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hhbffq

刘渡舟教授伤寒论讲稿[z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
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C277
这条是论述少阳病经证的治疗禁忌及误治的变证。
少阳有经证、有腑证。少阳之经的循行部位从外眼角,
到耳后,然而入耳中,有个支叉、别支,支者下到胸中,
到胁,所以有耳聋、目赤、胸中满这些经气不和的表现。

.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者也.,经脉就是这么作用的。
经脉一受邪,气血不利,少阳经气不利,就有这些症状的
出现。耳聋、目赤、胸满都和少阳经的循行部位有关,就
把它们看作是经证。
.两耳无所闻.,指聋的意思,这个聋是暴聋。因为少
阳病也是一个新得的,属于伤寒一类的病,传经也好,不
传经也好,是个热邪,所以耳朵是暴聋,是少阳经气不利
所发生的耳聋。它不是老年人衰老的耳聋,也不是这人有
耳聋病,经年累月的耳聋,把这些要排除在外。这个人是
暴聋,得病就聋,这才和少阳经气不利有关系。.目赤.
眼睛发红,因为肝开窍于目,足少阳胆经也经眼角,所以
经中有热,眼睛就发红。胸中满也是经气不利的结果,因
为少阳经脉下胸中而循于胁,走于人身体的侧面,如果经
气郁了、木火之气郁了,心中就发烦,后世医家说这个人
头角还作痛。
现在西医诊断不有一个三叉神经痛吗?有时还连着牙,
上面还连着目眶,疼得很厉害。有一次,我在太原看一个
病人,疼得很厉害,有时打封闭都止不住。对于这种,我
们一般是用柴胡剂加减。那一次,我开小柴胡汤加石膏,
因为他还兼有阳明,加一条蜈蚣活络的药,把大枣、党参
去了,吃了这个,缓解了,疼痛减轻了。那么为什么要治
少阳?要用柴胡剂?因为这个地方属于少阳。
经络附属这些东西是中医的特点。推拿,扎针,外科,

这个地方属于哪经管?也得讲经,不讲经是不行的。所以
目赤,两耳无所闻,这些都是少阳不利,少阳经邪热。治
疗这个病得清解少阳、和解少阳,.不可吐下.。因为少阳
是半表半里,经脉走于身之侧面,所以告诫医生既不可以
吐,也不可以下,不要因为胸中满就用吐,因为心中烦、
目赤有热就用泻下。如果误用吐、下,不但病解决不了,
以上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这些病解决不了,而
且要增加悸、惊。悸就是心慌心跳,惊就是惊恐不安。为
什么?因为吐、下就要伤正气,也伤少阳胆经之气。少阳
病一吐、下,少阳本来有邪气,它要积极和邪气作斗争。
少阳者,小阳也,其抗邪之力不如太阳、阳明那样强壮,
抗邪已经是勉力而为之了,一吐一下,它就受伤了,所以
就出现悸而惊的正气不足、胆气不足的虚象。经证不能吐
下,吐下就要伤正气,就要发生惊悸不安、正气不足的坏
证。经证除了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还要结合
太阳篇,经证还应联系到往来寒热,合在一起经证就全面
了。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
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
不和,则烦而悸。C278
这一条补述了少阳病的脉证,并指出少阳病的治禁及
误汗后的变证。
.烦而悸...字,有的注家说是..,烦而躁,

烦躁不安的躁,有这么个说法,有没有道理?这不是.
本注一云躁.吗?很多注家都说是烦而躁。因为阳明胃不
和,胃燥,所以应该烦而躁,也有道理。这条的重点是补
充少阳之脉的问题,另外是补充少阳不但说是不可吐、不
可下,发汗也不可以。如果误发少阳之汗,可以出现阳明
病,出现阳明津液不和。
少阳病的脉弦细,以前讲过,不具体,不是像太阳脉
浮、阳明脉大那么具体。太阳病篇第C156条,.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阳微结就是少阳,我当时给大家介绍这个问
题,讲这个细是弦细,它光说了细,没有说弦,说.脉细
者,此为阳微结.,这不是也点出少阳病的脉应当是弦细吗?
提到细了。第C105条也提到,.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
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柴胡汤.,指出少阳脉
本脉是见弦脉的。第C105条是讲脉弦,第C156条是讲
脉细,但是没具体讲到脉弦细。
今天这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什
么意思?这个人是伤寒病,风寒外感,有头痛、发烧,这
不是太阳病吗?头痛、发烧是伤寒,伤寒头痛发热不属于
太阳病吗?给他切切脉,如果脉浮者,就是太阳病;现在
脉不浮,脉弦细,弦脉本身就是带细,因为弦就像弓弦或
琴弦一样细,粗了就是绳子了。紧脉像绳子,所以脉不见
太阳的浮脉而出现了弦细的少阳之脉。
这个病属太阳还是属少阳?张仲景告诉我们属少阳,

为什么不叫少阳病而加个..字?这里有意思,就是说
虽然这个病是太阳病,有头痛、发热,但是已经见了弦细
之脉,已经往少阳这边来了,就不要往太阳上考虑了。为
什么?少阳就有这样的意义,不论是哪一经的病,只要见
了脉弦了或者说是见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只要出现少
阳的脉证,就得考虑少阳的问题。为什么?如果不考虑少
阳的问题,在治疗上不是发汗就是吐下,而少阳病有禁汗、
禁吐、禁下,这就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划了一道线,只要
见了少阳的脉,就属于少阳。
如果错误地发了少阳之汗,.则谵语.,就要说胡话,
为什么发汗就要谵语?因为发汗就要伤胃的津液,胃的津
液一伤胃就燥,胃燥胃气就不和,所以.此属胃.,就属于
胃了,一说胡话、谵语就属于胃燥。.胃和则愈,胃不和则
烦而悸.,如果这人的津液能够恢复,津液自复,能够调节
他的胃气,也可能就好了。如果胃气不和,津液不能恢复,
这个病就不能好,不但谵语、说胡话,这个人还要烦,还
要悸,还要心慌心跳。为什么?因为误汗以后伤了津液,
既能增加胃中之燥,也能增加津液之虚,津液一虚血液就
虚,所以这人就心慌心跳。有的注家认为是.烦而躁.,身
体躁动不安,这是阳明病的特点。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
这两条合在一起来看,.少阳病不可以吐,吐下则悸而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则烦而悸.。这就是少
阳病的禁汗、禁吐、禁下。如果误用了,就有后果,后果

是什么?一是正气受伤,一是邪气传变。《医宗金鉴》把《伤
寒论》的内容用了几句话概括,歌诀的体裁:.少阳三禁要
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底下还有.甚则吐下利不止,水
浆不入命难生.,补充了《伤寒论》没有的内容。所以治疗
少阳病的时候是禁汗、禁吐、禁下。到了金元时期,李东
垣补充一个,还要禁利小便,由三禁变为四禁。这是少阳
言其常也,这是常法。少阳病也可汗、可吐、可下、可利
小便,大柴胡汤是不是下?柴胡桂枝汤是不是汗?胸满,
少阳之气郁了,也可以用瓜蒂散。所以这就得看了,要知
常而达变。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
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
小柴胡汤。C279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
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C280
这两条就是说传经之邪到了少阳,就出现了少阳的本
证。另外,如果没有经过误治,就应该用小柴胡汤进行治
疗。如果已经误治了,那就叫坏病了,对于坏病,应当有
一个原则,.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还是太阳篇的精神,
就不具体地一个一个地来说了。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本来这个病是太阳病,
治疗不及时,邪气不去,邪气不除就要传变,就转入少阳。
所以转也有传的意思。就是传到少阳,传到少阳得出现少

阳证,什么证?既有表,也有里,.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
胁下硬满是经受邪,干呕不能食是少阳的里气不和。因为
少阳也是主疏泄的,对于六腑有疏通、排泄、加强新陈代
谢的作用,现在少阳有病了,少阳不能疏泄了,所以出现
了不能食。.默默不欲饮食.,就影响到胃,胃肠功能不好,
就不能吃东西了,这说明里气不和了。干呕就是不吐,不
吐什么东西这叫干呕。是少阳病喜呕的特点。少阳之气影
响胃气上逆,所以干呕,.干呕不能食.是一个胃气不和的
病,是少阳气机不利对于胃肠不能够进行疏泄的一个反映。
这是里气不和,胆胃里气不和,.往来寒热.,这时候正邪
交争于胁下,进退于半表半里之间,所以一阵子发冷,一
阵子发热,交替发作。
这些反映少阳的证候就具备了。.胁下硬满.,经气不
利,.干呕不能食.,里气不和,.往来寒热.,表里之邪互
相斗争于半表半里。这时候是.尚未吐下.,这个提法就可
见当时医生对于这样的病容易误用吐、下的治法,张仲景
说这时候还没误吐误下,.脉沉紧者.,脉沉弦而有力就是
沉紧,这个紧言其力者,.与小柴胡汤.,这是本脉、本证,
又没经过误治,所以可以给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
温针.,这个就是误治了,吐也违反少阳之禁,下也违反少
阳之禁,发汗温针更是违反少阳的禁忌。误治之后,谵语、
说胡话,这是津液伤而胃中燥。.柴胡证罢.,上述的胁下
满、往来寒热这些柴胡证已没有了。.此为坏病.,这就是

坏病了,医生治坏的病。坏病的情况就很复杂,涉及的问
题也比较多,所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给医生一个原
则,见其病而知其源,要观察脉证的反映,要了解误治的
具体情况,然后以法而治之,清、补、和、扶正、祛邪,
就是以法治之了。说明少阳很容易发生误治,在张仲景那
个时候,这是个教训。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
目合则汗。C281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
阳去入阴故也。C282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
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C283
这三条说明少阳主枢,一个是表里之枢,一个是阴阳
之枢,所以它的发病不论是表里之邪也好,阳去入阴也好,
往往和少阳的枢机不利、枢机为病有关系。因此我们作为
一个临床医生,就要注意这些问题,如何使少阳枢机利,
使邪气不能由阳入阴,如何在三阳合病治从少阳来解三阳
复杂之邪。
.三阳合病.是讲合病的。只有阳经能讲合病,阴经
就不讲合病了。太阳与阳明合病的.喘而胸满者.用麻黄
汤;三阳合病的.身重,短气,腹满,汗出.用白虎加人
参汤。一个治在大阳,一个治在阳明,治太阳者邪偏于表,
虽然是太阳阳明合病,但是偏于表,可以用麻黄汤。三阳

合病汗出、口渴,以阳明的热为重的,用治在阳明,得用
白虎加人参,所以合病有发汗之法,有清解、清热生津之
法。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这条没提证,就提脉了,以脉代证,浮是太阳之脉,大是
阳明之脉,.上关上.就是关脉。因为张仲景论脉与后世不
同,寸脉叫寸口,关脉叫关上,尺脉叫尺中。阳热之邪偏
盛,脉有浮大,见于关上,就是说寸关脉比较明显,尤其
是关上更明显。因为阳热之邪壅盛,寸关之脉偏于阳位,
尺脉偏于阴位。有的注家认为关脉属于少阳,关脉属于胆,
关脉就代表了少阳。
实际上,.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就是说阳热很
盛的意思,三阳的阳热之邪很盛,所以脉浮而又大,尤其
是在关上反映得更显著。热一盛,就要发生神昏,所以就
但欲睡眠。少阴病是.脉微细,但欲寐也.,脉是微细的,
那是阳虚而阴盛。这是脉浮大而又上见于关上,连关上更
显著,这是阳脉,属于热壅而神昏。这和阳虚截然不同。
.目合则汗.,眼睛闭上,因为他睡觉,乐意睡眠,但欲眠
睡,眼睛一合,浑身汗出,这种汗不叫自汗,叫盗汗,睡
中出汗叫盗汗,为什么?.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一盛,
尤其是少阳相火之气郁迫,就更能伤阴,阴不能入,逼汗
外出,就出现了盗汗。这个病是有的。我在和平里医院看
病,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就是盗汗,怎么治也治不好,

