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C3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的伤寒。.太阳病.还是接第一条说 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或.字是未定之词;.必恶 寒.,.必.字是定然之词。一个是未定的,一个是一定的。 .体痛.,就是浑身疼痛;.呕逆.,就是严重的干呕,不是 呕吐。.脉阴阳俱紧.,阴阳代表寸关尺,寸为阳,尺为阴, 关就概括在内了,也就是说整部脉包括寸、关、尺都浮而 紧。 伤塞这个病是在太阳病提纲证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以 恶寒为甚,所以提法就不一样了。太阳病中风把发热放在 前面,而伤寒是.必恶寒.,把恶寒放在第一位。至于发热, 伤寒当然也有发热,但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是不一 定的口气。 为什么必然要恶寒?因为寒邪属阴,最伤阳气,卫阳 之气被伤,卫外失护,所以恶寒的症状就很突出。中风的 恶风里也包括恶寒,但它的程度比较轻,可以缓解,而伤 寒的恶寒不能缓解,即使屋子里暖和,盖的被子厚,穿的 衣服多,依然还是恶寒。相比而言,太阳伤寒的病位比中 风深,太阳中风的风邪只伤于卫,进而影响了营气,导致 营卫不和;太阳伤寒的寒邪不但伤了卫,而且还伤了营, 程度比太阳中风重,因此恶寒也就重。
正因为太阳伤寒是营卫俱伤,加上寒性收引,能使营 卫气血凝滞,所以会有身体疼痛,而且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脉阴阳俱紧.,伤寒的脉是脉见浮紧。浮主太阳之表。 紧主三种病,一是主寒,伤寒应该脉见紧;二是主痛,伤 寒有浑身疼痛,下边还有一条.头疼,身痛,腰痛,骨节 疼痛.,更是以疼为主的,应该脉见紧;三是主实,.邪气 盛则实.,伤寒符合这一特点,应该脉见紧。 .阴阳.,指寸脉、尺脉,关脉也就概括在其中了。.脉 阴阳俱紧.,寸、关、尺脉都应该见浮紧脉,缺一而不可。 因为伤寒是一个表实证,它的脉才反应为浮紧,这是符合 表实证情的。如果尺脉不紧,或是迟,或是弱,或是微, 因为尺宜候里,这些脉象就反映了里虚,可能是营气、气 血或者肾气虚衰。虽然是伤寒,如果尺脉不起,不见浮紧, 就是伤寒夹虚证,那就不可以用麻黄汤。有关这些问题, 在以后的条文里还要介绍。只有出现了典型的表实证的脉, 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 古人对脉诊是非常重视的。《伤寒论》讲.平脉辨证., 辨证的时候对于脉要有凭据。.按寸必及尺,握手必及足., 手指按到寸脉的时候,必须和尺脉作比较;看了手脉,还 要看看患者的趺阳脉、太冲脉。 以上这两条,一个是太阳的中风证,一个是太阳的伤 寒证,在总纲之下又分了这么两类。这两条要联系在一起 来体会。第一,太阳中风以发热为主,太阳伤寒以恶寒为
主;太阳伤寒是.必恶寒.,中风是先有发热;太阳伤寒的 恶寒比太阳中风的恶风要重,不能缓解。第二,太阳中风 有汗出,在发热的同时会出汗,皮肤潮润;太阳伤寒也有 发热,不过是灼热而无汗,皮肤干燥。第三,太阳中风是 脉浮而迟缓;太阳伤寒是脉浮紧,而且是寸脉、尺脉、关 脉都浮紧,紧主寒、主痛、主实。 通过证候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从邪气 性质来说,寒邪是属阴的,风邪是属阳的。但是,不仅要 强调外因的不同,还要和人的体质结合起来。人的体质有 虚实之别,被外邪所伤也有强弱之分,弱者就容易患中风, 即所谓的表虚证;强者就容易患伤寒,即所谓的表实证。 两者之间的关键鉴别点,就是一个有汗,一个无汗,有汗 的为中风,无汗的为伤寒。虽然还有其他的鉴别点,但最 主要的还是有汗、无汗。 中风和伤寒,一个是表虚证,一个是表实证。只有把 它们分清楚了,在治疗上才不至于发生错误。如果太阳病 中风按太阳病伤寒治疗,本来就有汗出,还要用麻黄汤峻 烈地发汗,就容易汗出亡阳;如果麻黄汤证误用了桂枝汤, 本来就没有汗,桂枝汤中还有大枣、白芍这些养营分的药, 就会导致闭郁更甚,可能会演变成.不汗出而烦躁者.的 大青龙汤证。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 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C4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C5 以下介绍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证。邪气客表以后不是静 止的,它要变化。正邪斗争的结果,有的邪气就不传,有 的邪气就传。如何知道是传经还是不传经?这是临床上很 重要的一个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掌握主动权,更能积极主 动地想办法来进行治疗。 .伤寒一日.,.伤寒.是包括中风、伤寒表病而言的; .一日.就是开始阶段,外来的风寒之邪初犯体表。这时 候哪一经首当其冲?.太阳受之.。 太阳受邪以后,它是就在太阳一经,还是往阳明、少 阳,或往其他经发展呢?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脉若静 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和.脉数 急.是对照的词句。.脉若静者.就是脉不数急。这是判断 传与不传的第一个方法——平脉辨证。 .颇欲吐,若燥烦.,如果颇颇地欲吐,或者出现了烦 躁(《注解伤寒论》作.燥.),就是传的征兆。.欲.和.若. 字是审其将然,与.脉数急者,为传也.的口气是不一样 的,就是它将来要有这些证候出现。 .燥烦.是阳热的反映。在表的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了, 就会出现烦躁。根据六经分证来看,.燥烦.往往反映阳明 经有热。.颇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往往见于少 阳证。总之,.燥烦.也好,.颇欲吐.也好,不论将来发
现哪一个,邪气都已离开了太阳,不是到少阳就是到阳明, 往里传了。.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是已然之脉, 就是已经出现了脉数急。浮脉变成了数急之脉,说明风寒 之邪化热,已经向里传变了,所以说.为传也.。从这一条 来看,传经的表现主要是脉象的交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症 状。 .脉若静者,为不传.,这也是一种可能,往往是好事 情。一种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没往里传,但是依然存在;另 一种可能是邪气已经衰微,往里传没有力量了,可以作解, 有痊愈之机。 下边这一条接着.伤寒一日.而来,是说伤寒开始的 时候是.太阳受之.,如果经过.伤寒二三日.而阳明证和 少阳证都不出现的话,.为不传也.。这里的.伤寒二三日. 只是示例,并不局限在第二和第三天。阳明证是什么?少 阳证是什么?这就要和上一条.颇欲吐.、.若燥烦.联系 起来理解。少阳证就是.颇欲吐.,阳明证就是.燥烦.。 对于传经、不传经的诊断,主要从辨证上理解,这是 科学的。绝对不能机械地认为一日就是太阳、巨阳,二日 阳明,三日少阳。如果出现了传经之证、传经之脉,那就 是传经;如果.脉若静者.,也不见阳明病的.燥烦.、少 阳病的.颇欲吐.,不管过了多少天,都是.不传.。 体表受邪以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病势的发展、 正邪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传经、不传经体现出来。为什
么不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有力,邪气不能传变。为什么出 现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无力,邪热较盛。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C6 以下讲两个类证,一个是温病,一个是风温。《伤寒论》 是论狭义伤寒的,主要讲风寒外感。这里提出风温和温病, 来作太阳病的一类,有很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第6条讲温病。温病和太阳的风寒外感不同。中风也 好,伤寒也好,这些太阳表病都没有口渴,如果到了口渴 的程度,一定是传到阳明,或者是传到少阳了。也就是说, 只有邪气入里化热而出现传变,才会出现口渴。 温病就不是这样了。温病是由一种温热之邪所致,在 .太阳病.这个开始阶段,也可以说是在卫分阶段,就会 出现口渴这些热邪伤阴、伤津液的症状,这是它的特点。 另外,因为它是温热之邪,不是风寒之邪,所以不恶寒。 根据临床观察,温病初期的时候也会有轻微恶寒,但恶寒 的时间很短,症状也很轻。 中医学对于温病的认识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冬伤 于寒,春必病温.,温病是由伏邪所致。也就是说,虽然在 冬季感受了寒邪,但是没发作,而是潜伏在里,随着春季 的阳气外引,或者一些外因的诱发,人身的阳气就化热了, 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第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 是人体内阴精不足,必然导致阳热有余,感受了邪气就会 化热,出现一些温热的现象。第三,.先夏至日为病温,后
