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说明一点,后世用银翘散治疗太阳温病,在认识 上是继承自《伤寒论》。.银翘散治太阳温,脉数发热口渴 频。.温病和风寒是不同的,在治疗上也是一寒一热,千万 不能混淆。我们伤寒教研组以前有一个陈慎吾老大夫,他 对我们讲过一个出麻疹的孩子因为误用了桂枝汤而致死的 例子,真是应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句话。同样, 风寒外感如果误用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之药,就会郁 遏阳气,使表邪不解进而传经。 《伤寒论》的条文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内涵很深刻,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前后联系,细细品味,学会.于 无字中求之.。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 阳数七,阴数六故也。C8 这一条是辨阴阳寒热的。《金匮玉函经》把这一条放在 太阳病前面,作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一个总纲。《伤寒 溯源集》也这样排列。去年我们在湖北参加几个兄弟院校 编的全国教材《伤寒论讲义》,也是把这一条列在前面了。 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因为这一条是讲大纲的。六经辨证实 际上就是阴阳辨证,由三阴三阳构成,以阴阳两纲统摄六 经。阴阳不是抽象的东西,反映在六经为病上就是寒热。
这一条简明扼要地抓住了六经的阴阳寒热纲领。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病人既有发热,又有 恶寒,就是阳证,也就是阳经的证候。也可以说发于阳就 是发于太阳。太阳病的表证就是发热恶寒,恶寒是阳气被 邪气所伤,发热反映阳气抗邪有力。在这两个证候中,一 个代表邪气,一个代表正气,但正气处在一个积极的地位, 阳气能抗邪才会发热。这就知道病发于阳而不是发于阴。 依此类推,阳明病有蒸蒸发热,少阳病有往来寒热,三阳 经病皆以发热为主证,所以才叫阳经病。 .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阳虚而有寒邪,阳气不能积 极地和邪气做斗争,所以就没有发热,只有恶寒,这个病 发于阴经。少阴病有没有恶寒呢?.恶寒身蜷.,不但是恶 寒,而且到了屈蜷的程度;.手足厥逆.,手足都凉了。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意义不大,其 原理是阳数七、阴数六。作为三阴三阳的提纲,如果加上 这两句话,反倒把它的意义变狭小了。 原文中没有提出相应的治法,《外台秘要》给予了补充: .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发于阳者宜攻其外.,要攻它 的表邪;.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当 用温热药温其内。.发外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把这 个材料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 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C9 这一条应当和第C4、C5条所讲的传经结合起来看。 .太阳病.,说明是表证,就会有头项强痛。这里是以头痛 症状作为例子。病到了七日以上了,.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邪气在太阳之经已经是行尽了,所以病就好了。 .行其经尽.和.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要联系起 来看,要不就容易发生错觉。有的注家认为这个病第一天 邪气在太阳,第二天到阳明,第三天到少阳,第四天到太 阴,第五天到少阴,第六天到厥阴,第七天又到太阳,转 了个大圈,又回到太阳了,病也就好了。这种注解是不对 的。从.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来看,表证一直存在, 邪气也始终在太阳一经。从.以行其经尽故也.来看,这 个.行.不是传,是邪气在太阳经的行动已经尽了,.其经. 指太阳经而不是指的阳明、少阳。这七天邪气还在太阳本 经,没往他经传变。为什么到七天病就好了?这也不是很 好理解。因为过去有个说法,叫七日来复,人的正气每过 七天就有一个来复期。医学上很多病都是以七天为一个疗 程。也有注家认为太阳病是阳气受病,七是个阳数,得了 阳气了,病就好了。这是实践当中积累出的一种经验。.若 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如果过了七天太 阳病还不好,要过经,从太阳经传于其他的经,怎么办? 要采取既有治疗意义又有预防意义的措施,用针刺疗法针 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太阳经的邪气不往另一经传,这
个病就好了。 邪气传到哪一经,就要扎足阳明?为什么不说扎足少 阳?注家对这个问题说得都笼统。其实,这里有两层意思。 其一,太阳之邪有传于阳明的倾向,针足阳明就是在传经 的时候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其二,凡是太阳之邪要 往其他经传的,传阳明也好,传少阳也好,都要针足阳明。 常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两筋间,是一个强 壮穴。足三里属胃经,胃为后天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 胃气则死.,观色、切脉都要看是不是有胃气。.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太阳经邪不解,还要向里传,通过针刺足阳明, 振奋胃气,使正气抗邪有力,就可以预防传经。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C10 这一条是说人和自然界的阳气有相互统一的关系。.太 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句话要活看。.欲解时. 不是说太阳病解时,带有商榷的口吻,但这个时间对于太 阳之气是有利的。太阳为诸阳之长,巳午未午时正是自然 界阳气最旺的时候,人身上的阳气随之也旺盛,邪气就要 退却,对于太阳病缓解有利。太阳病作解,如果有可能的 话,往往在这时候。我年幼时学中医,就见过有些老大夫 诊病水平很高,对于疾病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痊愈, 有一定预见性。说明这些理论还是比较科学的。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C11 这一条比较简单。.风家.,就是太阳病表证,不仅包
括太阳病中风,也包括太阳病伤寒'。.表解.,由于治疗得 当,表邪已经解除了。.而不了了者.,还有遗留证候,譬 如打喷嚏、流清鼻涕、身体酸困,表证没完全的好。这时 候就不要吃药了,因为大邪已解,只是正气未复。.十二日 愈.,再过十几天,正气恢复,这个病就可以好了。至于.十 二日.,只是一个大致的数字。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 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 在骨髓也。C12 这一条是辨证寒热的真假,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问题。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样才不会被病的现象所迷 惑,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一条和病发阴阳要联系起来看。.病人身大热.,就 是已病之人身上热得很厉害,是说病象。我们不能单凭一 个现象就说这个病是阳证,是病发于阳。.反欲得近衣者., 是说病情。.反.字用得很好,就是说这个人既然身大热了, 应当恶热喜凉,却相反地出现.欲得近衣者.,反映出了阳 虚的真情。病人的喜恶往往能反映出本质的东西。因此, 张仲景认为这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骨髓.是说 人体之里。.寒在骨髓.也可以说是少阴的寒盛,此时阳气 被强大的寒邪格拒、排斥,浮露于体表,就会出现身大热。 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格阳。因为这种大热由阳虚所致, 所以.反欲得近衣者.,出现喜热喜温的真实情况。当然,