有口苦,大便干燥,心下逆满,难受,心里发烦,月经有
点儿后期,所以我开了付大柴胡汤加牡丹皮,吃了就好了。
少阳气郁化火的出汗和阳明病的自汗不一样。前面讲
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与麻黄汤.是没有汗的,
三阳合病.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属于阳明,不是盗
汗,是自汗出。到了少阳,三阳合病,热气壅盛,要显示
少阳的特点,.合目则汗.,是盗汗。既然是这样,用白虎
汤行不行?不行,尤在泾说,恐怕这个不是白虎汤所能治
疗的。因为是盗汗,意思就是告诉你三阳合病,治在少阳,
得要清解少阳之热。
因此,三阳合病有发汗之法、清热之法,还有清透少
阳之热,火郁则达之这样的方法。内科里有痨瘵病,就是
虚劳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很多病人有骨蒸劳热,
晚上盗汗,药里都要加点儿柴胡,比如柴胡清骨散,.柴骨
蒸久不痊,热盛清之炒胡连,鳖甲青蒿柴地骨.,都要加点
儿青蒿、柴胡,因为都是火郁伤阴,少阳的相火郁了,所
以加一点儿清透的药,疏通少阳木气的郁迫,再加上滋阴
的药才有效。柴胡清骨散、柴胡鳖甲汤,用柴胡、青蒿这
一类的药透点儿少阳,使气不郁了,相火达了,就不往一
块聚了,从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C282条是伤寒外感病,如果邪气在表,还得发热,
这个人无大热,但不是一点儿热都没有。.伤寒六七天.
如果邪在太阳还得发烧,现在发烧不是太厉害,是无大热,

.其人躁烦者.,出现躁烦不安、坐立不稳,心烦体躁,既
然是六七天没有大热而出现躁烦,这是什么缘故啊?.
为阳去入阴也.,张仲景告诉我们,这是阳去,就是阳邪,
就是太阳之表邪,..就是往,从这一经往另一经去了,
.去入阴.,阴是里,就是由表入里,可能就到阳明了。这
..可不是阴经,这里的阴阳是指表里,.阳去入阴.
是表邪入里,由太阳之表到阳明之里。这是一个过渡的时
候,太阳的表热轻微了,入了阳明但还没有到痞、满、燥、
坚、实那个份上。
C282条和少阳有什么关系?《伤寒论》有一些意
在言外之处。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为表里之枢机。
如果少阳之气不利,就有这样的可能,就是说少阳就像搭
个桥,是一个通路,阳气、表邪就是通过少阳这个桥梁、
通路到了阳明、到了里。换而言之,如果少阳枢机很利,
邪气往里来的时候,它有个枢机的作用,能够使邪不往里
.,这样不就好吗,邪气不就不往里了吗?所以上边这一
条是讲三阳合病,合病者,共同的发病,这里有少阳有热
的问题。下面这条是太阳病往阳明病传,有太阳的来路,
有少阳的去路,中间有没有少阳的关系?也有少阳的关系。
这里包括少阳的枢机不利,少阳的枢机不能够抗邪外出,
所以邪气就通过少阳而传到阳明,出现烦躁之证,这里有
这么一个含义,表、里、中,有表、有里、有中间,中间
是少阳的问题。

C283条作比方,比喻说是伤寒病三天了,三阳病
也算是传尽了,三阴当受邪,头一个是太阴,太阴应当受
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如果这个
人反倒能食,同时,吃了以后也不恶心、不呕,也就是脾
胃气还很好,里气还和。这时候邪气还只是在阳,就不能
入于阴。三阴不受邪就不受邪了,放在少阳篇有什么意义?
太阳、阳明、少阳,少阳完了之后就是太阴,所以少阳又
是阴阳之枢,邪气到了少阳,少阳要是抵抗不了,那就往
太阴过渡。如果少阳气机利,不往阴经中发展,过去讲了,
少阳病有阴证机转,讲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肚子胀满,
有下利,就已经出现了太阴病的苗头。假如少阳有力量,
阳气能够抗邪,能够把邪气遮挡住,不使它入到太阴。这
两条告诉临床医生,由表到里也好,由阳入阴也好,往往
是治疗少阳病不得力的时候,少阳抗邪的功能不好而出现
的。在治疗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为什么?上面就这
么说,太阳病,发汗以后,这个人就谵语,说胡话了,.
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为什么就烦躁了?
治少阳没治对,邪气就由表入里,到胃了。在少阳病,
治不好,就影响少阳的抗邪的功能,邪就由阳入阴了,所
以少阳是表里之枢、阴阳之枢。这两条就是说是三阳经病
的问题也好,阴阳的、阳经之邪往阴经的过渡也好,都和
少阳是有关系的。所以在治疗少阳病时,不要犯少阳之忌,
使少阳不受到什么损失,这样保证邪气不往里来,不往阴

里传变。另外,对于治疗少阳病,既有和解表里的问题,
也有和解阴阳的问题,因为少阳本身它就具备了这样的特
点。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C284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C285
这两条讲少阳病的预后。
.伤寒三日.是假借说。伤寒到三天了,如果是邪气
传于少阳,给他一切脉,.少阳脉小者.,小当..字讲,
少阳病脉细而不弦,少阳病是.脉弦细.,少阳脉小说明什
么?就是胆热已衰,少阳之邪已衰,脉就不是弦紧、弦急
啊、弦数了,是脉小了,这反映邪气衰而正气恢复。少阳,
是个小阳之气,所以脉是弦细的,如果脉小了,不是那么
很弦了,不是弦急了,脉很细小的了,这样邪气就衰了。
邪气衰了,正气就要复了,这个病就要好了。.欲已也.
就是要好了,已就是止住了,病就不发展了。这是一个好
的现象。《脉诀》也这么讲.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凡是
病见大脉,这是病进,脉小了病就退了,这也是适应于各
个病的。
如果构成条件了,病要好了,.从寅至辰上.,从寅时
到辰时,寅、卯、辰,日出是卯时,卯时前面那两个小时
是寅时,这时候正是一阳之气,阳气、木气、少阳之气刚
升,这时候对于人身上的胆是有利的,它能帮助正气。所
以这时候气旺,正气一旺,邪气就退,这构成了一个好的

条件。少阳病要好的时候,即欲解时,少阳正气旺是时间
条件。有人就抬杠了,说《伤寒论》那个.欲解时.能讲
吗?来个少阳病,不吃小柴胡汤就等着,到寅时到卯时能
好了?人家张仲景也没这么说。欲解时,欲就是斟酌,不
是说必解时。具备这个条件了,这个病要向于痊愈了,人
和自然界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有一个互相影响,少阳的功
能好、正气足,古人观察是从寅到卯,是黎明时,正是阳
气要上来的时候。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
脏方面发展了。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
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太阴主要表现在
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衰了,阳气不足了,就是脾阳虚衰,
升降功能不好了,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这是它的病理
部分。证候表现主要是有肚子胀满,呕吐,不能吃东西,
腹泄,肚子有时候还要疼痛,所以它的证候表现和病理变
化是一致的,反映了脾阳虚衰、寒湿伤脾的特点。
太阴病的病因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有时就是直
接出现太阴病,不经过其他经传变的过程,我们叫原发的
太阴病。另一个方面,有的是由少阳传于太阴,.阳去入阴
故也.,有的是在太阳病误治,误用发汗,泻下,伤了太阴
脾阳,出现了太阴病。传经的也好,误治的也好,这个都
叫继发的太阴病。太阴病也是这么两类,一个叫经证,一
个叫脏证。经证有脉浮、四肢烦痛,治疗用桂枝汤。脏证
主要反映中寒脾阳虚衰,肚子疼,肚子胀,自利而不口渴,
要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理中汤这样的温法来治疗。另外也
有一种脾病,既不是寒证,也不是热证,而是脾脏本身的
阴阳、气血不和出现的腹满时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和阳明为表里,脾与胃是相联系的。.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所以太阴病里也有外迫阳明的证候出现。为什
么叫外迫阳明?因为太阴是属里的,阳明是属外的,阳在
外,阴在内,所以注家就称其为外迫阳明。外迫阳明就出
现肚子胀满,疼痛比较重,原文叫大实、大满、大痛,和
脾的虚寒的疼痛相比要重一些,同时还有不大便,要用桂
枝加芍药或加大黄汤来治疗。太阴病出现了肚子实满大痛,
也可以用大黄泻下。这是说太阴和阳明的关系问题,在发
病当中有一个表里影响的问题。
太阴病还有一种湿热病。太阴主湿,湿寒者用四逆辈。
湿热到七八天,如果出现了暴烦下利,反映脾阳比较健旺,
它和湿热之邪互相斗争,所以就发烦,不用治疗,湿热之
邪就被脾的正气抵抗,不能够羁留,随下利排出体外,这
也是一个作解的机转。三阳病的作解有战汗,到了阴经作
解有下利,以下利而作解,把肠中一些黏腻、腐秽的脏东
西排泄出去,这个病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C286
这一条是太阴病的提纲证。
太阴病是里虚证,具体说是脾虚而有寒,可以说是脏
寒证。脾虚还有寒,虚就是正气虚,寒就是有邪,所以肚
子就胀满。为什么会胀满?因为它有寒,寒是阴邪,伤脾
阳之气,脾阳虚了,中焦再一有寒邪,脾气就不利,脾的
运输就失职,所以肚子就会胀满。脾是中焦的升降之机,

现在脾虚而有寒,脾气不能够运输,寒气又凝结,所以肚
子胀满,脾不能以灌四旁了,脾的运输功能就受到了障碍。
《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
有个斡旋的作用,现在运动的功能受到障碍,又有寒邪,
肚子就胀满,必然要导致气机升降不利。
脾气虚寒,清阳不升,就会出现.自利.。什么叫自利?
就是自发的下利,不是医生用药的下利。清阳不升则浊阴
不降,胃气的不降就会.而吐.。中焦虚寒,胃气不能腐熟,
脾已不能健运,就会.食不下.。为什么.自利益甚.?这
里有以下几点意义。其一,这个病是上吐下泻。相比而言,
太阴病自利益甚,如四逆汤和理中汤证;阳明病以吐为主,
如阳明病篇吴茱萸汤证的.饮食则吐.。其二,腹胀满有虚
满和实满两种情况,阳明病胃家实的腹胀满多伴大便燥结,
属实满;太阴病脾家虚的腹胀满多伴有自利益甚,属虚满。
其三,腹胀满在矢气或大便后大多会减轻,但太阴病腹胀
满不是这样,是自利而益甚。因此,这个.益甚.既包括
自利与吐的对比,也往上包括腹满,而且越腹泻越厉害,
这就把一个虚寒的、脾气不能升清的证候刻画无疑了。
.时腹自痛.是虚寒性疼痛的特点。不但有腹胀满,
还有疼痛,一般都是得温则减,得寒则甚。由此看来,中
焦阳虚,脾气不运包括左右、四旁不运,上下的升降也不
能斡旋了,所以又吐又泻,肚子又胀,有时肚子还疼。.
下之,必胸下结硬.,这个病有腹胀满和疼痛,如果误以为

是实证,用一些泻下之药,那就更虚了。.病发于阴,而反
下之,因作痞也.,是个阴证、寒证、虚证,还用泻下药,
不是更虚其脾气吗?不更增加寒邪的凝结吗?所以就会构
成胸下结硬,气更逆了,寒更甚了。胸下比心下位臵还要
高一点儿,气痞塞了,阳气也就不能温通了,这是一个后
果。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
为欲愈。C287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C289
C287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应后接第C289
条的.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第C289条的.太阴
.应后接.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么连接是为了
结合临床和更好地理解原文,《医宗金鉴》和柯韵伯都大胆
更改过原文。这两条也应该更改。
.太阴中风.,中风就不是中寒,中风是太阴的中风,
有个范围,属于太阴经,也不是太阳,也不是阳明,也不
是少阳。太阴中风的特点是四肢烦疼,烦疼就是疼得厉害。
因为脾主四肢,风引末急,四肢是末梢,所以风邪中了太
阴,反映到四肢部位,四肢疼得厉害,古人把这个叫做太
阴的经表之证。.脉浮者.,浮就是邪没入里,譬如头一条
的纲领证,脉都见沉迟、沉涩,不见浮。这回脉见浮了,
才是太阴中风。太阳病受寒可以见浮,太阴病受寒不能见
浮。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这个风邪的特点在四肢,脾主

