到第
C254条这是很明确的,大承气汤治燥屎,小承气汤治大便
硬,调胃承气汤治胃气不和,所以三个承气汤的针对性不
一样。第C255条是论阳明病的呕,胃气上逆作中呕。这
条是一证分为两证,一个是胃寒,用吴茱萸汤,一个是上
面有热,.得汤反剧者.,一证里分为两个方面。从第C257
条到第C260条是论阳明本身津液不足,阴阳不能调和,
阳气结于内的脾约的脉和证及治疗,治疗用麻子仁丸。主
要讲津液不足。津液不足之后,阳气结于内,阴阳不可调
和,所以出现脾约,.胃强脾弱.
C261条到第C264条就论调胃承气汤证与小承气
汤证,这是相提并论的。前两条是调胃承气或小承气,这

两条互相比较,调胃承气汤就没说出大便硬了,小承气汤
说出大便硬了。所以从相互对比就看出调胃承气汤证和小
承气汤证的病理和症状的反映有所不同。第C265条到第
C267条是论阳明病三急下存阴证,急下存阴证虽然不具备
阳明病的典型的大承气汤证,但是燥热伤阴,伤阴的症状
突出,汗出多或者说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急下之,宜
大承气汤。第C268条是论大承气汤腹满不减证,提出了
腹部的症状。第C269条是讲宿食证的脉象和治法。第
C270条就是论阳明病热与血瘀的治疗方法,应当用抵当汤,
C271条论热迫血行协热迫脓血而下利。这也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证候,一个瘀血,一个协热利。最后,第C272
条到第C275条,前面讲寒湿发黄,后面讲湿热发黄。
阳明病篇也是重要的一篇,88条内容丰富,寒热虚实
都有。尤其是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的,有五种下法:大承
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麻子仁,外导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少
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
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太阳主表,阳明主里,
少阳的病位叫半表半里。什么叫半表半里?因为少阳经脉
行于身体的侧面,居于太阳、阳明的夹界,两边的夹缝。
背为阳,就是太阳,前面是阳明,两胁属于少阳。
少阳有出入枢机的作用,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
明之阖。《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少阳主枢.,三阳有开、
合、枢,因为人的气有升降出入,太阳主开,所以太阳之
气向外,主表主开;肠胃之气以下行为顺,所以阳明之气
主阖;少阳界于太阳、阳明的中间,叫半表半里,在胁下,
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它像门轴,起到枢纽
的作用,所以古人叫..
少阳是胆,同厥阴肝是为表里的,由经脉联系达成表
里关系,在少阳的发病过程当中,肝胆是互相影响的,胆
的病也可以影响到肝,在症状上既有胆的症状,有时候也
出现肝的症状。
少阳病证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的少阳病.血弱气
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叫直中
少阳。继发的一般是太阳病不解,.伤寒五六日中风.,邪

传少阳,从他经传变而来,叫续发。
少阳病的证候分为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腑证。
经证一般是耳聋,目赤,头疼,头角作痛。腑证是口苦,
心烦,喜呕。少阳的经证和腑证,在治疗上与太阳、阳明
不同。太阳的经证和腑证一个是发汗,一个是发汗利小便。
阳明经证和腑证也有发汗、泻下,分为两个不同的治疗方
法。少阳经证、腑证都用小柴胡汤。证有经腑之分,在治
疗上不像太阳病、阳明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少阳病治疗
不分经证、腑证,用小柴胡汤就可以了。
治疗少阳病要用和解之法,这是由它半表半里的病位
所决定的。发汗、泻下、吐法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不但
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反倒会损伤正气,而引发不良的后
果。所以少阳病是禁汗、禁吐、禁下的。
少阳主枢,故.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因为少阳主枢,
所以它才有这个作用,用小柴胡汤把少阳和解了,太阳好
了,阳明也好了。什么道理?因为少阳主枢,它一利了,
就像门,能开能合了,表里之气就和了。由于它在半表半
里,所以治疗的时候不能用发汗,不能用泻下,只有用和
解少阳之法。少阳胆与肝相为表里,为病时既有胆也有肝
的症状。少阳为病虽然有经腑之分,但在治疗上就不分了,
只是用小柴胡汤。阳明、太阳在经表还可以发汗,少阳不
可以发汗,少阳禁汗。所以就用小柴胡汤一个方子,既能
治经证,也能治腑证。不像太阳、阳明有所分剐。

少阳病篇只有十条原文,要与太阳篇里那些少阳的内
容相结合起来学习。太阳病篇,太阳病传经,太阳病的表
证都说完的时候,就说少阳病,.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热,胸胁苦闷,心烦喜呕.,就开始讲小柴胡汤证。为什么
在太阳篇要讲少阳证?他非得讲不可,如果不讲,六经不
就成死的了。六经有传变,有相互之问的关系,有内在的
联系,六经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经不是孤立的,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一经中有那一
经,那一经中有这一经。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C276
这条是论述少阳病的纲领。历代的注家也有不同的意
见,认为口苦、咽干、目眩不应该是少阳病的纲,因为这
些证候很单调,不能够反映少阳病的主要方面,因此有的
注家像王叔和有这样的意见。
我个人认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在这
里提出来,还是很重要的。把前面讲过的条文和这条结合
起来看,就是在太阳篇少阳证的基础之上,再来看这个条
文。这条主要的精神讲什么病?是讲少阳病,少阳病是热
证,因为在表还有风、寒、温的分别,现在已经到了少阳,
已经不属于表了,所以成了热证。如果要分,也有这么分
的:少阳半表半里,半表证还有点儿寒,半里证就是说胆
——足少阳胆就应该是热证了。
少阳病的提纲是说少阳胆腑之热,反映的症状就是.