夏至日为病暑.。夏至以前化热的病叫做温病,夏至以后化 热的病叫做署病。到了清朝,对于温病的认识更进步了, 认为温病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伤了手太阴肺经所 致,叫做太阴温病。热邪势必伤阴,以太阴为主。 总之,虽然说法不同,但是认识是一致的。温病是温 热之邪所致,最能伤人的阴气、津液。张仲景就是持这种 看法。因为温邪耗伤津液,化热最快,所以出现.发热而 渴.。因为热势较甚,所以恶寒为轻,甚至不恶寒。将温病 与伤寒混淆,往往会造成对温病的误治,譬如用麻黄、桂 枝治疗温病发生错误的医案记载还是很多的。温病是温热 伤阴之病,用麻黄、桂枝这些辛温之药不但治不了温邪, 还会助热伤阴,后患无穷。 在旧社会,大约是四月份,我在大连看过一个温病病 人,前一位医生给他开了九味羌活汤,吃下去以后,脸上 出汗如油,头疼欲劈,高烧不退,说胡话。显然是治错了。 因此,温热伤阴和风寒伤阳是截然不同的。张仲景在论风 寒以后要提出来温病和风温,是因为这种病有一些像太阳 病,是太阳病的类证,也可能有头疼、发热,开始的时候 也可能有轻微恶寒,但是它是温邪所致,会出现口渴这些 伤阴的症状,所以千万不能够昆淆。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
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 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C7 这一条是讲风温。风温比温病更严重,因为温热还加 风,就叫风温。风温之邪也是造成温病的一种邪气。 .若发汗已.,.已.,已毕,发汗已毕,说明之前一定 有表证。风温也有类似太阳病的证候,譬如发热、头疼之 类。如果属于风寒外感,发汗以后,烧就退了,表就解了。 如果把风温病也当作一般的风寒外感而用发汗之法,就会 出现.身灼热者.,身热更重了,像火烤一样。说明用辛温 发汗法治疗风温病,不但不能退热,反而能增热。 .风温为病.的证候有哪些?首先是脉象变化,.脉阴 阳俱浮.,因为风温合邪,所以浮而不紧,和太阳伤寒有所 区别。.自汗出.,风温之邪迫使津液外泄,就会有汗出。 .身重.,是热邪壅盛的反映。伤寒是浑身疼痛的,因为寒 邪伤阳,气血凝滞。风温之邪壅遏阳气,使阳热之气盛, 就会.身重.。以后要讲到的大青龙汤证也有身重,与此道 理相同。.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是风温之邪影 响心肺所致。心神被扰,就会出现昏睡,精神昏聩,.多眠 睡.实际上有神昏的倾向。心主言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 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邪伤心的反映。肺气被遏,就会 出现.鼻息必鼾.,呼吸粗重。这些症状都很严重。 对于风温病,只有采用甘寒辛凉之品来清热滋阴,别 无他法。如果不这样治疗,.若被下者,小便不利.,泻下
就会伤阴,就会出现小便不利。肝肾之阴受伤,就舍出现 .直视.,眼球转动不灵。这都是危险的征兆。.失溲.,.溲. 指的是二便,大便为大溲,小便为小溲。《伤寒论》的二版 教材持这一观点,但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认为.失溲. 就是遗尿,不包括大便。这里有没有矛盾?前边说小便不 利,后边说遗尿失溲,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有。误下以后, 伤了津液,应当小便的时候会出现小便不利。同时,已经 出现了神昏、多眠睡,下焦的肾失去了主宰小便的作用, 在不应小便的时候反而会遗尿。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古代经常用艾灸、瓦熨之类 的物理疗法使人出汗退烧,叫做火疗。风温病本来就是热 邪所致,如果误用火疗,就是火上加火,皮肤就会出现轻 微发黄,就像是烟熏的一样。.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如 果热邪伤了心肝之阴,就更为严重了,会出现类似惊痫的 .时瘛疭.,就是阵发性的抽搐。惊痫是古代儿科的一种证 候,主要见到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 .若火熏之.,这就是错上加错了。火熏也是古代的一 种发汗法,又叫劫汗法,一般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用火把 这个坑烧得很热,填上桃树叶子,铺上席子,再在上面洒 上水,人躺在上面,就会出汗了。或者把窑洞里面烧热了, 把火拿出去,人到里面去熏烤。我曾经给朝鲜留学生讲过 课,他们说朝鲜还有这个风俗。.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治尚且可以迁延时间,还有挽救的机会。伤阴已很
重,如果再加上火熏,就是一误再误,会促短人的性命, 导致死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