四肢,叫太阴脾的中风,风邪又使四肢疼痛,这是它的规
律。在古代的时候就说.风引末急.,就有这样的文献记载。
脉又浮,怎么办?.可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不用
麻黄汤?麻黄汤发汗太厉害,容易损伤人体正气。另外,
桂枝汤有小建中汤的意思,它既能解肌,治四肢的烦疼,
又能调和太阴的脾气,所以对太阴是有好处的,不论是表
邪也好,里气也好,用桂枝汤都是适合的。桂枝汤调和营
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所以太阴中风用桂枝汤是适合
的。结合临床,出现四肢疼痛,脉浮病在临床上是很常见
的。受了风邪,四肢疼痛,脉浮,桂枝利关节,擅治四肢
的疼痛,通阳而调和营卫。我们把这条作为太阴的经表之
证。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如果见到.
微阴涩.,脉阳微,脉轻取微而无力,沉取又涩,涩者迟也,
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这是一个脾气、中阳虚衰,
又有寒湿之邪的脉象。如果这样的脉要变了,变为.而长.
我体会并不见得是长脉。一下子就变为长脉了,这也太快
了。应该是阳微阴涩的脉逐渐的改变了,阳微不是那么微
了,涩脉也不是那么涩了,脉逐渐地伸展开了,涩脉由阴
转阳,由无力向有力的方面转变。.欲愈也.,这个病就要
好了。好在什么地方?邪气退而正气复,阴证就出现了阳
脉。我就是这么来体会,稍微把条文动一动,作为大家学
习的参考。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C288
这一条讲是太阴病欲解的时间。从亥至丑,夜半了,
按理说是个阴盛的时候。但是到了子时,子时为一阳时,
阴极升阳;丑属土,脾为土脏,旺于四季之末,这一年也
好,时辰也好,辰戌丑未,夹杂于各时间之内。注家意见
不一致,有的说是太阴病,至阴也,阴很盛,夜半阴气也
盛,以阴气盛得阴气而病愈。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因
为得阴而愈不好理解。我个人意见是亥之时,阴气虽然盛
了,但升了阳,阴极阳升,阳气升,阴气就要退了。因为
太阴病是个中寒之证,得阳则喜,得阴则恶。是不是这样
来理解?供大家参考。这是太阴病的欲解时,有个时间条
件,是对太阴病的脏气是有利的,有作解之机。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C290
这一条是讲太阴病虚寒下利的证治,及其和少阴下利
的鉴别。
自利就是自发的下利,而且下利得很厉害,是自利益
甚,如果.不渴.,则.属太阴.,病属中焦下利,属于太
阴,而不属于少阴。三阴病里都有下利,太阴下利、少阴
下利和厥阴下利应该有个鉴别。张仲景说要是腹泻下利不
渴的,就属于太阴,是中焦虚寒的下利。意在言外,要是
自利而渴者,就属于少阴,是下焦虚寒的下利。
为什么中焦虚寒下利就不渴,下焦虚寒下利就口渴呢?

因为下焦下利是少阴肾阳虚而有寒的下利,肾阳已虚衰,
肾阳是有气化津液的作用,阳气一虚就不能够蒸化津液,
一方面下利,一有面还口渴,已经影响了气化的功能了。
太阴下利只是越下利肚子越胀,是脾气越下越虚,所以不
像少阴,表现为自利而不渴。寒湿下利,越下利肚子越胀,
但是不渴,这样就属中焦也,属太阴也。下利的原因是.
其脏有寒故也.,脾脏有寒,再加上脾阳又虚,升降失调,
脾气不运,所以就肚子胀,腹痛,下利。
这样就.当温之.,治法要用温药来温太阴脾,宜服四
逆辈。应该吃四逆汤这一类的药,包括理中汤、四逆汤。
为什么张仲景不说具体一点儿?说个理中汤也好,说个四
逆汤也好,为什么这一条这么特殊,说一个概括之词?因
为中焦的太阴下利和下焦的少阴下利,不是不可逾越的。
中焦下利重了,就要形成下焦的下利,太阴的寒泻重了,
就要导致少阴肾阳的虚衰。同时,医生很难掌握时间,恰
好他在中焦下利的时候来看病来了?也可能时间上有些耽
搁。张仲景就说是要根据情况,如果太阴病的下利,中焦
下利的自利不渴,还没影响到下焦肾而导致肾阳虚衰的时
候,这时候可以吃理中汤。
如果下利时间长了,不但是脾阳虚,甚至脾肾阳虚,
有下利清谷,火不能生土,肾阳不能生脾土了,这时候就
得用附子剂,用四逆汤,就不得用理中汤了。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那得加附子。所以

张仲景就告诉了,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情况,在中焦
的用理中汤,在下焦属于肾阳虚寒的就用四逆汤。现在为
什么有一个附子理中丸?就是说,理中汤根本是治中焦下
利,现在方中加个附子,就是中焦下利也治,下焦下利也
治,这样治疗的面要宽阔一些,这都是后世的发展。
以上是关于太阴脾脏虚寒的呕吐、下利,指出了一个
治疗方法,要吃温药,要吃四逆辈。根据临床补充一点儿
材料。其一,如果吐得厉害,中焦有寒,有吐有下,理中
汤里要加丁香和吴茱萸,叫丁萸理中汤,增强降逆止吐作
用。其二,中焦的下利,太阴之气为湿,寒湿下利,如果
下利对两个腰眼觉得冷痛,屁股蛋子发沉,尾巴骨发酸,
理中汤里要加苍术和附子,叫苍附理中汤,增强祛寒除湿
作用。其三,寒湿下利有时伴小便少,湿是黏腻之邪,湿
是阴邪,所以小便就少,有湿了三焦就不利,理中汤里要
加茯苓和泽泻,叫苓泻理中汤,增强温脾利湿作用。理中
汤还有一个名字叫人参汤。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
腐秽去故也。C291

这一条论述太阴病的两种转归,一为湿郁发黄,一为
脾阳来复,正胜邪却。第C291条得和太阳篇的第C199
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



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大便硬
者,为阳明病也.要结合起来看。前后的条文要互相对照
一下,才能看出来龙去脉,才能看出前后的布局、前后的
呼应。

第C199条和这一条不同的是,大便硬是湿去而热没
去,从燥化就变成阳明病了,因为太阴和阳明为表里,太
阴之热迫于阳明而从燥化,大便就硬了。这一条不同,出
现是腹泻,.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脾家实,腐秽当去.。
伤寒脉不紧了,变成缓了,那么寒邪去了,就意味有热了,
脉就缓。.手足自温.,温就是发热,因为脾主四肢,手脚
发热,就是太阳之邪系于太阴了。阳明病的发热不是手足
自温的问题,而是通身皆热,不分手足,周身四肢百骸都
要热,阳明的热是蒸蒸之热。太阴有热邪,只是手足温而
周身不热,这是一个鉴别。

.系在太阴.是什么?太阴有热,太阴又主湿,湿热
相凝结,所以.当发身黄.,应当出现黄疸。如果小便自利
者,湿就有出路,所以就不能发黄。如果湿去了而留下热,
大便硬了,就变成阳明病。现在这一条是到了七八天,.至
七八日大便硬.,就是湿热还有,湿热不是完全去掉了,到
了七八天,出现了暴然发烦,先有烦,这个烦来得很突然、
很暴烈,然后大便就腹泻,就下利。下利是几次?利三次、
利五次?下利得严重,.日十余行.,泻了十来多次。这是
什么道理?张仲景就用括号句子说,.以脾家实,腐秽当去



故也.,就是因为脾气恢复,脾的阳气充实,肠中的腐秽之
物受到脾气充实的影响,以下利的形式,得以排泄而出。
这是个好现象,等于足太阳病的战汗。病在阳经就发生战
汗,邪正相争发生战汗,这个病在阴分,也是正邪相争,
就发烦,暴然发烦就是正气推动邪气以外出、正邪相争的
一个反映。等到下利日十余行,就是邪气崩溃了,在体内
留不住了,被脾气驱逐,从大便的排泄而外出,所以出现
这样的下利作解的一个情况。

太阴病本身有下利,伴有腹满而痛。这种下利为病态
下利,生了病,有寒邪,所以越下利腹胀满越厉害,此病
不会好。这一条所说的下利,为驱邪外出的反映,是好现
象,是脾气实,腹会胀去①,是一个作解胀气,这不是有
寒,而是脾家实。其人体内素有湿热,或肠中有秽浊之物
不可排出,借着脾家实的排便,一次排不出去,排泄十多
次将肠中秽浊之物排泄出去了,不用吃药,腹泻可自止。
这种情况经常会见到,我就有这种经验,比如吃了脏东西
后,腹痛阵阵,急上厕所五六次后,不用服药腹痛就好了。
这种情况说明脾胃之气充足,脾气实则肠中腐秽之物不可
存留,正气驱邪外出。不像阳经之病可靠发汗之法,这是
脾肠胃之病,从大便排泄而出。


“腹会胀去”,疑为“腐秽当去”。刈夫注。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也有湿热凝结于肠胃,



七八日后出现暴烦下利,脾气实,腐秽当去,这是好现象。
因为手足温是热象而不是寒象,反映了太阴之气尚足,不
虚衰。从此条得出一个启示,太阴病喜有阳气,脾气足则
有驱邪外出之能。若虚寒则下利,因为寒湿与湿热虽都是
病邪,若属于热性,脾气实,就会有驱邪外出的作用,这
说明《伤寒论》太阴病喜阳气充实。另外,这两种下利情
况是不同的,一种是正气恢复,邪气退却的下利;另一种
是正气虚寒,邪气不解的下利。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C292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倍芍转输脾 泄满升邪止痛宜
大实痛因反下误 加大一两下无疑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
余依桂枝汤法。

279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C293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这两条介绍太阴脾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的证治。

此病的来路是太阳病表邪不解,医生误治了,用下法



治疗。误下后出现腹胀,有时疼痛,这属于太阴病,治疗
用桂枝加芍药汤。此病是由于太阳病误下之后,邪气内陷
于太阴,则太阴本身之气血为此不和,气不和则腹胀,血
不和则时有疼痛。因此,此腹满时痛属于脾本身气血不和
所造成的。病来路是由于误下之后所造成的,但在临床上
见到这种情况时,不要只局限于.本太阳病,医反下之.
这种情况,只要出现这个病,就可用桂枝加芍药汤。不一
定要误下后,不误下也可出现腹满时痛的证候。

为什么说这是脾家气血的不利?因为这个病排除了两
个问题:一个是它和太阴病的总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
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的腹满疼痛不同,那个用四逆类
温中的方子,而这个用桂枝加芍药的方子。从症状上来看
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此条无吐,无自利益甚,
无下利,既不吐又不下利。显而易见,此腹满时痛不属于
脾虚而有寒湿。另外,它不属于太阴病有湿热。因为它未
涉及小便不利、手足自温,所以它不是湿热。既不是寒湿,
也不是湿热,究竟其腹满时痛是怎样造成的?注家众说纷
纭。对于桂枝加芍药汤的治疗,注家也各执一词。有的注
家说这是太阳病陷下之邪,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
汤升腾太阳陷下之邪,有发散之意;加芍药以和脾治腹痛。
这样注解是因为这一条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

我不同意这种解释。因为这里无表证,在临床上也不
全是因太阳病误下之后出现这个问题,这种说法结合临床



是不现实的。桂枝加芍药汤在临床上常用。桂枝汤中加上
芍药,桂枝汤中本有芍药,现在芍药由3两加成6两。芍
药是血分药,和桂枝的用量比是6:3,因芍药有酸敛之效,
芍药用到6两,此方就无发散之效了。因此,此证还有表
邪之说是不成立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很多,我个人不同意
此种观点。这种病的关键在有腹满时痛,腹胀满则属于太
阴病。太阴病有腹满时痛,说明它不是实证,不是阳明病
的胀满疼痛、腹满不减、腹痛不减。这和阳明病是有所区
别的。因此,此病既不是虚寒证也不是阳明实热证,虚寒
证与燥满实热证都可排除在外。此腹满时痛属脾胃受到一
定影响之后,脾胃本身气血阴阳不和。脾为阴脏,以血为
主。脾本身气血不和之时,会出现腹满腹痛。因不吐、不
下利,用理中汤、四逆类则无针对性。又因它无大便燥结,
也不可用泻下法解其腹满胀痛。这只是腹胀满,有时疼痛,
非寒非热,而是脾家本身气血不和之证。

这里是否有肝脾不和的问题?我认为是有的。.见肝之
病,知肝传脾.,肝病主要影响到脾。同时,脾若有病,也
会使肝为此不和。从肝治脾,还是从脾治肝,都是考虑肝
脾有内在联系。二者一有不和,就会出现互逆、互相不协
调。在临床治腹满时痛,怎样知道它属于气血不和?又为
什么不属于脾气虚的腹满?譬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证,它也是腹胀满,和此证有什么不同?怎样知道它还有
血的问题?从条文上看很难说清这些问题。临床上此证与