这些症状只是张仲景举出的例子,临床上所见的阴盛格阳 症状还有脉大无根、面红如妆、烦渴而不欲饮水等等。同 样的道理,.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也.,就是阳盛格阴了。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病象是.身 大寒.,病情是.反不欲近衣.。其成因是.热在骨髓也., 阳热太盛,格阴于外。 后世一些医学家对于这一条还提出了治疗的方案,针 对.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样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 逆汤;针对.热在骨髓,寒在皮肤.这样的格阴证,治疗 用白虎汤。 这一条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抓要点,不能单凭现象看问 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于格阴格阳的问题,以后在少 阴篇、厥阴篇还要讲。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C13 桂枝汤方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籍粥之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 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 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 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 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 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 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一条讲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病理变化,并补充了 证候,要和第C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者,名为中风.合在一起来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 .阴.是指沉取。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 是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 .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阳浮 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两个.自.字说明中风的发热 和汗出都比较快,和伤寒的阳气闭郁以后发热不同。.阳浮. 就是卫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所以发热很快。卫强,卫有 风邪而强,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加上风阳之邪的 开泄,所以在发热的同时自己就出汗。从描述中又反映出 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微恶风寒的互辞,不要割 裂开来体会。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毛窍开泄,会出现 微恶风寒。.啬啬.指怯冷貌,是对恶寒的形容。.淅淅.
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翕翕发热.,卫阳 被风邪所伤,虽然发热快,但是热在表,不是蒸蒸发热, 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所以叫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风邪上行,影响肺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 胃气上逆就会.干呕.。 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汤主之.。.主之.的意 思就是审证无疑,方证吻合,可以放手用之。桂枝汤由五 味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中, 甘草要炙、生姜要切、大枣要擘;桂枝和白芍的剂量必须 是相等的。 煎服方法很有讲究。.上五味,口父咀.,在赵本中口父咀 后有.三味.两字,比较合理。也就是说,生姜要切,大 枣要擘,口父咀的只有三味,就是桂枝、芍药、甘草。.以水 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é zhé,也有念zhízhí的),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 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 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 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 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服用桂枝汤,总的精神要抓住两点:其一,服桂枝汤 一定要发汗,不出汗就达不到解肌祛风的治疗目的。.若不
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若汗不出者, 乃服至二三剂.。总之,一定要出汗。其二,对于汗出的程 度有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就是遍身和润如有汗貌。.遍身漐漐.,就是在 出汗以前,遍身很温很润,像是要出汗的样子。然后,汗 出的特点是.微似有汗.,.似.字当继续讲,汗要微微地、 连续地周身都出来。不能把汗出到像.如水流漓.的程度, 否则就.病必不除.,那个病好不了。 与麻黄汤较为单一的辛温发汗法不同,桂枝汤是以桂 枝配芍药,芍药是酸敛之品,因此它的发汗力量很微弱。 如果想发出汗来,在服用桂枝汤的同时还要给予它一些条 件:.服已须臾.,.须臾.就是不久的时间,.啜热稀粥., .啜.就是大口而喝,热粥能振奋胃气,.以助药力.,帮 助桂枝汤发汗。然后,.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保暖, .一时许.就是两个小时,等着发汗。通过喝热稀粥,盖 上被子温覆避风,才能.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以 上就是桂枝汤的汗法。 同时,服完桂枝汤后有的时候出汗,有的时候就不出 汗,要.周时观之,一日一夜服.,.周时.就是一天二十 四个小时,白天可以服,晚上也可以服,务必要出汗。服 这个方子还要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臭恶等物.,就是对胃气有损伤的食物都不能吃。桂枝汤是 辛甘温的方子,鼓舞胃气,喝热稀粥帮助出汗,如果又吃
生冷、粘滑、奶酪,那就会影响胃阳之气,也就会影响桂 枝汤的效果。 |