苦、咽干、目眩也. 就这三个症。少阳之热与阳明之热是
不同的,例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用石膏
清少阳之热行不行?用石膏不行,别看石膏大寒,它清不
了少阳之热,因为每一经的热有它具体的内容,这不能混
淆的,每一经的热都有它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的特点,所
以不能够互相代替。少阳之热都带郁,阳明之热一般都带
燥。少阳病的热为什么带郁?因为少阳在春天,是一个生
发之机,少阳主生化,又是肝胆表里,所以古人形容像春
天的树木,它是有生发之气、欣欣向荣的,条达的,疏泄
的,升发的,这是少阳的特点。现在少阳受了邪了,受了
邪以后是热,是热邪。受了热以后,首先邪气使它的生发、
蓬勃、开发、上升、疏泄、条达这些机能受到了挫折,所
以气就郁了。为什么少阳之为病有个.默默不欲饮食.
默默就是一个抑郁的神态,所以这个病有气郁的问题。既
然有气郁,而少阳属相火,所以它就有火郁的特点。那么
火郁则发之。
既然有气郁,因为少阳属于相火的,有火郁的特点,
火郁则发之,所以治少阳病要用柴胡。柴胡有疏肝、有发
达的作用,所以光用石膏那样的凉药还不行。少阳之火带
有郁,叫郁火,郁就是郁结之意,火还挺有力量。少阳之
火,你可别看不起它。外边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少阳是主
火气的,所以热气要往上来。胆腑之热往上来,第一个症
状是口苦,在三个症状中口苦摆在第一位,和.太阳之为

病,脉浮.有同等的地位。为什么口苦?胆腑有热,古人
说得很简单,.胆有精汁三合.,很精微的水,叫精汁,有
三合,味很苦,所以胆一有热了,热气上蒸,也有的人说
胆汁就上来了。这有两个观点,有人说胆气,有人说是胆
液,所以就口苦。至于到底是胆水上来了,还是胆的热气
上来了,我们没有什么考究了。
我在临床是有体会的,少阳证的口苦和肝病的口苦这
个症状很有意义的。比如我们现在看肝炎,急性肝炎、慢
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如果转氨酶高,正在发作时,你问
问他,十个病人差不多七八个都有口苦。这个口苦不是一
般的,那真是嘴里有苦昧,所以柯韵伯就说口苦、咽干、
目眩都是自觉之证,非得问诊不可见。火之味为苦,酸甜
苦辣咸这个五味,苦味不属于火之味吗?心火、胃火、肺
火、肾火,都不是那么典型地苦,只有肝胆之为火是口苦,
有代表意义。所以口苦这个证候,大家在临床要拿它当个
主要的证候来对待。什么叫主要的证候?就是它反映少阳
的胆腑有热,就凭这个口苦就知道少阳胆有热,不热怎么
能苦?底下的咽干、目眩,这就是口苦就有热,有热就咽
干,嗓子就发干,有热不就是伤津液吗?目眩,因为肝胆
之火是个相火,又是个风木,所以眼前发黑,目眩者,发
黑,有黑花,也有带点儿眩晕的意思。这三个症,口苦、
咽干、目眩,以口苦为代表的胆腑有热,这反映这少阳的
腑热证。

这是个腑证,不是个经证,在临床它是有意义的,能
够反映少阳有热这样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凭这一个证,我
们就一锤定音,就说这是少阳的病?当然是可以的,但是
在客观上反映绝不可能就是一个口苦的问题,是不是胸胁
满?是不是心烦喜呕?是不是脉还弦?这些证候一定要附
带而来的,何止见一样两样,都有可能出现。因此,在太
阳篇中没突出口苦的问题、咽干、目眩的问题,现在这一
条加以补充,少阳病的主证叫提纲,有口苦的问题、咽干
的问题、目眩的问题,这三个反映少阳胆有热,这个热是
个什么热?是个郁热,少阳气郁而有热,相火郁结。根据
柯韵伯的观点,柯韵伯这个人他挺能够看问题的,他就琢
磨了,口、眼、咽喉都是空窍,嘴也是半表半里,眼睛也
是半表半里,嗓子眼,也是半表半里,所以少阳病为什么
口苦、咽干、目眩?这实际上是反映少阳的半表半里之热
的。他这个说法是很有意思的。少阳病篇第一条是少阳病
的纲,但是不全备,应当与太阳病篇的少阳病结合起来。
它是反映胆有热的主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