厚姜半甘参汤证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它有腹胀
腹痛,而厚姜半甘参汤证则以胀为主,通过排矢气,肠鸣
几下,此腹胀就可得到缓解。桂枝加芍药汤证之腹胀,还
时有疼痛,这不同于厚姜半甘参汤证,所以它不但有气分
不和,还有血脉不和。其二,弦脉是临床上用桂枝加芍药
汤的客观指标:一是腹胀满,有时痛;二是脉弦细。弦是
肝有问题,细是血有问题,所以摸此脉如摸刀刃,很窄很
细,但尚有力。从舌象上看,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腹胀满时痛,舌偏红,是脾血不和,肝脾之间血脉也不利,
此方加芍药,既和脾阴,又发肝木,为土中泻木之法。加
上桂枝、生姜、大枣,有一定通气理气作用,因桂枝、生
姜有温通之效。

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小建中汤去饴糖,小建中汤治虚劳
腹痛,也是治腹痛的方子。桂枝加芍药汤中无饴糖,说明
这不是像小建中汤那样的疼痛,它还是本身气血不和的阶
段。不过,这种说法是我个人的观点。脾本身气血不和与
肝是有关系的,所以此方重用6两芍药。芍药治疗腹满腹
痛,可平肝,可使血脉拘急得到缓解,这说明此病是血分
病。芍药可补血、和脉、平肝、止痛、和脾,小建中汤中
芍药可甘酸化阴。此方中用芍药就是调和肝脾血脉的,既
能治腹疼,也能治腹满。此方中还有桂枝、生姜、大枣、
甘草这些辛甘之药,是走气分的;生姜、桂枝健胃,调和
气分,对治腹满是有利的。此方组成的意义是调和脾胃气



血阴阳,它不像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肌表,因为它加重
了芍药,芍药即意味着属里、属太阴。临床上见到腹胀满,
有时腹疼,脉弦而细,舌质偏红,舌苔薄白的患者,脉弦
细是血脉不和的反映,不能用厚朴生姜等气分之药了,应
该选用仲景的桂枝加芍药汤。

小建中汤去饴糖的效果很好。这种病在临床上男女都
会有,既不是脾虚寒,也不是胃燥热,而是自身气血不和。
当然;也和脾气虚相关,因为桂枝加芍药汤也有建中之意。
因为此方可调和肝脾血脉,使血脉不拘急,所以可治腹痛。
方中桂枝、生姜、大枣可通阳理气,可治腹胀满。我不认
为桂枝加芍药汤还治太阳之表,外泄其表,内和太阳,只
是调和太阴,与太阳关系不大。腹满时痛有两种发展的情
况,条文上只说了一种,即.加大黄.,还有一种就是加饴
糖。如果气虚了,腹痛,心慌,心跳,脉无力,面色苍白,
腹痛时往里窜,治疗就应该加饴糖,为小建中汤。这在《金
匮要略》中论述得较为详细,《伤寒论》中也提及:.伤寒
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
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若脾气虚,桂枝加芍药汤就应加饴糖,就是小建
中汤,治疗虚劳腹痛。如果.大实痛者.,此人有大便秘结,
腹痛且痛得厉害,脾胃气血、阴阳不和,又有阳明腑气不
利。大满、大痛,又腑气不利,此方应加大黄。因为这是
太阴之病外搏于阳明,阳明为太阴之表,脾脏受邪,使阳



明腑气不利,所以此病不为脾实,是阳明气不利,故.大
实痛.。这就应加上大黄利大便,利大便后问题就可解决。
一般而言,脾胃本身不和,不虚也不实,用桂枝加芍药汤;
若脾气虚,腹痛、心慌、心跳、心烦,无力,面色苍白,
用小建中汤;若大实痛,几天大便不利、加大黄泻一泻。

我曾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一个西医诊为肠结核的患者,
腹胀满疼痛,排便如痢疾,排而不畅,大便中有脓血但量
不多,脉弦。根据脉弦,腹胀满疼痛,说明是肝脾不和,
就用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可止痛、消满,又可调和肝脾。
大便后重,加上大黄,方用桂枝加大黄汤,服了几剂后,
大便排得畅快,无下坠感,腹胀满减轻,里急后重缓解,
这比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泻法稳妥,稳妥在于它有大
枣、甘草、桂枝,虽加上大黄,其泻下之力不是很重,适
合病人肠中既有脓血凝滞,又正气不太足,就比用小承气
汤效好,因为有调和脾胃、养正的作用。桂枝加大黄汤是
既和太阴又泄阳明的治疗法,它与大小承气汤专泄阳明之
法不同。其腹满时痛不是阳明病之燥实证,既无潮热也无
谵语,无蒸蒸发热,这属于太阴之气血不和,阳明也有一
定实邪,所以方中加上大黄。根据这种观点,临床治疗痢
疾,里急后重,同时脾也不调和的可用此方。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
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C294

这一条应结合上文,论述脾胃气弱当慎用寒凉药物。



一是桂枝加大黄汤,此方治疗太阴病应注意,太阴病与阳
明病脉沉实不同。.其人续自便利.是大便不秘结,比较畅
利。假设因其腹满、腹疼、脉弱,用大黄、芍药,宜减之。
后世注家对减什么药众说纷纭:成无己认为大黄、芍药的
分量应减少;有很多观点认为还是应该有大黄,只是大黄
量宜减轻。我个人认为.宜减之.是针对加大黄而言。因
为上一条文说:.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于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第一个方子加芍药,第二
个方子加大黄,第三个说.宜减之.,我认为是减大黄。若
这人有.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和前面说桂枝加大黄汤的
大便不利不同。已经大便利了,虽然腹满疼痛,但.宜减
之.,减大黄,用桂枝加芍药汤就行了。因此,我个人认为
是减大黄,而不是减量以服之。因为桂枝、芍药、生姜、
大枣、炙甘草对胃气无大碍,大黄是可荡涤脏腑,推陈出
新之药,若加入大黄,胃气.易动故也.,所以宜减大黄,
用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疼痛。仲景告诉我们,大黄是在大
实、大满、大便不利的情况下用,若无这些情况,就应用
桂枝加芍药汤,而不要用大黄了。

太阴病篇九条,主要讲寒湿。经证.太阴中风,四肢
烦疼,脉浮者,宜桂枝汤.,而且多为好理解;湿热为病.暴
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也好理解;难在非寒非热,而
属于脾本身气血不和所致的腹满时痛,很多注家对此都没
搞清楚。这是太阴脾本身气血不和的问题,它的发展有两



方面,虚的用小建中汤,实的加大黄汤,不虚不实的才用
桂枝加芍药汤。腹胀满,有时疼痛,病理是太阴气血不和,
且与肝有关。脾病可影响肝,肝病也可影响脾。据我在临
床观察,这脉应为弦脉,而且多为弦细之脉。

对于桂枝加芍药汤,各注家意见不一致,对病理、疗
法认识不足。在太阳病时说到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调和气
血、调和阴阳、调和脾胃。桂枝汤优于麻黄汤,就在于它
既治外感又治杂病,是群方之冠,可调和阴阳,调和脾胃,
对太阴病腹满时痛的证候用桂枝加芍药汤就好理解了。太
阴病就是脾病,实际上是虚性脾胃之病。实性的燥热成实
的脾胃病,实在阳明;虚寒性的为太阴病,虚在太阴。脾
胃相表里,其发病互相影响。因此,仲景在太阴病篇里以
虚寒下利为主,腹满时痛,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是太
阴病的提纲证。如果属于太阴本身阴阳气血不和的腹满时
痛,它既不是虚寒,也不是燥实,四逆辈、承气辈均不可
用,因而立有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加味方有桂枝加桂汤治奔豚气,桂枝加成五两
为治气上冲之奔豚气;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新加汤,桂枝加生姜是增强外散之力,《金匮要略》中有黄
芪五物汤,为桂枝汤减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什么生姜量
要加大?因为生姜可助桂枝行走于体表,桂枝加上生姜,
其功往外走;若桂枝汤加桂枝,气可往下走。桂枝汤中芍
药量加大,起往里走的作用,主要是调和脾胃、调和肝脾。



太阴病气血不调的腹满时痛,既没有明显寒象,也没有明
显热象,用凉药或热药均不好,应该用桂枝加芍药汤。如
果中气虚,加饴糖为小建中汤;对如果外搏阳明,大实痛,
加大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桂枝加芍药汤本身是一
个调和脾胃阴阳气血的方子。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
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
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
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太阳和少阴,一个
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
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中医讲先天与后天,
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
水谷。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
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一旦发展下去,可
能会出现阴阳离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
危险了。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
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
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
阴。这是原发的少阴病。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
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中焦
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太阴为三阴的屏障。脾胃之气
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



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一个是由于
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
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
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
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当然,这第三
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由于太阳与少阴为
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
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
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
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
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从六经辨证看少阴
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因此,
少阴病的提纲是以.脉微细,但欲寐.作为前提的。

关于少阴病的预后问题。如果少阴病出现了恶寒、身
倦或下利而有手足温,或者发热欲去衣被等阳气恢复的现
象,这就反映少阴的阳气恢复,可救治。手足温、发热、
欲去衣被为阴气退、阳气复的好现象,是少阴病退,而不
是病进。如果少阴病,身倦、手足厥冷、下利、脉不至,
这将预后不良,是阳气亡的迹象。

少阴病治疗法则:阴寒证以扶阳消阴为主,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代表方为四逆汤;阳热证以滋阴泄火为主,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C295

这一条是少阴病的提纲证。此提纲与其他经的提纲有
所不同,不但提出了少阴病的脉象,而且还提出人的精神
.但欲寐.这样一个特点。

足少阴为肾,手少阴为心,少阴为病属于正虚。三阴
病以正虚为主,三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正气虚,涉及少阴
时则为其阴阳水火不足,阴阳皆虚,所以脉微细。微为阳
虚,细为阴虚,由脉微细就可反映少阴的阴阳皆虚,且以
阳虚为主。所谓.但欲寐.,指人想睡觉,但不能睡得很香、
很沉。为什么会.但欲寐.?成无己注:.卫气行于阳而寤,
行于阴而寐.。正常人白天工作、学习则寤,夜晚而睡则寐。
邪气传于少阴,少阴阳气一虚,阴气就盛。阳虚阴盛,卫
气行于阳道的时间就长了。阳主亢盛,主人的生机;阴主
消极,主睡眠。所以这人就打不起精神,而.但欲寐也.。

.但欲寐.,形容出少阴病阳虚阴盛的特点。人讲精神,
中医讲精气神。肾主藏精,心主藏神。心肾好,人才会有
精神,才会健康。而少阴为病,脉微细,水火之精华没有
了,人也就没有精神了。大家都有体会,在工作、学习很
疲乏时,就会打哈欠,感觉疲乏,想睡觉,即.但欲寐.,
这就是太疲乏,用脑过度,精神有所节制的体现。

.但欲寐.,还反映了少阴的阴阳不足。老年人往往喜
欢似睡非睡,打瞌睡。这是因为人老了,肾气虚了,阴阳
皆虚了。.但欲寐.’就是反映精力减退不足,既嗜睡,又



区别于正常人的睡眠。正常人睡觉后,精神得到恢复,而
.但欲寐.不能解乏。.但欲寐.为阳虚阴盛,水火精气不
足,是病理情况。为什么仲景要将.但欲寐.作为少阴病
的提纲证?在临床上见到.但欲寐.的患者,就要知道这
是少阴病阳虚阴盛的症状,以老年人多见。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
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
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
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C296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阳虚水火不济的证候,从中可以看
出张仲景的辨证思想。

此病既像热证又像塞证,.欲吐不吐,心烦,自利而渴.
很像热证,但它并不是热证,是一个少阴病虚寒证。条文
最后以小便的颜色来确定寒热,在辨证上起到一锤定音的
关键作用,.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才知道它是少
阴病的寒证。少阴抗邪无力,出现欲受不甘,欲拒不能的
情形,就会.欲吐不吐,且心烦.。.但欲寐.,反映了少阴
病的本质,阳气一虚,阴气用事,阴多阳少。此时,可见
少阴病的主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主证
见之,应用四逆汤以温之,扶阳以消阴。

在临床上见到.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搞不清是
阴是阳,是寒是热,因而治疗不及时,就会使病拖延了。
初得病时,.欲吐不吐,心烦.,正气还有抗邪之意,到了



五六日时,阳气更虚,寒邪更盛,就.自利而渴.。.自利.
为自发下利,少阴有寒,就有了里寒少阴火衰,寒盛于里,
出现下利。为什么会渴?自利不渴属太阴也,自利而渴属
少阴也。少阴主下焦,肾阳存于下焦,肾阳有气化津液的
作用,肾阳一虚衰,不能气化津液,致津液缺乏,就会口
渴。少阴病拖延到五六日,邪更盛,少阴正气更衰。肾主
水,心主火。少阴阳虚在下,火无阳以温,就出现下利。
肾水无阳气以蒸化津液,不能上升,就出现口渴,需引水
自救,而饮下的水因少阴阳虚不化而不能变成正常的津液。

从心烦、口渴这些症状看,像是有阳热,但从腹泻下
利、但欲寐来看,这人又是虚寒证。仲景举出关键症状:
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凡小便不黄不赤,而是小便
清白的,为少阴虚有寒,不能制水。此病下利,但欲寐,
且小便色白,这是少阴寒证。心烦,欲吐不吐,口渴,皆
为少阴阳虚气化不利,少阴想要抗邪而又无力,此实际为
少阴阳虚的反映。以前曾学过第C57条:.伤寒,不大便
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就是
以小便清分表里证的。此条小便清,色白,属少阴病。我
们从小便就可辨证,分清表、里、寒、热。张景岳的.十
问歌.就要问大小便的情况。第C296条就说明少阴病在
阳虚的情况下出现一些假热,实际不是热。第C295条从
脉从证说明少阴病,第C296条从寒热分析少阴病。这些



都反映少阴脏寒的本质。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
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C297

这一条论述寒盛亡阳的脉证,应与太阳病篇合起来看。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唇亡则齿寒。太阳受邪,病人脉
阴阳俱紧,紧主寒主实。脉阴阳俱紧,应该是无汗。太阳
病中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如果.反汗出者,亡阳也.,
有汗出的证候,这是因为亡阳。亡阳属于少阴病。正气不
虚,邪气亦实,这属于太阳病。少阴病中有阳虚阴盛亡阳,
脉沉微;有寒盛亡阳,脉紧。太阳受邪,少阴无力而汗出,
此为太阳之邪飞渡少阴也。实在太阳,虚在少阴。由此可
见,《伤寒论》的麻黄汤证,不但邪气实,少阴也是不虚的,
所以.无汗而喘.。若少阴已虚,则会.反汗出,亡阳也.,
这是少阴病。少阴经受寒邪为咽痛,少阴脏受寒邪则复吐
利,此为寒胜阳虚亡阳,脉见紧。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
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C298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C299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
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C300

这三条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少阴病不可发汗。

少阴病中咳而下利属于少阴寒证,寒邪上逆则咳,寒



邪下注则下利。有的注家认为,咳而下利者为真武汤证。
出现谵语者,是由于医生用火气劫少阴之汗引起。劫,为
强迫发汗。火劫的发汗,则会伤少阴之阴,使小便难。火
邪内留,可以使胃燥津伤,出现火邪内攻的谵语。以上这
些坏证,为强求少阴之汗引起。少阴已经阴阳俱虚,还要
强迫发汗伤正气,就会引起这些坏证。少阴病为寒证,出
现咳而下利时,也不可用火疗。若用了火疗,伤了阴,伤
了正气津液,则小便必难,火气伤人则谵语,条文也指出
是.强责少阴汗也.。

第C299条与第C300条是对比的。脉细沉数为阴虚。
少阴阴虚与阳虚,皆不可发汗。那少阴病怎么去发汗?仲
景是意在言外,因为病在少阴而有外连太阳者,病在太阳
而有内连少阴者,若少阴病外连太阳就会有表证,麻黄附
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可发汗,若少阴病已经微了,
就不可用这些方子发汗了,若再发汗则亡阳了。细沉数,
少阴之阴气已虚,若发汗则更伤津液伤阴。因此,第C299
条、第C300条是从外表看有些可汗之证,但从正气、从
少阴来说,已经是少阴的阴阳虚,经不起发汗了。后世医
家在发汗法中有滋阴以解表、扶阳以解表,就是要兼顾里
面少阴之虚。因此,少阴病阴阳俱虚时切不可发汗,若发
汗则阳气灭亡可致死。

.脉细沉数.,我是按照阴虚讲的,这与有些注家不同。
有些注家认为这也是阳虚。《伤寒论》中正邪之间的关系,



作为医生能否做到祛邪以安正。若祛邪而伤正,则仲景之
不为也。祛邪而不伤正,是《伤寒论》通篇的精神。治病
的根本要保存正气,若不保存正气则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学《伤寒论》,就要学它的思想以提高我们的认识。以上三
条在临床很有意义,阴虚或阳虚均不可发汗,这是张仲景
给我们的警戒。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
自愈。C301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寒去阳回自愈的脉证。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恶寒、手足冷、脉紧,属
于少阴寒实证。如果在七八天里寒邪减弱了,正气有胜邪
的功能了,就会出现自发下利,脉由紧变微,意味着寒邪
不盛,手足由厥冷变成温的,此时的脉紧反去,是病要解
除了。因此,这时的下利虽然伴见心烦,却是阳气可以与
寒邪作争,寒邪顺着大便下利而去。这是一个少阴病自愈
的过程。若寒邪占上风时,恶寒、手足厥冷、脉紧,又出
现脉微,手足反温,下利,这是病要好了。由此可见,正
气与邪气消长的关系。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
手足温者,可治。C302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阳气来复手足变温的可治之证。

这是一个倒装句,应为.少阴病,下利,恶寒而蜷卧,



若利自止,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下利为阳虚下利,阳虚
阴盛则恶寒。蜷者,曲卷也。蜷卧,意味着周身阳气快没
了,一派阴寒,为死证。诺外有蜷卧,里有下利,这是少
阴阳气将亡,很危险。但手足若温者,则可治。四肢为诸
阳之本,手足若温,则阳气仍在,应用四逆汤、白通汤急
治,此病仍可洽。因此,这条说明少阴病怕亡阳。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
可治。C303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阳气来复,烦热欲去衣被的可治之
证。

少阴病恶寒而蜷,为严重的少阴阳虚病。若时时自烦,
且欲去衣被者,为阳气尚可复,是可治之证。若从辨证来
考虑,少阴病,恶寒而蜷,无时自烦,欲去衣被,且有下
利、手足厥冷,则病证严重。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C304

这一条是从脉上论述少阴病欲愈候。

少阴被风邪所中,.脉阳微.为寸脉微。风邪伤少阴之
经,寸脉不应该微,应浮。若寸脉微,说明少阴经中之邪
已衰。.阴浮.为尺部脉反见阳脉,为阳气来复,说明病将
好。此为.阴证而见阳脉者属于顺.。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C305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欲解的时机。

从子时至寅时阳气已升,而少阴病宜得阳气升长之势,



这对少阴寒证有帮助。因此,少阴病欲解以子时至寅时是
有利的。

以上介绍了少阴病的预后,可治、不可治的问题,关
键在阳气的盛衰。阳气恢复,邪气退,则病可治;若邪气
盛,阳气灭亡,则病危。可由辨证看出阳气与邪气的关系,
具体在症状上由手足温、利自止等判断。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
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C306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阳气来复之证及其预后。

少阴病是危重之病,其关键在阳气的存亡。阳气存,
病愈;阳气亡,病预后不好。判断阳气存亡,要根据客观
证候。少阴病吐利是少阴寒化证。五脏六腑阳气的根本皆
在肾,肾阳衰,脏腑皆寒。里寒之吐利,应该因阳虚而致
手足逆冷,但.若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手足为诸阳之本,
手足不逆冷为阳气存在,反发热反映身体有阳热积极的一
面,则少阴病不死。少阴病此时发热应该具体分析:有的
为阳气未亡,也有的为寒盛格阳。若为后者的发热则不是
好事情,这是阴盛亡阳。现在为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此
为有根之热,区别于阴盛格阳、阳气浮越的发热。

少阴寒盛吐利,则气血津液受到很大损失以致脉不至。
脉为生命动力的反映,现脉不至,为病情严重。但.脉不
至.应具体分析。第C312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
脉不至.,脉不至是危证,为真气不可接续,阳气要亡了,



是死证。如果病人在急骤的吐利后,脉道为一时的不续,
脉不至,这不是真气决绝了,还可救。此时,吃药来不及,
应灸少阴七壮。用艾火灸少阴穴道七壮来扶少阴阳气,通
少阴血脉,祛少阴邪气。若灸后脉象有了,就可与通脉四
逆汤等,病愈;若灸后经过一天一夜,脉仍不至,仲景也
无法了。灸少阴七壮应灸什么穴位?要按照少阴经穴灸,
且应灸七壮。有注家说要灸太溪穴。临床上,医生遇到这
种一时牲的脉不至,不应束手无策,要灸穴,再服通脉四
逆汤等。这是一个重要的阴阳离决病。.阴平阳秘,精神乃
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应该积极治疗,不可等闲视之。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
在膀胱,必便血也。C307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由阴转阳移热于膀胱的证候。

少阴病到八九天时,就可以看出少阴病的一个病理变
化,一些具体问题就可以暴露出来了。如果少阴病往阴寒
方面发展,就会出现亡阳之证:手足厥逆、吐利、蜷卧,
这是向病情险恶方面发展。也有少阴病到八九日,正气恢
复,往好的方向发展,其中一种是由脏出腑,由阴出阳化
热的转变。少阴寒证本格阳,一身热而手足冷,为假热。
但仲景恐人将此处误为少阴格阳,而写到.一身手足尽热.,
可除外阴盛格阳。.一身手足尽热,以热在膀胱.,仲景指
出此热已由少阴复归太阳了。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这时正气恢复,邪气退却,邪气



由里向外,由寒化热,热到了膀胱。邪在膀胱经,则一身
手足尽热,这是好现象。少阴转到膀胱之热邪,伤及阴络
致便血,小便由膀胱出,则此为小便便血。注家对此有所
争辩。方有执与喻嘉言认为是小便便血,但有的注家认为
热在膀胱,便血可从大便便血。丹波元简说:.恐未必从小
便出.。关于便血就有了两方面意见:小便便血或大便便血。
我们对此不可下定论,需根据临床确定。这些病如何治疗?
多数注家认为用猪苓汤治疗此热在膀胱便血病。猪苓汤可
清热滋阴止血。以上的两个发热,一个.少阴病,吐利,
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一个.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
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这两条互相对照,为少阴由寒转
热,是顺证,不是逆证。下面一条之出血,则为难治。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
竭,为难治。C308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下厥上竭的难治之证。

少阴病寒化证,手足厥冷而无汗。少阴阳虚蒸腾无力
则无汗,若此时医生强发汗,不仅伤阳还会动恤。阳不摄
阴,血液妄行.不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从
口鼻、从目出血,只有少阴会这样出血。少阴阴阳皆虚,
若再发汗,则会动血,血从上而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
治.。阳已绝于下,阴又竭于上,则下厥上竭,为难治之病。

1963年,我在太原带实习生时,有一次会诊一名慢性



肾小球肾炎的病人,蛋白尿,已无尿,鼻经常衄血,恶心
呕血,手、胳膊、腿、足胫皆发凉,周身浮肿,脉沉欲无,
舌胖大苔白。这就是《伤寒论》的下厥上竭。病人手足冷,
脉沉微为阳气虚,鼻子出血,为阳不摄血,为上竭。西医
称之为肾病到了尿毒症阶段。下厥上竭在临床可见于肾炎
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也可见于全身出血,最早可见于
舌上瘀斑。我们治疗少阴病时应抱着积极的态度,不要让
病情发展到这种阶段。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
治。C309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

本条应与第C302条:.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
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对比,少阴病阳虚寒证,恶寒
至身蜷,下利至手足逆冷,为一派阴寒之象,阴盛阳绝,
纯阴无阳,为不治之症。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C310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阴盛阳绝的死证。

少阴病阳虚证,里寒盛致上吐下利。烦为心里烦,为
精神烦,躁为肢体上的不耐烦。烦躁一般以热为主,如白
虎汤证,反映阳气有余。躁烦以肢体躁动不安为主,反映
阴盛而阳欲绝。阴阳对立而统一,阴以阳为偶,若独阴无
偶,则会阳盛而烦,阴盛而躁。吐利为阳虚里寒,出现躁
烦,为阴盛无偶了。四肢为诸阳之本,四逆者死。若手指



尖冷,手心热,这是热证。若手冷至肘,足冷至膝,为四
逆,则病不治。此条文是辨证阴盛而阳绝。在临床上,患
者先出现手足厥冷,后出现烦躁,此为阳气可与阴争,这
是好现象。若先有躁烦,后出现四逆,此为阳气已绝,独
剩阴气,为不治之病。临床上,要注意这些病机,看阴阳
的关系。我在天坛华北人民医院结核科当大夫时,观察结
核病人临死之前坐立不安,很躁动。所以这个条文是有临
床根据的。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C311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阳气上脱,阴阳离绝的死证。

少阴病下利止为好现象,若此时正气恢复,邪去则病
愈。但此条文则指出下利虽止,而头目眩晕,时时刻刻有
失神晕厥之象,此为死证。此.下利止.为泻无可泻,阴
气已绝,阳气上脱致眩冒。阳气上脱,阴气下绝,这也是
阴阳离决之病,为不好治之病。这不仅仅限于少阴病,临
床上腹泻病人泻久后出现头晕也不是好现象,因为头是清
阳之府,病人泻久而见头晕,是脾气下陷、清阳不升的表
现。何况是少阴病的阴阳离决?下利止为阴已绝,时时自
冒为阳已离,此为阴阳离决之象,与上条之.下厥上绝.
相似。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
而躁者,死。C312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阴盛于内,阳扰于外,阴阳离绝的
死证。

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身蜷,为阴寒盛,阳气很虚,
且脉不至,此为中气不续,生气已绝。不烦而躁,是阴盛
阳绝,为死证。因此,阴证若见躁,为病重现象。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C313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元气离根的死证。

肺为气之标,肾为气之根。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肾为先天,有纳气之功能。现在少阴病失治、误治六七日,
息不能下达于肾,无深呼吸,只有浅表呼吸了。此呼吸为
无根之气,古人称之为.游息.。临床上,病人临死之前是
这种浅呼吸。少阴病息高者,肾已不纳气,为死证。有一
次,我在永定门联合诊所看病时,见一患者喘息,嘴形如
鱼嘴一般不可闭,这在《内经》里曾提到。我觉得此病人
已为少阴肾不纳气了,病已不治。看病的另一个大夫认为
病人是哮喘,给他注射了麻黄素,没多久病人就死了。临
床上见病人嘴不可闭,且鼻息急促而浅,则病就不好治了。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
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
死。C314

这一条论述阴盛格阳,正不胜邪的少阴死证。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为少阴主脉主证,应
该用四逆汤。.汗出不烦.,为阴阳之气外亡;.自欲吐.,



是阴邪上逆。以上是一派阴寒,应该用四逆汤急温少阴,
扶阳救逆。.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到了五
六日又增加了新症状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为失治、误
治,阴寒盛,阳已亡。这一条反映了在病开始时的阳虚寒
盛阶段,没及时治疗,至五六日,又添新病,寒气越来越
盛,阳气越来越失,这病为死证。.阳明病急下,少阴病急
温.。从第C295条至第C314条为少阴病的总纲,属于总
论部分。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
附子细辛汤主之。C315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细辛二两同 附子一枚力最雄
始得少阴反发热 脉沉的证奏奇功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
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
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发微汗也。C316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甘草二两佳 一枚附子固根荄
少阴得病二三日 里证全无汗岂乖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两条论述少阴病兼有表证的证治。

.少阴病,始得之.为刚得病,.少阴病,得之二三日.
为得病了。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主里。
太阳病篇第C96条:.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
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从太阳角度来说,
太阳病反见少阴脉,.脉反沉.;从少阴角度来说,以发热
为反。第C96条与第C315条合在一起体会:此人为太阳
病受邪,发热,若阳气积极、气血充足,脉应浮,此为太
阳病;但现在见少阴脉沉,沉主里,反映少阴阳气不足而
虚寒。证为太阳表证,脉为少阴之脉。

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
阴两感为病。因此,仲景提出兼顾之治疗法,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此为温经发汗之法,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汗,
具有两解之意义。从方剂组成看,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
之表热;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既和附子散少阴里寒又助
麻黄散表寒。麻黄、细辛走而不守,发汗之力强。因此,
此方适合少阴病初得者。

如果少阴病已得二三日,麻黄细辛附子汤就不可用了,
因为少阴病为少阴之脏阳虚有寒,少阴病时间稍长,阳虚
更甚,就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小汗。少阴病二三日,
尚无下利清谷等少阴虚寒之里证,此时可用麻黄附子甘草
汤。以附子配炙甘草温阳,稍配麻黄发汗。若服用以上两



方,病仍不解,就应根据太阳病篇第C96条用,四逆汤。

我们看太阳篇第C96条:.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
沉;若不差.,这.若不差.就是指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无效时,而且还有身体疼痛,就要用
四逆汤。所以这两条指少阴外感,风邪初客少阴,用麻黄
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分三个阶段进行
治疗。这体现了六经阴阳表里体系。注家对此有称之为两
感的,也有称之为少阴伤寒的。此两条为少阴开始阶段,
还可用些发散之药。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0: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
卧,黄连阿胶汤主之。C317

黄连阿胶汤方

四两黄连三两胶 二枚鸡子取黄敲
一芩二芍心烦治 更治难眠睫不交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
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
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
日三服。

这一条论少阴病阴虚有火的证治,可以与真武汤之阳
虚有水相对比来认识。

少阴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本,少阴为病分为寒化证与
热化证。寒化与热化在于少阴自身阴阳的偏盛偏衰。阴虚



而热化,所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出现心中烦,烦为
火象,而且心烦程度至.不得卧.。阴虚水不足,不能制火,
肾水不足,心火起,所以心中烦,不得卧,宜泻火以滋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泻火热的同时要补阴水,用黄连
阿胶汤。

此方对温病学影响很大。结合临床以充实条文内容:
临床上少阴病阴虚有火,心火下不去,肾水上不来,水火
不能既济,这是亢而无制的病态现象。患者心烦,且越到
晚上心烦加重,白天为阳,夜晚为阴,至夜阳要入于阴。
患者为阳水不足,阴火有余,不能潜阳,所以晚上阴阳不
可相交,越到晚上心就越烦。患者不得卧,来回走动,心
中烦躁,不能静,自觉很憋,欲外出,去空旷之地觉宽畅。
陈修园说:.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一芩二芍
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我曾看过一中学教员,睡不着
觉,精神还很旺,是一派兴奋、急躁的反映,面色发红,
为心火有余,肾阴不足。这种病人的舌苔可无或薄黄苔,
舌红或舌乳头突出很红,脉细数。此应用黄连阿胶汤以泻
心滋阴。后世李东垣创制了朱砂安神丸

,我个人体会,

① 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朱砂五钱(15g)另研,水飞为衣 黄连去
须,净,酒洗,六钱(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黄一钱半(4.5g) 当归
二钱半(7.5g)

本方为心火内扰证而设。朱砂质重性寒,专入心经,重可镇怯,寒能清热;
黄连苦寒,清心火而除烦,两药配合,一镇一清,即除神烦热扰,故为主药。当
归养血,生地滋阴,一以补其耗伤的阴血,一以滋肾水,使心血足而下承于肾,



肾阴足而上交于心,共为辅助药。甘草调和诸药。合而成方,一泻偏盛之火,一
补不足之阴血,达到心火下降,阴血上承,是为重镇安神,标本兼顾之方。

朱砂安神丸方是从黄连阿胶鸡黄汤演变而来的。

黄连阿胶汤方义:黄连、黄芩苦以泻心火,使心火下
降,阿胶、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可补心肾之阴,.以有
情补有情.,加芍药既可泻火,又可化阴、平肝。成无己说:
.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泻邪也.。此方治人烦躁失眠效果如何?
上述中学教员,我就给她开的黄连阿胶汤原方,服药后她
呼呼大睡,呼之不醒,推之不应,此为心肾相交使她睡得
很实,时间很长。此方煎药时先用水煮黄连、黄芩、芍药
三味,煮到以水五升取得两升,后去滓,纳阿胶入,待稍
冷,入鸡子黄。此方煎服法应记住。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
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C318

附子汤方

生附二枚附子汤 术宜四两主斯方
苓芍三两人参二 背冷脉沉身痛详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
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者,附子汤主之。C319



这二条论述少阴寒化的附子汤证的证治。

少阴阳虚有寒区别于阴虚有热。.少阴病,得之一二日.,
时间不长。.其背恶寒.较为严重,区别于白虎加人参汤证
的.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伤气,气阴两伤,口
中干燥而渴。背为阳之府,附子汤治阳虚恶寒,口中不干
燥。我们对少阴病应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所以宜灸之,
附子汤主之。为什么要灸之?因为少阴病很严重,要马上
用灸法补阳气,避免阳气致衰败局面。然后,再用附子汤
治疗。这是一证二方,且少阴病背恶寒表明阳气已虚,要
用灸法立即补阳消阴,也给了用附子汤治疗的时间。

此条是仲景告诉我们:少阴病在背恶寒时,阳气已虚,
要见微知著。医生要采取积极态度治疗少阴病。参考注家,
有说灸膈关穴以祛阴寒之邪,炙五壮,有说还要灸关元以
扶阳气。方用附子汤,熟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炮附子剂量用二枚。后世有参附汤,为附子汤的变化方。
附子汤以人参、附子为主,熟附子补阳以消阴翳(熟附子
偏补,而生附子则补中有发),人参补气扶后天之本,以壮
元气之衰。阳虚阴盛则动水生湿,方中加上茯苓、白术以
运化水湿且健脾。桂枝去桂加上茯苓、白术以利水邪,通
达太阳阳气。叶天士说:.扶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附
子、人参补先天之气,加茯苓、白术利水湿,加芍药以制
附子之过,防附子伤阴流弊。此方以扶正为主。

第C319条为附子汤第二证。太阳和少阴之辨证差别



由此条可见。若身体痛,骨节痛,见发热脉浮紧者,为麻
黄汤证。现在加上手足寒,脉沉,反映少阴阳气虚,阴寒
盛,阴寒凝滞,阳气不能充达于身体四肢,则身体骨节痛,
手足寒。此证与太阳麻黄汤证有虚实之别、表里之分,所
以此证要用附子汤补阳,补正气之虚衰以祛寒邪之凝滞。
《伤寒论》中讲到几个身体疼痛,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皆
可出现身疼痛,解表发汗即可;有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用桂枝新加汤;此条属少阴阳虚有寒,寒邪凝滞,手足凉
而脉沉,用附子汤;若此条有.反发热.,则用麻黄细辛附
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

这些道理要搞清楚了,什么是表,什么是里,什么是
寒,什么是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什么属于阴,什么
属于阳,这样概念就明确了。这是附子汤的两条,一个是
以阳虚的背恶寒为主,一个以手足寒,脉反沉,浑身疼痛
为主;一个是用它治阳虚的恶寒,一个用它治阴寒盛的浑
身疼痛,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附子汤的治疗作用和治疗范
围。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C320

桃花汤方

一斤粳米一斤脂 脂半磨研法亦奇
一两干姜同煮服 少阴脓血饮来医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



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
勿服。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
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C321

308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C322

这三条都是论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证治。

少阴病就有下利,它是里寒证。少阴病下利清谷,自
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就说明少阴病
有下利。如果有下利而又便脓血,下利是下利,便脓血是
便脓血,下利最后成了便脓血了,这是什么道理?少阴病
下利,我们大家可以理解,因为少阴里寒,所以下利,为
什么还便脓血?事物都是这样的,阳虚就要及阴,气病就
要及血,少阴病阳虚下利,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下血,就要
便脓血。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过这样的病例,开始的时候是腹泻,
后来可能会出现嗓子疼、口里生疮等虚热上升的症状,也
有的以前没有脓血,后来下利就便脓血了,控制不住,有
—些滑脱症状。它不是里急后重的便脓血、有黏液,那属
于白头翁汤证、黄芩汤证的热性下利,而是少阴的虚寒下
利,最后继发的便脓血,血色发黯,大便滑脱不禁,这是
下焦不约而里寒也。

怎么办?应当用桃花汤治疗。桃花汤既能去虚寒,同
时也能固滑脱,就是涩肠固脱,这是填补下焦之法。赤石



脂是个固涩之药,能治下焦滑脱的便脓血,因此它和下重
难通不是一回事。下重难通是排不出来。这个下利便脓血
是控制不住。同时,这种下利往往见于续发,先有寒性下
利,后来出现大便里带脓血,血色发黯,同时大便有点儿
滑脱的倾向,这就要用桃花汤来治疗。

第C321条的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肚子疼,为什么
肚子疼?因为有寒。为什么小便不利?因为腹泻伤了津液。
下利不止便脓血者,下利不止就是滑脱了,下焦滑脱不能
够约束,不能够收敛,就是关门不利了,所以这样的便脓
血也叫下焦下利,也属于少阴的肾病,可以用桃花汤来主
之。下利在寒性下利里不外乎这么三点,一个是中焦的虚
寒下利,那就用理中汤;一个是下焦的虚寒下利,那就用
四逆辈,四逆汤;如果虚寒下利,下焦下利,而且还带有
滑脱的,那就用桃花汤。

我在临床上看过一个人滑脱下利的病人,严重到不能
穿裤子,来不及大便的程度。我就给他用了乌梅丸,开始
吃还有点儿效,后来就不行了,改吃桃花汤才给固住了。

桃花汤中赤石脂用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
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
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赤石脂是用一斤,中药汤里是用半斤,另外半斤研成
细末,用细箩筛—筛,药汤里还要和上赤石脂细末,然后
再吃。因为下焦下利,大肠不能约束,光喝汤药不行,赤



石脂是药末,带着药汤喝下去以后,赤石脂到肠子里,能
够使脓血便、滑脱固涩,有约束的能力。现在西医用炭末、
十炭汤,有吸着作用,也是这个道理。

保护肠的黏膜,中医理论叫涩肠固脱。赤石脂性温而
涩,有三个作用,一个是益气的作用,一个是调中的作用,
一个是固下的作用。固者就是收缩,坚固下焦。咱们讲过
一个赤石胡旨禹余粮丸:.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
欣.,也是治下焦下利的。过去我看过一篇报道,治肠伤寒
便脓血,黏膜脱落的时候,用赤石脂,桃花汤是有效的。

清代医学家喻嘉言在医案《寓意草》中,讲赤石脂、
禹余粮这些药研成细末,拌饭吃来治疗下焦下利,这是一
个发展。为什么要这么吃?因为下焦下利,肠子滑脱了,
如果药量很轻,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所以必须多吃,尤其
是和饭一块儿吃,才能发挥涩肠固脱的作用。

第C322条是一个对比之文,讲少阴热性下利。因为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有寒性的,也有热性的,寒性的便脓
血往往是在下利过程中继发的,但是也有少阴阴中有热,
而出现下利便脓血的。这种下利便脓血和下利日久而出现
的便脓血是不同的,它属于热,没有一个阳病及阴、气病
及血的问题,它是一发病就便脓血,所以这个属于热而不
属于寒,是少阴伏热而伤了下焦的阴络。因此,这种下利
便脓血有里急后重,还有一系列热的证候出现,这时候就
不要给他吃桃花汤了。



对于治疗,张仲景说:.可刺.,刺者泻也,灸者补也,
所以这样的一个下焦的热性下利,要刺,要泻,不能用补
了,也不要给它用药来固涩了。但是,关于刺哪个地方,
怎么刺,条文中都没有记载。一些后世注家认为,可以刺
幽门,刺交信,来泻少阴之热。也有人主张,既然是热性
的下利,也可以给他吃付白头翁汤,治热性下利的。这些
都是参考意见。这一条不是寒性下利,是热性下利。关于
少阴病下利脓血的问题,寒热之分,有补泻的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20: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C323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吐利的证治,和第C310.少阴
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很相似。
少阴病预后不良,寒盛故上则为吐,下则为利,同时
阴气盛而阳气虚衰,所以躁烦,不是烦躁,以躁为主;阳
主烦,阴主躁,躁大于烦,就是说这个人以躁为主,肢体
躁扰不安,坐立不稳,反映阴寒特盛而阳气不能调节。吐
利是寒,躁又是阴气的独盛,如果又出现了四逆,不只是
手足逆,而是手的厥逆过肘,足的厥逆过膝,这是有阴无
阳,阳气不能接续了,所以是个..证。
C323条不是死证,可以用.吴茱萸汤主之.。这两
条对比,要做具体的分析。少阴病,寒邪要是犯了脾胃,
就会上见吐,下见泻,因而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和四逆是
不同的,手足就是手和脚,四逆就深了,腿就到了膝,手

就到了臂,就是四肢的问题了,这是局限于手足,所以虽
然是阳虚,但是程度不重。同时,这一条的.烦躁.在吐
利和手足厥冷的后边,也有不同。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反映的病机也是不同的。虽然是里寒吐利,阳虚手足厥冷,
但是以烦为主,烦躁到了欲死的严重程度,反映阳气能与
阴气相争。那个是.躁烦,四逆者死.,这个是.手足厥冷,
烦躁.,阳气没绝,还能和阴寒进行斗争。因此,这个症状
是轻的,可服吴茱萸汤散寒以降逆,温中以扶阳,这个病
就可以好了。第C310条是阳气绝了,独阴无阳了,这一
条是阳气存在,还能和阴寒之邪力争,所以一个主生,一
个主死。
这一条虽然有吐有利,但应该以吐为主,何以见得?
阳明篇说:.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呕者,也是胃
气逆。厥阴篇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一条.少阴病吐利.,吐是在前面,故吴茱萸汤虽然治吐
也治利,但是症状的重点是在吐。吴茱萸汤是治吐的,四
逆汤、理中汤是治下利的,侧重点不同。宋朝有位医家叫
郭雍,号白云,著了一部书叫《伤寒补亡论》,他对吴茱萸
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三个方剂在少阴病的应用进行
了总结。这个总结对于我们学习阴寒证和用温药扶阳是很
有借鉴的。郭雍认为,风寒证凡是手足厥冷而有烦躁的,
不问其他问题,就可以给他吃吴茱萸汤。如果只是手足厥
逆,而不见烦躁,就应当先用四逆汤,就不要用吴茱萸汤

了。如果手足厥逆而又下利、脉不出者,就先用通脉四逆
汤。
.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
主,吐利头痛烦躁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为主药。吴茱萸
苦而辛,辛能散寒,苦能降逆,既入肝也入胃,治肝胃寒
邪的效果很好,尤其是寒邪上逆所致的呕吐。方中还加上
了大量的生姜,散寒化水,所以吴茱萸汤善治胃寒而有痰
水的呕吐。
310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
汤主之。C324
猪肤汤方
五合白粉一升蜜 斤肤斗水煎去半
去滓加蜜粉熬香 烦利咽痛胸满痊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
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这一条论述少阴阴虚咽痛的证治。
C324~C327条都是讲少阴的咽中病。为什么少
阴病出现咽喉的证候呢?因为少阴的经脉是走于咽部的。
关于猪肤汤的注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是以《内
经》的脏腑经络观点来解释的。他说:.少阴之脉从肾上贯
肝膈,入肺中,寻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少阴的经脉是循于喉咙的。我们在麻黄汤的禁汗证里有.

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因为少阴的经脉是滋润咽喉的,咽
喉一干燥就是少阴阴亏不能滋润咽喉。再一发汗不就更伤
阴了吗?咽喉和少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咽
喉与肺有关系,因为鼻是肺的外窍,喉是肺的内窍,但是
更应该要知道它和少阴有关系,少阴有病会反映到咽喉上
来。
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发展的、运动
的。第C324条是少阴病的寒性下利,如果寒随利减,热
随利生,就会有津液不足的问题。虚热上熏则出现胸满、
心烦、咽痛,但是这种热又与一般的实热不同,不是用苦
寒药能够解决的。因为它是下利之后伤了少阴之阴,少阴
的经脉之热上熏,所以用苦寒的药不但无效,而且还有坏
处。对于这种在寒性下利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虚热,我们叫
做阴热、阴火,阴中之火。
关于治疗,张仲景用.猪肤汤主之.。猪肤就是猪皮,
猪肤汤中猪肤用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就是先取
了一半,然后去了渣滓,加.白蜜一升.,白蜜就是好蜂蜜、
上等蜂蜜。.白粉五合.,白粉就是白色的米粉,.熬香.
熬就是炒,把白粉炒出香味来。.和相得.,把肉皮汤、蜂
蜜和炒好的白粉搅和均匀了,.温分六服.,作六次把它吃
完了。
猪皮是甘寒之药,有滋阴清热作用,可养肺阴,滋肾
阴,除客热,以治咽痛。白蜜是白色的好蜂蜜,润燥养血。

白米粉是五谷之一,能养胃气。因为下利以后,脾胃不足,
所以用米粉以补下后之虚。本方既能够润肺,又能够滋肾,
清虚热,生津液,还能够治下后的脾胃之虚。
我治过一个华侨女同学,歌唱得特别好。有一天突然
嗓子哑了,疼而且干。吃了麦门冬、胖大海、藏青果,也
不行。恰好学校举办文艺晚会,非得这位同学出场唱。一
着急就找我了。我一看,舌头红红的没有苔。学生在学校
吃药也很不方便,于是就想到了猪肤汤,她喝了就好了。
猪肤汤用的时候要注意,只能用猪皮,不能带肉,尤
其是肥肉。否则容易滑肠。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
差者,与桔梗汤。C325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
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
服。
这一条论述少阴虚火上扰所致咽痛的治法。
什么叫阴火?阴火就是相火。王冰说:.壮水之主以治
阳光.,治疗不能用寒凉药来伏它,而是要用滋阴、补水、

增液来治疗阴中之火。
如果少阴有热,就容易反映到嗓子去。不是胃火和肺
火,而是属于少阴之火而发生咽痛的。没有恶寒、发烧、
大便秘结、咳嗽等症状,只是嗓子疼痛。对于这种阴火上
熏发生的咽痛,不要用苦寒之药,要用甘寒之药。甘寒之
药用什么?用甘草汤,《伤寒论》的其他地方用甘草都是用
炙甘草,只有甘草汤中的甘草用生甘草。生甘草甘寒而平,
能清虚热,治少阴阴中之伏火。后世医家用生甘草熬膏,
叫国老膏。甘草还有止疼、缓急、解毒作用。
有一种外科病.海底发.,就是人的会阴部长了一个肿
物,疼得厉害,大便的时候疼,小便的时候也疼。会阴在
阴经,热毒在阴分,用什么药治啊?只用一味生甘草浓煎,
起码是二两,就是60g,吃了就有效的,为什么?生甘草
能够解少阴的毒热,所以在底下治.海底发.,在上边治少
阴的咽痛。
.若不差者.,倘若吃了一味生甘草汤还不好,就是药
力轻,热毒甚,要加上桔梗。桔梗稍微带点儿苦味,有开
喉痹、解毒的作用。甘草和桔梗这两味药合在一起,能开
喉痹,解毒,消肿。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少阴阴火的嗓子
疼,疼得挺重的,但是和一般的阳热性的嗓子疼不一样,
咽喉充血比较轻,多见细数之脉,舌红少苔,小便不利,
而且有点儿发黄。用甘草汤也好,桔梗汤也好,都带有解
毒的意思。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
者,苦酒汤主之。C326
苦酒汤方
生夏一枚十四开 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煮三沸 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
著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
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
更作三剂。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的治法。
上两条咽中痛都是肿痛,但是没破。这一条由于热伤
少阴之络,咽喉被热所伤而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咽喉生疮,有脓血,进而致使语言不能,声音不出,这是
喉科比较严重的病。.苦酒汤主之.,苦酒汤清热、解毒,
可洁净疮上的分泌物而出声音,使咽喉溃烂面能够得到收
敛而愈合。
苦酒就是醋,有解毒、杀菌、敛创面的作用,为主药。
醋也有活血行瘀的作用,中医就叫解毒,现代医学就认为
醋有杀菌消炎作用。鸡子白就是鸡蛋清,能止疼,利血脉,
润咽喉,出声音。半夏能去掉创口上的一些黏液,开喉痹。
根据很多文献资料来看,鸡蛋白有利血脉、止疼痛、
出声音的效果。有位老医生讲到《伤寒论》,说为什么苦酒

汤要用鸡蛋清?他就给我讲了个掌故。古代刑罚里有一种
叫笞刑,就是打板子。如果不给衙门一点儿钱,打的就是
一种狠毒的板子,屁股不肿,但瘀血都在肉里,也就是杖
疮。怎么办?就用鸡蛋白慢慢的轻拍,拍来拍去肉就暄起
来了,屁股肿了,瘀血都散出来了,就好得快。再说出声
音。过去的优人,现在叫戏剧演员,害怕嗓子哑,有一个
方子就是喝鸡蛋清。一喝鸡蛋清,嗓子声音就出来了。鸡
蛋清能出声音是来自于实践的。
这个方子用的还很别致,.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
以鸡子壳臵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差,更作三剂。.就是把半夏切成像枣核那么大的小块,
用十四枚。有的注家反对,鸡蛋有多大点儿啊,十四个半
夏恐怕盛不下。总之,半夏用的很少。然后把鸡子白也放
里面,再放上苦酒。把鸡蛋壳卡在刀环中,安火上,令三
沸,因为鸡蛋皮很薄,一见火就开,稍微开三沸就行了。
.去滓.,就是把半夏、鸡蛋清等渣滓去掉了。.少少含咽
.,治咽喉伤生疮,不能一下就喝下去,要慢慢地咽下去。
.不差,更作三剂.。我没使用过这个方子。中医喉科老大
夫说这个方子很管用。现在的喉科讲义里,还把《伤寒论》
的苦酒汤收集在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20: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4/6/20 12:50 编辑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C327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桂甘等分施 散须寸匕饮调宜

若煎少与当微冷 咽痛求枢法亦奇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
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
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
咽之。
这一条论述少阴客寒咽痛的治法。
这一条的咽痛比以上几条都要厉害,其病因是风寒客
于少阴之经,引动痰涎所致。怎么办?用半夏散及汤来治
疗。半夏散及汤方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散风寒用桂
枝,去风痰用半夏,和中扶正用甘草。.上三味,各别捣筛
已,合治之,白饮和.,白饮就是白米汤;.服方寸匕,日
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
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就是煮散法。一般要
用汤,用散恐怕不现实。因为半夏和桂枝呛嗓子。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C328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一两姜 全枚生附白通汤
脉微下利肢兼厥 干呕心烦尿胆襄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
服。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

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
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C329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
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这两条是论述少阴寒证,阳虚且抑的证治及预后,属
于少阴的脏证,要合在一起来体会。
从太阳篇讲到少阴篇,少阴病下利一般都是用四逆汤。
为什么这一条的少阴病下利就用白通汤呢?其一,这一条
的少阴病下利已经用过四逆汤,但没好,那就是说四逆汤
药力小了。其二,这一条的少阴病下利病机是阳虚而寒盛,
阳气既虚且抑,阳气抑郁正因阴寒盛所致。因此,它的症
状就是脉不但微,而且很沉伏。
这种下利比较严重,不能用四逆汤。四逆汤只能扶阳,
不能破阴。白通汤就是四逆汤去炙甘草的缓恋,加上葱白
的破阴。.用四茎.就是四根葱白。方中附子、干姜扶阳祛
寒,葱白通阳破阴。服药以后,脉就起来了,下利就止住
了。白通汤和四逆汤不同,一个是以补阳祛寒为主,一个
是以补阳破阴为主。作个比喻,寒气太甚时水就变成冰了,
那就非破不可。为什么葱白能够通阳破阴,干姜、生姜行
不行?一个药一个性,只有这个葱白通阳破阴的效果好。

晋朝葛洪《肘后方》中有个治伤寒的葱豉汤,就是由葱白
和豆豉组成,能发汗散风寒。可见,葱白不仅通阳,还有
发散作用。
少阴病到了阴寒极盛,阳气极虚的时候,给他吃了白
通汤,是不是吃了一个就好了一个啊?也不尽然。.少阴病,
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这是接前条。不但不见效,而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症状加重了。虽
然药是正治之法,白通汤不是祛寒破阴通阳的吗?但也有
阴寒太甚而格拒不受药者。王冰说过:.凡大寒大热者,必
与违其性者争雄,异其气者相格也。.因为阴寒太盛,往往
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以致更加激发了寒邪的势力,因此
服汤后证情反而加重。这就要变正治之法为从治之法。《素
问〃至真要大论》说过:.逆而从之,从而逆之..逆者正
治,从者反治.,在白通汤里加上苦寒的猪胆汁,咸寒的人
尿,来顺从阴寒之性,使它不相格拒,然后引阳入阴。
同时,少阴病下利不但伤阳,而且伤阴。如果下利阴
阳皆虚,白通汤扶阳有余,滋阴不足。单独治阳而不照顾
津液,就是不全面的。干呕、心烦、厥逆、无脉,是阴虚
了,这时候尽是附子、葱白、于姜,也是无能为力的。猪
胆汁和人尿都是生物的代谢物质,能补体液,比草木的生
津补液来得快,直接就被人吸收,吃了才有效。因此,这
不是一个单纯的格拒的问题,还有阴阳并虚的问题。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吃了白通加猪胆汁汤

以后,若脉突然间出来了,脉暴出而浮大的,就像那个蜡
烛,已经是把那油都耗干了,最后残烛欲灭,灭而复明,
回光返照,所以脉暴出,这是不符合生理的一个情况,恐
怕是元气暴脱,残灯复明,难活一命了。.微续者生.,微
续,以前没有脉,现在脉沉,微微的也有这么一点儿脉了,
再过一会儿稍微又好一点儿了,微微的一点儿一点儿地由
沉,就慢慢出来了。真阳已回,寒邪已退,符合病情的发
展,符合生理上恢复的情况。
为什么叫白通汤?有的人说是因为里边有葱白,葱白
就叫白通。有的注家认为白通是指人尿说的。古代把大小
便叫通,尿是白的,就叫白通。就是说,这个方子里,葱
白、干姜、附子,应当还有人尿,这个才符合白通汤的方
名。另外,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为什么不提人尿?意在
言外,白通汤里一定有人尿,就不需再提了,这个地方只
说个加猪胆汁就行了。
在临床上,用白通汤要加人尿、猪胆汁。张仲景说没
有猪苦胆,光尿也可以。去年在湖北开《伤寒论》的全国
教材会议,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有位同志说白通加猪胆汁
汤还就得有猪胆汁,并举了程门雪老大夫,治疗的几个因
为吃螃蟹而腹泻不止,手足厥逆的医案。结果用了猪苦胆
的病人就活了;没有用猪胆汁的病人就死了。
猪胆汁苦寒,它和黄芩、黄连、黄柏的苦寒也有不同。
不同在什么地方?因为这个胆汁,它是动物身上脏器的分

泌物,所以这个苦寒不会伤阳气。譬如白通汤里要加上其
他的草木的苦寒之药,那么有利于阴,不利于阳。而猪胆
汁恰恰是相反,能够滋阴,而又不会使阴寒之邪有所增加。
人尿是咸寒的,有滋阴的作用,没有妨碍阳气的流弊。这
就是人尿和猪胆汁的一大特点。
现在看起来,喝人尿很不卫生。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之下,这是无可厚非的。在中医里用人尿治病的也不只是
《伤寒论》,还有很多。譬如骨科治疗人从很高的地方跌下
来所致的昏迷、口渴难受,有经验的骨科专家就不让喝凉
水,而是喝人尿,这个人就可能救活。另外,还有救急的
意义。譬如在旧社会,医药条件不好,妇女产后大失血,
昏迷了,怎么办?你说开个独参汤。你上哪儿找人参去啊?
这时候家里有小孩儿,赶快撒尿,给产妇灌下去,就能灌
活了,这个事情是现实的。
大家也不要对猪苦胆等闲视之,现在还用猪胆或熊胆
治眼病或黄疸,效果都是很好的。它解毒、清热、退烧、
通便,有很多优点。譬如在临床治疗长期低烧不退,有的
时候要用点儿猪苦胆,效果很好。后世有一个柴胡清骨散,
又名叫柴胡清骨饮,里面就有猪胆。但是,苦胆有利大便
的作用,不能总吃,总吃大便就作泻。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

之。C330
真武汤方
生姜芍茯两皆三 二两白术一附全
便短咳频兼腹痛 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 干姜细辛一两足
小便若利恐耗津 须去茯苓肾始固
下利去芍加干姜 二两温中能守住
若呕去附加生姜 足前须到半斤数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
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阳虚水泛的证治。
太阳篇的第C86条也是真武汤证,是发太阳之汗伤了
少阴之阳所致。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如果足少阴肾的阳虚
寒盛,一般会是四逆汤证,或者是附子汤证,或者是白通
汤证,就看它的寒邪程度的大小。如果不但有寒,而且还
有停水,突出的症状还有小便不利和四肢沉重,就是有水

邪的特点,这时候应该祛寒、扶阳、利水,应该用真武汤
治疗,其他的方子就不合适了。
.少阴病,两三日不已,至四五日.,出现了腹痛、自
下利,是阳虚寒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
利是少阴阳虚不能气化津液。水的代谢不利变成一个致病
的因素,就出现了四肢沉重疼痛。我们讲附子汤的时候,
说附子汤能治少阴病的骨节疼痛,浑身疼痛,但是没有沉
重的症状,可见少阴阳虚有寒,也可以出现营卫凝涩不通
的疼痛。真武汤证不但四肢疼痛,还以沉重为主,沉重在
前边,和附子汤的骨节疼痛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沉重?水气泛滥,四肢疼痛,肩背酸凝疼痛,
这些都是可以出现的。主水者,肾也。肾气、肾阳不能主
水,水邪浩浩荡荡,随着三焦泛滥成灾,就变成了水病,
所以就有水寒在上焦的渴,或者在中焦的呕,或者在下焦
的下利,也可能出现周身性的水肿。.真武汤主之.,只有
真武汤能复少阴的肾阳,能够利小便,能够祛寒与利水。
真武汤原来叫玄武汤,因为避..字之讳就改作..
字。方中附子补肾阳,配生姜散阴寒。茯苓和芍药都有利
小便的作用。白术健脾以治水。茯苓、白术、附子、生姜,
这四味药都是燥烈之药,加上芍药不但助疏泄以利水,还
有养阴的作用,使燥烈之药不至于伤阴,成为一个有制之
师,既治疗水邪,而又防伤人阴气。下面的加减之法是针
对或然证的,.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不再细讲

了。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
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
之。C331
通脉四逆汤方
一枚生附草姜三 招纳亡阳此指南
外热里寒面赤厥 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 腹痛去葱真好手
葱去换芍二两加 呕者生姜二两偶
咽痛去芍须加桔 桔梗一两循经走
脉若不出二两参 桔梗丢开莫掣肘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
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里寒外热的病理变化。里寒是本
质,外热是假象。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病理叫做.戴阳.

.格阳.。里寒外热就是阴盛格阻、阴盛戴阳的证候。
.少阴病,下利清谷.,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说明阳虚
而寒已到了极点。阴盛里寒,阴阳发生格拒,阴和阳不相
顺接,就会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反映阳虚之甚。外热表现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这就是格阳,因为阴寒很
盛,而阳气根于少阴,阴寒就格拒弱小的阳气,这叫无根
之阳,又叫虚阳外浮。这个热正是无根之阳的一个反映。
阳气在下焦藏不住了,被寒邪格拒而上戴于头面,脸上发
红,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张仲景把这个叫外热。
这个病很严重,如果出一身大汗,那就会亡阳。或者再一
喘,那阳气就外越了。这个证也有或见之证,.或腹痛,或
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
关于治疗,.通脉四逆汤主之.。从药物组成来看,通
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为什么叫通脉四逆汤?因为它的剂
量比四逆汤重。四逆汤的附子是一枚,通脉四逆汤的附子
是大者一枚。原来附子是六钱,大附子可能就是一两二,
增加一倍多。四逆汤的干姜大概一两半,.生附一枚两半姜,
炙甘二两玉函方.,通脉四逆汤的干姜是三两,强人可四两。
由于附子、干姜的剂量加大,祛寒破阴、招纳亡阳、温通
血脉的所用也就强大了。因此,就叫通脉四逆汤。
有一年,我去山西太原的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有个老
所长叫李汉卿,跟我是朋友,也是研究伤寒的。我带同学
在所里实习,就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譬如《伤寒论》的

烧裈散现在讲还是不讲?通脉四逆汤只是四逆汤加点儿剂
量,是不是叫通脉四逆汤啊?李老说通脉四逆汤应加人参,
不加人参就不叫通脉四逆汤,因为这里边说的很清楚啊,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因为.利止脉不出者,
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今日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
人参汤主之。.他说这个不应该在下边小注里,应该提到原
方里,就是说通脉四逆汤这个方子有人参,他说临床上用
了很多的四逆汤加人参,治阳虚无脉,或者出现了危险的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皆以四逆汤加人参收功。
对于格阳,要.加葱九茎.,就是加九个葱白。葱白有
通阳破阴的作用,能消解阴寒的势力,使阳气恢复。所以
一个加人参,是通脉的,一个加葱,是通阳破阴的,这两
点很重要。
在临床看病,要有一个常识。老年病人突然浑身热,
面色发红,要一分为二来看,有的可能是阳气恢复了,是
个好事;有的可能是阳气被格拒,要亡阳。人在临死的时
候,还有脸红的,然后逐渐白了、黄了。这就是回光返照。
后世的赵养葵、张景岳,有引火归原法,在干姜、附子里
加牛膝、车前,这些都是从《伤寒论》的通脉四逆汤之下
发展、引申而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